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79200000051

第51章 天殃不善,善必福之

“原典”

晏子曰:“人行善者天赏之,行不善者天殃之……天之下殃,商于富强。为善不用,出政不行;贤人使远,谗人反昌;雷姓疾怨,自为祈祥;录录强食,进死何伤!”

“古句新解”

晏子说:“人行善事,上天就会赏赐他;人若不行善,上天就会惩罚他,给他带来祸殃……上天降灾殃,往往选择富强之国。因为富强国家的君王往往不行善事,政令不实行;贤人被疏远,谗佞小人反而昌盛;百姓怨恨强烈,君主反而自我祈祷吉祥;碌碌无为而美食奢侈,走向灭亡也不知道感伤。”

所谓上天的惩罚,实际上是客观规律的惩罚,是自己过错造成的自食其果。大到国家,小到个人,一旦富裕了、强大了,就会面临新的考验——是谨慎克己、继续努力、再求发展,还是穷奢极欲、近谗远贤、忘乎所以?这是继续强大还是走向灭亡的分水岭。可惜的是,许多情况下,人们能抗压力、耐艰苦、忍挫折而成长,却不能享受富有和强大,能在苦水与烈火中成长,却在鲜花与掌声中垮台。

古时候三苗大乱,民不聊生。古帝高阳于是给在玄宫的禹下达命令,大禹亲自握着天帝的瑞玉令符,去征讨有苗。雷电震撼,有一尊神人面鸟身,用手捧着圭玉侍立,挟箭急射有苗头领。有苗军大乱,一败涂地。大禹战胜三苗后,便划分山川,分别物类,节制四方,于是黎民百姓安居乐业。

商汤驱逐夏桀,亦同此理。桀王无道,导致寒暑杂至紊乱,五谷枯焦死去。汤于是奉上天之命,率领他的部队诛讨夏桀,夏桀的民众也起而响应,归附商汤。

到了商纣王,天帝不能享受其德,祭祀鬼神不按时,于是天下又大乱。妖妇夜间出现,鬼怪夜间悲吟,有女子化为男子,天下了一场肉雨,荆棘生长在国都大道上,纣王更加骄横放纵了。有只赤鸟口中衔圭,降落在周的岐山社神庙上,说道:“上天命令周文王,讨伐殷邦。”贤臣泰颠来投奔协助,黄河中浮出图篆,地下冒出乘黄马。

周武王即位后,梦见三位神人对他说:“我既已使荒淫的殷纣王沉湎于酒色之中,你前去攻打他,我必定助你成功。”武王于是决定替天行道,消灭纣王这个无赖,反商为周。政教通达四方,天下太平。

这只是古代的神话传说而已。是假是真我们无从考证。那么,天到底会不会惩罚恶人呢?晏子是不相信有鬼神的,但他认为,不管鬼神有无,只要一心行善,肯定有好的回报的。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人只有行善积德,心中坦荡,才能得到好的回报。而作恶多端,多行不义,必然会遭到应有的惩罚。

19世纪90年代,在苏格兰那片热情的土地上,有一位名叫弗莱明的贫苦农夫,心地善良的他,一直以来都非常乐于助人。这一天,他正在田里干活,忽然,听到附近的沼泽地里,传来了一阵哭喊求救的声音,弗莱明闻声来不及扔下手中的农具,立刻就快速跑了过去。

原来,是一个小男孩因一时大意陷入了泥沼地中,孩子正挣扎着无力自拔,谁知,越是挣扎便愈陷愈深。

农夫弗莱明赶紧将锄头柄伸了过去,将小男孩拖出了死亡之地。

弗莱明觉得这只是举手之劳,因此并没有放在心上。

然而,几天以后,一辆华丽的马车停在了弗莱明家的门口,只见一位彬彬有礼的绅士走下了马车,绅士来到弗莱明的面前说,自己就是那个被救小男孩的父亲,而这一次,是专程前来道谢的。

绅士知道弗莱明的家境十分贫困,打算给他一大笔钱,以示感激之情。然而,善良的农夫坚决不收,并且他还一再申明:“我不是想要你的钱,才救你孩子的。”

正当他们互相推让之际,一个小男孩突然从外面走进了屋里,绅士看见后问道:“这是您的儿子吗?”

