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21700000009

第9章 分离及其与心理创伤的关系

研究心理创伤的学者都不能不研究分离,分离是遭受创伤后的个体几乎都会表现出的症状。分离体验一般与个体的创伤性经历有关,尤其是高分离体验,它与个体的创伤性历史具有更高的相关。现在,分离和创伤之间的关系已经有大量的实证研究。分离在临床症状上有三个易混淆的概念:分离性体验、分离性症状和分离性障碍。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其他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都比较复杂。

19世纪末的著名学者Janet通过对大量癔病患者的观察提出了分离概念,用来阐述癔病产生的机制,其中躯体化症状被视为一种心理与身体分离的结果,而导致这种分离的原因就是创伤。Freud在他早年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并将导致癔病的创伤性事件确定为童年期的性创伤,不过他后来改变了观点,不再看重创伤事件的作用,但依然强调这类躯体症状是无意识冲突的结果。受Freud观点改变的影响,在20世纪初期和中期,儿童创伤与精神障碍的关系一直被忽视。直到“越战”后,对创伤的日益关注才使人们重新回到Janet的观点上,此时研究创伤与精神障碍的关系成了热门,创伤与躯体化障碍的研究也得到了重视。在过去的20多年里,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躯体化障碍与PTSD有密切关系。创伤,包括儿童期的创伤,对躯体化障碍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2.1.1 分离的含义

分离作为一种防御机制,指一部分心理活动或行为过程与其他心理活动分离,它是行为状态之间的跳跃或者非常明显的一种深层断裂(Putnam,1997)。意识可以发生分离,如心因性遗忘;人格的同一性可发生分离,如多重人格;丧失习惯了的现实感,如人格解体;发生于运动性行为的分离可以表现为心因性神游等。“分离”(dissociation)一词来源于希腊文,“dis(of)”,中文意为“拆分、拆开”,“sociative”(unite or connect),中文意为“联合、连接”。因此,分离意味着使分开、分裂或者拆分一些有共同特点的元素,联合是它的反义词。

美国精神病协会对“分离”的定义是记忆、意识、身份和知觉在环境上的中断(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也表明情感、行动和其他的身体机能的混乱。Bernstein和Putnam(1986)定义“分离”为“思维、情感和体验的不能正常的整合到意识和记忆流去”。“分离”最初被用于癔病,原本是与“转换”并列的表示癔病发生机制的用语,前者指作为心理反应,部分心理活动从统一的精神机能中分离出来(意识分割)的情况;后者是指个人将无法化解的痛苦表象及过去事件的记忆“压抑”于意识之下,使得自身出现症状转变的情况。在新精神分析学派影响下,传统的“癔病”概念逐步被“分离”替代。

分离既是一种防御机制,也是一组散见于多种精神疾病的症状群。分离性症状具有隐蔽性,容易误诊和漏诊,从而影响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同时,分离的一些症状也表现出一定的文化相关性。因此,在国外,分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目前,分离常被用在思想与行为障碍的诊断上。

是否分离是人们常说的跳跃状态,是一种特殊状态,或者只是一种功能性(而非心理上的)分离。综合所有定义可以看出,分离使记忆、技能、情感和其他知识被切断,而且以一种难以通达的方式存储。

2.1.2 分离性体验、分离性症状和分离性障碍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分离是一个广泛存在的连续谱,即分离包括正常的分离性体验、病态的分离性症状和严重的分离性障碍,这是分离在临床症状上三个易混淆的概念。

分离性体验(dissociative experience)包括白日梦、睡眠状态下的梦、走神、入静、催眠状态、超常体验、疲劳状态下的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迷失在电影和书中而不知时间流逝和周围环境的变化、白日类催眠状态等。分离性体验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不受社会心理因素的限制,但并非所有的分离性体验都是病理性的,只有在分离性体验达到一定的程度(如该体验的数量、持续时间、发生频率)时,或者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重度精神创伤,或同时伴有其他精神症状等情况下才有可能成为病理性分离,如分离性体验出现的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症状加重。

