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这样的心理使如今许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弹琴、跳舞、画画、英文……一个都不能少,生怕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落后了,他们没有更多地考虑到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而是一味地将自己未圆的梦或一家人的期望全盘托付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按自己心中规划的理想蓝图发展。而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往往与父母一相情愿的预料相反,有时有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反而给孩子造成了许多压力,使其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其实对于孩子的未来,应让孩子自己构筑,父母充当指导的角色也就足够了。
据调查研究显示:在广州,有42.8%的孩子对现有家庭教育方式表示反感,难以感到快乐;有27%的孩子将“家长不能理解我”列为主要烦恼之一。其中包括:31.5%的孩子觉得“家长只知道关心我学了什么、成绩怎么样”;26.6%的孩子认为“我想做的事情爸爸妈妈总不让我做”;19%的孩子认为“我不愿学爸爸妈妈为我安排的学习内容,如钢琴、计算机、舞蹈等”。由此看出,父母为孩子安排人生时,往往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决定,根本不管孩子是否喜欢,是否感兴趣,是否有能力,他们很少会问孩子喜欢什么、爱好什么、有什么打算。
其实“父母是弓,孩子是箭”,父母要做的事情不是决定这支箭要射到哪个方向,而是负责把弓拉好,让弓张得满满的,给箭顺利射出去的动力。古今中外很多名人的成功都不是由父母为其选择的,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选择而成就大器的。孩子的路终究还是要自己走。为人父母者,与其把自己一相情愿的未圆梦想加诸孩子身上,不如与孩子一同圆个美丽的梦,把对孩子的期望转化为对孩子的赞赏、鼓励、支持,让孩子在父母适度的期望中找到向前迈进的动力,按照自己的能力、爱好和兴趣发展,实现自己的梦想。过于干涉孩子的父母,不仅是放弃了自我,也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孩子的自主发展。
作为父母来说,在一个适宜的时间与场合,与孩子一起探讨一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其效果远远胜过一日10次的重复。如今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众人的关爱之中,不免养成了一种被动的习惯,习惯于等待外来的指令,而真正源于内心的需求与动机则显得相当缺乏,从而导致主动性与创造性水平低下。另外,父母喋喋不休的期望表达,就亲子间的交流而言,孩子仍然扮演了被动的角色。结果是,要么使孩子无条件地盲从,要么使他对什么都无所谓,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很多家长一辈子没有特别的成就,便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实现父母无法完成的梦想。于是,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被迫变成十项全能选手,弹钢琴、学跳舞、踢足球、唱歌、滑冰、参加智力竞赛、出书、当班干部,凡是好的东西样样不缺,孩子看起来像个超人,心里却对父母的严厉压迫充满怨恨。
父母这种过分的要求,如果遇到天资聪颖的孩子,在表面上的确可以培养出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天才,但有没有后遗症呢?一种明显的后遗症就是强迫型人格,对任何事情都追求完美,力争第一。
一旦遇到挫折,因为从小就饱受父母的高压恐吓,那个孩子很可能会一夕崩溃,转眼间变成一个颓废落魄的忧郁症患者。由于大多数父母在生活中并不是一个理想中的成功者,当父母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时,便出现一个问题,父母只能做到言传,而不能做到身教。在孩子机灵的眼睛里,父母只是空头理论家,而不是真正的实干家。父母这种表里不一的窘态,根本无法逃过孩子的眼睛。孩子可能迫于父母的威严,不敢点穿。其实,希望孩子成为全才并没有错,错的是父母的逼迫的态度。真正的天才不是逼出来的。
相反,如果父母信任孩子,多给孩子鼓励、支持、爱护,帮助孩子发掘内在的灵性和才智,那孩子虽然开始不一定鹤立鸡群,但稳定的心性和自然积累的自信定可帮他最终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