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96500000006

第6章 到处化缘养湘军

“劝捐”,就是通过游说求人募捐作为军饷。曾国藩赞成彭寿颐的想法,募捐之事立即去办,至于抽厘之事容再商量。

经过活动,果然先得了一笔银子。黄赞汤出面大力张罗,在乡绅之中很快募得白银十万两,彭寿颐竟也募来三万两,这真是雪中送炭。

设厘局之事,经过商量也搞了起来。曾国藩让彭寿颐负责,在南康设总局,在各县设了十几个关卡,出手便抽得数千厘金,曾国很甚是高兴,以为这下子军饷有指望了。

然而好景不长,曾国藩设厘局用了彭寿颐。彭是江西地方人,江西巡抚陈启迈以为这是越权用人;江西地面不归曾国藩管辖,他有何权在这里设厘局抽厘金?于是,陈启迈煽动地方官,与曾国藩对抗。不久,湘军的厘局在抽厘时,查到了地方官走私鸦片,厘局扣了地方官的走私船,地方官又向陈启迈告状,双方便闹了起来。可陈启迈不问曲直,指令地方官封了曾国藩的厘局,还把彭寿颐捆绑入狱。事情闹得非要曾国藩出面不可了,曾国藩率刘蓉等幕僚,到出事地点调查,查出了地方官私卖鸦片的确证。在忍无可忍之下,向咸丰上奏参了自己的同乡同年陈启迈。参奏的内容也是他调查来的,如陈启迈曾为已革总兵赵如春冒功请赏,曾为奉旨正法的守备吴锡光虚报过战功。这两条是地方官常干的事。地方大吏,明明打了败仗可以说打了胜仗,逃将可以说成功臣。只要不出大漏子,即使皇帝知道了也不会怎么样。曾国藩还告陈启迈并不认真安排战守,丢了江西的八府五十四州县。又告他阻挠破坏湘军作战,捆绑逮捕办团有功举人彭寿颐,纵容地方官私运鸦片。人家拒绝他讨饭,他却告人家的状,也实在是无奈之举。

曾国藩的奏折上达后,其中丢了江西大部分土地给太平军一节打动了咸丰帝,他本来就恼恨太平军在江西搅得心神不安,怪罪陈启迈没有守住江西。因而准了曾国藩的弹劾,一下子把陈启迈罢了官。

但去了陈启迈,来了文俊,曾国藩在江西的军饷问题仍未解决。为了军饷,几乎使他全军覆没;为了军饷,文俊害死了湘军大将毕金科。以后的日子,仍靠“讨饭”维持。多亏黄赞汤一人先后为湘军筹捐百余万两,刘于淳、甘晋等士绅也极力帮他筹措,才勉强维持住,使湘军没被困垮而已。

湘军能作战,但军纪败坏,也源于以抢代饷。

湘军没有固定的军饷来源,又实施厚饷养兵的策略,曾国藩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在筹饷上,甚至不得不纵兵抢劫。

长期高水平的固定成本支出,是经营企业的大忌。从本质上说,曾国藩经营湘军也可以认为是经营一个企业,至少也是经营一项事业。战争实际上是双方的经济实力的较量,刘邦之所以战胜项羽,除了大家一般熟悉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刘邦占据了富庶的四川和汉中,因此刘邦才能取得最后成功。

湘军一直都是团练身份,军饷不是从国库中支付,而是曾国藩自己想办法筹集。厚饷养军的策略的确提高了湘军的战斗力,但也必然导致长期的筹饷困难。

军无粮则乱,无饷同样也要乱!

