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89000000014

第14章 民间影像与生态图谱(5)

在这篇论文中,“民间”的概念更贴近英文的“grassroots”,而在法国学者朱迪丝·裴宁(JudithPernin)看来,在中国独立电影的语境中使用“民间”的概念能够帮助我们更辩证地考察独立电影的传播与中国社会中“公众空间”和“公众领域”的关系。裴开瑞在其著作中曾使用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Deleuze)与菲利克斯·瓜塔里(FelixGuattari)合著的《千高原》(AThousandPlateaus)中有关“块茎”(rhizome,亦被翻译作“地下茎”)的理论来讨论部分“文革”结束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在中国大陆制作的“后社会主义电影”(postsocialistcinema)。裴开瑞认为它们在当时以国家为主体、由国有制片厂制作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电影创作中具有“酝酿并且能够阐述差异”的可能性德勒兹关于块茎的阐释有六项原则,首先是连结的原则(principleofconnection);其次是异质的原则(principleofheterogeneity);第三是多样性的原则(principleofmultiplicity);第四是无意指/无主体断裂的原则(principleofasignifying/asubjectiverupture);第五是制图学的原则(principleofcartography);最后是贴花的原则(principleofdecalcomania)。引自庄士弘,《Rhizome块茎》,台湾大学英文文学与文化资料库(http://hermes.hrc.ntu.edu.tw/lctd/List/ConceptIntro.asp?P_No=&C_ID=229),2011年5月17日网页阅读。。裴宁在其论文中延伸了裴开瑞关于块茎的论述,多次提到逃逸路线(linesofflight)的概念,并将之用于中国独立电影影像空间的讨论。裴宁认为,块茎的概念应当被理解为“一个大胆但是有效的模型,用以谈论中国电影、电视机构以及独立电影之间的关系”。她指出,块茎是这样一个系统,“它包含着一条和组织与束缚性相关的原则,但是也有可能存在一条混乱的原则,它允许其中一些元素离它而去,脱离块茎其他部分进行‘非平行演化’”。或更进一步来看,在Carpentier等人合著的UnderstandingAlternativeMedia中,作为研究的理论框架之一,他们也采用了“块茎”的隐喻来谈论“公民社会”(civilsociety)与另类媒体。他们所提出的关于另类媒体(alternativemedia)研究的“块茎状方法”(rhizomaticapproach)能够揭示如下三个方面,即(1)另类媒体在公民社会中作为(社会)组织与运动的结合点(crossroads)的意义;(2)(另类媒体的)隐逸性(elusiveness);(3)它们与市场和国家的交互关联与连接。虽话题为另类媒体,其论证也能启发我们思考民间独立影展的另类特质及其与国家和市场的关系CarpentierNico,BartCammaerts,olgaGuedesBailey,UnderstandingAlternativeMedia,BuckinghamGBR:OperUniversityPress,2008,pp.2730.。尽管我并不倾向于用块茎的概念来全面解释中国民间独立影展,然而块茎的模型本身似乎为我们想象独立电影的流通网络提供了一种意象,即它不是踪迹(tracings)而是地图(map),有无限多的入口和出口,且极具适应性,“并且与其他的块茎连结”;且基于Carpentier等人的看法,我必须指出,民间独立影展与另类媒体(组织)一样都具有高度的去疆域化可能,因而显得更加灵活,且能够从多个不同方面与国家以及市场结合Ibid,P.29.。通过如此的意象表达,我们更加接近民间影展及其相关影像机构/组织所聚合成的网络与流通的真实状况,从而亦认识到它本身具有的流动性(fluidity)与多变不定性(contingency)对其存在本身造成的威胁。

选片人谢枫在他2011年的DOChina中题名为“一场未及实现的电影节”的影展报告的结尾处带着些许乐观说明,“组织者非常精明,他们知道何时应该加速,而何时又该暂停。与它(交流周)非常相似的活动或许之后会再生,不过是以稍显不同的形态,在一个不那么敏感的地点,换了一个不同名称”。这种乐观的描述近似一个关于再生(reincarnation)的寓言:它所指涉的不只是在现实层面上如DOChina这样的民间影展得以持续的可能与活力,这段话也同时将民间影展的块茎性性质表露无遗:纵使形态改变,它(们)也不会轻易消失不见。

