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09000000007

第7章 心灵的回馈(1)

时光荏苒,岁月飞逝,我们却渐渐发现:生命的某些真实正渐行渐远,有多久,我们没有被感动得流下眼泪,又有多久,我们不再思考生命的真谛。

谢定住打虎救母

谢定住,明代大同广昌(河北涞源县)人。12岁时,父亲外出经商,家里只有他和母亲带着一个吃奶的小弟弟。

一天过午,母亲叫定住把小牛牵到后山坡上去吃草。他牵着小牛,走上了山坡,选了一块草木茂盛的地方,停了下来。小牛贪婪地吃起草来,不时地摇着尾巴驱赶蚊蝇。定住抚摸着心爱的小牛,看它在老老实实地吃草,便把它放在那草地里,自己跑下山去,帮母亲干活。

太阳快落山了,小定住想起小牛来,就急匆匆地跑回了山坡,一看,小牛不见了。这下子小定住可傻了眼,急得两眼直冒火星。这时母亲因不放心也抱着弟弟来了。娘俩一商量,决定到山上去找。

母亲抱着弟弟走在前头,小定住拖着一根棍子紧跟在母亲身后。越走山越险,草越茂,娘俩心越急,天色越来越暗。突然从深草丛中跳出一只老虎,张着血盆似的大嘴,向母亲扑去。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不容小定住多想,他拿起棍子,纵身一跳,从母亲身旁穿过,猛向虎嘴戳去,正好刺进虎嘴。猛虎呼啸着,晃着脑袋逃了。母亲吓呆了,小定住接过弟弟,扶着母亲,赶忙往山下跑去。这时老虎又追了上来,母亲为了保护定住和弟弟,奋不顾身地用身子去挡住老虎,老虎猛一纵身,咬住了母亲的衣服领子。眼看老虎就要咬伤母亲了,小定住一手抱紧弟弟,一手抡起棍子,使足了力气,朝老虎打去,正好打在老虎的嘴巴上,老虎又松开母亲跑走了。没走上几步,老虎又转回来了,拦路趴在地上去咬母亲的脚,母亲奋力抵抗着。正巧路边有堆石头,小定住拣起一块拳头大的石头,尽全力朝老虎的脑袋砸去,老虎疼得大吼了一声,径直向一个山沟里逃去。小定住保护着母亲和弟弟,平安地回到了家中。

走进家门一看,小牛正趴在槽下倒嚼呢。原来它跑到了人家的庄稼地里,被邻家给赶回来了。看着小牛,母亲真后悔不该到山里去找牛,多险啊。

谢定住打虎救母的事迹从此传开了,永乐12年,皇帝召见了谢定住,并嘉奖了他,给他家送了一块“打虎救母”的匾。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洪祥笃行孝道

洪祥是明朝的一位大孝子,他笃行孝道,处处事事体贴关怀父母。

一次,他父亲患了重病,倒在床上,生活全不能自理。他到处求医,给父亲看病,抓药、煎药、喂药都自己亲自去做。他一连几天几夜不离父亲左右。在洪祥的精心护理侍候下,父亲的病情开始好转了,洪祥也要支持不住了。看着儿子那疲惫憔悴的样子,父亲很心疼,恨自己不争气,生了这么一场大病,让儿子跟着受罪。就说病已经好了,让儿子回到自己屋里睡觉去,一定不要在床边照料了。洪祥再三要求仍留在身边照料,父亲装作生了气,把洪祥给骂走了。

洪祥知道父亲身体仍很虚弱,气力不足,还需在床边照顾,但不能违背父亲的意思,只得安排佣人守在床边,嘱咐佣人细心照料,自己退出父亲的病房,在门外静静地坐着,暗中注意父亲的动静,一旦有情况,好前去照料。因为连夜没睡好觉,坐着坐着就睡着了。快到下半夜了,父亲要起床小便,一连叫佣人几次,因佣人已经睡熟了,竟没叫醒。父亲自己勉强坐起来,可是两条腿支持不住,不能站起来走动,只好又坐在床边,又一个劲地喘着气。里屋的动静虽然不大,但时刻想着父病的洪祥并没有睡实,突然被惊醒了。开门一看,父亲坐在床边,喘着粗气,便赶忙上前把父亲扶住,问要做什么。父亲责怪他为什么不回房睡觉,洪祥说:“因为怕佣人只顾自己睡觉,不能及时照应,不放心就留在门外,好随时照顾父亲,现在这种情景,如果您再叫我离开,我可不敢从命。”说完便去拿便器给父亲接尿,然后又把父亲安放在床上,把被盖好,看着父亲安详地睡着了,他才安下心来。

