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81900000013

第13章 各省区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数评估

由于31个省区市自然地理、经济社会条件的巨大差异,地区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高低不均,在不同的建设领域也各有所长或所短,也同时反映在各地区生态文明发展指数的得分与排名上。那么,从地区层面看,主要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表现?生态文明发展各个方面又有什么样的关联和变化趋势?各地区又需要采取怎样的有针对性的策略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本部分在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的综合分析基础上,分别对31个省区市的生态文明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分析,揭示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地区的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为各地区制定相应对策提供重要的决策借鉴。

北京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北京市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735,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1位。具体来看,北京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人均GDP达到87475元,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居于第2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6.5%,位居全国第1;万元产值用电量、用水量以及建设用地分别是489千瓦时、20.1立方米、8.08平方米,用电量和用水量均排在全国的第2位,万元产值建设用地,居于全国第18位;人均建设用地面积81.01平方米,位于第31位。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污染物排放强度20.6吨/平方公里,居于全国第21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1%,居于第4位;建设区绿化覆盖率46.2%,居于全国第1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6.7平方米,居于全国第29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4.12%,居于全国第16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25人,居于全国第30位;人均教育经费3563.9元,居于全国第1位;R&D经费占GDP比例1.1%,居于全国第11位;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15.4%,居于全国第2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比2.2,居于全国第3位;万人拥有医生数39.7,居于全国第1位;养老保险覆盖面66.85%,居于全国第2位;人均用水量175.5立方米,居于全国第2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18.5%,居于全国第2位;在生态文明试点创建活动中,北京具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等称号,居于全国第14位。

与2007年相比,北京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变化不大,北京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0.215,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在第31名。分项来看,北京市在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环境和生态制度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由于北京市原有的发展基础较为良好,总体的提升水平和上升的空间较为有限。

天津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天津市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553,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6位。天津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生态经济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居于31个省区市的领先水平,生态制度建设居于全国的中上游水平,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社会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大投入。

具体来看,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天津市人均GDP为93173元,居于全国首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47.0%,居于全国第5位;万元产值建设用地5.6平方米,居于第2位;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21.0平方米,居于第18位。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污染物排放强度54.7吨/平方公里,居于全国第28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8%,居于第2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3.2%,居于全国第25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29.4人,居于第29位;人均教育经费2927元,居于全国第3位;R&D经费占GDP比例为1.98%,居于全国第2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城乡居民收入2.1,居于全国第2位;万人拥有医生数21.7,居于全国第6位;养老保险覆盖率41.0%,居于全国第31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13.65%,居于全国第6位;生态文明试点创建方面,天津市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称号,生态文明试点创建方面居全国第28位;在生态规划方面,天津市环境保护局于2012年10月发布了《天津市生态市建设“十二五”规划》。

与2007年相比,天津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一定的进步,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0.528,在31个省区市中排在第26位。分项来看,天津在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制度建设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制度建设以及生态经济建设方面的进步较大,但由于天津的发展基础较良好,总体的提升水平和速度不大。

河北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河北省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413,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23位。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生态社会建设居于31个省区市的领先水平,生态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居于全国中上游水平,生态文化建设水平较为不足。

具体来看,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人均GDP为36584元,居于全国第15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35.3%,居于第24位;万元产值建设用地6.05平方米,居于第4位;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7.4平方米,居于第25位;万元产值用电量1158千瓦时,居于全国第23位;万元产值用水量73.5立方米,居于第10位。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污染物排放强度22.8吨/平方公里,居于全国第23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1.4%,居于第22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居于第9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9.05平方米,居于第21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3.17%,居于第26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34人,居于全国第26位;人均教育经费1159元,居于第31位;R&D经费占GDP比重的0.74%,居于第17位;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9.60%,居于全国第25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万人拥有医生数19.3人,居于第15位;城乡居民收入比2.54,养老保险覆盖面61.2%,均居于全国第10位;人均用水量268.9立方米,居于第7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7.84%,居于第30位;在生态文明试点建设方面,河北省具有“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以及“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称号,居于全国第27位。

与2007年相比,河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较大进步,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0.969,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11位。分方面看,5个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社会和生态制度建设方面的进步较大。

山西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山西省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418,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22位。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社会建设居于全国的中上游水平,生态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水平仍需有进一步提高。

具体来看,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山西省人均GDP为33628元,居于全国第19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38.7%,居于第18位;万元产值建设用地7.79平方米,居于第15位;人均建设用地面积98.9平方米,居于第28位;万元产值用电量1457千瓦时,居于第27位;万元产值用水量60.6立方米,居于第7位。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污染物排放强度23.1吨/平方公里,居于全国第24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3%,居于第23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4%,居于第17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7.4平方米,居于第27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4.53%,居于全国第13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48.8人,居于全国第2位;人均教育经费1521.7元,居于第18位;R&D经费占GDP比例的0.88%,居于第14位;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12.3%,居于全国第8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比3.2,居于第25位;万人拥有医生数28.8,居于全国第2位;养老保险覆盖面59%,居于第15位;人均用水量203.7立方米,居于全国第3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12.5%,居于全国第8位;在生态文明试点创建方面,山西省具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等称号,居于全国第29名。

与2007年相比,山西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较大进步,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0.862,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17位。分方面看,5个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进步最大。

