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56400000002

第2章 霸王出世

1.统帅千军少年梦想堂堂男儿壮少年

要说清这个问题,不得不先交待一下项羽的身世。《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祖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战国末年楚国的大将,秦灭楚国时,他被秦国大将王翦带领的大军团团包围,最后自杀而死。

项燕(?~前233),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战国末年楚将,西楚霸王项羽之祖父,曾大败秦将李信。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大破楚军。次年,秦军攻到蕲(今安徽宿县东南)南,他兵败自杀。

他的父母史书没有记载,项羽从小是跟着他的叔叔项梁长大的。项羽身高力大,史书记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ɡānɡ,音“缸”)鼎,才气过人。

项梁(?~前208),下相(今江苏省宿城区)人,秦末著名起义军首领之一。楚国贵族的后代,西楚霸王的叔父。项梁曾率军击败秦将章邯,在雍丘陵斩秦将,为秦将所败,战死。秦代一尺约相当今天的23.1厘米,所以,“八尺余”应当是一米八四以上的大个头儿。这是身高。他的力量能“扛鼎”,就是双手能举起一只鼎。在整个《史记》记载中能够扛鼎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项羽,另一个是刘邦八子中的第八子淮南王刘长(chánɡ,音“常”)。

项羽力能扛鼎,自然是力气极大。

项羽出生于战国末期,青少年时代是秦朝时期,二十四岁就遇上了秦末大起义。在这个充满血与火的时代,人们非常崇尚武力。因此,项羽的力量巨大,刚好符合当时人们对一个男人的评价标准。

他与他的叔叔项梁避难会稽的时候,当地的年轻人都很害怕项羽(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项羽作为一个外乡人,客居他乡,亡命他乡,尚能为人敬畏,主要靠的就是他的这种蛮力。

为学只看万人敌项羽小时候不愿学读书识字,也不愿学击剑(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而且说:读书只要能用来记姓名就足够了(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他的叔叔项梁见他不愿读书,就让他学击剑,但是,项羽对剑术同样不感兴趣(剑,一人敌,不足学),项梁非常恼火,项羽非要学习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兵法(学万人敌)。

这个贵族少年从小就立志学习能够“万人敌”的兵法,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我认为:这和项羽的家世关系密切。

项羽的祖父项燕是被秦将逼迫自杀的,项羽认为这是家族的耻辱,所以,项羽自小就怀有强烈的仇秦心理。他认为:只有学会行军布阵的兵法,才能有机会为家族雪耻。

少年项羽的这一壮志使他成为消灭秦朝的主将;但是,项羽对读书功能的认识却使他在灭秦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时犯下了一系列错误。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先秦典籍中的历史著作、诸子著作充满了各种人生智慧。项羽没有在少年时期遍读书籍,为他日后的失败预埋了祸根。

项羽不愿学剑,但是,他的剑术是不是很粗疏呢?

不!项羽非常善于短兵格斗。乌江自刎前,他持剑与汉军步行交战,一个人就杀死汉兵上百人。这说明他的剑术极精。他之所以不愿学剑,并非是他学不好,而是他立志要学“万人敌”的兵法,不愿学一对一的单打独斗。

项梁愿意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羽十分高兴(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但是,“万人敌”的兵法项羽并没有学完,只是大略地学了学(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那么,他的兵法到底学得怎么样呢?

高祖十一年(前195),刘邦平定黥(qínɡ,音“情”)布叛乱时,看见黥布的军阵酷似当年项羽的布阵,刘邦马上感到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之)。刘邦在项羽死了六年后看见酷似项羽布阵的黥布布阵还心有余悸,可见,项羽并非不能打仗,而是极善布阵作战。他的“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只是不愿死背兵法而已。《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兵法书中有《项王》一篇,虽然这一篇兵法今天已经失传了,但是,至少说明项羽不但懂得兵法,而且有兵书传播于后世。