在洪祥的精心护理下,父亲的病不久就全好了。身体也逐渐有气力了。他在大门外坐着散心,逢人便讲自己儿子如何孝顺,讲着讲着便流出了欣慰的热泪。邻里们都羡慕他有这样一个好儿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张履祥听从母教

清初有个学者张履祥博学多才,一生着述甚丰,曾经着有《愿学记》、《读易笔记》、《读史偶记》、《言行见闻录》、《经正录》、《初学备忘》、《近古录》、《训门人语》及《文集》45卷流传于世,是当时学界很有影响的人物。

张履祥七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父亲在世的时候对他要求很严格,对他的学习抓得很紧。在父亲严厉地督促下,张履祥的学习进步很快,很小的年纪《四书》就学会了。可是父亲去世以后,张履祥的学习就松懈下来了。开始时每天还翻翻书本,渐渐地连书本也懒得翻了,整天只知贪玩,与邻居小朋友打闹。他的母亲很慈祥,看到这种情况也舍不得打他、骂他,只是整天愁眉不展的。一天晚上,张履祥发现母亲又是眉头紧锁,愁容满面,满腹心事的样子,就问母亲为什么不高兴?母亲叹了口气说:“我发现自从你父亲去世后,你越来越不爱学习了,我听说孔子与孟子都是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可是因为他们自己有志气,学习用不着督促,所以最后成了万世师表,名垂青史。你父亲虽然去世了,可是他生前已经教会了你识字读书,你为什么不继续努力,刻苦钻研,将来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为父母争口气呢?……”说着说着,母亲伤心得眼泪就流下来了。张履详见母亲很悲伤,他十分悔恨,于是向母亲保证,今后再也不贪玩了。从此张履祥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读书学习,学习进步很快。后来他就成了当时着名学者刘宗周的高足弟子,在刘宗周那儿研读四书五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后他又涉猎百家,博通经史,着书立说,最后终于成为当时有名望的学者。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方观承千里探亲

在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出了一位叫方观承的名士。方观承当过直隶总督,他为官清正,替百姓做好事,为治理黄河做出了很大贡献。

方观承小时候,他的祖父方登峰曾经当过朝廷里的工部主事,他的爸爸方式济也考取过进士,当过内阁的中书,他家住在南京。

没想到,有一年,祖父的朋友戴名世写了一本叫《南山集》的书,被朝廷看成是有反叛思想的禁书,把方观承的祖父和父亲,也牵连进去了。

方观承的祖父和父亲的官做不成了,家里的财产也被没收了,还被抓起来流放到黑龙江守卫边疆。

这时,方观承和他的哥哥年龄很小,罪犯家庭的子弟没人收留,一时间,门庭冷落,亲友们都装作不认识他们哥儿俩,与他们断绝了来往。

幸好,父亲和祖父做官时,和清凉山寺里的和尚是好朋友。和尚见兄弟俩可怜,就收留了他们。每天,兄弟俩只能吃点施主给和尚们的饭过日子,生活苦极了。

方观承哥俩过着这样苦的日子,仍然惦记着在北国被流放保卫边疆的父亲和祖父。

一天,方观承与哥哥找到老和尚:“长老,我们想到北国去看望父亲和祖父,二老在那里受苦,我们放心不下!”

老和尚十分感动,他看到孩子们还小,就劝阻说:“路途遥远,我又无力给你们凑那么多路费,怎么去呢?”方观承说:“我们都有两条腿,可以走着去!”“那可远得很哪!”老和尚说,“还是等你们大点了再去吧!”方观承说:“父亲和爷爷天天在北国受苦,我们一天也等不下去了!”

