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41800000002

第2章 秦始皇秘录

诗曰:

世代茫茫几聚尘,闲将史记细铺陈。便教王伯多权变,怎似三王尚义仁。

六国纵横易冰炭,孤秦兴仆等云轮。秦吞六代不能鉴,且使来今复鉴秦。

鸿蒙肇判,风气始开。以揖让而传天下者,尽说唐、虞;以征伐而取天下者,尽说三代。夫三代者:夏、商、周也。夏禹王得舜帝禅位,立国为夏,传一十七代,享国得伺百三十一年。夏桀无道,商汤放桀于南巢田地里,夏之天下尽归于商。汤王立国为商,传三十代,享国得六百二十九年。纣王无道,周武王伐纣于孟津田地里,并商天下,立国为周。自武王至幽王时分唤作西周,自平王至赧王时分唤作东周。

二周虽传三十五代,享国得八百六十七年,自传到那第十三代的君王唤做平王,那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勇。平王虽居尊位做天子,但王室荡无纲纪,甚至下堂而见诸侯。孔夫子见平王身为天子,自统六军伐郑。那郑伯无君,身为周家卿士,自率诸军敌王,在那地名繻葛田地交战。被郑伯射着一箭,恰好射中平王左肩。孔夫子是春秋世儒道的宗师,要扶持这三纲五常。见那时王纲颓坏,为君的失为君之道;侯国强梁,为臣的失为臣之礼。怕天下后世乱臣贼子争效这个模样,便使三纲沦而九法鉤,不成世界。不免将那枝笔把那时一十二国,共有二百四十二年的事迹,著一部史书,唤做《春秋》,从平王时事为头,有善事的褒奖它,使人知劝;有恶事的贬责它,使人知怕。怎知世变推迁,春秋五伯之后,又有战国七雄,天下龙争虎战,干戈涂炭,未肯休歇。且说那战国七雄是兀谁?

秦王政灭六国后把全国定名为秦,国都定于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如再延用过去“王”的称号就不能显示成功,传之后世,便于群臣商议,更换名号。

李斯等人说:“过去五帝管理的地方,也不过一千里大。如今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王比五帝强多了!古时有天皇、地皇、人皇,人皇最高贵。大王就称做人皇吧!”

秦王政对人皇还不满足,就将三皇中的“皇”字和五帝中的“帝”字加起来,称为皇帝。他认为秦朝从自己开始称帝,会二世、三世,至于万世永远传下去,于是便自称“始皇帝”,后来人们就称他为秦始皇了。

统一以后,天下应当如何治理?丞相王绾对秦始皇说:“六国诸侯刚刚被灭不久,原先的燕国、齐国、楚国离咱们的京城都很远,如果不在那里分封王侯,恐怕那些地方很难控制得住,您不如把几个皇子分封到那些地方去做王,协助陛下统治天下。”

迁尉李斯反对王绾分封的建议,他说:“当年周武王得到天下以后,曾经大封子弟功臣为诸侯,后来诸侯之间关系越来越疏远。如今陛下统一了天下,可以在全国设置郡县。子弟功臣多多赏赐些赋税钱财,不要分封诸侯,这样就容易控制啦!”

秦始皇决定采纳李斯的意见,他说:“以往天下苦战不休,都是因为分封诸侯王的缘故。现在天下安定了,再分封诸侯王,又将会种下战争的祸根。我认为廷尉的建议是对的。”于是秦始皇把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设县。每郡都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三个官长去治理,即郡守、郡尉和郡监。郡守是一郡最高的行政长官,统管一郡的重大事务。郡尉是管理治安的,全郡的军队由他统领。郡监执行监察方面的事情。

地方上的治理办法确定了,中央政府的组织机构也逐渐定型。秦始皇规定中央朝廷里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廷尉、治粟内史等几个重要的官职,协助皇帝治理国家。丞相设两个:左丞相和右丞相,都是皇帝的助手,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御史大夫负责掌管重要的文书监察;太尉主要掌管军队;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内史掌管租税收入和国家的财政开支。所有这些官员都归皇帝任免和调动,从国库里领取薪俸,一概不得世袭。

秦始皇建立的这一套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后来各个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政治体制,大体上是在秦制的基础上逐步演变的。

战国时期,商业已经相当发达,货币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但是各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都不相同,齐国的货币样子像刀,赵国的货币样子像铲;货币计算的单位也不一致。秦始皇规定:以后一律使用圆形方孔、每个重半两的铜钱,各国的旧货币全都作废,不许再在市面上流通。

原先六国的度量衡也是不统一的,尺寸、升斗、斤两等,也不大一样。在一个国家买一尺布,到另一个国家也许只能算八寸。在这个国家买一斗米,到那个国家就成了九升。度量衡这样乱,和一个统一国家的政权当然不相适应,对人们的生活也太不方便了。秦始皇下令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全国的尺寸、升斗斤两都得一律,这就克服了过去那种换算混乱的局面。

原先六国的车辆和道路也各不相同,车辆有大有小,道路有宽有窄。在统一的局面下,这样也显得太不方便了。于是秦始皇又下令,一要“车同轨”,二要修驰道。“车同轨”就是规定车轴上两个轮子间的距离,一律都定为六尺。修驰道就是修筑从京城咸阳到全国各个重要地方的大路。大路路面一律宽五十步(每步六尺),路的两旁每隔三丈种上一棵青松。修了这样的驰道,全国的交通就方便得多了,也便利了各地之间的文化往来与经济联系。