内蒙古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内蒙古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433,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21位。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生态经济建设居于全国的领先水平,生态环境建设居于31个省区市的中上游水平,生态文化、生态社会和生态制度建设水平较弱。

具体来看,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人均GDP为63886元,居于全国第5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35.5%,居于第22位;万元产值建设用地7.54平方米,居于全国第12位;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68平方米,居于全国第2位;万元产值用电量1269千瓦时,居于第24位;万元产值用水量116立方米,居于第17位。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污染物排放强度5.5吨/平方公里,居于全国第6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1.2%,居于第12位;建成区绿地覆盖率36.2%,居于第23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5.6平方米,居于第11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3.2%,居于第27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37.9人,居于第17位;人均教育经费2024元,居于全国第9位;R&D经费占GDP的0.54%,居于第23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比3.04,居于第21位;万人拥有医生数22.5,居于第5位;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49.3%,居于第23位;人均用水量741.6立方米,居于第27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9.7%,居于全国第21位;在生态文明试点创建方面,内蒙古具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以及“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称号,居于全国第21位。

与2007年相比,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一定的进步,内蒙古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0.697,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21位。分方面看,5个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生态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进步较大,但由于内蒙古原有的发展基础较薄弱,总体的提升水平有限。

辽宁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辽宁省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493,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13位。辽宁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生态社会建设居于全国领先水平,生态经济建设、环境建设、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均居于全国的中上游水平。

具体来看,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辽宁省的人均GDP相对较高,达到人均56649元,居于全国第7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8.1%,居于全国第19位;万元产值用水量、用电量和用建设用地分别是57立方米、764千瓦时、9.10平方米,分别居于于全国的第5位、第14位和第22位。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辽宁省污染物排放强度19.1吨/平方公里,居于全国第20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7.2%,居于第18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2%,居于第11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5.85平方米,居于第16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辽宁省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3.14%,在全国居于第28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33人,在全国居于第27位,人均教育经费1779元,居于13位;R&D经费占GDP的1.16%,居于第10位;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11.1%,居于第17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辽宁省城乡居民收入比2.47,居于全国第8位;万人拥有医生数21.1,居于全国第8位;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60.5%,居于全国11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12.5%,居于全国第9位。近些年来,辽宁省较为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称号,居于全国第6位。

与2007年相比,辽宁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一些进步,辽宁省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0.636,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23位。总体来说,辽宁省在5个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最为突出的是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制度建设和生态经济建设方面,但总体发展的速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吉林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吉林省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335,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29位。吉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生态经济建设全国的中上游水平,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制度建设居于全国的中下游水平,生态环境建设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具体来看,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4.8%,居于全国第25位;人均GDP达到43415元;居于全国第11位;万元产值建设用地10.1平方米,居于第25位;人均建设用力面积115.3平方米,居于第20位;万元产值用电量583.5千瓦时,居于全国第3位;万元产值用水量108.7立方米,居于第16位。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吉林省主要面积空气主要污染物含量达8.47吨/平方公里,居于第9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45.8%,居于第30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3.6%,居于第19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34.4人,居于第25位;人均教育经费1561.4元,居于第17位;R&D经费占GDP比例0.5%,居于第25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比2.35,居于全国第5位;万人拥有医生数20.3,居于第12位;养老保险覆盖面43.4%,居于第30位;人均用水量472.1立方米,居于第15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8.72%,居于全国第25位;生态文明试点创建方面,吉林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称号,居于全国第24位。

与2007年相比,吉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一定的进步,吉林省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0.543,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24位。分方面看,5个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生态制度建设方面的进步较大,但由于吉林原有的发展基础较薄弱,总体的提升水平有限。

黑龙江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339,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28位。黑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生态社会建设居于全国的中上游水平,生态文化建设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具体来看,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5%,居于全国第12位;人均GDP达到35711元,居于第17位;万元产值建设用地12.76平方米,居于第28位;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34.96平方米,居于第11位;万元产值用电量604.7千瓦时,居于第5位;万元产值用水量262.1立方米,居于第28位。

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污染物排放强度达5.01吨/平方公里,居于全国第4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47.6%,居于第29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居于第24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7.0平方米,居于第14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3.5%,居于第20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37.2人,居于第18位;人均教育经费1261.9元,居于第27位;R&D经费占GDP比例0.66%,居于第19位;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的9.37%,居于第26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比2.06,居于全国首位;万人拥有医生数21.1,居于全国第9位;养老保险覆盖面46.2%,居于第26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8.49%,居于全国第26位;生态文明试点创建情况,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称号,居于第25位。

与2007年相比,黑龙江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具有一定的进步,黑龙江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0.477,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28位。分方面看,5个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生态制度建设方面的进步较大,但由于黑龙江原有的发展基础较薄弱,总体的提升水平较为有限。

上海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上海市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585,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3位。上海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社会建设和生态制度建设均处于31个省区市的领先水平,生态环境建设相对较为弱。

