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51400000017

第17章 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指来自自然界,从肌表或口鼻侵犯人体,引发外感病的一类病邪。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和疠气。

一、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内经》称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气”。“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正常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和人类生存的条件。人类长期生活在六气交互更替的环境中,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致病。

当气候出现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六气就成为致病因素。伤人致病的六气,称为“六淫”。淫,有太过、浸淫之义。由于六淫是致病邪气,所以又称“六邪”。

气候异常,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与该地区常年同期气候变化相比,或太过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应温而热、冬应寒而暖;或气候变化过于剧烈急骤,如严寒酷热、暴冷暴热。二是气候正常,而个体正气不足,仍可发病,这时对病人来说,六气即致病邪气,所致疾病属六淫致病范畴。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外感性

季节性

地域性

相兼性

转化性

1.外感性

六淫致病,发病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侵犯,或两者同时受邪。如风寒湿邪易犯人肌表,温热燥邪易自口鼻而入。由于六淫病邪均自外界侵犯人体,故称其所致疾病为“外感病”。

2.季节性

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3.地域性

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区域和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说,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湿热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长期高温环境作业者,多燥热或火邪为病。

4.相兼性

六淫既可单独伤人致病,也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为病。如风热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

5.转化性

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病理性质可发生转化。如风、寒、湿、燥、暑可化热,甚或伤阴化燥。这种转化是体质、治疗等因素造成的证候性质变化,不是六淫间的转化。

六淫致病,除气候因素外,还包括生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

中医对六淫性质、致病特点的认识,是运用比类,即以自然界气象、物候与人体病理现象相类比的方法归纳总结而来。病因通过证候表现于外,不能脱离后者单独存在。所以,作为病因的六淫之邪,在内涵上是各自的自然特性与其致病特点的结合。

(三)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四季均有。所以风邪致病,不限于春季,但以春季为多。风邪袭人,多自皮毛肌腠而入,造成外风证。风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外感病致病因素。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动

风为百病之长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属于阳邪。其性开泄,指其易使腠理开张而汗出。

风邪袭人,常伤及人体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造成头痛、汗出、恶风等症。

(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指风性善动不居、游移不定。所以其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例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证”,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则属于风邪偏盛的表现,所以又称“行痹”、“风痹”。

数变,指风邪致病变幻无常、发病迅速。例如,风疹表现为皮肤瘙痒时作,疹块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时隐时现等特点。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病,一般发病急,传变较快,如风中于头面,可突发口眼斜;小儿风水证,起病仅有表证,短时间内即可现头面一身俱肿、小便短少等。

(3)风性主动

主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临床所见眩晕、震颤、抽搐等可归入风性主动范围。因受风而面部肌肉颤动,或口眼斜,为风中经络;因金刃外伤,复受风邪而出现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症,也属风性主动的临床表现。

(4)风为百病之长

百,泛指多种;长,始也、首也。《素问·骨空论》:“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风者,百病之长也。”

风为百病之长,一是指风邪是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风邪常兼他邪合并伤人,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由于风性开泄,寒、暑、湿、燥、热诸邪常依附风侵犯人体,形成风寒、暑风、风湿、风燥、风热等证。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风邪终年常在,发病机会多;风邪袭人,无孔不入,表里内外均可遍及,侵害不同脏腑组织,导致多种病症。古人甚至将风邪作为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

2.寒邪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乃冬季的主气。寒邪常见于冬季,冬多寒病,但寒邪致病也见于其他季节。如气温骤降、涉水淋雨、汗出当风、空调过凉,也是感受寒邪的途径。

寒邪伤人,多从肌表而入,或直中脏腑,造成外寒证。外寒证依寒邪侵犯部位分为两种:寒伤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是阴气盛的表现,其性属阴,即所谓“阴盛则寒”。阳本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反为阴寒所侮,所以说“阴胜则阳病”。

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失于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导致阳气衰退的寒证。例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肺气失宣,可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

