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20800000029

第29章 魏晋南北朝的经学

第一节 郑学与王学

汉魏之际,儒学又发生分化,其中的一派好讲义理,并且与道家思想合流,形成新兴的玄学思潮。另一派则致力经学内部的改造,把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这两大经学派别合为一家,这就是“郑学”的出现。

郑学,是东汉末年郑玄所创立的经学学派。郑玄(约公元108~201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也称“后郑”,以便同郑兴、郑众父子的经学思想相区别。早年曾入太学学今文《易》和《公羊春秋》,又向东郡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左传》、《周官》等古文经,最后又西入关中,向马融学古文经。东汉桓帝至灵帝年间,发生了党锢事件,郑玄也受到牵连,但他的学术活动并未停止,教授弟子达数百人。常锢禁解以后,他虽已年逾六十,但由于他精通今古文经,他注解的儒家经书,不受汉代经有数家,家有数说,壁垒森严的束缚,而以古文经为主,兼采今文经说,融会贯通,创造了一个统一的经学体系,使跟他学习的经生,不必更求各家。于是,郑学大盛,影响遍及伊(水)、洛(水)以东,淮(河)、汉(水)以北,这时,他的学生超过一万人,史家称赞他“最为大师”,就连后来三国蜀将姜维也“好郑氏学”他注有《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收入今本《十三经注疏》)。另注有《周易》、《论语》、《尚书》、《孝经》等,著有《发墨守》、《箴膏育》、《起废疾》,以批驳何休固守今文经学的观点。

郑玄的经学思想虽然还保留着今文经学中的谶纬迷信部分,以及由于他以《礼》注《诗》而产生的一些附会,但从他的基本思想倾向来看,则是断承和发扬了经学所固有的作为教育工具的作用,使接受教育的人能够“从经学中得到历史教育,得到六艺教育,得到识字教育”(杨向奎《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上册)。因此,郑玄的经学思想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历史的特点。在先秦儒家经典中记载了许多中国古代的礼乐典章制度,郑玄不用“微言大义”的方法注解,而是采用了一种被人称作“历史比较的方法”,即以汉朝的礼乐典章制度与经典中的礼乐典章制度互相比较;以不同的经典中所记载的同一项礼乐典章制度互相比较,因而能够注释清楚。例如,他对《周礼·天官冢宰》中“天官冢宰”条的注释,就引用了《论语》、《尔雅》中的有关记载,又引用了东汉郑众的说法,使人读起来历史层次清楚而没有烦琐的毛病。第二,知识的特点。在先秦儒家经典中保存了不少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知识,由于郑玄通晓《三统历》、《九章算术》等天文历算,所以他能够注解这些科学的记录,并在注解中融会入当时的一些科学成果。例如,他运用东汉时流行的浑天说解释经典中记载的天体运行,宣传了比较先进的天体观。特别是他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以“天者纯阳,清明无形”(转引自《礼记正义·月令》孔颖达疏)的说法,把天体看成是由阳气所构成的无形物质,这又近于宣夜说。再例如,他在注解《周官·冬官考工记》时,记述了汉代的许多生产技艺,记述了农业生产从人力犁发展到牛耕的情形,为传播知识做出了贡献。第三,平民的特点。郑玄出身贫苦农民家庭,曾做过厮役小吏,到他学成回家后,仍然“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可以看出他和别的许多经师有很大的不同,许多经师都是贵族,而郑玄却生活在田间、民间,他的学生中也一定有一部分的贫民。这样,就进一步推动了学术的下移。

魏晋时期,相继有人起来批评郑学。其中,三国吴的虞翻批评郑玄所注五经违反经义的重大错误,就有167处,又说郑玄解释的《尚书》违失有四处,《易注》未得《易经》要领,难以传世。虞翻学习的家传的今文《易》学,他认为“经之大者,莫过于《易》”,主张依据《易》的八卦,推衍象数,以占卜人事的吉凶。他不信神仙,宣称“彼皆死人,而语神仙,世岂有仙人(邪)!”(《三国志·虞翻传》)他是从正统的今文经学的观点反对郑玄败乱“家法”。

