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79300000005

第5章 宝鸡市陈仓区宁王村遗址调查简报

秦俑博物馆考古队宝鸡市陈仓区博物馆

近些年来,在宝鸡市陈仓区宁王砖厂周围不断有秦汉遗物出土,尤其是数量众多的瓦当,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重要价值,其中包括勾纹、花瓣纹、云纹、文字等圆瓦当以及素面半瓦当。尤其重要的是“郁夷”文字当的发现,解决了汉制“郁夷”县的相关问题。2003年该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进一步了解遗址的情况,2004年3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与宝鸡市陈仓区博物馆联合工作,对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现将此次情况简报如下。

一、位置、地貌

宁王遗址位于渭河北岸第二级台地的宁王村北20米台地上,东至晁阳村,南到宁王村公路,西到联合村,北近引渭渠。原地势为南低北高的缓坡状,经近年平整现为多级台阶式梯田,地势较为平坦。现有村镇砖场。遗址周边有大量的秦汉时期遗迹和墓葬。

二、调查情况

在以前的文物普查中发现遗址区内到处可见极厚的堆积,断崖上有较多的灰坑,直径1.5~2.5、深1.5米,内有大量的陶片,以灰陶为主,可辨器型有盆、缸、罐、盂以及建筑材料如砖、筒瓦、瓦当、脊瓦等。筒瓦内有素面、布纹和麻点等,外面一般为绳纹。

据宁王村村民反映,历年来该村以北大片土地内常有大量的瓦砾,群众称“瓦碴地”。特别是村东北砖场取土时,屡有大量瓦砾出土,经现场查看,堆积数量多达10余立方米的瓦片,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其中包括内饰细布纹的粗绳纹板瓦和内饰细布纹的粗绳纹筒瓦,并有“长乐未央”及回纹花砖残片,这些无疑为汉代建筑遗物。亦有少量内为素面的粗绳纹板瓦,及外饰细绳纹、内饰麻点纹的筒瓦残片,似为先秦建筑遗物与之伴出。在土壕断崖上残留汉代砖室墓数处,均遭人为破坏较甚。整个遗址范围内的断崖上多处暴露有灰坑、扰坑,其内夹杂物与砖场土壕出土物略同。根据断崖上灰坑、瓦砾的分布情况,初步确定了遗址的范围,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800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

三、遗迹

这次主要对遗址的范围进行了地面调查,仅对个别暴露遗迹较多的断崖台地进行了初步钻探,发现的遗迹主要有:建筑遗址、水井、陶窑、墓葬和数量较多的大型灰坑等。遗址内未发现夯迹,仅发现的两处建筑基础亦未经夯筑。位于砖场土壕之西24米处的台地上。两处建筑遗址,东西相距7米。F1南北残长8米,东西宽4米;F2位于F1的西边,南北残长8米,东西宽5米。两处建筑遗址的土层堆积情况略同,农耕土0.3、扰土层1.4~1.8厘米;瓦片、灰烬、烧土厚0.3、踩踏面厚0.04米,下为黄生土。建筑踩踏面距地表深度南部为2米,北部为2.4米,之间差0.4米,系地面自然坡度高差所致。水井较多。水井开口距现地表2米以下,一般深度为12米多。耕土层和扰土层厚达1.5~2米,所以水井的具体开口高度不清。

J1位于砖厂土壕西,距J2东18米,南约5米。直径0.95米。平面圆形,井壁光滑,西南壁见脚窝,间距为0.55米,脚窝宽0.18、高0.12、深0.18米。井内堆积物不详。

东西并列分布的水井形制类似J1.直径一般在1米左右,共有5眼。位于东部的J3与J4之间距不足0.8米。其中J2直径1米,西南壁有脚窝,间距0.40米,窝宽0.13、高0.10、深0.10米。井内土层堆积上层多粗绳纹板瓦;中间层有大量的草木灰,板瓦、筒瓦和素面瓦当,土质疏松;下层土质较细纯。

