登陆注册
10661400000042

第42章 博尔赫斯:为少数人而写作

在博尔赫斯眼中玫瑰是不可企及的,他曾经将其比喻为“年轻的柏拉图式花朵”。与玫瑰的物质形式相比,他似乎更看重其精神内容:

“通过炼金术从细小的灰烬里再生的玫瑰,永远是玫瑰中的玫瑰。”

这肯定是最后的玫瑰,它已摆脱了众多花朵的状态而获得了灵魂。经历过脱胎换骨的美,才有望构成美的核心。博尔赫斯的一首以《玫瑰》

命名的诗篇,使植物学的玫瑰演变为文学的玫瑰,这是我作为读者的发现。他臆造的玫瑰究竟意味着什么:一种美的更新,一次精神恋爱抑或一件虚无的容器?我却无法猜测。玫瑰自从诞生之初,便与人类所苦苦祈求的美结缘,并一度成为最通俗的审美符号。世界上的玫瑰可以有无数朵,但对玫瑰的热爱却只有一种。它与玫瑰同时诞生,如影随形。跟博尔赫斯一样,我也是这种柏拉图式花朵的信徒。我热爱的玫瑰是所有玫瑰的总和,或者说是其中的皇帝。它是抽象的。

具体的玫瑰,不过是它的化身,并非创造,而是模仿。真正的玫瑰只有一朵:要么是最初的,要么则是最后的。玫瑰的形象在这座星球上的各个国家、各个角落不断地生长着,也不断地重复着,诗人尤其是最热衷的赞美者,乐此不疲地重温着它的投影。所以博尔赫斯在另一篇叫做《黄玫瑰》的随笔中虚构了一个垂危的诗人:“马里诺看见那玫瑰,如同亚当在乐园里初次看见它,并且感到它是在它的永恒之中,而不是在他的词语里,感到我们只能够提及或暗示而不能够表达……这启示之光在马里诺死去的前夜照临了他,或许也曾照临过荷马和但丁。”我们视野里作为个体的玫瑰永远是瞬间的产物、瞬间的造化,而玫瑰的集体,或者说玫瑰的魂魄,则是永恒的。玫瑰的目击者会受到生死的制约(可见审美活动也是瞬间的),而玫瑰本身堪称美的无期徒刑,此起彼落地展览着、宣判着、重复着,令人望而生畏。美的无限总是唤醒我对生命之有限的遗憾乃至对死亡的恐惧。

至少,拥有视觉是美好而宝贵的,玫瑰给我带来了一场视觉中的革命。人与玫瑰的距离,也就是与世界的距离。博尔赫斯在自己的赞美诗中把玫瑰形容为“炽热而盲目的”,莫非因为它的光芒太刺激了,

一种触目惊心的美?不谋而合,他本人也于56岁就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之际失明。这位追随荷马而去的盲目的大师在自传中写道:

“上帝赐给我80万册书,同时也使我失去光明,这真是妙不可言的嘲弄。”实际上比书籍更重要的是玫瑰。或者说,书籍本身已构成人类文明的玫瑰。80万册书相当于80万朵玫瑰,在世界的一隅同时开放,只是不管是知识抑或花朵,在获得的同时又失去,没能给博尔赫斯重新带来惊喜。从此他再也无法看见玫瑰与书了,如果它们都能被称为世界的象征的话。

博尔赫斯被尊崇为“作家们的作家”这是一种很高明的赞扬,有点“王中王”的意思。与之相比,其他作家只能算是诸侯了。这个称谓,除了表明博尔赫斯是世界文坛的核心人物(至少,他改变了二十世纪文学的面貌)之外,是否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理解:他对作家们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属于小圈子里的知名人士,他的写作对象乃至最重要的读者,是与他同时代的以及未来的作家们。