承认的政治:西方电影节、中国电影与后殖民电影批评

刘海波刘海波,上海大学副教授。

自1988年张艺谋在第38届柏林电影节上斩获金熊奖以来,中国电影在德国柏林、法国戛纳、意大利威尼斯这欧洲三大电影节上共有五人七部影片获得了金奖——分别是张艺谋三次,谢飞、陈凯歌、贾樟柯、王全安各一次。获得主竞赛单元评委会(或评审团)奖以及最佳导演、编剧、演员等银奖的则有十三部影片,算上其他名目繁多的各类奖项,在上述三大国际电影节上亮相领奖的中国人不下二十个。可以说,最近二十年的世界影坛,中国军团是一支不可或缺的艺术力量,时至今日,任何大型的国际电影节如果没有中国电影人的参与几乎都是不完整和不完美的。

伴随中国电影在西方电影节上的频频获奖,国内的电影生产、消费、批评和管理也随之而动,国际和国内两个电影场域紧密地发生着互动。其中最核心也是最纠结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这些在西方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影片”。这一问题之所以会成为问题,在于国内的电影管理者、部分电影批评者以及相当多的观众,与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之间存在分歧,以致无法欣然接受某些影片的获奖。这一问题起初并未发生,例如《红高粱》的获奖就掀起了国内电影界的一片欢呼,但是到了1990代初期,随着一批学者用后殖民理论对以张艺谋为首的第五代导演获奖背后的东方主义因素做出有效剖析以后,分歧就公开化了,中国电影主管机构和部分学者对待获奖行为欲罢不能、欲拒还迎的纠结感也就难以抹去。而在世纪之交,第六代导演成功地接替第五代导演登上国际舞台后,这份纠结不仅没有消失,反倒变本加厉——第六代导演长期不被体制接受甚至多人遭到禁拍即为明证。尽管第六代导演的作品迥异于第五代,后殖民批评依然有效地把它们纳入了视野——“一如张艺谋和张艺谋式的电影提供并丰富了西方人旧有的东方主义镜像;第六代在西方的入选,再一次作为‘他者’,被用于弥补西方自由知识分子先在的、对90年代中国文化景观的预期,再一次被作为一幅镜像,用以完满西方自由知识分子关于中国民主、进步、反抗、公民社会、边缘人的勾勒”戴锦华:《雾中风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07页。。

虽然从后殖民电影批评经由张颐武1993年的文章《全球性后殖民语境中的张艺谋》在中国出场那天起,一片附和声中就夹杂着些许反驳的声音;但是,不能不承认,迄今为止,就中国电影与西方电影节的关系这一话题,中国电影批评仍然未出现能够有效替代后殖民批评的理论范式。这样一来,笼罩在后殖民批评的话语中,中国电影就陷入了一个解不开的死结:一方面,中国电影积极谋求获得西方的承认,另一方面凡是获奖的影片就难免被打上东方主义的烙印,这就形成了许多论者所谓的“中国电影的后殖民困境”。本文同样聚焦这一困境,但不是通过简单否定后殖民批评的方式来蒙住自己的眼睛——仿佛没有后殖民批评的命名和提醒,东方主义就不存在了。本文也无意提供一套新的话语范式,只想梳理造成这一死结的现实的和思维的原因,虽未必能解开此结,但至少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它。

一、中西对立乃至对抗的现实情境

虽然迟至1993年后殖民电影批评才在中国登场,但是1989年是理解这一话语出场的关键。在此之前,中国积极谋求融入西方主导的“现代化”世界,高度认同西方电影节,不存在中西分歧,因此会有《红高粱》获奖后国内影坛的一片欢呼。然而1989之后,虽然从整个世界格局的大势来看,历史仿佛真的终结了,东西方冷战因一方的崩溃而结束,但对社会主义中国这个个体来说,中西冷战不仅在继续,甚至呈现出回光返照式的剧烈。虽然后殖民批评1990年代初期在中国出现合乎理论旅行自身的时间表——在西方,“‘后殖民’这一术语的出现及其成为学术热点是在80年代后期”,中国学人接触和接受到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差,但是正如德里克同时指出的,“这一术语不是殖民地居民对自身与帝国主义语言的经历进行长期反思而积累的产物,而是连锁环境的产物”[美]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90页。,这一理论在中国的适时登场正因应着中西对抗的小冷战时局。因此,后殖民主义理论虽然秉承着福柯的解构主义思路,以颠覆西方中心主义、拒绝本质主义的二元对立为旗号,但这一理论一旦用于实践,行使着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功能时,它就事实上站在了东西对抗的前沿。正如后殖民理论的奠基者赛义德反复揭示的“东方主义是——而不仅仅再现——现代政治—知识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美]爱德华·W.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3页。,后殖民理论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带有鲜明的政治性。需要指出的是,福柯之后,公开承认知识的政治性实在是一种坦然的态度,继续以纯粹知识的客观性来遮蔽这一点倒显得不够诚实。

