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76200000005

第5章 手舞的现实生活依据

手语是聋人的重要交际工具,作为一种语言,它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聋人的各种交际中。对聋人来说,虽然失去了口语交流的能力,可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逐渐形成了特有的交际工具——手语。手语,对于聋人的生存与生活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将它与舞蹈身体动作相联系,更非偶然。“舞蹈,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繁衍不息,流传至今。在人类创造文化又被文化造就的历程中,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独立品格和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门类——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以人类自身形体动作作为媒介的存在方式、呈现方式,决定了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号称艺术之母”,从资华筠在《话说中国舞蹈》一文开篇中对“舞蹈”的阐述可见,舞蹈除了具有自娱的功能之外,还是传达信息和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通常意义下,表达是以话语、文字等为媒介来传递信息的,对于舞蹈而言,其表达的媒介就是舞者的身体。正是为了可以传达更多“有效的肢体语言信息”,舞蹈编导需要用心思考——动作本身该如何更加丰富、更加准确,并且在与艺术审美结合的前提下完成其内心想法或感受的表达。聋人,则是在表达的各种需求下,不断发展及丰富其手语的动作内容,“作为本能的个体生存空间领地的欲求,人的手语首先是对其社会关系的同类发出的友善、真诚和渴望的信息”,就表达而言,聋人的手语与舞蹈的动作虽然存在差异,但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共同之处的。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就开始了中国聋人手语的规范工作,1987年5月,在山东泰安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手语工作会议上,将《聋哑人通用手语图》易名为《中国手语》。在《中国手语》的统一规范上,我们国家这方面的专家一直在做着努力,《中国手语》是经过许多专家细致考量筛选而成的,共收录词汇3330条,本书将以《中国手语》中所列举的30个基本手形为基础展开分析研究,重点是手部动作本身及其传达的语义所实现的表达、沟通等作用。如果我们试着将中国手语的手部动作做一个理性的梳理,不难发现手语本身就可以成为丰富舞蹈语汇的一个资源。

一、手语表达的主要方式

对于手语而言,各个国家、地区有各自不同的习惯,如美国手语与中国手语,两者的形成依据分别是26个字母及汉语拼音,因此在为聋人设定手语时也就产生了较大的差异。但是,如果是没有语言能力的群体设立聋人手语时,各国家和地区又会出现许多相同之处。在中国,手语的学习与使用有相对的统一性,可是地域差异所带来习惯上的差异,仍旧无法改变;就好像我们说话一样,北京话与上海话同是汉语但地方口音仍旧显出两者实有差异。汉语的官方语言我们是用普通话来进行统一的,在聋人的手语中也是一样,虽各地方都有各自的习惯,但由《中国手语》来实现从教育到使用的统一性。

国手语》来实现从教育到使用的统一性。

在聋人和外界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动作,如表达吃饭的意思,他们会模仿平日里我们进餐时的动作。左手五指张开手心向上,模仿手持饭碗,右手呈现自然掌形,做向嘴里扒饭的动作。还有一些是象形的动作表达,如“龙”,双手握拳伸出食指,在脸前鼻子下方位置同时画两道下弧线来模仿龙的胡须,这些都是聋人手语中的表达。有时我们会遇到同一个意思的不同手语打法,如“苹果”,这个词的表达有两套不同的手部动作。方法一为右手五指并拢、手心向下在身体前方自左到右划一条平行线,表示“苹”,完成这个动作后,双手握拳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共同合成一个圆,表示“果”。方法二为右手五指张开,五指略弯曲似手中拿着一个圆形的物体,将右手放置贴到身体的方位做蹭来蹭去的动作,而后右手手形不变放到嘴边,做吃的动作。像“苹果”这样可有多种表达方式的词语很多,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有不同表达方法的手语的形成,上述“苹果”表达方法的方法一,是有语言能力的人就发音习惯而设定的“苹果”的手语打法,而方法二则是先天聋人自然形成的手语习惯。

