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71400000014

第14章 玄言诗的美学史意义

通过对中古汉魏六朝诗歌文(诗)类的流衍的考察,我们可以寻绎到此期创作主体心灵应对、契合自然的整体演进方式。而透过诗歌中创作主体心灵和外在自然的应对方式,也就是审美经验的变迁,我们能更清晰地洞察山水诗前史演进的精神脉络。自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将人的心灵划分为理智、激情和欲望三部分之后,知、情、意三分法逐渐为西方哲学家、美学家及心理学家普遍接受。时至18世纪,以知识经验论武装起来的理性主义思潮在西方思想界居支配地位,导致感性(审美)遭消解、压制和被忽略。康德力图改变这一现状,他认为单纯的理性主义导致人格单一、工具意识至上。于是康德回到柏拉图的《理想国》,尝试重建健全、完善的心灵世界。他的倡导是以感性(情感)沟通理性与意志两个彼此隔绝的心灵领域,重塑人类完美的个体心灵,由此形成著名的康德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以西方的理性、感性与道德心灵区域三分法,来审视中国中古诗歌运动中主体心灵感触和应对自然外物的方式,我们可以发现:在《古诗十九首》和行旅诗中抒情主体的情感主导倾向是现实苦难与社会人伦秩序向诗歌文类的投射;在公宴诗与游览诗中个体大体是以感观快适的方式应对外物场景。由于悲情时代导致的个体生命迁逝感过于强烈与迫切,诗思要么使外物无涉于情,要么极尽感观之乐而无涉于物。在招隐诗和游仙诗中,虽然抒情主体构想了人寰之外的山林和仙界,但主体对待自然山水的主位意识和亲和态度缺席。到玄言诗阶段,浓情消逝,自然外物成为媒介,抒情主体普遍以理性的方式悟道,求解隐含在山水中的方外之思。根据康德《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论”中关于鉴赏(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鉴赏判断的愉悦不带任何利害(“质的契机”)、无概念的愉悦感(“量的契机”)、对象(或表象方式)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关系的契机”)、对象愉悦的共通感(“模态契机”),我们可以形成一个基本判断,就是在玄言诗及此前中国古典诗歌文类中,抒情主体心灵应对自然的总体方式和根本出发点不是纯粹审美的,其审美经验还有待激活、完善与养成。不过我们还是注意到,康德鉴赏判断的这四大契机曾以某种无意识的方式,单独在抒情主体的心灵有过转瞬即逝的驻足,但由于它们被主体当下更为强烈、更为迫切的现实表达需要所置换而遭遮蔽,仅驻足于审美之城的外围,无法进入中心视阈。

因此,“诗歌史发展的本身逻辑,需要一个对主体内在感荡意气和万端悲慨加以消释的过渡性的中介环节,这个中介环节便是玄言诗阶段”。也就是说,需要一个过程使主体中心之情(生活的或道德的情感)不再对外在自然物具有投射性,使自然山水能以其本然声色形构状态呈现。此处,王锺陵先生深刻地揭橥了玄言诗勃兴后,诗歌中情感消释、退却的史实,这是一个令人信服的重大发现。王先生的论证从诗歌发展的自身逻辑着眼,很有历史纵深感,但如果只从逻辑角度立论则有不充分之嫌。其实,逻辑是人类对必然世界的认识与掌握程度,它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思辨方式和方法论,而不能替代对真实历史语境的揭示。“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从审美经验的情感维度来看,大批文士渡江后促成玄言诗在东晋的勃兴,导致诗歌“力弱采缛”的变化,表明诗歌发展正愈益从对主体内在道德与激情的寄托与抒发出发,转向对外在客体的精细的刻画。然而,由于长期剧烈的社会变动以及惨烈的生活现实一再地引发着人们痛楚的情怀,迁逝之悲在整个社会上长久地、浓烈地弥漫着。上述那种从主体向客体的转向,必须经历一个主体意向和情感调适的过程,即思想强度和情感浓度的消释。因为如果主体内在感情、用世之心十分浓烈的话,那么其诗作必然急于抒发以至倾泻这种浓情感怀与价值追问,外物也往往因此被罩上一种明显的感情、坎壈色调而导致其变形、扭曲,难以捕捉到自然山水物色形构的真切、细致的呈现。同时,对诗歌语言形式等诗歌技术美学的精致追求,也需要强烈的投射性感情的相对淡化。

