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12100000013

第13章 世界整体化历史的启动(3)

加洛林文化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碧蓝的天空万里无云。查理帝国的都城亚琛热闹非常,只有宫廷附近的街道上却是静悄悄的。宫里面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一个身躯高大,略显肥胖但并不粗笨的男子,闻声向这边走来。他眼睛很大,目光敏锐,鼻子也比一般人大一些,头发浓密,有些花白。来到学堂处,他站住了脚。孩子们都认识他,他就是查理大帝。

里面的孩子们正在上课。一些穿着华丽的孩子正在玩耍,而一些穿着很一般的孩子却觉得十分认真。查理大帝将那些认真读书的孩子叫到一边说:“我的孩子们,你们深得我的喜爱,因为你们竭尽全力去执行我的命令,并且自己也得到了好处。你们今后要继续这样学下去,以期达到完善!我将赐给你们主教管区和华丽的修道院,你们在我的眼睛里永远是光荣的。”

说完,便转过头去,对那些玩耍的孩子发脾气说:“你们这些贵族,你们这些大官们的少爷,你们这群花花公子,你们仗着出身,仗着财产,对我让你们自己谋求上进的命令竟敢置若罔闻。你们不肯研究学问,你们恣意于奢侈和嬉戏,只讲求漂亮的外表。虽然别人或许因此而羡慕你们,但你们千万要明白,除非你们发愤读书,弥补从前的过失,否则,你们永远不会得到我的任何恩宠。”

查理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时常把觉得最好的穷孩子选送到礼拜堂去当教士,有机会就提拔他们。

一次,有人向他报告,某个教区的主教死了。他听了问道:“他临死的时候,曾否为拯救自己的灵魂而有所捐献?”

来人说,这位主教很穷,只捐献了两磅银子。查理听了后很不高兴。正在这时,一名宫廷的青年教士向查理禀报说,如果他继任这个主教的职位,一定能作出很大的捐献。查理一看,这青年教士原来是个学习得很好的穷孩子,便沉思起来。

不一会儿,许多显贵达人们纷纷进宫,向查理谋求主教的职位;接着,皇后也亲自来请求查理,把主教的缺位让给非常忠诚于她的一个教士。

查理考虑再三,终于拒绝了显贵达人和皇后的请求,任命那个青年教士为主教,但严肃地对他说:

“你一定要遵守自己的诺言,为我作出丰富的贡献!”

就这样,青年教士当上了主教。

查理从小就在宗教生活里长大,对基督教极为热诚和虔信。起初,他没有固定的国都,经常巡行全国各地。当他做了皇帝以后,便定都于阿亨,并在那里大兴土木,兴建了许多宫殿和教堂。这些建筑物金碧辉煌,许多地方用金银装饰起来,正门、旁门都坚固的黄铜制成。所有的大理石柱,都是从遥远的罗马等地拆除了古代建筑运来的。只要健康状况许可,清晨、傍晚和夜间以及献祭的时候,他总要到教堂去祈祷。随着宫殿、教堂的兴修,绘画、雕刻等艺术也有所发展。阿亨的宫廷礼拜堂一直保存至今。

为了巩固封建制度和推行基督教,查理大力提倡文化教育。他召揽人才,邀请欧洲各国知名学者到法兰克宫廷讲学,如大不列颠的阿尔琴、比萨的彼得副主祭、《伦巴德人史》的作者保罗和为查理大帝作传的爱因哈德等。这些人向他传授修辞、语法、天文、算术、辩论术等多种学问。

查理勤奋好学,连用餐时也要人在旁边为他朗读诗文。他特别喜欢听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他时常仔细观测星象。为学习书写,他身边和枕下总放着写字板和纸张。他会讲古德语、古法语、拉丁语并粗通希腊语。尽管拉丁语成为当时有学问人的语言,但大众语言不但没有被查理排斥,反而在各城市流行起来了。这种变种的拉丁语发展成一种新的语言——中世纪的法语。

查理在宫廷中和各地建立了一些学校,聘请饱学之士主持,让贵族子弟和一部分平民入学学习,并且经常在政务和打仗余暇检查这些学生的学业。他发现,凡出身低微的孩子学习都比较好,而贵胄豪门的后代却成绩很差,于是经常教训他们。

在他的倡导下,大批古典和早期教会著作被抄录保存,使蛮族文化与古典文化、早期基督教文化相融合。古罗马灭亡以来,文化湮没的状况得以改观。许多古代诗人、哲学家、法学家和政治活动家的著作得以流传。

查理还召开了全欧范围的宗教会议,制定并统一了教条教规,在西欧系统地加强了各级教会组织和什一税制度。查理制定出了一整套行政、司法、军事制度以及经济生产管理制度,并统一了教会组织。

查理大帝统治的王朝叫加洛林王朝,所以后来的历史学家又把查理时代的文化称为“加洛林文化”。

查理大帝把帝国的广大地区划分成大约二百五十个辖区,由伯爵们进行管辖。伯爵们又把领地逐层分封给他们的附庸。于是封建制度便在整个西欧确立起来了。

在查理大帝统治的46年间,法兰克的文化教育比过去几个世纪有了繁荣和发展。不过,这一时代的文化教育都是由教会垄断的,除教士僧侣外,受教育的人并不多。

百年翻译运动

公元8世纪中叶起,阿拉伯帝国空前强盛,阿拉伯文化也空前繁荣。而阿拉伯文化的繁荣,一是源于阿拉伯人固有的文化,比如阿拉伯本民族的语言和诗歌等;二是源于伊斯兰教变化,比如伊斯兰教的《古兰经》;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即源于外来文化,比如希腊、波斯和印度等国的历史、文学、哲学和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而这些外来文化的引进,必须经过翻译。

阿拉伯人的翻译事业始于公元前7世纪的倭马亚王朝。那时,尚处于自发的无组织状态。当时从事翻译的人很少,因为能承担此任的人,首先必须精通阿拉伯语言,还必须对希腊与罗马的历史、文化和语言有较深入的研究,而能达到这个水平的人很少。最早重视翻译的是倭马亚王室麦尔旺家族的才子哈立德·本·叶齐德。

叶齐德充分认识到学习外来文化的必要性后,就请人专门翻译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有一位专门为叶齐德译书的翻译家叫伊斯培芬,来自亚历山大城。叶齐德不仅自己尊重他,也要求身边的人尊重他。叶齐德还给予他十分宽松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他的选择能力和翻译能力。生活上,伊斯塔芬也受到良好的照顾,经常待遇优厚。伊斯塔芬译作很丰富。