这样理解是有道理的。博尔赫斯的书很明显是写给作家们看的,或者说,也只有内行才能看得懂。让老百姓读博尔赫斯,不仅无法了解其蕴藏的无穷玄妙,而且肯定会不耐烦的。这不等于是暴殄天物吗?也只有具备较高文化修养和鉴赏能力的作家们(包括想当作家的文学青年),才能细心地并且耐心地品味着博尔赫斯那迷宫一样的境界。跟这位老先生捉迷藏,也是需要机缘与福气的。又有几个人真正摸到过他云里雾里的山羊胡子?在每个国家,包括他的祖国,博尔赫斯的书发行量估计都不会特别大。他恐怕永远也成不了畅销作家。拿版税的话,多多少少要吃点亏。在他有生之年,一些比他功底浅的人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他偏偏落选了。有什么办法呢?谁叫他属于孤芳自赏的那一类人呢。然而他还是赢得了比诺贝尔文学奖更崇高的荣誉,“作家们的作家”。这只属于他一个人。用句俗话说,这就是师傅,在作家们中间,他属于师傅一级的。哪怕他带过的徒弟获得诺贝尔奖了,还得尊称他为师傅。当然,博尔赫斯从没有正经收过徒弟,但确实有不少作家,从博尔赫斯那儿偷学过一两手。

我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听说博尔赫斯的。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引进了一大批外国大师的作品,令人眼花缭乱。我作为众多的文学青年之一,得知博尔赫斯是“作家们的作家”,不禁对他刮目相看。应该说,是这个称号首先把我打动了,使我意识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写作方式:为作家们而写作,是多么让人羡慕的一件事。当然,博尔赫斯的作品也一点没让我失望,真是名不虚传啊。而今,似乎已非文学的时代,文学青年是越来越少了,大师与经典也备受冷落。但在我这个老了的文学青年眼里,博尔赫斯依然是最耐读的。在我的藏书中,他的书要比别的大师的作品磨损得更厉害一些。别瞧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普鲁斯特、乔伊斯什么的,名气挺大,他们的书很难让人读到一遍以上。而我写这篇文章之前,已把博尔赫斯的书整整读了七遍。以后空闲时肯定还会有兴趣再翻一翻。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博尔赫斯与众不同。大多数小说家的才能,仅限于讲故事,哪怕讲得天花乱坠,听完一遍也就完了,他随着你阅读过程的结束而贬值了。博尔赫斯的才能,则是教你怎样讲故事。他是教师爷。他的书是小说创作的辅导教材,内部发行。

我知道有个作家叫马原的,被一些同行称为“中国的博尔赫斯”,既指他深受博氏影响,又指他影响了一代本国的小说家。他对此称号有点受宠若惊,但又表示很惭愧:“我哪能跟他比呀。他是我最崇敬的大师了。是博尔赫斯引导我重视小说的方法论,他是这方面的革命家。而我,顶多只算个改良主义者。”(大意如此)是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博尔赫斯首创了小说的方法论,至少,是他强调了方法论的重要性。从博尔赫斯开始,小说的文体产生了一部分的哗变:“怎样写”似乎比“写什么”更为重要,更为显示作者的价值。你能说这不是一场革命吗?

博尔赫斯,应该属于书斋式作家吧,或者说经院派作家。但是他丰富了作家们的书斋,他本身也已成为作家们的学院。包括在中国,都有了他的传人,甚至传人都有了传人。譬如我前面提到的马原。他那富于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西藏小说,很明显有博尔赫斯的影子。

我想,作家可以分为两种:为多数人而写作的,和为少数人而写作的,博尔赫斯无疑属于后者。同样,文学也可据此划分为两类。中国还有个诗人,王家新,写过一篇文章叫《献给无限的少数人》。纯粹的文学,是应该献给无限的少数人。无限的少数人,只要大于一就可以。哪怕仅仅献给自己。

认识博尔赫斯之后,我倾向于这样的文学观:宁愿自己的作品只被一个人读一千遍,也不愿意它被一千个人只读一遍。前者其实比后者困难得多,也伟大得多。你能说这种追求不是很有意义吗?

博尔赫斯的第一部书《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热情》,是自费出版的,只印了三百本。他知道搁在世俗的书摊上是不会有多少人理会的,他却寻找到了散发书的一种办法。他发现《我们》(那个时代最古老、最有名的文学杂志之一)编辑部的许多人都把大衣挂在衣帽间里。于是他带着五十或一百本书去找某位熟识的编辑。编辑开心地望着他说:“你是想要我替你卖书吗?”博尔赫斯回答:“不,我虽然写了这本书,但我不是精神失常的人。我想我可以求你把一些书悄悄塞到那些挂在那儿的大衣兜里。”编辑照办了。等博尔赫斯再去那儿时,发现一些大衣的主人已经读了他的诗,甚至有人还写了评论。用博尔赫斯自己的话来说:“我就是这样获得了一点诗名。”恐怕正是从那时起,博尔赫斯就开始选择自己的读者群了,或者说给自己的读者定位了。《我们》编辑部里的主人抑或宾客,必定都是文学爱好者,起码具备鉴赏的素质,不至于给《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热情》泼去一盆冷水,这无形中鼓励博尔赫斯走上了“为作家们写作”的道路。世界虽然很大,但对于博尔赫斯来说,能拥有那些温暖的大衣兜就足够了。