寺里的长老无法,只好给方观承弟兄俩凑了一点钱作为路费。弟兄俩辞别老和尚,离开了清凉山,上路了。途中,尽管方观承和哥哥省吃俭用,还是很快就把那点钱用光了。但是哥俩并未因此却步,而是艰难北行。饿了,就去敲沿途人家的大门,舍着脸跟住家要口饭吃。本来,他俩是当官人家的子弟,跟人家要饭吃,总是难以开口的。但是,肚子饿极了,只好壮着胆子对人家讲了实情。若碰到好人家,见他们可怜,又是去北方探亲,被他们这种孝顺长辈的精神所感动,就送给他们一些吃的。有时,碰到凶狠的人家,不但不给吃的,还唆使恶狗咬人。兄弟俩只好互相保护着逃到村外。饿得两眼昏花时,只好在庄稼地里随便挖点东西充饥。

千里征程,哥俩儿走得脚上磨出了血泡,血泡又变成了老茧。经过艰难跋涉,终于来到了北国军营,找到了在这里服役的祖父和父亲。亲人们相见,抱头痛哭。祖父和父亲万万没有想到两个孩子会来看望他们,内心得到极大的安慰。以后,他们兄弟俩每年都到北国去探望亲人。

方观承和哥哥千里探亲的故事后来被传为佳话。

父母者,人之本也。

汤渊不再娶

汤渊,清代江苏常熟人,他八岁上死去了父亲,跟母亲相依为命。家里很穷,靠母亲纺线织布维持生活。母亲每天早起晚睡,手脚不停地劳作。背,驼了,腰,弯了,脸上出现了丝丝皱纹。看着过早地衰老了的母亲,汤渊心里真不是滋味,常常背着母亲流眼泪。

汤渊15岁时,母亲凑了一点本钱,叫他跟着一个邻居贩卖布匹。邻居很同情他们母子,教汤渊很多为商之道,一路上又多方关照,第一次买卖,就挣了钱。母亲接过儿子挣来的钱,竟热泪盈眶,儿子不知所措,直叫妈妈。他,一个15岁的孩子是很难理解母亲的复杂感情的。就劝母亲说:“妈妈,我能挣钱了,说明我已长大了,您拼死拼活地守住这个家,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应该高兴才是。今后您不用再那样地劳累了。”

母亲转啼为笑,回答说:“我心疼啊,若是你父亲还活着,我死也不会让你到处奔波的,你还是个孩子呀。今后妈妈更要多织些布,你还没娶媳妇呢,花钱的地方多着呢!”

汤渊听了母亲的话,觉得还不能供养母亲,使母亲终日劳动不息,心里难过极了。

后来汤渊娶妻了,妻子对婆婆也十分孝敬,又能勤俭持家,勤奋劳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不幸的是妻子在生下一个男孩之后不久,就病死了。当时邻里都劝他再娶一个妻子,母亲也老催他,可他就是执意不再娶妻。他说:“妻子虽然死了,但给我留下了儿子,何必再娶呢,还是省下娶妻的钱去多孝敬孝敬母亲吧!”

他终于没有再娶,省吃俭用,供养母亲欢度晚年。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

泮周岱深夜登山取泉水

清朝安徽省泾县有个做竹器的工人,叫泮周岱,是个有名的孝子。

他年轻时和父亲同在一个竹器厂做工,手工业工厂里的活奇轻奇重,每天领活时,他都把父亲领来的重活,自己拿来干,轻活留给父亲去干。

一次,父亲干活扎伤了脚,但工厂主非让去上工,说不能干重活,还可干些轻活嘛。泮周岱就背着父亲去上工,往返走十来里路,到了工厂已筋疲力尽了,还得马不停蹄地去领活来做,其辛苦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但他从不叫一声累,一直背到父亲的脚能走路了为止。

父亲年纪大了,工厂主就把他打发了,全家只靠他一个人在竹器厂挣钱来维持生活。他拼命地干活,尽全力多挣些钱,好让父母欢度晚年。

竹器厂主人,为了让工人多干些活,有时拿出酒肉来犒劳工人。泮周岱总是舍不得吃,把自己应得的那份,全都带回家去给父母吃。开始,工人们看他把酒肉包起来带走,议论纷纷,有的说他小气,有的说他不合群,不够朋友。后来,当人们发现是带回家去孝敬双亲的时候,就都理解了,有时还让他多带一些。工厂主听说了,也拍着泮周岱的肩膀说:“泮周岱,你是个孝子,好样的,我今后不会亏待你的。”