聋人为了用手语与他人沟通,有许多手部动作并非是《中国手语》教材中所收录的动作,这一部分的手语我们无法去做量化的统计,因此暂不考虑。这里是以《中国手语》中30个基本手形为例展开探讨,这30个基本手形是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一个手形打一个拼音字母。在与手语特教老师交流意见时,有的特教老师建议不要用汉语拼音的30个基本手形,原因简单,因为先天性失聪的人很难学习这种汉语拼音的中国手语,他们对拼音的发音完全没有概念,是很难记得住这30个基本手形的,如果先天失聪的人学习《中国手语》教材,会比一些后天失聪的人慢很多。先天失聪的人更容易学习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并以模仿日常动作为方法将自己的表达转化成手语与大家交流。这实际上也是多年来中国手语的两种“语言”方式,在此书中不做哪种方法更为合理的判断,就研究中国手语当中的手形而言,这30个基本手形在手语交流中已被统一并收录到教材中,更具代表性。以下是《中国手语》中汉语手指字母图,也是中国手语交流过程中的30个基本手形。

在这30个基本手形中有许多是“象形手势”,如:C、J、K、L、O、P、V、W。这8个字母的手形动作很容易看出是模仿字母本身,以拼音字母30个基本手形为基础,在这30个基本手形的基础上可以生成无数个语义性手部动作,换句话说,我们以口语方式可以表达的在聋人世界的手语中都可以表达。以具体手语动作来看,例如“经验”,用手语是这样表达的:第一步,一手打手指字母“J”的指式,第二步一手伸食指点太阳穴部。“经验”这个词当中结合了中国手语表达的两种方式,它并不需要逐字以拼音的方式完成,第一个字“经”使用了30个基本手形中的“J”,可是下面的动作并没有使用“Y”这个手形,而是食指放在太阳穴部位,第二个动作的语义表达带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因为抽象概念中“经验”这个词来源于人的大脑,第二个动作指向性很明确,食指指向太阳穴位置时,我们会联想到这个手语的表达一定会和头部或脑部有关,快速锁定了所传达内容的范围后,再与第一个使用“J”手形的动作连起来看,就比较容易理解这个手语的意思。再来看“资格”,第一步,一手打手指字母“Z”的指式;第二步,双手五指分开,手背向外,交叉搭成格子,并向两侧斜下方微移。“资格”与“经验”的手语动作数量一样,都是以两个动作完成一个词的语义性表达,并且第一个字都用了30个基本手形当中的动作,在第二个动作上产生变化利用生活经验来完成表达。在《中国手语》的教材中并不是每一个词的构成都是上述两个词的构成方式,也有许多是以拼音手形以外的方式完成手语表达的。我们来看“威信”,第一步,双手伸出大拇指,在胸前向上提起;第二步,一手掌贴于耳部,头向前微倾。在“威信”这个词的手语表达上没有用到汉语拼音30个基本手形中的任何一个基本手形,这类词的表达更接近于先天性失聪人士的习惯,他们不从拼音习惯出发,而是直接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打出他们想说的话。再例如“水平”,第一步,一手横伸,掌心向下,向一侧做波纹状移动;第二步,双手伸平,掌心向下,由中间向两侧平移一下。这个手语的打法也没有用到30个基本手形,而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模仿来完成这个词义的表达。这样模仿式的手语很多,如“劳动”这一词也不是用30个拼音手形动作完成的,而是双手握拳,先以左拳捶右臂,再以右拳捶左臂。以这样的动作代表抽象的劳动,表达有节律的劳动动作。

