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59500000027

第27章 背诵有用论

1925年2月21日的《京报副刊》上,有一篇鲁迅先生对“青年必读书”征求意见的答复。其中有这样两句话:“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

这是距今已是70年前的往事了。

或许如他在一篇《小杂感》里说的那样,“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一石击起千层浪,他的这篇《京报副刊》上的答复,随即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论战。说到底,还是几年前那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的延续。

其实持非议观点的人,对先生所以愤激而极端的看法,并未完全理解。因为“五四”以后的文学革命,很难突破与旧体制、旧思想、旧传统、旧观念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文言文,也就是通称之为古文的障碍,更遭受到那些曾经阔气和正在阔气的复古主义者的强烈抵制。因此,在文言文占绝对优势的时候,鲁迅先生大声疾呼“我们此后实在只有两条路:一个抱着古文而死掉,一个舍掉古文而生存”,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

所以,他本着“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一贯精神,对这张报纸提出来的“青年必读书”的问题,做出了这样一个矫枉过正的回答。鲁迅先生发出来的声音,对在全国范围内占垄断地位的古文提出挑战,是具有警醒意义的行为。

我生于1930年的上海,等我进小学和上中学的时候,新文学运动,已经波澜壮阔,至少在大城市里,在实施现代教育制度的学校里,古文基本上退出了文字的流通领域。以白话文写作的作家,如鲁迅、胡适、郭沫若、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冰心、丁玲,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因此,我记不得小学的语文课本里有唐诗、宋词,也记不得中学的语文课本里有韩、柳、欧、苏的文章,在白话文逐渐全方位进入文化领域的那时,即使选录一些古典文学作品,大概也是为数不多。因此,我才没留下什么印象,相反,那些现当代文学的奠基者,对我倒产生了深刻影响,最终使我走上了文学之路。

现在回想起来,我受到的古文训练,倒不是从当时的语文课本而来。基本上完全是在家庭的督促,环境的熏陶,从死背硬记开始,先是硬着头皮,渐渐发生兴趣,然后到接受,到受益,到深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矢志活到老、学到老的。

古汉语的命运,终究维系于辉煌的中华文明,植根于中国这块土地上,因此,其生命力应该是不会衰竭的。我记得,三十年代,在离城市并不很远的乡村,也还有科举时代曾经盛行过的私塾,甚至到了五十年代,在偏远地区,也有类似私塾的家学存在。

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经济负担的原因,交通不便的原因,也还有出于中国人固有的传统思想的原因,不愿意把孩子送到所谓洋学堂里读书。当时,城市的学校在农村人的眼里,除了能够识字的语文课外,那些常识、算术、英语、劳作、美术、音乐等课程,是没有什么用场的。

我曾经写过一篇谈背诵有益的杂感,讲到这种古老的私塾教育,虽然其教学方式完全背离于时代,落伍于生活,但是,私塾的强调背诵,即使在现代语文教育中,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环。

我有一位居住在乡下的外祖父辈的前清秀才,入民国后,功名不成,便以塾师为业,在乡闾间,是颇有名望的一位老学究。他教过的学生,其出息者,有留洋、有当官、有领兵者;没出息的,当然更多,不过,老人一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那就不是他的责任了。

暑假期间,家长便让我回乡下去,在那里补习古文,好像我有这样一位斯文长辈,作为后生的我等,要是古文一窍不通,便如薪火相传就要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似的。于是,我就坐在板凳上,读那些儒学的启蒙书籍。老人对我倒不严厉,别人背不出来,是要吃板子的,我背不出来,就例外豁免体罚了。

我说:“我不喜欢背。”

他说:“要学古文,就得背,而且必须背得滚瓜烂熟。”

我问他:“我们学校的老师都是先讲课,你为什么不讲?只教识字,识了字以后就只是背书?”

他的回答:“背多了,你就自然明白了。”

后来,我读《红楼梦》第九回,“贾宝玉上家塾,其父贾政讲的一番关于教育方法的话倒是今古同源、如出一辙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讲明和背熟,其实是两回事,也许老先生好一口酒,晚年愈耽迷其中,精力有限,在他的私塾里,于是只有背熟一道而无讲明之说。因此,也有家长持异议者,他的解释很简单,你愿意来念就念,不念请便,还挺拿大。横竖他那些留洋的、当官的、带兵的学生,是他最好的广告,从来不愁生源。我家不也利用暑假,要我到老人家这里开小灶,来打好古文基础吗!

