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89000000012

第12章 民间影像与生态图谱(3)

左靖提到,“国外林林总总的艺术展、电影节”成为中国独立电影的“展示舞台”——然而独立电影在发展的地下时期(以2004年贾樟柯、娄烨和王小帅等人与电影局的“和解”为标志),因其政治敏感性和本身被官方定义的非法性,它们在国内的存在多依赖于因国际电影节一战成名后被盗版商青睐而得以流通的版本。而那些能够较早观赏到此类影片所谓“原盘”的观众亦局限在和电影导演关联密切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圈子内参见贾樟柯,《无法禁止的影像》,《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可以说,民间独立电影节的出现是中国独立电影与公众空间发生关联的新形态,这也是独立电影建设自身合法性的重要步骤,它在某种程度上逐步打破了中国独立电影早期小众的、非公开的排外型的观影圈子。即便如此,如何通过影展的平台培养观众和介入公众生活,这仍然是独立影展需要长期考虑的课题,因为官方之于独立电影生态的控制和影响,似乎并未因为资本运作的流动而变得松弛。

此外,我们对独立影展的考察应当参照对国内官方电影节在将近二十年间发展与争议的反思同步进行。我们是否应该因为官方影展对独立电影的拒斥(虽则近几年上海国际影展开始邀请独立导演参与论坛讨论,并且放映有电影放映许可证的独立电影)而将独立影展看作是官方影展的对立形态?或者应该将独立影展看作是官方影展的一种积极补充?同时,中国独立电影发展的20年间(90年代初至21世纪第一个十年结束),正是世界电影节网络发生新变革和继续向世界范围内延伸和多样化的关键时段。尽管类似民间影展这样的展映形态在其他国家并不难找到类似对应体,但在“有中国特色”意识形态标签下中国社会经济环境似乎赋予我们对大陆民间影展更多的政治性解读。

2001年的中国独立映像节(1stUnrestrictedNewImageFestival)是中国大陆最早的民间电影节;王小鲁称之为“开先河的活动”,且“声势堪称浩大”。它可以被看作是民间影像爱好者团体联合力量进行的一次实验。其主办方为北京实践社,上海的101、沈阳的自由电影和广州的缘影会协办,名义上的主办者为《南方周末》;影展亦有商业赞助。映像节面向大众征片,后收到短片、纪录片共109部。征选作品的质量并不尽如人意,评委与观众都流露出失望情绪,但随后引发的关于DV作品价值的讨论和反思于长远来看对独立电影不无积极影响。最终因为英未未反映女同性恋生活的《盒子》在北京电影学院放映,映像节被叫停。主办者之一杜庆春认为,影片本身并不是影展停办的真正原因,他甚至有些委屈地认为,“谁也不会公布一个原因,在中国本来做一个电影节就不允许民间来办”。尽管影展在北京停办,其巡展在沈阳、西安、杭州和南京、上海等地却得以顺利进行。2001年首届北京同性恋电影节(BeijingGay&LesbianFilmFestival,后更名为酷儿影展即ChinaQueerFilmFestival)在北京举办,在影展进行的第六天,策划人张江楠接到有关部门通知,称影展一切活动必须停止。第二届同性恋电影节举办时已经是2004年。2011年6月举行了第五届酷儿影展。尽管独立影展最早的尝试以令人遗憾的结局告终,但是他们的实验为后来的民间影展提供了可供效仿的模板:一方面与官方磨合的经验值得后来者借鉴;另外一方面,在短短一两年的时间内,如昆明和北京的独立影展的顺利展开和延续也并非偶然,独立电影文化本身的坚韧生命力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关于民间独立影展的“独立”,我在此作进一步廓清。首先论文中的民间影展其影片以中国独立电影作品(包括剧情片、纪录片和短片)为主——尽管近年我们也越来越多地看到各个影展增加了展映外国影片的独立单元;这些影片中获得国家广电总局(SARFT)放映许可证的寥寥。其次,这些民间影展多由民间资金和海内外(文化)基金赞助,不乏商业合作,与政府雄厚资金支持的电影节对照鲜明。尽管目前为止多数影展都在以非营利的方式运营,资本对影展活动的渗透是久已存在的事实。对于资本之于影展的支持方式和比例,每个影展自有不同分量的拿捏。比如应亮在采访中就表示,他最近构想的年轻导演支持计划,并不会排斥公司冠名支持。然而和独立电影一样,大陆独立影展依然被夹持在政治与资本、市场之间,其自由空间相当有限。然而吊诡的是,从各个民间影展的操作方式上来看,它们却是较之于官方影展在策展概念上与国际影展最接近的文化建构。