在以这30个基本手形为基础的《中国手语》中,有无数个带有语义的手势动作。与舞蹈中的手部舞蹈形态相比,这些为聋人达到交流目的而设的手语或许没有太多审美上的要求,但其功能是无可取代的。舞蹈表演中常常会有表达的需要,就舞蹈的起源来看,它产生于语言出现之前,我们的祖先为了表达自己首先选择用肢体当作媒介,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在表达自己思想和意图时最初的选择是肢体语言,只是随着人类文字语言的出现,因其能够表达的语义范围比肢体语言要宽泛的多,而逐步代替了原始的交流方式。但肢体语言所具有的表达能力是始终存在的,所以舞蹈具有传达语义的肢体语言功能,在这种肢体语言表达的方式中,手舞作为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达语义的一个重要手段,聋人为了与他人交流与沟通,他们本能地选择了手语并一直沿用至今,因此手舞与手语可以说是有相通之处的。在舞蹈当中,有一些手舞表达的含义和聋人的手语是一样的。如中国京剧基本手形中的“立拇指”,动作是大拇指翘起其他四指合拢半握拳。这个手形形容人、事、物是最好的,表现出向对方夸赞之意。聋人的手语当中也有这个手形,并且表达的意思相同。梨园戏当中的“末指手”,动作是末指伸直,尽量向外翘,拇指与其他三指作虚握拳状,用于表示卑贱、低微。这个手形的含义同意于中国手语聋人的表达。上述两个例子虽然一个源于京剧,一个来自梨园戏,但中国古典舞受中国戏曲程式化表演的影响深厚,所以在表演过程中也偶尔会出现这两个手形,并且意思用途大致相同。在舞蹈中也有一些手舞中的典型性手形是手语中没有的,例如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材中女子最常用的兰花指(京剧中旦角的基本手形),这个手形在聋人千变万化的手部动作中是没有的。再来看杨丽萍的《雀之灵》当中所提炼出的孔雀头形象的手形,在《中国手语》中并不代表孔雀。聋人手语中“孔雀”的打法是:第一种为一手伸拇指、食指,指尖相碰,手背贴于嘴部;第二种为双手交叉互叠,掌心向外,指尖朝上,向两边作扇形张开,仿孔雀开屏状。在手部动作的表达上,手舞与手语有相同,有不同;手舞当中除了表达意思的手部动作外也会有无语义的纯舞蹈部分,这点与手语是完全不同的,手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产生语义表达的动作,而手舞当中则要依语境而定。

二、手语中的名词和动词

在学习研究《中国手语》的过程中,接触到一些聋人朋友,通过与他们交流可以发现,对于手语,他们与具备口语表达能力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在我们看来,手语对于聋人来说是一种交流方式,而在聋人看来手语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关于手语中是否存在名词、动词的概念,他们并不是特别在意,对于他们来说,手语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他们每日生活的一个部分,但是对于我们这些研究者来说,如何将这些存在的客观事物进行梳理和总结也是我们要做的。在《中国手语》的教材当中并没有按照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来分类手语词汇,本书将对手语中名词、动词做一个粗浅的梳理。

