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92400000010

第10章 10 忆庆华

已记不清到底是哪一年与陈庆华初次见面,但他的大名倒是很早就知道。20世纪50年代初期,他动笔较勤,常在报刊上(如《光明日报》史学周刊)看到他的文章。大约是在1961年武昌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学术会议期间,我们才初次结识,但此后并无联系。

直到1963年我被借调到北京,参与筹建中国近代社会历史调查委员会,由于邵循正先生也是该会委员,因而与庆华开始有所交往。记得有次邵先生以北京史学会名义,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邀请我与祁龙威等外地学者餐叙,庆华以东道主身份与我们谈话甚多。他那谦和诚朴的风貌,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当时我受杨东莼的委托,就北洋史料问题经常与章士钊联络。行老(大家对章士钊的尊称)个性较强,不大好打交道。但由于我的堂伯章宗祥与他曾有北洋同事之雅,他把我视为世交子弟,倒是比较亲切热情。不过我第一次单独前往史家胡同11号拜会时,心情还是比较紧张的,因为自己说话一向没有遮拦,唯恐无意冒犯将会误了东老的正事。为了表示诚心向他老人家求教,我特地把近期写的两本张謇部分未刊函札笺注请他审阅。他倒不讲客套,没过几天就将两本笺注交还,并用毛笔在上面批字多处,或补充,或纠正,颇为认真。不久,庆华高兴地告诉我:“行老对你印象极好,以后工作就方便了。”我问他怎么知道,他说是行老女婿(含之前夫,在北大经济系任教)转告的。这一期间虽然交往不算密切,但他对我的关心与帮助已与日俱增。

真正与他交往较多,是在“文革”后期。1974年我被借调到《历史研究》编辑部工作,由于单身在外又长期住在旅馆,工余时间很难打发。幸好庆华热情邀约,常在假期到北大朝润园他家中聊天。庆华藏书极多,称得上满坑满谷,连沙发乃至沙发扶手和茶几上都堆满书刊,来客要临时搬开部分书籍才有座位。庆华嗜书如命、读书成瘾,见面后没有任何客套寒暄,开门见山就谈中外新出书刊,以及各处典藏,历历如数家珍。在北大历史系,庆华有“活神仙”之称,大约是笑他生活没有规律,工作没有计划,常常夜读至凌晨,而上午要很迟才能起床。那时他已患糖尿病,经常自己注射胰岛素,但却从来不知爱惜自己的身体,依然猛读如故。

朋友中间有人认为庆华懒散,我倒觉得这是一种误解。他读书并非为了消遣或随便翻翻,对重要书籍和文章都有较详尽的笔记。应该说,这些笔记当时大多很有价值,可以提供许多新的学术信息,特别是国外学术动态。他外语条件很好,在“文革”期间像他那样努力阅读外文书刊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庆华历来以助人为乐,从不以资料为私有。他读书做笔记往往是为了帮助别人,例如他为清华党史教研室查阅了大量新出外文书刊,笔记上好些都已转译成中文,以便让更多人利用。1976年以后我们编写《辛亥革命史》,他又看了许多相关外文书刊,每次见面都与我交流资讯,以求书稿不至昧于海外学术进展。伯纳尔《1907年以前的社会主义》,就是听他说及我才从近代史研究所借阅的。其中有关孙中山与第二国际交往的描述,以及所引用的比利时社会主义报纸《人民报》所载消息,对国内辛亥革命史和孙中山研究,都是比较新鲜而又重要的资料。庆华的妻子是东北人,在工厂工作,文静贤淑。每次我去都必留饭,因朗润园离校门很远,那时北大附近餐馆不多,而庆华又爱长谈。中饭无非两菜(或三菜)一汤,以素菜为主,但颇精致。她与女儿在其他房间就餐,让我与庆华边吃边谈。那种浓郁的家庭温馨,化解了我长年羁身京华的寂寞。