三国魏王肃对郑学的批评则属于另一种类型。王肃(公元195~256年)字子雍,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生于会稽(今属浙江)。他是司马昭的妻父。曾任散骑常侍、广平太守、侍中、太常等职。他通晓群经,曾为《尚书》、《诗》、《论语》、《周礼》、《仪礼》、《礼记》、《左传》作注。他所注解的经书,也不分今文和古文,而是对各家经义加以综合。但他却与郑学对立,凡是郑玄用古文说的,他则引用今文说予以批驳;郑玄用今文说的,他又引用古文说重新阐释。他还伪造《孔子家语》、《孔丛子》以及根据《孔子家语》立论的《圣证论》,假托孔子和孔子子孙的言论,以作为批评郑学的理论根据。他所创立的经学派别,史称“王学”。

王学与郑学对立的原因,第一,是为了争夺官方的学术地位。在王学以前的经学界乃是郑学的一统天下,皮锡瑞称之为经学的“小一统时代”。至王学初出,因郑学弟子众多,朝廷论讲也还是引用郑玄经注。到司马氏集团当政,因为王肃同司马氏有联姻的关系,所以,王肃注解的《尚书》、《诗》、《论语》、“三礼”、《左传》以及他父亲王朗所著的《易传》,都被列于学官,司马懿还奏请将王肃的《孝经传》也列于学官。三国魏甘露元年(公元256年),高贵乡公到太学向诸儒询问经义,他主张郑学,而博士竞以王学的观点相对答。当高贵乡公问,《尚书》中郑玄注“稽古”(见《尚书·尧典》)同天,认为尧是效法天的,王肃则注“稽古”为尧顺考古道(意思是效法前世的功业)而行之,二义不同,何者为是?博士庾峻回答说,依据《洪范》(指《尚书·洪范传》)“三人占,从二人之言”(这是古代占卜时的一种习惯)的古例,贾逵、马融和王肃皆注为“顺考古道”。因此,王肃的注说是对的。高贵乡公又引孔子所说的“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予以反驳,认为尧的美德就在于效法天意,“顺考古道”不足以表达尧的德行。庾峻则以他“奉遵师说”为理由,把皇帝的反驳挡了回去。(详见《三国志·魏书·三少帝》)正像经学史家所指出的那样,魏晋之际,“王学几欲夺郑学之席”。第二,是为了宣传本派的经学主张。郑玄注经虽然把今文和古文两家之学综合为一,但毕竟没有超出经学自身的范围。而王肃则不同。他参加了汉末魏初注《太玄》、治《易》《老》的学术活动,曾向宋贵学习过《太玄经》,并且为《太玄经》作过注释,因此,他既崇信儒家名教,又接受了道家,主要是黄老之学的影响,他是从经学到玄学的一个过渡性人物。

王肃经学思想的重要特征,是用道家的无为学说,改造了儒家的天道观。他假托孔子之口说:“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而能久(原注:不闭常通而能久,言无极)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道也。”(《孔子家语·大婚解》)这是说,天道如同日月一样按照一定的规律而运行不息;它没有给万物增加什么或减少什么;万物的形成正是体现了这种自然而然的作用。目的在于说明天道就是“无为”,顺应天道也就是效法自然规律来治国、驭民、固位和保身。因此,他不同意经学中关于天命的说法。当他在回答“国家之存亡祸福,信有天命,非唯人也”的问题时,说:“存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五仪解》),并以历史上帝辛(殷纣王)迷信天命,“不修国政,亢暴无极”,“殷国以亡”,以及大戊(又称太戊,商王)因占得亡国的卜,而“侧身修行”,“明养民之道”,三年之后,国家昌盛的例子,指出:“灾妖不胜善政,寤梦不胜善行,知此者,至治之极也。”认为只要统治者行“善政”、有“善行”,就可以化祸为福,转危为安,强调人为的努力是国家得到治理的决定因素,从而清除了郑玄经注中的若干谶纬迷信。

在政治上,王肃主张“无为而治”。他说“能有天下者,必无以天下为者也,能有名誉者,必无以名誉为者也,达此则其利心外矣。”(《孔丛子·抗志》)这里,把去利欲作为“无为而治”的一个标志。为此,他揭露了统治者“贪而多求,求欲无厌”的许多丑恶现象,特别是对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耗费巨资去追求“长生不死”的做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在《孔丛子·陈士义》中编写了如下的一段对话:

魏王曰:“吾闻道士登华山,则长生不死,意亦愿之。”

对曰:“古无是道,非所愿也。”

王曰:“吾闻信之。”

