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16200000008

第8章 “一 医圣之路”

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唐代甘伯宗《名医录》记载张仲景曾为长沙太守,故后世又称‘张长沙’,其方书又被称为‘长沙方’。据《伤寒杂病论集》中记载,张仲景的家族原有两百多人,由于疫病流行,自汉献帝建安纪年以来,不到十年时间,就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亡,其中七成死于伤寒。他立志发愤钻研医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攻读《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等古代医书,继承古典医书的基本理论,广泛吸取古代流传下来的治病良方以及当时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结合个人临床诊治疾病的大量实践,创造性地著成《伤寒杂病论》,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树立了里程碑。

主讲人简介

郝万山,1944年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专业。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名中医学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多年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主讲的《伤寒论精讲》(VCD光盘),为全国中医经典著作示范教学项目。

编著、主编和参编《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伤寒论讲义》等著作26部。

张仲景是我国的一代名医,被后人尊为“医圣”,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的医学名著,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的经典。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不但影响了中国和中医,也同样影响了世界医学界,至今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那么,张仲景跟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什么样的关联?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样的一代名医?张仲景到底为中医做出了哪些杰出的贡献?

在上个世纪末,这话听起来好像很遥远,实际上也就是十多年前的事,北京爆发了一次流感,那次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有一天我在门诊,来了两个年轻人,一男一女。女的说,大夫,我们俩都感冒了,您开药的时候用我的名字,药量大一点,煮完以后我喝一碗,他喝一碗。我说,为什么要这样啊?她说,我的药费是能报销的,他的不能报销。我说,你们俩能吃一样的药吗?她说,我们俩都感冒了,都是流感,怎么不能吃一样的药呢?

我这个时候就看病人的具体症状:男的鼻流清涕,特别怕冷,发烧,全身疼,嗓子痒,咳嗽,没有汗。从中医的角度说,这是风寒外感。女的嗓子肿痛,咳嗽吐黄痰,发烧明显,怕冷不太明显。从中医的角度说,这是风热外感。我说,他得的是风寒外感,你得的是风热外感,他需要用辛热的药,你需要用辛凉的药,你们俩怎么能吃一锅药呢?这个女的马上接我的话茬,她说,大夫不对啊,不瞒您说,我们俩刚结婚二十天,我们同住一间房,同睡一张床,又同吃一锅饭,他怎么得的是风寒,我怎么得的是风热啊?

当时周围有我几个学生,这几个学生也纳闷,同样的环境又都是流感,怎么一个是风寒,一个是风热呢?我对病人说,因为你们两个的体质不一样,所以都得感冒以后,你们对这个致病因素的反应状况不一样,就出现了不同的临床表现。我就对这个女的说,你是阴虚阳亢的体质,你平常就容易心烦急躁,容易风风火火,性格外向,甚至有侠肝义胆。她瞪着眼睛看我说,你会算命啊?我说,我不会算命。她说,你怎么知道我的性格呢?我说,阴虚火旺的人就是这样的脾气,所以你从小一得感冒就往嗓子走。我说,你以前是不是经常犯扁桃体炎?她说,大夫,真是这样,我从小就经常犯扁桃体炎,经常发烧,几次要到儿童医院做手术,我害怕,结果到现在也没摘掉,现在一感冒还上嗓子。

我说,我现在知道了,你的先生是阳虚的体质,平时手脚偏凉。她说,对,他的手脚比其他人的凉。我说,你的先生性格内向,思维缜密,动作和语言沉稳。他这样的性格,是阳虚阴盛体质的表现,所以他得了感冒以后,就容易从阴化寒,表现就是风寒外感。因为你是阴虚阳盛,外来的致病因素就会从阳化热,所以你得的就是风热外感。中医在诊断这个病的过程中,并不是看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什么样的流感病毒,他是看那个肌体对致病因素的反应状态,这个状态更能够切合病人当时的实际情况。你们俩的病现在根本就不是一回事,那能吃一样的药吗?