曾国藩说:天地之所以运行不息,国家之所以存在建立,圣贵的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都是因为一个诚字。所以进,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

人必须虚怀若谷,心地坦荡,毫无私心,然后才能真实无妄。所谓实,就是不欺骗。人之所以欺骗他人,必定是心中怀着私物。心中别有私心,不敢告人,必然编造谎言骗人。若心中不着私物,又何必欺骗人呢?他之所以欺骗他人,也是因为他心中怀着私物。所知在好德,所私在好色。不能去好色之私,则不能成其好德之知。所以说,诚,就是不欺骗;不欺骗,就是心中无私;心中无私,就是至虚(胸怀若谷)。因此,天下之至诚,就是天下之至虚。

凡是正话实说,尽可多说几句,久而久之,大家自然能了解你的心意。就是真话,也不妨多说几句。但不可以攻击他人的隐私,尤其不能背后诋毁他人的短处。驭将之道,最可贵的是开诚布公,而不是玩弄权术。

曾国藩说:应该永远诚心待人,虚心处世。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变初衷,终有顺理成章的那一天。心虚而不讲客套,不挟私见,终有为大家所理解的那一天。

用兵久则骄惰自生,骄惰则未有不失败的。“勤”可以医治怠惰,“慎”可以医治骄傲;在这两个字前,还须有一“诚”字作为根本。一定要立志将此认识透彻,坚持到底。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鬼神也回避。这说的是对自己诚实。人天生是直爽的,与军人交往时,直爽就显得尤为珍贵。文人的心多曲、多歪、多不坦白,往往与军人水火不容。文人必须完全除去歪曲私心,事事推心置腹,使军人粗人坦然无疑。这说的是交往中的诚实。以诚为本,以勤字、慎字为用,也许可以避免大灾大败。

自古以来,中国驾驭外国,或者是恩信,或者是威信,总之离不开一个“信”字。并不一定明显违背条约,或者放弃承诺,才算是失信;即便是纤细之事,谈笑之间,也必须真心实意办理或说出。心中对他只有七分,外表不必假装十分。既然已经通和讲好,那就要凡事公平合理,不使远方的人吃亏,这就是恩信。至于令人敬畏,全在自立自强,不装模作样。面临危险有不屈不挠的气节,面对财宝有不沾染的廉洁,这就是威信。这两种做法,看似迂远而不着边际,实际上质朴而耿直,可以在无形之中消除祸患。

从做人,到治军,到治国,曾国藩所信奉的只有一个“诚”字。

另外,曾国藩还很重视于军队的思想指导问题。

他认为,绿营兵腐败无能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兵饷太低。绿营步兵月饷银一两五钱,绿营的守兵月饷一两,绿营马兵月饷二两。这种情况在清朝初年,勉强可以维持生活,至道光以后,米价上涨,绿营兵饷已不够维持五口之家的食用,加之绿营兵饷日薄,就更无法依靠兵饷来维持生计了。《道咸宦海见闻录》记述说,绿营兵“营中公费,近年益缺,各种杂出费用,无一不摊派兵饷,是以每月每兵仅得饷三钱有零,不够一人食用,别寻小本经纪或另有他项技艺,以资生计”。这样一来,绿营兵就不得不经常出营寻求生计,便忽视了在营训练,最后导致战斗力低下。绿营军官为了聚敛财富,也常常克扣军饷或冒领军饷,导致绿营军军心不稳。为了刺激湘军士兵出生入死,曾国藩提出厚饷养兵稳定军心的主张。为此,他制订了湘军官兵俸饷优于绿营的制度。具体做法是:陆军营官月薪五十两,月给办公银一百五十两,凡帮办、书记、医生、工匠薪水及置办旗帜、号补各费用均包括在内。哨官月饷九两、哨长六两、什长四两八钱、亲兵护勇四两五钱、正勇四两二钱、伙勇三两三钱、长夫三两。阵亡者,恤银三十两,伤重者赏银十五两,次者赏银十两,复伤者赏银五两,成为残废另加银两。水师营官月薪水及办公银二百两,哨官十八两,舱长四两八钱,舵工四两五钱、头篙、炮手四两二钱,桨工三两九钱。马队营官月薪及办公费一百五十两,帮办月薪十六两,字识九两、正哨官十八两,副哨官十五两,什长七两八钱、马勇七两二钱,伙夫三两三钱。曾国藩为防止各军统领多设官、长夫,以冒领军饷,特在饷章中规定,凡统带千人者月支付银不超过5800两,统带万人者月支饷银不超过五万八千两。