当时的翻译内容,还主要集中在有关炼金术、医学等实用学科领域,原文以希腊文和科普特文为主。

由于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外来文化中有用的东西,使得阿拉伯文化兼容并蓄,逐渐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文化。

阿拉伯文化的丰富与发展,进一步激发了阿拉伯人对翻译事业的热情。从公元8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在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出现了有组织的大规模翻译运动。由于持续了近百年;所以历史上称之为“百年翻译运动”。

在公元754年至755年,哈里发曼苏尔统治时期,在巴格达兴建了一座图书馆,专门组织人员翻译波斯文和梵文的星相学和医学著作。

公元786年至809年,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在位时,是巴格达最为辉煌的时代,政治上安定平稳,经济发展很快,学术上也是硕果累累。哈伦·拉希德给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极为宽松的学术环境。他宣布:阿拉伯帝国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民族、信仰任何宗教的学者、文人,都可以致力于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他主张对学术问题不带任何成见,甚至亲自出面保护各种学术争论和艺术探讨。因此,阿拉伯出现了一大批热衷于翻译、传播、学习、研究希腊、波斯和印度文化的学者、翻译家。他们在引进外来文化的同时,结合阿拉伯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创造出更有生命力的新的阿拉伯文化。这时候的翻译领域,已拓展到逻辑、哲学、数学、几何学等理性科学。

在与东罗马人交战过程中,哈伦·拉希德还收集了大批的希腊文典籍。他派人将这些宝贵的图书从阿姆利雅和安基拉运回巴格达,并扩建了巴格达图书馆。

在公元813年至833年哈里发麦蒙统治时期,阿拉伯的百年翻译运动达到顶峰。不仅阿拉伯国内学术翻译和研究极度繁荣,学术交流活动还蔓延到国外。在麦蒙的鼓动和支持下,学者们云游四方,他们不辞劳苦地搜寻古籍,遍访天下学者文人,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

在东罗马的历史典籍中曾有这样的记录:有一天,东罗马皇帝利奥在朝上接见来访的阿拉伯帝国使臣。利奥满以为是有关国事的访问,未料使臣却说是专为索求希腊典籍而来,用途仅仅是为了研究学问。利奥开始还大惑不解,见来访者一派书生气,又执有麦蒙的亲笔信,不禁为他们对学问的虔诚态度所感动,赐以珍贵典籍。

公元830年,麦蒙不惜重金,再次改造、扩建了巴格达图书馆,使之成为一座集科研、藏书和翻译为一体的重要学术机构,并改称“智慧宫”。许多学者、科学家和翻译家集中在这里,进行创作、研究和翻译。在这里,他们翻译了大批的学术著作,同时还做了许多考证、勘误、增补和注释工作。

当时翻译的主要希腊作品有: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物理学。气象学、动物学等著作近二十部;柏拉图的政治、法律、哲学等专论十余篇;盖他的《解剖学》(七卷)等全部医学著作以及他同时代的其他医学家的医学著作;托勒密的天文学、地理学著作;欧几里得的几何学、音乐等论著;毕达哥拉斯的哲学、音乐等论著;玻尔菲利的逻辑学著作;亚里士多塞诺斯和尼克马尤斯的音乐著作。

译自波斯的,主要是关于历史、宗教、文学等方面的著作。译自印度的,则主要是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方面的著作,也有部分文学作品,如《辛德巴德的故事》等等。还有相当一部分译自古代埃及、古巴比伦、中国等文明古国的著作。

百年翻译运动,不仅为发展阿拉伯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传播人类文明,促进各国之间、各种文化之间的学术交流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大不列颠岛上的民族融合

远古时,不列颠岛曾附着在欧洲大陆的边缘上,并不是被海洋包围的岛屿。岛上的泰晤士河,那时也属于欧洲大陆上的莱茵河水系,两河水脉相通,本为一体。后来,地壳变迁,海水上涨,不列颠与大陆分离,自成一岛。

在公元前4000年代,欧洲大陆西南部的伊比利亚人从遥远的地中海来到了大不列颠岛。他们在岛上开始了极艰苦的创业,用大而笨的石器种粮食、打猎。

又是一千年过去,善于做陶器的人来了,他们是阿尔卑斯系的一个新种族。他们到大不列颠岛上后,首先进入肯特郡地区,并与早先来的伊比利亚民族融合,很快就建成了大不列颠岛的第一个文明中心。

和平的日子并没有长期维持下去。在公元前700年左右,高特尔人入侵大不列颠岛。他们身材高大,打起仗来不要命。他们原先住在上莱茵河地区,不知什么原因到了大不列颠岛。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征服了大不列颠岛上的居民。二百年后,克尔特克也来到了大不列颠岛。克尔特人操着铁器,把高特尔人打了个落花流水,高尔特人只好迁往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地区。又过了约一百年,比格尔人来了,没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东南部地区,并成为了该地区的主人。

大不列颠岛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开始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交往渐渐扩大。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不列颠人。

不列颠人从公元前53年起,就遭到了罗马人的侵略。罗马人对大不列颠岛的统治大约有四百多年。但罗马帝国由于离大不列颠岛太远,所以进行的干涉并不太多。不列颠人幸运地保留了自己的传统。

在罗马结束对大不列颠岛的统治后,日耳曼人来了。进入大不列颠岛的日耳曼人主要是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三个部落。但习惯上还是将他们统一称为盎格鲁人。盎格鲁人早就盯着大列颠岛,但一直苦于无理由动手。忽然,一个不列颠部落正在与其他部落打仗,便请盎格鲁人前来帮忙。盎格鲁人求之不得,他们利用这个机会,对不列颠人大开杀戒,一举夺得了不列颠人世代生存的东南沿海、内地地区,成了大不列颠岛的新主人。

退到西部山区的不列颠人始终都没有放下手中的武器,他们团结奋战,不向盎格鲁人屈服。盎格鲁人对他们也没有办法。这些不列颠人被盎格鲁人称为威尔士人,他们的地区也就被称作威尔士。