她说,那我明白了,怪不得我们第一天用了同样的西药没有好,第二天、第三天用某一家医院协定处方的那个药,烧又没有退。咱也甭管报销不报销了,您给我们俩开药吧。

我给男的开的是辛温的解表药,给她开的是辛凉的清解药,每人就开了一剂。当然,吃一剂药这个病就好了。这就叫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更能够针对病人当前的实际情况,甚至包括肌体对致病因素的反应状态在内。

也是十多年前,医学界召开过一次国际性的医学学术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很多国家的医生讨论了许多关于医学界的很重要的议题,其中有个议题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群体化的治疗方案哪一个更先进,更优化”。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什么叫群体化的治疗方案,什么叫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所谓群体化的治疗方案,就是一些人都得了某种病以后,医生都用同一种方案去进行治疗。所谓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就是虽然这些人都得了同一种病,但是医生要根据这些人的性别、年龄、个人的心理状况,以及对疾病的反应状态,制定出针对个体的治疗方案。实际上,这两种治疗方案,中医和西医都在采用。

其实,这种最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治疗方法,在我国已经延续了一千八百多年,它是由我国名医张仲景创造的,这个观点已经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公认。那么,名医张仲景生活在什么时代?他在医学上的贡献还有哪些呢?

张仲景和曹操、刘备,以及华佗都是同时代的人。他比曹操大五岁,比刘备大十一岁。张仲景,名机,仲景是他的字。他生活在东汉末年,生卒年份大约为公元150年到公元219年。

在历史书上,无论是《三国志》还是《后汉书》中,都没有张仲景的传记。宋朝时,国家组织校正医书局校订了《伤寒论》这部流传下来的张仲景的著作。校订过程中,校正医书局的医官们写了一个序,这个序引了唐代甘伯宗《名医录》中的一段话。《名医录》现在我们看不到了,那么,这段序是怎么说的呢?曰:“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张仲景,《汉书》无传”。我要说明的是,这个《汉书在这里应该指的是《后汉书》。“见《名医录》云”,就是唐代甘伯宗所写的那本书。接下来又说他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即仲景是他的字。然后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等等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张仲景是东汉末年人,也就是三国前期的人,他的家乡在现在的河南省邓州市境内。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写的序,说他是拜师学的中医,他拜的谁呢?拜他的同乡张伯祖,张伯祖也是很有名的医生。从对医学的贡献来看,张仲景的功绩远远要高于他的老师,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我们来说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孝廉是当时社会授予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廉洁奉公的优秀青年的一个荣誉称号,不是官职。政府在选拔官吏的时候,就从孝廉中,也就是从这些优秀青年中选拔。张仲景在年轻时被乡间推举为孝廉,这件事情是可信的。

至于“官至长沙太守”,历史书上没有记载。长沙在东汉的时候,是归荆州所管。长沙太守,在史书上都有记载,比如孙权的父亲孙坚做过长沙太守。史书上没有记载张仲景什么时候做过长沙太守。有人就推测了,因为这个长沙太守的记载,曾经有几年空缺,所以就有可能在这几年空缺之中由张仲景做了太守。而且人们接着又推测了,张仲景又写书,又看病,又做官,他怎么能忙得过来呢?张仲景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不办行政上的事情,打开大堂,让百姓到大堂看病,所以现在把药店的医生叫做坐堂医就是从张仲景那儿流传下来的。张仲景后来觉得做官不如当医生能够直接为百姓们服务,于是就不再当官,去当大夫了。

正因为在历史上有张仲景做过长沙太守的传言56 ,所以后来的医生都用“长沙”作为张仲景的代称,或者作为张仲景著作的指代,这一点我们应当知道。所以以后要是看到某些医学书上说长沙”怎么说,“张长沙”怎么说,大家就应该知道这里指的是张仲景。