然而“官方”与民间影展并非完全绝缘,两方的结合一方面可用张英进所提出的“cooptation”(收编/同化)概念来理解,合作被双方视为“权宜之计”(ModusVivendi);另外一种可能则是赤裸裸的禁止(prohibition)——而官方看似沉默的“不参与”、“不表态”是一种软性监督,亦是禁止的一种形态。正如南京举办的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ChinaIndependentFilmFestival,简称CIFF)策展人曹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似乎能够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观察与独立电影的现状做一个类比。曹恺指出,中国当代艺术是“双轨制”,即“一方面它有以来自文联美协体系的全国美展,为它的最高展会的官方模式;同时也有以独立策展人、独立机构为主导的双/三年展的模式”,而他强调,近年来双/三年展通过“一种横向的曲线形式来与官方达成某种合作关系”,这种曲线模式本身值得中国独立电影借鉴,即独立影展不排除“可以和一些地方机构、地方政府进行一些有成效的合作”曹恺:《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戴章伦(访问),《当代艺术与投资》,2009年第4期,第15页。,这反映的正是民间影展与官方寻求合作以求生存的路线图。而例如“云之南纪录影像展”的首届就是与云南社会科学院以及省博物馆合作的;作为双年展,2007年的云之南虽然因为片目敏感而被“通知暂缓举办”,影展并未就此终止,甚至后来得以与云南省图书馆等合作,并进入昆明的商业院线放映,影展本身亦被有关文化部门认为是对促进东南亚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事件而得到支持。从第二届开始,每次举办,主办方、非政府组织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都需要首先向云南省社科院提出申请,由社科院再向上级申请。因为涉及境外纪录片参展,还需要宣传部门和外办的审批,每次耗费的时间都至少是半年。因此,民间影展不应被简单地视作是与官方文化行为处于两极对抗的文化事件,二者关系微妙复杂,尽管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干预总是显得难以预料且不可协商。不过必须再次强调,这些独立影展的策展概念(programmingideas/visions)与官方影展存在巨大分歧,因而策展概念的独立性是我们把握民间影展之“独立”意义的重要切入点。众所周知,这些民间影展的中文名称采用“映像展”、“交流周”、“论坛”的形式本身就是为了规避国家广电总局有关条例中关于“电影节”申请建立和片目审查的繁琐程序,同时也是为了保持片目策划的独立性(但这并不代表民间影展选片时没有自我审查)参见《广播影视节(展)及节目交流活动管理规定》(2004年9月7日)有关规定,见SARFT官方网站(http://dy.chinasarft.gov.cn/html/www/article/2011/012d82a693be59124028819e2d789a1d.html)。。与此同时,它们的英文标题都无一例外地使用了国际通行的“filmfestival”(电影节)一词,令电影学者裴开瑞(ChrisBerry)在自己有关南京影展的报告开篇就问,“当电影节不是‘电影节’的时候,它是什么”引自Berry,chris,“WhenisaFilmFestivalnotaFilmFestival:the6thChinaIndependentFilmFestival”,sensesofcinema,Vol.53,2009。。

尽管对研究者来说,难免试图以鸟瞰的方式整体性地把握民间独立影展的生态总图,我们却又应当同时意识到若论及操作层面,这些影展个体之间存在相当差别。正如应亮在采访中所言,对他而言每一个影展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似乎应该再进一步补充,在和全球影展连接的程度、力量与速度上,各个影展之间也存在差别,因此有关研究和案例分析亦需要分别加以论述。但是总体来说,如果我们把官方影展看作是由一个毫无面目特征的官僚机器驱动的文化形态的话,毫无疑问,民间影展更具有人性色彩。在我看来,它们最大的特点在于每个影展都与其核心策展人的电影理念和对电影节的发展愿景形成呼应。这种以策展人为核心的影展文化与国外各大小电影节的工作概念毫无二致。

按照柏佑明和裴开瑞的说法,国内影展策展人(而他们自己也同时身兼制片人)的出现对中国独立电影的发展而言作用关键——其中有三位以北京为根据地的关键人物张献民、崔子恩和朱日坤(前两位与北京电影学院关系密切),他们长期以来在影片制作以及发行、推广等多个环节所做出的工作对独立电影的发展来说一直不可或缺,且与当下主要的几个民间独立影展——如DOChina、CIFF以及BiFF关系密切;同时他们对青年导演多有提携,更因身兼选片人和制片人而在圈内扮演着类似把关人的角色。作为独立影展的策展人(curator),他们的角色不仅在于搜集和选片,更重要的是,作为独立电影长期来的观察者和批评者,他们也在不断地通过各种媒介定义和推广着独立电影。可以说,在民间影展的流通网络中,以他们为代表的行动者通过自己在相关流通体系中的工作也在不断定义着中国独立电影的在地性(locality)、区域性(regionality)和全球性(globality)。