在聋人交流中,名词类的“词汇”手势是非常多的,也是很丰富的。我们用语言可以说出的名词,在手语的动作符号世界里同样存在。无论简单的还是复杂的,聋人都可以用手语打出来。比如面包、面条、鞋子、袜子、旗袍、裙子、桌子、椅子、耳环、项链、戒指、口红……这样的手语中的名词可以列出上百个,它们在手语中都有具体的手势动作。如“旗袍”,一手打手指字母“Q”的指式,由领口向下移至腰部,如旗袍的外形。“连衣裙”,双手拇指、食指张开,从胸部两侧向下移至腰部两侧,同时五指张开,并往下移动,表示上衣和裙子连在一起。“裤子”,双手拇指、食指相捏,在腿部向上提,如穿裤子状。可以看出,这几个名词的动作手语是以模仿生活中动作为主的。“裤子”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以生活中“穿裤子”这个动作为原型的。以模仿生活中动作成为手语中名词的词汇特别多,也是因为聋人无法听到声音,对“名词”本身的理解就会与我们大不相同,而他们会对动作带来的形象式的概念容易记忆。再看“围巾”,与“裤子”的表达方式是相同的,“裤子”是模仿穿裤子的动作,“围巾”是模仿围围巾的动作。具体动作是,左手掌心按于胸部,右手绕颈部转一圈。“手套”:第一步,右手掌拍一下左手背;第二步,左手直立,掌心向内,右手成“匡”形,套入左手掌。同上述的裤子、围巾两个名词一样,手套在手语表达中是模仿生活中戴手套的动作。另一个词“旗袍”是用了拼音30个基本手形的“Q”开始手势的动作,而后由领口打着“Q”的手形以女性上身的“S”曲线移至腰部。这样一个动作虽然不是生活中的动作,但旗袍是突出女性线条美感的一类服装,“S”曲线的手势线路呈现出了生活中“旗袍”所具备的特点。还有一类词汇在手语表达中十分有趣,它的表达不是模仿生活中如何使用它,而是如何制造它。我们来看“粽子”:左手拇指、食指、小指,指尖朝右,中指、无名指弯曲,成棱锥形状;右手拇指、食指相捏,围绕左手转几下,模仿捆粽子的动作。“粽子”这个手语中的名词是源于生活中制作粽子的动作。“元宵”:第一步,双手掌心相贴,模仿揉元宵的动作;第二步,一手拇指、食指捏成小圆形,连续打两下。再如“油条”:第一步,一手伸拇指、小指,拇指尖朝下转一圈,如持油壶倒油状;第二步,双手拇指、食指、中指相捏,指尖相对,边向两边拉开,边扭转,然后向下一甩,如炸油条动作。手语中“粽子”、“元宵”、“油条”这三个名词,都不是按照我们逐字表达这种语言习惯的思维方式和顺序进行的。聋人手语中表达的思维逻辑,与我们语言当中的思维逻辑是不太一致的,手语靠形象“说话”。在聋人的表达中,这样的词汇实在是太多太多,在聋人的世界里,也许他们并没有名词的概念,只是本能的模仿式表达,而我们在将其归纳总结时,发现无法去给聋人使用的手语作出明确的分类,只能说在词汇的名称上按照我们的语法来对聋人的手语进行归类。

下面我们看一下手语中的动词,看动词部分在手语中是如何产生语义性表达的。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动词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词汇组成部分。聋人手语中动词的表达依然是以模仿为主要方式方法的。我们在论述手语中名词的内容时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手语中的名词是无法与动作分开的,如“裤子”,这个名词在手语中的表达是模仿穿裤子的动作;“粽子”是模仿包粽子的动作,以这种方式表达的名词在手语中非常多,甚至可以说占大部分。逐字来表达的也可以看得到,比如我们上述的“旗袍”一词。关于手语中的动词部分,聋人们表达时比较容易让大家看得懂,有许多模仿生活中动作所形成的动词,十分形象。在我们大家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动词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在与他人交流时也是频繁提及的,聋人与我们相同,这些动词在手语的表达中是十分常见的,例如生活中我们会常用到吃、喝、穿、搬、抱、背、拔、丢、翻、飞等等,在手语中“吃”是一个模仿吃饭动作的动词,具体动作是一手伸食指、中指,由外向嘴边拨动。这其中的一个细节:一手伸食指、中指,这是模仿筷子,因为中国人吃饭是用筷子的,所以在《中国手语》中的“吃”是带有典型中国符号的一个动词。“喝”,一手五指虚握,如拿杯子状,然后移向嘴边如喝水状。这个动词也是完全模仿生活中动作而来的。“穿”,双手五指相捏,模仿穿上衣的动作。“搬”,双手五指成“筐”形,间距约20厘米,然后同时由下向上移动,如搬物状。“抱”,双手侧立五指微张开,从两侧向中间合拢,如拥抱状。“背”,双手虚握,一上一下,置于胸前,上身向前微倾,如背东西。某些动词的手语表达甚至是我们不用去专门学习,就可读懂的。类似于幼儿时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会把许多自己看到过的动作加入表达过程中来一样。如“飞”,双手侧伸,小臂抬起,掌心向下,扇动几下。这个“飞”的动作是在模仿鸟儿的翅膀,这样的动词孩子都可以读懂,因为我们常在生活中看到孩子作出这样的手部动作模仿飞翔;“看”,一手食指、中指分开,指尖朝前,从眼部向前移动一下;“哭”,一手食指、中指微曲,指尖指向眼部,然后向下滑动几下,如泪水流下,面露悲伤的表情。我们在做手语中动词的“看”和“哭”时,不同于“吃”、“喝”、“穿”这一类动词的手语打法,“看”、“哭”并不是模仿生活中的实际动作,而是以手部外形形态所具备的表达功能来做明确的语义性表达。“看”,食指和中指分开朝前,这个手部的动作代表着眼睛的动作、方向等具体的动作信息,再换句话说就是,手部食指和中指在此时代替了两只眼睛,手部动作是“看”这个抽象动作形象的具化表达。“哭”也是这样,手部食指和中指微曲,在眼部向下滑动,模仿泪水流下。这个动作并不是在生活中哭时我们会做的日常化动作,而是通过手部动作所模仿典型性符号特征的一种语义性表达。食指和中指这时又指代了眼泪的流下,由眼泪流下这个动作来传达“哭”这个动词。我们将“飞”、“看”、“哭”、“跳”这四个手语中的动词作为此类词汇的代表,与六岁至十四岁的儿童、青少年进行互动测试,也就是把“飞”、“看”、“哭”、“跳”这四个手语动作作出来,让他们模仿并猜出意思,其结果是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儿童都会第一时间说出动作所表达的含义。这说明人与人的沟通除了口语语言,手语是一个极为便利的方式,而在手语中,动词因其“模仿”的特性尤为容易被我们看懂,即使是生活经验及阅历尚浅的儿童,也可以不费力的辨别这些手语动作背后所要表达的意思。