进入大不列颠岛的盎格鲁人内部,有着众多的矛盾,互相征战不休。在公元6世纪末到7世纪初,他们才达成平衡,分成了七个小国。英国人称这个时间段为七国时代。

大不列颠岛分成了三大区域,即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西部已是不列颠人的天下,而其他地区是盎格鲁人的地盘了。

诺曼人住在大不列颠岛的北面,与大不列颠岛隔海相望。他们最拿手的本领就是航海,向外扩张。在公元8世纪末,他们乘着海盗船,窜到大不列颠岛抢一阵就往回返。大不列颠岛的居民对他们既怕又恨。长期的抢劫生活,让诺曼人也感到这不是一个长久的方式。后来,诺曼人就迁居到了不列颠岛的东北部,建立起“丹麦区”。

公元829年,西塞克斯王国的国王统一了七国,建立起统一的英格兰王国。他对诺曼人占据不列颠东北部很气愤,他一面采取各种方法限制“丹麦区”里的诺曼人的活动,一面积极扩建海上舰队和骑兵。在公元878年,双方进行了战斗,国王阿尔弗烈德在经历几次失败后终于战胜了丹麦人。两年后,他又迫使丹麦人同英格兰签订了和约,给丹麦人限定了疆界。阿尔弗烈德成为英国的民族领袖,被称作“阿尔弗烈德大帝”。

公元10世纪初期,大不列颠岛上的丹麦人和盎格鲁人开始了大融合。13世纪,威尔士人被苏格兰征服。到了18世纪苏格兰正式划入英国版图。

意、德、法三国的形成

查理大帝在位时,查理曼帝国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用武力征服了西欧的广大土地。公元814年,查理大帝撒手人世。

似乎是查理大帝把他一家人的光辉全部占尽了,他的儿子,皇位继承人路易,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宗教上。他从早到晚不知要作多少祷告,这些祷告并不能让他的国家兴旺发达。面对一个不理朝政的君王,臣民开始蔑视他,就连他的三个儿子也不把他放在眼里,有时还拿他寻开心。路易只好在当了三年皇帝后,把国土一块块地分给儿子们去管理。

长子罗退尔获得了帝国东部,次子丕平得到了亚奎丹,三子路易获得了日耳曼南部巴伐利亚及其他附近地区。老路易还定长子为帝国继承人。他的第四个儿子秃头查理成人后,也提出了分一块土地的要求。但老路易的土地都分完了,再也没有办法满足老四了。秃头查理可不愿意,他有事没事都缠着老路易。老路易只好将秃头查理的纠缠转嫁到另三个儿子身上。

老路易对四儿子查理叹了口气,说:“你的要求,我会给你答复的,但我现在又能怎么办?你的哥哥们,肯定不同意给你土地。”秃头查理根本不理老路易,他冷笑着说:“哼,那我不管,谁让你从没有想到过我的呢?如果你不答应,那我就会天天来跟你吵,叫你不得安宁。”在老四的吵闹声中,老路易只好给他想办法。于是,老路易要推翻以前的分封,要求为他的老四让出一块土地。这下,他那三个儿子可不答应。于是,一场关于分割土地的战争在所难免了。

公元838年,次子丕平去世。其余三个儿子都要得到他的那块土地,吵来吵去,也没分出个所以然。又过了两年,老路易在争吵声中一命呜呼。老路易的死并不能让三个儿子平静下来,他们反而认为机会来了,公元842年,老三路易和老四查理公开发表了反对老大的誓言,并对他发动了进攻。老大罗退尔抵挡不住,他惟有和两个弟弟坐下来和谈。公元843年,三兄弟在凡尔登缔结了《凡尔登条约》,从而正式将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

条约规定,老大罗退尔获得帝国中部,地域范围是北起北海,从莱茵河下游以南,包括尼罗河流域,直到意大利中部的一长条土地,并可以号称中王国;老三路易的权力范围在莱茵河以东,号称东法兰克王国;老四秃头查理获得些尔德河和缨斯河以西的地方,号称西法兰克王国。

查理曼帝国就这么解体了。在分立的三个国家中,最难管理的是老大的中王国。这片土地上的民族最多,大多数民族之间不来往。这里一直是老三和老四争夺的目标。罗退尔死后,领土都被分割完了。意大利半岛的北部为意大利王国,中部为教皇领地和托斯坎尼、斯波罗托等大封建主领地。南部地区被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所分割,后来又建立了西西里王国。在整个中世纪,意大利一直处在四分五裂中,直到近代才统一起来。

公元870年,东法兰克王国和西法兰克王国订立了《墨尔森公约》。他们只允许罗退尔的后裔保留意大利的领地,而其余部分则完全由他俩瓜分。至此,形成了近代欧洲三个主要国家意大利、德意志和法兰西的基本领域。

西法兰克国家的居民主要说罗曼语和法兰克语,随着时光的推移,两个民族渐渐合二为一。

有五十万平方公里的东法兰克王国由于管理不利,实际上分裂成了萨克森、士瓦本、巴伐利亚、法兰克亚等四个独立的公国,不久又并入了洛林公国。加洛林王朝一直维持到公元911年。又过了八年,萨克森公爵亨利继承王位(称亨利一世),建立萨克森王朝。他把各诸侯国统一起来,形成了德意志国家。

在西法兰克王国,由于秃头查理的能力并不强大,他的权力也在日益减少。公元987年,各诸侯拥立公爵休·加佩为王,从此一个新的王朝诞生了,法兰西也成为西欧一个稳定的封建国家。

伊斯兰教历

世界上最早的阳历,是由古埃及人创造的;而世界上最早的阴历,则分别由古巴比伦人和我们的祖先所创造。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使用的阴历,和我国夏朝(公元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使用的阴历相似,都是每隔两到三年设置一个闰月,使它和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互相对应。这类阴历在纪年方面,可以说是和阳历完全一致。所以,有人把古巴比伦的阴历和我国的夏历称为“阴阳历”。

那么,世界上有没有纯粹的阴历呢?有,那就是穆罕默德创建的伊斯兰教历(又名“希吉来历”,中国旧称“回历”)。它是一种纯粹的阴历,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并不对应。请看下列两个日期:伊斯兰教历的元年元旦,就是穆罕默德进入麦地那的第二天(公元622年7月16日)。教历元旦比阳历(公历)元旦要晚六个半月。