对曰:“未审君之所闻,亲闻之于不死者邪?闻之于传闻者邪?君闻之于传闻者妄也;若闻之于不死者,今安在?在者,君之学勿疑,不在者,君勿学无疑。”

这是说,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长生不死”的事情,因此,关于此事的传闻完全是虚构的。统治者不应该效法已经被人的亲身经历和事实所证明为错误的东西,不要因为“嗜欲”的扰乱而走上宗教迷信的道路。

王肃还认为,统治者的嗜欲无度是造成社会动乱的重要原因。他说:“凡夫之为奸邪盗窃,靡法妄行者,生于不足,不足生于无度。”(《孔子家语·五刑解》)这里虽然包含有对一般平民的指责,但主要是针对统治者的“侈靡”而说的。意思是说:一般平民之所以起来反抗,是由于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侈靡”无度造成的。他指出,统治者“不预塞其源,而辄绳之以刑”,即不问事情的缘由,就对老百姓滥施刑罚,其结果是“罚行而善不反,刑张而罪不省”(《孔丛子·刑论》),弄得社会越来越动乱不安。

因此,王肃反复强调,应“使王公简其富贵”,“去君贪利之心”,希望他们能够做到“生不足以喜之,利不足以动之,死不足以禁之,害何足以怨之”(《抗志》),不去计较生死利害,并在此基础上减省刑罚,爱惜民力,使老百姓“百日之劳,一日之乐”(《孔子家语·观乡射》),他称之为“张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在他看来,这样做,天下就太平了,“君无然也”,君主就可以实现“无为而治”。可见,王肃所说的“无为而治”,也吸取了儒家所宣传的三代圣王之治的内容。

王肃的伦理观是强调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满足,这与早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有所区别。他认为,修身的目的不是为了治国;国家得到治理是修身的自然而然的结果。所以他说:“唯能不忧世之乱,而患身之不治者,可与言道矣。”(《孔丛子·抗志》)国家的治与不治且不要去管它,修身才是最重要的。他讥刺那些忧国忧民的人,就像“是忧河水之浊,而以泣清之也,其为无益莫大焉。”他还认为,修身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追求富贵,他说:“与屈己以富贵,不若抗志以贫贱。屈己则制于人,抗志则不愧于道。”这是说,追求富贵,必然“屈己”而受“制于人”,表面上是有所得,实际上却不能保全自己。他以卫人垂钓得到大鳏(大鱼)为例说,卫人先投以鲂为饵,“鳏过而弗视”,再投之以“豚之半体”(半个小猪),鳏终于上钩了。他称这是“贪以死禄矣”。

王肃理想的精神境界是“不愧于道”,这个道又不同于道家的道,而是指儒家所歌颂的先王的德行。他说:“上见尧舜之德,下见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之义,忽不知忧患与死也。”(《论书》)想到先王的德行,马上把患与死都忘掉了。那么,究竟什么是先王的德行呢?王肃发展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他根据封建的等级制度把先王的德行归纳为十项内容,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孔子家语·礼运》),他称之为“十义”。他认为,只要人人根据自己的等级名分,在“十义”中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里面思考,就可以获得社会心理上的平衡,这样,封建社会就和谐了。他声称“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将不求而自固。

王学和郑学各有优点,也各有局限,但都反映了当时学术的要求发展,社会要求安定的历史趋势。

第二节 南学与北学

南北朝时期,由于南朝和北朝在社会和文化上的差异,经学逐渐形成了南北两派不同的风格,史称“南学”和“北学”。

南学是指南朝经学家所传的经学思想。以皇侃、贾癎等人为主要代表。皇侃(公元488~545年),又称皇癏,梁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年青的时候拜著名经学家贺癅为师,精通老师的学问。后任国子助教、员外散骑侍郎。著有《论语义疏》等。贾癎,梁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也曾任国子助教,著有《尚书义疏》。

