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59800000003

第3章 二、清中期的宋诗学(雍乾嘉)

雍、乾、嘉时期,清朝政府的统治逐渐稳固下来,反清排满思想亦渐趋消歇。从康熙中后期开始的政治高压和文化钳制渐渐抬头,文字狱开始大行其道。严酷的文化政策和高压政治,使士人们不得已转向考据等远离现实生活的学术途径。

随着清代诗学的发展,人们对宋诗学的认识逐渐深刻,不再总是以附庸的眼光来审视宋诗。学术思想上的兼容并蓄使诗学领域的论争不再势成水火,对唐宋诗之争能够平心而论,无论是宗唐者还是宗宋者,都能够较客观地不出极端之言,而多折中之论。如叶燮就提出,唐宋诗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二者均是诗歌自身发展演变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说:

譬诸地之生木然:《三百篇》则其根,则其萌芽由蘖;建安诗则生长至于拱把;六朝诗则有枝叶;唐诗则枝叶垂荫,宋诗则能开花,而木之能事方毕。自宋以后之诗,不过花开而谢,花谢而复开。

叶燮用形象的比喻,说明诗歌的起源与发展就如同植物一样,从诗经开始,经建安、六朝、唐诗、宋诗的发展,完成了植物生根、发芽、成长、开花的全过程,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诗,都只是这个过程的组成部分。前一过程是后一过程的基础,后一过程是前一过程的发展。由此可见,“宋诗则能开花,而木之能事方毕”,有一定程度的推重宋诗之意。像王士禛这样宗奉唐诗的神韵派首领,虽然在理论上承严羽的《沧浪诗话》而来,早年曾经对宋诗大肆进行口诛笔伐。但随着诗学功力与年而进,对宋诗的认识逐渐加深,晚年对于强分唐宋也进行了反思,不赞成论诗存有或唐或宋的门户之见:

近人言诗辄好立门户,某者为唐,某者为宋,李杜、苏黄,强分畛域,如蛮、触氏之斗于蜗角而不自知其陋也。

这个阶段在诗坛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沈德潜的“格调”论。沈德潜论诗主张以汉魏为宗、盛唐为本。他概括唐宋诗的特点分别是:“唐诗蕴藉,宋诗发露,蕴藉则韵流言出,发露则意尽言中”。“蕴藉”与“发露”本来只是作品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但“发露则意尽言中”与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便格格不入了。沈德潜以此来表明自己的诗歌观念,反对诗歌持发扬蹈厉之论,而要求含蓄中正的“温柔敦厚”之言。但他也不愿意以反对宋诗者自居,因为自己宗奉唐诗的态度,他还专门补充说明自己只是过去论诗倾向于唐,但并不曾“贬斥”宋诗:

唐诗蕴蓄,宋诗发露。蕴蓄则韵流言外,发露则意尽言中。愚未尝贬斥宋诗,而趋向旧在唐诗。

当时能与“格调”论对立的诗学主张是袁枚的“性灵”说。在“诗分唐宋,至今人犹恪守”的情况下,袁枚论诗以“性情”为本,诗不论“古”“今”,但以“工”“拙”相较,以个人性情“抒写性灵”。这种不以“古”“今”论诗的主张为突破唐宋诗界、打破人为的诗学束缚奠定了基础。与袁枚合称“乾隆三大家”的赵翼和蒋士铨与其同声相应。蒋士铨认为诗虽分唐宋,且唐宋诗开创的范式后世难以超越,但唐宋诗自身各极其诣,不必强分高下:“元明不能变,非仅气力衰。能事有止境,极诣难角奇”。赵翼以历史的眼光看待诗歌的发展,提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诗歌进化观,也表现出了不以时代论诗之优劣的特点。