关于张仲景治病的故事,有不少传说。有一次,张仲景在河南桐柏山采药,碰到一个山民找他看病,张仲景给他摸完脉就问他,先生,您的手腕为什么有兽脉?兽是野兽的兽。张仲景够大胆的,这个人因为被大夫看到了底细,就如实以对,他说,我是峄山山洞里的老猴子,这些日子身体实在不舒服,所以请你给我看看。张仲景听完了之后,把脉,看看舌相,就从药包里拿出一丸药给它吃了,老猴子吃完这丸药之后就好了。第二天,这个山中的老猿猴扛了一块大木头来,对张仲景说,非常感谢你治好了我的病,我没有什么其他东西回报,这块木头是生长了一万多年的桐木,是很珍贵的木材。桐木能做乐器,于是张仲景就请人用它做了两把古琴,又给古琴取了名字,一个叫古猿,一个叫万年。在中国音乐史上,这个故事和两把古琴的名字就记载在一个叫虞汝明的人所写的《古琴疏》里。

关于张仲景,有不少故事和传说流传于后世,这些故事不但流传于民间,在一些医学专著里也有不少记载,并且还有不少的证据。

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个人叫徐中可,他写了一本书叫《金匮要略论注》,《金匮要略》①也是张仲景的著作之一。这本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个读书人叫冯应鳌,他得了重病,身上一阵冷一阵热,治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治好,把他烧得晕晕乎乎的。那天夜里,他觉得晕晕乎乎的,眼看就要不行了,慢慢地进入了梦乡在梦中,飘飘悠悠地来了一个神人,这个人穿着黄色的衣服,戴着黄色的帽子,然后就用手摸他的全身,摸完了之后,冯应鳌顿时觉得全身特别舒服。他又惊喜,又害怕,就问,您是谁啊?为什么来给我治病啊?那个穿着黄衣服、戴着黄帽子的人就说了我是南阳汉长沙太守张仲景。

他是神人嘛,没有名片,不是先递给他名片介绍介绍,而是自己口述,说我是南阳人。古人介绍自己,先介绍是什么地方人是什么朝代的?是汉代的,当然是后汉的了。做过什么官?长沙太守。叫什么?张仲景。冯应鳌问,那你为什么来给我治病啊神人说,我今天给你治病是因为也有尴尬的事情需要你帮忙。冯应鳌说,什么事情我能帮得上你呢?张仲景说,南阳城的正东四里处——那时候还没有公里的概念,所谓四里就是四华里——有一个祠堂,这祠堂的后面走七十七步有我的墓,过几年会有人在墓上挖井,你要到那儿阻止他们,不要让他们挖,因为那是我的墓,你同时把墓和祠堂整修整修,就算是对我的报答。说完了他飘然而去。

冯应鳌醒了之后,出了一身大汗,烧也退了,身上也舒服了他非常高兴。梦中神人的嘱托不能随意忘记,过了几年,他真的到南阳城东去了,真的发现了这个祠,这个祠的北边,就是后边七十七步远的地方正有几个园丁,原书说叫园丁,也就是农民在那儿打井。他走过去一看,正好挖出个石碑,这个石碑上写着十一个字: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这个石碑现在还有,就放在了河南省南阳市的医圣祠。从发现这块石碑到现在已经有五百年了,遗憾的是这个石碑没有署立碑的年代,也没有署立碑人之名58 1981 年,医圣祠在整修的过程中,就把这个墓碑往下挖了挖,发现下面埋着个碑座,碑座的一边写着四个字:咸和五年。这不就有年号了吗?咸和是晋成帝司马衍的年号,咸和五年就相当于公元330 年,离张仲景公元219 年去世也就是一百一十年左右。如果这个墓碑真是那个时候立的话,那张仲景做长沙太守之事,这就是个物证。可是后来大家发现,“咸和五年”这四个字不是正正经经刻在碑座的中间,而是歪歪扭扭刻在一边,就好像刻石头的工人试刀的时候随意所为,更何况,碑座是汉白玉的,碑体是青石的,从风化的程度来看,那个碑体显然要比碑座晚。当时看到这个碑座刻着“咸和五年”的专家们,很大一部分人就想以此作为证据,来证明张仲景做过长沙太守。