上述论述中举了几个手语中动词的例子,手语中的名词和动词实际上是没有明确界限的,在名词的表达中,手部动作有许多是由动词性的手语组成的,比如“粽子”、“元宵”、“油条”,在动词的表达中我们又隐约发现“名词”在其中。如“哭”,食指和中指微曲,由眼部向下滑动几下来指代“眼泪”,那么“哭”这个动词的手语动作是明显带有“眼泪”这个名词作为手部动作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理解“哭”这个手语的意思。“飞”这个动词中我们也看到一个“翅膀”的名词,双手侧伸,小臂抬起,掌心向下,扇动。这个手语动作是在模仿鸟儿的翅膀,模仿翅膀的同时“扇动”表示出“飞”这个动词的意思,但是我们还是在“飞”这个动词中清晰地看到了“翅膀”这个名词。手语中的词汇可以分为名词和动词,但在细致分析手语的手势动作时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紧密。此外,在细致观察手语中名词、动词的手势动作时,可以发现表达拼音的30个基本手形在动词的表达中很少用到,这也就不难看出一个规律,在手语的表达过程中,是以模仿日常生活动作为主的,且不论是动词还是名词,都是如此。

我们在这部分内容中已经初步的看到了手语的特性,虽与语言相同,都是表达、交流的方式,但是在语法的概念上手语与语言是不同的,在学习手语的过程中虽然可以用学习语言的语法方式进入,包括在上述文章中谈到的手语中的“名词”与“动词”,但要明确的是,当具体到手语中时,他们又是相互包含的。