至1980年代末,中国与西方开始于1970年代末的蜜月期终结,重又登场的冷战氛围破坏了双方的互信,猜忌与防范是处于防守一端的中国必然采取的姿势。这一姿势在政治领域是显在的,在文化和学术领域,则呈现为部分批评者不愿意公开承认的“潜意识”。在这一潜意识的作祟下,猜忌“西方电影节不过是意识形态的隐蔽工具,它对中国某些电影表面肯定之外另有居高临下的贬低,即东方主义的征候”,可谓顺理成章。

坦言1990年代初特殊时代氛围影响了后殖民电影批评在中国的风行,丝毫不意味贬低这一批评的合理性,而是要说明,当时代氛围发生变动时,批评的合理性会随之而变。事实正是如此,新世纪前后,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中国基本完成了对主流世界的融入,即重新默认了现存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后,东西“对抗与冷战”的主调即被“对话和交易”所取代,中外电影交往的主题也就旋即让位于“国内电影市场的保护与海外电影市场的拓展”,电影界热议的话题是WTO协议中进口影片的数量以及中国对策。于是在一片“狼来了”的危机声中,《英雄》登场,早年被后殖民理论痛批为“卖丑”的第五代导演突然扮演了拯救民族电影的民族英雄角色。这以后,虽然后殖民批评仍然继续作为一种话语献声国内电影批评,但已经日渐式微了,正如对抗依然在,但已经不再是主流。然而笔者在这里更想强调的是,尽管中国后殖民电影批评的影响力随着中西之间政治经济对抗的弱化而弱化,但其真理性并不因此而消弭,文化、理论、话语从来就不必然与政治经济的格局同步,马克思早就指出过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性。

二、东方主义和西方主义的事实并存

同类推荐
  • 女娲的遗珍:琉璃

    女娲的遗珍:琉璃

    本书介绍了琉璃的起源、发展、制造、鉴赏、辨伪等知识及相关的琉璃文化。同时配以270幅精美的图片。
  • 董其昌的书法艺术

    董其昌的书法艺术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董其昌的书法艺术》介绍了董其昌的生平事迹、书法艺术特色、书法作品赏析等内容。
  • 像狗饮水

    像狗饮水

    周润发、张国荣、张学友、刘青云、黄秋生、张家辉、王菲、葛优 ……《阿凡达》、《盗梦空间》、《岁月神偷》、《无间道》、《打擂台》、《让子弹飞》……这是一本才气横溢的娱评随笔集,被文坛大佬们称为“野孩子”的评论家金成浸淫香港媒体圈数十年,对香港影视红星、庶民生活及流行文化了如指掌。他把消费、潮流看得透澈晶莹,有把明星当常人看的敏锐,有对社会不平事的仗义,也有对生活忐忑无常的倾诉。一手的私密材料,看得人惊心动魄。狡黠的文字,看似离经叛道,其实却直入人心,读来酣畅淋漓,“有一种野孩子打赢公子哥儿的快感”。
  • 当代中国译制

    当代中国译制

    有人说如果没有翻译,西方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传到中国;如果没有翻译,中国的四大发明也不可能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如果说译制是电影在世界各国沟通交流的桥梁,那么译制工作者就是世界电影的普罗米修斯。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译制的过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翻译或者配音,因为诸多的译制生产元素,再加上生产之外的政策要素和市场要素构成了现代中国社会的译制文化。显然,当代的译制文化不仅仅涉及外来作品的引进,而且包括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以及国产影视作品的对外输出,由此才能说明译制的全部意义。希望通过此书,把我们对译制工作的热爱、体验和认识奉献给广大读者。
  • 中国折扇

    中国折扇

    扇子起源于我国的远古时代,从考古资料推测,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后,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扇子的种类和用途都在不断地演变,扇文化也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折扇》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折扇文化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九霄神尊

    九霄神尊

    在浩瀚九霄世界,强者为尊,弱者如蝼蚁,强者一怒,流血千里!少年得神秘镜武魂,聚万魂,镇诸天,争锋六道轮回,可化苍生万灵。万千武魂皆可为我所用,万千道术皆能尽在掌控。武魂若星汉灿烂,太古神兵,神兽,皆可衍化武魂,争锋九霄世界!以武逆天行,傲视九重霄!
  • 银色寂静