战国时期的文字也是不统一的。同一个字的写法不尽相同,形状各异,笔画有多有少。统一以后,这种情况对政策法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传播,都是一大障碍。所以秦始皇又下了“书同文”的命令。“书同文”就是统一文字的意思,政府规定了一种叫做小篆的字体,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文字。后来又根据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成一种比小篆更便于书写的字体,叫做隶书。隶书跟现在的楷书已经很接近了。

自从秦国兼并六国以后,中原地区比较平定。可是,匈奴人的骑兵却经常侵扰北部边境地区,严重地威胁着秦王朝的安全。秦始皇委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打败了匈奴,收复了河套地区。秦始皇决定采用修筑长城的办法,把匈奴骑兵永远隔离在边界的北面。秦始皇下令从各地征调了几十万民夫,让蒙恬担任总指挥,这一次修筑长城,除了要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还要新造不少城墙。这样从西面的临洮到东面的辽东,连成一条万里长城。修筑万里长城,虽然耗费了大量财物,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起到了阻止匈奴南侵的积极作用。这座举世闻名的长城,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历史的象征。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所实行的废分封设郡县,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等,都是有利于加强全国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的。这是秦始皇的巨大功绩。

徐福入海求仙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的一大嗜好就是求神访仙,寻求长生不死之药。于是秦朝的方士们,便迎合秦始皇的这种心理,向他索要钱财,或向海上,或向陆地去寻找仙药。

徐福,又叫徐市,是琅邪人,秦汉的方士。一年,秦始皇东巡到了琅邪,方士徐福向秦始皇上书说,海上有三座神山,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希望能斋戒沐浴,带领童男童女前往求仙。秦始皇一听这个建议,正合自己的心思,所以欣然接受,于是下令徐福挑选童男童女几千人,到海中去寻找仙人。

徐福入海求仙,一去就是几年没有音讯,花了很多钱财,也没有找到仙药。就这么回去吧,肯定要受到秦始皇的惩罚;不回去吧,带去的财物已经用的差不多了。怎么办呢?徐福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回来对秦始皇说:“蓬莱的仙药是可以找到的,但是我们常常被大鲨鱼困扰,所以无法靠近仙药,希望皇上派出善于骑射的人一同前往,遇到大鲨鱼时就可以用弓箭射它。”

差不多就在这同时,秦始皇做了个梦,梦见与海神交战,海神的样子很像人。他请来占卜的博士,来给他圆梦。博士说:“海神本来是看不到的,它用大鱼蛟龙作侦探,现在皇上祭祀周到恭敬,却出现这种恶神,应当除掉它,然后真正的善神就可以找到了。”秦始皇一听跟徐福说的一样,便信以为真。于是命令徐福入海时携带捕大鱼的工具,亲自带着有机关的方弩去等候大鱼出来,以便射它。

徐福一行人从琅邪出发向北一直到荣成山,都始终没有遇到大鱼,到达芝罘的时候,遇见了大鱼,用弓弩射死了一条,接着他们又沿海继续向西进发。徐福这次入海,不是几年,而是一去不复返了。

徐福求仙求到哪里去了呢?有种种传说。有人说徐福覆舟而亡了,也有人说徐福去了美洲,而更多的人说徐福东渡去了日本。在我国古代史籍上,对徐福东渡也有一些记载,有不少日本人也是这样认为的。

当时东渡去日本有没有可能呢?回答是肯定的。徐福等人入海求三神山时,正是滨海一带商人企图打通与日本诸岛的商业通路的时候。山东沿海一带的商人,在战国时代就开始了海洋商业活动,在徐福等人入海之前,也许曾经有人到达过三岛,所以徐福等人才知道海外有三神山,因而引起他们寻求圣地的热望。到了秦代,这幻想中的海外世界却引起了一些人寻求东方天国的渴望,但要靠个人的力量渡海是很困难的,几乎不可想象,非常凑巧的是,秦始皇迷信鬼神,到处求神访仙,这正是一个机会,于是徐福等人以求仙问药的名义,在秦始皇的支持下,率领船队东航了。

徐福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呢?徐福本人是一个博学多才、善于文学辩才、通晓神仙方术的人,同时他还精通医药学、炼丹、观相、天文、气象、航海等。他率领一行几千人和足够的财货、五谷,以其熟练的航海技术和地理知识,带领庞大的船队,巧妙地利用海流的作用,比较顺利地到达了日本,在那里定居下来。

徐福渡海来到了日本,也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了日本,在10余年的时间里,徐福曾经3次带领大量人员东渡日本,最后留在了那里,他们把中国先进的农、工、科技与神道思想传播到了日本。对日本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日本也有不少关于徐福的传说,还有不少历史遗迹,如徐福登陆地、徐福祠、徐福墓、徐福从事农耕鱼猎地等。日本人还组织了徐福会,每年搞祭祀活动,可以说,徐福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

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政治体制、统一度量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巩固了秦国的统治。但有不少读书人士喜欢谈论政事,话题往往触及秦朝的政治制度。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借一些学者政见纷争之际,向秦始皇提出焚百家书、杜绝混乱思想的建议。

秦始皇觉得事情确实是这样,如果听任那些有旧思想的人到处宣扬旧制度,的确会妨碍他的统治。于是他决定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焚书的具体办法是:除了那些讲医药、占卜、种树一类的书以外,凡不是秦国史官所记的历史书,不是官家收藏而是民间所藏的《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在命令下达的三十天之内,都要缴到地方官那里去焚毁。以后还有偷偷谈论古书内容的,处死刑;借古论今攻击当前政治的,全家都要处死。官吏知情不告发的,判处同样的罪。