三、诸句式的手语表达

手语,通过手部动作和身体局部的配合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在使用手语表达的过程中,与语言方式相同,聋人也会将词汇连接成句子,在日常交流过程中,使用手语交流的聋人也是借由语句、语段与他人沟通。《中国手语》教材中的的诸句表达,与聋人实际日常生活中诸句表达有一定的差别,他们在交流过程中用句子“说话”时,有许多字或词都会省略掉,也就是说,聋人在打手语的过程中与用语言表达的逻辑思维是很不同的。一句完整的话并不一定会按照逐字的顺序来说,而是按照他们自己特有的思维习惯来表达。比如说,“苹果好吃”,口语表达时是按照文字顺序来的,“苹—果—好—吃”。而聋人在用手语表达时手势动作是,五指微曲,似握一个果子,在上衣角蹭几下,放到嘴边模仿咬一口的动作,而后微笑伸出大拇指做称赞的手势。这是聋人生活中习惯的“苹果好吃”的手语打法。教材中规范的手语动作是,双手五指并拢,手心向下,双手聚在胸前水平线向两边分开,划一个平行线表示“苹”,而后双手五指微曲合拢呈圆形表示“果”,伸出大拇指其他四指弯曲握拳表示“好”,五指微曲似拿果子状放置嘴边模仿吃的动作意思为“吃”。上述中两种“苹果好吃”的打法,第一种是聋人日常会用的,第二种是手语教材中规范使用的。对于聋人来说他们更习惯第一种手语的打法,并且这种打法也更易理解。考虑到手部动作比口语说话速度慢,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在表达交流时手语比口语慢,但事实上手语表达的速度比起口语语速毫不逊色,甚至在很多时候会比口语语速快。在诸句的手语表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手势动作,他们在打手语动作的过程中,不会以我们习惯的语言表达的思维来安排手语动作的节奏,也就是说,他们在表述的过程中,没有文字语言表达的语速性质的节奏,而是在他们习惯的手语表达思维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点十分值得舞蹈工作者注意并且研究。手语中词汇动作的符号性与舞蹈还是有很多共通之处,并且手语在单独打词汇的过程中也会透出手部动作的美感,如“心”形的手势动作就极具语言表述性与动作审美性。但在诸句表达时,除了“语速”快之外,连续的手语表述会失去逐个词汇手势动作的美感,因为手语是一个以功能性为主的聋人交流途径,可能就使得在手部动作的使用上形成了手语的特色,是与舞蹈动作很不同的一种运动方式。

我们节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的第一句来看聋人怎样运动手臂,以手部动作的方式来表述一句完整的话。“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国手语》是按照词汇来打的。“起来”为双手五指并拢,掌心向上,手由胯部位置向上抬起。“不愿”:第一步,一手五指并拢,举起至肩部位置,掌心向外,左右摇摆;第二步,一手拇指、食指微曲,指尖朝下腭处点一下,同时头微点一下。“做”的动作为双手握拳右手在上,左手握拳不动,右手向下碰至左拳。“奴隶”的动作为左臂屈肘,右手五指贴在左臂肘部摸几下。助词“的”动作为做“D”的手形。“人们”:第一步,双手食指搭成“人”字形;第二步,一手横伸,掌心向下,在胸前顺时针平行转半圈。动词“把”:第一步,一手五指并拢举至肩的高度,掌心向外;第二步,收回至胸口位置,五指弯曲握拳。“我们”:第一步,一手食指指自己;第二步,一手横伸,掌心向下,在胸前顺时针平行转半圈。助词“的”同上做“D”手形。“血肉”:第一步,一手打手指字母“H”的手形,摸一下嘴唇;第二步,左手斜伸,指尖朝下,右手沿左手背向指尖方向下移,标示血液流动;第三部,一手五指并拢,另一只手大拇指、食指捏手掌部分用来表示“肉”。“筑成”的动作为双手五指成“[]”形,交替上叠,如砌砖动作。“我们”动作为一手食指指自己,而后一手横伸,掌心向下,在胸前顺时针平行转半圈。“新”的动作为左手横伸,掌心向下,然后右手伸出拇指,从左手手背上向外划动。“的”同上打“D”的字母手形。“长城”:第一步,双手食指直立,指面相对,从中间向两侧拉开;第二步,双手食指直立,指面相对,边弯动边由中间向两侧勾画城墙形状。

