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48000000043

第43章 三、精心饲养

民间爱牛,充分地反映在精心饲养上,包括牧放、舍养和防御寒暑。

最初是野放,如独龙族、珞巴族把牛赶到山上吃草,每年二月看一次,任牛在山上活动,包括交配、产崽,用牛时用盐巴诱引回来。农区和牧区放牛是不同的,牧区只是群牧,有夏场冬场之分,随季节变换草场,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四:西番人“无室屋,夏则山巅,冬则平野以屋,而畜多牛马,有草则住,无草则移,初无定所”。在蒙古族、藏族还保留着群放牦牛。农业民族也有群放的,即到草地上来牧。《陈书牧养役用之宜篇》:“莱牧之地……故养牧得宜,博硕肥循,不疾?蠡也。”“莱牧”就是利用草田放牧。由于牧养得宜,牛多状大肥健,不染疾病。《诗经小雅?无羊》中有一首周宣王考牧的诗:“谁谓尔无牛?九十其?。……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斯,……矜矜兢兢,……挥之以肱,毕来既升”。诗中对当时的“莱牧”作了生动的描述。隋唐以后,荒地逐渐被开垦,草田减少,莱牧之地日益减少。清人刘应棠《梭山农谱》中专设“游牛”一节,其文曰:“苗既盈野,肃然无敢纵畜践者。念牛食犹艰也,择善水草牧之。用长绳系牛,随其绳尽处而食,食尽更场如前,土人曰:‘放牛’,曰‘游牛’,又曰‘縻牛’。”在西双版纳考察期间,作者看到,傣族在草地上埋一木杆,其上拴长竹竿或绳子,并系住牛,牛可围绕木杆转圈吃草,这是“游牛”的具体反映。

放牧时人们已认识到,青草萌发的时候,水分高,牛吃青草后常发生腹内胀气。解决的办法是放牧前,必先饮水,然后再让它吃草。

王祯《农书》:“春秋草茂,放牧饮水,然后与草,则不腹胀。”《郡县农政》:“每放必令先饮水足,乃牧于丰草之区,必令极饱。”

古人还知道牧牛需喂盐。《农桑经》:“半月啖盐一次。牛十头,用盐一斤。”喂盐方法是将盐“碾细,清晨,撤粗石上使饴。已前勿饮,……盐入腹,渴甚,驱入草场,草沾冷露,便急食以救渴,故亦易饱,半月即肥”。盐能调整畜体新陈代谢,促进唾液分泌,增强食欲。但放牛有不少迷信仪式,如黎族赶牛群上山时,必须由“亩头”(氏族长)主持,选择牛日,“合亩”的人都来聚会,共同饮酒。该酒是由头年谷子酿制的,但必向牛献酒,即以竹筒给牛灌酒。这时“亩头”一手持剑,蹲在牛前祷告,为牛驱鬼,说:“牛吃饱后,请上山吃草,不要跌倒摔伤。”念毕杀一只鸡,用三块陶片盛饭、菜、酒给牛吃。同时杀鸡祭鬼,把牛绳解下来,挂在屋内水缸附近。鸡肉拿回家煮吃,但上山“放寮”(交性朋友)的人不能吃,否则给牛带来灾异。放牛者是很辛苦的,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他们必经常携带鞭子、刀、投石索和蓑衣,这是不可缺少的。农区放牛多以家庭为单位,由老人或少年管理牧放。放牧水牛时则要经常把牛赶到河里洗澡。布依族实行轮流看管,集体放牧,该族村内有一牛角号,谁家放牛,早晨就吹牛角号,各户听到号声就把牛轰到村外,由放牛人赶上山放牧,晚上归来再把牛角轮给下一家。另外,在傣族、哈尼族和彝族有一种“牛亲家”,是一种特殊的集体放牧方法,傣族住平地,哈尼族、彝族住山上,如一方有公牛,一方有母牛,可以配对,归共同使用,轮流看护。夏天平坝炎热,由哈尼族、彝族在凉爽的高山牧放,冬天高山寒冷,平坝暖和,又把牛赶到傣族村寨饲养牧放,这种方法有利于牛群过冬,便于发展畜牧业,能够防止近亲配种,同时加强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牛所生的牛崽,归双方所有。如果牛走丢了,民间本着“顺风找牛,逆风找马”之说,能够很快把牛找回来。牛喜欢红色,草原发生火灾,往往将牛烧死,因牛群有趋火光习性,看到哪里有红色的火焰,就往哪里跑,必然遭到灭顶之灾。西班牙斗牛士拿红布斗牛,即源渊于此。