焚书的命令发布以后,各郡各县的官吏立即严格地遵照命令去执行,挨家挨户收缴书籍。在很短的时间内,秦国以外的历史书和记载着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书籍,凡是收缴上来的,差不多全都烧光了。秦朝以前的许多历史事实和学术思想著作从此失传。这是秦始皇摧残中国文化的一大暴行。

秦始皇下令焚书,使得许多读书人都非常反感,不仅那些有旧思想的人反对秦始皇的暴行,连一些在朝廷里的博士,也都在暗地里议论,说秦始皇这样摧残文化,做得太过分了。

焚书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有两个替秦始皇求不死药的方士侯生和卢生,偷偷地议论说:“秦始皇这个人,十分残暴,自信心太强。他专靠残酷的刑罚来统治天下,他对谁也不信任,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由他自己亲自来决定。像他这样贪图权势的人,我们还是不要为他求仙药的好。”他们两个人偷偷地带着从秦始皇那里领来的钱财,逃走了。

秦始皇听说读书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侯生、卢生还居然逃走了,十分生气,决定要狠狠地惩治他们。于是秦始皇下了一道命令,叫御史大夫去查办那些在背后诽谤他的读书人。被抓去审问的人,受不了残酷的刑罚,为了给自己开脱,就一个一个的攀连其他的人,攀来攀去查出来有四百六十多个方士和儒生犯有嫌疑。秦始皇一怒之下,也不查证核实,就叫人在咸阳城外挖个大坑,把他们全都给活埋了。其实四百六十多人当中大多数人都是含冤死去的。

秦始皇焚书坑儒,目的是想统一思想,压制那些反对中央集权制的思想和言论,但是他的焚书,既毁灭了秦以前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坑儒,又杀害了许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此以后,秦朝宫廷里真正有学问的人大大减少,而那些专会欺上瞒下的奸贼如赵高之流,逐渐成了秦始皇身边的重要人物,秦朝开始走下坡路了。

指鹿为马

秦二世胡亥当了皇帝以后,便把赵高的官升为郎中令。赵高本是个中车府令的宦官,为人狡诈阴险。胡亥曾经拜赵高为老师,两人有师生之情;赵高又精通法律、法令的学问,胡亥便把治理国家大事的权力全部交给赵高,这正是赵高所日夜盼望的,他便利用这样的好机会胆大妄为起来。

首先,赵高要除掉和自己有仇的人。当年,秦始皇在世的时候,赵高曾经犯过法,秦始皇让蒙毅去审理赵高案子,蒙毅发现赵高犯的罪很重,应该杀头,便如实向秦始皇报告。秦始皇因为赵高是自己最喜爱的儿子胡亥的老师,又精通秦朝的法典,是个有用的人,便对赵高警告了一番,免去杀头的罪,仍然留在身边使用。现在,赵高等于掌握了生杀大权,完全可以造个罪名来杀掉蒙毅了。

蒙毅和蒙恬是亲弟兄,两人一文一武,是秦朝的几代老臣,赵高决定从杀蒙恬这条线索上顺藤摸瓜,把蒙毅也干掉。胡亥夺权后,假造秦始皇遗书,要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自杀,公子扶苏立即自杀了,蒙恬还关在牢中,胡亥想饶了蒙恬,赵高却坚决说蒙恬要造反,不杀不行,胡亥便派人去杀了蒙恬。蒙恬一死,赵高又在秦二世胡亥面前说蒙毅的坏话,说蒙毅一直坚持要立扶苏为太子,现在对二世皇帝又很不满意,如果不及早除掉,将来又是大祸害,胡亥对赵高的话深信不疑,便同意由赵高去审理这件案子,赵高毫不费力地杀掉了蒙毅。

赵高接着又捏造了许多罪名,把那些平时和自己有仇的人一个个地治了罪,杀了头,又把胡亥隔离进了深宫,让胡亥成天和宫女们在一起饮酒玩乐,自己则主持了朝政大权。到这时候,朝廷中已经没有人能对赵高构成威胁了,唯一能对赵高不利的就是左丞相李斯了。在秦二世胡亥当皇帝这件事上,李斯也是主谋之一,而且李斯是秦朝的元老,李斯如果领头反对赵高的话,赵高将会非常危险,为了消除这个隐患,赵高决定对李斯下手。

这一天,赵高找到李斯,对李斯说:“现在二世皇帝成天玩乐,不理国家大事,我是个地位很低的宦官,没办法阻止他,可你是国家的重臣、老臣,你应该阻止他才是啊,不然怎么才能算作忠臣呢?”李斯不知道赵高是设陷阱害自己,认为赵高真是为国家大事着想,便说:“我怎么不想劝阻呢?只是没办法见到皇帝的面,叫我怎么劝阻呢?”赵高说:“这好办,我有办法,这几天你在家等着,一有机会我就派人去告诉你。”这时候正是陈胜、吴广起义军步步逼近的时候,李斯急于要和皇帝商量这件事情,便天天在家等候消息。

过了两天,赵高果然派人通知李斯说:“皇帝现在没事,赶快进宫去议事!”李斯慌忙穿好朝服,急急地赶进皇宫求见皇帝。而这时的皇帝胡亥正在玩得快活的时候,忽然听说丞相李斯求见,非常扫兴,胡亥不高兴地说:“叫他明天来!”李斯只好明天来,到了第二天,又被挡在宫门外进不去,李斯不敢再去,可赵高又派人催促赶快去议事,还是被挡了回来。秦二世很不高兴,觉得李斯在故意让自己难堪。

赵高见火候已到,对胡亥说:“李斯这样三番五次地跑,一定没安好心,他和他的大儿子李由想一同谋反,您千万要小心防备他!”