张仲景是否做过长沙太守,至今也没有更为确切的证据。而张仲景做没做过太守,也丝毫不会影响他的伟大,因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们真正感受到了他留给后世的恩泽。在张仲景逝世一千三百多年后,人们把最高的赞誉送给了他,尊他为“医圣”!而更多的故事传说,也充分证明了张仲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晋朝有一个叫皇甫谧①的,他写过一本书叫《针灸甲乙经》,是针灸著作的经典。在这本书里,他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说张仲景遇见了侍中王仲宣。侍中是什么人?就是皇帝的贴身随从,是皇帝的秘书,可以出入宫廷,可以参与政事,所以是一个重要官员,但是这个王仲宣这时候还不是侍中。张仲景见到他的时候,王仲宣只有二十岁。张仲景一看见他就说,哎呀,小伙子,你身体可有病啊。张仲景说,如果不治,二十年以后你的眉毛会掉光,眉毛掉光了再过半年你就死了。可是谁愿意让人一见就说有病啊王仲宣想,我年纪轻轻的,你是咒我,还是忽悠我呢?张仲景接着说,你要想免除这个病灾,需要吃我的五石汤。王仲宣更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了。张仲景随后从药包里把五石汤给他,也没有收他的药费。王仲宣心里很不高兴,没有吃这个药,心想,我好好的,二十来岁吃你这个药干什么?过了三天以后,张仲景又遇到了王仲宣,就问他,我给你的药你吃了吗?王仲宣吞吞吐吐地说吃了吃了。张仲景说,看你的气色,就知道你根本没吃我的药你这个小伙子啊,对自己的健康,对自己的生命这么轻视。王仲宣没有听张仲景的话。过了二十年,他的眉毛真的掉光了,眉毛掉光了之后过了一百八十七天,半年稍稍多点,他就真的死了。

王仲宣是什么人?此人名粲,就是王粲①,字仲宣。他开始的时候投奔刘表,刘表没有重用他,后来又转投曹操,曹操对他很器重,后来他一直做到侍中。曹操为什么重用他呢?因为曹操是个文学家,他很爱有才华的人,而王粲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很著名的文学家,是“建安七子”②之一,他和曹植并称为“曹王”。王仲宣生于公元177年,比张仲景小二十七岁,所以张仲景当时说小伙子,你身体有病,如何如何。王仲宣不敢当着张仲景的面直接发作,他比自己大二十七岁啊,是父辈。王仲宣死于公元217年,死的时候真的是四十一岁。但是这个事情也经不起严格的推敲。是什么病,会让张仲景预测王仲宣二十年后眉毛会掉光?王仲宣虽然确实是四十一岁死的,但是很多人认为他是死于传染病。

张仲景为什么有这么多神奇的故事?是因为他悬壶济世60医术高明,能为百姓解除病痛,深受大家爱戴。虽然我们不能把这些故事当做历史,但这些故事,正是被他救治的病人及其后人,对于一代神医的赞叹和尊崇,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口碑!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环境和原因,造就了这样一位千古名医呢?

我们刚才提到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他写过一首诗,描写他当时逃荒逃难时候的情景,这首诗写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出门看到的不是满地庄稼,满地碧绿,而是白骨满地。“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一个面黄肌瘦的、面色惨淡的妇女,把自己怀中抱着的孩子扔在了草丛中。“顾闻号泣声,挥泪独不还”,回头听听孩子哭啼的声音,擦擦眼泪,自己走了,不回来了。为什么作为一个母亲这么狠心呢?“未知身所往,何能两相完”,不知道我活了今天,明天还能不能活下去,怎么让两个生命都完整地活下来呢?这是王粲当时见到的实际情况。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战争连年不断。大家知道,三国时期,从黄巾军起义到董卓之乱,后来到天下纷争,三国鼎立,战争连年不断,生产力遭到了破坏,生产水平下降。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了,抵抗力就会下降,就容易爆发传染病。所以古书上常常记载,“大兵之后必有大疫”。这是张仲景生活环境的第一个特点:战争频繁,传染病流行。第二个特点,是天灾不断。张仲景在世七十年,我查过这七十年的史书,在史书上记载的大的自然灾害有旱灾、水灾、冰雹、地震、蝗虫、龙卷风、泥石流、雷电、海水倒灌、河堤决口,几乎我们能够想到的自然灾害,那个时候都出现了,而且这些自然灾害能够记入正史中,说明这些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不是局部的。自然灾害也破坏了生产力,于是生产水平下降,导致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抵抗力降低,也引发大量的疾病流行。所以古人就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说法。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百姓“不死于兵,即死于病”,不是因为战争而死,就是因为疾病而死。史书上还说,中原大地,“白骨委积,人相食啖”。广阔的中原,出现了人吃人的惨景,到处可以见到白骨。