弗莱明点点头说:“是的,这是我的小儿子。”

随后,绅士接着说:“那这样吧,既然您不愿意收钱,我也就不勉强了。但是,您毕竟是救了我儿子的,不如让我也为你的儿子尽点力。如果您愿意的话,我打算资助您儿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这个孩子也像您一样善良,那么,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令您感到骄傲的人。”

想想自己这个家徒四壁的环境,再看看这位非常有诚意的绅士,弗莱明为了孩子的将来考虑,便答应了绅士的提议。而绅士也是说到做到,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供这个孩子读书,直到这个孩子从医学院毕业为止。另一方面,弗莱明的孩子也很争气,凭着自己的勤奋与努力,在1928年首次发明了举世闻名的青霉素,成为了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教授。

俗语说,无巧不成书。半个世纪以后,被农夫弗莱明救起的绅士的儿子,在一次出国访问回来时,非常不幸地感染了肺炎,在当时医术并不发达,肺炎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在几位医生都束手无策之时,绅士儿子的病情却在不停地恶化而生命垂危。正当此生死攸关之际,听说此事的弗莱明教授赶紧带上青霉素,来到绅士儿子的身旁。

经过弗莱明教授精湛医术的治疗,绅士儿子的疾病终于痊愈了。其实,那位被农夫弗莱明救起的小男孩不是别人,就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二战”时期的首相丘吉尔爵士。时隔不久,丘吉尔为了答谢弗莱明教授,特地亲自登门拜访,并且,还真诚地对他说道:“你们一家人救了我两次,给了我两次生命啊!”

弗莱明教授回答:“不,第一次是我父亲救了您,而这一次不是我救了你,应该说是您父亲救了您!”

也许,谁都不可能料到,一位农夫救起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竟然会使自己的人生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他自己的儿子因此而获得了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且,在日后还成为了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举世闻名的青霉素的发明者。丘吉尔首相在“二战”中功勋卓著,弗莱明教授发明的青霉素拯救了无数条鲜活的生命,这两个人都为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这个完美结局的最后,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农夫那一次的善举,又怎么可能有后来这两位年轻人的辉煌成就呢?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农夫弗莱明行善积德所获得的报酬,才是最高、最优厚的,甚至还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其实,这个真实故事里的因果报应,是偶然之中的必然,而农夫这种不求回报的纯粹善举,才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

做了一件有利于别人的事情,给人一个迫切需要的帮助,救援了一个需要救援的人,内心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是否会有一些安慰、一些自豪、一些快乐,或者感受到了善良?有,这就是回报。这就是这件事情带给你的一个好报应,也是福的起源。

反之,做了损害别人的事情,伤害了无辜者的利益和生命,内心往往会有一种罪恶感,会感到愧疚。也许这件事情永远都不会被别人知道,但你的内心还是会感到恐慌。因为你隐瞒了别人,却不能瞒过自己;别人放过了你,你却不能放过你自己。这便是良心的审判、良心的惩处。这也是恶的报应,祸的开端。

为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为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于是,久而久之,为善者必福气临门,为恶者必大祸临头。为善的人并不图别人报恩,只是良心使然,感到这是自己应该做的。正是因为他们善良,经常做好事,天长日久,在诸多好事中便一定会得到某些回报。撒下善的种子,必然得到善的回报;播下恶的种子,必然得到恶的果实。这不是宿命,不是天在作怪,而是我们思想和行为的必然性里所蕴含的偶然性。

天道不韬,不贰其命

“原典”

晏子曰:“天道不韬,不贰其命,若之何禳之也?且天之有彗,以除秽也。”

“古句新解”