我的朋友潘向黎,听了这个故事后做过精彩的点评:“不论以何种方式写作,做三件事也许是明智的:说自己想说的话,找到自己的声音,然后找到那些大衣口袋。不过,《我们》编辑部的衣帽间充满了高尚的暗示:关心文学,有真正的品位与鉴赏力。而我们今天的问题是:到哪儿找到这样充满可能的大衣口袋呢?不过我不认为作家应该放弃寻找。”

博尔赫斯是成功的。他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大衣口袋,已经不仅限于《我们》编辑部的衣帽间了,而且也不仅限于他的祖国,他给世界各地的无数作家的衣兜里,都递送了一份丰厚的礼物。想到这里,我下意识地差点把手塞进自己的衣兜,摸一摸吧,真希望那里面,会奇迹般地出现一本博尔赫斯偷偷塞进来的新书,可惜这位“作家们的作家”已经死了,他再也不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了。我的心,空落落的。博尔赫斯是作家们的师傅,他其实也是有师傅的。还有一个人,似乎比他更有资格称为“作家们的作家”那就是卡夫卡。因为卡夫卡甚至影响过我们这位“作家们的作家”。按道理说,该算是“作家们的作家的作家”了,虽然这有点拗口。换用民间的说法:师傅的师傅,就是祖师爷了。这并不夸张。卡夫卡是公认的二十世纪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在现代派文学里,他至今仍坐着第一把交椅,博尔赫斯不仅出道比他晚,排名也在他的后面,他们都属于特立独行的那类作家,博尔赫斯并不掩饰自己对卡夫卡的关注与崇敬:他还专门写过一篇《卡夫卡及其先驱者》,提到“作家的劳动改变了我们对过去的概念,也必将改变未来”。不知他是否意识到:卡夫卡也正是他本人的先驱?

卡夫卡生前比博尔赫斯还要寂寞,甚至不可能拥有编辑部衣帽间里的那些大衣口袋。他相当于文学界的梵高,属于死后成名一类,他立下的遗嘱里,要求将自己的全部手稿焚之一炬:幸好这遗嘱被背叛了,才使得今天我们许多作家的书架上,都能够陈列着一套卡夫卡的著述。是的,他并没有刻意寻找那些大衣口袋,却照样在文学史上获得了不可或缺的位置。这是一位终生生活在不幸之中的幸运儿!

在所有的作家里,我觉得博尔赫斯与卡夫卡靠得最近;他们的作品都带有最鲜明的个性。当然,他们也有区别;如果说博尔赫斯是为作家而写作,卡夫卡则表现得更为彻底,他纯粹是为自己而写作——甚至不曾寄希望于额外的读者;读者这个概念对于他都是多余的,所以,卡夫卡也是博尔赫斯无法逾越的。他已不可能走得更远了。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分别都为中国的长城写过文章,卡夫卡写的是《万里长城建造时》,在这篇未完成的小说中,他将长城与巴比塔相提并论,表达了“永远不能达到目的地”的思想;博尔赫斯写的是《长城和书》。不知他是怎么产生灵感的?是很自然或很偶然地想起中国的长城,还是受卡夫卡那篇文章的启发?他们二位不约而同地赋予了长城以迷宫的特性。应该说,卡夫卡和博尔赫斯,都属于那种在迷宫里跋涉并且流连忘返的大师。“如果拿《杜撰集》中的某些迷宫同卡夫卡的迷宫比较,就会发现这样的区别:博尔赫斯的迷宫属于几何类型或国际象棋类型,像芝诺提出的问题一样会引起某种精神上的痛苦。这种痛苦产生于游戏因素的完全明了。卡夫卡的迷宫却相反,它们是黑暗的走廊,既没有尽头也无法探知。痛苦是噩梦般的痛苦,产生于对游戏力量的绝对无知。在前者的迷宫中存在着非人类的因素,而在后者的迷宫中的因素完全,也许,是人类的。”这是阿根廷作家埃内斯托·萨瓦托所作的评判。他在比较卡夫卡和博尔赫斯的区别之时,无形中又肯定了他们的共性:这二位都比其他作家更痴迷于迷宫的设计乃至破译;他们掌握着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的秘密。他们的作品,也真正是献给无限的少数人的。