黥布(?~前195),六(今安徽六安县)人,本名英布,因受秦法被黥(刺面),故名。初属项羽,为霸王帐下五大将之一,被封为九江王,后叛楚归汉,被封为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从以上所引的正史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项羽出生在一个世代将门的贵族家庭,对少年项羽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叔叔项梁。项羽不愿读书,也不愿只学剑术,他最钟情的是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兵法。因为只有指挥千军万马的兵法可以使他成为统帅,完成他灭秦的夙愿。

少年壮志盼灭秦项羽青年时期,家中曾经发生过一件大事:他的叔叔项梁因为触犯秦法被捕入狱(项梁尝有栎阳逮)。这对项氏家族来说是一场大祸。幸亏托蕲县(今安徽宿县)监狱的曹咎,给栎阳监狱的司马欣写了一封信,这事才算摆平(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不久,他的叔叔项梁又出了一件大事:杀人(项梁杀人)。秦朝法律极为苛刻,项梁杀人,必有重罚,而且,仇家也不会放过项梁。于是,项梁携带项羽逃亡到了吴中(今苏州)避难(与籍避仇于吴中)。

司马欣(?~前204),秦朝长使,于项梁有恩。陈胜起兵后辅佐章邯作战,而后投降楚军,封为塞王,都栎阳,后来在成皋被汉军击败,与曹咎一同自刭于汜水上。项梁到吴中是为了逃避秦法制裁,但是,亡命江湖的项梁很快展示出了非凡的才华。当地的贤士论其才干,都在项梁之下(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因此,项梁很快成为当地的大能人,每当遇到大徭役和大型丧事,人们都请项梁来主持(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

项梁和项羽一样,有着极为强烈的仇秦和复仇之心。因此,借着承办当地大徭役和大型丧事的机会,每每按照兵法安排他手下的宾客和当地的青年(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通过这类活动项梁熟知了手下宾客和当地青年人的才能(以是知其能),为今后使用这些人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游会稽郡时,项羽和他的叔叔项梁有机会亲眼目睹了秦始皇的威风。这对极端仇视秦王朝的项羽来说更增添了一份动力,因此,他不顾秦法的残酷和亡命江湖的身份,脱口说出:这个人是可以取而代之的(彼可取而代也)。站在项羽身边的项梁吓得赶紧捂住项羽的嘴说:不许胡说!这可是要灭族的(毋妄言,族矣)!话虽这么讲,但是,项梁从此对他这个胆大的侄儿反倒更器重了(梁以此奇籍)。

项梁对项羽的器重使项羽在项梁起兵反秦后迅速成为项梁的副将,这就使得项羽有了一个与其他军事天才相比较高的起点。一个人在短暂一生中能够有一个很高的起点,对一个人一生的事业极为重要。项羽正是凭借着项梁的器重获得了这么一个宝贵的平台。

2.斩杀郡守英雄登场反暴秦群雄并起

项梁、项羽等待了多年的复仇机会终于到来了。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举起了反秦的义旗。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仅仅过了十二年,到了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就揭竿而起。

秦始皇消灭六国时的大屠杀,秦王朝建立后的种种****,埋下了无数仇秦的火种。因此,陈胜、吴广义旗一举,天下云集响应,反秦的怒火迅速燃遍了大江南北。

这一年(秦二世元年)的九月,会稽郡守殷通紧急召见项梁。

他对项梁说:整个长江以北已经全部起兵响应陈胜、吴广(江西皆反),上天要亡秦了(此亦天亡秦之时也)。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为人所制(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我想起兵,让你和桓楚担任统帅(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殷通找项梁商讨起兵反秦,主要出于四点理由:第一,会稽是秦朝的一个郡(辖今浙江东部及江苏西部一带)今浙江东部及江苏西部一带,殷通是会稽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省部级正职。他已经看出来,秦朝的气数已尽。如果现在不带头造反,一旦会稽郡所辖之地有人起兵,他将会成为第一个被杀之人。出于保全身家性命的考虑,殷通决定起兵反秦,所以,殷通的起兵带有明显的投机与自保的性质。