南学的特点:第一,是兼容王学和郑学观点,重在贯通诸家。据《北史·儒林传》说,南学的经论根据,主要有郑玄注的《诗》和“三礼”,王肃伪作的《尚书》孔安国传,王弼注的《周易》,杜预注的《左传》。这里,既包含有不同的经学派别(王学和郑学)的观点,还吸收了杜预解《春秋》扬周公而抑孔子的观点(详见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即使注解《周易》一书,南学虽以王弼注为主,但也不排斥别家。南朝宋元嘉(公元424~453年)时期,王弼的《周易注》和郑玄的《周易注》都为经学家所重视,到颜延之任国子祭酒时,才黜郑崇王,而到南齐时,经学家陆澄和王俭都主张注《周易》“玄不可弃(指王弼注),儒不可缺(指郑玄注)”,应当两者并用,于是王弼注和郑玄注都设有博士。到南朝梁、陈时,郑、王二注,仍并立于国学。他如《尚书》、《左传》等的注解也有类似情况。第二,是在易学的研究中,多以《老子》、《庄子》阐发《周易》经义,重在发挥义理。例如,南朝宋的雷次宗,南齐的祖冲之,南梁的太史叔明等人都是著名的易学家,他们也都谙熟《老子》和《庄子》,其中的太史叔明,史书称他尤精“三玄”,“当世冠绝”。这样,他们的《易》注也都言简义明,没有烦琐支离的毛病。他们之间的争论,一般来讲,也不涉及象数问题,而是在运用老庄之义解释《周易》上的分歧。例如,南梁伏曼容对何晏自称“不解《易》中九事”(何晏企图以此暗示,善《易》者,不受《易》束缚的思想)所作的批评(事见《梁书·儒林传》,可参见《三国志·魏书·管辂转》注引),以及《册府元龟》所记载的顾悦之难王弼《易》义40余条和关康之对顾悦之的反批评,都是这一类性质,一反汉代易学家把《周易》阴阳五行化的旧传统。

应当指出,南学不是玄学,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第一,南学毕竟是注释儒家经典的学问,而且长期处在官方的学术地位,这是与玄学不同的。尽管在南朝初期,经学不振,但到南梁时,梁武帝既崇儒又好佛,他在天监四年(公元505年)下令开设五馆,总以五经为教材,设置五经博士各一人,贺癅等经学家被补为博士,各主持一馆,每馆各有经生数百人,并且规定经“射策”(一种明经的考试方法)合格的可以做官。天监七年(公元508年)又下令皇太子、宗室、王侯入国学受教,大同(公元535~545年)中期,曾建立士林馆,召集经学家讲学著述。南陈时,也基本上沿袭旧制。在国家的支持和保护之下,南学始终是与玄学并存的一种社会思潮。第二,南学除在《易》学的研究上受到玄学的影响之外,在其他方面仍保持着说经严谨、引证详实的学术风格。这种学术风格在《礼》学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当时的许多经学家都以“尤明三礼”、“尤精三礼”、“尤长三礼”著名。上面说到的雷次宗,他注说的“三礼”,其学风与郑玄类似,时以雷、郑并称。杜佑的《通典》对晋宋之间经学家注《礼》的朴实学风有较为详细的介绍(详见卷七十九至一百零五)。再如,南学的经学家对于《左传》的注解,十分重视山川土地、地理方位、国别州郡的考证。这些又是与玄学不同的。

北学是指北朝经学家所传的经学思想。北朝的经学家,据《北史》记载,多于南朝。北朝的经学也比南朝更为兴盛。(参见赵瓯《二十二史札记》卷十五《北朝经学》第)因为北朝的统治者为了取得北方汉族士族的支持和治理国家的需要,一直大力推崇经学,其中以北魏和北周用力最多。北魏从建国之初,历代的统治者都立学建馆,设置经学博士,教授五经,太学生曾达到3000人左右。经过孝文帝的苦心经营,到宣武帝时,史书称“时天下承平,学业大盛,今燕、齐、赵、魏之间(指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一带),横经著录,不可胜数。”(《北史·儒林传序》)北周几代统治者,史书称“周文(指北周文皇帝宇文泰)受命,雅重经典”;“明皇(指周明帝)纂历,敦尚学艺,内有崇文之观(指校刊经史),外重成均之职(指设置礼官)”;尤其是周武帝,亲自“量述三教”的优劣,提出“以儒教为无”(《广弘明集》卷八),并且几次“集群臣,亲讲《礼记》”(《北史·周本纪下》),“是以天下慕响”,“衣儒者之服,挟先王之道,开黉(指学校)延舍,学徒者比肩。”(《儒林传序》)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可以想见当时经学的盛况。这样,就在北魏和北周相继产生出徐遵明和熊安生这两位著名的经学家,而成为北学的主要代表。