张仲景正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中。那么,他是怎样记述自己的这段经历的呢?他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说我的家族是一个很大的家族,曾经有过两百口人,“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说建安元年以来,就是从公元196年以来,不到十年的时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两百多口人死了三分之二。这些人是怎么死的呢?“伤寒十居其七”,仲景这里所说的伤寒是指传染病,是外感病,十分之七的人都是死于这个病。张仲景作为一个医生,他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看到众多的亲人和百姓被疾病、传染病夺去了生命,而他在救治的过程中,发现力不从心难以挽回他们的生命,所以他就发愤图强,立志钻研医术,来创立一种防治传染病的方法和途径。

眼睁睁地看着众多的百姓不断死于战争和瘟疫,又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被病魔夺去生命,作为医生的他却无能为力,张仲景感到了自己的平庸和无能。动乱的年代呼唤名医于是张仲景下定决心,钻研医术,凭着过人的毅力和智慧,终于写成一部医学名著,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那么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关于《伤寒杂病论》的成书过程,张仲景自己是怎么说的呢“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对古人遗留下来的医学经典理论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当代和古代人们防治疾病的这些经验、方子广泛地收集,这就叫“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自己接62 着说,写这本书参考了很多书。他把书名都列上了,有《素问》、《九卷》。这些书名也许大家都没听说过,但是大家肯定听说过《黄帝内经》,素问》、《九卷》是《黄帝内经》中的两大部分。《九卷》后来更名为《灵枢》。还有《八十一难》,就是《难经》,这些书现在都可以看得到。还有《阴阳大论》,这本书现在看不到了,但是在张仲景所写的书里,引了一大段《阴阳大论》的内容。《胎胪药录》,从名字来看好像是妇科与儿科一类的书,或者是包括了药物治疗的一类书。他参考了大量的古典书籍,同时自己又亲身参加实践,并平脉辨证,然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共十六卷。

《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因为在这之前,中国的医学分了两大门类。一大门类是基础理论的著作,就像我刚才所说的《黄帝内经》,它是讲人和自然的关系,讲人的生理、病理,讲致病的因素,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上及天文,下及地理,包罗万象。在张仲景那个时候,已经有了这部书。另外一部分是古人治病的一些经验。那个时候把它叫做“经方”,就是经验用方。当时的医生跟着感觉走,病人来了,说,我头疼,身上发冷,发烧,咳嗽,喘。医生就认为他应该用点麻黄,应该用点桂枝,应该用点杏仁,应该用点甘草。那个时候又没有纸张,医生就把这些药写在竹板上,写完之后都是医生自己采药给病人包好了,甚至给病人煮好了药,病人拿走喝了。第二天病人来了,说,喝了你的药我的烧退了,身上也不疼了,也不喘了,你的药可真好。医生就说了,哎,这是我的经验。于是就把这个竹板放在这儿。经验用方,是通过检验而确认有效的。又有病人来了,全身浮肿,尿不出尿来。从今天的角度看,可能是尿毒症吧,他凭着感觉也开了个方子,给了病人。过了几天,家属来了,说,大夫,我们家那个病人死了。他一看这个经验不灵,不能流传于后世,就把这个竹板烧了。所以流传下来的都是经过临床检验而有效的东西。那个时候,就把这些用方叫做“经方”。而张仲景就收集了大量这样的东西,又把临床治疗的经验和理论结合起来。这就开创了中医临床医学新的里程。所以,我们说张仲景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人。而今天人们把张仲景著作中的方剂称为“经方”,则是“经典”方剂的意思了。