第二,项梁在整个会稽郡名气很大,又是世代楚将的项氏后人。

第三,殷通是一位文官,并不懂军事。

第四,桓楚也颇有名气,而且是一个亡命江湖之人。但是,桓楚在哪儿,谁也说不清,找这个人也需要项梁帮助。

项梁立即明白:他等待多年的机会来临了。

挥利剑完美亮相项梁借机对殷通说:桓楚亡命江湖,没人知道他在哪儿,只有项羽知道(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于是,项梁利用太守殷通让他招见项羽的机会,把自己杀殷通、夺取会稽郡的计划告诉了项羽,要他拿剑在外等候(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重新入座后,项梁告诉殷通,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去找桓楚(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殷通召项羽进入郡守府议事,项梁使了个眼色给项羽,项羽突然拔剑,杀死了殷通(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人头,佩戴着郡守的绶带,还挂着郡守的官印(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整个郡守府都被突然发生的这一切震惊了,一场混战立即在郡守府中展开(门下大惊扰乱)。项羽一个人就杀了上百人,使整个郡守府中的人都吓得趴在地下,无人再敢轻举妄动(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服,莫敢起)。这是项羽一生中第一次实施“斩首行动”,项羽的果敢、勇武,第一次得到出色的发挥。

项梁立即召集吴中当地的豪绅、官吏,通报了自己起兵反秦的大事(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并且派人到会稽郡下属的各县去征兵,得到精兵八千(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项羽的出色表现再一次得到项梁的充分肯定。项梁杀死会稽郡守后自封为“会稽守”,项羽被封为“裨将”。守,是郡守;裨将,即是副将。

这个起点很高,它为后来项羽登上秦末大起义政治舞台提供了许多方便。这是项羽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人在社会上做事情,特别是一生中想要做点大事,起点非常重要。起点就是平台,起点高,平台高,机会就多;反之,起点太低,平台太低,往往事倍而功半。

项羽和韩信是这一时期的旗鼓相当的两位军事奇才,因此,他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可比性。韩信先后在项梁、项羽、刘邦手下任职,地位非常低。韩信做到刘邦的大将军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原因就是他的起点太低。项梁、项羽、刘邦都不认识他,更谈不上了解他。与韩信相比,项羽幸运得多了。因为他的叔叔项梁自小就了解他,知道他的志气、才气。

韩信(?~前196),字重言,淮安(今淮安市区码头镇)人,“汉初三杰”之一。开国功臣,在楚汉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灭楚后即封为楚王,后改封淮阴侯。建国后因功高震主被忌,逐渐失势,最后被吕后诛杀。

3.前朝旧代人心所向世世楚将军中魂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结尾这样评价项羽:秦朝的****引发了陈胜的起义(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当时天下起兵的豪杰多得数都数不过来(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项羽没有任何凭借,乘势而起(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竟然只用三年时间就率领天下诸侯消灭了秦朝,分封诸侯,政令出自项羽,自号为霸王(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项羽虽然没有善终,却是自古以来的第一人(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项羽真的是没有任何凭借就突然崛起了吗?

显然不是!将门之后就是他的第一个凭借。

他的祖父是楚国名将项燕,曾拥立楚王的儿子昌平君为楚王。秦王嬴政(即秦始皇)派王翦率六十万大军攻楚,项燕被秦将王翦所围,兵败自杀。项羽的叔父项梁是秦末农民大起义初期的著名领袖。

所以“项氏世世为楚将”是项羽最重要的政治资本。这一政治资本对项羽来说,有两点重要意义:第一,使项羽迅速成为秦末起义军中的重要人物。

第二,使项羽具有巨大的号召力。

比如说,秦末大起义初期有一位领袖陈婴,原来是东阳令史(陈婴者,故东阳令史)。东阳,是秦朝一个县,在今安徽天长县。陈婴这个人,一向非常谨慎,讲究信用,被当地人称为忠厚长者(素信谨,称为长者)。秦末大起义席卷东阳县之时,东阳县的一些年轻人,杀死本县县令,聚集了几千人起义。但是,起义军中没有合适的领军人物(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找来找去,发现东阳令史陈婴的资历、声望、才干都很合适,他们便要求陈婴做首领,遭到陈婴拒绝,于是,他们强迫陈婴当了头(乃请陈婴,婴谢不能,遂强立婴为长)。