很久很久以后,我也琢磨出来这位老秀才的见解,不无道理。对一个童稚气十足的孩子,给他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真是如让顽石点头,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但确如他所说,书背得多了,人长得大了,知识面也拓展了,还真是“就自然明白了。”

在多多益善的背诵中,达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对此,我是有真切体会的。随便举一个例子,旧时坊间出版的古籍,通常无标点,很难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这时已经上中学的我,曾经求教于老人,如何句读之法。他反问我,句读有法么?我也相信确是无法,但无法之法,意是应该有的,他想了想,还是只有多背书这个法子,他说,书背得多了,也就自然明白哪里该顿、哪里该断了。

我为一家出版社撰写《莎士比亚传》,在检阅大量资料时,发现这位文豪的童年,也是在背诵中开始他的文化积累的。看来,背诵,不光中国,外国也有。我记得凌叔华记辜鸿铭的文章中说,这位民国后还拖辫子的满清遗老,留洋归来,在北平当大学教授,能够一口气背诵出上千行的密尔顿《失乐园》。看来,背诵,启发智慧,增加修养,激发才华,加深记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篇短文在报纸发表出来,过了好些日子,收到副刊编辑转来的读者来信,信中说,现在儿童的学习负担,已经够重够重,有必要再增加背诵的古汉语课文吗?我很惭愧,我没有做过调查研究,也不了解目前语文课本中古文的成分究竟占多大比例?因为我们家也没有在小学读书的学生,不了解现在语文课背诵的情况。但我坚持短文中的观点,如果脑海里能记住这些古诗词和古人的文章学问,总比脑海里一片空白要好。

因为我深有体会,由于解放后的语文课本,在一度厚今薄古的文化思潮下,古汉语的篇幅在教科书里是屈指可数的。所以,这一时期在校学习,尔后成为作家的同行,尽管他们非常努力地在充实自己,仍然时不时要暴露出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相对弱势,出现完全不应出现的语文知识方面的硬伤。

所以,我主张不但要大量阅读一些古文,还应该适量地背诵一些古文。作为语文教学中的背诵,应该从做学生开始,背诵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文化中的精彩篇章,这样持之以恒,不仅仅构成一生享用不尽的文化财富——你要是能背诵出一百首唐诗,比一首也背不出来的人,肯定有着不同的精神世界——而且据科学家研究,人脑,只是不大的部分被使用着,更多的部分实际是在闲置着的。因此,强记硬背、是增强、激活、开发脑细胞的再好也没有的手段。更何况古汉语的音节言简意赅,古汉语的语法短句多、长句少、复合句更少,是最适宜于记忆和朗诵的。

在鲁迅先生那个时代,出于与封建文化战斗的需要,建议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其实,他自己“还要翻翻中国书”,他更说:“我读确是读过一点中国书,但没有‘非常的多’;也并不‘偏不让人家读’。有谁要读,当然随便。”

经过了七十年时光的沉淀,经过了“文革”的虚无主义,经过对于传统文化正反两方面的历史总结,我认为,进入21世纪的中国,是举世瞩目的发展中的大国,也是既拥有古老文明,同时又是日益现代化的中国。因此,以培养21世纪中国人的学校教育中,以恢弘大气、兼收并蓄、凝聚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中华文明为编纂目标;那么,可琅琅上口地朗读,可一鼓作气地背诵的古汉语,占相当篇幅的语文课本,肯定会对人才的培养、文明的建设、时代的进展、国力的增强,做出贡献。

背诵,是学习中国语文,尤其是古汉语的必不可少的功课。

同类推荐
  • 村夫野话录

    村夫野话录

    《村夫野话录》旨在让形形色色、光怪陆离,有着怎样闪光的头衔、动听的言辞、华丽的外衣都显示出本来面目。具体内容包括《更要提倡听真话》、《重举轻落官员笔》、《善事也要讲“成本”》、《活出味儿来》等。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曹雪芹访谈录

    曹雪芹访谈录

    电视连续剧《手机》里,费墨有过论断:曹雪芹要是活过来,肯定拿大耳光抽所谓的红学家。台词很有趣,的确是,从某种角度看,一切红学都是反《红楼梦》的。但作者构思得更妙,曹雪芹还魂了,不但抽不了红学家,还得被红学家们集体驱逐。书中有段很经典,“红学大师”对想出全本《红楼梦》的曹雪芹喊道:“在我们百多年的耕耘中,《红楼梦》已经成了文学历史上最有传奇色彩的作品,还有哪部作品能形成一个所谓的学派?一部完整的《红楼梦》重要吗?一部完整的《红楼梦》会比现在的《红楼梦》伟大吗?残缺状态下是不是更加理想,对你还是对我们?
  • 中国文人的活法

    中国文人的活法

    本书是作者的随笔作品集,收录有:《雪夜访戴潇洒一把—中国文人作秀,他算是领潮流之先者》、《不似人君何见畏?—孟老夫子的遗憾和无奈》等约40篇。
  • 甜甜的苦井水

    甜甜的苦井水

    本书选取的故事人物都是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小人物,所写的故事都是发生在这些小人物身上的故事。
  • 耕余遗穗

