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44900000007

第7章 做人要有根基,否则就会飘起来

曾国藩为人做事的特点就是沉稳,不虚浮,这是在他从军征战以前刻意修炼的结果,而修炼的途径就是——读书。所以,曾国藩对于读书的目的、意义、方法有着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并把它上升到与做人并重的高度。

(1)“读书”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曾国藩以“匡时救世”创立功名事业,以儒家思想作为其立身之本,因此,他一生注重封建德行的修养与他一生读书修业是分不开的。进德与学问就成为他完善个性人格的两件大事,同时又是合而为一的,终身与其事业相伴。

①读书不为发财

读书做官,升官发财,在当时几乎弥漫在所有读书人的心目中,牢不可破,可是曾国藩是一个例外。他在做京官的时候,年龄不过30多岁,他便立誓不发财。道光二十九年,他致书九弟说:予自30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章明鉴临,予不食言。曾国藩一生的最大长处,就是言行一致,既然立誓不发财,便须节俭自守,不可逾越一寸一分。因此他虽官至总督,每日吃饭,以一荤为主,有客始略略增之。时人号为“一品宰相”,布袍鞋袜均由夫人、媳妇为之。他30岁时,曾制一件缎马褂,惟遇新年及庆贺时着之,藏之30年,不再另制,他曾说:“古语言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以吾观之,衣亦不如故也。”

②不因科举误终身

读书考试,科举功名,这是士人学子的最高追求。相信这种目的论的人,最终仍只是看到了读书可以带来的世俗好处,因此读书受激励的动力仍来自于书本以外的功利目的。在此,曾国藩则又是一个例外。他在家书中多次谈道:科举功名之所以可贵,是因为中举足以让长辈欢喜,是因为做官可以奉养双亲。读书走科举之路无可非议,但读书的最终目的不在中举。读书的根本是要在伦理上用功,在诗文学业上用功。读书究竟为什么?曾国藩在给他几个弟弟的信中谈到读书的目的,他写道:我辈读书,只为两件事:一是修身养性,包括诚心、正己、修身、齐家,以求无愧于父母;二是精研学业,包括学习诗词文章及其作法,以求保护自己。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在功名之中、之外、之上,极其看重进德修业。及至晚年,权绾四省,位列三公,封侯拜爵时,他切切念及的仍是自己的德行与学问,便很能说明问题:日月如流,倏已秋分。学业既一无所成,而德行不修,尤悔丛集,自顾竞无湔除改徙之时,忧愧曷已!是日席中愀然不乐。念生平所作事,错谬甚多,久居高位而德行学问一无可取,后世将讥议交加,愧悔无及。可见,曾国藩是把读书作为个人修行和拯救世风的重要途径来认识的。他是一个理学家,因而他的读书目的也没有超出一般理学家的范围,那就是诚心、正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何以能有如此之大的作用?对此,曾国藩在他漫长的读书生活中有着深切的体会。曾国藩认为,读书可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说,人的气质,是先天生成的,本身是难以改变的,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曾国藩对此深信不疑。当他看到纪泽的字曾深有感触,说他近来写的字总是失之薄弱,骨力不够坚劲,墨气也不够丰腴饱满,由此他想到了纪泽的字和他的行为举止患的是一样的毛病,那就是不够持重。如何医治这一毛病呢?曾国藩劝纪泽多读颜体和柳体,并教他用油纸摹写《郭家庙》、《琅牙碑》、《玄秘塔》这样的名帖,天天留心,专门从厚重两个字上下工夫。不然的话,字质太过单薄,人的气质也因此而更加轻薄了。曾国藩说过一句极为精到的话:书味深者,面自粹润。意思是说,读书体味得深的人,面容自然纯粹、滋润。这句话不是简单就能说出来的,必须观察很多人,理解很多事,尤其是对事与事之间的关系有种透彻的领悟力的人才说得出来。曾国藩不愧为灵气与神气兼备的人。读书的真正乐趣就在书本中,你从读书中获得启迪、发现与创造,你怡然自得、拍案击节甚至涕泗横流。有了这份心性,你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才能超然物外,有所发明或者建树。苏东坡就属于这种人,他有一首诗写道:“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对此曾国藩极为欣赏,他反复吟咏,并且增添数语:“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中含不尽意,欲辨已忘言。”