具体来看,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人均GDP为85373元,居于全国第3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60.4%,居于全国第2位;万元产值建设用地14.4平方米,居于第30位;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22.1平方米,居于第17位;万元产值用电量670.6千瓦时,居于第9位;万元产值用水量57.5立方米,居于第6位。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污染物排放强度113.1吨/平方公里,居于第31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3.6%,居于第20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3%,居于第19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2.2平方米,居于第19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3.5%,居于第21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21.7人,居于第31位;人均教育经费2985.8元,居于第2位;R&D经费占GDP比例的1.84%,居于全国第4位;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的14.2%,居于第3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比2.26,居于第4位;万人拥有医生数19.7,居于第14位;养老保险覆盖面62.9%,居于第6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18.55%,居于全国首位;生态文明试点创建方面,上海市先后获得“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称号,居于全国第13位。

与2007年相比,上海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一些进步,上海市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0.262,在31省区市中排名第30位。分方面看,上海市在经济、环境、制度建设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由于上海市原有的发展基础较良好,总体的提升水平有限。

江苏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江苏省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621,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2位。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五项建设均居于全国的领先水平。

具体来看,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人均GDP为68347元,居于全国第4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43.5%,居于第9位;万元产值建设用地6.84平方米,居于第8位;人均建设用地145.61平方米,居于第6位;万元产值用电量847.4千瓦时,居于第19位;万元产值用水量102.2立方米,居于第14位。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污染物排放强度28.4吨/平方公里,居于第26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9%,居于第9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7.2平方米,均居于全国第4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2.93%,居于第30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35.3人,居于第23位;人均教育经费2005.3元,居于第10位;R&D经费占GDP的2.0%,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16.3%,均居于全国首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比2.43,居于全国第7位;万人拥有医生数19.9,居于第13位;养老保险覆盖面60.3%,居于第12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江苏省较为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称号,居于第8位。在生态规划方面,2013年江苏省发布了《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2)》。

与2007年相比,江苏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较大进步,江苏省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0.827,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18位。分方面看,5个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生态社会建设方面的进步较为突出,在生态经济方面、生态环境方面、生态制度方面也有着较为长足的进步。

浙江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浙江省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572,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4位。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五项生态建设均居于31个省区市领先水平。

具体来看,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人均GDP为63374元,居于全国第6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45.2%,居于第8位;万元产值建设用地6.48平方米,居于第7位;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57.1平方米,居于第4位;万元产值用电量926千瓦时,居于第21位;万元产值用水量57.1立方米,居于第4位。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污染物排放强度16.2吨/平方公里,居于第18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0%,居于第5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9%,居于第12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5.79平方米,居于第8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3.48%,居于第22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33.47人,居于第28位;人均教育经费2203.6元,R&D经费占GDP的1.69%,均居于全国第6位;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13.9%,居于第4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比2.37,居于第6位;养老保险覆盖面64.2%,万人拥有医生数23.56,均居于全国第4位;人均用水量362.2立方米,居于第13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9.93%,居于第19位;在生态文明试点创建方面,浙江省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称号,居于第9位。

与2007年相比,浙江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较大进步,浙江省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0.749,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20位。分方面看,5个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经济建设方面的进步较大。

安徽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安徽省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515,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10位。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生态社会建设和生态制度建设居于全国31个省区市的领先水平,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居于全国的中上游水平,生态经济建设水平较弱。

具体来看,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人均GDP为28792元,居于全国第26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32.7%,居于第30位;万元产值建设用地9.7平方米,居于第24位;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49.0平方米,居于第5位;万元产值用电量790.8千瓦时,居于第16位;万元产值用水量170.0立方米,居于第24位。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1.1%,居于第13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8%,居于第15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0.5平方米,居于第9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4.74%,居于第10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38.8人,居于第14位;人均教育经费1364.7元,居于第23位;R&D经费占GDP比例1.21%,居于第7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比2.93,居于第20位;万人拥有医生数14.9,居于第24位;养老保险覆盖面69.0%,居于全国第一位;人均用水量489.5立方米,居于第18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10.4%,居于第17位;在生态文明试点创建方面,安徽省先后获得“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称号,居于第20位。在生态规划方面,2013年安徽省实施了《安徽省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0年)》。

与2007年相比,安徽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巨大的进步,安徽省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1.224,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1位。分方面看,5个方面均具有较为突出的提升,其中,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制度和经济建设方面的进步较大。

福建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福建省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497,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11位。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生态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居于全国领先水平,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社会建设居于全国的中上游水平,生态制度建设水平较弱。

具体来看,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福建省人均GDP为52763元,居于第9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3%,居于第16位;万元产值建设用地5.7平方米,居于第3位;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37平方米,居于第9位;万元产值用电量801千瓦时,居于第17位;万元产值用水量101立方米,居于第13位。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污染物排放强度8.7吨/平方公里,居于第10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6.4%,居于第8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居于第6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6.4平方米,居于第10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3.2%,居于第24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39.7人,居于第10位;人均教育经费1692.9元,居于第16位;R&D经费占GDP1.2%,居于第8位;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11.3%,居于第13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比2.81,居于全国第15位;万人拥有医生数17.9,居于第18位;养老保险覆盖面58.8%,居于全国第16位,人均用水量535.8立方米,居于全国第23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9.01%,居于第23位;在生态文明试点创建方面,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的称号,居于第12位。

与2007年相比,福建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较大的进步,福建省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0.339,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11位。分方面看,5个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生态经济和生态社会建设方面的进步较大,但由于福建省原有的发展基础较薄弱,总体的提升水平有限。

