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00300000010

第10章 海南文史(9)

传承文化,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必是对中国古文字应用能力的继承。中国文字和其他文字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文初始印象结构的纹理内涵,是能以形态传义的象形符号。汉字单音易于对偶的特点,是汉字在运用中追求对仗、工致的一个必然原因。中文单字仅从字面上看似乎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然而一旦通过作者运笔工事和巧妙媾和,文字的色彩美就会跃然纸上,发出一种透过思维编织后所体现出智慧引导下所展现的震撼和深沉。庾信《东宫行雨山铭》:“山名行雨,地异阳台。佳人无数,神女羞来。翠幔朝开,新妆旦起。树入床头,花来镜里。草绿衫同,花红面似……”写山,可因山名联想开启无由之禁忌;言物,可以典故直叙随意之平铺。树入床头,已是异事奇想;草绿同衫,似从无理生色。另《周谯国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树树秋声,山山寒色。草短愈平,松长转直。”虽平白如话,则笔墨清新,高远低下,尽在其中,表现了汉语语性恬淡之中见真性的“平地惊雷。”

但凡好的文章都能与读者会意,活用汉字更是可与作者互动。中国字是一种会教作者写作的“活”字,“望文生义”绝不是枉说,只要通过刻苦的读、写实践,就能体会到其中的无穷奥妙。中国诗歌史上有“鬼才”的说法,所谓“神来之笔”,我的体会就是诗人在最后的冥想中得到文字启示的结果。同时,中国文字的丰富多彩,许多音形不同,而字义相同(相近);或音形相似,字义不同的字,加上一义多字、一字多义的特点,都为骈文的对偶和藻绘铺陈提供了创作的可能。汉语中有这么多等同迥异的字和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词汇海洋,使创作应用选择范围到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境地,既博大多彩,又严密细致。汉语文学作为一种写意型文体,是文化蘖生不可预见的根源所在,一件事物,一个情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汉字构成来表达,传达出不同的创意元素。这既增加了对偶的表现性,又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使意境从一般俚俗境界提升到高雅精妙的层面。试比较: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在一般人看来,三句话表现的意思一样,看到细柳梅花的外在形态就已经足够了。然而用审势眼光透视,从“摇”到“舞”到“扶”,是一种心灵感应的渐释;从“映”到“隐”到“失”,是一种省悟由衷的顿开。这个转变过程本质上已从凡夫俗子的实际、平淡的见识,上升到士大夫的飘逸、高妙的境界,就是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令人恐惧的一点诱惑,让诗疯狂!这则东坡父子轶闻旧事道出的义理不仅是简单的炼字锻句,更是一个创作的“髹”的过程。精美漆器是“髹”出来的,汉文化艺术悟性的高贵血统也是“髹”出来的。在古典文句表现形式中,汉语结构往往不加任何表示关系的动词和衔接语,就能使对偶突出、鲜明,达到用语新、奇,达到提升意境直观想象的目的。汉语字词在上下文的语境中灵活运用,无须任何形态变化就能做到意义凸显,表达生动的效果,形成工稳的对仗说事,不能不说是汉语对世界语言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汉语词汇这种语意的独立性,位置的灵活性,词形的固定性,是骈文句式整齐对偶精工的显著特点。赵元任先生曾说:“(汉语)只要伦理(逻辑)的关系保持清楚,任凭文学方面(修辞)怎样变更,可以毫无限制。”古汉语对偶形式在句法上的意合,为极力追求语言形式美的文字“匠”们提供了可信手拈来的“料”和无拘无束的“舞弄”空间。