陶窑多座。其中有的就在水井附近,现已不存,具体数量不详。只在砖厂工作现场残留大量的红土、青灰烧结土块,应为陶窑遗物。Y1在砖场土壕以西75米处的另一级台地东端的断崖上,现残留两个红烧土槽,槽渠斜向上。每槽渠宽0.10、深0.17米,残高0.68米。红烧土迹象总横长0.80米。Y2位于此台地南端的断崖上,仅存部分窑壁青、红烧土。

说明:1、2为红烧土槽,槽底北高南低,约呈45°的斜坡状,壁面平整。

灰坑数量很多。Y1和Y2之间有一处大型灰坑,南北长60余米,东西宽30米,其内距地表深0.6~2.4米,有大量草木灰、灰土及粗绳纹瓦片堆积,深度在5米以上。

墓葬有土圹竖穴墓、斜坡道土洞墓和砖室墓三种形制。绝大多数被盗掘。

M1砖室墓,位于砖厂取土壕的西壁,南距J1 3.5米。墓底距现地表7.4米。现仅存局部墓室,向东,中间高度2.8米。墓砖有长条形方砖和长条形榫卯砖。其中长条形方砖长35、宽17、厚6厘米;子砖宽16.7、厚6厘米,榫头长3.5、高5.5厘米;卯砖宽17、厚同榫砖,卯口近圆形,直径6.5、口深4厘米。所有墓砖均为素面,墓壁平砖错缝砌垒。

M2斜坡墓道砖室墓,顶部坍塌。墓向195°,斜坡道残长1.7~1.2、宽1、残高0.20-1米。封门厚0.80米,平砖两层砌垒。甬道长1.1、高1.1米。墓室被近期盗扰,骨架凌乱,仅余一枚圆形带孔铜泡和长条形残铁器局部,见有马牙等动物骨骼。

M3砖室墓,距离J3很近。墓向南。墓顶早年坍塌,墓道、前墓室遭近期破坏,墓室残宽3.35米。东墓壁宽0.28、残高2.7米,使用长条形整砖错缝平砌。砖铺地使用残砖,从墓室中部分界,西半部多南北竖向排列,东半部东西横向排列。长条形砖长32、宽14、厚6厘米。一面有横、竖中粗绳纹,墓室内还见到一些红褐色漆皮。

四、遗物

遗址内残存大量建筑遗物,还有一些陶质生活器残片以及制陶工具等。

(一)建筑材料

主要包括瓦当、板瓦、筒瓦、空心砖、花纹砖。

1.瓦当按照纹饰可以分为素面当、文字当和云纹当三大类。

素面当采集到两块。应为半瓦当。04-33瓦面平,陶色灰褐。

文字当采集到三块。应均为“长乐未央”当。04-8、04-11上下左右读。04-8残存“乐”、“未”两字。“乐”字上部作哑铃形。乳钉当心较大。双界格线。当径18.4、边轮宽1.3厘米。04-10残存“长”字。上下顺时针旋读。双线界格。边轮宽0.8厘米。

云纹当最常见,共采集到20余块。包括蘑菇形云纹、羊角形云纹、连云纹和卷云纹四大类型。卷云纹残片共有5块,包括04-7、04-13、04-20、04-22.可分两个亚型。

A:双线卷云纹。十字单线界格通过当心,将圆形当心分为四区,每区内有两重直拐角套合。当外四区内为卷云纹。04-7当轮窄。当背边沿刮削光滑,心内凹。当径18、边轮宽0.7厘米。04-13当径16.4、边轮宽0.8厘米。

B:04-22,单线卷云。残缺,当心等情况不详。

羊角形云纹共2块。形制相同。圆当心内有均匀分布的小乳钉5枚。04-17、双线圆当心中部为小乳钉,其余部分包括四组直拐角加乳,单线界格通当面,中部接羊角形云纹。当背边沿切削光滑,不见波状切痕)。04-18当径14、边轮0.7-1.1厘米。