秦二世胡亥说:“谋反?这不大可能吧?”赵高连忙说:“怎么不可能?陈胜、吴广叛贼和李斯是邻县人,陈胜起兵,李斯大儿子李由就在那里当官,为什么不领兵出击?这肯定是串通好了的嘛!”胡亥觉得事情重大,决定先派人去调查一下李由的情况再说。

李斯几次进宫没见着皇帝,已觉得情况不妙,又听说派人去调查李由的情况了,知道自己上了赵高的当,便上书秦二世,指责赵高是奸臣,秦二世更加恼火,驳回李斯的奏章。

李斯见自己的奏章被驳回,心中着慌,便联络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一道上书,请二世皇帝减缓刑法,罢修阿房宫,罢免赵高,这样便可阻止天下大乱局势的发展。秦二世看过奏章,更加愤怒,赵高又在旁边添油加醋,请将三人一起罢官论罪。秦二世立即下诏,将三人逮进狱中。

御林军去逮捕冯去疾、冯劫二人时,他俩认为这是奇耻大辱,古代以来刑不上大夫,自己是将相之官,怎能戴刑具、进监狱,便自杀了断,李斯还指望将来能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便进牢服刑。赵高买通审案官员,先在牢中审讯,强迫李斯承认父子共同谋反,李斯大呼冤枉,只要李斯一喊冤,立即就有大棒劈头盖脸地往下打,把李斯打怕了,只好屈打成招。

审案官把李斯的供词送给二世看,二世很高兴,说幸亏赵高看得准,会办事,便把李斯定成死罪。又过了几天,派去调查李由的官员回来了,他先向赵高报告,说李由已经战死,死无对证,赵高又指示他造了个李由造反被杀的假情报,二世皇帝更加愤怒,下令将李斯全家一道处死,李斯本人受五刑而死(五刑是:先刺字,再割鼻子,再截断左右脚趾,再砍头,最后剁成肉泥)。

李斯死后,二世便任命赵高为丞相,赵高的权势更大了。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威信,一天,赵高牵了一头鹿上殿,对二世胡亥说,送他一匹宝马,二世一看,原来是一头鹿,便笑着说:“明明是一头鹿,怎么说是马呢?”赵高坚持着说是马,二世问左右的人,要大家讲到是鹿还是马,有的人怕赵高,默不作声,有的人附和着说是马,也有几个人说是鹿,赵高记下了这几个说是鹿的人,几天后,把这些人一个个都杀掉了。从此后,朝廷中谁也不敢和赵高对着干了。

赵高耍一些阴谋诡计升官篡权可以,拯救秦王朝是不行的。农民起义军声势越来越大,刘邦领导的一支军队已攻下了武关。赵高怕胡亥知道了这个消息,会一怒之下杀了他的头,便想了一条毒计,杀死了二世皇帝胡亥。

赵高派自己的心腹杀了二世皇帝胡亥,怕大臣们不服,自己没敢即位当皇帝,而是把二世皇帝胡亥的侄儿子婴抬出来继承了皇位。

子婴知道赵高的为人,便找来心腹韩谈和两个儿子商议如何除掉赵高。他们商议好之后,便秘密准备起来。到了第五天早上,赵高率领众臣来到祖庙,准备迎立子婴继位。可是,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赵高便派人去请,不一会儿,那人回来禀报道:“公子说身体不舒服,不能前来。”赵高听了,怒气冲冲地说:“今天是什么日子,还要托故不动,看我亲自去请他。”说着便骑马去找子婴。下马入宫,看见子婴还伏在桌案上打盹儿,便气呼呼地斥责道:“公子今天要到庙堂祭祖登上皇位,为什么屡请不动?”话未说完,两旁闪出三个人来,持刀上前,骂了声:“你这乱臣贼子,还敢在此胡言!”赵高还没来得及答话,韩谈便手起刀落砍倒了他,子婴的两个儿子又连补几刀,结果了赵高的性命。

子婴杀了赵高,当下召集群臣入宫,历数了赵高的罪孽,夷灭了他的三族,并处死了杀害胡亥凶手闫乐等人。子婴告祭祖庙,登上皇位。

大泽乡起义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7月初,官府征集阳城(今河南方城)一带的数百名贫苦农民到渔阳(今北京密云县)戍边驻守,陈胜、吴广为屯长。陈胜,又名陈涉,阳城人;吴广,又名吴叔,阳夏人(今河南太康)。陈胜虽然出身苦寒,却是个胸怀大志的人。有一天,干活儿干得太累了,陈胜跟几个伙伴在田头歇息,并带头诉说着世道的不公和农民遭受的苦难。说着说着陈胜激动起来,他对周围的人说:“以后我们富贵起来,大家可别忘了今天的朋友。”而伙伴们觉得自己都穷得只能做苦役了,还谈什么富贵。陈胜的心思不被理解,便仰头长叹道:“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胜、吴广被征集后与900个农民在两个校尉的押送下向目的地昼夜兼程地赶路。队伍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附近)的时候,天降起了滂沱大雨。大泽乡地处淮河支流,地势低洼,大雨淹没了道路,冲坏了桥梁,实在没有办法再继续前进。而且大雨根本没有要停下来的趋势,估计是无法按期到目的地渔阳了。