咸丰五年(1855),江忠源部曾因索饷哗变。直到同治四年(1866),还发生了湘军精锐鲍超部因欠发军饷,发生了“哗变于金口,火掠西南”的事件。由于饷银不支,还曾使湘军的一些军事计划无法付诸实施,“同治二年(1864),湘军毛有铭部增援寿州,以无饷可领,军行稍滞。成大吉自麻城援寿州,亦以饷缺未能成行”。

由于清政府府库空虚,镇压太平天国主要靠就地筹饷。湘军筹饷范围很广,既有厘金、盐务、劝捐,又有协饷、漕折、关税,几乎遍及清王朝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

湘军的种种筹饷方式,是在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下,伴随着清王朝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的产物。湘军通过广泛的筹饷方式,得以维持和发展,成为太平天国最凶恶的敌人,就这一点来说,它是比较成功的。这也反映了清王朝已竭尽一切可能集结的财力、物力来扑灭人民反抗的熊熊烈火。但同时它也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湘军的军饷是相当优厚的,湘军士卒的月饷几乎是绿营兵士月饷的三倍或三倍以上。统计各项总的收入,营官每月为200两,分统、统领带兵3000人以上者每月为390两,5000人以上者520两,万人以上者650两。连曾国藩本人也不得不承认“章本过于丰厚”。《湘军志》中指出:“故将五百人,则岁入三千,统万人,岁入六万金,犹廉将也。”湘军将领中除多隆阿”统万人,而身无珍裘,靡葛之奉,家无屋,子无衣履”以处,人人足于财。

曾国藩通过厚饷养兵的原则,收到了一些成效。湘军士兵的兵饷,除个人生活外,还可贴补家用,因此能够安心操练,提高战斗力,一改绿营兵因口粮不足,而常常离营兼做他事,荒于训练的弊病。同时,曾国藩也希望通过给予将领以丰厚的收入,来减少克扣兵饷的事情发生,达到“养廉”的目的。

曾国藩如此厚饷养兵,自然“陇亩愚氓,人人乐从军,闻招募则急出效命,无复绿营征调别离之色”。于是,当兵——卖命——发财成了湖南贫苦农民的第二职业。但厚饷也造成湘军日后筹饷的困难,军饷的筹措直接关系到湘军的作战以至生存发展。

曾国荃部湘军在同治元年(1862)春天到达雨花台时,全军不过1000余名,至同治三年(1864)初,已扩至50000余名,加之由曾国藩负责筹饷的其他湘军部队的人数也在增加,这无疑是导致曾国藩湘军军饷处于紧张状态的主要原因。

由于拖欠军饷,各营将领“无颜以对士卒,故遇细微轨法,不能过为绳切。更虑积以成渐,士气必将懈怠”。大军陈兵天京城外,长期以来毫无进展,湘军锐气日减,士气大落。又因为各营粮饷困难,因此各营官对四处抢劫的湘军士卒采取了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湘军纪律日渐败坏。

湘军创建伊始,曾国藩决心一改过去绿营军纪律败坏,以骚扰地方为能事的恶劣影响,十分重视地方士绅对部队的反映,对那些为恶一方,引起公愤者,严加惩处,力求挽回人心。

自同治元年(1862)曾国荃进驻雨花台以来,湘军久顿坚城之下,斗志日益懈怠,纪律亦日愈松弛,抢劫、奸掠妇女已成湘军内部时有发生的事件。自从合围天京以后,李秀成为减轻城内的粮食供给压力,将大批老幼、妇女放出城,以求其另谋生路。不想,这却成为湘军劫掠、奸淫的主要对象,大批妇女被劫留在营中,“城北各营,颇不守法。江北民渡江耕种,锅铲俱为所夺……亦以外营多不奉法,统帅宽慈重情,军政颇弛,相与忧之。又江东桥所出难妇,陈舫山部下截留几半,属商舫仙此后以帮办压送。”