卡立德进军大马士革城下,是在伊斯兰教历14年1月16日,即公元635年3月11日。教历一月比阳历(公历)一月只晚一个多月。

时间仅仅相隔13年,教历的一月,就从炎热的盛夏变成了春寒料峭的初春。

教历究竟是怎样纪年的呢?伊斯兰教历以月亮圆缺一次作为一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12个月为一年。每个月平均29天半。但是,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要略多于29天半,所以,每隔两到三年要加闰日一天。这样,教历的常年是每年354日,闰年是355日,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365日又5小时48分40秒,要少11天左右。因此,教历的纪年和阳历(公历)很不一致,也和我国所用的阴历(夏历)不一样。例如,从教历创始的一年(即公元622年)到公元1931年,公历和夏历都经历了1310个年头,而教历由于每年要少11天左右,所以经历了1350年。教历比公历和夏历要多出整整四十年。

正因为教历是纯粹的阴历,所以它和四季无关。譬如说,今年的教历元旦在夏季,那么,八年以后教历的元旦就在春季,16年后教历的元旦却在冬季,而24年后教历的元旦则移到了秋季。

为了区分四季,便于农作物的耕种和收获,阿拉伯人民又创造了一种阳历。这种阳历以“春分”日(公历3月21或22日)为一年的开端,平年365日,闰年366日。但是,这种阿拉伯阳历只用来计算耕作的日期,并不用来纪年。

阿拉伯数学成就

小学里学算术,中学里学代数、几何、三角,从来都没有离开过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日常生活中,商业贸易中也常常接触“阿拉伯数字”。甚至在音乐简谱里,也借用“阿拉伯数字”来作音符。其实,“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

在很早以前,阿拉伯人用二十八个字母作为记数符号。后来欧洲人使用的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传入阿拉伯。这种复杂反复的罗马数字,仍给数学演算带来许多不便。在公元8世纪,阿拉伯大量地有组织地翻译外国学术著作。从印度的数学著作中,阿拉伯人发现了两种数字,一种叫印度数字,另一种叫尘土数字,就是现在我们通用的0、1、2、3、4、5、6、7、8、9.据说,因为印度人用粉末土在平地上书写这些数字,所以称尘土数字。

阿拉伯人发现这种尘土数字具有简捷、便利的优点,就开始在阿拉伯帝国全境推广使用它。这时,摩洛哥人和西班牙人也开始接受和使用这种尘土数字。

在公元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在国际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当阿拉伯人使用和推广印度的尘土数字之后,尘土数字就通过西班牙人传入欧洲,渐渐地代替了繁冗的罗马数字,并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人们只知道这种书写简单明了又方便演算的数字是从阿拉伯传来,而且当时阿拉伯文化的发展正是繁荣昌盛之时,所以就认为这种数字符号是阿拉伯人发明的,称之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使尘土数字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这正是他们对数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除传播“阿拉伯数字”外,阿拉伯人在代数、几何、三角方面都有所贡献。

阿拉伯人已经知道二次方程式有两个根,他们可以用二次曲线解三次方程式或四次方程式,并能用代数方法解几何题。

在几何学方面,他们会用几何作图解三次方程式,求出未知数。他们还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五位。

在三角学方面,阿拉伯人掌握了球面三角形的基本原理,并首先使用了正切、余切、正割、余割、正弦、余弦的概念,还发现了正切与余切、正割与余割、正弦与余弦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

在阿拔斯王朝时代,有一位著名的阿拉伯数学家叫花拉子密,堪称当时的阿拉伯数学泰斗。花拉子密发明了代数符号,例如他用阿拉伯语的一个字母代表未知数,用“丁”代表未知数的平方。花拉子密的主要著作之一《积分和方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还被欧洲各大学作为主要的数学教材。据说花拉子密还曾参与对地球周长的测量,他的数学才能在天文学领域也得到发挥。

阿拉伯数学的发展,促进了与数学相关的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医学、地理学等诸门学科的发展。

阿拉伯数学的发展,同样大大地推动了阿拉伯商业贸易的发展。

麦加朝觐

伊斯兰教圣城麦加

沙特阿拉伯西北部汉志境内的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城,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也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那里有一座非常著名的建筑,叫克尔白,又称天房。据说“天房”是由先知伊卜罕和他儿子伊斯玛仪所建的一座古庙。在它的东南隅,镶嵌着一块黑色的陨石——玄石。相传也是这位先知的遗物。

这座方形石殿不太大,仅长12米,宽10米,高15米,看起来普普通通,但它却是亿万穆斯林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圣殿。自从公元623年克尔白被定为穆斯林的礼拜方向后,麦加城就成了世界穆斯林的朝拜中心。

每到回历12月,成千上万的穆斯林就会不顾路途遥远、气候炎热,或徒步、或骑骆驼、或乘车船,跋山涉水,漂洋过海,从世界各地奔赴麦加朝觐克尔白。一到这里,不同国家的伊斯兰教徒,就用不同的语言,尽情地高呼“安拉!安拉!”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规定,每个身体健康、有经济能力的教徒,不论男女,一生都要到圣地麦加朝觐克尔白一次。因此朝圣麦加,吻拜黑石,祈求安拉赐福,是每个穆斯林心中神圣的大事。即使是非常贫穷的穆斯林,也要千方百计地想办法了却这一胸中的夙愿。

目前全世界的穆斯林共有10亿左右,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每年到麦加朝觐的就有100多万,最多的一次为200万人。不少人在朝觐途中遇难丧生或得病去世,成了虔诚的殉教者,许多人得到了“哈只”的宗教称号。

早在伊斯兰教创立之前,克尔白就已经存在了。据《古兰经》记载:“为世人而创设的第一座房子是在麦加的那所吉祥的克尔白,这是全世界的向导……凡入其中的人都得安宁。”传说真主安拉命先知伊卜拉欣及其儿子伊斯玛仪修建克尔白。当父子二人奉命修建即将竣工时,还差一块石头。伊卜拉欣命儿子去寻找。当伊斯玛仪找来石头时,看见父亲已经在那里砌上了一块黑色石头。他非常奇怪,就问父亲:“这块石头是谁搬来的?”父亲答道:“是天使从天上带下来的。”这块石头就是克尔白中那块著名的黑石,它本是从空中坠落下来的陨石。穆斯林把它视为神圣之物,每当朝觐时,都要吻它一下,以此来表示对神的尊敬。