舍养是除放牧外,把牛关在圈栏内饲养。耕牛的舍饲时间在北方至少要在半年以上。谚曰:“羸牛劣马寒食下”,旧时“寒食节”指清明前一日,说明黄河流域对备足役畜冬春所需饲料极为重视的,只要冬季饲养得宜,役畜就博硕壮健,来年在农业生产中就顶用。如果在春耕前未做好抓膘复壮,在春耕期间也不注意饲养管理,役畜在春天就有倒毙的危险。古代对牛舍饲的经验是很丰富的。

首先要准备好饲料。谚云:“冬天的食,春天的力”,“入九不加料,来春难用到”,说明必须留足冬季饲草、饲料,以保护耕牛安全越冬。我国早在先秦时代就知道储藏农作物藁秆和草料以饲喂牲畜。《齐民要术》:“四月伐牛茭。”“茭”就是指喂牲畜的草料。《大豆篇》说:“种茭者……九月中,候近地叶有黄落者,速刈之”,也指的是在豆子未老熟前连茎带叶割下来作为青饲料。这种青饲料营养丰富,晒干后又便于贮藏,所以是家畜很好的越冬饲料。除准备足够的粗饲料外,还很注意饲料品种的多样化。《陈?农书》:“亦预收豆、楮之叶,与黄落之桑,舂碎而贮积之”。《农桑经》:“凡麦穰、角皮皆可喂牛,……谷穰,豆?俱不可抛撒,若值大雪连阴,皆可救牛之急”。为了使耕牛便于咀嚼反刍和充分利用粗料,古人认为必须对粗料进行切铡加工,《齐民要术》:“?草粗,虽足豆谷,亦不肥充”。这和“细草三分料”、“寸草锄三刀,无料也上膘”的农谚是一致的,它充分说明饲料加工,粗料精制的重要性。《农言著实》:“混合饲草”的经验是冬月天气喂牛,和和草最好,兼之省料。所谓和和草者,荞麦秆子,谷草秆子,豆衣子并夏天晒的干苜蓿,俱用?子?铡碎,搅在一起,晚间添底喂牛。而且还能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其次,是喂养得法。《陈农书》:在初春尚寒,新草未生之初,要“取洁净藁草细?之,和以麦麸、谷糠或豆,使之微湿,槽盛而饱饲之,豆仍破之可也”。深冬“天气凝凛,即处之燠暖之地,煮糜粥以啖之即壮盛矣。……大寒即以米泔和?草、糠麸以饲之”。《郡县农政》:“冬月仍时以干桑叶和麦麸、?草?豆萁饲之”。其中强调冬季喂牛要多加精料。宋代已有严冬煮糜粥拌草喂牛的经验。

古人喂牛要求先粗后精,区别对待,《齐民要术》指出:“食有三刍,饮有三时”。“三刍”是将饲料按品质及适口性分为粗、中、精三等,“一曰恶刍,二曰中刍,三曰善刍。饥时与恶刍,饱时与善刍,引之令食”。按牲畜的饥饿程度,喂以不同的饲料。饥饿时,先喂粗料,吃饱时再喂精料,以引诱它多吃,而“食常饱,则无不肥。”“三时”是“一曰朝饮,少之,二曰昼饮,则胸(可能是酌字之误)餍水,三曰暮,极饮之”。饮牲畜要按时给水,元代《农桑辑要》中引《韩氏直说》:“上槽一顿,可分‘三和’,皆水拌。第一和草多料少,第二比前草减半,少加料,第三草比第二又减半,所有料全缴绊,食尽即在使耕。”这样喂能引使牲畜多吃草,长得肥壮。俗谚云:“三和一缴,须管要饱,不要噍了,使去最好。”《农言著实》:喂牲口时“宁多添草,少伴麸子,头次如此,第二次渐少,第三、四次又少。然后再拌些麸子,俟其吃毕,饮之以水,晚间亦如之”。《农桑经》说:喂牛“下时料,先以料水拌枯草与之,再拌,少加料,将饱,始加纯料,槽中无剩渣,万好”。如果喂不饱,牛就没有力气。牛需要的睡眠时间很短,牛在夜间有充分的时间采食和反刍,所以“夜饲”很重要。俗话说:“牲口吃的好,夜草要塞饱”。《农桑辑要》记载古人在夜里喂牛的方法是给每头牛“各带一铃,草尽,牛不食,则铃无声,即拌之”。饲养员在铃响时可以休息,铃响一停就要去添草拌料,使牛充分吃饱夜草。