江西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江西省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458,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17位。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生态环境建设居于全国31个省区市的领先水平,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社会建设和生态制度建设居于全国的中上游水平。

具体来看,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人均GDP为28800元,居于全国第25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34.6%,居于第27位;万元产值建设用地7.98平方米,居于第17位;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24.6平方米,居于第16位;万元产值用电量670.1千瓦时,居于第8位;万元产值用水量187.3立方米,居于第25位。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污染物排放强度90吨/平方公里,居于第11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9.1%,居于第15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居于第2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6.5平方米,居于第15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4.87%,居于全国第9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37.97人,居于第16位;人均教育经费1400.5元,居于第21位;R&D经费占GDP的0.7%,居于第18位;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11.6%,居于第10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比2.53,居于第9位;万人拥有医生数14.3,居于第26位;养老保险覆盖面54.3%,居于第20位;人均用水量539.4立方米,居于第24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10.6%,居于第16位;在生态文明试点创建方面,江西省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居于第19位。

与2007年相比,江西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较大进步,江西省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1.004,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8位。分方面看,5个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主要体现在生态制度、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建设方面的进步较为突出。

山东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山东省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515,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9位。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生态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居于全国领先水平,生态经济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居于全国中上游水平,生态制度建设水平相对较弱。

具体来看,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人均GDP为51768元,居于全国第10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40.0%,居于第14位;万元产值建设用地为7.7平方米,居于第13位;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40.8平方米,居于第8位。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污染物排放强度26.4吨/平方公里,居于第25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1%,居于第6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1%,居于第5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4.4平方米,居于第12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2.7%,居于第31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38.9人,居于第13位;人均教育经费1417.4元,居于第19位;R&D经费占GDP比重的1.81%,居于第5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居于第13位;万人拥有医生数21.5,居于第7位;养老保险覆盖面66.7%,居于第3位;人均用水量229.6立方米,居于第4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8.11%,居于第28位;在生态文明试点创建方面,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名单”“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居于第10位。

与2007年相比,山东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较大进步,山东省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1.030,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6位。分方面看,5个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生态文化建设方面的进步居于全国第一,人均教育经费从484.0元提高到1417.4元,年均增长24.0%;R&D经费占GDP比例从0.18%提高到1.8%,R&D经费是2007年的10倍之多;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6.36%提高到10.5%,提高了4个百分点。

河南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河南省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470,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16位。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生态社会建设和制度建设居于全国领先水平,生态环境建设居于31个省区市的中上游水平,生态经济建设水平较弱。

具体来看,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人均GDP为31499元,居于第23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30.9%,居于第31位;万元产值建设用地7.03平方米,居于全国第9位;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11.8平方米,居于第22位。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污染物排放强度21.3吨/平方公里,居于第22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6.4%,居于第19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9%,居于第22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1.3平方米,居于第23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4.0%,居于第17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41.4人,居于第7位;人均教育经费1256.8元,居于第28位;R&D经费占GDP比例0.84%,居于第15位;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11.1%,居于第18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比2.7,居于第12位;万人拥有医生数16.9,居于第22位;养老保险覆盖面63.7%,居于第5位;人均用水量253.9立方米,居于第6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财政收入占GDP的6.89%,居于第31位;在生态文明试点创建方面,河南省先后获得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称号,居全国第11位;2013年河南省颁布了《河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与2007年相比,河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较大进步,河南省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1.008,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7位。分方面看,5个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生态文化和生态社会建设方面的进步较大。

湖北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湖北省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485,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14位。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生态制度建设居于全国领先水平,生态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居于全国的中上游水平。

具体来看,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湖北省的人均GDP相对较高,达到人均38572元,居于全国第13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6.9%,居于全国第20位;万元产值用水量、用电量和建设用地分别是134.5立方米、677.7千瓦时、9.56平方米,分别居于全国的第18位、10位和23位;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32.4平方米/人,居于全国第12位。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湖北省污染物排放强度10.6吨/平方公里,居于全国第14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1.5%,居于第26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9%,居于第14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2.8平方米,居于第22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湖北省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3.07%,在全国居于第29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36.7人,在全国居于第19位,人均教育经费1184.3元,居于30位;R&D经费占GDP的1.18%,居于第9位;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11.4%,居于第12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比2.65,居于全国第11位;万人拥有医生数17.2人,居于全国第21位;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59.5%,居于全国第13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8.2%,居于全国第27位。近些年来,湖北省较为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先后获得“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称号,居于全国第5位。

与2007年相比,湖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一些进步,湖北省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0.950,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12位。总体来说,湖北省在5个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最为突出的是生态经济建设方面,进步速度在全国居于第二位。

湖南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湖南省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439,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20位。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生态社会建设居于全国领先水平,生态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居于全国的中上游水平。