由于陈婴在东阳非常有声望,所以,陈婴做了首领后,这支队伍一下子发展到两万多人(县中从者得二万人)。

这些起义的青年人看到义军迅速壮大,便要立陈婴为王,建立一支与众不同、头裹青巾为标志、不隶属于任何人的特殊军队——苍头军(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

但是,陈婴的母亲不同意。陈母说:自从我嫁到你们陈家,就从来没有听说你家的祖先有大富大贵的人(陈婴母谓婴曰: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如今突然称王,恐怕不吉利(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找个名家归附在人家名下(不如有所属),事成了可以封侯;事砸了也容易逃,不至于被人指名道姓地通缉(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

自古以来,对造反的人实行的都是首恶(世所指名)必办,胁从不问,因为历来都是法不治众。陈母就是要陈婴当个胁从,不要当必办的首恶。这和刘邦刚刚起兵时的情况一样,萧何、曹参等人在秦朝时都比刘邦官位高,但是,一旦起义造反,他们都不敢当头,害怕成为首恶。只有胆大的刘邦敢于当这个头,不怕“世所指名”。

萧何(?~前193),之一,沛(今属江苏)人。任秦沛县狱吏,辅佐起义。刘邦封汉王,以萧何为丞相,萧何极力推荐为大将军,还定三秦。汉代建立后,以功最高封为“赞侯”,位次第一。协助高祖消灭韩信、等异姓诸侯王,被拜为相国。惠帝二年(前193)卒,谥号“文终侯”。病危时,推荐继任相国。

曹参(?~前190),字敬伯,沛(今江苏沛县)人。早年随汉高祖刘邦起兵,高祖六年(前201)封平阳侯。惠帝二年(前193)继相位,为汉代第二位相国。主张清静无为,仍前朝旧制,史称“萧规曹随”。对于一个政权来说,“世所指名”,就是匪首。

陈婴听了母亲的话就不敢为王(婴乃不敢为王),不做匪首,这是趋利避害,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陈婴要把这支队伍交给谁来带领,就不是一个人之常情的问题,而是受一种观念的支配。他对下属说:项氏世世为将,在楚国非常有名(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如果我们想起兵反秦,非项氏来领导这支队伍不行(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我们要是能依靠项氏这样的名门大族,一定能够灭亡秦国(我倚名族,亡秦必矣)。陈婴的建议得到了东阳起义军的赞同。所以,陈婴就率领这支两万多人的军队投靠了项梁、项羽(于是众从其言,以兵属项梁)。

陈婴的建议能够得到起义军大多数人的认同,说明当时多数人都认可项氏,项氏家族在楚地具有很强的号召力。这是项羽的重要政治资本,也是项羽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秦末大起义中还有一位受过秦朝黥刑的勇将——英布,因为他受过黥刑(脸上刺字),故亦称黥布。黥布因触犯秦法而被罚至骊山做苦工,便纠集了一些囚徒,逃出来当了强盗。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他也乘势起兵,并且在陈婴归属项梁之后也归属了项梁。项梁战死之后他成了项羽的部下,成为项羽手下最勇猛的将军。项羽分封天下十八诸侯王时,黥布因为战功居所有将领之首而被项羽封为九江王。

黥布在起兵后归属项梁,与陈婴归属项梁一样,也是因为项氏世世为楚将,名声极大。

可见,在当时的社会中,六国的遗老、官僚及普通百姓对被秦国灭掉的六国旧政权仍然存在着很强的依恋心态。六国旧政权的幸存者,实际上成为了与秦朝中央政府抗衡的一支主要力量。