蘑菇形云纹共采集到10块。有网格状、大乳钉和竖条状圆当心三型。

A:04-32网格状当心,单线界格四分瓦面,顶端有蘑菇形云纹。当径18、边轮宽度为0.9厘米。瓦当与筒瓦接痕明显。筒瓦侧边利器切痕光滑,泥条盘筑痕迹清晰,每条宽3.2厘米,筒瓦表面为细绳纹,前部稍加刮抹。还有一些网格状当心外有扭曲的方框。如04-31,当轮窄、低。后接残筒瓦,筒瓦前部抹光,有刮削痕迹。瓦身内壁有大麻点纹,外为竖向细绳纹。04-19当径18.6、边轮0.7-1.2、轮高1.2厘米。04-14方框四边中部接蘑菇形云朵。当面纹饰略显凌乱,线条粗细不均。瓦当中心部位稍厚于边沿。边轮高、窄。当背平,当背及边轮外表均有竖向细绳纹,制作过程中曾使用编织物包裹。当径14、边轮宽0.8、高1.3厘米)。

B:竖条状圆当心。04-12单线十字界格贯穿当面,顶端为蘑菇形云纹。云朵间有浅浮雕小动物形象。当径14厘米,边轮极窄、低。后接筒瓦残,表面细绳纹。

A:网格状当心。04-35双界格四分瓦面,四区内有连云纹,当背边沿上有明显的弧形波状切痕。边轮宽1.2厘米。

B:柿蒂纹当心。04-9圆当心内有突起四叶柿蒂纹图案,双线界格接圆当心线,当面四区内有连云纹。当径14.8、当轮宽1.1厘米。当背边沿宽约2.4-3厘米,有弧形波状刮削痕迹。当背中心粗糙,稍凸,有指印痕,有很深的手指压抹凹槽。

C:十字交叉当心。04-18双十字线界格贯穿当面,圆当心被双界格分出四区,相对两区内填充双重套合的直拐角线,另两区为扭曲的亚腰形图案。外圈四界域内的图案也有区别,相对的两区一种是连云纹,一种是兽面纹。兽面纹线条直,类似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有下卷的双眉、眼以及直通眉际的鼻梁,鼻梁下是呲咧的嘴或牙。当面纹饰线条纤细规整。当背边沿有弧形波状刮削痕迹,略高于当背心。当心有许多手指压印痕迹,一条压捺直线。从断茬处可以看出当轮与当面制作中有二次衔接情况。径18、当轮宽0.8厘米。

2.板瓦包括槽形板瓦和弧形板瓦两类。

A:槽形板瓦:采集4残块。均较薄,外有交叉细绳纹,内部竖条纹样,似为交拧紧密的绳纹,瓦边切割光滑。04-55,厚1.2厘米。

B:弧形板瓦:遗址中较常见。外表多为粗大绳纹。04-53,3块板瓦烧结在一起,瓦色黑蓝。每块板瓦厚度基本为1厘米。外表为粗大绳纹。04-54,壁厚1.5厘米,外壁为规整的中粗绳纹,可以看出原压捺垫拧结十分紧密。内壁横竖交错压印多组。

3.花纹砖6块几何花纹砖。薄厚不一。由相间排列的菱形方格单元和回字形方格单元组成。04-4,每单元图案呈方形,边长14、厚4厘米。04-6,横向似有三组以上单元图案,其中菱形方格套合单元图案的线条是相间涂朱色。

4.空心砖2残块。04-58外表有粗绳纹,内壁为细密布纹,壁厚2厘米。相邻面略呈圆弧交接。04-5,圆形与菱形纹样交错分布。圆形个体内的纹样类似蘑菇状云纹,圆心,外有四个均匀分布的蘑菇云朵。菱形个体中心为圆乳丁突起,四个放射状直线箭头将菱形面分为四个部分,空区填充“∽”。

5.筒瓦数量很多。主要是中、粗绳纹筒瓦。可以分为两大类。

A:瓦壁薄,唇一般很短,惟有04-39唇部较长。外表饰细绳纹,内壁有麻点纹和布纹两种。数量较少。

Aa:04-40,外表饰斜向细绳纹,唇短,约长3.5厘米。内壁有麻点,唇与瓦身交接处有抹印沟槽。瓦厚1厘米,青蓝色,不夹砂。04-48,内壁布满麻点和多个捶打凹窝,可见零星盘筑痕迹。侧边缘切割光滑,瓦壁薄厚不一,厚处有1.6厘米,薄处仅为0.8厘米。外壁有竖向细绳纹及零星刮抹痕迹。