为严肃军纪,赵烈文特将所闻所见之事秉告曾国荃,希望曾国荃能加以干涉,从而对败坏的军纪加以整顿,没想到曾国荃却对此一筹莫展,对赵烈文无奈地解释道:“各营欠饷过多,勇于多食糜粥,各统领营官俱愧见之,无缘更绳以法。日下食米将罄,采办无地,更一月不破城,必成瓦解之势。”然后又忧心忡忡地说道:“夜梦登高山至顶,顾视无返路,进退不可,疑非吉兆。”

对于日益困扰湘军的纪律问题,曾国藩也深感无奈,他只好写信嘱咐曾国荃,要多方进行抚慰,以免引起变乱,而出现功亏一篑的局面,“其欠饷太久,不可过绳以法,只宜多方抚慰”。

从此,曾国荃对湘军败坏的军纪更加放任,各级将领也退避三舍。湘军军纪愈益败坏,乃至一发不可收拾。

正当曾国藩被粮饷短缺问题困扰时,江西巡抚沈葆桢却不预先进行商量,径直上奏朝迁,将原来一直解往雨花台大营作军饷的江西厘金,全部留下,充作江西本省军用,从而引发了一场与沈葆桢争夺江西厘金的斗争。

沈葆桢的步步高升,全凭着曾国藩的保奏,照理两人之间不应有矛盾、磨擦。但为了各自利益,两人却吵闹起来,以至于反目成仇,症结便是江西的厘金。

咸丰十年(1860),曾国藩初任两江总督时,辖区内的江苏、安徽尚在太平军的控制之下,上海、苏北更是鞭长莫及,完善之区仅有江苏一省。为了筹集湘军水陆两师的巨额粮饷,曾国藩便与江西巡抚毓科商定,江西的牙税、厘税不作为江西藩司收入,在江西额外另设牙厘局,选任道府大员进行管理,牙厘局所收款项移作湘军军饷。巡抚专管线漕,以发本省绿营及各防兵勇之饷。不久,曾国藩为解决徽州、宁国的军需,又奏准“江西每月将漕折银协解五万两”。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依据《中英北京条约》的规定,清政府开辟九江为通商口岸,月入关税四五万两,归九江道管辖。次年,曾国藩又奏准每月拨九江关税三万两归湘安粮台。

同治元年(1862)秋,湘军与太平天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湘军攻占了安徽,随着李鸿章率领淮军去上海,代替薛焕署理江苏巡抚。上海江海关,每月可得五六十万两关税,加之上海商业发达,捐税丰富,上海地区的总收入应不下六十万两。曾国藩的饷源远比咸丰十年宏阔得多。但他却仍然坚持以往在江西征收的款项,这也引起了沈葆桢的不满。

江西、江苏同为两江总督的辖区,可江西的收入远无法同江苏相比,每每提交京饷、协饷之后,江西本省则所剩无几。而李鸿章却因粮饷充足,而不断招兵买马,淮军不仅很快都使上了洋枪、洋炮,而且军队人数也迅速扩至五万余人。何以这样厚此薄彼?

为此,沈葆桢上《请留漕折接济军需折》,尽陈其苦衷。

沈葆桢的突然之举,使曾国藩大失所望,他认为这是沈葆桢以怨报德。但无奈朝廷已批准了沈的所奏,这使曾国藩着实为难。虽然,此时湘军饷源不断充裕,在天京城外湘军招兵买马的同时,放弃了江西稳定的收入而另辟饷源,依然是困难重重,可强行争取江西漕折充作军用,已实属不可能。为了在万难时,能够再次得到江西的援助,曾国藩不得不放下架子,致信向沈葆桢解释。