三、创造发扬学活用活

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活着”的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文字的表现力精劲汇通,是一种大写意文化的基本元素,能拆能合,即能单字圆义,又能组合达意。一个字词的不同使用和不同理解,可让读者从自己的经验、认知角度来解读出符合自己理想的真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又能不对中国古典文化表现的这种东方式幽默眼镜大跌呢?所以锺嵘有一字千金,惊心动魄之叹;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愿……汉语文字形式的丰富多彩,创造了中国不同历史时代文化形式的特色风格,让中国的哲学、伦理学和杂学等等,渗透了中国文学鲜明透亮的活性因子。而这些活性因子的精恰运道,就是构成中国五千年文化华章美文的奥妙所在。刘师培在《中国中古文学史·概论》中说:“准声署字,修短揆均,字必单音,所施斯适。”日本汉学家盐谷温则云:“中国语文单音而孤立是其特性,其影响于文学上,使文章简洁,便于作骈语,使音韵协畅”,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一篇好文,必然文采有独到之处;一首好诗,必然喻理深厚。不能设想,没有文采、没有喻理的诗、文,可以唤起历史的沉重。中国文化,千百年的历史沉积,与今天的所谓现代化的碰撞,需要的不是食古不化的承袭和不负责任的批评,而是一种对历史文化元素的理解和继承。以此类推,要学习中国国粹之古典辞赋,不去实践运用而能对古人的作品体会深刻,不可能存太大的奢望。古典主义的精髓不能寄望于照搬照套,它的生命在于创造发扬,学活用活。

汉语特殊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逻辑推动的不规则性。汉语与表音为主的语言相比,更显示了强烈的人文意识,显示出丰富的文化积淀,传递着强烈的感情抒发和模糊混沌的审美感觉。所以,汉语骈文容易把对美的认识上升到一种凌厉的高度,成为一种“凄”美;把对丑的感觉释为一种理解,从而达到一种化丑为美的转性。这就是汉语中一些平平常常不起眼的字词在不同的组合下,化俗为雅,化一般为神奇,甚至化丑为美的原因所在。战国时楚辞名家宋玉在其《登徒子好色赋》中塑造了“登徒子”这么一个化丑为美,忍俊不禁的“好色极端”的典型艺术形象。“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登徒子好色,至此已是“嬉”多于“忿”了。

汉字记录汉语,是汉语书写的载体,它的意义是所记录汉语语词所赋予的。汉语的生命性在于不断的创新,创新必需穷究字词,从文学角度讲尤其如此。因为汉字一旦离开它所记录的汉语词性,就修辞学层面上,将成为毫无意义的点画。如果没有更深层次文学意义上的运用,中国接近10万汉字的量,加之数量庞大,语义独立的众多词汇,都必将日渐萎缩,成为一滩历史的死水。守着汉语词汇海洋,当今汉语却以维持在数千汉字的实际运用范围为满足,且不是中华文化的悲哀!将诗文分为“古体”和“现代”的说法有割断历史传承之嫌。古典诗文仍然适用现代生活的审美要求,现代华语圈也仍然有很多的古典形式的好作品不断问世。无韵诗虽不乏优秀之作,然要充分体现当今汉语文化审美价值,也有向传统学习的必要。而那些不问传统的所谓现代行文现象,必将使其在“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怪圈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不容置辩,汉语行文虽在很大程度上已是古今有别,但文脉相通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今古文字的用法在变化,但这种变化是一种“嬗变”,化蛹为蝶叫做“树有根,水有源”。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讲的就是传承有理,法古有益。因此说,从实用的观点看,文字节省是一种方便,简化有利传播;从研究和继承的角度讲,繁文缛节在一定的阶段是文化滋长的必然过程,是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培基。诗辞歌赋,作为一种历史文体,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能够让中国文字表现到极致的一种手法。尝试古典传承,其本身就是一个大道如流,蜿蜒潜行,冰雪无痕,春秋铸史的过程。不重视传承,必然会使汉语言的审美功能不断地“灭绝”!如此,历史上曾经鲜活水灵的汉语文化,必将丢失审美高雅的古典观赏价值和表意价值。登徒子们之类臆造艺术,真的已成为永远的“过去式”了吗?