按照秦朝的法律,戍卒不按期报到,必被斩首。陈胜、吴广当时在队伍中被指派为屯长,他们为自己和整个队伍的命运商议起来。早有起义之心的陈胜在这事关生死的时候毅然说:“现在我们已不可能如期赶至渔阳,死路一条;逃走被抓回去,也不可能有活的希望。干脆不如造反,最多也就是死。与其等死,还不如拼一回命去争夺天下呢。”吴广没有表示反对,但他问:“你有没有想过怎么个造反法儿?”陈胜平日里是个关心国事的人,对于政治形势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他心中有数地说:“天下的百姓吃秦朝统治的苦已很久了。听说秦二世杀害了哥哥公子扶苏,才当上了皇帝,十分不得人心。都传扶苏是个贤德的人,另外楚将项燕数有战功,并且爱惜士卒,现在不知他的生死,但人民很想念他。不如我们以扶苏和项燕作号召,发动起义,必然得到天下的响应。”这一番分析是很有道理的。各地酝酿已久的造反实际上都在等待着一个真正的有魄力的领头人。

两个人密议之后开始了行动。当时的人们思想很迷信,想要把他们煽动起来,还要用一些装神弄鬼的办法,取得群众的信任,树立领导者的威望。

陈胜和吴广用朱砂在帛条上写下“陈胜王”三个字,然后把帛条藏入一条鱼的肚子里。第二天戍卒买鱼烹食,剖开鱼腹时看到了帛条和上面的红字,大为惊讶。难道陈胜是真命天子吗?大家开始议论起来。晚上,吴广暗地里躲进附近的草丛中,点起灯笼。人们以为是鬼火在忽明忽暗地闪烁着,耳边又传来吴广装的狐狸的叫声:“大楚兴,陈胜王。”这场面一下子传开了,人们在惊讶之余更加觉得陈胜不是个凡人。

陈胜的威望借着这种带着迷信色彩的办法一下子树立起来。当然,这和他以及吴广做屯长、会办事、得人心大有关系。“鱼腹丹书”和“篝火狐鸣”之后,二人已经在人们心目中成了能干大事的领袖。

一天,吴广趁押送队伍的将尉喝醉的机会,故意扬言说要逃走。将尉气极之下先是鞭打吴广,而后又拔出剑来要杀他。吴广平素人缘非常好,大家看到他要被辱杀,再也呆不住了。一群人拥上去,帮助吴广反抗。吴广借势夺剑杀死了将尉。一霎时群情激愤,趁机把另一个将尉也干掉了。

陈胜看到时机已成熟,便召集大伙儿到一起并站出来慷慨陈词:“弟兄们!咱们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渔阳去了。误期是要被砍头的。即便是苟且活命,戍边的人到头来十个有七个也是死路一条。反正都是死,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是死出个名堂!那些王侯将相,难道天生就该压迫咱们吗?”陈胜的话得到了大家的齐声赞同。陈胜、吴广看到这个局面,决定立即起义。他们上山砍伐树木、竹竿作武器,垒起一个平台作誓师之地,还做了一面红旗,在上面绣上一个巨大的“楚”字。

义军决定以“大楚”为号,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义军的红旗在风中飘展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烈火,就在大泽乡燃烧起来。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很快攻占了大泽乡和蕲县,并继续挺进,连攻数城。许多穷苦的老百姓纷纷加入进来,起义军发展迅猛,很快成为一支兵车六七百乘,人数万余的强大队伍。占领了陈县以后,陈胜召集三老豪杰会议。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就是要张大楚国的意思。从此陈县便成为起义军的根据地。

陈胜起义军的胜利,巨大地鼓舞了那些想革命的人们。分散于各地的起义军与陈胜、吴广遥相呼应,革命的烽火迅速蔓延到全中国大部分地区,类似数千人的聚众起义在各地不可计数。以往分散的革命力量,以陈胜、吴广起义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秦的洪流。各地的起义军对咸阳形成包围之势。

这时候有一些在秦朝暴政下不得志的地主分子和六国的旧贵族也参加了农民起义军。他们的加入一度对起义军扩大声势、加强攻打秦朝的力量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使战争的形势越来越复杂。

陈胜起义军在陈县设立政权后,兵分三路向秦都咸阳进攻。一路攻打荥阳,由吴广率领;一路正面攻打咸阳,由周文统率,是起义军的主力部分;一路攻打南阳,准备从侧翼进军咸阳。各路人马一开始胜利前进,其中周文所率起义军势如破竹,一度攻到了距咸阳只有百里的地方。

然而,起义军却在这种形势下,从胜利走向了失败。先是周文的部队遭到了秦军几十万武装的反扑。周文是楚国项燕的旧将,虽然勇敢,但他的队伍都是临时组织起来的,毕竟没有打硬仗的经验,他们深入秦朝统治中心地区而无后援,陷入极大的被动。再加上其中的六国旧宗室贵族各有异心,从中捣乱,牵制了起义军的力量。最后,周文的部队被秦将章邯打败,周文自杀。

吴广一路一时间攻不下荥阳,内部发生分裂。吴广被部下田所杀。接着田与章邯交战,兵败身死。

陈胜只有很少的兵力据守陈县。陈胜自称王后,骄奢之气日重,许多与他共患难的朋友都离开了他,这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重重的伏笔。当章邯的部队大举进攻陈县时,陈胜还是带领人数不多的兵马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又无外援而步步后退。当退到下城父(今安徽涡阳县附近)时,陈胜竟被他的车夫叛徒庄贾给暗杀了。

随着农民主力军的失败和农民领袖的牺牲,农民起义转入了低潮。虽然陈胜死后还有一些旧将如吕臣组织“苍头军”继续坚持战斗,但终究没有成大气候。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有领袖人物自身的原因,也有农民起义缺乏经验的弱点,更有六国贵族从内部对起义军力量的耗损和分裂等多方面因素。但陈胜、吴广起义毕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它充分反映了人民反抗残暴的勇气和能力,使统治阶级不得不对民众有所顾忌,采取一些相对缓和的政治措施。