    耕余遗穗

    本书收录作者在各媒体的“千百年眼”、“海外生活”、“专题研究”、“校园走笔”等栏目刊载的文化小品、域外见闻、生活杂感等。这些随笔既包括王日根教授个人的治学从教之道,还包括他对一些社会现象和文化问题的思考与评论。随笔以悠闲的心态,轻松的笔调漫谈厚重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域外风情。文如心,这种静谧、恬淡的文风大致反映出王日根教授淡定的心境,淡泊的心志,淡雅的心智。
热门推荐
  • 吸血鬼少女1

    吸血鬼少女1

    暗夜下的蔷薇花,在默默地绽放。小女孩清澈甜美的歌声,这些歌词,代表着什么·?"我要你身体内的一滴血,就一滴!“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天空掉下来的项链,是怎么回事?
  • 守护甜心之血色印记

    守护甜心之血色印记

    血族与甜心的战争,血色印记揭开亚梦隐逸身份,血族,甜心两者不能供存。朋友的背叛,甜心的消失,新人的介入,让亚梦所拥有的一切都变得微妙起来,记忆的空缺,遗失的身份,让一切变得扑朔迷离。但是,另一群人的来领,让这一切有了答案,昔日记忆的重现,让他记起了一切,同时,一个与月脉几斗十分像的人出现在亚梦的生活中,血蔷薇与紫蔷薇的爱情又能走到走后么?他的出现又会给亚梦带来什么,一切都与那个血蔷薇的印记有关,血蔷薇与紫蔷薇的秘密又是什么,一件件谜题的答案终会解开!
  • 诡当

    诡当

    在这个世上有很多诡异、邪门的物品,它们被称之为诡物,人人唯恐避之不及。陵墓地宫的千年古物,凶杀现场的带血器物,流传民间的不祥之物,在世人的眼中,它们往往带着深深的怨念,带着神秘的诅咒,会给人带来难逃的死劫。典当世家出身的吴常,在经营家族产业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这个特殊的行业中,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诡物典当。令人惊悚的神秘诡物,匪夷所思的离奇故事。每一件诡物,都着有一段令人唏嘘的真相,每一个故事,都见证了一场人性的缺失。人和所谓的“鬼”,究竟谁更可怕?
  • 万古厄运

    万古厄运

    王子轩重生了。没有绝世的体质,只有绝烂的体质——万古厄运。这一世他要大海漫尽苍穹
  • 盘龙之法师路

    盘龙之法师路

    当一个穿越者来到盘龙的世界——他是选择平庸还是选择永恒?他是选择沉沦还是选择超脱?这还用问吗?(都说简介不好,我就换一个)群号:541161795(欢迎来玩,群里基佬多多)
  • 霸道冥婚:鬼夫饶了我

    霸道冥婚:鬼夫饶了我

    自从我打破一只骨灰盒之后,就开始不断倒大霉。先是被一只恶鬼给轻薄而去,又来有撞见了一桩鬼害人的案子,被勾了魂魄。家人为了救我,逼我与无主孤坟的人冥婚。天,我的鬼丈夫怎么会是他?只是,这个突然冒出来的鬼丈夫怎么画风一转,宠我上天。有恶鬼要我性命,被他一掌打的魂飞魄散。臭道士要欺负我,直接拆了人家道观,打的他再也不敢出山。不允许别人欺负我。
  • 非侦探事纪

    非侦探事纪

    人类的感情,负面的和正面的,希望和绝望,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就会升级。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作“诅咒”。历史和回忆都布满了重重的迷雾,把它剥开,使它的躯体和灵魂都暴露于日光之下,就是我们的责任。世人称我们为“能言者”。
  • 异界星灵

    异界星灵

    陆雷穿越了。他很倒霉。因为他莫名退化到自己六岁时的身体,而且丧失了一切记忆。不过他也很幸运。因为他被一头因丧子之痛导致精神失常的母龙收养了。十年后,他在契约首个星灵时意外恢复了一点记忆。这时,他惊讶的发现……“什么?这白羊座星灵之钥竟然是我家大门钥匙!”“金牛座星灵之钥竟然是我家铁门钥匙!”“……”于是,一段关于星灵的传奇便从此在艾波利大陆流传。
  • 道心凡尘

    道心凡尘

    人真的能成为仙吗?老祖宗说:"能,只要一心向道必能羽化飞升。”可仙是属于那一物种?是人进化后的产物吗?道又是什么?是道路?是道理?还是道可道,非常道?希望本书能为您带来一种新的观点。
  • 千古将军

    千古将军

    他,是横扫天下的千古将军。勾心斗角,计谋百千,他一次次地与人心奋战。一个小小的政权,如何一步步吞掉庞大的帝国,走向成功?卧底计,鸿门宴,连环计,这场棋盘究竟谁输谁赢?手持蛟龙剑,一统江山,千古将军势必会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