家里平常吃饭,他总是让父母先吃,然后自己才吃。遇到粮食紧缺时,总是先让父母吃好,自己经常吃糠咽菜,省下粮食,供养父母。

后来,母亲病了,他侍候母亲不离左右。母亲年轻的时候,家住在一座山下,山间有泉,母亲曾喝过这清泉的水,觉得特别清凉解渴,后来一直不忘。这次母亲病重了,半夜口渴,又想起那清泉的水,就自言自语地说:“小时候,房后是一座大山,山上有个清泉,那水特别好喝,真想再喝一次那泉中的水呀。”有心的泮周岱听在耳里,急在心里,马上拿个瓶子,上路了。山高月黑,石路难行。他心急如火,奋力攀登,终于找到那口泉水了。手里拿着满瓶的清泉水,欣喜若狂,恨不得飞到母亲身边。他带着小跑,终于在天刚亮的时候就到了家,往返40多里路。

喝着清新的泉水,母亲心里格外地甜,这水中有儿子的孝心呀。

泮周岱深夜为母取泉水的事,不翼而飞,传遍了乡里。穷苦竹工泮周岱孝敬父母的事迹,后来受到了清政府的表彰。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毛泽东缅怀母亲

毛泽东的母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农家妇女,她勤劳聪慧,和蔼可亲,为人厚道,常常慷慨地周济别人,尤其同情穷苦之人,帮助穷苦之人。每遇荒年旱月,或过年过节,她都背着丈夫,送粮送米给穷苦的乡亲们。乡邻亲友们无不赞扬她的助人美德,她的贤良在韶山是远近闻名的。

毛泽东非常热爱母亲,孝敬母亲,体贴母亲。在母亲高风美德的熏陶下,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就乐于帮助别人。至今,在韶山还流传着许许多多他当年关心和帮助别人的故事。

1919年10月,母亲去世了,毛泽东深深沉浸在悲痛之中。为了表达缅怀母亲的深情,赞扬母亲的贤良美德,他怀着十分崇敬和沉痛的心情,写了《祭母文》。

文中写道: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遐尔亲疏,一皆复载;

恺侧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来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吾辈,各务为良。

毛泽东投身革命,转战南北。出生入死几十年,始终怀念已逝的母亲,就是在新中国建立多年以后,依然如此。

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略微休息一会儿,即起身从他的驻地往外走,当时随同人员还以为毛泽东要外出散步,或去访问老友,或去旧居看看,结果都不是。毛泽东却向一长满青松翠柏的小山走去。这小山当时连路都没有,毛泽东一直健步登上山顶,陪同的人都还不知他的意图是什么。又走了一会儿,发现一座小小的坟地,一看碑文,才知道是毛泽东的父母之墓。当时毛泽东恭恭敬敬地立下来,行了一个礼。陪同的人也都行了一个礼。这时大家都很后悔没有问主席,不仅没准备一个花圈,连一个纸扎的白花都没有准备。幸而当时陪同去的一位青年人,还算灵活,马上折下一些松枝,捆成一束,递给主席,主席满怀深情地将松枝献放在墓前。

回来后,毛泽东对陪同人员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还得承认。我下次再回来,还要去看看他们二位。”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朱德忆母

同类推荐
  • 做人的心计

    做人的心计

    本书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故事,全面总结了做人所应该具备的“心计”:要把握好做人的尺度、把握好自己的人脉、做人一定要学会低头、做人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等。
  • 赢在上半场:30岁之前掌控人生主动权

    赢在上半场:30岁之前掌控人生主动权

    30岁左右,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人生规划和发展方向的转轨点。社会上许多处于30岁左右的年轻人对自己的人生发展和目标认识都比较模糊,他们需要一个正确的指导和定位。本书能够给予那些处于迷茫期的青年人以实际指导和精神鼓励,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个时期,以赢得人生的主动权。
  • 创业初期该做什么

    创业初期该做什么

    “中国企业人才网·职业研究院推荐优秀读本”一个人不怕穷,怕的是没有创业的志向;创业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想创业而不知道该干什么?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创业之初,创业者一定要做好该做的事情,只要做好了该做的事情,成功离你并不遥远。《创业初期该做什么》集理论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在为广大读者指出努力方向的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成功创业案例,这些案例很有代表性和针对性,只要用心揣摸,就能体味到其中的奥妙。
  • 魔鬼躲在细节里

    魔鬼躲在细节里

    本书提供的四十二个细节,创新地提取了成功者身上的闪光点,加入了许多有突破性的观点,告诉你怎样从生活中旁人料想不到的环节出发,突破现有的工作困境、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获得成功。如果你想要在职业生涯中不断的追求成长和卓越,希望你能够在阅读本书的建议后获得启示,并且运用到工作中,提升自我,最后破茧而出,立于成功之颠。
  • 方法总比困难多(修订版)