Ab:内壁为稀疏的布纹。04-46,残长33、宽16.8、厚1.3厘米,瓦侧边沿渐薄,约0.7厘米。唇宽5.3厘米。外壁首端有宽约8厘米左右的抹光带,后接交叉细绳纹。从瓦唇的断裂处可见有二次覆泥的迹象。唇沿内壁粗糙,有手指压捺痕迹。内壁有布纹,经纬线根数约为10×8根/平方厘米。经、纬线均较细,平畦交织。

B:外表饰中粗绳纹,内壁为布纹。首端一般均有宽窄不一的抹光带。可分四亚型。

Ba:数量多,最常见类型。外壁中粗绳纹,内为平畦经纬交织布纹。04-42,瓦色青蓝色。内壁布纹,有二次覆泥迹象,覆泥后在瓦边缘再刮削平整,形成外边光滑但内部毛糙的现象。唇宽4、厚1厘米。外表竖向中粗绳纹,首端有宽约1.2米的抹光带。04-45,残长26.5、宽14、厚1.2厘米,唇宽4.3、厚1.5厘米,唇外表有刮抹后残存的绳纹遗留。首端抹光带宽3.2厘米,后为竖向中粗绳纹。从纹样上分析,原压捺垫交拧较紧凑。内壁为布纹,经、纬线根数约13×7根/平方厘米,平畦。

Bb:外壁仍为中粗绳纹,原压捺垫拧结较松疏,但内壁布纹经纬线交织紧密,似为双经单纬,形成斜畦痕迹。数量较少。

Bc:外壁为中粗绳纹加叉。瓦色灰蓝。04~80,壁厚1厘米。唇宽4厘米。首端有抹光带,宽近8厘米。

Bd:外壁中粗绳纹印痕似一条竖向直线,内壁布纹,经纬斜畦交织。04-49,唇宽不足3厘米,首端有抹光带。唇首交接处高差不足0.5厘米。

(二)日用陶器

主要有陶器盖、奁或仓底、罐(缸)残片以及一些红胎绿釉残片。均见于扰乱的墓葬中。

1.罐(缸):04-60,残,通高18.7、直径约26厘米。壁很厚,约2厘米。侈口,平沿宽2.6厘米,大口,平底小。器物厚重、低矮,烧制火候高。夹粗砂。

2.釜(?):04-74,残。夹粗砂。器薄。陶色蓝黑。斜平沿,尖唇,束颈,圆肩。器表饰交错细绳纹。3.盘:04-70,残,泥质灰陶。微侈口,平沿,尖唇,平底。素面。底有轮制痕迹数道。通高4、口径18.3、腹径4、底径13.7厘米。

4.器盖:数量较多。有两种形制。

A:圆形,较常见。圆饼形,正面有一圈凸棱,中心部位有刻划文字或纹饰。如04-68,文字或为“麦”。

B:形状不规则,似为器物的顶部。04-71,泥质红陶,上有斜坡状瓦棱。宽沿下折收。大部分为夹砂灰陶,两平面呈锐角相交,器壁较厚。04-83,一面有两棱脊,一面平,上有“麦”字刻划。04-84每面长13、宽10.4、厚1.7厘米,平面带戳印,似为动物和车轮。

5.鼎:04-62,残。泥质灰陶。板状耳短、直,有圆孔。上部外撇,腹尖下收,实心锥足。

6.壶:04-63、61,泥质灰陶,似为长颈,鼓肩。肩部均带有一周圈浅浮雕神兽。

另有红胎绿釉残片若干。均有菱形几何印纹装饰带,绿釉剔透。

-80,筒身,平底,下有一残动物足,作蹲踞状。或为仓或奁。

(三)工具类

1.陶支垫(托):月牙形,中间厚、宽,两端尖、薄。夹细砂,质地疏松,陶色青蓝。04-75,弧长19.5、中间宽3、厚4.5厘米。04~76,弧长9厘米,中间宽约2、厚2.5厘米。台面上有斜向栉齿纹。