寒邪侵人,损伤阳气,阳虚则水津不化,可见分泌物、排泄物清稀寒冷,如鼻流清涕、呕吐物清稀、下利清谷等。

(2)寒性凝滞

凝滞,即凝结阻滞。寒性凝滞,指寒邪侵人,易使经脉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

1)寒邪侵人,凝滞血脉。

人身气血津液畅行不息,全赖阳气的温煦、推动。寒邪侵犯,阳气受损,易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甚或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临床表现。所以有“寒性凝滞而主痛”之说。

判断其为因寒而痛的依据一是有明显的受寒原因;二是其痛得温则减,遇寒增剧。

寒邪侵犯部位不同,可出现多种疼痛症状。例如,寒客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头身肢体关节疼痛;痹证中若以关节冷痛为主者,称为“寒痹”、“痛痹”;寒邪直中胃肠,则脘腹剧痛;寒客肝脉,可见少腹或阴部冷痛等。

2)寒邪侵人,寒凝津液。

津液属阴,得阳气温煦乃行,遇寒则凝。寒遏阳气,阳气不达则气化失司,津液凝结,为痰为饮。

3)寒郁日久常从热化。

寒邪外袭,可很快地从阳化热;也可因阳气被遏,气血不通而久郁,随阳气来复而从热化。如风寒袭肺,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咳吐白痰,数日后又见身热不恶寒、咳喘、咯吐黄痰、苔黄脉数,即风寒郁而化热。

(3)寒性收引

收引,有收缩、牵引之义。寒性收引,指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寒邪侵入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灵枢·岁露论》:“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

寒邪侵入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

寒邪侵入经络、关节,则经脉收缩拘急,甚则挛急作痛,症见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等。寒邪不仅凝滞气血津液,而且使经络、筋脉收缩挛急。临床所见急性剧烈疼痛者,除严重外伤或结石等物阻塞外,多为寒邪所致。《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3.湿邪

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即从夏至到处暑的5个节气,时值夏秋之交,阳热尚盛,雨水且多,热蒸水腾,是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湿邪为病,以长夏居多,但四季均可发生,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均可导致。湿邪侵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

湿性重浊,其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性黏滞,易兼他邪

(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

湿由水所化,湿邪属阴邪。阴邪侵人,易伤阳气。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所以外感湿邪常常困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导致水湿内生、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尿少等症。

湿邪侵人最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可因湿阻部位不同而现多种病症。例如,湿阻上焦,清阳不升,则头沉闷、胸闷等;湿阻中焦,脾胃气机失常,纳运失司,则脘痞腹胀、大便不爽;湿停下焦,气机阻滞,肾与膀胱气化不利,则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

(2)湿性重浊,其性趋下,易袭阴位

重,即沉重、重着。湿邪致病,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周身困重、关节重痛、肢倦等。《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的“因于湿,首如裹”就是指湿邪困阻,清阳之气不升,湿浊之气上泛所致的头目昏沉、如被裹束的症状。

浊,即秽浊、垢浊。湿邪为病,临床上常出现排泄物、分泌物秽浊的特点。例如,湿浊在上,可见面垢眵多、口糜、脓耳、鼻渊等;湿阻中焦,可见大便溏泄不爽或下痢脓血黏液;湿浊下注,可见小便浑浊、妇女黄白带下;湿邪浸淫肌肤,可致肌肤疮疡、湿疹等。

水性就下,湿类于水,所以湿邪侵人易伤及人体下部,如水肿病以下肢为甚,再如淋浊、带下、臁疮等。《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3)湿性黏滞,易兼他邪

黏,即黏腻;滞,即停滞。

湿邪致病黏腻、停滞的特点主要表现于两方面:

一是症状的黏滞性。湿病症状多黏滞而不爽,如排泄物和分泌物多滞涩不畅,痢疾的大便排泄不爽,淋证的小便淋涩不畅,以及口黏、口甘和舌苔厚滑黏腻等。

二是病程的缠绵性。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气不行则湿不化,其体胶着难解,所以起病隐缓,病程长或反复发作。如湿温、湿疹、湿痹(着痹)等。