晏子说:“天有它的规律,人不可以怀疑它,也不可能改变它,怎么能用祈祷的办法除掉彗星呢?况且天上出现彗星,是为了扫除污秽。”

西周以前,原始宗教观笼罩着人们的意识,人们相信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天”主宰的,“天”不仅有道,而且有意识。“天”或“上帝”能干预人事,对人进行奖惩。而“天子”就是“天”或“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他们是受“天命”也就是天的命令在人间实施统治的,他们死了之后也就成了神到天上“在帝左右”,一起主宰人事。

但是西周时人们也认识到,人间的王虽然是受命于天的天子,但“天命”是“无常”的,会变的,否则就不会发生商朝取代夏朝,周朝取代殷商那样的事情了。那么天在什么情况下会改“命”呢?就是当这个人间的天子缺德的时候。比如商纣王,很缺德,不能爱民保民。就配不上“天命”,“天命”就要改了。改也就是“革”,天命改了,也就是“革命”了。所以《周易》里面有句话,叫做“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可见“革命”的合法性,就在于“替天行道”。

有鉴于此,周天子对自己的“德”很在意,反复告诫子孙要“敬德”、“明德”,要“保民”。他们小心谨慎地观察“天”的“情绪”,如果出现了日食、月食或是其他不寻常的自然现象,他们就认为“天”不高兴了,可能是因为我们做错什么事了,于是反省自己,修正自己的政治。这种观念在当时是一种普遍的意识形态。即使到了战国时期,墨子还利用这种意识形态,大肆鼓吹“天志”、“明鬼”,为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提供支撑。

但是另一方面,自春秋以来,一种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的思潮也逐渐兴起,就是认为“天道远,人道迩”,意思就是说“天道”离我们其实很远,“人道”才是贴近我们现实的事情,把我们人自己的事情搞好是最重要的。孔子、孟子虽然没有切断“天道”和“人道”之间的联系,但显然是更加关注人道和人事,他们对“天”以及鬼神只是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也就是对“天”和“天命”表示敬畏,但却不多谈论。孔子认为“天”是不会直接说话的,它只是用日月四时的运行来表示它的意思。孟子则认为,如果说“天”是有视觉和听觉的话,那也是通过老百姓的视觉和听觉来表现的,所以统治者要特别在意“民视”、“民听”。

晏子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会因为人们的祭祀祈祷就改变其规律。关于彗星出现预示国家将有灾难降临的迷信说法,在古代已经流传很久。齐景公看到彗星出现于齐国上空,以为不祥,让柏常骞禳除彗星,以避免灾难的发生。

晏子认为这种做法“无益也,只取诬焉”,是没有用处的,是自我欺骗而已。他认为“天道不謟,不贰其命”,即彗星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会因为人们的祈祷就改变它的运行规律。晏子知道彗星有出现就会有消失,过一段时间自然会运行而去。他利用景公等人的迷信思想,劝景公改变奢侈的生活作风,改良政治,善待人民。他说:“天之有彗,以除秽也。君无秽德,又何禳焉?若德之秽,禳之何损?”明确指出国家的吉凶,不在于彗星是否出现,而在于君主是否有德,政治是否清明。当出现“荧惑守虚”的天象时,景公认为天将降灾,晏子知道经过一段时间,这一天象定会发生变化,于是又借机劝景公改善政治,散官府之财以救济贫民,平反冤狱释放无辜之人,“行之三月,而荧惑迁”。又如齐国遇上大旱,景公要派人祭祀山川以求雨,晏子说山是“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山若有神,也是盼望下雨的。河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河伯也是盼望下雨的。所以祭祀山神河神都没有用处。晏子又巧妙地把话题引向要求景公改善政治、善待民众的话题上来,要求他效仿古代圣王的做法,走出豪华的宫室,将自身曝露于野外以祈求降雨。

