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96500000020

第20章 保脸面切忌骄气

退隐时,曾国藩是否可以揭开面具,回到他向往的“笃实之真面目”呢?

刘蓉回籍后养晦深山,冲襟乐道,其志不移,其性不变。他作《还山篇》讽喻曾国藩。诗中云:

功臣名遂身不退,劬劳缺掌胡为哉!

南岳巍巍固天纵,岩栖要得幽人共。

看武乡尽事何成,邺侯还山身更重,

留侯辟庠谷意非狂,淮阴就醢词何痛,

青霄已快翔双鹤,丹穴终看巢三凤。

题诗远寄多髯公,唤起黄州春一梦。

曾国藩见诗后,感慨万千,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同治三年(1864)三月,湘军在金陵正血战方酣。而曾国藩竟为江西争饷之事败讼,使他的失望忧烦达于极点,于是很快具疏辞却钦差大臣、两江总督两席,还决计偕弟曾国荃同时引退。

曾国藩兄弟引退之念,始于同治二三年间。而决心之坚,则成于江西争饷的败讼。从中可嗅出朝中亲贵大臣倾挤之味道。而且此案之外,朝廷更故意发布言官对曾国藩之弹劾,尤使曾国藩惊恐不安。所以,到了三月,他称病辞官。在其具疏请辞之先,他还将引退决心函告郭嵩焘:

近来礼察物情,大抵以鄙人用事太久,兵柄过重,利权过广。远者震惊,近者疑忌。揆之消息盈虚之常,即合藏热收声,引嫌谢事。拟于近日,毅然行之,未审遂如人愿否?

这已充分表明曾国藩决心引退之志,而无所隐瞒与眷恋。

曾国藩之所以受到一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伟人、名人之崇拜,成为封建时代最后一尊精神偶像,与他善收晚场有很大关系。

大凡功成名就之人,名望欲高,愈是珍重这份荣誉。曾国藩过人之处在于,他对自己的名望始终抱有怀疑的态度,甚至根本就认为没有什么名望。他从自己至爱的兄弟们身上,看到了名望遮掩下的裂痕和隐患,由此及彼,别人会怎样就可想而知了。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这是曾国藩的名言。这句话也反映出他坚忍的性格修养。曾国藩早年做京官时,得到穆章阿的提携升迁极快。至他的恩师受到咸丰帝的惩治以后,虽说他没有受到什么牵连,但是确确实实失去了一个坚强的后盾,根基也没有以前那么深厚了。后来奉命办团练可就吃尽了苦头。

曾国藩虽然身为团练大臣,但是起初他并不相信团练武装在对付太平军的作战中能起什么作用。他认为,嘉庆年间虽有依靠团练武装镇压白莲教起义的经验,但至咸丰初年,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已不甚适用了。首先是饷源不同,嘉庆初年,团练费用出自国库。到了咸丰初年,清政府财政拮据,军饷尚且难以为继更没有余力供给团练费用。因而团练经费由地方绅士自筹自管,与官府无关。这样如果所委任的团练人员不得其人,承办人员乘机搜刮民财,必使农民走投无路而走向反抗,无异火上浇油。这样来举办团练,不仅不能达到自救的目的,反而会引火烧身,加速灭亡。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明代末年加派“辽饷”、“练饷”所引起的严重后果,对清朝来说,可谓“殷鉴”。但是,曾国藩是团练大臣,咸丰皇帝给他的任务是“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并没让他募勇练兵,建立军队。所以他就不得不打着办团练的旗号,把自己的计划纳入其中,以求名正言顺。为此,他在“团练”二字上大作文章。他说:“团而兼练者必主营哨,发口粮,可防本省,可剿外省,即今日官勇之法。”他没有机械地执行清政府的命令,也没有盲目仿效前人,照抄邻省,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打着办团练的旗号另搞一套,志不在团练而在建军。应该说,曾国藩的政治眼光还是高出清政府和当时的平庸同辈的。

曾国藩集练的湖南官勇第一次出省作战,是在1853年赴援江西之行。这年夏天,湖北按察使江忠源奉命帮办江南军务,由湖北广济前往江南大营赴任,行至九江,惊闻太平军欲攻南昌的消息,急忙赶到南昌城中助守,以所带兵勇过单奏请增援,曾国藩奉命与湖南巡抚骆秉章商定,派勇三千六百人分三批启程,前往南昌。结果带兵书生心狠手拙,在南昌城下遭太平军伏击,死骨干七人,兵勇七、八十人,罗泽南的门生多人毙命。曾国藩听到这个消息,且喜且忧。喜的是书生临阵敢战,远胜绿营员弁,亦证明他不用营弁,纯用书生带兵的办法切实可行;忧的是初集之勇尚不善战。当时罗泽南带往江西的一千湘勇,也只有一营受过训练,其他两营皆是未练新勇,而这些新勇一战全丧。从此曾国藩更加重视对新勇的训练,把它看作决胜的基础,这给他镇压农民起义也打下了基础。湖南串子会、红黑会、半边线会等正准备起义,就被曾国藩的军队残酷镇压下去,使湖南成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基地。