湿邪兼他邪,以寒、热、暑邪为多。湿与热合则为湿热,与寒结则成寒湿,两者是最常见的湿邪致病证类。

4.暑邪

凡夏至之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

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即夏至后、立秋前。《素问·热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暑邪致病,起病缓而病情轻者为“伤暑”;发病急而病情重者为“中暑”。

暑病只有外感,无内生之暑。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暑多挟湿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盛夏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暑邪为阳邪。暑邪伤人,多表现为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脉象洪大等。

(2)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升,即升发、向上。暑为阳邪,其性升发,故易上扰心神,或侵犯头目,出现心胸烦闷不宁、头昏、目眩、面赤等。散,指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故临床除见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津伤之证外,往往可见气短、乏力,甚则气津耗伤太过,清窍失养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3)暑多挟湿

暑季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水气弥漫,故暑邪致病,多挟湿邪为患。其临床表现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身热不扬、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滞症状。如夏季的感冒病,多属暑邪兼挟湿邪而致。

5.燥邪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燥为秋季的主气。秋季天气敛肃,气候干燥,燥邪伤人,多自口鼻而入,首犯肺卫,发为外燥病证。包括两类: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久晴无雨,秋阳以曝,燥与热合,侵犯人体,发为温燥;深秋近冬之寒气与燥相合,侵犯人体,则发为凉燥。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为干涩之病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人体的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症状,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

(2)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清润而恶燥。肺主气司呼吸,直接与外部相通;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最易损伤肺津,影响肺气之宣降,甚则燥伤肺络,出现干咳少痰、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甚则喘息胸痛等。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津耗伤,大肠失润,传导失司,可见大便干涩不畅等症。

6.火(热)邪

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

火(热)旺于夏季。火不像暑那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不受季节气候的限制。火热之邪,伤人致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火热之邪侵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感火热病证或外火证。

火与热异名而同类。火邪与热邪的主要区别是:热邪致病,多表现为全身性、弥漫性发热征象;火邪致病,多表现为局部症状,如红、肿、热、痛,或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等。

温邪,类似火热之邪,是温热病的致病因素,一般仅用于温病学范围。

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

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邪易致疮痈

(1)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

火热之性燔灼、升腾,属阳邪。阳邪侵人,使人体阳气偏亢,“阳胜则热”,发为实热证,症见高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

火性趋上,火热之邪易侵害人体上部,故火热病证多发生于人体上部,尤以头面部多见,如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糜烂、牙龈肿痛、耳内肿痛或流脓等。

(2)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与心相通应,火热之邪侵入营血,尤易影响心神,轻则心神不宁而心烦失眠;重则扰乱心神,出现狂躁不安或神昏谵语等症。《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3)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热之邪侵人,热淫于内,一方面迫使津液外泄;一方面直接消灼煎熬阴津,耗伤人体阴液。所以火热之邪致病,除热象显著外,常伴口渴喜冷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症状。

阳热太盛,势必耗气过多,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壮火食气”。热邪迫津外泄,往往气随津脱,可见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症状,重则可致全身津气脱失的气脱证。

(4)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肝经,耗劫阴液,导致肝风内动,又称“热极生风”。症见高热、四肢抽搐、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等。

动血,指火热入于血分,迫血妄行。火热之邪侵犯血脉,轻则加速血行,重则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引起各种出血证,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5)火邪易致疮痈

火热之邪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火毒壅聚所致的痈疡,以疮疡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灵枢·痈疽》:“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名曰痈。”

二、疠气

1.疠气的基本概念

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疠气以其“为病颇重”、“如有鬼厉之气”而名。自然环境变化剧烈时,疠气易产生、流行,侵人发为疫疠病。

中医文献中,疠气又称“疫毒”、“疫气”、“异气”、“戾气”、“毒气”、“乖戾之气”、“杂气”等。《说文解字》所说的“疫,民皆病也”,即在同一时期,众多的人发生症状相似之病。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原序》:“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他指出,疠气是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疠气可以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也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染而发病。