曾国藩本想以自己的退让,博得沈葆桢的同情与理解。没想到沈葆桢根本没买他的帐。

湘军水师控制长江水道后,从扬州到汉口,湘军水师畅通无阻,两江总督的盐税收入甚丰。而江西省却需要筹集席宝田、韩进春等部湘军、江忠义等部楚军、彭玉麟等部湘军水师共计三千人的军饷,沈葆桢穷于应付。为此,同治二年(1863)夏,沈葆桢奏请将九江关税尽先江西充作军饷,请政府再次批准沈葆桢的请求。

曾国藩对于沈葆桢的苦衷是能够理解的,可是对于沈葆桢不顾情面的做法,他又十分不满,虽然默认了江西收回九江关税,但曾国藩也本能地对此进行了反击。

对于沈葆桢所奏的不实之处,予以揭发。沈葆桢看透了宦情的淡薄,于是他便呈上《吁恳开缺折》,将与曾国藩之间争执公开化。朝廷对于曾、沈之间的矛盾早有了解,面对太平天国失败已成定局的局面,拥兵自重的曾国藩则愈来愈成为朝廷猜忌的对象。扶持其对立面,削弱其力量,已成为这一时期清政府政策的出发点。在曾、沈意见不合的问题上,明显出现了袒护沈葆桢的倾向。

在朝廷的庇护下,沈葆桢更觉应该争回自己的权益。在左宗棠攻下杭州,太平军余部纷纷逃向江西时,沈葆桢疲于奔命,江西的军事开支激增。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沈葆桢奏请清政府准许将江西税厘月十万余两归江西经收。曾国藩闻讯,急忙具疏力争,结果户部偏袒沈葆桢,指出即使没有江西厘金的收入,则两湖、川、赣仍月可协解湘军155000余两,警告其不要广揽权利,贪得无厌。

曾国藩接到“部文”以后,十分忧愤。在与沈葆桢争斗的过程中,并非缺江西饷源不可,气的是沈葆桢“无一事可以先商后奏”,“沈葆桢专尚客气,不顾情理,实有令人难堪者”。所以,曾国藩争的就是总督的面子。可是,在与沈葆桢的几个回合的较量中,朝廷则屡屡袒护沈葆桢。这使曾国藩深深感到来自于各方面的猜忌,以及朝廷在暗底下对自己所掌握兵权搞釜底抽薪。一时间,苦闷、忧虑的情绪包围着他,使他寝食难安。

于是,曾国藩上奏清廷,请求告假养病。实际上,这也是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这一招果然奏效,此时朝廷还要全力仰仗曾国藩稳固东南半壁江山。朝廷便将江西厘金一分为二,总督与巡抚各得其半。为打消曾国藩的顾虑,又特将购置阿思本舰队的退款50万两,拨给曾国藩充作军饷,其中21万两可以在上海、九江等关提取。加上淮北盐厘每月8万两,曾国藩筹集军饷的困难基本可以缓解。

曾国藩厚饷养军是迫不得已的必须策略,否则不可能建立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去平定太平天国的。

尽管曾国藩试图建立一支有理想的军队,但这多少显得有些徒劳,因为湘军的兵士都是冲着名利而来的,将领是为了升官发财;小兵倒是不奢望升官,发财则是肯定的想法。对于旧式的军队,名利是最好的动力,理想仅仅是一种摆设。曾国藩看得十分清楚,所以采取了厚饷养军的策略。

尽管曾国藩后期获得了最大的实权,但应对日益庞大的湘军每个月天文数字般的军饷,仍然是困难重重,尤其是湘军几乎没有真正稳定的军饷途径。

同时,常年的战争对社会经济的破坏也很大,几乎也没有力量持续支持曾国藩的湘军。为了筹集湘军的军饷,曾国藩花费了巨大的精力,甚至与地方大吏反目成仇,造成负面的政治影响。

长期拖欠军饷,兵士自然怨声载道,军纪自然败坏,曾国藩迫于无奈,甚至鼓励兵士抢劫,实行“以抢代饷”的措施。湘军成为历史上军纪最败坏的军队之一,追本溯源还是曾国藩实行的厚饷养军策略。