具体来看,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湖南省的人均GDP相对较高,达到人均33480元,居于全国第20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0%,居于全国第17位;万元产值用水量、用电量和建设用地分别是148.4立方米、607.2千瓦时、6.45平方米,分别居于全国的第22位、第6位和第6位;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11.5平方米,居于全国第23位。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湖南省污染物排放强度8.04吨/平方公里,居于全国第7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居于第10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居于第21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0.4平方米,居于第24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湖南省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3.6%,在全国居于第18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35.8人,在全国居于第21位;人均教育经费1203.1元,居于第29位;R&D经费占GDP的1.03%,居于第12位;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11.9%,居于第9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比2.86,居于全国第17位;万人拥有医生数21人,居于全国第10位;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62.7%,居于全国第7位;人均用水量达到496.9立方米,居于全国第20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8.04%,居于全国第29位。近些年来,湖南省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称号,居于全国第26位。

与2007年相比,湖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一些进步,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1.053,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4位。总体来说,湖南省在5个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最为突出的是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进步速度居于全国第三位。

广东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广东省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523,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8位。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居于全国领先水平,生态社会建设和生态制度建设居于全国的中上游水平。

具体来看,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广东省的人均GDP相对较高,达到人均54095元,居于全国第8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5%,居于全国第7位;万元产值用水量、用电量和建设用地分别是79.0立方米、809.5千瓦时、7.15平方米,分别居于全国的第11位、第18位和第10位。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广东省污染物排放强度13.5吨/平方公里,居于全国第15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9.1%,居于第24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2%,居于第8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6.8平方米,居于全国第2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广东省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3.3%,在全国居于第23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39.2人,在全国居于第12位;人均教育经费1778.9元,居于第14位;R&D经费占GDP的1.89%,居于第3位;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13.2%,居于第6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广东省城乡居民收入比2.86,居于全国第18位;万人拥有医生数14.9人,居于全国第25位;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59.4%,居于全国第14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10.9%,居于全国第14位。近些年来,广东省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称号,居于全国第7位。

与2007年相比,广东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一些进步,广东省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0.671,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22位。总体来说,广东省在5个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最为突出的是生态文化建设方面,但由于总体基础较为良好,总体的提升水平有限。

广西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广西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385,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25位。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生态环境建设居于全国领先水平,生态经济建设、环境建设、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均居于全国的中下游水平。

具体来看,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广西的人均GDP为27952元,居于全国第27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5.4%,居于全国第23位;万元产值用水量、用电量和建设用地分别是232.5立方米、884.9千瓦时、7.89平方米,分别居于全国的第27位、第20位和第16位;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35.9平方米,居于全国第10位。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广西污染物排放强度5.5吨/平方公里,居于全国第5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居于第7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5%,居于第20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8.4平方米,居于第5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广西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4.56%,在全国居于第12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34.6人,在全国居于第24位;人均教育经费1268.4元,居于第26位;R&D经费占GDP的0.54%,居于第24位;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11.4%,居于第11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广西城乡居民收入比3.5,居于全国第27位;万人拥有医生数17.4人,居于全国第20位;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44.5%,居于全国第29位;人均用水量达到649.8立方米,居于全国第25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8.94%,居于全国第24位。近些年来,广西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称号,居于全国第23位。

与2007年相比,广西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巨大的进步,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1.053,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3位。总体来说,广西在5个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最为突出的是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建设和生态社会建设方面,其中生态环境建设的进步速度居于全国第一位。

海南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海南省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562,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5位。海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制度建设居于全国领先水平,生态经济建设居于全国的中上游水平。

具体来看,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海南省的人均GDP为32377元,居于全国第22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9%,居于全国第6位;万元产值用水量、用电量和建设用地分别是158.7立方米、728.7千瓦时、8.87平方米,分别居于全国的第23位、第11位和第21位;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29.9平方米,居于全国第13位。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海南省污染物排放强度0.75吨/平方公里,居于全国第1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9%,居于第1位;建成绿化覆盖率41.2%,居于第7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59.8平方米,居于第1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海南省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6.1%,在全国居于第7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40.5人,在全国居于第9位;人均教育经费1952.9元,居于第11位;R&D经费占GDP的0.27%,居于第30位;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9.12%,居于第28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海南省城乡居民收入比2.82,居于全国第16位;万人拥有医生数8.08人,居于全国第29位;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54.5%,居于全国第19位;人均用水量达到514.0立方米,居于全国第21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14.4%,居于全国第5位。近些年来,海南省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称号,居于全国第16位。

与2007年相比,海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一些进步,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0.818,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19位。总体来说,海南省在5个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最为突出的是生态制度建设、生态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但总体发展的速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重庆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重庆市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547,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7位。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制度建设居于全国领先水平,生态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均居于全国的中上游水平。

具体来看,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重庆市的人均GDP为38914元,居于全国第12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4%,居于全国第15位;万元产值用水量、用电量和建设用地分别是72.6立方米、633.7千瓦时、7.53平方米,分别居于全国的第9位、第7位和第11位;人均建设用地面积95.4平方米,居于全国第30位。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重庆市污染物排放强度13.7吨/平方公里,居于全国第17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3%,居于第3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9%,居于第3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2.4平方米,居于第18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重庆市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4.4%,在全国居于第14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38.2人,在全国居于第15位;人均教育经费1711.2元,居于第15位;R&D经费占GDP的1.02%,居于第13位;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8.87%,居于第30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比3.11,居于全国第22位;万人拥有医生数17.6人,居于全国第19位;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62.7%,居于全国第8位;人均用水量达到282.9立方米,居于全国第8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14.9%,居于全国第3位。近些年来,重庆市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称号,居于全国第15位。

