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94700000042

第42章 大雁情

红孩

到了一定岁数的人,谈到人生的经历与经验,总爱用阅人无数来形容。想想自己从北京郊区农场,走入京城二十载,成长为知名的作家、媒体人,除了自己的努力、家庭的支持,更多的是在不同的时期得益于不同老师的帮助。一九八三年,我在上高中时就开始从事文学创作。那一年,我中考失败,在重点中学、师范学校录取无望的情况下,我把希望放在文学创作上。在这之前,我的作文一直不错,小学时,也曾在《三夏战报》上发表过打油诗。见我整天闷闷不乐,伏在椿树下的板凳上胡乱地写东西,在农场果园上班的母亲对我说,场里有个烧锅炉的刘师傅喜欢写文章,我可以带你去找他学学。这样,我便在果园锅炉房里见到了我从事文学创作的第一位老师。

刘师傅不到五十岁,面容黑黢黢的,背有些驼。我跟他讲话,他先是冲你憨憨的笑,然后再把他的想法告诉你。几次交往下来,我发现他的神情总是很抑郁。我便问母亲怎么回事。母亲长叹了一声,说刘师傅是好人,本来他是有些技术的,还会写文章,场里的广播一直由他管。有一年,场里一个作风不太好的女知青勾引他,他们在广播室拥抱时被领导发现了。这种事本来是两个人的事,可是那女知青一口咬定是刘师傅非礼她,结果刘师傅在场里做了检查,最后被安排在锅炉房,代管澡堂子。去了一个多月,刘师傅某天突然对我说,你的散文和诗写得比我好,我不能耽误你,我给你介绍几个农场机关的领导吧。刘师傅说的几个农场机关的领导指的是农场宣传部部长孙雨山、工会副主席刘金声和工会干事陈友福。这几个人在我最初的文学创作上是我的启蒙者,也是我的亲密伙伴。在农场工作的六年,人们每谈起不务正业、一心痴迷搞创作的一群人中,我们几个人的名字一直是捆绑在一起的。我们这个农场是不缺乏文学因子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浩然曾经专门来看过从苏联进口的康拜因拖拉机,八十年代前后,张抗抗、陆星儿、柯蓝、柳萌、雷抒雁、陈祖芬、王宗仁等名家也都先后来参观辅导过。在我之前这里也曾出过两个作家,一个是《儿童文学》编辑部主任杨福庆,另一个是一九六九年到山西插队后来成名的李锐。不过,他们俩没有在农场工作过。记得一九八五年李锐在《当代》上发表了反映农场生活的中篇小说《红房子》后,我们几个人争相看了好几遍,那兴奋劲儿甚至超过了李锐本人。

如今,三十年过去了,孙雨山、陈友福等人已经退休,而刘金声则已告别人世。去年,农场局宣传部的退休老作家胡天培约我到南郊农场参观。看到农场的变化,我感慨万千。我真有心写一部反映农场生活的长篇小说或报告文学,可我眼下因为工作的繁忙、身体的不适暂时还不能了却这个心愿。我把这个想法打电话告诉了孙部长,他说他很期待。

一九八三年八月,天气还异常闷热。一天,孙部长告诉我,说最近农场局的《北京农场通讯》和朝阳区文化馆的《芳草地》两家报纸编辑部的老师要来农场组稿,希望我能参加。说来有趣,这两家报纸来的两位负责的老师都姓刘,似乎我跟姓刘的老师天生有着缘分。

《北京农场通讯》的老师先到农场来的。老师叫刘远英,一米八几的大个子,说话十分豪爽,后来有人告诉我,他父亲新中国成立前曾经是唐山市的谈会上我的发言刘老师听得很认真,吃饭的路上他悄悄对我说,你的观点很新颖,我喜欢,有稿子就直接给我。我当时感到很受宠若惊,不久便把一篇小小说《回乡》邮给了他。原想自己是初学乍练,这小说不一定能被老师看上。哪料,在一九八四年一月十五日那期《北京农场通讯》副刊上,我的《回乡》竟然发了头题,还给配了插图。接到样报那天,我举着报纸在回家的路上尽情地欢呼雀跃:我的小说发表啦,我要成为作家啦!