一个道貌岸然的理学家,居然调教出一支军纪败坏的湘军,自然是曾国藩的一大败局。

湘军的军饷来源几乎都是取自于战区的几个省市。长期的战争中,双方你来我往,对当地的人民和经济造成巨大的伤害。战争的后期,民力已经枯竭,曾国藩实际上已经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败局。

围困天京的两年中,太平天国的失败已经是定局,曾国藩最担心的不是太平天国,而是长期欠饷的湘军是否哗变。

曾国藩在创建湘军的初期,或许犯了一个基本的判断错误,就是认为太平天国尽管实力强大,但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尤其是自己组建的湘军加入战斗的情况下。因此,为了提高湘军的战斗力,就实施了厚饷养军的策略。

为了应对湘军高额的军饷,曾国藩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可以明显的分为三个阶段。因时因势而变化,是曾国藩成功的关键原因,军饷问题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太平天国初起之时,民力有一定的积蓄。由于太平天国实行财产公有的政策,地主阶级自然要反对太平天国。满清有一套完整的劝饷策略,就是“卖官劝饷”。

战争初期,一般的地主阶层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太平天国旺盛的生命力,幻想战争可以很快结束,因此“卖官劝饷”的策略很有市场。湘军初期规模也不是很大,劝饷基本上可以维持。

由于劝饷可以维持湘军,曾国藩就借此机会树立湘军“爱民”的良好形象,受到了地主阶级的广泛拥护,为自己和湘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战争的深入,“卖官劝饷”的策略后续乏力,已经不可能支持湘军日益增加的军饷需求。曾国藩只有重新开发饷源,包括厘金、盐务、漕折和关税。

新开的饷源都是建立在控制地方实权基础上的,曾国藩长期拥兵自重而没有地方实权,筹饷自然要看地方官的脸色。为此,曾国藩要么委曲求全,要么强拿强要,与地方官吏反目为仇。

好在李鸿章占据了上海,大大缓解了湘军筹饷的压力。

尽管曾国藩想尽所有的办法筹饷,但仍然堵不上湘军每月军饷的大窟窿。湘军中后期,实际上实行的是半饷策略,也就是每一个月只发一半的军饷。长期下来,积欠的军饷实际上是不可能兑现的。

加上后期湘军的规模高达几十万人,各种途径的饷源实际上是杯水车薪。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只好为了满清王朝的江山社稷,实施“取之于民,用之于军”的策略,实际上就是“以抢代饷”。

这一招效果十分明显,曾国荃的十几万大军围困天京两年,几乎没有正常发饷,湘军都坚持下来了。最后能够攻克天京,事实上也是因为军饷的原因,即不愿意让李鸿章分享天京抢劫的权利。

同类推荐
  • 常识与洞见: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

    常识与洞见: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

    《竟业旬报》——“重要出发点”、《新青年》——自此“暴得大名”、《努力周报》——“忍不住谈政治”、《新月》——争人权的“斗士”、《独立评论》——“诤友”与“诤臣”之间、《自由中国》——勉为其难的“教父”、言论自由与个性发展、言论自由与人权保障、言论自由与民主宪政等等。
  • 渊海子平

    渊海子平

    这本《渊海子平(最新编注白话全译)》是“中国古代命书经典”系列之一。《渊海子平(最新编注白话全译)》将原书古文逐一对译成白话,并加上必要的提示。《渊海子平(最新编注白话全译)》将原书中明显错误之处在遵照原义的基础上予以订正。书中的错字、繁体字等一律改正为简化字,但原书中有的论述虽有欠妥之处,为忠于原著,则不予改动。
  • 读哲学

    读哲学

    本书是解读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经典力作,内容涵盖中外著名哲学大师的传世力作,所传达的哲学思想和指导意义可谓是最权威、最丰富的。书中以国内外众多哲学家的著作为主,深入分析人性、生活、事业、社会等几方面的意义与精神,本书虽讲哲学,但并不枯燥乏味,书中语言生动质朴,逻辑性极强,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其中的理论指导意义是通俗易懂,很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的。本书可谓是集众家哲学理论为一身,读者每天阅读一篇,久而久之必能获益匪浅。
  • 曾国藩改变一生的十大事典