徐遵明(公元476~529年)字子判,北魏华阴(今陕西渭南)人。年青时遍求名师,博览群书,不受一家一派观点的局限。后沿袭郑玄等人经说,传授《周易》、《尚书》、“三礼”、《左传》,讲学20余年,学生很多,“海内崇仰”,号称“大儒”。著有《春秋义章》一书,已佚。熊安生字植之,北周长乐阜城(今山东交河东南)人,是徐遵明的再传弟子。通晓五经,尤精“三礼”,当时研究《礼》学的多半是他的学生。北齐时,任国子博士,后在北周任露门博士,得到周武帝的信用。著有《周礼》、《礼记》、《孝经》三种义疏,已佚,清马国翰辑有《礼记熊氏义疏》四卷。

北学与南学的重要区别,是基本上没有受到玄学的影响,而较多地保持着汉代经说的传统。北学的经论根据,有郑玄注的《周易》、《尚书》、《诗》和“三礼”,服虔注的《左传》,以及何休注的《公羊传》,一般不采用玄学家的经注。北学的经说内容,是把章句训诂与通经致用融为一体,在注说文物(典章)制度的同时,也好谈天道、谶纬,并杂有阴阳术数迷信,很少有人论及“义理”。所以,北魏徐遵明的学生李叶兴对梁武帝说,他“少为书生,止习五典(五经)……素不玄学”。唐孔颖达认为,南方的义理之学,“河北学者,罕能及之。”(《周易正义序》)对于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汤用彤先生曾作过具体分析,他说:“王(弼)、何(晏)、嵇(康)、阮(籍),本在中州(即中原),道安、僧肇,继居关内。然叠经变乱,教化衰熄,其势渐微,一也;桓(汉桓帝)、灵(汉灵帝)变乱,以及五朝(指匈奴、羯、氐,鲜卑等少数民族)云扰,名士南渡,玄学骨干,不在河、洛(指黄河、洛水流域),二也;胡人入主,渐染华风,而其治世,须翻经术,三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下册)“以此三因,而自罗什(鸠摩罗什)逝世,北方玄谈,转就消沉”,“晚汉经学之残缺”复兴于“幽、燕”、“陇右”(古代以西为右,陇右,即陇西,约指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

南学和北学都受到佛教的影响,它们既批评佛学,又融合佛学。据《南史·儒林传》、《梁书·儒林传》、《北史·儒林传》、《魏书·儒林传》等史书记载,许多经学家都有研究佛学的历史。如南梁的皇侃,史书说他“性至孝”,“尝日限诵《孝经》二十遍,以拟《观世音经》。”再如,北周的熊安生不仅有一名出家当和尚的学生,而且他自己也被列入《继高僧传》。由于经学家和佛教学者的交往,他们就把当时佛教所用的讲解经义、编写义疏的传教方法移植到经学中来,把经学的讲经记录,编为讲疏、义疏,发展了汉代的治经方法。汉代经学家治经,都以经文为主要根据,所作的传或注,都是为了解释经文的。南北朝经学家治经,多数以经注为主要根据,或引一家的注予以诠解,或引诸家的注作比较研究,总之,他们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明注。于是以明注为目的的义疏、疏证一类的作品,构成了这一时期经学著作的主流。南朝有崔灵恩《三礼义宗》、《左氏经传义》,沈文阿《春秋》、《礼记》、《孝经》、《论语义疏》,皇侃《论语义疏》、《礼记义》,费癎《尚书义疏》,戚癐《礼记义》,张讥《周易》、《尚书》、《毛诗》、《孝经》、《论语义》,顾越《丧服》(《仪礼》中的一篇)、《毛诗》、《孝经》、《论语义》,王元规《春秋》、《孝经义记》。北朝有刘癇之《三礼大义》,徐遵明《春秋义章》,李铉《孝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沈重《周礼》、《仪礼》、《礼记》、《毛诗》、《丧服经义》熊安生《周礼》、《礼记义疏》、《孝经义》等。以上各书,除皇侃、熊安生两家见存于唐孔颖达《礼记正义》之外、余书皆佚。但它们在中国经学史上都为完善以传明经,以注明传,以疏明注的治经体系作出过贡献,并成为唐代疏注之学的先河。