《回乡》是我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北京农场通讯》虽然只是个工作性质的内刊,可在我心中是以后发表作品的任何一家报刊都不能替代的。可惜的是,由于几次搬家,这篇作品的原件已经找不到了。这将是我永生的遗憾。此后,刘老师又帮我接连发表了《农场漫步》《一个妻子的独白》等五六篇作品,使我在农场局系统很快有了一些名气,为我多年后离开农场调到市里的新闻单位奠定了基础。刘老师如今要是还活着,该有九十岁了。

刘远英老师到农场组稿后不久,《芳草地》的刘延老师就来了。其时刘老师已经快六十岁了,满头白发,声音清脆,很有军人的风度。熟悉以后,得知她是四川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参军入藏,当独唱演员,搞文艺创作,七十年代与老伴胡然(出演过《枪口从背后打来》等多部电影)转业到北京,先在一家工厂工作,后调入朝阳区文化馆担任文学辅导干部。刘老师来的这天中午,我从学校下课后匆匆赶来。因为天气热,弄得满头大汗。这时,不知谁从外边送来一盒雪糕,我拿起一根送到刘老师面前,说大热天您吃一根败败火,这可是我们农场乳制品厂自产的。然后,我才拿起一根自己吃。这时,孙部长他们几个人纷纷向刘老师推荐我,说我是后起之秀非常有才。

由于下午还要上课,我与刘延老师见面不足一个小时。通过这次见面,刘老师是否能记住我,还真不敢想。我试着把一篇散文邮给她,她很快就给我回信,接着又把发表我散文的清样邮给我,告诉我说要等明年发出来。看着刘老师在清样上为我改过的字迹,我感到无比温暖。果然,来年三月,继《北京上》。再以后,我又陆续到文化馆听了多场名家的文学讲座,如陈建功、郑万隆、赵大年、韩少华、晏明、徐放等,每次都是刘老师亲自把他们接来。记得有一次在听完萧军先生讲座后,我也和其他学员一样纷纷挤到萧老面前请老人家签名。见我穿一件工厂特制的棉大衣,同样穿着工厂蓝色劳动布上衣的萧老用手分开众人对着我说:“小伙子你过来,我先给你签。从你身上我仿佛看到我年轻时的影子。”几年后,我与萧老的女婿王建中老师做了同事,我把萧老的话说给他听。王建中老师笑曰:你与萧老的缘分不浅呐!

刘延老师今年已经八十二岁。前年,她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记得她获知自己被批准入会时,她高兴得像个孩子。我理解刘老师,他们这一代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他们把人生最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祖国。等改革开放了,一切都活跃起来了,他们因为年事已高,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去投入,更不可能大红大火了。为此,刘老师也曾感慨过,不安过。以我对刘老师的了解,她的散文绝对是可以站在当代女作家一线队伍行列的。可是,由于她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家庭,尤其是我们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身上,她怎么能火起来呢?刘老师退休前,只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过一本散文集《彩虹升起的地方》。退休后,七十岁时出版了一本散文集《跳舞去》,快八十岁时出版了散文集《聆听岁月》。八十岁生日,我和一帮文友相约和他们一家人联合编写了《刘延八十》一书,这本书没有书号,完全属于自娱自乐,哄老太太高兴。

在《刘延八十》中有一篇刘老师关于歌曲《远飞的大雁》的文章。一九六四年秋天,北京西苑宾馆里住着两支令人瞩目的大型文艺团体,一支是参加《东方红》大型歌舞排练的中央及北京各大专业文艺团体的艺术家,另一支是全国各地来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的各族业余文艺代表团的艺术家。当时,刘老师在拉萨市文化局工作,经过严格政审,被选到西藏业余文化代表团担任文字编写工作。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内,除了在代表团离开拉萨前刘《对歌》等一些演唱节目外,代表团赴京后的许多演唱歌词、藏戏清唱等,基本上都由刘老师一人完成。因当时形势需要,所有节目、歌词演出或发表时,均以“民歌”形式出现,而不能署作者名字。其中,就包括刘延老师作词,徐大猶记谱、填词的传唱全国的《远飞的大雁》。二〇一〇年冬天,我请刘老师和她的女儿胡滨到位于北京东五环的红色经典餐厅吃饭。这家餐厅的特色就是怀旧--“吃人民公社饭,听革命经典歌曲”。在吃饭过程中,一个叫刘娟的小姑娘以甜润的歌喉演唱了《远飞的大雁》,只见刘老师听得非常入神,后来还情不自禁地跟着演唱起来。演出结束后,刘老师专门到后台找刘娟攀谈。见状,胡滨神秘地告诉我:《远飞的大雁》这首歌是老太太写的。我听后感觉很诧异,这是真的吗?这么多年怎么没听老太太提过一句呢?