③读书之根本在于明义理

曾国藩认为:自西汉至今,读书人做学问约有三条途径:一是义理之学,一是考据之学,一是辞章之学。各执一端,互相诋毁。我私下以为,义理之学学问最大。义理清楚则身体力行有原则,待人处世有根基。辞章之学,亦是用以发挥义理的工具。考据之学,我没从中得到什么。这三条途径,都可为研习经书史学服务,各有门径。我以为,欲读经书史学,就应当研究义理,那样专心一致而不会心绪杂乱。读经、读史、读专集、讲义理之学,这都是有志者万不可改变的。就是圣人再生,也一定按我的话做。不过这些亦仅仅是对那些有远大志向的人说的。在他看来,义理之学最大,其有裨于躬行和经济,“读书所以明理,明理所以做人”。人生天地间,大约总想明白些事理的。如果想生活得更好,更有质量,更符合自己的理想,那就一定要明白些事理。当然,有人终其一生也不见得就明白多少事理,这种人,生得糊涂,死得也糊涂,所以他的生命不会留下痕迹。顾炎武曾说:世间有两种读书人:一曰“通儒”,一曰“俗儒”。曾文正公便是中国标准的“通儒”。先从学问上下工夫,融会贯通了,便身体力行,扩充而及于立身、处世、为政、治家、整军各方面,完成了他的全部人格。曾国藩在京师做官,做学问12年,书友书师颇多,这对他一生的学业有很大的帮助,他也就更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和目的,他在给兄弟的信中谈得十分诚恳。正是由于曾国藩深知做学问与明义理之道,读书修业便成为他终身的为己之分。《论语·宪问》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对曾国藩的影响很大,他认识到了读书有为人与为己两种目的。

(2)为自己而读书

在曾国藩那个时代,不乏学问广博的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可以称得上宏儒硕士。但其中为别人做学问的人多,为自己做学问的人少。例如顾、阎并称,顾炎武为自己做学问,而阎若璩则是为让人认识做学问。再有江、戴并称,江永为自己而学,戴震则免不了为被人认识而存在。又有段、王并称,王念孙为自己,段玉裁则免不了为让人所见而存在。还有方、刘、姚并称,方苞、姚鼐为自己。在那些仕途顺达官位高居的人中,如李光地、朱轼、秦蕙田,为自己而学的人占多数,但纪昀、阮元则免不了为让人认识而存在。读书人用功学习,完全是一件为自己的事情,似乎不用大张旗鼓。那些喜欢热闹的人,喜欢表现的人,喜欢投机的人,根本无视这一本来是微不足道的事实,他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与别人没有关系;为取悦他人而读书,或者为获得他人的尊敬而读书,为符合他人的标准而读书,这难道不是既可笑又荒唐吗!所以,曾国藩十分明白地划清为他人而读书与为自己而读书的界限,狠下一番苦工夫;实实在在地为自己而读书,抛开一切杂念、花招和世俗的观念,心净气正,无拘无束,终成一代大思想家、政治家。

读书是曾国藩很看重的事情,他的一生都在试图用自己的行动回答:“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为什么要读书”等问题。在曾国藩看来,读书、写作与为人可以说是齐头并进的。读了什么书,就会成为什么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便会写出什么样的书。读书,是为了做人,而写作就是表现人。读书,是看别人如何做人,写作,则是自己如何做人,因而写作比读书更重要。恒心与勤己是谁也不能舍弃的成事法则谁也不能否认,曾国藩是靠读书走上仕途,又是靠读书取得自己道德文章的不二地位的。以他并不卓越的资质、恒心、勤己也就成了学业精进、学有所成的惟一途径。实际上又何止学业。

同类推荐
  •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研究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开创、拓展、限定、转换与重建的历史,力图重返中国传统视野寻求其汉语诠释学的特质,并总结其诠释学方法效应以实现中国现代文艺基础理论创新。源于儒学主题与方法的孟子以意逆志之学,奠定了汉语诠释的本体思想、方法观念与实践品质。以意逆志的汉语诠释学限定了西方诠释学的边界,开启了诠释伦理的问题意识与论域空间。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诠释学的核心范畴与基础命题。在历代论者理解与运用的历史中出现了以意逆志诠释的种种差异,也正是在这种诠释过程中生成了以意逆志诠释学传统。
  • 道家智慧活学活用

    道家智慧活学活用

    道家的智慧,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并且浸透了中国人的思维。除了儒家智慧,道家智慧又是一股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即使到了高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还在否定之否定、背叛与反背叛中接受它的影响与推动,获得重新思考生命、世界乃至宇宙的激情。
  • 菜根谭

    菜根谭

    《菜根谭》是明代万历年间隐士洪应明的一部语录体著作,集儒、释、道三家之思想精髓,涉及修身、处世等各方面内容,雅俗共赏,受到了文人学者和市井阶层的广泛欢迎,对后世影响深远。本书按照为学励志、齐家治国、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若干主题,对《菜根谭》原作进行重新编排,加以现代文翻译和评析,并精心选取任伯年、吴观岱、程璋、徐悲鸿、陈少梅等著名画家的作品作插图。希望读者能在文与画的双重熏染中,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
  • 沉思录II

