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24400000020

第20章 力行,打出一个心学(6)

其实《朱子晚年定论》是一本穷凑合的书,勉强写成,内容并不怎么精彩,但内里却是阳明先生的一番苦心。他在写给友人的信里这样说:“其为《朱子晚年定论》盖亦不得已然,中间年岁早晚诚有所未考,虽不必尽出于晚年,固多出于晚年者矣”,自己也承认这本书的内容多是拼凑出来的。而对于后世人因为《朱子晚年定论》这本书而骂阳明先生,说他滑头,在学术上搞宗派,说他诋毁别人抬高自己……阳明先生已先料到此结果,特意引《诗经》中的名句送给这些后生们:“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意思也就是懂我的人知道我是心忧天下,不懂我的人,会说我是阴谋诡计、个人目的、学术宗派,而我王阳明无话可辩,只是任他们说去。

王阳明硬编出一本《朱子晚年定论》,其目的是要打破理学的学术垄断,希望引发一场争论,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正如他所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道理,不在天子的嘴里,而是公道,是人民的意志。思想,不是“朱子之学”、“孔子之学”、“阳明子之学”或者其他“某某之学”,而是公学。这世上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思想,都有资格来参加这场哲学大辩论。只要我们还活着,还在思考,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强化良知,投身公道,参与“公学”,千万不要置身事外。因为置身事外者,必被别人愚弄。

到底“理学”错在何处,以至于王阳明要以一部《朱子晚年定论》向理学宣战呢?这里就要说一说朱熹老夫子了。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又称考亭先生,是南宋著名学者,一生著述颇丰,其中尤其以《四书章句集注》一书最出名。而所谓“四书”,即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学经典。其中《大学》一篇被朱熹格外重视,认为它是“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大学》里有这么一段话:“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对这段话极为重视,认为这是“古人为学次第”,把古人“成圣”的过程比喻成一个台阶,必须依着“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的次序一级级攀登上去,才能达到成功。

为了印证自己的思想,朱熹又专门作了一篇《格致补传》,其中有一句名言:“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者,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朱熹这段话被后世学子们引为教典,而其中“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一句,则可谓触目惊心。朱熹竟是要求学子们要让读书人把全天下所有的“理”都弄明白,达到“至乎其极”,到这时就能“豁然贯通”,从而达成“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的境界。

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朱熹又对“知”和“行”这一对概念做了与众不同的阐述。

知与行,这是古代学子特别重视的一对概念。在《尚书》中,提出“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认为“知行”并举,而行比知更艰难些。之后孔子、墨子、荀子诸家都对“知行”问题做了探讨,大抵认为知行并重。

可朱熹却偏偏另辟蹊径,提出了“知先行后”的新理论,使“知”与“行”的关系有了明确的先后、高下之分:“知”高于“行”;“知”重于“行”。

于是问题就产生了。天下的事物多到无穷,道理也多到无穷,这世上哪有一个人能够做到“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如此一来,朱熹实际上用他的学说,堵塞了天下读书人的“成圣”之路。

因为儒家学说出来了一对有趣的矛盾:一方面儒生们眼里看着“圣人”,耳朵听着“圣人”,嘴里读着“圣人”,心里想着“圣人”,似乎圣人境界就在不远处。可另一方面,朱熹的理论又使他们永远不可能接近圣人境界,更不要说达成这一境界了。

有没有圣人?有!读书人做不做得到?做不到!

于是“圣人”成了幌子,成了“彼岸世界”,而儒家学说也就此变成了一种宗教,我们可以称之为“儒教”。好端端一个儒学被后人搞成“儒教”,圣人也一变而为可望而不可即的“神佛”,岂不可悲?

这就是王阳明对朱子理学的指责:支离。

正是针对理学这种“支离”的毛病,阳明先生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并说出了一段极有魄力的话:“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孔孟之学惟务求仁,盖精一之传也。”

“惟务求仁”,这是阳明心学的一个核心理念。这四个字使得儒学绕过了“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的学术悬崖,重新回到了孔孟时代,也回到了儒家学说的本源。

对于圣人境界,孔子说得很清楚:圣人境界是人人都可以达成的,只要做到“仁者,爱人”。在《论语·雍也》里,他也明确说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话,而且按孔子的说法,这是“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也就是说,能做到这个境界就已经达成“圣人”境界了,连尧、舜、禹这些传说中的“圣王”都不在话下。

孔子对圣人境界早已给出了如此清晰的界定,循着他的话头儿,回过头来再看《大学》里这段被朱熹称为“为学次第”的话:“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说来说去,无非是在说“爱人”、“立人”、“达人”而已。

对孔子的思想王阳明理解得最透彻,在《答季明德书》一篇中,他说:“若仁(即王阳明)之不肖,亦常陷溺于其间者几年,伥伥然自以为是矣。赖天之灵偶有悟于良知之学,然后悔其向之所为者,固包藏祸机,作伪于外而心劳日拙者也。”他毫不客气地指责那套“理学洗脑术”是“包藏祸机,作伪于外而心劳日拙者也”。王阳明指责理学这套“为学次第”的骗人把戏,是因为他自己就曾深受其害。