二、Assemblage:现象工作室、栗宪庭基金与

纪录片交流周DOChina

如果谈论单个的大陆民间影展而略去它所镶嵌于其中的社会文化微环境,以及忽略它与各个独立影像组织之间的共生关系,那无疑会错过整个关于民间影展讨论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因此,在这个以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即DOChina)为主要观察案例的部分,我会首先谈到和DOChina关系密切的栗宪庭电影基金以及现象工作室。

如前所述,现象工作室最初是朱日坤与朋友在北京清华大学附近一同建立的一个音像实体店的名称,限于论文篇幅,工作室的发展历程在此不再详述。在现象工作室的早期,它已经利用“现象网”(以“fanhall.com”为域名,2002年1月启动)这个平台,尤其是其BBS为一种有别于主流的(乃至是主旋律的)和商业的电影文化造势,其功能与前文提到的诸多影迷团体相辅相成。因其非营利运营的本质,现象网能够对电影文化尤其是独立电影相关话题展开相对来说更加自由的讨论,而不必和诸如华语门户网站新浪网一样一方面担心网络审查,另一方面过分顾虑大多数网民的群体需求。自2009年开始,现象网尝试制作“独立电影年度报告”和公开的受众调查,试图对中国独立电影的年度发展状况做细致的文献整理,等等。到2011年,现象网正式关闭。

在国内独立电影的制作和发行方面,朱日坤主导的现象工作室开风气之先。而所谓“独立制片人”哪怕在当下对中国独立电影界来说,亦是一个新鲜概念,其内容本身亦需要更多独立工作室和制片人通过探索与实践来进一步界定。朱日坤等人对中国独立电影的看法和解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象工作室的选片视野;当工作室的制作与发行工作进一步趋于成熟稳定之时,“现象电影”亦成为中国独立电影的显眼标签。它们推出的影像作品(以DVD为主)属于着眼小众市场(nichemarket)的文化产品,多为艺术影片(以反映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现实的纪录片为主流);这些作品多在国际影展斩获奖项,而它们在国内的流通尽管合法却极为有限中国DVD等音像制品发行与电影发行不同,虽由SARFT主管,却给独立电影更多自由出版和发行。。例如独立电影人李红旗2005年的剧情片《好多大米》虽在第5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得到NETPAC(亚洲电影促进会)大奖,但据导演本人说明,这部作品除了自己的朋友和各大影展之外,难觅观众。然而,似乎正是因为独立电影的传播与推广状况不总是令人欢欣鼓舞,现象工作室才有其存在以及坚持工作的必要。同时必须指出,现象工作室在交流周创立之前自2002年7月开始已经以北京为基地举办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电影放映和交流活动,这都可以看作是2003年开始的DOChina甚至是2006年创办的北京独立电影展(BeijingIndependentFilmFestival,简称BIFF)的预演。

同类推荐
  • 古代书画收藏艺术

    古代书画收藏艺术

    每一个书法家都有来源,没有来源的书法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收藏当代潜力书法家尽管注重的是“当代”,然而,当代也是从古代而来的。所以,了解中国古代书法历史,对于我们收藏投资当代潜力书法家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
  • 印章、玺印鉴赏及收藏

    印章、玺印鉴赏及收藏

    所涉及的鉴赏及收藏内容包括碑贴、鼻烟壶、古代茶具、古兵器、乐器、古代瓷器、古代家具、古代酒具、古代书画、玉器、古金银器、古钱币、古青铜器、古铜镜、古砚、银币、古董、钟表、古化石、画像石画像砖、甲骨、牙角器、偶像、连环画、名石、扇页、石雕、唐三彩、陶器、陶俑、铜鼓、图书、古代瓦当、文房四宝、印章、玺印、古今邮品 纸币、票券、珠宝、竹刻、木雕、漆器、紫砂等,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图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是广大古玩鉴赏及收藏爱好者的最佳入门书籍。
  • 中西视界融合中的电影审美时空

    中西视界融合中的电影审美时空

    本书结合西方现代美学和中国古典美学,在辩证吸收苏联蒙太奇理论、巴赞长镜头理论和电影符号学基础上,从电影审美时空角度切入,对电影的生命内核、审美境界的构建、审美体验机制、审美品质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阐释,创造性地建构电影美学新理论。上篇围绕审美时空对中国古典美学、中国禅宗美学、欧洲生命美学、马利坦神学美学、海德格尔美进行细致解读提炼,提出审美四维空间的概念。下篇在批评传统电影美学的基础上,围绕电影审美时空建立电影审美四维时空的概念,对电影审美四维空间的形成、结构、存在机制、品质、各类等进行系统阐述。在中西视界融合中开创电影美学新境。
  • 海派书画艺术散论

