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16900000042

第42章 安慰剂的心理作用及安慰疗法

一、安慰剂概述

安慰剂一般是指能对病人产生治疗感或通过心理作用产生疗效,但客观上无治疗作用的制剂。

对安慰剂的定义曾有过不同的认识。1951年出版的Dorlan医学词典将安慰剂定义为:“一种没有作用的物质或制剂,以往用以取悦或慰藉病人,现在还用来做对照实验以决定药物的效力。”这一定义为许多工具书所引用。1959年A。K。Sharpiro把安慰剂定义为:“一种不包括药物(或包括与病人病诉无关的药物)的制剂,用于病人,使病人相信他正在接受治疗。”安慰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安慰剂,如糖片、淀粉片、生理盐水、开水等,这些物质对人的生理机能不起任何实际治疗作用;另一类是“非纯粹的”安慰剂,也可称“掺杂的”安慰剂,其中含有不足以达到治病作用的小量药物,或与所治疾病无关的药物,如非维生素缺乏症运用的各种维生素片剂等。以后对安慰剂的概念进一步扩大,广义的安慰剂还包括手术及其他手段。如1964年A。K。Sharpiro把安慰剂定义为:“任何治疗程序或治疗程序的一部分,对病人的症状、症状群或疾病产生疗效,但客观上对所治疗的情况并没有特殊作用。”安慰剂对于某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信任的病人,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出现希望达到的疗效。这种反应被称为安慰剂效应(placeo effect)。

利用安慰剂产生安慰剂效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安慰疗法自古有之。A。K。Sharpiro指出,19世纪后期以前的医药的历史可以叫做安慰疗法的历史。当然,这主要指西方医学。在欧洲古代医学中曾有过许多奇怪的疗法和制剂,包括动物身体组织器官等物质,还有放血等。这类方法直至今日在世界各地依然存在,许多医生仍在自觉不自觉地使用着安慰剂。1952年,D。Danlop研究了英国医生的处方17000张,发现其中有1/3的药应属于安慰剂,而对所治疗的疾病没有特殊的化学治疗作用。我国有学者调查某医院门诊100张处方,发现约有1/4的药物应属于安慰剂,其中包括仅有少量镇静药的健脑合剂、少量维生素和含有无作用药物的胶囊等。

H。Haas1963年在当时的文献中发现,除了疼痛以外,安慰剂对许多情况都有疗效,其中有头痛、晕船、失眠、神经症、脑栓塞、精神病、哮喘、干草热、感冒、咳嗽、心绞痛、高血压、间歇性跛行、关节炎、胃肠功能紊乱、皮肤疣、变态反应、痤疮、骨骼疾病、吸烟、老年性脑病、糖尿病、肥胖、慢性荨麻疹、遗尿和视力异常等。目前,在医学领域,安慰剂的应用是很广泛的。临床中,当患者对某种药物坚信不疑,应用该药就可以产生安慰剂效应。

在评价某种新药的疗效时,也要将安慰剂效应估计进去。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新药刚问世时被认为是“灵丹妙药”,继而便身价骤跌的原因。一些江湖医生之所以有市场,运用安慰剂效应是其重要原因。

二、安慰剂的疗效与机制

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安慰剂的作用是肯定的,尤其是治疗一些功能性疾病。H。K。Reecher复习了文献,发现安慰剂治疗疼痛平均有效率为35%,而且疗效和病人当时对疼痛的焦虑程度成正比。他还发现用安慰剂治疗实验性疼痛,其镇痛效果仅为3%。他认为临床上病人疼痛所伴有的焦虑和恐惧都是反应性的成分,这种成分高于实验性疼痛。

安慰剂的作用机制取决于医生和病人两个方面的因素。医生的威望以及使用技巧是产生安慰剂效应的重要因素,但病人的因素更为重要。后者包括病人的求治欲望,对医生的信任程度,暗示性和人格因素等。那些好与人交往、依赖性强、自信心低、暗示性高、注意自身状况、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的人,更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效应,这类人被称为安慰剂反应者。

L。C。Park和L。Covil推想,安慰剂的作用是使病人相信医生开的药有积极疗效。他们对刚入院的神经症病人做了实验,告诉病人说:“有许多病人和你们的情况一样,吃了这个药丸有帮助,但里面完全没有真药。我们想这个药丸也能对你们有效,像对别人那样。”服药后一周再见面,在同意接受这一治疗的14例病人中,13例有实质性好转。这个结果并不能否认病人的心理作用,因为已经告诉他们药丸中没有真药,并不能断定他们会对后面的话认真相信。而且有的病人在和医生初次会面后病情即有好转,因为医生的会见给了他希望、温暖和同情。

有人发现,安慰疗法不仅使病人主观上感到有效,还可检测到相应的生理参数的客观改变。如中性白细胞数增加,嗜伊红细胞减少等。安慰剂也可以产生和所代替的药物相似的毒性反应,如用白水代替致幻药同样可引起幻觉,用安慰药片代替抗痉药同样可引起恶心、头晕等感觉。这些反应的出现约占病人的9%~25%(Beecher1985)。但是,对安慰剂及其疗法的确切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同类推荐
  • 72招让你教出最懂事的孩子