陈婴、黥布皈依的不仅是名门望族项氏,而且是自战国以来长期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一股强大政治势力。

范增议立楚怀王项梁响应陈涉起兵反秦,使楚地迅速成为天下反秦势力最大的地区之一。但是,树大招风。秦朝大将章邯在击败了攻入函谷关的陈胜部将周市之后,率兵首先攻打楚地的反秦武装。陈胜、吴广接连被杀。

章邯(?~公元前205),字少荣。秦末大将。秦二世时任少府。受命迎击起义军。攻杀反秦武装首领魏咎、田儋、项梁。巨鹿战败投降,随入关,封雍王。楚汉战争中,章邯与刘邦军屡战不利,退保废丘,城破自杀。陈胜战死之后,项梁成为楚地反秦武装的核心人物。项梁在得知陈胜战死的确切消息之后,召集楚地各路反秦武装开会,刘邦也来参加了这次重要会议,商讨下一步的行动。

七十岁的范增对项梁说,陈胜的失败是必然的(陈胜败固当)。秦灭六国,最亏的是楚国(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楚怀王误入秦国,最终没有返回故国,所以,楚国百姓都非常怀念怀王(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陈胜率先起义,没有立楚王的后代,而是自己称王,所以不可能支撑多久(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如今,这么多起兵的人都归属你,是因为项氏世世代代是楚国的将领。范增建议项梁立楚王的后人为楚王(今君起江东,楚蠭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

范增(前277~前204),是居(今安徽省桐城南)人。秦二世二年(前208),范增投靠了叔叔项梁,劝说他立楚王后裔为楚怀王,以号召天下百姓。在项梁阵亡后,他跟随项羽,成为他的重要谋士。后封历阳侯,项羽尊称他为“亚父”。屡劝项羽杀刘邦。羽不听。反以反间计见忌于项羽,忧愤病逝。范增的建议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在烽烟四起的反秦初期,立战国时期楚王的后人为楚王,对当时的楚地老百姓确有一定的号召力;但是,秦朝灭亡之后,如何处理在反秦斗争中重新称王的六国君王后裔,就成为一个非常棘手、敏感的政治问题。

继续保持他们的王位,等于拱手将推翻暴秦的胜利果实送给他人,这是任何一个胜利者都很难办到的事;如果废弃他们在反秦初期确立的王位,非常容易引来政治对手的攻击,成为政治上的一大败笔。谁做了推翻暴秦的盟主,谁就捧上了这个烫手的山芋。

项羽就是因为在秦亡之后未能处理好项氏在反秦初期自己拥立的楚王,而被刘邦扣上“弑君”的罪名,在政治上极其被动,付出了极高的代价。

熊心(?~前205),前楚怀王熊槐之孙。项梁采纳建议,立熊心为楚王,仍号怀王。项梁死后怀王重用及,以牵制项羽,又立下“怀王之约”项羽分封天下后,徙义帝至郴县,途中被等人杀害。从范增参加项氏军团到项羽中了刘邦的反间计范增返乡为止,范增为项羽出的关键性计谋并不多,特别是在政治、军事的关键时刻,范增的确没有提过什么具有重大意义的建议。但是,无论如何,范增是项羽集团唯一的谋士,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智囊人物。

痛失叔父当自强项梁从东阿起兵,指挥楚军连续击败章邯军(项梁起东阿,西,北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又杀了秦丞相李斯的儿子三川太守李由(项羽等又斩李由),项梁也因此骄傲起来,更不把秦军放在眼里(益轻秦,有骄色)。项梁手下的幕僚告诫项梁不要骄傲,但是,接连到来的胜利已经冲昏了项梁的头脑,逆耳之言已经听不进去了。

连续战败的章邯却得到秦王朝的增兵(秦果悉起兵益章邯),章邯的兵力大增之后,一举在山东定陶大败项梁,项梁兵败被杀(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