项氏率子弟兵抗秦

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县西南)人。项氏世世代代为楚将,被楚国封在项地,因而姓了项。项羽从小死了父亲,跟着叔父项梁生活。他是在国破家亡的仇恨和痛苦中长大成人的,所以他小小年纪就立下了洗雪家仇国恨的决心。

项羽小时候,家里送他去读书。可是他学了好几年也无什么长进。文的不行,家里又送他去学武。可是他虽然力气大,还是不专心。他的叔父十分生气,责备他说:“像你这样,学文不成,学武不就,到底打算干什么!”小项羽倔强地一扬头,道:“我又不想给秦朝去当刀笔吏,字写得好又有什么用?至于剑术吗,用处也不大。”“我要学那种能够横扫千军万马的大本领!”项梁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而高兴起来。于是便向项羽讲起用兵布阵的兵法来。项羽一开始学得还很起劲,可是略知大意之后,便不肯往深处钻研了。

有一年,项梁在家乡一怒之下杀了人,只好带着项羽逃离故土,到处避难,这样,他们叔侄就来到了会稽郡的吴中。吴中过去是楚国的领土,本地的豪门大户对项家本来很景仰,现在听说项梁来了,都纷纷前来拜访。项梁又喜欢结交四方豪杰,很得本地豪强和百姓的拥戴,就是地方官也要敬他几分。

秦始皇巡游路过吴中,百姓们都好奇地挤在路边上,想亲眼看看这个暴虐的皇帝究竟是个什么模样。这时,远处黄土腾空,隐隐传来隆隆车轮声和嗒嗒马蹄声。步兵马队拥满了驰道两侧,旌旗蔽日,戈戟耀眼,秦始皇的车驾过来了。站在驰道两旁的百姓,都屏住气息,哪里不敢吭声。唯独站在人群中的项羽,一点也不害怕,看着这暴虐的皇帝,想起了国恨家仇,不仅脱口说道:“哼!我倒可以取而代之!”项羽话音未落,叔父急忙将他嘴捂住,一把将项羽拉出人群,匆匆忙忙溜走了。

回到家中,项羽埋怨叔父说:“平日你总是督促我习练武艺,学习兵法。让我念念不忘报仇雪恨。今天您怎么这样胆小怕事呢?”项梁一听,心中暗喜,免不了教训他说:“我们图的是翻天覆地的大事业,心急气躁是干不成的。要成大事,就要等待时机。时间一到,我们就要动如脱兔!”

时机没用多久就到了。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举义的消息,很快地传遍了吴中六国的旧地。项梁叔侄听到这个消息,万分激动,便加紧了起兵的准备工作。他们明白,要想起兵,必须首先把驻守吴县的会稽郡守殷通除掉。

这年九月,会稽郡守突然派人把项梁请到官府里,同他悄声商议道:“江西一带的郡县已经全造反了,我看秦朝已到灭亡的时候了。常言道:‘先发制人,后发受制于人。’我想赶快起兵,扩大势力,打下一块地盘,我当首领,请你当将军,为我带兵,你看怎么样?”

项梁听了,觉得正是时机,他假意说道:“蒙您抬爱,我哪能不效力呢?可惜我只有个将门之后的虚名,您要起兵,最好把原来楚国的大将桓楚请来。可是听说楚国灭亡之后,桓楚逃亡在外,我侄儿项籍大概知道他的隐身之处,您看是不是把项籍召来问问?”

郡守说:“既然你侄儿知道桓楚的行踪,那就请他走一趟,去请桓楚。”项梁答应了,走出官府,找来项羽,说了自己的打算,然后让项羽带着佩剑,随他去见郡守殷通。项氏叔侄来到殷通跟前时,项羽飞跨一步,抽出佩剑,只见寒光一闪,殷通便人头落地。项梁提起郡守的人头,摘下他的印授,佩在自己身上。这时府中大乱,卫兵们各持兵器,一拥而上,项羽见拥上来不过百八十人,他大吼一声,如同睛天霹雳,接着挥起宝剑,一口气砍倒几十人。侥幸未死的,被项羽如同下山猛虎一样的气势,吓得丢魂落魄,跪地求饶。

项梁拿到了郡守的兵权,首先到附近属县选拔了八千多精兵,然后安排手下的宾客和吴中的豪杰充任校尉、侯、司马等各级武官,并任命项羽为副将,协助自己率领八千子弟兵,征占各县,稳定住江东的局势。

到了这年冬天,陈胜伐秦的主力军被秦将章邯击败,大将国文自尽,副王吴广被害。北方割据称王的武臣等人,只顾自己抢夺地盘,拒不发兵援救。陈胜手下的将领召平,听到这个消息,决定说服江东项梁这支义军西进抗秦,援救张楚政权。

项梁早就有此打算,便很高兴地同意了召平的建议,立刻率领江东八千子弟兵,渡过长江,向西方前线挺进。各路义军纷纷前来投靠,使这支部队迅速扩大到六七万人。

不久,陈王被害的消息证实了。张楚政权失去了首领,严重地影响着楚地反秦的斗争形势。项梁当机立断,决定召集楚地各路义军首领在萍县开会,拥立新领袖。参加大会的义军首领中有一位杰出的人物,他就是沛公刘邦。

刘邦斩蛇举义

刘邦,字季,秦朝泗水郡沛县丰邑(今江苏沛县)人。公元前256年出生于沛县丰邑中阳里一农民家庭。其父刘太公,勤劳朴实,忠厚老实,颇受乡里人尊重。其母为家庭妇女。

刘邦生就身材高大,体格强壮,相貌堂堂。他自幼游手好闲、整日东游西逛,不事生产作业。然而,他却生性宽厚仁慈,待人大度豪爽,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在乡邻中小有名气。因其待人热情,被乡人推选为泗水亭长,负责维护地方治安、捉拿盗贼。刘邦任亭长后,与沛县衙署主吏萧何、狱掾曹参以及夏侯婴等人来往密切,结为至交,常聚一处饮酒交谈,议论天下大事。