为作家而写作的博尔赫斯,多多少少有点匠人的习气,哪怕他已跻身于巨匠的行列,我们仍然能够发现其对手艺的炫耀。为自己而写作的卡夫卡,则更像个圣人,甚至摆脱了一般作家难以避免的职业性或行业性。卡夫卡的生平更像是一个文学神话,死后成名的卡夫卡本人也几乎被今人神化了。如米兰·昆德拉所说:“创造卡夫卡的形象和他的作品的形象,同时创造了卡夫卡学。卡夫卡学是为了把卡夫卡加以卡夫卡学化的论说;用卡夫卡学化的卡夫卡代替卡夫卡,在卡夫卡学者笔下,卡夫卡传记成为了圣徒传记。”博尔赫斯把文学视为技艺,他成了作家们的师傅,至少我是以某种学徒的心理读博尔赫斯的,他真不愧为一代名师啊!卡夫卡则把文学当作宗教、当作真理,他以神父的形象成为离上帝最近的人。博尔赫斯与卡夫卡的区别,其实相当于图书馆馆长与修道院院长的区别。所以博尔赫斯会努力寻找高明的读者,那些敞开的大衣口袋,自我封闭的卡夫卡则紧紧捂住自己的衣兜(那里面揣着零乱的手稿),生怕在别人面前暴露内心的秘密。卡夫卡式的拒绝比博尔赫斯要彻底得多,不仅拒绝平庸,而且拒绝世俗,他的作品在对读者的拒绝中成为了经典。

同类推荐
  • 篓

    观其《篓》中收获,装满“鱼虾蟹蚝”,捞尽“江海河鲜”,而且偶意深邃。作品取材于乡土民情,贴近社会,紧贴生活;恣情解剖人间的善恶奸邪,狡狯贪婪。他抽丝剥茧的手法,幽默风趣的笔调,寓哲思,见智慧,人情练达。诚好文章也。
  • 忧伤的情欲

    忧伤的情欲

    本书是周国平先生剖析两性心理的理性+诗性的经典作品。分别从人与社会、生活感悟、情感体验、心灵境界等方面,生动而深刻地阐述了当今社会、现实人生中成功与智慧、生活与情感、心理与社会等方面的内涵与关联。他的语言体现着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梦溪笔谈)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梦溪笔谈)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冬季恋歌

    冬季恋歌

    诗歌集《冬季恋歌》,全书共收集作者诗歌65余首。作者对家乡、对母亲、对童年、对爱情的深切怀念,每一丝都撩动着人的心绪,每一缕都触动着人的灵魂。特别是对爱情的描绘,由期待,到感受,到怀念,到疼痛,再到坚信,每一个细节都像铺在雪地上的丝绸,美丽而忧伤。
  • 我的中学时代

    我的中学时代

    中学时代是大多数青少年的必经之路。凡是经过这段路程的人,都感到这是人生历程中最珍贵而美好的一段时光,因为其间有许多人和事值得回忆和追念,但那又是自己尚未感觉到的青春萌动期,也会干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中学时代,特别是几十年前的中学时代,由于每个人所处时代和环境的不同而不断分流,寻求各自不同的走向。有的循序渐进平稳地走完自己的学程;有的经历社会潮流的冲刷,较早地觉醒,认识到个人的社会职责,不满现状而投身革命,分担家国的命运;有的家境艰难,辍学自谋生计,以承担和减轻家庭的负担;也有一些家道富足,席丰履厚的膏粱子弟,终日浑浑噩噩地混日子……
热门推荐
  • 乱世帝王峰

    乱世帝王峰

    为了复仇而杀戮,为了变强而游走在死亡的边缘,无数次任务,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我的目的很简单,我不想被他人所左右。手中的枪支冒着烟火,匕刃滴着猩红的鲜血,负我者,准备好迎接来自死神的亲吻吧!
  • 彼岸阁青蛇恋