如何继承,还必须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是因为诗和乐本来是合在一起的。到后来诗和乐脱离,不是失色而是升华。诗吸取了音乐的元素,构成诗(韵文)的音律,也就使诗词具备有别于一般散文的重要环节,使其成为一种饱含大量感情色彩的文字,特别能在用情上打动人心,所谓《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音律让诵读成为一种“快乐”学习方法由此可知。朗读不仅能从音律的高下抑扬中感受到作品的和谐,更能让人体会到“风云帐下,不独霜雪;鼓角灯前,岂孤苦泪”的自为。也必然让人对诗词所表达的内容体会到“食骨知髓”的境地。我们常用声情并茂来称赞某些篇章,可见声和情的关系非常密切,在理解上可以相互促进。这种体会,实在是对传承古典个中所特有美妙境界的一种“大彻大悟”。好学总是和深思联结在一起的,如果没有涅槃入定般的深思,就不可能论道古典传承。汉语古典诗词用的是最精炼的语言,表现手法变化多端,如果只是唯读而读,没有问鼎“形而上”大智慧的定力,把深思作为一种整饬心性的手段,要撷取“古典”的本质只能是“缘木求鱼”。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今人写的所谓古诗词,只是生拉硬扯了一张“旧”皮而已,实在不是古典精神倡导的本义。思考脱离不开传统知识基础,但只要有利于对作品的理解而又联系得上的,包括对白话诗、散文等今文的欣赏与体会经验,都可以借来为我所用。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汉语经典的缜密文字肌理,提高当今文学的眼光和境界。

四、“合理扬弃”取舍有道

传承一定是经典的,没有经典就没有传承。一般来说,凡是当今能看到选本中入选的作品,都是经过长时期淘汰而留下来的好篇章,只是要更多地注意到时代的精神,在学用时注重“合理扬弃”取舍有道,总是有益而无害。反之,如果仅仅是出于对旧体诗词的一般爱好来学习和创作,对中国文化精髓的理解会是有限的。因为传承不仅是学习,更是一种“缜思”。古典诗词的形式永远不能代替生活的感受,而没有对身边现实生活的感悟,要写出有分量的好作品是十分困难的。为什么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慨,现代人写出来的无论何种体裁的诗文,常常缺乏一种共同的不足,就是缺少让受众认同的那种历史厚重,总是流于形式和表面,形同打油诗。与其说这是一种历史的缺憾,不如说是对当代理解的肤浅。由此而论,传承古典,除对诗词的一般格律以及平仄、用韵、对仗、句法等最基本的知识有一个精确的把握外,还必须对经典之时代精神,要有一个深入明确的理会和把握。是读也,非经典精神而不能“内养”也!

同类推荐
  • 我的叔叔“李小龙”

    我的叔叔“李小龙”

    关于不能成功的爱情,关于破碎的梦想,关于挫折的欲望;关于破裂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小说都可以算是关于失败的故事。尽管这样,为什么还有人要读不可救药的失败的故事呢?我想人们之所以读小说,是因为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会感觉不幸的人并非只有自己。同时也会明白,在不幸和失败中依然梦想得到救赎,不屈不挠地活下去的人也不止自己。
  • 爱你生命的每一天

    爱你生命的每一天

    《爱你生命的每一天》是“茅盾文学奖获奖者散文丛书”之一,这套丛书共收入了8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8部散文集,包括李国文的《历史的真相》、陈忠实的《俯仰关中》、刘心武的《人情似纸》、宗璞的《二十四番花信》、迟子建的《我对黑暗的柔情》、周大新的《我们会遇到什么》、熊召政的《醉里挑灯看剑》和刘玉民的《爱你生命的每一天》。这套丛书是国内第一次将多位茅盾文学奖获奖者的散文以丛书的形式集中呈现,反映了他们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和独特风格。
  • 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往事如风,流年似水,记忆无痕

    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往事如风,流年似水,记忆无痕

    似水的流年,律动着如风的往事,撩拨着无痕的记忆。经典的散文恰如这似水的流年,勾起诸多往事和记忆。一篇短短的散文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因为它的到来应当属于灵魂的澄清和精神的拯救。正如人们常常形容可以使我们迅速摆脱困境的那棵稻草,虽微不足道,但很有力量。这本书正有这种震撼心灵的法力。
  • 梦醒与嬗变

    梦醒与嬗变

    百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相当悠远的时间区限,讳言说死,而称“百年之后”,祝愿婚姻久长说“百年好和”。百年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活不到的年限,所谓“人生不满百”,“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百年也就成了时间久远的代名词。一件事情过了一百年,即使在节奏很慢的古代,也算是有历史的了,而一个事件过了一百年还会让人想起它,仅仅这年限就足以证明这个事件意义不同寻常。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年,我们今天的改革的性质与当年的戊戌维新已毫无共同之处,但是,在当年改革者的足迹中,我们仍然可以得到不少教益。比较起来,近代史上任何一个重大事件都没有像戊戌事件那样离我们今天的事业那样近。
  • 私奔者