根据美国DSM-郁中的表述,分离性症状(dissociative symptom)是指意识的整合功能的瓦解,比如记忆、身份和对环境的知觉出现解离。一般来说,分离性症状包括5个核心症状群:遗忘症、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同一性混乱、身份转换。分离性症状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如边缘性人格障碍、摄食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躯体形式障碍、性功能障碍、抑郁症、物质滥用。但当精神疾病是以分离症状为主时,就成了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是指以分离性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疾病,“个体的意识、记忆、身份识别或环境感知等本应整合在一起的功能”出现解离而导致的各种障碍。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出版的DSM(1980)及ICD-10(1992,国际诊断分类)。DSM-郁提出5种分离障碍:分离健忘症(不能回忆个人生活历史方面的能力)、分离记忆丧失症(如突然从家里离开,不能回忆自己的过去和对自己的身份产生混淆)、人格解体障碍(个体持续性地感觉到自我与环境的分离)、分离身份识别障碍(先前被定义为“多重人格障碍”,特点是有两种或多重人格同时控制个体的行为)和非特定的分离障碍(分离性症状不像其他障碍那样典型)。美国精神病学协会承认,“所有这些分离性障碍的共同特点通常是意识、记忆、身份或者环境知觉的整合功能被破坏。这种破坏可能是突然形成的,也可能是渐进的,可能是瞬时的,也可能是慢性的”。此外,DSM-郁承认分离性精神病的存在,高水平分离也被认为与暗示感受性有关。

分离性体验与创伤性经验相连;分离性体验伴随其他相关症状时就成了分离性症状;而分离性症状既可以主要表现于分离性障碍中,也是其他精神疾病的主要症状,分离性体验、分离性症状、分离性障碍在人群中均有广泛的发生基础。

2.1.3 分离与心理创伤

有关分离的研究始于19世纪后半叶,主要涉及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两大领域。在精神病学领域,早期的资料大都来源于对癔症和催眠的研究。Janet和Freud基于各自的临床所见,分别创建了自己的学说。Janet在其著作《心理自动症》中第一次提出了“分离”这一概念,指某一观念脱离全体系统而独立,并指出这种意识的分离就是癔症发病的机制。Freud则创立了其意识和人格结构理论,并提出了“力比多(libido)”概念。与此同时,在神经病学领域也有一些原创性的发现,其中有代表性的是Hughlings Jasckson基于对癫痫和失语症病人的研究,他使用了“解离”(dissolution),并提出了“梦样状态”,以说明意识分裂。

Janet(1889)做了大量高分离性体验与创伤性历史的相关研究。现在,分离性障碍和创伤关系的研究也日益增多(Di Tomasso&Routh,1993;Chu&Dill,1990;Sanders&Giolas,1991;Miller et al。,1993;van der Kolk et al。,1991;Putnam&Trickett,1997)。

在精神病治疗上,分离一直为人们所了解。很多研究者提出,分离是对创伤性体验所造成痛苦影响的防御。Jenet(1870)在巴黎的Salpetriere医院负责心理实验室,他第一个对严重的心理创伤和身体症状之间的联系进行命名,如惊厥、瘫痪以及分离(“解散聚合”)。分离性症状一般被认为是由儿童期遭受虐待的记忆所引起的。Janet指出,如果想治愈创伤,只有再次把创伤性记忆恢复到意识层面。19世纪末,对创伤、分离以及心理创伤的躯体症状的研究已经非常普遍。Freud在对“歇斯底里”的女性病人的治疗中开始广泛使用分离理论。

分离所指的意识与记忆的正常联结过程的隔断,即思想、感情、经历无法整合到意识流,被现代研究认为是一种对创伤经历保持无意识的机制,如“高速公路催眠”现象,即在高速公路行驶期间出现明显的意识恍惚现象。分离导致“认识孤立”,它是指个体将部分经历或全部经历从可持续体验的经历上分离出来,形成不受经历影响的一种独特的认识。在一个有800名成人被试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背叛创伤(包括性虐待、身体虐待和照顾者实施的家庭暴力)比非背叛创伤的分数更显著地与分离体验量表(The Dissociative Experience Scale, DES)的分数相关。

目前,对分离的研究已经更多地扩展到了认知心理学以及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当中,许多研究者都从注意和记忆等方面探讨分离的临床病理机制,对分离个体的研究则更多地从临床的分离障碍扩展到了亚临床的高分离体验个体(High Dissociators, HD)。研究者认为HD样本比较容易获得,并且不会受治疗用药和治疗进程的影响,结果也会对各类分离障碍和具有分离症状的各类精神疾病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许多研究表明,分离可能会导致个体一些基本认知功能的改变,如注意和记忆(Cufffe, Mc Cullough&Pumarlega,1994;De Prince&Freyd,1999;Freyd,1996;Hunter,2001)。记忆问题在分离和PTSD上都表现得很突出,在DSM-IV中,分离认同障碍写明“不能回忆重要的个人信息,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不能被一般的遗忘所解释”(APA,1994)。PTSD包括几个相关症状,没有记忆能力以及创伤性事件的侵入性记忆,包括“不能回忆创伤的重要方面”和“反复性地和侵入性地对发生事件的痛苦回忆”(美国心理治疗协会,1994)。研究者一直试图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分离,如临床分离障碍患者或高分离个体常常出现健忘症、选择性遗忘、记忆模糊等记忆损伤问题。