    沉思录II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先师、古罗马著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谈话录。此书中,作者以寻求个人的心灵自由、安宁为宗旨,主张回归内在的心灵生活,倡导遵从自然规律过一种自制,追求理想的生活。时至今日,爱比克泰德的思想对背负巨大生活压力、心灵躁动不安的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深远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 儒家哲学家智慧

    儒家哲学家智慧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热门推荐
  • 完美绝配:我的冰山王子

    完美绝配:我的冰山王子

    她静静的等待爱情,她不是灰姑娘,她是等待王子的睡美人。他静静的等待自由,他不是帅骑士,他是吻醒睡美人的王子。当豪门对豪门,美丽的她撞上冰冷的他,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十五年前相遇的阳光小男孩摇身一变成为冰冷王子。十五年后的她成长为美丽的公主,脸上的笑容却未改初衷。当缘分安排他们走到一起,可又再一次上演了分离。他们是否还会再次相聚,永远相守……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奥泊城的珍宝(人猿泰山系列)

    奥泊城的珍宝(人猿泰山系列)

    人猿泰山系列是一部让中小学生开阔眼界、丰富想象力的书,是一部教给孩子动物是朋友、大自然是家园的温情冒险小说,是一部中小学图书馆和孩子的书架上不得不放的书,是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的睡前故事。小说情节奇谲精彩,主人公强悍而无畏,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充满着浪漫英雄主义的丛林世界大门。译者的话:上世纪四十年代,我们在读初中时,《人猿泰山》作为世界名著,曾经风靡一时。每逢课间十分钟,同学们几乎满教室争说泰山。当时,这部奇趣曼妙的小说,已经在我们心里扎根了。1988年,我俩六十岁退休后,曾到各地旅游,顺便到各省大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查询此书,不但译本遍寻不得,连原文本也没有了。
  • 正邪纪元

    正邪纪元

    何为正、为何邪正邪大陆,强者当世,天才争锋,强者随手可落星辰,翻手可遮苍穹。
  • 欢喜冤家:整惨呆头王

    欢喜冤家:整惨呆头王

    有道是,姻缘天注定!既然是注定的姻缘,那么无论两人相隔多远,都会有相遇的那一刻。即使是不同的空间,在冥冥中的安排,还是要让两人相遇,然后相知相爱。中秋节,御花园中,朱锦对月独舞,抒发思乡的情绪。不远处,有人在偷窥,满眼惊艳。一舞毕,她正想离开,一个身影挡在了她的面前。“仙子,这是要往何处而去?”朱锦抬头,却是一个俊俏少年,皱眉。正想转身离开,那人倾上身来:“嗯,好香,姑娘来和本王亲近亲近。”登徒子!只见朱锦双眼一寒,一招防狼术,狠狠踹下了脚去。“啊!”御花园中,一声惨叫,怎一个惨绝人寰!
  • 幸福心计学:改变命运就要从心修炼

    幸福心计学:改变命运就要从心修炼

    《幸福心计学:改变命运就要从心修炼》编辑推荐:在与人生和命运较量的过程中,光有勇气和坚强是不够的,还需要高明的处世方略,更需要精明的手段和心计。心计不是阴谋,不是为达到目的而使用手段,而是做人做事时所需的技巧,让你待人接物更圆融,轻松行走社会不跌倒。是人们为达到成功而采取的策略,是大师先哲们的处世智慧。它既能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够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为自己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
  • 我欲登仙

    我欲登仙

    我欲登仙,快乐齐天。平凡小子萧晨进入宗门后发现,原来仙和他想象中的一点也不一样。
  • 法界次第初门

    法界次第初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绝色元素师

    绝色元素师

    温馨提示:【加入书架】,以便您下次阅读。天元大陆,一个元素的世界。元素分五行:金木水火土;人有两种属性:光,暗;人前,她是君家废柴君凌天;人后,她是四方阁阁主君凌天;身份成谜,一身男装绝艳天下;元素师?炼药师?御兽师?还是炼器师?NO!她一手全揽。一颗诡异的混元珠;一幅神秘的混元天决;一只来历不明的兽宠吃货粉粉猪。——————————————————————————————————且看女主如何在这陌生的异界创下独属于她的辉煌!
  • 问仙路

    问仙路

    一个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菇凉莫名穿越到修真界,不怕,咱有头脑,咱还要会职业规划,看菇凉怎样利用职业优势发展出一片另类修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