2.陶块:略呈长方形,四边均有弧度,头端面稍窄薄。通体饰细绳纹,夹砂灰陶。残长10、头端宽4.5、高3厘米。

3.陶臼:残。通高9.7厘米。亚腰形,上端粗,中心有臼窝,深3.5厘米。亚腰以下为实心。制作粗糙。

(四)其他

主要有钱币10枚和一残铁器。

大泉五十:1枚。钱型浑重,内外均有宽廓。钱径约2.6,方穿径0.9厘米。外廓厚度0.2厘米。属于中厚廓大穿孔钱型。“大”字写法为“窄肩形”。

半两钱:1枚。钱径2.4,方穿径小于1厘米。无廓。“两”字上两横平齐,内“人”成直横。属于大穿无廓半两钱。

五铢钱:2枚。一钱径2.3厘米,大方穿径边长1厘米余。磨廓。“五”字弯曲相交,末端内收,二竖成平行状。“金”字笔画多平直,“朱”字上下均为方折角。

磨廓钱盛行于西汉中晚期。一枚钱径2.6、方穿径1厘米。穿背有廓。廓宽0.12、边长不足1.2厘米。“五”字略带弯曲,“铢”字“金”部上方折略带弧意,下部折笔圆弧。

榆荚钱:3枚。钱轻、薄。钱径分别为1.3、1.5、1.8厘米。

剪廓货泉:1枚。钱径1.6、穿径0.6厘米。方穿有双面廓。廓边长1、宽0.18厘米。面残存剪后“货泉”笔画。字文篆体,规整纤细。

钱母(?),表面黄铜绿锈,绿锈下为银白色,背面土褐色。质厚重,形不规则。外缘有一些凹槽。钱径不足2.3厘米。近圆形大穿。钱环仅宽0.7、厚0.3厘米。双面有穿廓凹槽。阴文“大泉五十”刻画。或为铅质钱母或缗钱。据《秦汉钱币研究》,在王莽及东汉初期有“大泉五十”钱,钱径在2.6以下,甚至仅为1.9厘米,为私铸钱,或疑为“缗钱”。对照此标本,质地似为铅,与“缗钱”有异。

铜镞:1枚。仅存镞首。截面三棱,有凹槽,无翼。残长4.3、锋刃3厘米。

井圈:04~52,残,有弧度。长23、残宽22.5、厚3厘米,外表粗绳纹,内为方格纹。上下端面各有浅凹或浅凸槽,便于上下井圈之间衔接牢固。

五、得到的认识

(一)使用时间

宁王遗址采集的瓦当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除此次调查中发现的残瓦当以外,以前还多有同类物被收藏,如现收藏于宝鸡市博物馆的03~20勾纹瓦当、03-23莲花纹瓦当、03-10羊角形瓦当。这些瓦当在眉县第五村成山宫遗址、凤翔雍城遗址、咸阳一号宫殿遗址、栎阳遗址中都曾有大量的出土。04-14边沿、当背上的细绳纹也符合秦瓦当制作的风格。类似的制作痕迹还见于2003年采集:20旋涡纹瓦当。文字当为汉时期的遗物。“长乐未央”当以前此遗址中也多有发现。2003年此遗址还曾发现约5面以上的“郁夷”文字当,惜完整者已流入社会。

从此次调查采集到的其他遗物看,陶釜(?)残片夹粗砂,饰斜向细绳纹,为战国时秦器的特点。半两钱参照相关材料推断其或为武帝时期半两。大泉五十与1975年辽宁省宁城县黑城古城出土王莽钱母范形制相同,此范有“始建国元年三月”纪年铭文,为王莽第二次币制改革时的铸钱。五铢钱类似洛阳烧沟宣帝后期三官五铢钱型。一般认为釉陶的大量随葬始于西汉中期以后,这里出土的红胎绿釉残片上带几何菱形模印纹,常见于陕西西汉中晚期墓葬,如龙首原汉墓等。

综上所述,该遗址的年代清楚。上限为春秋战国,下限不早于东汉中期。

(二)性质

在遗址中尚未发现较高等级的建筑遗迹。F1和F2房基均无夯打。遗址内有数量较多的大型灰坑、水井、陶窑等遗迹,地面采集到月牙形支垫,2003年还曾收集到两件椭圆形陶拍,这些均与制陶作坊的关系较大。初步分析,遗址内当有较大规模的制陶作坊。不见土圹竖穴墓葬,砖室墓券顶使用榫卯砖,具有西汉中期陕西地区券顶砖室墓的特点。因此推测,此地作为墓区的使用时间稍晚于制陶作坊。