时代的呼唤和个人的努力,造就了一代名医张仲景,也造就了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然而,在动荡战乱的漫长年代里,《伤寒杂病论》却难以保全。在张仲景死后的八百年里,经过后人的不懈努力,先后发现了散佚的《伤寒杂病论》部分残卷。人们分别校订,刊印成书。于是,写入中学历史课本的中医名著《伤寒杂病论》,现在实际上一分为二,成为两本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而这两本医学名著,至今仍然是中医药系统的经典教材,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书目。

张仲景的医圣之路我们就介绍到这里,张仲景所创立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和个体化的治疗手段,在今天我们叫什么?从张仲景的著作里,我们今天的医生能得到哪些启发?如何用他的理论和方法处理我们今天所遇到的疾病?请看下一讲。

①《金匮要略》,以论述中医内科杂病为主的中医临床专著。全称《金匮要略方论》。金匮要略》是张仲景原撰《伤寒杂病论》中的内科杂病部分。北宋校正医书局根据当时所存《伤寒杂病论》古传本之一的《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本,重新予以整理编修,取其中以杂为主的内容,略去伤寒部分,仍厘订为三卷。全书共二十五篇,载方二百六十二首。书总结了汉代以前的丰富临床经验,提供了辨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

①皇甫谧,魏晋间医学家。鉴于当时医经之书多有重复,又有浮夸之辞,于是把《素》、《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进行了文献处理,根据不同内容分类归纳,剔除重复和夸部分,选取重要内容,编撰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即《针灸甲乙经》)十二卷。

①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县) 人。汉魏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诗赋以抒情为主,感情真挚,辞采秀美。

②建安七子,汉末建安时期七位文学家的合称。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同类推荐
  • 三国之重整山河

    三国之重整山河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袁绍色厉胆薄,刘表虚名无实,孙策蓟父之名,刘璋守户之犬,如张鲁、张绣、韩遂等辈,皆碌碌小人,何足道也!”青梅煮酒,有人放声长笑:“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开什么玩笑?!你们所谓的英雄,不过是一群争鼎逐鹿的军阀而已!只有我,才能真正改变这段历史;只有我,才能引导这乱世走向全新的时代!
  • 武乡,敌后文化的中心

    武乡,敌后文化的中心

    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与武乡民众一道,在武乡这片土地上,团结合作、共同抗敌,先后与敌人进行了大小战斗6368次,歼敌28830人,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可以说武乡的山山岭岭上都有过激烈的战斗,沟沟洼洼里都有着烈士的忠骨。《武乡敌后文化的中心》主要收集整理了发生在我县境内一些重大战役战斗,以展示武乡人民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与八路军并肩作战,用小米加步枪打出红色江山的光荣历史。
  • 谋士养成计划

    谋士养成计划

    一个身在汉末的世族少年意外的拥有了属于后世的记忆,还莫名其妙的得到了一个古怪系统,于是,少年的成长之路即将开启。在这风起云涌的乱世,英雄辈出,豪杰并起。想那江东美周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卧龙诸葛孔明,隆中笑言天下三分,魏武曹孟德,东临碣石有遗篇......生在这个波涛澎湃的时代里,不仅要做历史的见证者,更要做历史的参与者,一睹这些乱世豪杰的绝代风采。
  • 京畿风云录

    京畿风云录

    穿越到抗战,穿越去杀鬼子!穿越!穿越!(故事纯属虚构。)
  • 夏后纪之沉浮

    夏后纪之沉浮

    华夏历,太康五年。天门关一桩诡异血案,使得承平日久的华夏王朝内忧跌至,外患丛生,渐有大厦将倾之势。祁天予,九黎部族一不羁少年,却因无意中遇到的一位老者,而招致灭族,是巧合?亦或是阴谋?在那迷雾重重的表象之下,又暗藏着怎样的诡谲真相?
热门推荐
  • 回头也不是岸