同类推荐
  • 全面战争之三国

    全面战争之三国

    三国,一个英雄与美女,猛将与谋士的时代!三国,一个弱肉强食,白骨露於野的时代!三国,一个由“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到“胡狄遍地,汉家子弟数屠殆尽”的转折时代!刘嘉,一个21世纪的普通青年,带着一款名叫《三国全面战争》的游戏来到这个时代。交结英雄,子龙子义,奉孝文和,都来跟我混吧!坐拥美人,洛神MM,江东二乔,谁都不许和我抢!更要凭我百万军团,复我皇汉雄风,再创煌煌华夏!
  • 铮铮铁骨见真情

    铮铮铁骨见真情

    古往今来,人生不经历风雨,百炼也难成一块好钢。当大家面对现实,生活与爱情,利益与冲突,矛盾与原则,做人难,做一个铁骨铮铮的军人是难上加难!
  • 大唐医祖

    大唐医祖

    身患莫名绝症,一心求死解脱。睁开眼睛,回首已千年。贞观大唐,借体重生,他成了李元霸。死而复生,过往烟云,万事成空。亲人不再,友朋不再,心如浮萍。金钱美人,荣华富贵,对他来说,已经失去了意义。他只是一过客而已。从此,浪迹天涯,成为一名铃医。因为,他心中,只有一股执念:终其一生,誓将中华医学发扬光大,使其万古流芳。只愿,千年之后,另一个自己,不再彷徨......
  • 三界之封侯拜相

    三界之封侯拜相

    看惯了风起云涌,见多了王朝更迭,走过血雨腥风,躲开明枪暗箭,问一句死生的意义,有侵吞河山的气概,奈何英雄总是气短,白发唱挽歌,更添踌躇意,骈死于槽枥之间,长眠于沃野农田。
  • 红颜若祸水

    红颜若祸水

    爱上我不是你的错,但冥冥之中注定这是一个苦果,所以离开或许便是最好的选择!
热门推荐
  • 爆笑追妻:腹黑邪王戏痞妃

    爆笑追妻:腹黑邪王戏痞妃

    【女强宝宝宠文,一对一】一朝穿越,不但身体缩水成九岁娃娃的模样,而且还附带萌娃赠品?她堂堂修罗魔医怎么会就此认这悲催命!当即便是要带着逆天帅爆的儿子闯遍天下!挣座金山,吃喝玩乐,看遍天下美男,便是她金晓溪的终极目标。神挡弑神,魔挡杀魔。白痴挡怎么办?没关系,姐专治各种脑残!“王爷!王妃带着小世子跑去看天下美男比拼赛了!说要让第一美男做小世子的爹!”某妖孽男听完属下的报道后,直接掀桌!“本王亲自去把她捉回来!”再次出现在金晓溪面前时,某男俊美无双的脸上带着痴傻的笑,拉着金晓溪的衣袖,“娘子,我才是天下第一美男,带我回家吧,我吃得少会打架,最重要的是我听话...”
  • 帝影学院

    帝影学院

    天啦,太COOL了,全国第一的贵族学院里竟然还隐藏着四个超级美男和四大超级美女!什么?他们还会定期招聘雇主,给其一个月的贴身保护?世界上有这么好的事?可是总有些人不买帐,居然胆敢挑衅浪少的脾气,还有人更过分,竟然还拒绝影魔大人的保护!啊?月魔和影魔的关系……还有那个,心疼得让人无法呼吸的小王子苏玖岩居然要被派到中东去抢夺石油控制权?这是怎样一群人啊?高中一毕业居然就发展了世界头号神秘组织,还有那国际新一代影后、世界知名美女神医、天生的科技奇才、拥有过目不忘本领的羞涩少女……这么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物居然全都聚到了一起,为一个人称冥帝的家伙服务!可怕的他们,可爱的他们,估计最难对付的就是爱情这东东吧?当八大邪魔遇上爱情的时候,他们会怎样呢?赶紧往下看吧!【影魔】龙影澈,高三,17岁,八魔老大,性情看似温和,实则是个彻头彻尾的大恶魔。喜欢调戏胆小害羞的小女生(樱魔除外)。对待敌人凶狠残暴,拥有极大的野心。后成为传说中的冥帝。【月魔】月千曦,高三,17岁,八魔大姐,成熟老练,办事雷厉风行,调情高手,跟龙影澈以“夫妻”身份出场,天生的狐媚子,却也是八魔中最严厉的。【溪魔】景辰溪,高二,16岁,八魔老三,性格暴躁,易怒不喜言笑,冷如千年寒冰。电脑高手。武术一流,却总是莫名其妙地输给歆魔。后成为人人闻风丧胆的XX邪君。【樱魔】零沁樱,高二,16岁,八魔老四,八魔中最害羞的一个,眸子清亮,却总是容易泪眼汪汪。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是邪魔组织的百科全书及移动电脑。【浪魔】白奕浪,高二,16岁,八魔老五,性格开朗好动,看似胆小怕事,实则是不想惹是生非。拥有非凡的创造力,被开发后成为世界著名的科技天才。【幻魔】司徒幻夏,高二,16岁,八魔老六,性格怪僻,让人捉摸不透,喜睡,常常一个人睡在树上或者花丛中,有时一睡就是一整天,让人哭笑不得。拥有世界顶尖的医术。【歆魔】苏玖歆,15岁,高一,八魔老七,性格活泼张扬,喜动爱笑,看似小鸟依人,却拥有让人恐怖的力气与胃口。后成为好莱坞国际巨星。【岩魔】苏玖岩,15岁,高一,八魔中最小的,与歆是双胞胎,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与歆魔形成鲜明对比,像是她的影子。有世界罕见的夜视。
  • 神禁时代