然而曾国藩镇压会党,得到的是“曾剃头”、“曾屠户”之类的诨号,各种诅咒传遍湖南,致使对他追随很紧的李鸿章等人都为他担心。因为曾国藩的一些作为,威胁到了一些地方官吏,所以他们也处处与曾国藩过不去。

1854年湘军攻占武昌后,处于悲观失望中的咸丰倍受鼓舞,看过捷报后,立刻任命曾国藩为署理湖北巡抚,并在奏折上批道:“览奏感慰实深。获此大胜,殊非意料所及。”他还眉飞色舞地说:“不意曾国藩一书生,乃能建此奇功。”一位军机大臣在此时进言:“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福也。”咸丰听罢,“默然变色者久之”,再不肯把地方督抚大权交给手握重兵的曾国藩,使他六七年内一直处于客军虚悬的地位。恰在这时御史沈葆桢上一奏折,要求曾国藩乘胜东下。咸丰便趁机收回成命,赏给曾国藩兵部侍郎衔,办理军务。而鄂抚一职则由曾在湖南屡次作对曾国藩的陶恩培担任,在他未到任前,由刚刚因曾国藩攻占武昌而从“署理”转为“实授”的湖广总督杨霈兼任。刚收到令其署理湖北巡抚的谕旨时,曾国藩还有意推辞一下,免得由于丁忧期间立功受职而为人讥笑指责。然而,他的辞谢奏疏还没有送到北京,咸丰就改变了主意,并已收回成命。更可笑的是咸丰帝在曾国藩的奏折下批道:“朕料汝必辞。又念及整师东下,署抚空有其名,故已降旨令汝毋庸署理湖北巡抚赏给兵部侍郎衔。”并倒打一耙说:“汝此奏虽不尽属固执,然官衔竟不书署抚,好名之过尚小,违旨之罪甚大。著严行申饬。”曾国藩攻占武汉,远远观望的荆州将军官文和署理湖督杨霈皆得重赏,而他本人不仅未得到地方实权,还受到“严行申饬”,这不能不引起曾国藩的深思。从此,也让他看透了清廷对他的猜忌心理。可是曾国藩还是忍了下来,以致最终成为清王朝的“中兴名臣”,泽被后代。

“挺”是曾国藩的人生哲学,他流泪的时候,人所不知,因为他是戴着面具的。

曾国藩认为,只有自立自强才能成就大事。他指出,自古帝王将相,没有不是从自立自强做起,即是成为圣贤的,他们也各有自立自强的方法,因而才能够独立不惧,坚定不移。纵观历史上诸多圣王贤相、功臣名将、圣贤哲人,他们之所以获得成功,就是他们身上不乏刚毅挺拔之气,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概,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一种坚不可摧的自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刚”。刚是一个人的骨架,靠着这副骨架人才能站立于世,才能克服大量的困难险阻,才能超越常人战胜恐惧、悲观、消极和畏难苟安的心理天敌,才能使人体生命之潜能无限地释放出来。人若无刚则无以自立,若不能自立则无以自强。刚,是人类生命运动中最大的源泉,否则,生命则变得无动力、无价值、无意义。

曾国藩自幼便受到祖父“做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的训导,因此,他认为“倔强”二字不可少,功业文章都必须有这两个字贯穿其中,否则会一事无成。他早年在京城做官时,甘愿与那些名气大、地位高的人争斗,就具备了挺然持立不畏强御的精神,他也因此而处处受排挤,经常成为舆论讽喻的中心,遭遇了诸多曲折磨难。他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过刚则易折,易折则无以达到自强之目的。他在秉承祖训的基础上,又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总结出:只有刚柔相济,才能达到自立自强之目的。人不能只具备“骨架”,还要具备“血肉”,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才会具有光彩照人的生命旅程。“柔”,就是一个人的“血肉”,是最富生命力且使人挺立长久的东西。在《山木》篇中,庄子讲到了东海有一个名叫“意怠”的鸟。这种鸟非常柔弱,总是挤在鸟群中苟生,飞行时它既不敢飞行在鸟队的前边,也不敢飞到鸟队的后边;吃食的时候也不争先,只拣其它鸟吃剩的残食。所以,它既不受鸟群以外的伤害,也不引起鸟群以内的排斥,终日悠哉悠哉,远离祸患。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柔,并不是卑弱和不刚,而是一种魅力,一种处世的方法。