(三)意义

1.对于宁王遗址出土瓦当等文物,已有文章论述。根据“郁夷”文字当推断汉之郁夷县就在今平阳镇宁王附近,此不赘述。

2.据《水经注》记载:“汧水东南历磁山,东南迳郁夷县平阳故城南。”既然郁夷县在陈仓区宁王附近,那么秦平阳故城应该也距不远。现在遗址中郁夷瓦当和更早的建筑遗物,这不仅印证了文献汉郁夷县和平阳都邑之间的联系,而且为寻找秦阳平都邑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作为都邑的地区,应该具备墓葬区、宫殿区和手工作坊区。在宁王遗址附近分布着密集的春秋战国秦墓。先后曾发掘秦家沟、西高泉、南阳墓地等一批高等级春秋早期铜器墓葬。

1978年在西高泉以南的太公庙出土一铜器窖藏,内有铜钟五件、三件。从铭文推知青铜器主人是秦武公。遗址内可以肯定存在大量制陶作坊。此地区作为都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另外,宪公在《史记》中又记为“宁公”,有“秦宁公二年徙平阳”一语,现宁王遗址所在村名与史载“宁公”相合,这或许不是偶然巧合。

此次调查中没有发现大型建筑遗址,甚至没有发现有价值的夯土迹象,其原因或许与此地区70年代大规模平整土地以及砖厂连续多年取土有关,而且本次调查的范围也不够,所以目前将其定为平阳故城尚为时过早。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开展更详细的工作。

参加调查人员:许卫红、王志友、董卫剑、丁保乾、杨宁军执笔:许卫红、董卫剑

拓印:丁保乾、刘群

同类推荐
  • 重生姜伯约

    重生姜伯约

    三国,一个群英璀璨的年代。曹操、袁绍、公孙瓒、刘备、孙策等都是一时之雄三国末期,群雄纷纷陨落。是不是这个时代就没有豪杰,没有可歌可泣的故事了?答案是否定的,姜维、郭淮、陆抗、羊祜、邓艾、钟会,或许名声没前期那些豪杰响亮,但是这些故事,一样很精彩建了一个书友群:161322676
  • 资治通鉴(中华国学经典)

    资治通鉴(中华国学经典)

    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不科学的三国

    不科学的三国

    陈天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后不仅仰天扶额,这个世界怎么了?太不科学了!吕布单人单骑凿穿五万西凉铁骑,如果不是徐荣率领飞熊军拼死护卫的话,董卓当场就死了。这不科学!典韦宛城护卫曹操父子从重重包围中突围出来,途中随手解决了近万的步骑。这不科学!赵云长坂坡龙魂附体,一枪碎山,一剑断海,在八十万曹军中来回冲了七次。这不科学!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陈天囧的挥了挥手,狂风大作,雨雪交加。“好吧,我也不科学!”
  • 淬炼三国

    淬炼三国

    一次偶然的考古发掘,揭开了尘封1800年之久的历史迷雾。龙毅,这位在公元188年奇迹般出现的神秘人物,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奄奄一息的东汉王朝因他爆发出极大的生命力,再度强盛千年之久。他的种种举措以及他最终的离奇失踪,都让历代史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却又津津乐道,尽管他的某些思想有开历史倒车的嫌疑,但不得不承认,他的确将汉朝百姓的道德修养和经济生活提高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层次,而由他所建立的天一道派,至今在民间仍影响力巨大,所以历史学家习惯将龙毅之后的汉朝称为“天一汉”,又将这位无冕帝王称为天一大帝。在他的衣冠冢里,除了其亲手铸造的一柄天一圣剑外,竟然留有一本名为《淬炼三国》的个人回忆录,扉页上有一行小字:“我原本只想与欧冶子比肩,可历史总因偶然而变。”
  • 爆笑中国史