    方法总比困难多(修订版)

    成大事者和平庸之流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他们遇到困难时能否理智对待,主动寻找解决的方法。个人只有敢于挑战,并在困局中突围而出,才能奏出激越雄浑的生命乐章,彰显人性的伟大光辉。大文豪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的开篇就写道:“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成功的人并非从未遭遇困难,而是他们不曾被困难所征服。
热门推荐
  • 兵遇上秀才之爷有枪

    兵遇上秀才之爷有枪

    文状员诸葛文觉得自己很悲催,金榜题名时,被一个来自现代的霸王花给盯上直接洞房花烛了。这个花容月貌的娘子不但会花拳秀腿,还能弄枪使棍,让他胆战心惊不敢靠近!红装变武装,秀才变军师。俏人儿在沙场如鱼得水,捷报频传!铠甲散尽,壁咚开始!某将军泪奔,经鉴定秀才相公乃禽兽一枚!(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懵懂无知

    懵懂无知

    我们的相遇是上天注定的,如果不是你为什么会来到我的身边
  • 宫心计:美人如画

    宫心计:美人如画

    “我这辈子都不要在遇到你了,倒霉死了”“哦,是吗,来日方长,后悔有期”“你看,我说我们还会相遇的”“是啊,遇到你准没好事”“当时是谁说再也不想见到我的”“那时只是气话啦,你这么好怎么不会见你”宫家两位小姐入宫后的各种勾心斗角,到底谁是他们的夫君呢?
  • 毛泽东读书心得:毛泽东的古诗情怀

    毛泽东读书心得:毛泽东的古诗情怀

    《毛泽东的古诗情怀》:毛泽东创作的古诗词,以及在文章和讲话中引用古典诗文的数量之多、范围之广、运用之妙都是前无古人的。同时,他还古为今用,赋予传统文化以新意和时代气息。阅读本书使读者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领略到伟人独特的语言艺术,在经典中获得文化浸润和精神升华。
  • 燥门

    燥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不爱也是一种爱

    不爱也是一种爱

    本书收录的百则经典美文,围绕着爱的主题,或婉转或浪漫,或温和或充满激情,洋溢着浓浓的爱意,让心灵为之震撼;有的灵气十足,宛如一线罅隙中奔涌而出的清泉,悄然渗入心田,融语言美、意境美于一体;有的语言凝炼、言简意赅;有的叙述详尽、丝丝入扣。
  • 是非:不再平凡

    是非:不再平凡

    前世,她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吴静涵。跟别人一样。拥有羞涩的爱情。拥有自己的家庭。拥有自己的孩子。唯一的缺点嘛。小三。她的家庭有小三插足了。她喜欢完美。无论是成绩还是搞活动。无论是孩子还是丈夫或许是前世的执着与倔强。让自己死于非命。这一世,我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毕竟有了空间这个作弊利器。。。
  • 一眼倾勋sehun

    一眼倾勋sehun

    好像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一样,重生那个美丽的瞬间,对我来说,你比天使还耀眼,如果有谁对你不义,我一定不允许,我不会让那些伤害靠进你,永远守护你。只因为你是吴世勋,让我可以为了你放弃全世界的人,我的爱人吴世勋。
  • 凤落梧桐:弃女不愁嫁

    凤落梧桐:弃女不愁嫁

    常言道:有凤栖梧桐,好事则近。她出生时,有凤来栖于院内梧桐树。算命术士说此乃吉兆,定是金凤成祥之命。可结果,全家一夜灭门。流落街头,被卖到青楼楚馆,受尽折磨伤害。难道就要就此放弃吗?不!绝无可能!开青楼,养杀手。她变身夜魅修罗。杀高官,胁皇子。她一夜权倾朝野。报家仇,了国恨。她却被万人唾骂。爱她?不过床上情话。若她丑如夜叉,满身疾病疮疤,身无半点长处,毫无利用价值。你,还爱吗?
  • 罗尔斯·罗伊斯的传奇(发动机家族)

    罗尔斯·罗伊斯的传奇(发动机家族)

    丛书全面讲述了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传奇故事,其时间跨度从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创业伊始,直至当今。罗尔斯·罗伊斯公司这个品牌是极富魅力的,而这份魅力得益于它的员工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