    神禁时代

    这是一个没有众神的时代,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正在诞生!
  • 关灯吧,抢来的老公

    关灯吧,抢来的老公

    顾如夏声名狼藉,艳名远播,但实际上她只不过是个为爱所困的小女子,她愿意为了爱情付出一切,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是万丈深渊,她也要为了那不能确定的未来,闯上一闯!
  • 《珠联璧合》

    《珠联璧合》

    殷恕已经十四岁,就快十五岁了。相国寺的了缘师傅说,她八字轻,魂不稳的病十五岁就会好,不会再做那个梦了。可她最近梦更频繁了,她觉得也许这预示着有什么事要发生了。
  • 铭记流年:那些时光淡如梦

    铭记流年:那些时光淡如梦

    这么多年以后,我依然念念不忘着。如果说生活就是这一回事,那么遇见你就是我的惊喜。我不曾奢求什么,我只是怀念过去。我记住了你的一切,却将你埋在心底,当作秘密。终是不愿启口言说,蓦然回首,却发现你已远去。你是我的惊喜,最初的秘密,最后的远离。
  • 重生日本1987

    重生日本1987

    重生了还是日本1987御姐、萝莉、制服——我来了棋魂、火影、海贼——都是偶滴大阪、东京、北海道——就要留下哥的传说什么,国中的小妹妹喜欢强壮的胸膛,麻辣教师偏爱的是纯情小正太看我72变,看21世纪宅男玩转日本我有一个梦想,要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帝国或是11,里面盛满了、、、——西崎腾也《重生日本1987》,今秋奉上,汹涌而来、、、、
  • 重生之香港大亨

    重生之香港大亨

    艺术学院高材生唐凌风,重生到1980年香港一个混吃等死的2货身上。从此生命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什么?娱乐圈大腕想潜规则我的女人?统统靠边站,让专业的来!什么?超级高手打伤了我最中意的徒弟?待着别跑,看我亲自出马!什么?神秘组织请了重量级杀手想买我的命?尽管放马过来!纵横香港,独领风骚。精彩人生,尽在其中!
  • 顶级杀手异界行

    顶级杀手异界行

    据说明湖上两大武帝级强者大战一个月,最后两位超级强者的最强一击让整个明湖消失在大陆上,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两人的身影。有人自称看到了明湖消失的地方,在安静下来前,电闪雷鸣,两人战斗所在的天空突然撕开了一个口子,那人信誓旦旦的称从那个口子里看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没有人知道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因为两位当事人都没有再出现过,只是那惊天的一战和那被称为传说的留言在真武大陆四处流传,直到很久很久以后……
  • 天降一百亿

    天降一百亿

    他是一个很普通的高中生,因为意外获得了一百亿美圆!其人生发生了变化,众多美女纷纷登场,主角究竟能坚持到什么时候?一百亿美圆真的是意外之财吗?当主角的势力慢慢增强的时候,他发现事情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简单.自己的亲生父母早已被谋杀,而仇人竟是……涉及黑道争雄,商场争霸,为了自己的女人不惜与国外强大的家族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