20世纪80年代后,关于分离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方面:淤流行病学调查;于分离与创伤的关系;盂分离性障碍的诊断效度问题。其中,流行病学调查主要研究普通人群、特殊人群(如性工作者、暴力倾向和遭受暴力者、吸毒人员等)和其他精神疾病中分离性症状和分离性障碍的发病率。不同研究所提供的发病率各不相同,这主要是研究人群不同,使用的工具不同所致,缺乏客观可比性。

在分离与创伤的关系研究中,比较流行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早年的创伤导致了分离或分离性障碍,这种观点的理论性解释是将分离看成创伤的适应性反应。支持创伤和分离相关联的经典证据有:淤在成年期所做的分离和创伤的相关研究,即在处于创伤性事件或遭遇创伤性事件不久,以及遭遇创伤性事件很长时间后的成年人中的分离上升;于检验儿童期创伤和成年分离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报告,有性虐待的暴力受害者的分离水平要高于没有性虐待的暴力受害者的分离水平。关于儿童期创伤和成年分离的相关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性和躯体虐待上,特别是性虐待,它的严重程度伴随躯体虐待的性虐待都和成年分离有强相关;盂对儿童的前瞻性研究。遭受过性虐待的受害者在最初和一年后,分离水平比没有遭受虐待的控制组要高。这一类文献的研究对象是临床或非临床样本,采用的方法是横断面的研究,研究工具多采用的是自陈式创伤体验和DES评定的分离得分,但不同的研究显示,两者间的相关度强弱不一。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创伤在分离的产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明显的一个标志就是,在DSM-郁中,强调分离是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 ASD)的核心症状,它预示着后来的PTSD或分离。同时,研究发现(Simeon D, Guralnik O, Schmeidler J et al。,2001)在分离性遗忘中,常有可识别的急性的预料之外的创伤性事件;在分离性神游中,常涉及亚急性慢性应激;在更多与文化相关的分离障碍中,也常涉及创伤性应激源。即使不是患有分离性障碍的被试,分离性症状也高度提示创伤史。在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研究中,现实解体是儿童期性虐待的最好的预测因子。

同类推荐
  • 犯罪心理学(大全集)

    犯罪心理学(大全集)

    犯罪如同一把刀子,锋利地将社会切出一个横断面来,让我们看到社会最真实、最残酷的一面。如何应对犯罪、预防犯罪,既是公安、法律工作者面对的严酷现实,也是全社会都应当参与解决、进行综合治理的大课题。我们编著本书,只是希望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以期广大的读者朋友明白,人在早年一旦走上犯罪之路,几乎是无法再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轨道上来的。而且每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其不同的人生任务,一旦错过将终生难以弥补。所以,在此我们衷心地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够从本书中犯罪人身上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在加强自我法律认识的前提下,帮助自己的子女、学生健康成长,从容拥有完美健全的人生。
  • 心理知识全知道

    心理知识全知道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离不开心理学,都需要心理学的帮助。本书用通俗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与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学常识、法则以及正确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认识自我的方法。全书分为:入门篇、认知篇、自我篇、情感篇、身体篇、人际关系篇、社会群体篇、快乐篇、男人篇、女人篇、恋爱篇、婚姻篇、梦境篇、调适篇、障碍篇、治疗篇。内容丰富、方法实用,能带给大家朴实无华而心有灵犀的阅读感受,并带给每个人幸福美满、和谐圆通的人生。
  • 5分钟心理小游戏

    5分钟心理小游戏

    “你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吗?”最初接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好笑。可是,当你静下来独自沉思时,当你望着镜子里的自己时,当你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时,你或许会思索良久,然后问自己:“我是谁?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真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吗?”实,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在这个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徘徊、开始迷茫,以致陷入困境,迷失自我,饱受心灵折磨。
  •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故事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故事

    本书所收录的故事,涵盖实验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多个方面,让我们在初步了解心理学知识的同时,也对我们的内在世界有所了解,有所认识,从而使我们心眼大开,豁然开朗。
  • 每天懂一点挖坑心理学

    每天懂一点挖坑心理学

    《每天懂一点挖坑心理学:人人都会遇到的心理陷阱》内容简介:我们都不希望被别人左右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却又强烈地想和生活,却又强烈地想左右他人。但事实上,我们常常不知不觉地滑入对方精心没置的心理陷阱。当我们和大部分人交往愉快的同时,有时候也感觉和某些人交往很不舒服,甚至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似乎掉进了对方设置的陷阱之中。这样的人际交往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游戏”,即一系列的互补、隐藏式的沟通,会发展至一个明确的、可预见的结果。
热门推荐
  • 灭天神尊