    银色寂静

    凌子寒行走江湖的黑道身份鬼秋已经销声匿迹一年多,却有人执意要找到他,竟然要他刺杀他的知己好友雷鸿飞和他的父亲凌毅。凌子寒本拟退休,却不得不再出江湖,重操旧业,成为世界排名前三、亚洲头号职业杀手鬼秋。他假意刺杀了雷鸿飞,意在探明对方的真实意图。结果发现,这些人是日本的极右翼组织“帝国神道党”,他们与欧洲的新纳粹勾结,准备刺杀出访欧洲,然后到日本参加世界经济合作高峰论坛的中国总理。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就此打响。鬼秋赶赴日本,与著名杀手风魔决战东京……
  • 最强魔眼

    最强魔眼

    一个三流医科大学毕业的大学生遭遇雷劈从此得到异能魔眼。魔眼一出,御医靠边。魔眼一出,赌石显形。魔眼一出,财源滚滚。魔眼一出,谁与争锋!
  • 三国大宦官

    三国大宦官

    妇产科医生竟然穿越成东汉大太监蹇硕?随身附带的兑换药品系统激活时却被汉灵帝刘宏给打断?明明身上带了个系统,却不知道如何获得积分?且看蹇硕如何利用残缺不全的系统重新变成男人,并在夹缝中求得生存……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正常……从后宫看历史,夹杂着一些不得不说的秘密……
  • 归海

    归海

    淮蜀之地有一“鬼”,名为叶通勤……某天,通勤出去算命,算命的:"叶少爷,我看你面相大凶"勤曰:“如何?”算命的:“怕是近期会死爹娘”算命说罢,摊子被拆……勤曰:“重说”算命重新扶起自己摊位,稳了稳道帽,捋须掐指:“叶公子,你面相平平”勤曰:“如何”算命的:“估摸近期有喜”勤闻,意开怀:“何喜之有”算命的:“家中夫人会改嫁“然算命的就被打的鼻青脸肿叶通勤就是个疯子,喜查案,废寝忘食,罔顾自己身体,直至盗金案中碰上算命说的劫贵同存的黄溺勤曰:我的志向远不止你的官位,我要的是你这个人黄答:我心怀天下,无意于你,你也别再起不该起的心思了,还是用在为民所安上罢了。
  • 奇妙青春

    奇妙青春

    8个普通的屌丝,考入了同一所普通的高中,本应普通的青春却变得奇妙无比。穿越到童话世界,与外星人的撕逼大战,变性后的脑残拉客......等等的奇妙事件使本应普通的三年变得华丽无比。
  • 文具世界

    文具世界

    现代一个普通的逗比初中生李枫因为一些“机缘巧合”到了另外一个文具世界,作为一个有主角光环的人,他结识了很多比较叼的人,一齐为了回到现实和拯救世界踏上征程,最后的结局将是怎样的呢?
  • 流氓少爷VS萌妹纸

    流氓少爷VS萌妹纸

    女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自认为父母早已离世,可去了他乡改变了她的一生。
  • 狂妻

    狂妻

    丫的,莫名穿越异世,被人买去生孩子不说还被薄情王爷杀!作为21世纪的杰出女青年,她绝对禁止这种行为。看她用自己的聪明耍的王爷团团转,再携款闯江湖,探皇宫,玩的风生水起,天下美男无数竟找不到心仪的归宿,她偏不信这个邪!她找找找,使劲找!
  • 幽灵岛·石头里的哥哥

    幽灵岛·石头里的哥哥

    《幽灵岛》还原了处于青春期、富于冒险精神的少年追寻悬疑事件真相的过程,情节惊险刺激,结局发人深省,字里行间充满童真童趣。《石头里的哥哥》讲述了暑假里,中学生张觉华只身一人隐姓埋名从老家来到江南小城琴川,实施“XB行动计划”——寻找“包德”。六年前,张觉华在琴川师范学校读书的哥哥张俊华,为救三个少年与歹徒搏斗而光荣牺牲,之后张觉华家不时会收到署名“包德”的汇款。张觉华在琴川遇到一连串的怪事,由此产生了许多误会。最后,他和琴川的新伙伴一起抓住了贩卖假币的罪犯,不仅误会消除,思想感情也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