2.疠气的致病特点

(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疠气多属热毒之邪,其性疾速,常挟毒雾、瘴气等秽浊之邪侵犯人体,发病比六淫更急骤,来势凶猛,变化多端,病情险恶。发病过程中常出现发热、扰神、动血、生风、剧烈吐泻等危重症状。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疠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可通过空气、食物等多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素问遗篇·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诸病源候论》:“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疠气发病,可大面积流行,也可散在发生。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每一种疠气有其特定的临床症状和传变规律,即所谓“一气致一病”,如痄腮一般都表现为耳下腮部肿胀。有些疠气专门侵犯某脏腑经络或某一部位,所以“众人之病相同”,即《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说“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3.疠气的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因素

(1)气候反常

气候的异常变化,如久旱、酷热、水涝、湿雾瘴气,均可导致疫病。

(2)环境污染、饮食不洁

公共卫生状况不良,如水源、大气污染,均可滋生疠气。食物污染、饮食不当也会导致疫病发生。

(3)预防、隔离工作不力

疠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预防、隔离工作不力,也会导致疫病流行、扩散。《松峰说疫》总结当时的经验是:“凡有疫之家,不得以衣服、饮食、器皿送于无疫之家,而无疫之家亦不得受有疫之家之衣服、饮食、器皿。”

(4)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疠气的发生与疫病的流行也有一定的影响。若战乱不止,社会动荡不安,工作环境恶劣,生活极度贫困,则疫病不断发生和流行。若国家安定,且注意卫生防疫工作,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防疫和治疗措施,疫疠即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同类推荐
  • 传染病护理

    传染病护理

    《传染病护理(供护理、助产专业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不仅增加了一系列传染病法律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自然灾害时传染病防治、职业防护、医院感染等其他教材涉及不多的内容,还将近年我国新出现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iN,流感等传染病护理知识充实进来,使教材内容充实、可操作性强、贴近临床、紧跟传染病疫情变化。
  • 系统解剖学实习指导

    系统解剖学实习指导

    本书按人体的九大系统进行编排,各系统独立成章,各章节内含目的要求、教具准备、实习内容、复习思考题和重点掌握等内容。
  • 解读“中国第一病”

    解读“中国第一病”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就发病人数而言,又是肝炎大国。肝炎、肝硬化和肝癌三者之间,既存在疾病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又是3个完全不同的疾病。肝炎由肝炎病毒感染所致。按发病方式分为急性、慢性;按病毒分类可分5型,其感染途径相同,治疗原则也一样。得了肝炎不要恐慌,绝大多数是可以治疗的,转为肝硬化、肝癌的仅占极少数,况且,现代肝移植是可行的,存活可达5~30年。只要科学面对、调整心态、积极治疗、防止疲劳就可能治好。
  • 糖尿病调养宜忌

    糖尿病调养宜忌

    本书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营养、起居、运动、娱乐、自疗、就医等各个方面的宜忌以及康复宜忌等都做以细致的介绍。
  • 肥胖病知识读本

    肥胖病知识读本

    市场上有关减肥的书琳琅满目,鱼龙混珠,肥胖是什么,如何减肥,减肥的疗法有哪些,有哪些副作用,怎样正确看待肥胖与美丽,关于这些问题,一般的书往往侧重一点,不及其余。《肥胖病知识读本》的优点,恰恰在于,以肥胖病研究者的角度入手,对肥胖病的知识、减肥的方法、减肥的副作用,以及肥胖与美丽的看法等,进行了通俗与专业相结合的介绍。既有介绍减肥误区,以及令人啼笑皆非的减肥故事,也有针对减肥效果和减肥方法,科学和专业地去做出解释。不争取噱头,也不剑走偏锋,踏实严谨,以专业与通俗想结合的笔法,描述关于肥胖病和减肥问题,是一本有益、有趣的关于肥胖病和减肥的科普读物。
热门推荐
  • 阴天修真之旅