通过这两句歌词,可以看到两句话中只用了两个拼音基本手形:“的”,用了“D”手形。还有“血肉”,用了“H”手形。这个比例足以证明,30个拼音字母的基本手形在手语日常表述中所出现的几率并不大,在上述一段中,可以看到模仿方式出现的手语动作是会常常使用的。“筑成”、“长城”,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还有日常动作也会直接被用于手语,如“起来”、“不愿”这样的手语动作,在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动作原形。手语在诸句表述的过程中很有手部动作特点,在于连续罗列手部动作会形成持续性的动作,在真正的聋人打手语时不会按语言习惯按字或词的语言节奏来表述,通常他们会把词汇连起来“说”,速度很快,那种熟练的手语动作是我们很少见到的一种手部运动方式。

手语因为它特殊的功能性,让它本身具有两个极为突出的特点:第一,手部动作带有语汇性(动作都有特指具体意思);第二,手部动作的运动过程中,不拘泥于太固定的手形,因此产生多变的手部运动特点。基于这两个特点,手语中手部动作语义性传达可以成为中国古典舞手舞的生活依据,中国古典舞的手舞动作实际上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从聋人的表达就已经开始,这种非语言的手部动作表达,正是构成中国古典舞手舞内在逻辑思维的核心规律。因此,手语是人类艺术的语言,同时也是中国古典舞手舞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生活依据。

同类推荐
  • 民间文化与“十七年”戏曲改编

    民间文化与“十七年”戏曲改编

    《民间文化与“十七年”戏曲改编》对“十七年”时期民间文化与中国传统戏曲改编的关系进行了细致描述和考察,并以此为研究语境、理论视野和写作支援平台,从“民间”的维度,对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戏曲改编的发生、发展、性质、功能等做了概括性的梳理,既有宏观的全局分析,又有引人入胜的个案探讨,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民间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重大意义。
  • 练琴:重回音乐

    练琴:重回音乐

    作者在本书中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古典吉他演奏者的亲身经历:他从小心怀音乐梦想,在十数年如一日刻苦练琴并体尝演出的成功与失败后,认识到自身的种种局限,忍痛放弃音乐事业,经历多年远离音乐的生活后又重新回归音乐。作者以回忆和现实交替的蒙太奇写作手法,再现了青少年时期的学艺生涯,并以“练琴”二字为核心,贯穿起今日重拾吉他后对练习、表演、乐器、音乐以及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库尔茨作为人文学者的渊博睿智与他的音乐专业知识及体验在书中交相辉映。本书是献给吉他这门既普及又寂寞的音乐艺术的倾心之作,是关于练琴者及其挚爱乐器的动人故事,引发了无数职业音乐人和爱乐者的共鸣。
  • 瓷之源:上虞越窑

    瓷之源:上虞越窑

    本书介绍瓷器最早的发祥地上虞越窑的起源,发展,窑址的分布,瓷器器物种类,器形特征,花纹装饰,瓷器业兴衰原因,专业运输销售等。还附有各种陶瓷小知识以及大量精美的图片。
  • 书风法雨

    书风法雨

    当下书坛浮躁,崇丑尚怪、恶俗吹捧等现象泛滥。本书无意安排一条主线作铺陈式的系统阐述,更关注书法文化生态与传统审美取向。从书法的本质入手,谈执笔、运笔、临摹、书体的演变、书风的流变,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从千年书法时间与历史的高度,纵谈古今名家佳作,求学书之正道,提出了学书也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秉笔思生,临池志逸。技法义理和书论考据并重,对流行观点的辨析有理有据,指出经典与时弊的区别,庸陋浅滑与典雅萧散的不同,以廓清迷雾,匡正扶危。秉承作者在诸多领域专业写作的一贯风格,博学敏锐,坦言直击,痛快淋漓,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 相声

    相声

    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相声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一门民间传统艺术,然而在旧时代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解放后,曾经岌岌可危的相声艺术才获得了新生,并且发展迅猛。它从北方的几个城市风靡至全国,由城市发展到农村,由市井阶层的狭小范围扩展到各个阶层,形成“妇孺皆知,雅俗共赏”的发展趋势。
热门推荐
  • 傲娇公主:你被捕了