    灭天神尊

    端木凡,一个一出生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皇族嫡系子孙,却因天赋异禀,而被人废掉丹田,成为一个废人。之后又被废除皇族身份,赶出皇族。路遇神秘老人传授炼体秘法,修炼旷世至尊体。并意外修得灵识秘法。后被魔神残体入体,得魔气丹田。_________灵识秘法,魔气,炼体。端木凡将走上怎样的一条道路。
  • 大妖王

    大妖王

    主角穿越后,在异世求生,乱世求乐,纷纷扰扰,苦中作乐的故事
  • 网游之核心选手

    网游之核心选手

    他,孤独的死去;没有亲人为他举行葬礼。死去后的一年,他再一次以另一个身份回到现实世界;拿起自己最擅长的东西,来拿到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事物。
  • 天玄鬼道

    天玄鬼道

    身负道门传人的身份,沐枫独自一人来到古都XN寻找师叔的踪迹,为了自己的生计和便于寻找师叔的下落,沐枫开创了闻名古都的天玄道馆,深夜里独自哭泣的婴灵,古槐树下血迹斑斑的青石小路,诡异无比的血衣女子,恐怖的事件接踵而来,沐枫一步步的接近真相,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踏入了另一个诡异莫测的谜团...
  • 王妃要出逃

    王妃要出逃

    天下人人皆知当今六王爷受过情伤,不爱女人,贪心的爹爹却依然将我嫁入王府。你不爱,我偏要你爱;你果然还是不爱,正和我意,那就休了我吧!你有你的身份在,我有我的江湖梦,看我离开富贵,依然逍遥自在。不是不爱吗?为什么情已偿还,却依然两两相牵?不是已经休了吗?为什么我到天涯,你却追到海角?你到底是要你的皇朝,还是两个人的天涯?
  • 唐言墨音Maywct社

    唐言墨音Maywct社

    热闹的市区,五彩的霓虹灯,拥挤的人流,人们沉浸在自己的夜生活的。在某条深巷的角落里,巷子里只有几盏闪着暗光的路灯,还能听见不远处闹市区的声音。一位少女站在一个路灯下,昏暗的灯光照在少女身上。少女扎着马尾,穿着白色T恤和长裤,和很明显的白色板鞋。少女倚着电灯,看着对面那幢偏古风的房子,房子的主体颜色是深棕色,深棕色的牌匾上写着几个暗色的字:Maywct社。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少女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来到这儿的,莫名其妙地就走到这儿了。她刚刚明明在……少女望着牌匾上的字,很奇怪地想着:一般的门面不都是越鲜艳越好吗?这店给人的感觉反而是不想让人发现它。真奇怪!
  • 风起云涌之我们的时代

    风起云涌之我们的时代

    一群零零后的穿越,她们(他们)年龄虽小,但心智却已经成熟。面对未知的一切,他(她)们又该如何?他(她)们是一个班级的学生,一个社团的成员,是死党兼闺蜜。一朝春游时,却不料突发意外,导致几人的魂魄离身,降临到了异世。到底是冥冥注定还是一个可笑的玩笑?“不管如何,我们都不会放弃的!”且看一群孩子们的穿越生涯!PS:本人现在是初三狗,所以没时间更新,还望各位看官多多包涵。若是觉得有兴趣的可以先养着,日后养肥了再看。O(∩_∩)O谢谢
  • 在天堂等你:一个高三学生的日记

    在天堂等你:一个高三学生的日记

    男主人公凌云,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女主人公项晓曼,是刚转来的新生。如果不是校运会和元旦文艺汇演,他们可能永远不会有交集,也不会有这个故事,但偏偏在这两次活动中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凌云只不过是为了和项晓曼说句话,他的这一愿望也终于实现了,却付出了意想不到的惨痛代价。项晓曼转走了,但故事却没有结束。起因与结局,你很难联系起来,但经作者细腻的心理解剖,你又不得不相信。
  • 重生乱世之芊芊阙歌

    重生乱世之芊芊阙歌

    ?重新发文??被男友背叛,被亲人抛弃……她决然离去。许是她命不该绝,异世大陆,她是天地的宠儿,看她玩转异世,走向巅峰……
  • 故事里的事

    故事里的事

    《最好看的当代名家小小说:故事里的事》收录了作者田洪波写就的六十则小小说,共分为六辑-彩云追月、天空之城、泪光翅膀、带刺玫瑰、烟雨凤凰、断桥残雪。作品大多弃绝修饰,力避娇作,直面人性。在叙述故事时,作者故意弱化写作技巧的运用,敞开心扉,或幽怨倾诉,或直面人生百态,以平实追求自然逼真的艺术效果,读后引人深思。作者善于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和善,能够以小见大,于尺寸篇幅中彰显人生况味。这与当代中学生甚至成年者所需要的精神补给是相契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