古往今来,有多少功臣名将由于过“刚”而遭遇不幸。关龙逢、比干由于刚直不阿,直言进谏,而惨遭夏桀和商纣的杀戮;海瑞由于秉性耿直柔而一生坎坷不受重用。在曾国藩看来,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柔是手段,刚是目的,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实现真正的自立自强,这才是柔的实质。

历史上的勾践灭吴,就是一则外柔内刚、以求自强的典型事例。春秋时候,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采取了与吴国讲和的方略,向夫差称臣做奴,并献上了越国的珍财异宝和美女西施。夫差每次外出,勾践总是恭顺的请夫差踩其背而上车,并在车前为夫差牵马,甚至在夫差生病时口尝夫差粪便,以表忠心。即使有人唾骂,他也不在乎,总是一副低眉顺眼的面孔,深讨夫差之欢心。久而久之,夫差便放松了对勾践的戒惕,放他回到了越国。勾践深以会稽之战为耻,一面卧薪尝胆,苦心劳力,爱抚群臣,教养百姓,发展生产;一面到夫差面前问安献宝,借以迷惑夫差。经过数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打败了吴国,活捉了夫差而称霸诸侯。勾践以匿刚显柔的手段,从而达到了灭吴称霸的目的。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熟知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南中酋长孟获多次侵犯蜀国的边境,诸葛亮决定南下征伐。首次交战,孟获便陷入了蜀军的包围圈,他只好弃马夺山路而逃,被早已埋伏在山上的魏延活捉,南兵大败。诸葛亮下令,赏赐南兵俘虏酒饭,随后把他们放归。南兵个个感恩不尽。独孟获不服,说他是因为山路狭陡才被捉住的。诸葛亮就放他回到了山寨,孟获又重整人马要与诸葛亮决一死战。他常饮酒取乐,对部下凶狠,他的部将董荼那元帅为了报答诸葛亮不杀之恩,趁孟获酒醉之际,绑缚孟获送进了蜀营。孟获见了诸葛亮大叫不服,说他是被自己手下捉来的。诸葛亮攻心为上,二次放了孟获。孟获回到山寨与弟弟孟优密议,使孟优入蜀诈降里应外合以便一举打败蜀军。诸葛亮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用药酒灌醉了孟优等人,孟获当夜偷袭蜀营,第三次做了俘虏,孟获还是不服,诸葛亮又一次痛痛快快地放了孟获兄弟。如此,又三捉又三放,到诸葛亮精心策划第七次活捉了孟获,仍旧对孟获说如若不服还可以回去准备再战,孟获感激得涕泪交加,表示南人永不造反,愿与蜀国永远修好。诸葛亮以“怀柔”的手段,以柔制刚,克敌制胜,降伏了强悍的南人,达到了安定蜀国边境之目的,排除了北伐曹魏的后顾之忧。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的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是水可以冲击任何坚硬强大的东西,没有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替代它。以柔制刚,以柔克刚,运用于人格的自立自强上,往往会产生特殊的效果。

一次,宋太祖赵匡胤正手持弹弓在后苑打鸟。忽传报一位大臣有急事求见,赵匡胤一听说有急事,不敢稍有怠慢。立即召见大臣听奏,然而听奏后却认为事情不大,便斥责这位大臣说:“这算什么急事!”奏臣对皇上的态度不满,随口说道:“这总比打鸟的事急吧!”赵匡胤恼羞成怒拿起斧柄向这位大臣的嘴上抡去,大臣的牙齿当即被打掉两颗,他不卑不亢地拣起被打落的牙齿。赵匡胤更火了:“难道你还想保存这两颗牙齿找我算后账吗?”大臣说:“我怎敢与您论是非呢?这事史官自然会记的。”赵匡胤听了猛惊,连忙笑容满面的好言安慰,还送给这位大臣许多金帛。这位大臣在权势和地位上是弱者,无以与至高无上的皇位抗衡,但他采用了柔弱的态度,却寓于道理上、人格上的刚强,征服了至高无上的皇权,达到了自己在人格上不畏强暴,据理而争,自立自强的目的。