    爆笑中国史

    一本让你笑破肚皮的书,网络红人麻辣解读中国历史上哪些传奇的事儿!
热门推荐
  • 冰山王妃佣兵团

    冰山王妃佣兵团

    万年前她是掌管生命的女神,因爱而身死。万年后回归的她,记忆没了,神识没了,万年前的恋人没了。一次偶然,她加入了一个佣兵团。从此,和佣兵团的伙伴们开始了一场刺激精彩的寻爱之旅。她能否寻回自己的神识,找回挚爱?温润如玉的洛斯特,“西莉亚,我喜欢你……从见到你的那眼起,爱如潮水般汹涌而来,挡也挡不住。”她微微一笑,红唇轻启,我知道。
  • 李鸿章时代(1870-1895)

    李鸿章时代(1870-1895)

    本书广泛搜集中、日、法等多国史料,以19世纪后期的国际格局巨变为背景,以日本入侵中国台湾、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三大事件为波峰,穿插李鸿章主持的内部变革,强调从大历史与大战略的双重视角,全新解读这段似乎国人已经非常熟悉,其实依然陌生的往事。
  • 女人要懂得给自己定位

    女人要懂得给自己定位

    怎样做一个女人?是单纯地成为男人的附属品、家庭的管理员、孩子的保姆,还是成为一个有自主生活方式,有自己事业的新时代女性?这是一个不算很艰难,但是却往往让人困惑的选择。曾几何时,女人应该怎样选择自己的生活,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又应该如何生活,是一个不需要去思考的问题。但是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女人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女人也有机会来给自己的人生做一个准确定位。
  • 醉无忧

    醉无忧

    帝都第一富商薛平的大女儿薛翎樱,嫁给了宣王府的世子君若寒。君若寒对薛翎樱一直很冷淡,甚至没碰过她。一次意外中,薛翎樱发现君若寒和自己异母的妹妹薛翎瑶有不正当的关系,伤心欲绝,跳进了王府的水塘。当薛翎樱醒来,便不是原来的薛翎樱了,而是白夕歌。白夕歌依稀有着原主的记忆,冷冷地打量王府内的人情关系。
  • 上膛的子弹

    上膛的子弹

    三战的爆发,核弹,化学武器在全世界狂轰滥炸,引发了新型病毒:BCH-101。觉醒的人类大逃亡,在荒漠中用周围的大山建立起了人类唯一的城市——照安市。僵尸在不断进攻,资源在不断枯竭.....不得不去找,但世界已超出了人类的预知....
  • Seraphita

    Seraphit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文祥

    文祥

    讲述在抗战年间关于一个小人物的一生和还原旧社会人们思想挣扎和剥削下的悲喜交加的故事。
  • 魔法日记之颠倒记忆

    魔法日记之颠倒记忆

    我想你记得,可又不愿你记得,因为我怕我的刀刃,将没有勇气对向你。可能我不了解你,毕竟我们上一次玩闹,是一段只有我记得的回忆,你的记忆,早已不知踪影。那个她,代替了我所有,她可能很狠,但没人知道她的情非得已。慢慢的,我知道了,我们没有罪,我们没有错,有罪的,有错的,是那“物是人非”,我们,则是被用来拟补那“物是人非”。
  • 宫婢

    宫婢

    一个是九五之尊,一个是卑微的奴才。两个身份有着云泥之别的人在一起,当云被泥吸引住之时,却是一场浩劫。她只是一个身份卑微、毫不起眼的宫婢。她步步为营、如履薄冰地活着,却依旧不慎掉进了黑暗的深渊!为了讨她欢心,他给予了她莫大的恩宠,那是让后宫所有女人都嫉妒的独宠。然而这个女人却不识好歹的要逃离他---不---他不允许--他的爱就像越收越紧的铁镣,让她百般的痛苦,也让她几乎窒息。他甚至将她领至战场,当她将心交付给他之时……为了保住腹中的孩儿,她受尽了非人的折磨。被他救回时,她已经伤痕累累---
  • 万界魔神

    万界魔神

    论潜力,不算天才,可玄功魔技,皆可无师自通。论实力,任凭你有万千至宝,但定不敌我魔灵大军。我是谁?天下众生视我为魔神,却不知,我已成万界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