克尔白建成后,安拉再次命令伊卜拉欣:“你应当在众人中宣告朝觐,他们必须从远道徒步或乘瘦驼到你这里来。”伊卜拉欣于是大声宣告道:“众人啊,来此古屋朝觐吧!这对你们来说,已经成为了必须遵守的制度。”从此,克尔白便成为穆斯林朝拜的圣地,牵动着亿万伊斯兰教徒的心。

在历史上,克尔白多次毁于战火和水灾,但每次重建都一次比一次修复得好。据说,曾有一个朝代用大量金子装饰克尔白内部及其四周的柱子,使这座圣殿一度变得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克尔白是1630年奥斯曼帝国时期所修复的。殿内用3根沉香木柱支撑着屋顶。石殿的四角依所朝方向而分别称作伊拉克角、叙利亚角、也门角和黑色角(因黑石靠近该角而得名)。殿门位于东北方向的墙上。

克尔白是一座圣洁无比的神殿。为了保持它的洁净,人们每年都要对它进行两次大规模的洗刷,一次在回历7月,一次在回历12月。洗刷天房时,还要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连沙特阿拉伯国王都要亲临现场参加洗刷。然后,把洗刷过的水收集起来,连同笤帚什物一起作为“圣物”分给朝觐者。平时,克尔白天房用黑色锦缎幔帐所罩盖,幔帐上面用金线绣着《古兰经》的经文。幔帐是从埃及运来的,每年都要更换一次,更换前也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然后将它罩在天房之上。换下的旧幔帐被裁成许多小块,全部作为“圣物”出售。

参加朝觐的人,一律不穿平时的衣服,统统只用两块白布缠身,以示不分贫富,一律平等,在朝觐时期,不准争吵,不准结婚、不准宰牲、不能打猎,不准折树,以表示完全的虔诚。参加麦加大朝的人只有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活动,才能得到“哈只”的宗教称号。

如今,麦加朝觐早已超出单纯的宗教意义,成为整个阿拉伯世界文化的一大景观。

医中之王阿维森纳

公元10世纪末,阿拉伯各地到处传诵着名医阿维森纳的各种新奇故事。

有位郡王患了一种奇特病症,整天疯疯颠颠,胡言乱语。上百名医生、巫师给他治过病,都毫无效果。当时才18岁的阿维森纳,也自告奋勇地到郡王府去,要求给郡王看病。可是郡王府的卫士见他岁数小,连门也不让他进。阿维森纳就根据人们对郡王病情的传闻,写了一份诊断书送进府中。郡王的近臣一看,大为惊叹,立即传他进府。阿维森纳没有给郡王吃药,而是采用一种特殊的精神疗法。几天以后,郡王便神志清醒;一个月以后,完全恢复正常。

从此,阿维森纳声名大震。远近的人都来争着请他诊病,并且称他为“医中之王”。郡王为了表示感谢,特准他查阅王室图书馆的一切图书资料。得到了这个机会,阿维森纳便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从此医术更加高明了。

阿维森纳于公元980年出生在布哈拉(今苏联乌兹别克)附近的一个小镇上。他从小聪明好学,10岁时就能诵读阿拉伯和波斯的文学作品;仅仅学过六种几何图形,就举一反三地演绎出了当时已经很深奥的几何学。到16岁,他的医学知识已经非常渊博;成名以后,通过诊断实践,又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

阿维森纳年轻时,国家遭到了战乱,他到处飘泊流浪。后来,他给国王治愈了重病,因而被任命为大臣。但是,由于他对医学科学的态度十分认真,又不善于应酬奉迎,常常受到朝中权贵们的排挤。有一次,宫廷发生内讧,王室卫队诬称他暗藏奸党,突然闯进他的官邸,把财物抢劫一空。不久,国王死去,王子之间争夺王位,斗争更加激烈。有人就乘机指控他不信真主,宣传异端邪说,把他投入监狱。直到新的国王即位,才把他放出来,任命他为侍臣和科学顾问。

1037年,在与突厥人作战中,阿维森纳随军行动,途中突患急症,自医无效而逝世,时年57岁。他逝世的地点是古代波斯。至今,在伊朗西北部的哈子丹,还有他的坟墓。

阿维森纳遗留下100多种科学著作,其中医学著作有16种。他的医学巨著《医典》,不仅继承了希腊的古典医学遗产,而且吸收了古代中国和印度的医药学成就,全书100余万字,对各种疾病及治疗方法都有详尽论述。在中世纪,欧洲文化科学正处在愚昧落后时期,到处都有庸医、巫师害人,而阿维森纳却非常重视医学科学的研究和实践,这使他的《医典》更加显示出重要的价值。《医典》由于内容丰富、实用,因此,中世纪以来,被欧洲各国奉为医学经典。从12世纪开始,西班牙人首先把它译成拉丁文,接着犹太人又加以注释;许多大学,如意大利索勒诺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法国蒙贝里埃大学等,都采用《医典》做教材。后来,《医典》也传到了中国。

除了医学上的贡献以外,阿维森纳在天文学、哲学、神学、地质学乃至诗歌等方面,也有很多贡献。他的天文著作有11种,哲学和神学著作达60种之多。

奥古斯丁的神学影响

奥古斯丁是罗马帝国衰落时期最伟大的神学家,他的著作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中世纪基督教的教义和观念,这种影响延续至今。他的神学曾在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中居于最高权威的地位,他被教会奉为圣人。

354年,奥古斯丁生于塔加斯特城(现为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斯特),距沿海城市希波(现在的安纳巴)南约45公里。他父亲是异教徒,母亲是虔诚的基督徒。因此,奥古斯丁出生时没有受过洗礼。

少年时代,奥古斯丁的聪明才智就已表现出来。16岁时,他被送到迦太基学习。在那里,他与一位女子同居,有一私生子。19岁时,他决定学习哲学,不久便皈依摩尼教。该教由摩尼在大约240年创立。年轻的奥古斯丁认为它既成熟又富理性。但是,经过9年多对摩尼教的研究,他渐渐对该教感到失望。29岁那年,他来到罗马,稍后又到米兰,成为那里的修辞学教授。

奥古斯丁开始了解新柏拉图主义,该学说是公元3世纪时柏罗丁对柏拉图哲学的发展和修正。当时的米兰主教是瓦勒里,他的多次讲道使奥古斯丁了解到一种面貌全新的、更为成熟的基督教。32岁时,他态度完全改变,从过去的怀疑论者转变成为基督教热忱的支持者。