项梁之死对项羽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挫折。新立的楚王夺了项梁的余部,亲自带领;而让刘邦继续单独带兵。项羽的地位在项梁战死之后,也受到一定的轻视。

但是,项梁的战死也给项羽带来了历史性的机会。项梁在世之日,于公,项羽是项梁的副将;于私,项梁是项羽的叔叔。因此,项羽始终生活在项梁的光环之中。

项梁过早的下世,将项羽抛向秦末大起义的烽火之中,给了项羽又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项梁战败身亡激发了项羽更强的复仇心理,他最终击败秦军主力,率领四十万大军开进关中。但是,秦朝的覆亡却开启了一个群雄争夺天下的混战局面。项羽在这场混战中能否像推翻暴秦统治一样表现出色呢?请看:项羽入关。

同类推荐
  • 重生之疯神演义

    重生之疯神演义

    【起点第四编辑组签约作品】一个网络混子到唐朝能做什么?书里杨风说了,能做的事,其实很多,书里杨风又说了,当11中学的时候不是考过古诗的填空选择么,总之你弄的越香艳越好,唐朝女人就喜欢这调调。怎么才能做一个无敌的统帅?杨风还说了,不告诉你,自己看书去。
  • 废柴公子闯大明

    废柴公子闯大明

    现代人的火药利用知识和古代火药技术相结合,提高科技力量后的军队战斗力;柴宝臣的三位夫人有两位比柴宝臣小四岁,有一位比柴宝臣大五岁,三位夫人身份各异,既有大家闺秀,又有官宦女子,还有乡野少女,这些女子甚至还兼有学生、犯人、人妻等身份;会有很多现代元素融入故事,比如真人CS、植物大战僵尸等等;大规模的战争场面,让你目不暇接;美丽的中华古诗文在小说里穿插呈现;细腻的心里描写,鲜明的性格塑造,原汁原味的古代场景摹写,快来发现你心中的柴宝臣,一起加入闯大明之旅吧!
  • 我的三国奇梦

    我的三国奇梦

    汉末三国,是热血男儿永恒的主题,因为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铸就了传奇无数。一个普通的高中生,极爱三国文学。一次放暑假,因太累,抱着本《三国》入了眠,然后他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他将重新束造那段传奇的历史。
  • 柴氏春秋

    柴氏春秋

    胡亮,因一场车祸回到异空间中类似于五代十国的时期,并从此成了柴荣。此后苦学武艺,成年之后执掌柴氏家族世代相传的唐门,随大周高祖郭威南征北战。群雄逐鹿,辽阔江山,苍茫大地,看他如何驱除胡虏,一统中原!
  • 辛亥革命:百年评忆

    辛亥革命:百年评忆

    本书共分四编,内容包括:领袖人物的经典评述、孙中山的评述、亲历者的忆述、学者们的评述。
热门推荐
  • 辛巴达航海记

    辛巴达航海记

    辛巴达和叙拉古国的王子普罗士从小就是好朋友,而且都对海上探险充满神往。长大后各奔前程的两人,一个实现夙愿当上了自由自在的海盗,另一个则成为人民拥戴的王子,之后再也没有联络。做起了海盗的辛巴达天不怕地不怕。一次,他决定去盗取宝物“和平之书”,没想到却发现“和平之书”的主人,竟然是好朋友普罗士。最后,普罗士终于讲明了“和平之书”的重要,也说服了辛巴达放弃盗宝。此时的“和平之书”却被邪恶女神爱瑞丝偷走,女妖试图借此毁灭世界。“和平之书”被盗之后,整个“雪城”陷入了一片混乱恐慌之中,矛头纷纷都指向辛巴达。但普罗士相信辛巴达的清白,万般无奈之下,他主动提出以自己生命做抵押,让辛巴达追回宝物“和平之书”。
  • 名门娇