    曾国藩改变一生的十大事典

    本书深入探究曾国藩的人生轨迹,提炼出10大事典。即:一生成就都在“砺志”再取得;终生在自省与自律中度过;勤奋自立者才能闯出一片天;善把用人之道与取人之术合为一体;像猎手一样紧追每一个人生机会;越是逆境越应抗得住等人生哲学。
  • 官道曾国藩

    官道曾国藩

    曾国藩的评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誉之者称其为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完人”、“千古圣相”;毁之考’称其为“汉奸”、“刽子手”……曾国藩是一个永远值得你去认识、了解的人物。官道亦为人道,人道成就官道,为官之道,学曾国藩。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热门推荐
  • 豪门陌生人:骗取你的爱

    豪门陌生人:骗取你的爱

    “你既然收了我的钱,还把初夜卖给了我,那现在就付帐好了。”“呵呵,冷少咱有话好好说,我那时犯了糊涂,我现在就把钱还给你”“我钱多的是,不缺的就是钱”“……冷少,你看我年纪还小,不行啊!”“当初骗了我就该付出代价,现在只是收我钱的利息,你个小骗子……”……
  • 幻梦

    幻梦

    韩辛颖在与现任男友夏霆吃饭时遇到了季宇,而季宇是每个生意人都想要巴结的一个人。夏霆的父亲夏锦辉发现季宇对待韩辛颖的态度不同,所以便想要利用韩辛颖,而夏霆是真心喜欢她的,并不想让她受到伤害。韩辛颖在工作的时候再次遇到季宇,从此两个人便纠缠到了一起,当韩辛颖的父亲韩国文在欠了一笔钱时,她不得不去求季宇的帮助……
  • 词综偶评

    词综偶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英雄联盟之峡谷人生

    英雄联盟之峡谷人生

    韩四明从一个中学生到峡谷内的所发生的一切的一切。
  • 限时婚宠

    限时婚宠

    一次偶然的相遇,他霸道的闯入她的世界,并浸透她的生活。这一切到底是巧合?还是命中注定?婚后,沐晴川才一点点看透这个男人的本质!她抓狂了,“顾凉爵,你就是一只狼!”男人邪魅一笑,“我是狼,你就是负责喂饱我的那只小白兔!”“不!我不是!”沐晴川转身要逃,却被男主轻松抓回床上,敦敦教导,“小白兔是逃不出狼的手掌心的,所以,你认命吧……”
  • 农业新空(青少年科谱知识丛书)

    农业新空(青少年科谱知识丛书)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特别编辑了这套“青少年科普知识”丛书,主要精选现代前沿科技的各个项目或领域,介绍其研究过程、科学原理、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等,使青少年站在当今科技的新起点寻找未来科学技术的契入点和突破口,不断追求新兴的未来科学技术。
  • 一品凰女

    一品凰女

    传言,王爷俊美迷人,不仅智谋超群,而且性格柔善,堪称全城男子膜拜的典范……而她,一朝苏醒,却对上他森冷的凤眸,还没来得及回神,就被强行灌下毒药!她抵死挣扎,却屡次被擒,捏着她的下巴,他嘴角扬起戏谑的笑意:鸾儿,你逃不掉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骊姬传奇:毒女归来
  • 女神来自末世

    女神来自末世

    一天,王云忙完一天,正躺在租的小房子里挺尸。突然,敲门声响起,一个貌美如花的御姐女神,便出现在他的眼前。她说,她只是因为一个承诺,一个来自未来末世的承诺……
  • 魔祖一起名真难

    魔祖一起名真难

    林洛被选为新一代的魔子,该如何带着渐渐式微的魔宗重新站在世界之巅,又该在正与邪之间如何选择?欢迎进来看看。看我笔名了吗?不过不用怕!我是个靠谱的人,只要有一个人在看,在书评里说一声,我就会写下去!给自己加油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