391年,奥古斯古成为希波城的主教助理。5年后主教去世,奥古斯丁继任,成为希波城的新主教,时年42岁。此后他一直在这个城市中生活,直至去世。

虽然希波是一个很不知名的城市,但奥古斯丁的辉煌成就却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宗教领袖。他身体孱弱,在文书们的帮助下,他撰写了大量宗教著作。流传至今的大约有500多条训诫和200多封信函。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上帝之城》和《忏悔录》。《忏悔录》这部世界著名的自传体著作,是他在40岁时写作完成的。《上帝之城》是一部鸿篇巨著,全书共22卷。奥古斯丁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宗教和历史哲学。

奥古斯丁的许多通信和训诫,是对摩尼教和当时基督教中持不同政见的多纳图斯派和贝拉基信条的批判。他同贝拉基主义者之间的激烈辩论,成为他宗教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贝拉基原是一名英格兰修士,大约400年来到罗马阐述他的神学教义。他认为,人生本来是清白的,既可选择行善,也可选择作恶。依靠个人正确的生活态度努力工作,即可获得灵魂自救。

罗马教会由于奥古斯丁著作的影响,贝拉基学说被宣布为异端,贝拉基本人则被逐出罗马,开除教籍。按照奥古斯丁的说法,所有的人都有亚当那样的罪过,人类不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辛勤工作而获得拯救,必须依靠上帝。虽然这一思想以前就存在,但奥古斯丁强化了这些观念。他把这种思想写入了基督教信条中。奥古斯丁坚持认为上帝已经知道谁能或者不能得到拯救。这种宿命论的观点,对后来的神学家,如托马斯·阿奎那和加尔文,产生了很大影响。

奥古斯丁生活在罗马帝国走向衰落的年代。公元410年,罗马城被阿拉里克领导的西哥特人洗劫。劫后余生的罗马异教徒自然认为,罗马人受到惩罚是因为抛弃了古代的神去信奉基督。奥古斯丁在著名的《上帝之城》一书中反驳了这种对基督教的指责。书中完整地阐述了他有关历史哲学的观点,该学说影响了欧洲以后的发展。他认为,无论是罗马帝国、罗马城,还是地球上任何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是“天堂城”的发展,换句话说,即人类精神的进步。促成这种进步的载体当然是教会(“在教会之外的灵魂不能获救”)。因此,帝王不管是异教徒、基督教徒,还是野蛮人,都不如教会和教皇重要。

奥古斯丁的论著形成了庞大的复杂的体系,但最基本的基础和中心是精神高于物质,上帝高于一切。他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上帝主宰一切。上帝给人的启示是人们获得智慧和认识真理的源泉,人类中有一部分人可以得救,他们升入天国是因为上帝的恩惠。

他是基督教正统派的神学体系的集大成者。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神学在西欧教会内居于最高权威的地位。直到今天,奥古斯丁的名字还为基督教世界所推崇。

奥古斯丁是中世纪黑暗降临前的最后一位伟大的神学家。他的著作构成的教会教义的主要轮廓一直统治着整个中世纪。他对于拯救、性和原罪说的见解及其他一些观点都具有影响力。

公元630年5月,日耳曼族汪达尔人,包围了希波城。同年8月26日,76岁的奥古斯丁在被围的希波城内告别人世。

贫苦樵夫阿里巴巴有一次砍柴时,无意中发现了强盗们埋藏财宝的山洞,他便随手拿了一些财宝回家。这事让他哥哥卡辛知道了,阿里巴巴分给了哥哥一半财宝。可是贪婪的卡辛却并不满足,又去洞里取财宝,结果被强盗发现杀死了。40个强盗还想杀害阿里巴巴,反而被机智勇敢的女仆美加娜设计除掉了。这个故事的名字叫《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出自阿拉伯民间故事总集《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多数来源于古代波斯、埃及和伊拉克的民间传说。虽然大多数带有神话色彩,但他的核心内容,则是对善良人民的歌颂,对邪恶罪行的抨击,因而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千百年来深受世界人民的欢迎。

在这部人们熟悉的著作里,类似于《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还有很多,如《驼背的故事》讲的是一个人为了治好驼背,他先被犹太医生踩,被皇帝厨师总管用锤子敲,最后又被基督教商人用拳头打,最后被活活弄死了;《渔翁的故事》写渔翁从海中捞出一个胆形的黄铜瓶,因打开封锡而无意中放出了魔鬼。他凭着自己的机智又将魔鬼重新骗回瓶里,并盖上封锡,把瓶子抛入大海。此外,还有《巴格达窃贼》、《女人和她的五个追求者的故事》、《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等等。

《一千零一夜》中共有134个故事。据说,这些故事是一个叫山鲁佐德的女子讲述的。在古代有一个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打猎时无意中发现王后与人私通,便一怒之下将她杀了。从此,这位残暴变态的国王更厌恶妇女,要对所有的妇女进行报复。他决定每天娶一位女子,第二天便把她杀掉再娶。国中的百姓十分恐慌,纷纷携妻带女远走他乡,弄得城中十室九空。就这样,国王还命令宰相每天送一个女子进宫。有一天,宰相找遍了全城也找不到一个女子,他生怕国王问罪,便忧愁地回到家里。他的女儿山鲁佐德得知此事后,决心牺牲自己拯救全国的女子,于是挺身而出,自愿嫁给那位“杀人魔王”。当天晚上,山鲁佐德给国王讲了一个十分曲折动人的故事,引起了国王的极大兴趣。天亮了,故事正讲到精彩处,国王想知道后来的故事情节,于是决定听完故事后再杀她。可是第二天天亮时,故事讲到精彩处又打住了,国王只好又决定暂不杀她。就这样,山鲁佐德讲了一个又一个,大故事中又套有小故事,每个故事都十分精彩迷人。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连续讲了一千零一夜,终于使嗜杀成性的国王受到感动而悔悟,不再杀害无辜的少女,并与山鲁佐德结为夫妻,白头到老。后来,人们把这些故事汇编成书,就命名为《一千零一夜》。

其实,《一千零一夜》并不是山鲁佐德一个人创作的,它是由无数个民间故事汇集而成的故事总集。这些故事,很早就在民间口头流传着,约在公元8世纪出现了早期的手抄本,到16世纪基本定型。在长达800多年的形成过程中,民间艺人和文人学者又进行了不断的补充和再创造,使故事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并最终形成今天这样的规模。