    傲娇公主:你被捕了

    此文以弃。换成《我唯一的公主殿下》,请大家重搜!【鞠躬】
  • A Legend of Montrose

    A Legend of Montros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繁花:十年高考满分作文精选

    繁花:十年高考满分作文精选

    高考满分作文十大要点:标题引人入胜——独树一帜;语风清新明义——言简意赅;文体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视角独特深入——见微知著;内容充实新颖——镜意求新;材料意象丰富——托物引类;立意务求深刻——高瞻远瞩;行文展现才情——拍案惊奇;真情自然流露——去伪存真;彰显个性魅力——锋芒毕露。
  • 宿命之城

    宿命之城

    他——拥有温柔的名字,温雅的面孔,实则不择手段,惨绝人寰。她——拥有曼妙的嗓音,倾城的姿容,实则不畏强权,冷倨傲骨。他们邂逅于烂漫的樱花下,那座开满樱花的宿命之城!疯狂缠绵的情网中,到底谁是谁的宿命!
  • 打动人心的68个沟通技巧(教你成功丛书)

    打动人心的68个沟通技巧(教你成功丛书)

    沟通的本质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沟通的目的是共赢,沟通的前提是心态,沟通的技巧是倾听。如何创造活跃的沟通气氛,而后直入对方的内心?如何凝聚谈话的焦点,吸引听者全部的注意力?如何强化谈话内容,清晰表达,消除沟通障碍?本书通过68个打动人心的沟通技巧,让你的沟通能力更上一层楼!
  • 归去来兮凤凰还

    归去来兮凤凰还

    她前世是不谙情事的千金小姐,却在新婚夜被陌生男子强暴致死。穿越后的她竟成为女尊国送入他国的质女。母皇怜她在异国受苦多年,赐她大堆美貌男侍。还豪气的宣布谁先为她开苞谁就是第一王夫!但是天神老爷啊,她,她得了恐男症啊!管你是皇子御医还是美男侍卫,强壮爷们的她只要看到都抖个不停啊……算了算了,与其强迫不如享受。给她来个经验丰富的美貌小倌扮女装把身破了吧。可是,为毛这个死妖孽看起来这么生疏啊,她想后悔可不可以?想逃,来不及了。女尊国的小倌惹不起,花魁小倌更是惹不起…
  • 放你在心尖:聂先生的独宠

    放你在心尖:聂先生的独宠

    一次乌龙事件,连姝成了聂慎霆心尖尖上的人。从此各种宠,各种撩。她要寻亲,他帮忙;她要杀人,他递刀。她闯了祸,他善后,外加无限量的财力支持。老公太完美……
  • 仙缘剑侠传

    仙缘剑侠传

    当他在五脏凝刻道痕时,从此阴阳逆转,当他得到神秘剑匣后,群山之中,何惧各大镇山兵器!?------------------------------------------------------------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各种求!
  • 宫囚将军奴:将军的诱惑

    宫囚将军奴:将军的诱惑

    单纯的爱与单纯的恨,都不可怕,可怕的爱与恨的纠缠,爱到至深处,恨到至深时,爱与恨,蒙蔽着本来的真心,伤害彼此至最深……几度漂零,几度沉浮,真与假,情与仇,爱与恨,她将情归何处?
  • 豪门重生:傲娇首席惹不起

    豪门重生:傲娇首席惹不起

    温与歌上一世被温云枝害死了弟弟、毒死了外婆、夺走了无情的丈夫,就连唯一的继承位也因为温云枝的设计而凄惨失手!重来一世,她披荆斩棘往前走,他披星戴月盼君来。“俞瑾,我知道我错了,没有顾忌你的感受,可是,你为什么现在才来……”他只是抱着哭得很伤心的她,问:“温与歌,你喜欢狗还是猫?”她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还是哽咽地回答道:“猫。”“喵。”他低低地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