与2007年相比,重庆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一些进步,重庆市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1.003,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9位。总体来说,重庆市在5个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最为突出的是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制度建设方面。

四川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四川省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451,在31个省区市中居于第19位。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制度建设居于全国的中上游水平,生态文化建设水平较弱。

具体来看,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人均GDP为29608元,居于第24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34.5%,居于第28位;万元产值建设用地7.78平方米,居于第14位;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12.9平方米,居于第21位;万元产值用电量766.8千瓦时,居于第15位;万元产值用水量103.1立方米,居于第15位。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四川省污染物排放强度9.4吨/平方公里,居于第12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8.3%,居于第17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7%,居于第16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0.6平方米,居于第20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4.29%,居于第15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35.9人,居于第20位;人均教育经费1268.5元,居于第25位;R&D经费占GDP比例0.59%,居于第22位;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10.5%,居于第22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比2.9,居于第19位;万人拥有医生数18.4人,居于第17位;养老保险覆盖面55.0%,居于第18位;人均用水量305立方米,居于第10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10.1%,居于第18位;生态试点创建方面,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称号居于第1位。

与2007年相比,四川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较大进步,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0.339,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11位。分方面看,5个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生态经济和生态社会建设方面的进步较大,但由于四川省原有的发展基础较薄弱,总体的提升水平有限。

贵州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贵州省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454,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18位。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生态制度建设居于全国领先水平,生态文化建设居于全国的中上游水平,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建设以及生态社会建设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具体来看,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贵州省的人均GDP为19710元,居于全国第31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7.9%,居于全国第4位;万元产值用水量、用电量和建设用地分别是147.1立方米、1527.6千瓦时、8.10平方米,分别居于全国的第20位、第28位和第19位。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贵州省污染物排放强度36.9吨/平方公里,居于全国第27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9%,居于第11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2.8%,居于第28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4.1平方米,居于第13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贵州省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6.6%,在全国居于第3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44.8人,在全国居于第6位;人均教育经费1294.6元,居于第24位;R&D经费占GDP的0.5%,居于第26位;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11.1%,居于第19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比3.9,居于全国第31位;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45.6%,居于全国第27位;人均用水量达到290立方米,居于全国第9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14.8%,居于全国第4位。近些年来,贵州省较为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先后获得“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称号,居于全国第2位。

与2007年相比,贵州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一些进步,贵州省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0.865,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16位。总体来说,贵州省在5个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最为突出的是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社会建设和生态制度建设方面,但总体发展的速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云南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云南省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478,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15位。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生态制度建设居于全国领先水平,生态环境建设居于全国的中上游水平。

具体来看,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云南省的人均GDP为22195元,居于全国第29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1%,居于全国第11位;万元产值用水量、用电量和建设用地分别是147.3立方米、1276.4千瓦时、8.21平方米,分别居于全国的第21位、第25位和第20位。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云南省污染物排放强度8.09吨/平方公里,居于全国第8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2.7%,居于第21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3%,居于第13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3.8平方米,居于第17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云南省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6.38%,在全国居于第5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35.6人,在全国居于第22位;人均教育经费1412元,居于第20位;R&D经费占GDP的0.37%,居于第28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比3.89,居于全国第30位;万人拥有医生数13.1人,居于全国第27位;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53.0%,居于全国第21位;人均用水量达到326.9立方米,居于全国第12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12.9%,居于全国第7位。近些年来,云南省先后获得“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称号,居于全国第3位。在生态规划方面,2009年云南省发布了《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09—2020年)》,居于全国第2位。

与2007年相比,云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一些进步,云南省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0.908,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13位。总体来说,云南省在5个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最为突出的是生态社会建设,进步速度居于全国第2位,但由于云南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发展速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西藏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西藏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398,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24位。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生态社会建设居于全国领先水平,生态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居于全国的中上游水平。

具体来看,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西藏的人均GDP相对较低,达到人均22936元,居于全国第28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3.9%,居于全国第3位;万元产值用水量、用电量和建设用地分别是425.3立方米、395.9千瓦时、15.8平方米,分别居于全国的第30位、第1位和第31位;人均建设用地面积336.9平方米/人,居于全国第1位。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西藏污染物排放强度1.86吨/平方公里,居于全国第2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2.4%,居于第30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4.1平方米,居于第3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西藏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11.8%,在全国居于第1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41.0人,在全国居于第8位;人均教育经费2682.1元,居于第5位;R&D经费占GDP的0.08%,居于第31位;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9%,居于第31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西藏城乡居民收入比3.15,居于全国第23位;万人拥有

医生数5.0人,居于全国第31位;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47.8%,居于全国第25位;人均用水量达到975.9立方米,居于全国第29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12.4%,居于全国第10位。近些年来,西藏获得“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称号,居于全国第30位。

与2007年相比,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一些进步,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0.973,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10位。总体来说,西藏在5个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最为突出的是生态制度建设、生态社会建设方面,但由于原有的发展基础较薄弱,总体的提升水平有限。

陕西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陕西省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495,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12位。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生态经济建设、环境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制度建设均居于全国的中上游水平。