    名门娇

    为了家族地位得以承袭,李世兰不得不化身成男,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受‘袭封’顶了她爹爹的爵位。蛋酥---这件能让她家满门抄斩的欺君之行被一个无权无势的九皇子知道了。*世兰强装镇定,忍着揍他满头包的冲动,僵硬道,“不日前,本王练武时受了点伤……”突然,另一边的柔软也被他覆上,只见他双手齐下,表情如常,语气平淡,“……两边,都伤了?”
  • 天才鬼手留地球

    天才鬼手留地球

    天才智脑无敌鬼手这么牛叉的东东智力超群的外星科学泰斗为什么把它留在地球而且还是留在一个苦逼的高六生身上难道高智商的人这次也是吃错了药犯了傻
  • 不吼不叫的家教智慧

    不吼不叫的家教智慧

    《不吼不叫的家教智慧》主要收录了纠正孩子的错误不是比谁的嗓门大——孩子犯了错既不能吼也不能叫、孩子的健康身体不是父母吼出来的——孩子挑食、不吃饭既不能吼也不能叫、不吼不叫才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孩子和你亲不亲关键看你对孩子的态度、孩子即使早恋了也不能大吼大叫——孩子的青春期需要一个理性的家长等内容。
  • 快穿之苏小小逆袭手札

    快穿之苏小小逆袭手札

    《苏小小逆袭手札》第①条:逆袭人生三大准则,脸皮要厚,毒舌攻要深,恶趣味要浓。第②条:可以无节操、无下限,可以骂人但不可以说脏话,可以耍流氓但是要懂礼貌。第③条:要卖滴起萌、耍滴起二、扮滴了萝莉、演滴起女王、装滴了高富帅、玩滴起小清新、咽滴下重口味!这就是一个一心想要重生的妹纸在逆袭路上丢了节操越走越远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
  • 兽魂之心

    兽魂之心

    一个年轻有为的魔术师,因为一场意外失败的魔术来到一个陌生的大陆靠着前世的职业素养和技能,他闯荡在这片陌生的世界中。看一个魔术师在异界大陆的成长史,看一个魔术师在异界大陆的寻家之路.新人新书,求收藏!求建议!求推荐!
  • 佛说佛名经续

    佛说佛名经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后现代魔法师协会

    后现代魔法师协会

    假如给你一种符文魔法,可以随心所欲的更改一切规律法则。但是作为代价,你会变得容易倒霉,而当每当你用一次魔法就要立刻再倒霉一次。你学还是不学,用还是不用?张扬在八年前捡到一本黑色封皮的魔法书,命运使他无可选择的学习了这个魔法。从此幸运与他绝缘,悲剧成为他的代名词。但假设有一天,使用符文魔法的副作用消失了会怎样?答:一举一动,俱是法则。魔法是什么?地水火风四元素?光明黑暗两势力?它们是魔法,魔法却不仅仅是这些。你所熟知的,你从未见过的,可能隐藏在你身边的,也或许隐遁于神秘空间的魔法,尽在这里——后现代魔法师协会!新人新书,带给你一个崭新的魔法世界。敬请收藏!
  • 破碎弥天

    破碎弥天

    十八岁的留丰,常年生活在城市里,在暑假时回农村老家,竟遇上了离奇一幕,两年后,当他再次回村时,却遭遇杀身之祸,身死后的他,成为了鬼魂,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你若是有兴趣,就来看看吧,这是一个属于留丰的传奇故事。
  • 职场的24个悖论

    职场的24个悖论

    《职场的24个悖论》由廖康强编著。哲学看似晦涩艰深,却恰恰是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总结出的人生智慧,是以简代繁,去粗取精的成果,可以帮助我们化解职场的复杂性。《职场的24个悖论》就是从哲学这一全新的角度来阐释和剖析职场,用哲学悖论来揭示职场中矛盾和冲突的思想根源,帮助人们了解职场,掌握职场生存与发展的技巧。花一些时间读一本这样的书,从哲学的角度去寻找一些问题的答案,或者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处理职场问题的借鉴和参考。希望透过这24个悖论,你能够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职场,为自己打造一个不一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