《一千零一夜》是一部规模宏大的民间故事集,它包容着神话、传说、寓言、童话以及有关航海、宫廷、婚姻、爱情等各类故事,主人公既有王臣、商贾、庶民,也有天神、妖魔、灵物,涉及的领域和事物十分广泛。这些故事充分表现了阿拉伯人民的美德、智慧、斗争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真实地反映了中古阿拉伯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

故事的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感人,还使用了大量的比喻、重叠、反复等手法。因此,可以说《一千零一夜》是中古阿拉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代表阿拉伯民间语言和文学最高成就的一座丰碑。

《一千零一夜》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流传着。十字军东征时期,《一千零一夜》传到欧洲,出现了各种文字的译本,一时形成了“东方文化热”。传到中国时,我国把它译成《天方夜谭》。“天方”即“天房”的误音。在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城内,有一座信徒们朝奉的圣地叫“天房”。我国自明代以来就称阿拉伯国家为“天方国”。阿拉伯人民常在夜间举行晚会,讲述民间故事。“夜谭”(“夜谈”)即在夜间讲故事的意思。《天方夜谭》书名由此而来。

《一千零一夜》对世界文学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家都借鉴了《一千零一夜》一书的“框架”结构创作自己的作品,如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英国作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都是受它的启发和影响,采用“框架”结构创作而成的。还有许多作家也从中取过材,如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喜剧《终成眷属》,法国戏剧家莱辛的《智者纳旦》等都取材于《一千零一夜》。法国启蒙运动学者伏尔泰说他读了《一千零一夜》4遍以后,算是尝到故事体文艺的滋味了。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希望上帝使他忘记《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情节,以便再读一遍,重温书中的乐趣。《一千零一夜》对音乐和美术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少作曲家和画家,就是根据书中的故事才创作出许多优美动人、情趣盎然的歌剧和图画的。

因此,《一千零一夜》不仅是阿拉伯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1982年,埃及著名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借用《一千零一夜》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编写了13个各自独立又互有联系的故事,写成了《续天方夜谭》,并由此而获得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此项殊荣的阿拉伯语作家。

迦梨陀娑的不朽诗剧

迦梨陀娑不仅是印度梵语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作家。他的长诗《罗怙世系》、《云使》和诗剧《沙恭达罗》、《优哩婆湿》既是印度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也是世界文学天空中光彩夺目的星体。

迦梨陀娑生活在公元5世纪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关于这位大诗人的生平事迹,因缺少资料,至今还是个谜。只知道他大概出生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一个婆罗门(印度古代的僧侣贵族,世代以传教等为专业)家庭里。

他一生写了不少作品,最有名的是他用古印度文言(即梵文)写的七幕诗剧《沙恭达罗》。

“沙恭达罗”即“孔雀女”的意思。诗剧描写的是国王豆扇陀和沙恭达罗的故事。

一天,豆扇陀率领一队仆从到城外去打猎。他为了追逐一只小鹿,只身骑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在那里,意外地遇见了年轻美貌的修女沙恭达罗。两人一见倾心,私下成了亲。豆扇陀临别时,指着天地发誓,并留下一只宝石戒指作为纪念,声称回宫以后立即来迎娶沙恭达罗。

沙恭达罗日盼夜等,不见国王身影。她朝思暮想,神思恍惚,得罪了一位仙人。仙人大怒,发出诅咒,说她的情人一定会把她忘掉,只有当他看到自己留下的纪念品时才能恢复记忆。

不久,沙恭达罗生了孩子,等了几年,她抱着孩子和送亲的人一起到城里王宫里去找国王。在路上,她一时疏忽,竟把国王赠给她的宝石戒指遗失了。到了宫里,国王果然不认识她,并且恶毒地诬蔑她是荡妇。当国王被沙恭达罗和送亲的人驳得理屈词穷时,他竟耍赖道:“我欺骗她又会怎样呢?”

沙恭达罗没有被国王收留,回家又不行。在绝望中,她化成一道金光,被一位仙女接上天去了。

后来,一个渔夫在一条大鱼的肚子里找到了那只戒指,把它献给国王。国王一见戒指,立刻恢复了记忆,想起了沙恭达罗,悔恨交加。最后国王终于找到了沙恭达罗和她的儿子,夫妻父子团圆了。这个儿子后来继承了王位,而且是印度传说中最古的一个国王。

这个诗剧是从古典长诗《摩诃婆罗多》中取材的,写的虽然是国王豆扇陀和沙恭达罗的恋爱和婚姻故事,但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的生活面貌。诗剧对统治者的虚伪欺骗进行了揭露和暴露,对沙恭达罗这个天真善良、敢于抗争、渴望自由和幸福的少女,进行了热烈歌颂。这个诗剧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印度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沙恭达罗》之所以时至今日仍享有世界性的声誉,就在于它将一个普通的题材、一个司空见惯的爱情故事,写得异常生动感人、真挚细腻,并使剧中的戏剧性和抒情性达到了高度而完美的结合。

迦梨陀娑不仅是一位大戏剧家,还是一位大诗人。他写的诗歌流传下来的共有四部。他的长篇抒情诗《云使》,共有115节,着重描写了一对夫妻生离死别的悲伤。诗中写一个被贬谪到南方山中的药叉(财神的奴仆)想念妻子。他仰望天空,托空中向北飘去的云雨带信给自己的妻子。他想象云雨经过的道路,想象云雨见到妻子时,妻子是如何忧伤。他托云雨向妻子转达自己的想念,并且安慰妻子说不久就可以团圆。诗歌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动人,是梵语古典文学中的杰作。

迦梨陀娑的诗篇和剧本,不但是印度古典文学中的不朽之作,而且是世界文学的光辉遗产。他的诗剧《沙恭达罗》和长诗《云使》,早在800年前就随着佛经传入我国,并很早就有藏文和汉文译本。1956年,他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许多国家举行了纪念他1500周年活动。当时我国首都北京还上演了他的诗剧《沙恭达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日本大化改新

公元645年(日本皇极天皇四年)6月12日,日本飞鸟板盖宫太极殿上气氛肃穆。这一天日本朝廷正在接见“三韩”的使者,举行“受贡”仪式。随着“嘎吱吱”的一阵响声,宫门全部关闭,中大兄皇子突然拔剑刺杀了大贵族苏我入鹿,在场的许多贵族大惊失色。原来这是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等人为改革而发动的政变。