    海派书画艺术散论

    海派书画艺术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重在对其作历史性的挖掘梳理与整体性的研究推进,第一次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对三代海派书画名家的经济形态作了具体的量化分析,考证其市场运作与商业推介;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三代海派书画家的从艺方式进行了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考察,对海派书画领袖及名家亦作了独到而具体的研究,探幽抉微,新意迭出。
  • 书风法雨

    书风法雨

    当下书坛浮躁,崇丑尚怪、恶俗吹捧等现象泛滥。本书无意安排一条主线作铺陈式的系统阐述,更关注书法文化生态与传统审美取向。从书法的本质入手,谈执笔、运笔、临摹、书体的演变、书风的流变,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从千年书法时间与历史的高度,纵谈古今名家佳作,求学书之正道,提出了学书也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秉笔思生,临池志逸。技法义理和书论考据并重,对流行观点的辨析有理有据,指出经典与时弊的区别,庸陋浅滑与典雅萧散的不同,以廓清迷雾,匡正扶危。秉承作者在诸多领域专业写作的一贯风格,博学敏锐,坦言直击,痛快淋漓,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热门推荐
  • 阳光下的丑角

    阳光下的丑角

    世界的好坏,在于你角色的身份。纳尼只想当个不管事的小丑角,在阳光下待够十年。
  • 总裁追妻,何以情深

    总裁追妻,何以情深

    盛世的婚宠,单方面的付出,最终化为泡影。当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浮出水面,他们之间只剩下仇恨。他恨她打掉孩子离开。她恨他整个慕氏。再一次的擦肩而过,他是谁?她又是谁?所谓的等待,所谓的誓言,所谓的真爱,在他们面前,一切化为了灰烬。只因,这是童话故事,本不该存在这残忍的世界中。
  • 古塔迷障

    古塔迷障

    弥耳镇只是滨海的一个很小很小的城镇,可是却有一个奇怪的传说。传说在弥耳镇上有一众生塔,这座塔在平时只有七屋,可一到月圆之夜,就会莫名其妙地多出一层来,不过,至今都没有人看见过这样的塔。
  • 落泪的爱之天使

    落泪的爱之天使

    他,是当之无愧的豪门贵胄,却从小失去最亲的母亲。母亲情人之子林非焉在失去双亲后被他的父亲“好心”地收养,他从此堕入亦兄亦母的焉纠缠不清的一段孽缘,直到遇到她。这个坚强善良、聪明灵秀的女孩又是否是毒杀他的爱情毒药?他与焉又该何去何从?
  • 三小只与沐羽乐的初恋味道

    三小只与沐羽乐的初恋味道

    三位女主都是韩美英三国的公主,因为一次回国让他们相遇,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呢?尽情阅读本篇小说。
  • 兰陵倾心

    兰陵倾心

    一道光,跨越千年,我遇见了你,是偶然?是巧合?还是命中注定?在我最低落之时,谢谢有你……在我最难过之时,谢谢有你……在我最痛苦之时,谢谢有你……谢谢一路有你--长恭!
  • 重生之仙武至尊

    重生之仙武至尊

    战血大陆血脉为尊,九大血帝之一的昊天大帝方昊意外陨落,十五年后,在天苍国天南镇的方家,方昊苏醒了前世的意识。为了重回血帝巅峰,方昊开始了夺天地造化,夺苍生血脉的逆天修行之路。一代大帝,以无敌之姿,傲然重生!
  • 重生之老婆太难宠

    重生之老婆太难宠

    被丈夫和继母合谋杀死的佟唯意外重生在上流社会花花蝴蝶董薇身上。重生后的佟唯变得没心没肺,心狠手辣,一门心思扑在复仇上,她誓要把自己所失去的一切全部抢回来,并且要那对害死她的狗男女下地狱去!只是在复仇这条路上,董薇前世留下的风流债太多,许多男人在她屁股后面紧追不放,尤其这个叫肖烈的男人!(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这样沟通最有效:管理者不可不知的员工沟通技巧

    这样沟通最有效:管理者不可不知的员工沟通技巧

    本书通过轻松幽默的语言,丰富的故事,将沟通能力细化为13个方面,提供了一整套即学即用的管理沟通技巧。全书包括沟通方式、表达、倾听、反馈、批评、赞扬、说服、处理冲突、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渠道等的沟通技巧,教你如何选择恰当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方法,怎样依据沟通对象的性格类型选择沟通策略。
  • 末代蒙古王

    末代蒙古王

    蒙古喀喇沁王贡桑诺尔布所出生的年代,像极了成吉思汗统一前的天下。那是个“尽管鲜血长流,但依旧守在那里”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