王阳明从小就是个心怀大志的人,十二岁时就对私塾里的老师说,读书考科举不是第一等事,只有做圣贤才是第一等事。虽然这只是一句充满稚气的孩子话,可这话也真是难得。

十七岁这一年,王阳明到南昌迎娶夫人,回程中拜访了江西大儒娄谅。交谈中,娄谅的一句“圣人必可学而至”大大地刺激了王阳明,于是回家后不久,很快就闹出了一桩荒唐的公案:“与友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因指亭前竹子令格去看,友格了三日,便劳神致疾,某说他精力不足,因自生穷格,到七日亦以劳思成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流传很广,大家都把它当成一个笑话来看。其实这是一个恐怖的故事,因为“格竹”的结果是王阳明和小伙伴“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

“圣贤是做不得的”,这正是统治者借着“朱子理学”给天下读书人挖下的陷阱。年轻的王阳明也曾深陷其中。

《大学》中“欲诚其意先致其知”一句,按朱熹的解释是:要想意志坚定,就必须知识丰富,这个解释显然不通。可按王阳明的解读,“欲诚其意先致其知”的“知”就是良知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成了“要想意志坚定,必先肯定自己的做法合于良知”,这个解释非常通顺,毫无争议。

既然已经看出理学“包藏祸机”,王阳明当然要将学术引向正路,于是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来与理学对抗。但当时的学子们已经被旧的学说洗脑,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抱怀疑的态度,包括王阳明的弟子徐爱都曾提出“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悌的,却不能孝不能悌,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的疑问。

对此,王阳明的回答非常有力,他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并进一步对徐爱解释说:“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回答了徐爱的问题还不够,王阳明又举出更明确的例子:“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几句话说服了徐爱,并被记录在《传习录》里。

徐爱虽然对“知行合一”有疑问,毕竟容易说服。可在当时,拿“知行分明是两件事”来质问王阳明的又岂止一个徐爱?各种各样的质疑、解释,一问一答,在《王阳明全集》里随处可见,其所提的问题在现代人看来真是荒唐可笑,甚而无聊。可在当时向王阳明提问甚至发难的,无一不是大学者,这些大学者都被理学的“格物穷理”思路紧紧缠住不能脱身,无法理解“知行合一”,无法明白“知而不行,只是不知”,真是让人既惊讶又伤感。由此可知在王阳明的时代,这位心学宗师想要用“良知”唤醒世人,是多么迫切,又多么艰难的一件事。

在与理学的辩论中,王阳明和他的心学始终没有占到上风。不是因为他的学说论据不足,而是因为质疑的人太多,力量太大,太强横了。到最后,皇权发威,干脆把阳明心学禁止了,涂改了,又把它歪曲成了“禅”,解读成了“归寂”,成了“主静”,剖析成了“现成良知”、“知解良知”、“本体良知”、“发用良知”、“本然良知”……种种样样,却没有一个是阳明的原貌。

也不稀奇,当年孔子的思想也曾被后世人篡改得面目全非,以至于失去了原有的精神面貌,成了一道骗人的幌子。王阳明的遭遇,不过是孔子遭遇的重演罢了。

王阳明是个像孔子、孟子一样的勇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路向前突进。在提出“知行合一”之后,他用了十多年时间苦苦探索,又提出了更高级的“致良知”理念,既而说出了那句“满街都是圣人”的大道理。至此,王阳明这位心学宗师已经突破了统治者设下的思想樊笼,打开了一条通向光明的哲学大道。

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道理明白,未必就站得住脚。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王阳明选择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也注定是一条艰难的荆棘路。当他的思想突破“愚忠”之时,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将遭到来自朝廷的摧残。

王阳明一生中最艰苦的时刻,也由此开始了。

同类推荐
  • 老子全书

    老子全书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是一部涵盖了人生大智慧的经典著作,但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不能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本书试图对《道德经》中的文化精华加以解读,来指导人们在具体生活中所遇到的为人处世、生活情趣、工作态度、人际交往、婚姻家庭、企业管理、养生之道等问题,帮助人们从生活与情感的困惑中走出来。
  • 新国学(第七卷)

    新国学(第七卷)

    本书是第7卷《新国学》,书中具体收录了:《蔡琰的号啕,美杜莎的笑——蔡琰研究的性别反思》、《“儿女情”与“风云气”——论张华文学及其玄儒思想》、《唐代华亭德诚禅师《拨棹歌》所呈现的意涵》、《林希逸诗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学术基础简论》等研究文章。
  • 王阳明心学智慧