退步宽平,清淡悠久。曾国藩是一个善于从古代先哲那里吸取智慧的人,也是一个善于把所学知识与人生经验联系起来思考的人,从而从中抽取人生的信条与经验: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在什么样的情势下该争,在什么样的情势下该退,要根据客观情况审时度势,刚柔并用。片面地依靠“刚”而忽略“柔”,或片面地依靠“柔”而忽略“刚”都将导致失败。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天下兴亡的大义面前不争何待?在人生难行的地段、在名利场中、在富贵之乡、在人际的是非面前,退让一下有何不好?所以说,为人处世,善用刚柔,才能长久挺立,自立自强。

曾国藩确实爱脸面,这是一种洁净自身的观念。其中,一定要把骄气除去,何以见得?他认为,曾国荃对于世间阅历渐深,而来信中仍不免有一种骄气。天地之间只有谦虚谨慎是致福的方法,骄傲就会盈满,盈满就会倾倒。凡是说话、写文章,憎厌别人的习俗,嫌恶人家的鄙陋,议论他人的短处,揭发他人的隐私,都是骄傲的表现。不论所指的事是否确实恰当,即使一一都确切可靠,已被天理所不允许。我们家的子弟满腔骄傲之气,开口就说人家的长短是非,讥笑他人鄙陋,都不是好现象。贤弟要想戒除子侄辈的骄气,一定要先把自己好议论他人短处、好揭发他人隐私的习气痛加改正一番,然后让后辈事事警觉改正。要想去掉骄气,总要以不轻易非议讥笑他人为第一应当做的事。

的确,“骄则荡,荡则倾”,“进步处便思退步,着手的先图放手。”关键是“骄脸”令人忌恨,令人刺杀,这不管你是有无真本领,皆然。这是大众都能明白的公式。

同类推荐
  • 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悠斋书评及其他)

    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悠斋书评及其他)

    从根本上说,正义的实质内涵体现为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交换。说得再直接简明一点,所谓正义,就是相互性基础上的利益交换。社会制度和伦理规范的正义直观上表现为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安排或分配。但社会不是抽象集合体,它是由诸多个人在一定共契上组织成为的生活共同体,其组织结构及其运作凭借或通过诸如国家政府、社团组织机构或特定的社会管理机构得以实现。
  • 道德情操论轻松读

    道德情操论轻松读

    《道德情操论》相比《国富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祉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道德情操论》早于《国富论》近二十年发表,前后经过五次修订,是亚当·斯密毕生最重视的作品。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对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作了很好的回答。
  • 波论:一种对世界真相和人生意义的再认识

    波论:一种对世界真相和人生意义的再认识

    《波论一种对世界真相和人生意义的再认识》分为上下两篇,共八章、十个部分,主要记录了作者对事物存在与变化真相的一点探索,以及在生活中如何思考和看待问题的一些体会,形成了一个大胆的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全新的认识方法。上篇就宇宙和物质、生命和意识等从哪来,如何运行及演变等提出了一系列与当前不太一致的观点和看法,力图跳出现有的思路与局限,对当今的一些热点和疑惑问题给出一种解释,并提供出还原世间万物真实面目的一个答案。下篇以上述理论为基础,结合作者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提出了人生中几点最基本的实质与意义,总结了在思维及认识上的一些规律和方法,希望对我们与自身、和外界的沟通及交流能有所帮助。
  • 创造的进化论

    创造的进化论

    本书是柏格森的代表作,书中论证了“生命冲动”的理论和直觉主义方法论,并对之前的进化论哲学体系作了批判。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成熟。
  • 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

    本书所选皆为季羡林先生的怀旧散文,包括故园之思、父母之思、痛悼师友、人生忆往述怀等等。深浅不一的回忆中,清晰再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人和事:衣钵相传,恩德无限;斑驳的场景,多舛的人生;在省察自我、梳理时代脉络的过程中,娓娓道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与体验、人生的悲苦与辛酸。丰富的情感,浓郁的诗意,纯朴的文笔,催人泪下的诉说,带给读者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热门推荐
  • 日沉东海

    日沉东海

    徐忆辰本为秦朝方士徐福之义子,随其东渡之时,因海中异象不慎坠落东海,却就此进了归墟之境。入主赤城后,在归墟九州间往复斡旋,结识诸多友人,而他自己,却深深陷入一个男人可否同时爱着两个女人的谜题之中。伴随时间推移,他渐渐发现,这东海归墟竟与世间多处相连,而他那远洋东渡的义父徐福,数百年后居然也未死去,更似乎,正酝酿着一个巨大的阴谋……
  • 同桌的她