回到家中,我上网百度搜索《远飞的大雁》,词条倒是不少,歌词也全,但没有一处标明词曲作者,这是多么的残忍与不公啊!刘老师告诉我,这首歌的原唱是藏族女歌唱家曲宗同志,只可惜她三十多年前就英年早逝。看着刘延老师的回忆文章,使我对老人家更增添了无限的敬意。三十年前,著名作家黄宗英老师曾创作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报告文学《大雁情》,今天我不怕背着撞题的闲话,仍以《大雁情》为题,写下这篇散文,借以感谢那些默默无闻的为年轻人成长甘于奉献的老师们。我想,黄宗英老师若看到此文,她一定会笑着说,红孩这个小挨刀的,竟敢偷用了我的题目。

附:远飞的大雁(歌词)

刘延远飞的大雁请你快快飞捎封信儿到北京翻身的农奴想念恩人毛主席远飞的大雁请你快快飞捎封信儿到北京翻身的农奴想念恩人毛主席远飞的大雁请你快快飞捎封信儿到北京翻身的农奴想念恩人毛主席远飞的大雁请你快快飞捎封信儿到北京翻身的农奴想念恩人毛主席。

同类推荐
  • 从世俗中来,到灵魂里去

    从世俗中来,到灵魂里去

    本书为“中国人文讲演丛书”之一,以学术的普及为旨归,以思想的撒播为内涵,以学术的讲演为形式,搭建人文、经济、管理、法律各平台,再现国内一流学者的学术讲演现场。
  • 天边的晚霞(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天边的晚霞(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这些作品有的字字珠玑,给人以语言之美;有的博大深沉,给人以思想之美;有的感人肺腑,给人以情感之美;有的立意隽永,给人以意境之美。通过阅读本书,引导读者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去品味原文的主旨、情境、意蕴,在给读者以视觉上的愉悦享受的同时,也为读者带来广阔的想像空间。我们诚挚地期望通过本书,能够引领读者领略散文的真貌,同时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进而提高个人的审美意识、文学素养、写作水平、鉴赏能力和人生品位。
  • 阳光于斯

    阳光于斯

    本书是作者近些年来创作的短篇小说、散文、随笔文集,从人世之间、心灵小语到人与自然,字里行间无不飘逸着阳光般的情趣。本册为丛书之一。
  • 一带江山如画:古诗词里的山水故人

    一带江山如画:古诗词里的山水故人

    站在无数前人吟咏过的美丽山川的面前,忽然觉得自己是如此渺小,如此微不足道。所幸,美丽的山水并未嫌弃我们这些粗鄙的后来者。它们仍然以宽广博大之胸怀,拥抱每一个来访者。于是,它们只能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在吵吵闹闹的话语声中,想起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怀念王湾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思念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 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

    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

    《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作者杜书瀛,研究李渔30余年,他对李渔研究的理论内涵的发现和阐述,多有超群出众处,自1982年推出《论李渔的戏剧美学》开始,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李渔研究的专著,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李渔研究专家、行家、大家。《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是杜书瀛先生关于李渔最新最全的一部专著。他借鉴中国古典文论中特有的“评点”的形式,对清代戏曲家、理论家李渔两部重要著作《闲情偶寄》和《窥词管见》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校勘、注释和评点。
热门推荐
  • 那些我们的我们的我们

    那些我们的我们的我们

    一次偶然,无数次的邂逅,让我明白了原来你和我只差一句话的距离那些单纯的爱情,只会出现在单纯的时代欢迎加入爱雨天晶晶粉丝交流,群号码:185748051
  • 《只是局外人》