    王阳明心学智慧

    王阳明做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其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阳明心学智慧源源相传,润泽了一代又一代的名人。张居正、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蒋经国、黄宗羲、章太炎、梁启超、李宗吾等,他们叱咤风云,显耀一生,却都奉阳明心学为最根本的精神导师。
  • 列子原来这样说

    列子原来这样说

    本书阐述列子在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被称作“有道之士”列子主张顺从自然之道,内外相应,物我两忘,淡然生死,观行闻声,至言无言,安时顺命。不要太执着于当下“我”的生命,而要从宇宙自然地永恒生命的背景中去体验个体生命的永恒。
  • 斐德罗篇

    斐德罗篇

    两个重要的对话提供重要的见解柏拉图主义的神秘和审美方面。菲德拉斯讨论爱的心理,导致熟悉柏拉图式的形式作为对象的概念超越情感。
热门推荐
  • 总裁追妻,临时新娘计划

    总裁追妻,临时新娘计划

    “为什么找上我?”“因为你缺钱,我缺一个漂亮听话的女人。”一纸《临时新娘》的合约,她嫁给了利旧市名声极臭,还左手残疾的男人,据说,名声极臭的萧少爷,突然改邪归正,独宠尹氏落魄千金。据说,商界神话萧筠庭为了一个女人毁了整个珠宝行业,更把自己的妹夫送进监狱。尹黎落一脸天真:“电视上说的那个女人真的是我?”他邪魅的逼近她:“给我生个猴子,就告诉你。”
  • 现代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现代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小麦的种植与标准化生产;小麦优质品种的选择;小麦标准化生产的播种管理技术;小麦无公害施肥及栽培创新技术;冬小麦“四统一”种植生产新技术等。
  • 谜情

    谜情

    搞什么?她明明在家里睡大觉,为什么一睁眼却在这个鬼地方?好!既来之则安之,抱抱眼前的吊睛白毛虎,再朝这个冷酷得像冰块的男人讨个仆人差事,开开心心干活去!而当她看到他美丽却失明的妹妹时,她知道自己该如何做才能回家了,只是……这臭男人跟着添什么乱啊?“疯居”?这个凭空冒出来、服饰诡异行为更是古怪的女孩儿,竟然为她的居所取这个名字?他不得不怀疑她是否真的是个疯子。好吧,他承认她是疯子,当她拿着一朵花去贿赂山中老虎时;她是疯子,当她为了别人的女人杠上鼎鼎大名的毒名时……【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大邪枭

    大邪枭

    昔年,他是在白玉京垃圾场中茹毛饮血的没名没姓的人,她是白玉京莲王座的嫡亲孙女。那个时候,她叫他:“哥哥。”所以,他成了莲王座的孙子,极尽荣华。有人说他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妹妹所给的。而他也从来没有辩白过什么。只是为了她,他手脚尽断,堕入冥狱……他被囚八年,为她一朝冲天,渊龙欲天。喋血白玉京,傲骨生天下。他就是被九王之一莲王座评为哪管世间沉浮,浮生自为其中首的李浮生。从冥狱爬出的少年,要为他妹妹雄霸万里,主世间沉浮。这是一个军权为主,武道为王的世界。眸睨天下铁浮屠,一剑破甲一千二。
  • 圣经故事:爱的胜利

    圣经故事:爱的胜利

    《爱的胜利》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五分册,本卷回顾了基督教会一千九百年来的历史,讲述了基督教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并在卷末复述了《圣经》最后一卷《启示录》中的故事。
  • 联盟之最强王者

    联盟之最强王者

    大学毕业之后一直宅家打竞技游戏——英雄联盟的云重穿越了!这里是一个平行的世界,电子竞技极度盛行的世界!电竞比赛完爆各项体育赛事,顶尖电竞队员身份更超电影明星!而英雄联盟,作为这个世界最为火爆的电竞项目其影响力更是无与伦比。成就最强王者?走上人生巅峰?这些都不是现在最重要的……因为眼下,看着发飙了的“妹妹”,云重正苦笑不已。(无节操版:这是一个主角穿越到平行世界,征服各种各样漂亮妹纸的故事~~~
  • 冥婚错嫁:鬼夫大人晚上见

    冥婚错嫁:鬼夫大人晚上见

    我出了一张专辑,可是专辑里出了鬼影让我名声扫地,祸不单行,我当妹妹冥婚的伴娘,妹妹的冥婚对象却莫名其妙的缠上了我……从此,那冥夫强行闯进我的生活,夜夜爬上我的床……
  • 穿越之命里有时

    穿越之命里有时

    金丝凤凰栩栩如生,好似能展翼直入云霄!她命牵四王,注定凤临天下,可是……可是……一穿来怎么就是个女杀手?哎,凤途漫漫啊!顾俊延,隐忍数十载,蓄势待发!安亦楚,羽国以国号封王羽王爷!水慕涵,黑冥教教主。到底谁才是她的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续集古今佛道论衡

    续集古今佛道论衡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左宗棠全传

    左宗棠全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竞因此成为清朝晚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