具体来看,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陕西省的人均GDP为38564元,居于全国第14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4.7%,居于全国第26位;万元产值用水量、用电量和建设用地分别是60.9立方米、738.1千瓦时、5.4平方米,分别居于于全国的第8位、第12位和第1位;人均建设用地面积99.2平方米,居于全国第27位。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陕西省污染物排放强度10.3吨/平方公里,居于全国第13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8.5%,居于第16位;建成绿化覆盖率40.4%,居于第10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9.6平方米,居于第25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陕西省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4.7%,在全国居于第11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44.9人,在全国居于第5位;人均教育经费1822.1元,居于第12位;R&D经费占GDP的0.82%,居于第16位;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13.6%,居于第5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比3.6,居于全国第28位;万人拥有

医生数19.3人,居于全国第16位;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62.6%,居于全国第9位;人均用水量达到234.9立方米,居于全国第5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11.1%,居于全国第13位。近些年来,陕西省先后获得“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称号,居于全国第4位。

与2007年相比,陕西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巨大的进步,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1.107,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2位。总体来说,陕西省在5个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最为突出的是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社会建设方面。

甘肃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甘肃省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308,在31个省份中排名第31位。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生态文化建设居于全国的中上游水平,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均排名较靠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具体来看,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甘肃省的人均GDP为21978元,居于全国第30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2%,居于全国第13位;万元产值用水量、用电量和建设用地分别是217.8立方米、1760.2千瓦时、11.4平方米,分别居于全国的第26位、第29位和第26位;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25.6平方米,居于全国第15位。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甘肃省污染物排放强度3.01吨/平方公里,居于全国第3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41.7%,居于第31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0%,居于第31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6.3平方米,居于第30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甘肃省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6.4%,在全国居于第4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48.4人,在全国居于第3位;人均教育经费1399.6元,居于第22位;R&D经费占GDP的0.59%,居于第21位;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10.8%,居于第20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比3.8,居于全国第29位;万人拥有医生数16.3人,居于全国第23位;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56.4%,居于全国第17位;人均用水量达到478.7立方米,居于全国第16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9.21%,居于全国第22位。近些年来,甘肃省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称号,居于全国第22位。

与2007年相比,甘肃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一些进步,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0.899,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15位。总体来说,甘肃省在5个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最为突出的是生态社会建设,但总体发展的速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青海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青海省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342,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27位。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生态文化建设居于全国领先水平,生态经济建设、环境建设、社会建设和制度建设均居于全国的中下游水平。

具体来看,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青海省的人均GDP为33181元,居于全国第21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3.0%,居于全国第29位;万元产值用水量、用电量和建设用地分别是144.7立方米、3180.4千瓦时、6.44平方米,分别居于全国的第19位、第31位和第5位;人均建设用地面积98.2平方米,居于全国第29位。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青海省污染物排放强度56.9吨/平方公里,居于全国第29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9.2%,居于第14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2.5%,居于第29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2.5平方米,居于第31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青海省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8.2%,在全国居于第2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39.3人,在全国居于第11位;人均教育经费2709.4元,居于第4位;R&D经费占GDP的0.44%,居于第27位;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8.9%,居于第29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青海城乡居民收入比3.27,居于全国第26位;万人拥有

医生数28.4人,居于全国第3位;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50.9%,居于全国第22位;人均用水量达到480.3立方米,居于全国第17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9.8%,居于全国第20位。近些年来,青海省先后获得“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称号,居于全国第31位。

与2007年相比,青海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一些进步,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0.505,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27位。总体来说,青海省在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社会建设和生态制度建设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总体发展的速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宁夏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宁夏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369,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26位。宁夏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制度建设居于全国的中上游水平,生态经济建设的水平仍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具体来看,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宁夏的人均GDP为36394元,居于全国第16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2.0%,居于全国第10位;万元产值用水量、用电量和建设用地分别是296.2立方米、3168.3千瓦时、14.2平方米,分别居于全国的第29位、第30位和第29位;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45.4平方米,居于全国第7位。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宁夏污染物排放强度17.2吨/平方公里,居于全国第19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6%,居于第27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4%,居于第18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6.6平方米,居于第7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宁夏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5.6%,在全国居于第8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45.0人,在全国居于第4位;人均教育经费2030.7元,居于第8位;R&D经费占GDP的0.6%,居于第20位;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10.7%,居于第21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宁夏城乡居民收入比3.2,居于全国第24位;万人拥有医

生数20.2人,居于全国第11位;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48.2%,居于全国第24位;人均用水量达到1078.0立方米,居于全国第30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11.3%,居于全国第12位。近些年来,宁夏较为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称号,居于全国第18位。

与2007年相比,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一些进步,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0.540,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25位。总体来说,宁夏在5个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由于宁夏原有的发展基础较薄弱,总体的提升水平有限。

新疆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报告

2012年,新疆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0.308,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30位。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生态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居于全国的中上游水平,生态社会建设的水平相对较弱。

具体来看,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新疆的人均GDP为33794元,居于全国第18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36%,居于全国第21位;万元产值用水量、用电量和建设用地分别是786.3立方米、1453.4千瓦时、12.7平方米,分别居于全国的第31位、第26位和第27位;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67.2平方米,居于全国第3位。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新疆污染物排放强度107.4吨/平方公里,居于全国第30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8.7%,居于第25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9%,居于第25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6.8平方米,居于第6位。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新疆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6.1%,在全国居于第6位;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52.9人,在全国居于第1位;人均教育经费2062.6元,居于第7位;R&D经费占GDP的0.36%,居于第29位;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9.21%,居于第27位。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新疆城乡居民收入比2.8,居于全国第14位;万人拥有