“文革”以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大家工作渐忙,交往自然不如“文革”后期那么密切。但庆华对我们工作的关心依然如故,中南地区辛亥革命史研究会举办的学术活动,他只要有空必定参加,而且每来必发表很中肯的意见。记得在筹划《辛亥革命史丛刊》的座谈会上,他一反日常的沉静平淡,热情洋溢地鼓励我们应该像法国学者研究法国大革命一样,把辛亥革命研究会与丛刊坚持100、200年。语重心长,给我们很大鞭策。除此以外,我们还有共同的海外朋友,这也增加了相互之间的经常联系。其中比较密切的有两位:一是法国的巴斯蒂,一是日本的陈来幸。巴斯蒂“文革”前曾来北大教法语并进修,侧重研究张謇和中法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经常向庆华请教并得到很多帮助。特别是与张謇相关的师友的众多文集,如果没有庆华这样知识渊博的老师指点,一个外国年轻学者是很难查寻与解读的。“文革”后巴斯蒂再次访问北大,这时她已是法国相当知名的教授了。因为我对张謇也有多年研究,所以庆华介绍她与我结识,从此经常书信往还,成为海外知己之一。庆华病逝后,巴斯蒂非常悲伤,曾结合学术研究撰写悼念文章。日本京都大学的朋友们对这篇文章评价很高,德高望重的岛田虔次教授亲自译成日文,经由狭间直树交给我要求再译成中文发表。我请两位博士生(一懂日文,一懂法文)合作译成中文,在《辛亥革命史丛刊》发表,为庆华的英年早逝表示过迟的悼念。1991年11月我应邀到巴黎讲学,巴斯蒂在家中亲自做饭款待,谈话间多次回忆庆华过去热心帮助,并以未能实现邀请他访问法国为莫大的遗憾。这时巴斯蒂亦有亡夫之痛,身边仅有幼女相伴,虽然强打精神整整陪伴我一天,但眉宇之间仍然不时流露出淡淡的哀愁。陈来幸原来是神户大学的博士生,旅日华侨第三代,著名作家陈舜臣的侄女,1979年秋天来京都大学听我讲演时相识。1980年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进修,随即到北京查阅资料。她的博士论文是虞洽卿研究,而庆华恰好是宁波人,所以我带她去求教。庆华为她讲“阿德哥”(当地人对虞洽卿的昵称)的若干故事,并且介绍了相关资料与论著,我们也交换了对虞的基本看法。随后庆华到京都大学讲学,来幸几乎每周都来听课,两人交往更为密切。1981年11月我到日本开会,庆华曾嘱我带去一对杭绣枕套,作为我们对来幸新婚的贺礼。1993年夏天我与内人在日本客居三个月,在京都与来幸重晤时也谈了许多与庆华结交的往事。庆华的学识与为人,常为许多海外学者所津津乐道,他对中外学术交流是有很多贡献的,这一点似乎只有少数人知之较深。

庆华的逝世使中外友人感到意外,简直不敢信以为真。因为他虽然有糖尿病,但并不严重,且体质较好,又爱乒乓球、游泳等运动,加以性格温和而又开朗,本来不应这样过早离去。听说是医疗不够及时且诊断不够确切,这就使人难免要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处境而感慨。庆华一向没有什么大病,如果有较好的生活条件与医疗待遇,也许还可以工作十年、二十年。但他就这样匆匆走了,没有留下一本较大的专著,这是多么令人遗憾!但有这么多海内外同行学者怀念他的学问与美德,庆华在天之灵当可感到欣慰。

同类推荐
  • 爱的竖琴

    爱的竖琴

    这些诗,或以深邃的笔墨纸探索爱的哲理,或以细腻的笔触触及少男少女的相思,或以鲜活的感受吟咏对爱与美的追求,或以缠绵的情调表现失恋的痛苦,失意的孤独和渴望爱的慰藉……
  • 生死乾坤扇

    生死乾坤扇

    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是一座绚丽的文学宝库,珍藏着浩如烟海的内容健康、纯朴乐观、形式丰富多彩的文学瑰宝。它植根于民间,融幽黙、风趣、机智、巧合等元素于一体,以其通俗易懂上口易记而得以广泛流传。它源远流长,在某种程度上,它给正史以弥补,给名著的孕育奉献了营养,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基本上都是先有零散传说而后成书。民间文学作品的内容大多以扬善惩恶为主,催人奋进,积极向上,并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如果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平淡……
  • 极度威胁