玄言诗在东晋大兴,全面超越从曹魏到西晋各个历史时期的该诗体的创作,将玄言诗的美学特质及其致命短处演绎到无以复加的极致。一方面,固然与诗体的历史逻辑沿革关系密切,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无疑是此期深刻的社会思潮作用于诗歌的产物。东晋社会思潮的主导倾向无疑笼罩在玄学氛围中,不过玄学到东晋有了新的演进,士人利用名教和自然的和合来调和与外部世界的矛盾,史论中人纷纷以自然与名教合一的模式进行人格建构。东晋的名教与自然合一模式与正始玄学领袖何宴、王弼倡导的名教与自然合一学说存在较大差异。何、王倡导的自然与名教合一说意在为名教寻找合法性的根据,因而更近乎是一种政治哲学的演绎(到曹魏末被竹林名士阮籍、嵇康倡导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所扬弃)。东晋的名教与自然合一模式,其实也可表述为元康时期向秀、郭象提倡的“名教即自然”说,取向于寂然独化的自然人格。这种自然人格在过江后的江左自然中找到了极佳的建构媒介——秀美山水,即在自然山水体悟中消散、淡化慷慨磊落的情怀与生命不能承受之焦虑,并以山水物色来表达萧朗疏散、旷淡清远的玄理之悟。由此可见,从审美经验的嬗变——从产生一种具有新感性经验的层面,来审视玄言诗的美学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以自然的视角发现并呈现自然界的原生山水,更以之作为体验自然的媒介与替代物;其二是由于体验、忘情自然山水,作为世俗(非自然)生活中衍生的人情——情感,在主体之维淡化、退却、消解后,更多得到体现的是主体本然之“性”以山水为媒介去沟通无穷自然之理。

诗歌注重体玄悟道的价值取向,使东晋玄言诗沉浸在旷淡萧疏的玄理思辨中,在山泽水国中抛弃尘世缨羁,寄畅散怀,远追庄子与惠施濠梁之辩的遗风:“散豁情志畅,尘缨忽已捐。仰咏挹余芳,怡情味重渊。”由于情感之维退场,以理趣寄兴的玄言诗不经意间开掘了一种虚淡旷远的诗境。而其适性物外之旨,则又使得不少玄言诗表现了一种不同于两汉大赋之铺陈整饬、魏晋诗之缘情感物的慷慨坎壈风貌。接踵而来的山水诗正是在这因玄而趋淡的诗风中,胎动着中国古典诗运动的节律。

从哲学运动来看,魏晋玄学以人生本体论置换了两汉烦琐的神学宇宙论(天人合一),是一个由外入内的思想内转过程,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然而,倡体用一如的玄学是超越生活具象的本体之思,它的根本精神是追求独化自然的玄妙思理,因而玄学精神从它的起点就是反艺术、非感性,与诗艺背道而驰的。玄言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第一次以诗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哲理化的人格模式,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取代了对感性情感意向的反映和对现实人生矛盾的表现。因为,以语言为媒介的诗歌是一种感性具象活动,而当时士人普遍追索玄远,意在体道、悟道、得道,这些形而上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建构无疑是超象、超验的。这样,感性与理性难以调和的对峙使二者在玄学诗中成为艺术悖论。这一艺术悖论的克服,要待山水诗成为诗歌主潮才能得以完满解决。

虽然玄言诗的正面现实锋向与审美不无扦格,但是它体悟玄理的方式、处所——通过山水之形媚道,以及它体玄悟理的结果——情感消散淡化(淡乎寡味),却为我们考察山水诗前史的进路提供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式的转机。诗歌运动演绎至此,山水诗出场的信息似乎已经足音可闻了。

同类推荐
  • 隽永清新的时文选粹

    隽永清新的时文选粹

    青春是一首诗,雅丽奇秀;青春是一个谜,让人永远猜不透,青春是蕴藏于心中的一种信念,她充满着无限的创造力,充满着蓬勃向上的生机,她是人生春色深处的一片绿叶。青春,就意味着有所选择、有所放弃,意味着有超越羞涩、怯懦和欲望的胆识和勇气。《隽永清新的时文选粹》讲述青春的自信、美好、青涩、纯真、执著……让行走于青春路上的我们手拥此卷且歌且行吧!
  • 中北欧现代文学大作(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中北欧现代文学大作(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北欧现代文学大作:德国现代文学精品、波兰现代文学精品、捷克、斯洛伐克现代文学精品、奥地利现代文学精品、匈牙利现代文学精品、丹麦现代文学精品和瑞典现代文学精品。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秘密

    秘密

    这里埋藏着一个隐藏2000多年的富有、成功、健康的秘诀。自从有人类的那一天开始,人类就开始寻找这个秘密,这个决定人类发展的终极“大秘密”。许多次它被发现过,后来又丢失了。古代的各个种族、部落也对此都有过模糊的暗示,这一点可以从古时候传来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中得到证明,如阿拉丁和他的故事,或者,阿里巴巴和他的打开财富大门“芝麻开门”的咒语。每一个国家都有这样的传说,每一个国家都有这样的智者、先知,他们能够看到隐藏在这些古老的神话、传说当中的真理和秘密!知道这些的人,他们都有幸成为改变其国家、民族甚至人类命运的伟人。但是,自古以来,从来没有人完整的披露过这个秘密!
  • 沉沦:郁达夫作品精选