    回头也不是岸

    生于70年代的女主公人林清寒独居,漂亮,成功,传统而又追求完美。离婚八年终于为徐怀风心动,而徐已婚的身份让她一再却步。但是徐的主动、热情以及他的人生观又潜移默化的渗进她的思想,自然而然的,女人对爱情的依赖全部转给了徐。这时前夫赵大程的妻子病故,赵想重归就好,在她醉酒而神志不清时,以爱的名义侵犯了她,让她多年的坚守变得没有意义。而送她到赵手上的正是她爱着的徐怀风。林清寒要求爱情与情爱高度统一,灵与肉的完美结合,而偏偏她精神世界里两个重要的人物,同时把她爱的神话给毁掉了。精神的洁癖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信念被摧毁,回头也不是岸。最终割腕谢世。
  • 冥冥的注定

    冥冥的注定

    一场车祸,魂归原位,安颜回归了自己的原位,恢复了原世的记忆,只是偏偏忘了自己与妖君的爱恨情仇。妖君,紧追不舍,本尊看上的女人竟敢如此不听话……看来得用好好教训教训了。“你干嘛总是追着我?”安颜看着这个熟悉脸庞的男人,恶狠狠地说道。“本尊乐意!”冥夜的嘴角微微一翘。忽然从冥夜的身后冒出来了一个小女孩。小女孩看着安颜楚楚可怜看着安颜:“娘亲~”“这孩子我要了……你别挡道!”且看这一家人的爆笑认亲寻妻之路。
  • 坠天行记

    坠天行记

    牛长大了要下地干活,猪长大了被杀了吃肉,周羊儿刚刚长大,灵霄宝殿内的天仙们就对他说,快来我们这吧,大家就等着吃你的肉呢。海外仙岛上的神仙们也对他说,快来我们这吧,大家就等着你干活呢。周羊儿该怎么办?
  • 陌上花开之素素动人

    陌上花开之素素动人

    她生的俏丽,有一种清水出芙蓉的气质。墨黑的发被高高的束起,没有人想到绑着的竟是她的武器——凤霞鞭。原来她不仅仅是白府里的千金小姐,也是响彻江湖的墨蝶。冷面的她竟为了他甘愿失掉一半的功力。善良的她能否逃开?他冷明夜与她相遇是在一片潇湘竹林中。尽管深受重伤,他内力深厚的他,在她面前依旧勾起魅惑的笑容,不想却惹得她恼怒。一鞭挥下,是将二人紧紧拴在一起,还是分开?
  • 龙神战

    龙神战

    一个拥有龙皇血脉的青年,他嚣张,霸气,既修真,又修龙,金钱美人权利应有尽有,且看他发扬龙的传人精神,脚踩RB,剑劈西方,最后诛仙灭神,不在话下。
  • 竹窗随笔

    竹窗随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皇上,你太坑爹了

    皇上,你太坑爹了

    天热得吓人,那太阳公公持着自己的热量是免费的,总是一到六七月份便出来夺命,在晒着它那些该死要命的光和热,势要把人晒脱几层皮不可。刘妙音上完一节音乐课,那喉咙都像要让火烧着了一般,她现在只想赶紧的喝水,还大特喝的,实在太让人蛋疼了,还有老师上课不让学生喝水的道理!这便是她那对她严格得要死的老妈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韵语阳秋

    韵语阳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时空之核

    时空之核

    普通高中生凌宇是一枚小小宅男,一次偶然的天降陨石误打误撞的穿越至动漫的世界,最后从时空之核口中得知自己是炼狱圣皇的转世,并受到时空之核和仆人洪流的教导下再次登上圣皇的巅峰宝座。有人问凌宇“如果你有了异能是用这能力来泡尽天下所有美女么?”凌宇答“泡妞是次要,守护自己所爱的人才是重要
  • 炀帝迷楼记

    炀帝迷楼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