    彼岸阁青蛇恋

    三千年前,她倾慕的毁于劫雷,她毫无办法,于是沉寂。三千年后,她自劫雷而生,于是她要曾对不起她的跪服脚下,灰飞烟灭。
  • 鬼大巴

    鬼大巴

    第1—22章《棺妖》约3万字旅游大巴在寂静的高速公路上突然抛锚,而另一辆神秘的大巴却是恰在此时出现,它将会把乘客们带向何方……第23——65章《于家祖师》约19万字于家祖师爷的一些奇闻异事,分为怨水,鬼腹子,无忧岛三部分。第65——114章《魔树》约18万字在奇异的地下空间,倒悬着一株巨大无比的大魔树,不断吸收着来自人类以外生物的怨气,它的目标,正是灭绝人类……第115章——253章《现世人魔》约45万字一次革命为名的打砸古墓,引出了人魔现世……第254章——273章《猫妖》约5万路边的野花,不要轻易采。新故事《天道之轮》274——更新中
  • 斩天暴君

    斩天暴君

    白骨堆积权势,鲜血灌筑尊严!当善良只是施舍;当亲情只是奢望!当友情满怀猜疑;当爱情只是交易!在这个陌生的世界我该如何生存?一个人妄图改变一个世界运行的轨迹,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个傻瓜!
  • 启明星的指引

    启明星的指引

    在黑暗中,有人踽踽独行,唯一能指明道路的,只有头上的启明星,告诉她光明即将来临,当太阳照耀到大地时,启明星也就消失了……
  • 福妻盈门

    福妻盈门

    神女沟是个古老又贫瘠的地方,这里,娶妻很难。李家太穷,家徒四壁,却没有一个当家的女人。老天可怜,这一天,李家老大在集市上救回来一个女人。——李蔓被婆婆害的穿越了,穿越第一天差点被人吊死,幸被李家兄弟救下。可这并不表示她的悲催命运就结束了。语言不通,第一次发现,原来纯正的普通话在这里弱爆了。家里太穷,穷的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对了,她身上穿的这套又是哪个哥哥的?不管了,既然上天给了她一次重生的机会,她就得好好活着。语言不通,可以学嘛。家里太穷,可以慢慢的致富,白米饭会有的,衣服也会有的。她努力,她勤劳,种菜,养鸡,养猪,照料一家子男人的生活,日子过的充实而有滋味。可当她有一天终于能听懂这里的话时,他是她的相公……李蔓彻底傻眼了。
  • 青春有约(读者精品)

    青春有约(读者精品)

    要前进的青年们大抵想寻求一个导师。然而我敢说:他们将永远寻不到。寻不到倒是运气;自知的谢不敏,自许的果真识路么?凡自以为识路者,总过了“而立”之年,灰色可掬了,老态可掬了,圆稳而已,自己却误以为识路。假如真识路,自己就早进向他的目标,何至于还在做导师。
  • 封神后人在末世

    封神后人在末世

    姜竹一梦三千年,醒来已经是末世第三年!一场从天而降的种子雨,地球上的植物拥有了灵魂,动物发生了异变……姜竹身怀被封印的植魂“十二时竹”,看他如何在这个该死的末世,守护亲人和朋友,挣扎生存!
  • 带队伍:中基层领导者学习力法则

    带队伍:中基层领导者学习力法则

    本书根植于作者多年的企业管理及培训经验,从学习力入手,将管理艺术融入实际工作,理论通俗易懂,论述鞭辟入里,案例精彩丰富,是中基层领导者提高学习力、带出学习型团队的实用读本。教你理解学习力,增强自己的学习意识,快速成为学习型领导者。教你发挥学习力,培养学习型员工,用知识的力量实现企业创新。教你拓展学习力,铸造学习型组织,建设具有超强战斗力的团队。
  • 魔幻祝福

    魔幻祝福

    肖文从小村庄来到帝都闯荡。遇到了精灵王子和精灵公主。与帝国公主们纠缠不清。而帝国大公主是一只黑色的猫?看肖文手持魔法图鉴,受到神的魔法祝福,一步步如何走到人生巅峰,因为肖文是注定成为魔法之神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