    72招让你教出最懂事的孩子

    内容提要 本书从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教会孩子学会与人交往、让孩子快乐起来、正确对待孩子的无理行为、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等五个方面入手,讲解了孩子不懂事的原因,就怎样培养一个懂事的孩子提出了有效的方法。
  • 大学生的人格维度与心理健康研究

    大学生的人格维度与心理健康研究

    作者在广泛参考国内外及港澳台专家关于心理健康标准论述的基础上,通过开放式问卷,大量搜集大学生群体对心理健康的看法,据此制定出评判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词汇表,让大学生自己作评价,最后作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出心理健康大学生的人格维度。另外,作者在深入研究心理健康大学生人格维度的基础上,还系统而详细地探讨了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大学生的孤独感与恋爱、大学生的焦虑与社会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生社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校园流行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价值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网上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朋辈心理咨询、大学生与强迫症、大学生与职业认同等问题。
  • 一口气读懂心理学

    一口气读懂心理学

    揭秘日常生活中人人该懂的心理法则;传授人生旅途中一用就灵的心理策略。了解了自己的心理,你就是强者;了解了别人的心理,你就是智者。越是清楚自己和别人的心理,你就越能掌控周围的事物,越能把握自己的生活,成功和幸福就离你越来越近……
  • 观众心理学

    观众心理学

    中国第一本从观众心理入手,系统地研究戏剧家如何了解观众、适应观众、征服观众、提高观众等问题的专著。余秋雨认真钻研了以德国为基础的接受美学和艺术心理学,融会贯通后,由此编成一部教材,并把长期被滥捧或狂贬所歪曲的中国艺术,作为与接受美学碰撞的重要素材。为了避免过于抽象,举了古今中外艺术家的实践来证明。作为学科,它们是新的,但作为学科所传达的审美心理范畴,却从人类拥有艺术以来就一直在发挥作用。因此,它们与艺术实践的遇合,将会两相滋养:既让艺术获得全新的思维高度,又让学术获得悠久的感性支援。
  • 色彩其实很有趣:“卉”生活“卉”色彩

    色彩其实很有趣:“卉”生活“卉”色彩

    生活里人们离不开色彩,正确地使用色彩不仅能提升你的形象、美化你的环境,还有助于你的健康。资深色彩培训师伊卉老师通过本书向大家分享了有关色彩的心得:通过了解色彩的特性掌握色彩的秘密,利用色相环轻松练就色彩搭配高手,学习基因色彩,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颜色,甚至还可以以色彩为职业成为色彩顾问去帮助别人。
热门推荐
  • 燕丹子

    燕丹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佛说普贤曼拏罗经

    佛说普贤曼拏罗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令劫

    天令劫

    自盘古开天劈地,女娲捏泥造人后,三界内万物生灵相互敌对,争抢资源,弱肉强食,宇宙间已失去平衡,人间乃是万物之根,万物之本,万灵之源,为了争夺这片得天独厚,资源富饶的宝地,人,妖,冥界因此上演了一幕幕血淋淋的杀戮之战。
  • 终极系列之夏冰炎

    终极系列之夏冰炎

    最爱看终极系列的终极迷夏冰炎,竟然穿越到了终极系列中,她会怎样闯荡这个世界呢?敬请期待
  • TFBOYS之语琳汐

    TFBOYS之语琳汐

    我就只介绍大概的人物算了吧,男主:易烊千玺,王俊凯,王源女主:尹莘语在中间呢,会偶尔钻出来几个人物,因为我这部小说是我有了灵感才写的,所以我也不知道会发生些什么,因此我就不用写简介了吧,希望你们能理解。
  • 西宋纪年

    西宋纪年

    帝国铁壁?中兴十三处战功?追封一字并肩王?算了吧。相比这些,总得有人去守护民族的血性,汉家的脊梁。
  • 致命游戏1

    致命游戏1

    风靡全球的游戏《英雄联盟》着实令人着迷,团队合作精神教会我们只有团队才是最坚强的后盾。可是不懂它的人却把它变成一场致命游戏。梦幻与现实的交替,意外与谋杀的重合。致命游戏在下一页正式开启,碾碎它!
  • 左右我们生活的28条潜规则

    左右我们生活的28条潜规则

    文中精选了28条意义重大的规则,每条规则都是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它将帮我们打开一个新的天地,教会我们从纷乱的表象中捕捉事物的本质,然后顺势而为,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 二花和她的儿子

    二花和她的儿子

    农村妇女二花同有权有势的乡党委书记比拼,将儿子塑造成了胜利的象征。因而造成了儿子和二花本人的人生悲剧。故事精彩,引人入胜。小说揭示出了普通人该如何做人,怎样做事的深刻哲理。
  • 孩子厌学怎么办

    孩子厌学怎么办

    孩子厌学情况的普遍出现,说明厌学已成为一个严重的教育问题。要改变它,必须对其产生的原因作出探析,而其产生的原因又是十分复杂的,既有来自社会的因素,又有来自学校的因素,更有来自家庭和孩子自由的因素。本书内容丰富,科学、实务,既有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比较全面的学习指导,又有针对性很强的改变孩子厌学的具体做法。语言朴实、简明、相信本书会对广大家长形成正确的家教观念,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提供有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