清中期的宋诗学渐渐呈现出向上发展之势。以厉鹗为首的浙派、以钱载为首的秀水派和以翁方纲为首的肌理派三支宗奉宋诗的诗歌流派先后登上诗坛,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厉鹗论诗反对开宗立派,反对建立诗学壁垒,他认为“诗不可以无体而不当有派”,“不可以无体”即要求诗歌有自身特色;“不应有派”即反对诗歌分门别户各持一己之见。但他却事与愿违地成为浙派的领军人物,其诗名显于清初六家(施闰章、宋琬、朱彝尊、王士祯、查慎行、赵执信)与乾隆三大家(袁枚、赵翼、蒋士铨)之间,正是沈德潜的“格调”说大行其道之际。厉鹗曾经与沈德潜共事过一段时间,但二人诗学观点却不能相互影响,因此“同在浙江志馆而诗派不合”,归根结底就在于诗学上宗唐与宗宋的不相容。厉鹗诗作规法宋人,且好用宋典,主张化学问入诗卷。他说:“故有读书而不能诗,未有能诗而不读书”,因为“书,诗材也”。他认为只有充分利用诗材,创作时才能“诗材富而意以为匠,神以为斤,则大篇短章,均擅其胜”。厉鹗耗费二十多年时间,广搜宋人文集,求之诗话,说部、山经、地志,辑成《宋诗纪事》一百卷,辑录宋代诗人三千余家,宋代有影响的诗人几乎尽为网罗其中,人们可以通过《宋诗纪事》而略观宋诗全貌。《宋诗纪事》也因此而被四库馆臣许为“考有宋一代之诗话者,终以是书为渊海”。厉鹗在《宋诗纪事·自序》中表明自己对宋诗的态度:“宋承五季衰敝后,大兴文教。其诗与唐在合离间,而诗人之盛,视唐且过之”。尽管他谨慎地声称宋诗“与唐在合离间”,然而还是肯定了宋诗对唐诗的超越,他所说的“诗人之盛,视唐且过之”也就意味着将宋诗与唐诗放在同一层面上进行对比,在认可宋诗与唐诗具有同等价值的前提下,宋诗人才可能“视唐且过之”。其他诸如杭世骏、金农、吴颖芳、汪沆等浙派诗人与厉鹗观点接近。

钱载于乾隆十七年(1752)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二年(1857)为会试同考官,后屡主诸省乡试,仕至礼部左侍郎。其论诗以韩愈和黄庭坚为宗,主张以学问为诗,与翁方纲的肌理派遥相呼应。其题咏器物、书画的诗作常考镜源流、叙其表征,以见其腹笥之富。翁方纲与钱载为同年,也是清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官至内阁学士。先后典江西、湖北、顺天乡试,曾督广东、江西、山东学政,一时名士、才子多出其门,遂主盟诗坛,影响甚广。从清初以来,在唐宋诗之争中始终居于在野地位的宋诗,自钱载、翁方纲二人开始,才有了些微的当朝之象。翁方纲精于经史、金石、考据之学,诗学造诣亦深。论诗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坚持认为,只有“博精经史考订”,才能实现“而后其诗大醇”的境界。同时,他也认识到了性情与学问应该合而一之,并指出诗歌应当是性情与学问的共同体现:“夫诗,合性情、卷轴而一之者也”。翁方纲在承认唐宋诗各擅其美的基础上肯定宋诗的成就:

唐诗妙境在虚处,宋诗妙境在实处。宋人之学全在研理日精,观书日富,因而论诗日密。

而且翁方纲还特意说明宋诗与唐诗的不同之处在于“宋人精诣,全在刻抉入里,而皆从各自读书学古中来,所以不蹈袭宋也”。宋诗自翁氏倡导以来,在诗学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时与翁方纲论争,主张折中唐宋诗者则是以姚鼐为首的桐城诗派。姚鼐以桐城古文家的眼光提出学诗的途径应该是“昌黎诗读之,然后上溯子美,下及子瞻”,主张以韩愈为中心,上溯杜甫,下及苏轼,要求诗歌兼学唐宋。在《答翁学士书》一文中,他着眼于诗歌发展史上大家、名家的成就,把“意与气足主乎辞”作为贯穿诗歌发展的主线和评判标准,认为诗歌在发展历程中成为后人效仿对象的“最工者数十人”虽然“体制固不同”,但表现出“意与气足主乎辞”的共性来,所以不应该有“厚此薄彼”的诗学观念:

自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赵宋元明及今日,能为诗者,殆数千人,而最工者数十人;此数十人,其体制固不同,所同者,意与气足主乎辞而已。

姚鼐之外桐城诸人益明其宗宋主张。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惜抱以后,桐城古文家能为诗者,莫不欲口喝西江。姚石甫、方植之、梅伯言、毛岳生以至今日之吴挚父、姚叔节皆然。且专法山谷之硬,不屑后山之幽。”

乾嘉时期汉学家的学术方法对宋诗学的发展也有着间接之力。钱大昕虽曾公然于《李南涧诗集序》中表示自己不喜欢作诗,也不喜为人序诗:“予不喜作诗,尤不喜序人之诗。以为诗者,志也,非意所欲言而强而为之,妄也;不知其人志趣所在,而强为之辞,赘也。”但他还是能够认识到诗歌的本质,“非意所欲言而强为之,妄也”强调了诗歌要表达真实的情感。另外他还提出诗歌应该包容有唐诗的情韵和宋诗学识,肯定了学问在诗歌中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余谓诗亦有四长,曰才曰学曰识曰情。挥洒自如,诗之才也。含经咀史,无一字无来历,诗之学也。转益多师,滌淫哇而远俗,诗之识也。境往神留,语近意深,诗之情也。

乾嘉时期学者们深厚的学术根底使他们与宋诗以“以学问为诗”有了沟通的可能。乾隆二十二年(1757)将试帖诗纳入科举考试,虽然只是科举的组成部分之一,没有唐代以诗赋取士那种决定性的作用,但也对诗歌的普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诗歌成为士人必修之业。在这种诗学与学术共进的文化氛围中,宋诗特征比较容易得到认同,从而为清代宋诗学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诗学基础。

同类推荐
  • 最受读者喜爱的散文(2册)(选题报告1)

    最受读者喜爱的散文(2册)(选题报告1)

    散文能带给读者美的图画、美的情景、美的享受、美的追求、美的憧憬;散文能陶冶情操,能启人哲思,发人深省;散文能抚慰受伤的心灵,给人欢乐、温暖和爱。本书所选作品有的精练优美,有的朴素自然,有的音节铿锵,有的情感浓郁,有的长于抒情,也有的侧重于叙事。读者在品位这些优美的文字时,既可以欣赏到这些名家们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表现手法,又可以领悟到作者真实的精神世界;既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和鉴赏水平,又能够培养和陶冶自己的艺术情操。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思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丁玲散文

    丁玲散文

    《丁玲散文》收录了丁玲的散文精品数十篇。丁玲的创作源于生活,她作品中的人和事,大多是她经历过或看见过的。她的散文语言自然、朴素、激昂、豪放,凝练深邃,雄健酣畅。用最普通的文字写出生活中的各种情愫。
  • 从此以后

    从此以后

    在江油的蒋雪峰注定该成为一位优秀的诗人。他不是那种拿着诗歌当工具使用的人,他的安静、他的寂寞、他对诗歌的敬畏练就了自己身心的干净。他有一句诗“李白的战士最听酒的话”流传很广,而恰恰是这一貌似调侃的句子,让我们看见了一个真诗人的内心,那些尘世,那些绳营狗苟,那些花花肠子对于诗人来讲是不屑的。
  • 陶渊明诗文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陶渊明诗文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和赞美。鲁迅先生曾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也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乐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 你若安好,吾便心安

    你若安好,吾便心安

    在雨中,抛却人事上的牵挂,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与这窗树和花相望,感觉自己也是其中一员,时间,空间都不在了,内心里有澄净、安宁、自在的喜悦。 远方的朋友发来信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热门推荐
  • 玛法烹饪记

    玛法烹饪记

    在黑暗即将笼罩玛法大陆时,一个只是想安逸的做厨师的人,却无奈卷入各种事件当中。“打打杀杀的,太血腥了。不过若是有什么食材,记得帮我留着。”靠着各种“裙带关系”,收集珍惜食材,烹饪珍馐美味,他离人生目标又近了一步。
  • 道过晚安后你还在吗