    《只是局外人》

    我只是一个局外人,朋友、离开了我爱的人不爱我只能到处寻找寄托
  • 柏贤妃传

    柏贤妃传

    一道圣旨,将柏芷赐予当今太子为妃。正当她纠结是步步莲华、踏上那后宫至高宝座,还是安稳平淡度日之时,却得知太子身边有个叫作万贞儿的贴身侍女。这可真是,呵呵……然而柏芷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尾:为什么觉得殿下只喜欢自己?看惯了太子殿下和自家娘娘的恩爱日常的芳汀表示:单身狗选择死亡!
  • 亲子鉴定颠覆三观的那些事儿

    亲子鉴定颠覆三观的那些事儿

    从业十年的亲子鉴定师亲身经历,所有事件都是真实的案例!部分案例曾经被媒体报道过,网上还能查到相关信息。妻子出轨同事生子、丈夫强忍着屈辱复合,但是妻子却又再次和初恋出轨生子,这个女人为什么会这样做?五十多岁的钱大爷找了个三十岁的老婆,人人羡慕,但是生了小孩却发现不是自己的、居然是随老婆改嫁过来的儿子的,而钱大爷却一再强调妻子母子不是乱伦,真相到底是什么?19岁的少女居然有一个5岁的儿子,但这个养了五年的儿子鉴定之后却非她亲生!少女真正的孩子在哪里、她经历过何种匪夷所思的过去?这种种扑朔迷离事件的真相,请听这个从业十年的亲子鉴定师一一道来,给您呈现一个奇葩狗血却又真实存在的颠覆三观的世界。
  • 生活方式与长寿

    生活方式与长寿

    什么是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指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身体的没有疾病或虚弱。”这就是说,一个人必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良好、人格健全,且具有适应社会(包括各种激烈的社会竞争)的能力,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完全的健康人。由于工作繁忙和心理压力较大,现代人常常违背应有的作息规律。工作起来不分昼夜,娱乐起来又通宵达旦,这些都是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之一。实际上,远离亚健康,寻求健康长寿,应该从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始。
  • 青铜镜

    青铜镜

    高中生严巧是个性格懦弱、内向自卑的孩子。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她在学校备受欺凌,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一次偶然的机缘、一面神秘的古镜、一个白衣的翩翩少年,将她带入了一个似曾相识的神秘世界。在此,各种光怪陆离的经历使得她渐渐由任人拿捏的软柿子蜕变成玩世不恭、艳冠群芳的风流才女……
  • 撩人娇妻有点儿痞

    撩人娇妻有点儿痞

    现代女侠版哦!值得期待!“你敢再说一遍,孩子不是你的?”一记耳光打来,他不避不闪,眸光却依然森寒,对视着她的清泓水眸,阴阴一笑,“那又怎样,你始终在我一掌之握……”
  • 浮奢调

    浮奢调

    粉丝们都只看到他的美丽,以为他真的开朗随性又有魅力。同行们都骂他城府太深,只羡慕他的人气,以为他粉丝很多人气很高活得很逍遥。媒体都觉得他不实在,狡诈而难以捉摸。没有人真正的能陪在他的身边。所以他爱上奢侈的生活。“抓得住的东西才有安全感”,他说,“我倒数三声,你赶紧滚到我碗里去!”
  • 毒狼

    毒狼

    深山之中,有毒枭利用山民的无知跨境贩毒。他只为一斤生活所需的盐便与父母一同踏上一条不归的深渊,在眼睁睁看着父母身首异处后。他被好心的缉毒警察收养,见到了那个从此一生不离不弃的人。世道无常天意弄人,两个男孩终究还是选择走上不同的道路。前方荆棘丛生的道路,他们的命运将何去何从……
  • 卸甲

    卸甲

    当你站在这世间的前方,历史在身后滚滚而过,有十万机甲,当英雄再也拿不动刀枪,这上下十方的目光汇聚在你身上。似乎,便再也没有理由退却!风尚烈,草青黄,壮士横刀战沙场,九天上,神鬼殇,男儿无泪,志在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