    同桌的她

    柳怡萱和陈熙敏是丹水池小学的五年级1班的学生,柳怡萱是班长兼语文科代表,而陈熙敏是班上有名的小痞子,他们虽然是同桌,但是私下总是水火不相容。一次陈熙敏的好朋友告诉他,柳怡萱在班主任那里打他的小报告,他十分生气于是想整整柳怡萱,让她知道自己的厉害,就在下课的时候偷偷的在柳怡萱的笔盒里放了一个整人玩具。柳怡萱上课打开笔盒时发现一只毛茸茸的的东西,受到惊吓,被张老师发现批评了她,柳怡萱委屈的哭了,陈熙敏看到柳怡萱哭了,而自己的阴谋也得逞了,于是偷偷的笑了。过了几天,柳怡萱发现陈熙敏上课总是打瞌睡,于是小心提醒他,用铅笔头扎了他。后来柳怡萱在卖学习资料的路上发现陈熙敏提着饭盒走进了医院……
  • 疯狂的汽车

    疯狂的汽车

    顾晨觉得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相处七年的未婚妻一脚把他踹了,玩游戏跟他网恋了一年的居然也是个骗局,醉酒回家的顾晨却捡到了一辆汽车,一辆破烂的超级汽车,天知道这个猥琐的汽车是从什么地方穿越来的,它又会带给顾晨什么
  • 致命暗诱惑

    致命暗诱惑

    她以为她的一生中不会再有幸福,注定下地狱的彼岸花。冥冥中注定,此生他与她注定纠葛交织。他是豪门富少,但却是私生子,他恨透了那个为一己私欲抛下整个家庭的男人,千方百计证明自己的存在却换不来那个可贵的亲情。命中注定的相遇,同样的冷酷无情,当无情撞上无情——“我会倾覆你一切幸福!”她扬起媚世的笑容肆无忌惮尽显张扬。“那我就陪你捣乱整个苍穹!”他以45度完美弧度封住了她的唇,也封住了她的心。
  • 猎鬼少女:我的黄泉冥夫

    猎鬼少女:我的黄泉冥夫

    傅喜天生鬼眼,八字极轻,自幼被鬼上身无数。午夜穿着开叉的大红旗袍,坐着大花轿嫁给了一只民国鬼?高校女学生惨遭碎尸,她在睡梦中大嚼特嚼吃着人肉小鲜包?一觉醒来身在精神病院,装疯卖傻差点被割肾?这都根本不是事儿!降生之日,绝世容姿的九尾妖狐缚住她的百鬼夜行之气,掠夺她的双生血亲。四年前的那天,孽镜台里的妖孽男子让月老斩了她的情丝,断了她的红尘。她的宿命萦绕在血色鬼物间,被剥皮的新娘,无故失联的少女,黑暗中隐藏的秘密恍若噩梦中的魇兽顷刻间将她吞噬……少绾读者群:325828051,欢迎亲们勾搭~
  • 冥王骑士

    冥王骑士

    来自另一个世界,拥有强大力量的一位王者——冥王,曾在数亿年前意图称霸这个世界。勇敢的四位冥王骑士挺身而出,为封印冥王献出生命。而冥王的封印每五百年就会减弱,就必须由下一代的冥王骑士来加强封印。一直延续下去.....
  • 残兵灵异笔记

    残兵灵异笔记

    国军67军连长“杨励寒”老班长“孙大勇”炊事员“吕大馒头”神秘刀手“顾佳彬”救护队长“于佳欣”还有台湾籍日本兵“沈俊”他们在淞沪战场上活下来之后,在寻找大部队的时候,阴差阳错的闯进了当地地一座邪灵山—佘山。在经历了日军搜索,阴兵追杀,鬼教堂等一系列毛骨悚然的恐怖事件后,身边的战友一个个的力气死亡或者失踪,最后就当杨励寒以为终于摆脱险境的时候,摆在他眼前的真相又把它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 发现我爱你

    发现我爱你

    长像一样,性格相反的一对孪生姐妹欧阳宣、欧阳玖幼稚园里小朋友口中的“大王”詹辰浩一下子闯入了姐妹两的世界,他给了姐姐活下去的动力,他带给妹妹的是讨厌?还是喜欢?
  • 陪你看烟花灿烂

    陪你看烟花灿烂

    在秦岭,姓穆的女人问了秦枫一个问题,她笑他答不上来,眼神轻佻继而鄙夷的望着那道背影渐行渐远,两行清泪溢出眼眶划过雪白的脖颈与那男子背道而驰,也罢,这个令人绝望的故事就这样结束吧。然而,她不知道这只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只因为这个世界从来不只是他们两个人的。
  • 大洞金华玉经

    大洞金华玉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