    极度威胁

    一本惊心动魄的纪实之作,亦是一本国际背景下弘扬正能量、塑造当代中国形象的大书。作为“感动中国2014特别致敬”的英雄业迹实录。2014年3月,埃博拉疫情突然在西非爆发。这是一种人类束手无策的病毒,感染性强,死亡率极高。一时间,世界各国谈埃色变。中国选择坚定地与非洲人民站在一起,共抗疫情。9月,中国医疗队和检测队,共59人在9月中旬抵达疫情最为严重塞拉利昂,他们在医疗第一线,也是生死第一线,面对极度威胁,和当地人民一起,稳定了疫情,迎来了转机。
  • 牡丹亭

    牡丹亭

    如果认为古代人的爱情迂腐,那么且来读读《牡丹亭》吧,这里有你不曾了解的古人生活。作家白先勇曾玩笑说道:古人的后花园是最危险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亭》里演绎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古代名门闺秀,进了后花园看到宜人美景,就开始蠢蠢思春,然后就邂逅了一段生生死死的爱情……一曲《牡丹亭》,写尽了天下痴男怨女的缠绵心事,连《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也读得“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 扬清集

    扬清集

    本书为杂文、杂感集,书中许多文章为作者对一些事情所发表了的一些感慨,例如《爱书还是加负》《请放过李咏一马列》等,本书语言流畅、情感真挚。
热门推荐
  • 仙路之上

    仙路之上

    仙门中一个杂役少年,因为吃掉了一只鸡,而走上了不平凡的修仙路。仙路多枯骨,红颜白发,天骄易老,少年陈北会踏出怎样的路。凝脉,结血,动气,驱阴,借神,化道,求阳,问仙。问仙问仙,问世间是否还有仙。
  • 九重妖后:红颜媚骨

    九重妖后:红颜媚骨

    他予她滴血之恩助她化身人形她堕入红尘伴他两世情缘她,前尘尽忘却依旧苦苦守候千年他,抽去三千情丝,只为助她修补残魄她,灵动美好,心却被践踏的残缺不全他,本是无情,却终甘为她堕落凡尘待繁华落尽依旧红装摇曳的她“我早已不再爱你”
  • 龙战八国

    龙战八国

    八路军某部一个连队和国军某部的一个加强排在一次争夺日军军火库的时候无故失踪。而在另一个时空里,诸国列强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那些洋鬼子在势如破竹的情况下却意外的遭一队神秘人的袭击,从此,接二连三的怪事发生了,一支让列强们闻风丧胆的部队也在中华大地崛起,国民们认为它是华夏祖先的灵魂,便称它为龙魂。
  • 我要当巨星

    我要当巨星

    刚中了双色球的秦煊发现周围的世界改变了,变得既熟悉又陌生。“那些我爱看的书哪去了?逼我自己写啊。”“那些我爱听的歌哪去了?逼我自己唱啊。”“那些我爱看的电影哪去了?逼我自己拍啊。”“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是我中的双色球啊,同一期啊,怎么就不是一样的号了,坑我啊!”
  • 等风来也等你来

    等风来也等你来

    朴灿烈同人文。三年前你突然消失,三年后我再也不要放你走了,我不想你住在我心里,却消失在生活里.
  • 布衣女讼师

    布衣女讼师

    刚穿越成讼师,就碰上瑞王府内闹命案,染指高大上加冷富帅的瑞王实属一不小心。既然走不进你的心,那么,带着皇帝老儿亲赐“布衣女讼师”的封号只身走天下吧。验尸骨、破奇案、解迷题……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风险,一路收获各种护花使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纵横异界的狂战士

    纵横异界的狂战士

    当传承千年的兵法遇到了最强大的军队,当神鬼莫测的阵法出现在了古老的战场。究竟是人定胜天,还是天命难违。风无言本无意征战天下,却被这可笑的天命,给推到了战场之上。既来之,则安之。就用吾辈所学,征战于这无常的世界。
  • 杀手贴身保镖

    杀手贴身保镖

    一个世界顶级杀手,年仅18岁,每天或者刀尖上舔血的日子,他受够了,摇身一变,且看玩转都市!担任清纯美女的贴身保镖,可爱萝莉的同桌,妩媚性感的老公!一切皆有可能!
  • 古今奇闻类纪

    古今奇闻类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要回报以歌

    我要回报以歌

    本书收录了张丽钧最新创作的40多篇散文,充满了对现实与生命的感悟,为阅历尚浅、忽略过多的中学生们摆出了一场珍贵的“纯净阅读的盛宴”,展现了精神原野上的美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