刘邦任亭长后不久,奉命押送一批民夫到秦国都咸阳去修建骊山陵墓,进入咸阳后,恰逢秦始皇出巡,刘邦站在街头,望着秦始皇盛大威严的仪仗行列,不禁深有感触,长长地叹息说:“唉!大丈夫应当如此才威风啊!”站在刘邦左右的人们,闻听此言,感到此人与众不同。

沛县城郊有一富户吕公,家有钱财万贯,原籍山东单父,因躲避仇家,携妻子女儿来沛县居住。一日,吕公大摆筵席,款待地方官吏富豪。刘邦也来赴宴。吕公见刘邦美须飘洒,气度不凡。便有了将女儿吕雉嫁与刘邦的意思。刘邦与吕雉成亲后,仍旧担任亭长,空闲之时,常返回家中帮助妻子料理农活,夫妻恩爱,几年间先后生下一男孩和一女孩,一家人生活倒也和美。然而好景不长,刘邦再次接到上方指令,命他押送一批刑徒往骊山服役。刘邦心中虽是不满,却又不能抗命不遵,只得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妻子儿女,启程上路。

当时正值盛夏,骄阳当空,遍地似火。沛县至骊山路途遥远,行走艰难。刘邦押送大队刑徒餐风露宿、兼程赶路,唯恐误了期限。众人疲惫不堪,怨声四起,沿途之中多有刑徒逃亡,刘邦心中也十分郁闷。

这天夜晚,夜色昏暗。刘邦心事重重,独自一人坐在篝火旁饮酒解愁。他一边喝着闷酒,一边望着蜷缩在篝火四周的刑徒们暗中思索,刑徒们逃亡日众,人数已不足额,如此下去,不出数日,刑徒们便会逃亡一空,待到了骊山,该怎样向官府交待。依当时秦朝法律,遣送刑徒抵达目的地时,刑徒人数不得缺少,否则将依法治罪。想到这里,刘邦不由得眉头紧锁,止不住长吁短叹。不知不觉之中已然半醉了。终于刘邦下了决心,他将周围沉睡的刑徒们唤醒,对他们说:“诸位,我知道你们都不愿到骊山服刑,每人都盘算着逃走,与其如此,索性我现在就放了你们,大家各自逃生去吧!我从此也要远走他乡了。”说罢便将刑徒们一一释放。刑徒们见此情景,感激涕零,纷纷拜倒在刘邦脚下感谢救命之恩。刑徒们中有十几位壮士,见刘邦如此仗义,敢作敢为,心中钦佩,不肯离去,愿与刘邦一同逃亡。

刘邦带领留下来的十几位壮士高一脚低一脚地在黑暗中行进。进入一片沼泽地时,走在前面的一位壮士突然高声惊叫着退了回来,惊慌失措地说:“前边有一条大蛇挡住了去路,我们退回去吧!”刘邦此时酒意正浓,闻听此言,不由勃然大怒道:“壮士行路,何惧虫蛇!”说罢,抽出随身佩带的长剑,趁着酒性冲上前去。借着朦胧的月色,果见一条巨大的白蛇昂头吐舌横卧在路中,刘邦大喝一声,奋力挥剑斩去,顿时血花飞溅,白蛇分为两段。站在后面的壮士们见刘邦如此勇敢,对他愈加钦佩了。

事后忠于刘邦的人士将他斩蛇之事加入迷信色彩,加工改编为一段神话故事,说刘邦斩杀白蛇离去之后,有人经过斩蛇地点,见一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坐在死去的白蛇旁,于黑暗中失声痛哭。行路人问老妇人为何哭泣。老妇人说,有人杀死了我的儿子,故此哭泣。行路人又问:“你的儿子为何人所杀?”老妇人回答说:“我儿子乃白帝之子,化作一条白蛇横挡在路中。如今被赤帝之子斩杀,我如何不痛苦哭泣呢?”老妇人说罢突然消失不见了。这个故事传入刘邦耳中,他表面不动声色,心中却暗暗欣喜。众人却认为刘邦乃赤帝之子下凡的真龙天子,对其愈加敬畏。

此后,刘邦率众人藏匿在芒、砀山中,那里山高林密、杂草丛生,刘邦与众人借山泽岩石隐身,防备官府的搜捕。不久在刘邦身边便聚集了数百人。

秦二世元年(前209)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天下响应,各地民众纷纷杀掉秦官吏响应起义。同年9月,刘邦在萧何、曹参等人拥戴下聚众起义,杀死秦沛县县令,占领县城,刘帮被起义民众拥立为县令,尊称他为“沛公”。此时,刘邦年已48岁了。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沛公刘邦在沛县县衙大堂举行了隆重的起兵仪式。他依照“赤帝之子斩白帝之子”的传说,以赤帝之子自居,命人制作了大批红色旗帜,上绣“刘”字,作为本军军旗,并派萧何、曹参等人分头招兵买马,起义军迅速扩展到二三千人。刘邦仍感兵力不足,便率部投奔另一支起义军首领项梁。项梁拨给刘邦人马5000、小将10员。此后,刘邦与项梁及其他起义军相互配合、协同作战,逐渐成为起义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同类推荐
  • 梦归江南