在宋代民间已经用蚕沙喂牛,苏轼《格物粗谈》:“蚕沙饲牛,可以代谷。”元代也有用蚕沙、干桑叶等代替豆类喂牛的经验。《农桑辑要》:“牛一具三只,每日前后晌约饲草三束,豆料八升,或用蚕沙、干桑叶、水桶浸之”,以代豆料。蚕沙、干桑叶都饱含粗蛋白质、粗脂肪和其他干物质等,营养比较丰富,用它代替豆料喂牛,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此外,应该建好牛栏。我国在史前时代,已经有畜栏,如半坡、姜寨等聚落遗址都发现了畜栏,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也有出土。其实,河姆渡遗址为干栏建筑,即楼房式木建筑,上层住人,下养牛猪。至今在我国南方诸民族地区还流行干栏建筑,在楼下饲养耕牛是很普遍的现象。在淘汰了干栏式建筑后,黎族人也精心建筑了牛栏。在牧放时但必须掌握出栏时间,《农圃便览》对耕牛保护总结的经验是:“春暖出室不可过早,夏秋遇雨,置厂棚内,免致雨淋病瘴。霜后始入室,早必生癞。”

同类推荐
  • 最后的神话:诗人自杀之谜

    最后的神话:诗人自杀之谜

    人们把世界最美的状态称为诗境,把心中最美的意念称为诗意,把文字中最精妙的语言称为诗句,把最动人的画面和最能激发人的想象的言外之意称为诗情。人生最激情澎湃的一刻,是诗;人心最美丽的邂逅,是诗。
  • 海盗

    海盗

    我们是海盗,有本领的海盗。美丽的姑娘们,请你来到我的怀抱。我们是海盗,自由自在的海盗。在骷髅旗的指引下,为了生存而辛劳。我们是海盗,没有明天的海盗。永远没有终点,在七大洋上飘荡的海盗..感兴趣吧,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这海阔天空的海盗世界吧!他们挥舞刀枪,宣称与上帝为敌;他们抢掠成性,蔑视人间一切权威。他们抛撒金币,以生命疯狂下注;他们以船为伴,有着自己的道德规章--他们已成传说,被海与天封藏。独眼的船长、生锈的火枪、哗啦作响的金币,盛着财宝的木箱..纵横匕海的故事,并不只是幻想。暴风雨、坏血病、骷髅旗、私掠证,荒岛埋宝,公海搏杀..海盗的世界。
  •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民居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民居

    民居的功能开始只是为人类遮风避雨而已,继而发展到居住、会客交往、家族活动、祀祖等等,除此之外,还成为显示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 气象谚语与历法节气趣谈

    气象谚语与历法节气趣谈

    《气象谚语与历法节气趣谈》是一本有关谚语或曰气象谚语的科普性读物。全书共分两部分内容:谚语和历法节气。全书内容相当丰富,且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都相当强。可作为中学生补充文学知识的课外读物,也可作为普通成人文学知识的自我充电读本。
  • 书画碑刻(兰州历史文化)

    书画碑刻(兰州历史文化)