    沉沦:郁达夫作品精选

    诗集。收诗一百十九首。分上中两卷。上卷大多反映旧中国的社会现实,揭露豪富对劳苦大众的压迫和剥削;中卷主要表现国外的社会生活,揭露西方世界的腐朽、黑暗和战后欧洲经济的凋敝。
  • 夏丏尊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夏丏尊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热门推荐
  • 神印之争

    神印之争

    【神录】主人公,叶寒,背景:狂武王朝,狂武大帝。叶尘独子,武皇族,族长叶龙,长孙,16岁,武者九重天巅峰,性格,骄傲,不逊,自大,天赋极佳,出场种族,神族,人族,魔族,神族代表,贺元,神皇境界圆满,魔族代表,欧曼,魔帝境界圆满,人族代表,叶龙,武帝境界圆满,上古九大种族,神族,战神族,羽灵神族,神皇族,魔族,狂化魔人族,暗天使族,魔尊族,人族,战斗狂人族,土著族,武皇族,九大家族,族长,九族争霸
  • 大道独神

    大道独神

    天才少年根基被毁,然偶获神秘珠子,由此逆天而行,踏无上大道。
  • 无恶不妃:妃徒子

    无恶不妃:妃徒子

    有一种比匪徒更恶的恶人叫”妃徒”;有一种比登徒子更轻浮的二流子叫“妃徒子”。如果你遇到这种女人,这是你的不幸。如果你得罪了这种女人……对不起,作者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词来形容这种遭遇。他只是一个被人笑话不举的软弱男人,只想娶个温柔的女人过他的太平日子,但是……“那谁,你家女人就是名震全京城没男人敢娶的妃徒。”“啊?”“那谁,你可能是九子龙珠选中的一统天下的霸主。”“啊啊?”“那谁,你家女人把你的亲人、师父、朋友,还有你养的那只猫全拐跑了。”“啊啊啊!”妃徒出,霸王现,天下究竟是趋于太平,还是越来越不太平?
  • 不生气,是种本事

    不生气,是种本事

    《不生气,是种本事》浓缩戴晨志老师近二十年与世界各地民众,尤其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倾情互动的丰富经验,以真实鲜活的生动案例、入情入理的深刻剖析,以及发自肺腑的恳切叮咛,一步一步教你在各种纷繁复杂、看似难以忍受的状况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时刻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 澳大利亚学生文学读本(第4册)

    澳大利亚学生文学读本(第4册)

    从最简单入门的英语句式、拼写与发音开始,并且附有大量插图,通过趣味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引发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兴趣;并向规范、美丽的文学作品过渡,让孩子们掌握语言的艺术,感受本国的人文历史。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全面了解西方社会的很好途径。
  • 异世修神

    异世修神

    一次意外车祸,成就一方伟人。或许命中注定,或许是命运开玩笑:武功失去,使他前途渺茫,爱人逝去,使他心渐冰封。在数次的生死大战中徘徊,无数次心灵挫折中回荡,命运对他的不公,他要改变命运,上天对他的惩罚,他要捅破天地,一次次改变,一次次化用成蝶,在成长中,他到底是消亡,还是胜出……
  • 吾家有妃初拽成

    吾家有妃初拽成

    他是人称冥王的传奇人物,世人皆说他有断袖之癖,但又有谁知,他将一个女子宠入骨髓,爱之如命。对于她身边萦绕的不管是炮灰还是伪小三,他都要让他们的爱直接死在摇篮里,来一个,灭一个,来一对,杀一双,绝不手软!
  • 海国遗梦

    海国遗梦

    秋水、望鱼,一对神剑横空出世,追溯出一段遥远如梦的水族往事。龙神失踪、神鼎出世、水族叛乱、妖兽横行……成为神剑主人的东海龙族十七公主敖莹。该如何担当起拯救海国的重任?“情”之一字,究系何物?神仙妖魔,皆不能免。情伤、情苦、情怨、情忆……是谁,罔顾仙凡,至死不渝,以千秋爱恋,凝就璀璨的神珠?是谁,风烟散尽,遥望海国,用不灭之情,寻回遗失的旧梦?一段海国遗梦,一段惊情传奇,再现那神秘缥缈、令人向往的神仙世界。
  • 鬼故事之寒

    鬼故事之寒

    一个莫名其妙失去了生前记忆的鬼,在机缘巧合之下竟和一个暴力的美女通灵师成为了通灵界里的搭档,作为交换条件,鬼答应柳家,在和柳家千金执行通灵任务中保证其安全,而柳家就要帮这个失忆的鬼查出生前之迷。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楹联(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楹联(阅读中华国粹)

    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源于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楹联和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相互影响、借鉴,内容和形式日渐丰富,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