    梦归江南

    美丽的江南是她们多年魂牵梦绕想要回归的故乡。然而,黑暗的旧社会,动荡的老年代,给宫女和她们的亲人造成了决别之痛、回家无望、惨遭杀害、葬于异乡、家破人亡、同胞相残等种种惨痛的悲剧。只有在安定和平的新时代,才能给予宫女回归、团聚的美好梦想和心愿。同时,使人感痛和感慨百年中国的风风雨雨、沧桑巨变,并歌颂我们生活的这个和平、统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
  • 大民共和演义

    大民共和演义

    当历史系高才生王俞夏穿越清初的那一天起,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便渐渐朝着未知的轨迹开始滑行。。
  • 天命所终:晚清皇朝的崩溃

    天命所终:晚清皇朝的崩溃

    辛亥革命一向被认为是民族主义的革命,“驱除鞑虏”更被视为革命的制胜法宝,但这种民族主义到底起到多大作用,民族问题是否真实存在或被扭曲;被视为“特殊利益集团”的清末皇族与旗人在这场革命中到底处于何等地位;革命的冲击下,他们又遭受了何等的命运等等,这些都是之前史家所未深入探讨或做忽略处理的。本书以清末皇族与旗人作为切入口,以独特的角度深入剖析旗人群体在辛亥年中的所经所历,以更全面地展示革命年代中所不为人了解的历史侧面。
  • 一起杀出个三国

    一起杀出个三国

    苍茫的天空,数不尽的人马,疯狂的厮杀。在那震天的喊杀声中有许多人倒下后就在也没能起来,也有些人起来后又倒下。一员小将手持一把丈余长的长枪,他身边的敌人不断地倒下。身上那本就破烂的铠甲上浸透鲜血,还有血正在从铠甲缓的滴下。看着战场上这无数的尸体和血腥的杀戮,那小将握紧了手中那滴血的长枪。他心中正在疯狂的低吼、这就是战争,这就是乱世!
  • 众生世

    众生世

    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既生乱世,胡为草莽不可称雄一段段浮世众生的传奇故事
热门推荐
  • 穿越不要太贪心哦

    穿越不要太贪心哦

    美男多多,有宠有虐。啦啦啦啦啦啦(???д?)?不要等着我介绍。想看请点开。
  • 绝品仙医

    绝品仙医

    吴岩身怀绝世医术,虽天生阴脉,他却好运不断,和女医生住一块也就罢了,连女记者也不放过他,哇塞,后面还有……
  • 中边分别论

    中边分别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母凭子贵:娘娘新入宫

    母凭子贵:娘娘新入宫

    梁左左意外穿越,好运的白得了一包银子,白生了一个儿子,还白捡了一个温润如玉的绝世好男人。谁知她这儿子来历不凡,竟是当时四国最强大的东林国皇帝的亲子。母凭子贵,左左入宫为妃。因着儿子的聪颖和像极皇帝的那张脸,左左母子成了宫中众妃怨恨的对象。“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十倍还之。”她当众如是说。可是事情却远没有她想的那么简单。秦陌离,东林也是四国中最睿智、狠辣、果敢的王,意外出现的她成了他生命唯一的犹豫,让他不安却又不舍。秦梓昀,东林皇帝的同胞同貌的手足臂膀,却爱上了他最不该爱的女人。因为她,他第一次对尊敬的兄长有了怨恨。逍遥王爷不再逍遥。季君羡,她捡回家的那个温润如玉的男子,她本以为他是她最坚实的后盾和依靠,殊不知,他身后竟是她想不到的万丈深渊。兄弟阋墙,内忧外患,所有的问题都因她而起。其实她没有什么野心,只希望儿子健康,爱人平安……
  • 恶魔校花遇到魔鬼校草

    恶魔校花遇到魔鬼校草

    当杀手界的顶级杀手遇到,跟她实力不相上下的他又会摩擦出怎样的火花。悲伤,痛苦,快乐,纠结……
  • 不良魔王

    不良魔王

    莫德从自己的异时空同位体手中得到了一个位面交易系统,从此以后,他踏上了人生赢家的道路!充满科幻感的未来世界、征战不休的平行古代位面、充满辐射的核能世界、只存在天空与浮空岛的天空位面、古老而神秘的上古修真世界、一拳碎山河、一脚踢爆小行星的高武世界......除此之外,mix联盟的诸位大绅士频频出现,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想知道的话就请打开它吧。
  • 星云传说

    星云传说

    鲜血铺就巅峰路,白骨堆成杀神冠。为报父仇,星云决然与妖族征战,为复活爱人,毅然踏上九玄大陆,爱与恨的交织,血与火的考验,披荆斩棘,终成正果。美女如云,难敌我一杆长枪强敌环伺,谁是我一招之敌?
  • 爱在上海之爱的救赎

    爱在上海之爱的救赎

    上海是一袭华贵旖旎的袍,浪漫而又唯美。生活则是里面的丝线,阡阡陌陌,织成了万万千千个故事,也织出了乔家两姐妹的爱恨情仇……
  • 101天

    101天

    这个世界上没有我,或这个世界上有我,闭上眼,世界就与我无关......
  • 早安,沈少的小妻

    早安,沈少的小妻

    泼辣妞儿撞上了冰冷高贵,凉薄寡情不近女色,权倾天下国都太子爷——火花四溅!有没有?初恋与妹妹上演恩爱背叛的戏码父亲中风,她们夺了她家产,还枉想用一幅裸画让她身败名裂,哼,她可不是软柿子。妞儿找上了太子爷:“七爷,若能将那对贱人打入地狱。今夜,我把自己给你。”挑起她弧度纤巧的下巴,七爷邪恶一笑:“一*可不够,8888个俯卧撑,9999个仰卧起坐,外加一个小崽子,你可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