    私奔者

    本书是海男文学第二卷。边陲,高原,云南丽江的所在,海男作品的一个大的地域与人文背景。由于高原,它洋溢着神秘,且注定要演绎香格里拉的传说。于是,回归现实,这里的男女就生活得异常生动。他们的行为拙朴、灵动、有些古老的色彩斑谰,又用一种全开放的姿态走向现代。这里最动人的应是海男讲述的一个个曲折动人情欲横生的男女故事。
热门推荐
  • 火影千手夜

    火影千手夜

    新书已发,请看作者其他作品,新书已肥,三十万字待宰。新书《超级动漫召唤系统》,求票票收藏打赏!
  • 鱼儿有灵魂

    鱼儿有灵魂

    人们不相信鱼儿会拥有灵魂,那只是幼稚的童话中的痴念。但是,总有人相信,总有人执着,总有人,会拼命去守护心中执着的这份美好,即使是生命……
  • 夏殇别离

    夏殇别离

    (主鹿晗)GB虐那年她16岁他18岁...那年夏天,我们美好的相遇那年夏天,那年夏天,我们用青春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年夏天,我们的分离注定我们的相遇..我们不知道何时能再相遇,何时能再像过去一样......
  • 美丽的相遇

    美丽的相遇

    野林和如果的相遇注定成为美丽的传说,象征着中泰友谊的源远流长。
  • 英雄之流浪法师

    英雄之流浪法师

    他是一名流浪法师;他是宗师级法术训练师,他是敌人眼里的恶魔男爵。他无情但对爱至死不渝;他冰冷但对亲人满腔热血;他坚毅刚强,嫉恶如仇。当世界末日来临之际,他试图仅靠一己之力扭转乾坤,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多年之后,瓦洛兰大陆上的人们谈论起他的事迹之时,再也没人愿意直呼其名。因为,那个时候,他已经是瓦洛兰大陆上所有人心目中真正的——神。
  • EXO之浴火

    EXO之浴火

    故事背景在一个架空的年代,沙漠之城郾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主角龙云是郾城城主龙战天的独女。为了守护大漠,独自一人前往阵地偷袭敌营偶遇军师鹿晗,从而开始了一段不能结果的爱情。
  • 醉游记②

    醉游记②

    青梅竹马的聂小青,热情可爱的敦琳,还有八阿哥府里的小白粉,锡若最后还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锡若迎娶公主,新婚之乐,但也从此和皇家纠葛更深。皇子们成年以后,争夺皇位的斗争日渐浮上水面。童年的好友纷纷拔刀相向,作为现代人的锡若是要选择一方投靠,还是随波逐流自保呢?自己真的能够改变这些几百年前的人们吗?作者以灵巧的笔法,娴熟的语言,合情合理地展现了男主角与身为皇子的十四阿哥的情谊、矛盾,以及如何在越演越烈的权力斗争中生存这个面临的最大问题。
  • 苦恼的叙述者

    苦恼的叙述者

    《苦恼的叙述者》由赵毅衡所著,大部分篇幅,都是讨论叙述形式问题,过于深入到细节之中。为了醒目起见,我把《苦恼的叙述者》的分析原则在此作简要说明。在全书开头讲这问题,有先人为主之嫌,实际上,下面的讨论应是全书的结论。建议有兴趣的读者看完全书后不妨再读此节。
  • 最后一张摸金符

    最后一张摸金符

    三十六行,盗墓为王。因为一口博山炉,我走上了一条挖坟掘墓的路。秦岭古寺下的大墓,祭祀的究竟是谁?西楚地界上的机关城府,隐藏着什么惊天秘密?八处方位,八重重宝,八座压胜神像。幽暗地下埋葬的究竟是谁,是人,是鬼?还是……
  • 恋殇:好想说出我爱你

    恋殇:好想说出我爱你

    她有着一张让男生嫉妒,女生尖叫的帅气脸蛋,却是不为人知的豪门私生女;他有着一张女生嫉妒,男生泛痴的妖孽脸蛋,更是众星捧月的豪门二公子;给你一张过去的CD,听听那时我们的爱情“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