    道过晚安后你还在吗

    晚安有时真的只是一句形式,只是为了想对方表明,我在听你讲话。而有时当我们厌倦了,道了晚安,再醒来,世界是怎样的?也许真是物是人非。有些相遇注定不平凡
  • 修真魔导师

    修真魔导师

    八岁那年,养父临死前对他说道:我以后没办法再照顾你了,如果你不想被别人欺负,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成为强者,成为第一的强者,将那些想欺负你的人都踩在脚下。于是,二十四岁那年,他成为了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大魔导师。如今,他重生在一个没有魔法,只有仙术的世界,重生在一个修真废柴身上。他依旧记得养父曾经说过的话:要想不被别人欺负,那就成为强者,成为第一的强者,将那些所有想欺负我的人,统统踩在脚下……【本书每天两更,不定时爆发,敬请收藏、推荐】
  • 控兽高手在校园

    控兽高手在校园

    化万兽,斗强权,陈零身怀万兽兽纹,踩纨绔,虐小人!坐拥万千校花,尽显风流本性。独帅万千弟兄,彰显大义豪情!他是一个普通学生,却打破常规,坚信以实力为尊。惹人者,誓当踩之。辱人者,必当虐之!拳打流氓太子,脚踢盛世豪门,他的崛起,必会给世人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顶级震撼……
  • 甜心萝莉的冰山美男

    甜心萝莉的冰山美男

    她,是叶氏的千金。他,是慕容家族的大少爷。她,被他伤的伤痕累累。而他,却又日日夜夜思念地思念他。几年后,她从异地回到这里。而他,却又找了她好几年。他们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非典型刺客

    非典型刺客

    “喂,怪怎么办啊。”“放着你来,我先走一步。”“我说你刺客的尊严在哪里?!”这年头全息游戏遍地跑,苏潇潇也被忽悠着进了不删档内测全息游戏《乱世之争》,可你穿着法师斗篷玩刺客这算是怎么回事!还有刺客的敏捷加点是增加出手速度而不是用来逃跑的啊魂淡!===***===***===***===***===***===***===***===***===猥琐为主,搞笑为辅,偶尔小虐,基本不腐。严重警告:坑品堪忧,想跳慎重。
  • 王爷,贱妾重生了

    王爷,贱妾重生了

    曾经,南宫辞对右相府庶女陶织沫宠爱无双。当南宫家被满门抄斩之时,他欲带她私奔,却被她冷言嘲讽逐出府外。四年后南宫辞风光归来,将陶织沫收为贱妾纳入府中日夜折磨,最终逼得她疯癫自尽。陶织沫睁眼醒来后,竟是重生到了当年将他逐出府后的那个黄昏!她如何收回覆水?--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变身之美震凡尘

    变身之美震凡尘

    她,花容月貌,明目皓齿、香肌玉肤,神仙玉骨、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他美撼凡尘、倾国倾城!哦,对了忘了说一句;他之前还是个纯爷们是个男人!讲述一个一个男人变成一个女人的故事还是一个倾国倾城的佳人。
  • 恶作剧之铭诺学院

    恶作剧之铭诺学院

    各位对不起噢,本文已弃~w_w~,……偶还会努力的……
  • 九幽邪祖

    九幽邪祖

    泥犁,俗称十八重地狱。数万年前,黄泉、三生,两位大帝相继失踪。连接各个世界的转轮通道,不断地被摧毁破灭。狱吏、狱罗、尸妖,三大最强盛的部族群落。三大宿敌,挑起永无休止的战争,地狱濒临毁灭。有预言说,新的统治者将会出世。他会带领地狱苍生,夺回主宰。一个小骷髅,他从破碎的转轮通道之中降下,承载着复兴的使命。预言,终将成为现实。黑暗的深渊,堕落的地狱,九幽主宰,邪祖天下。(这是一本描绘地狱的小说,处处热血沸腾。徘徊带大家走进一个不一样的地狱,一个续写传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