    兰州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居南北之中,扼东西要塞,黄河横穿境内,地势沿河起伏。悠久的历史、绚丽的文化,形成了集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于一身的兰州历史文化。这种文化结构,不仅奠定了兰州人民纯厚朴实的文化基质,而且影响着一代代兰州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她的文脉传承。挖掘整理、弘扬光大使其绵延不绝,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兰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由于种种原因,保存于地面上的历史文化遗存并不多,因此,通过文字记载,保存历史记忆显得尤为重要
热门推荐
  • 衣食亦有禅

    衣食亦有禅

    为随笔和国画的集合。王祥夫不仅仅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著名作家。他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耳濡墨染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之道。他有专门的绘画老师,老师亦是一个具有古典文化情结的人。在这样的氛围中,加之他的天性,他热爱市井,热爱饮食,热爱生活中注视到的点点滴滴美的享受。他说:人类的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始终追寻美的过程。许多事物,只是当它们过去或消失的时候才会显示出它们的美来。他最经典的话是:古人除了击鼓鸣金地打仗,一般都很闲散。
  • 尸莽星球

    尸莽星球

    丧尸横行,凶无人道,血腥四溢,天下大乱。如何才能杀出重围?如何才能屠尽丧尸?是谁导致这次灾祸?为何引来这次灾祸?怎样才能平定这场灾难?答案只有四字:事在人为。
  • 我的青春开始了

    我的青春开始了

    一位未知身世被抛弃的少女,韩熙,在一天夜里被韩家给捡到了,后来韩家就收养了韩熙,让她成为了韩家二小姐。之后又遇到了许多兄弟姐妹们,有一天,韩家家主便与韩熙说,韩熙与冷殇家大少冷殇逸,早已订了娃娃亲,当时两人谁都不喜欢谁,可在几次事故当中,所有情侣们的感情都迅速的升温,包括韩熙,冷殇逸。真当她们正准备结婚氏,意外发生了。韩熙知道了自己的身世,韩熙该何去何从了?
  • 致青春之他和她

    致青春之他和她

    每个都有青春,逝去的青春特别值得怀念,还记得曾经的他(她)吗?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初我们没有那么倔强,结局是否会不一样?曾经我们无知,幼稚,倔强,可曾经的我们有一腔热血,敢爱敢恨。现在的我们除了工作就是工作,受伤了,爱怕了,只能看着别人的爱情,留着自己的眼泪。我们没有错,错的是现实。这本初中时代,希望你们会喜欢,让我们一起怀念那逝去的青春!本人qq646559633.喜欢这本小说的可以一起互动,我什么都不求,但我需要动力,收藏的方式很简单,喜欢的可以点击一下收藏,谢谢!
  • 顾少,放开我

    顾少,放开我

    “如果你躺在这,或许我会考虑是否会爱上你!”“做梦。”“那我们试试。”是耳鬓厮磨还是激烈的纠缠。瞬间,热情全无,一把推开男人,沉默良久:“感谢你,把我从天堂推下地狱,万劫不复的我,终于明白什么是痛彻心扉。”
  • 农场世界

    农场世界

    一个平凡的青年,在参加高考时突然昏迷,却幸运的得到了农场世界系统,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本书已签约,请放心收藏!!!
  • 神魔终殊途

    神魔终殊途

    她,是神,他,是魔。当神和魔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痛,无边无际的痛。最后互知身份,两人又该何去何从?
  • 三国神魔祭

    三国神魔祭

    相传神农曾有秘方长生丹,能助人超脱生四轮回却弃之不用。徐福盗取丹方,东渡以逃难。东汉末年却再现于扬州。三国时代,许多身负神魔血脉的英雄纷呈登场,盘古之遗术、刑天之战魂、酆都地府之诡谲、九黎魔界之艰险、瑶池仙阁之梦幻……历史为骨,想象为翼,将山海经的玄幻融入到三国的热血沸腾之中!
  • 海盗皇帝

    海盗皇帝

    海盗时代带着圣力跟女王去杀人!我们的海盗王是女王大人!世界分为七大陆,分别是
  • 怪瞳记

    怪瞳记

    因为家境苦寒,林然离开留恋的家,进入刀剑院。所以,他走上了修道之路。只是,道仙无数,大道千万,他又走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