晏子一方面不迷信鬼神,善于对当时人所谓的不祥事物作出合乎情理的唯物的解释,对破除人们的迷信思想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那个科学还很落后的时代,晏子的做法实属难能可贵。另一方面,晏子还善于利用君主等人信仰鬼神的迷信思想,以避免灾祸为由,教育引导他们把注意力放在改良政治、改善民生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些都反映了晏子的机智聪明和爱国爱民。

晏子提出:“天道不謟,不贰其命,若之何禳之也?且天之有彗,以除秽也。”意思是说,天有它的规律,人不可以怀疑它,也不可能改变它,怎么能用祈祷的办法除掉彗星呢?况且天上出现彗星,是为了扫除污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让人民不要迷信鬼神,要有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

随遇而安,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停顿,甚至好像有点随波逐流。但当你陷入一种不好的境遇,而又无能力改变时;当你的生活突然发生变故,需要重新开始;当你想摆脱目前的现状,却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时,“随遇而安”或许是最好的“解药”。

药山禅师门下有两个弟子,一位是云岩,另一位是道吾。一天,众人在山中参禅,见到一棵树长得很茂盛,而另一棵树却只剩下枯黄的枝叶,此时药山禅师想借机示教,于是便问道吾说:“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道吾回答:“荣的好!”接着禅师又问云岩,云岩却回答:“枯的好!”此刻刚好来了一位俗姓高的沙弥,药山就问他:“树是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沙弥说:“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

面对荣、枯二树,三位禅者各有所见。高沙弥的“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展现的是一种闲适独到的眼光,任枯任荣就是一种不加分别的心境,就是一种随遇而安。你只管坚定信念做你的事就行了,管它外面是春夏秋冬?无意掉落的一粒种子,也许来年就发芽开花,夫复何求?

人生需要做的事很多,不能做这一件,那可以先做另一件;在你没有储存足够的能量时,当然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在你没有完全看清楚这个改变意味着什么之前,你无法判断方向。所以随遇而安,是在考验人的应变能力。

对于某些人来说,随遇而安是一种过渡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帮你减轻“浮”“躁”之气,保持清静的头脑。对于追求生活质量的人来说,它就是一种境界,无论你身处何位,都能达观从容,运筹帷幄。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人生道路上会判断失误,遭遇意外,会遇到许多不如意,这时是自暴自弃,还是妥协放弃?不如随遇而安,默默地寻找时机,同时也踏实地享受生活。

世界的运转遵循的是强大的自然规律,不以个人意志而改变。每个人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因此说:“天道不謟,不贰其命。”

同类推荐
  •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论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复杂、曲折的漫长过程,在强调作为革命思想武器的实践性的同时,必须辅之科学性的保障,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用中国的民族语言表述,才能做出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造。而科学性的要求,在这一“中国化”过程中,又是一个薄弱的方面。
  • 冥想的力量

    冥想的力量

    本书是目前对印度瑜伽哲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最系统和清晰的论述。该书受到西方瑜伽界的高度肯定和欢迎。自2003年出版以来,已经再版两次。本书内容包括:瑜伽和吠檀多哲学的基本理论、瑜伽冥想的具体方法和技巧、瑜伽锻炼中各种问题之处理、瑜伽锻炼中的各种效果之论述等。
  • 马斯洛的人本哲学

    马斯洛的人本哲学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介绍了马斯洛的理论精华,书中解答了我们关于人生的一系列问题: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人性的本质为何?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和安宁?我们怎样才能健全自我的人格?我们怎样才能挖掘自我的潜能?我们怎样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我们如何才能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本书引导我们了解马斯洛,了解自己的人生,帮助我们调动自身一切积极的因素以实现最完美的自我,创造最美好的人生境界。
  • 老子智慧讲座

    老子智慧讲座

    本书介绍了在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体系中,《道德经》占据了十分特殊的位置,老子提出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它是中国古典哲学这个体系的基础。
  • 浙东学术(第二辑)

    浙东学术(第二辑)