    阴天修真之旅

    一个人,一场梦,两个世界,缘起缘灭,是退缩,是舍得,还是相忘于江湖?爱的选择,阴天的修真之旅!
  • 穿越时空觅君心(全)

    穿越时空觅君心(全)

    【内容简介】一个古老的墨玉手镯将我和凌楚卷入了千年前的陌生时空..我们..却在这个时空失散了....只是我们谁也没料到...再遇时…他己是高高在上的驸马,而我,却莫名地卷进了让人心寒的权势争斗。真相剖开一分,心便冷了一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我己经分不清了原来所谓的残忍,是看不到伤痕...司空墨----俊美妖冶,霸气专制.风无涯----出尘绝色,温文如水.宇天泽----邪魅俊朗,心思緽密.这三个站在权势顶峰的男人...当他们愛上同一个女人..何去何从?...、
  • 县委组织部长

    县委组织部长

    小说以一个基层公务员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对基层官场的生活作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展示了一幅现代县乡官场的生动画卷。小说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和主人公的命运波折,表现了机关公务员在纯洁的理想信念和卑劣的政治手段之间的犹豫和选择,展示了新一代人物建设新型社会管理体制的愿望。同时,小说还反映了他们在爱情观上的迷失,以及内心面临的强烈道德冲突。经过一番生活风雨的历练和洗礼,主人公终于突破了“小我”的利益诱惑,走向了“大我”和“无我”的宽广境界。
  • 科修

    科修

    我们知道,修仙修神,并不是神话传说中的职业,它只是人类千百年来知识不断积累后而应用于人类自身的产物!
  • 遗忘繁星的季节

    遗忘繁星的季节

    爱对了灵魂,住错了人。纪臣:“我不是同性恋,只不过我爱的灵魂住错了‘人'。"何庆云:“我给过你逃的机会了,这次不会让你逃走的。”爱是不分性别的,如果只有异性之间的爱是“爱”,那么“爱”的解释只是交配。(反歧视,我只希望为世界增加一些正能量。)
  • 穿越之降夫记

    穿越之降夫记

    一家一妻。南唐新帝初登大典,急需联姻来稳定各个世家旧臣,小郡主扶摇也被赐了婚,皇帝对她说,这家三兄弟,要是能降服了,军权大大的,她斗志满满,接过圣旨才发现,这特么不是昔日的世仇今生的冤家吗?女主:皇舅舅,换一家行不行?小皇帝斜眼:降服不了吗?女主内流满面:手到擒来!男主们:……
  • 合欢花开

    合欢花开

    她是千年凤鸣山上的一株仙草合欢花,她,是二十一岁纪修行的花仙。因为老祖宗的一次派遣,她穿越到了二千多年的日月神国。她,一国之主,沐蓝凤颜。曾经残酷暴虐,现在至情至性,这突然的转变,为了什么呢?还不是因为,这小小花仙的穿越之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九玄神主

    九玄神主

    这是一片支离破碎的星空,被流放在茫茫寰宇内,无人再可踏足。这是一个被遗忘的世界,在这里,远古传奇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九玄浮屠,九玄星域,从此,这里为我主宰!”苏寒双眸似寒星,坚定不移的说道。
  • 史上第一暖婚

    史上第一暖婚

    【你相信一见钟情吗?】丈夫背叛,妹妹上位,曾为闺蜜的小姑子亲手递上离婚协议。夏茹璟本以为人生中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傅瞬尧,低调俊逸,A市权倾天下的钻石男,华盈集团的掌权者。她说:我是有夫之妇,可以用任何的形式对你负责,唯独婚姻不可。可他却说:夏茹璟,我唯独只缺一桩婚姻,一位夫人,而你是我觉得最适合的人。他许了她一场盛世暖婚。十年等待换一场倾心相伴,傅先生不是第一次遭遇爱情,却是第一次如此深爱一个女人,怎能不一婚,就终生?
  • 最平凡的特殊人

    最平凡的特殊人

    每个人存在的意义都不同,而我就要寻找我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