医生数5.9人,居于全国第30位;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44.7%,居于全国第28位。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12.1%,居于全国第11位。近些年来,新疆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称号,居于全国第17位。

与2007年相比,新疆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一些进步,生态文明进步指数得分为0.463,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29位。总体来说,新疆在5个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最为突出的是生态制度建设,但总体发展的速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同类推荐
  • 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探索与实践

    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探索与实践

    《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探索与实践》旨在追寻南水北调工程历史的渊源,回顾从1952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水北调”的伟大设想到2002年动工建设期间的历程;介绍南水北调总体布局和东线工程规划,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分析东线工程对受水区的影响尤其是对江苏的影响,阐述江苏受水要领,并回答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展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情况,探讨东线工程建设、管理变革的主要方面,以答谢人们对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关注。
  • 食品包装学

    食品包装学

    本书改变了以往常用的按照包装材料、包装技术、包装机械以及典型食品包装这一体系的分类方式,按照食品的类型进行分类编写。书中在介绍了食品包装材料和食品包装原理后,分类详细介绍了肉制品包装、果蔬包装、水产品包装和其他一些食品的包装,最后简要介绍了一部分典型食品的包装标准与法规。本书内容比较丰富,贴近生产实际,适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大学本科、专科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有关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或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生或从业人员用作参考。
  •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本书是一部反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纪实文学作品,是一部展示汉水流域历史渊源,地理特征,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民俗风情,景观胜迹的富有资料性、可读性的文化著作,更是一部描写中国水利工程命运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的厚重、阔大的作品。
  • 新编科技大博览

    新编科技大博览

    全书分三卷,内容包括:形形色色的现代武器、精彩绚丽的宇宙时空、日新月异的信息科技、握手太空的航天科技、穿越时空的现代交通、蓬勃发展的现代农业等。
  •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报告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报告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比较、31个省区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估、35个大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模式及其政策建议等。
热门推荐
  • 重生傻子的极品人生

    重生傻子的极品人生

    他,很幸运,他穿越了,穿越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娃娃身上,他,也很不幸,他穿越了,穿越到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半傻子身上,他,到底该如何活下去呢?
  • 铁血傲世录

    铁血傲世录

    好男儿的人生篇章以何为墨?唯有沸腾的满腔热血!
  • 冥界之死灵法师

    冥界之死灵法师

    一个死灵法师死后到了冥界的故事……冥界里充足的死灵之气将孕育出一个怎样强大的死灵法师呢?冥界也有江湖,冥界也有女鬼佳人,冥界无数怪异之不死生物……********友情推荐:《痞子白领》书号1046472《网游之改变人生》书号1045166
  • 纵身极道

    纵身极道

    唐天,一个普通的魔院生,因一次打架致死一个,尔后展开了生死逃亡,从此纵身极道。
  • 无限拳皇

    无限拳皇

    mugen,一种可以自由选择人物对战的软件,让不同游戏和平台的人物能够在一起对战的梦幻软件。在看杯赛时,在看那些原创的拳皇系统人物时,有时会想,如果他们在《拳皇》中实际出现,那剧情进展会怎么样?脑洞大开的产物,加了些拳皇mugen人物,对原有人物有二设。无聊时想想,结果居然已经构思到了遥彼篇,最终决定落笔写下,只是纪念学生时代开始的《拳皇》。
  • 七零八

    七零八

    小说作者外出务工,一来二趟的思想感知记在《七零八》里大街小巷四大皆空地,亲可知思想是一座房子,人来物往,情生如此,感情着
  • 穿越喜马拉雅山的信鸽

    穿越喜马拉雅山的信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尔各答市的人都忙着训练鸽子,希望所养的鸽子能被选为传信鸽。小男孩也一心想把花颈鸽训练成信鸽王。它曾冲向老鹰,去救自己的同伴,也曾在暴风雨中迷航;还曾在战场上穿越枪林弹雨……不幸的是花颈鸽在执行一次重要任务时受伤,从此意志消沉……它还能飞上蓝天吗?
  • 涅槃重生:一醉梦若醒

    涅槃重生:一醉梦若醒

    如果神明再给她一次机会,她绝不下嫁给他。可是她又有什么能力改变呢?眼睁睁看着天下大乱,她却没有能力保护好她心爱的国家和百姓……楚国一统天下,这天下终究是姓楚的。
  • 醉霸天下

    醉霸天下

    现代高级品酒师独孤浩意外穿越到了异世大陆,在这里,众生皆为武技痴狂,唯我独自为情伤!成仙?入魔?皆在一念之间!看独孤浩最后将走到何处,看现代品酒师如何在异世大陆闯荡天下!
  • 炼仙途

    炼仙途

    平凡孤儿,于茫茫人海中挣扎,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踏上修炼之途。茫茫仙路,充满崎岖坎坷,凭借着心中的那股执念,他在修炼之路上迎难而上……炼仙途,求大道……一切,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