    本书收录论文10篇,包括:古代政治哲学研究文《<唐虞之道>与王权转移的多重因素》,系统论述朱熹《家礼》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的《儒教仪礼研究的现状与课题》,主张摆脱从“心性论”的视域来研究孟子的《孟子性善论刍议》,何善蒙副教授所著的《荒谬:在加缪和庄子之间》,四篇以浙江学术为主的地域研究文和两篇与佛教有关的作品。
热门推荐
  • 白天不懂夜的黑(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白天不懂夜的黑(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香岩洗心水禅师语录

    香岩洗心水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末将在三国

    末将在三国

    特种兵何雷,意外穿越到三国时代成了魔王董卓的女婿牛辅。既来之则安之,何雷以牛辅的身份,结交西凉军阀中的大将,董卓死后一举夺取长安,掌握献帝,继而统一天下……在这期间,他与貂蝉、蔡文姬产生了缠绵纠葛的情愫!本文主角妻子很多,但没有11,也没有11,都是情圣情节,而且主角也不狗血,有点正人君子,不是邪少,也不是坏蛋,不喜勿入,我只想这样写,不想太乱来,不喜欢的请不要进来,更不要留言。
  • 天令

    天令

    为了所爱之人,去战斗吧!天令,传说拥有可以毁天灭地,创建新世界,让人起死回生,穿越时空的神奇力量。谁握有天令,谁就能号令天下,凌步神域,众生瞩目。而天令,却是在创世之初分裂成十块,散落凡间各地。千百年来,无论是芸芸众生还是天上神域都在不断寻找天令的碎片。那么,谁最终能获得这神奇的力量?谁最终又能凌步于一切,成为天令新的掌控者?
  • 都市剑尊

    都市剑尊

    林家继承人林野失踪三年,当他再次踏上家门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未婚妻变成了别人的未婚妻,自己的继承人位置也变成了别人的!林野断绝了回家的念头,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 光与暗之歌

    光与暗之歌

    秦勉一直过着平静和祥的生活,直到“他”的出现打破了一切。自己究竟是谁?他又是谁?在这局棋中自己又是扮演着什么角色?
  • 谛言

    谛言

    人神魔三界,相生相克。任何人都不知道这三界之间的关联。当时机成熟时,也将是另一场风暴的诞生。三界,将不会再这样的平淡下去。
  • 时光不知我还爱他

    时光不知我还爱他

    六年之前,他们的感情还是一个迷。六年之后,会不会有个圆满结局?爱情这东西,你信,它就有,不信,也就没有。陆乔昔一直暗恋青梅竹马裴祁。裴祁是喜欢她的,但没说只喜欢她。陆乔昔不能忍受他的花心,便把对他的喜欢转移到另一个人的身上。三个人互相折磨着,直到他们俩的陆续离开,陆乔昔才幡然醒悟,自己的心到底是在为谁而跳动。六年后,他们再次相逢,今后又会是怎样一番模样?爱情就像一座富士山,你不能够搬走它,拥有它的方式是,路过它。
  • 性格的奥秘

    性格的奥秘

    什么才是主宰命运的“上帝”?有人说,是才华、机遇和性格,归根结底是性格。性格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现实生活的不同结果——可以让我们做事游刃有余,也可以让我们处处碰壁。我们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先天遗传而来的部分,但更多的是通过后天培养形成。我们究竟有什么样的性格?我们的性格到底好不好?什么样的性格才能有助于我们顺利地度过一生?这些都是本书写作的主旨。
  • 魔法学院:最后的女巫

    魔法学院:最后的女巫

    醒来时躺在一副刻有蔷薇花纹的水晶棺材中,在季云歌的记忆中,只有一片烧不尽的火焰与一群看不清人脸的惨叫声。化为人形的远古巨龙,调皮的精灵和脾气恶劣的矮人,还有在大陆消失已久的魔法书和魔法圣器,有一天她才意识到自己居然身居在一个神奇的魔法世界中,还失忆与身世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