646年元旦,新政权颁布了《改新诏书》,并全力向全国贯彻。日本孝德天皇仿效中国的作法,建年号为“大化”,因此这次前所未有的改革运动,史称“大化改新”。

日本是由几个大岛和若干小岛组成的国家。在古代,这种岛国的特点之一是内部矛盾必须自己来解决,外部势力很难加以干涉,大海在那时还是人们与外界交往的最大障碍,所以自身的改革极其必要。公元3世纪以后,日本本州地区出现了一个较大的政权——大和国家。大和国家原来局限于本州中部的大和地区。在不断的扩张中,大和国家逐渐占领邻近地区,领土越来越大。5世纪时,这个国家已经统一了现在日本的大部分地区,今天的日本国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和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天皇。

大和国家在扩张过程中,不断占有周围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并将其分配给皇室成员和大贵族。大和国家把土地分为屯仓和田庄两部分,前者属于皇室,后者属于贵族。同时劳动人民也被分成两部分,一小部分是奴隶,主要用于家内劳动,另一部分是部民,主要用于生产劳动。部民是日本国家形成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在大和国家向外征服的过程,一些归顺的部落和被征服的部落被集体安置下来,保留了原来的部落组织,在原有土地上继续生活,有许多仍保留着原来的原始血缘关系;此外还有一些专门从事专业生产的部落,其劳动者也称作部民。在当时,部民和奴隶大约占日本人口的一半以上。在贵族和部民之间是大批平民,他们的地位由于财产的变化也在变化,时刻有沦为部民的危险。

大和国家在基本上统一了全国之后,失去了继续向外扩张的地理环境,内部开始了争夺。一些较大的贵族极力想独自控制中央政权,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6世纪之前,比较强大的物部氏控制朝政。后来新兴的苏我氏强大起来,打败了物部氏,夺得了中央的控制权,扶植有利于自己的天皇。苏我氏家族不可一世,下面的中小贵族也疯狂地兼并土地,残酷地剥削部民,许多平民的土地也被剥夺,土地和财富不断集中,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在这种情况下,奴隶、部民和平民纷纷起来造反,抗税逃亡。

公元6世纪,日本整个社会已处于混乱状态。统治阶级不得不考虑如何找出更好的统治方法,以取代过时的部民制。于是在日本出现了向中国学习的改革。改革是从上层开始的。苏我稻目(?—570年)是改革的代表人物。他曾任两朝天皇的大臣,在朝廷中掌管财政。他本人与中国的来日人员交往很多,与大陆的移民有着良好的关系。当时,与日本一海之隔的中国社会发展程度较高,向中国学习是一些上层贵族青年的时尚。早在公元5世纪,日本就与中国南朝的刘宋和朝鲜的百济交往密切,亚洲大陆上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不断进入日本。苏我稻目于555年在吉备五郡设立过屯仓,但部民逃跑的很多。后来他试用了编制户籍的办法,取得了良好效果,部民很少逃跑。这种作法得到了天皇的奖赏。采用建立户籍的办法,使过去以部为单位受奴役的田部民,变成以户为单位的小生产者。这些小生产者直接向国家交纳年贡,实际上成了自由的国家农民。但是改革的主张遭到了朝廷中顽固势力的反对。物部氏的物部尾舆是掌管军事的大贵族,他极力维护旧有的统治方式。引起双方直接冲突的事件是佛教信仰问题。522年,百济王献给日本佛像和佛经。在朝廷上,钦明天皇询问君臣可否崇拜佛教。稻目主张崇拜佛教,以佛教来统一全国的思想,尾舆坚决反对,认为佛教会给日本带来灾难,不如仍然崇拜原来各个氏族的神。

半个世纪后,两个对立的势力再次交锋。587年,钦明天皇去世,因皇位继承问题,稻目之子苏我马子与尾舆之子物部守屋进行了决战。物部氏被打败,苏我马子控制了朝廷。594年,由天皇下诏,提倡佛教,为了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圣德太子在与中国加强来往的同时,不再以臣相称,而是采取了对等的称呼。他还向中国派遣大批留学生。但是圣德太子的改革只是一个准备,并没大力推广开来,顽固势力还相当强大。622年,在圣德太子死后,苏我氏害怕进一步的改革损害苏我氏独揽朝政,于是杀死了圣德太子的儿子山背大兄皇子,使刚刚开始的改革夭折。但是改革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苏我氏的专权遭到朝野反对。645年6月12日,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等人在接见三韩使者的仪式中,突然发动袭击,刺杀了苏我氏的代表人物苏我入鹿,接着立即在奈良组织军队,严加防卫。13日,苏我入鹿的父亲走投无路,被迫自杀。14日,革新派人物组成了以改革派人物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为核心的集团,废黜了苏我氏拥立的天皇,拥立中大兄的舅舅轻王子继位,称教德天皇,并效仿中国的作法,建年号“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646年正月元日,新政权颁布了《改新诏书》,并全力向全国贯彻,新政权在全国各地登记人口和检查田产。为了表示改革的决心,这年3月,中大兄皇子毅然将自己的庄园和部民献给了国家。此举果然奏效,其他一些贵族也效仿起来。701年,改革大有成果,朝廷又发布了《大宝律令》,使改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大化革新是个逐步的过程,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改革的纲领在实施中也不断完善和修改。大化革新之后,日本在经济方面废除了部民制,建立起封建土地国有制。在政治方面,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在京师设立了五卫府,在地方设军团,所有军队一律归中央统一指挥。

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从此,日本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大化革新促进了日本的经济发展,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制逐渐地过渡到封建社会。但也留下了镰足专权的祸根。公元前669年,因中臣镰足参与大化革新有功,天皇赐姓藤原。后来藤原氏采取与皇室联姻等手段,控制朝政近500年。

玄奘西行

《西游记》是我国明朝文学家吴承思的不朽名著,深受中外读者所喜爱。《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不畏艰险,勇斗恶魔,最终取得真经。虽然故事情节大多是作者艺术虚构的,但作者的确是依据唐朝三藏法师到印度取经这一事实,才著成这部传世之作。三藏法师很有志气,他为了什么要去印度取经呢?

唐僧姓陈,名炜,生于公元600年。他的二哥是洛阳净土寺里的和尚,所以他在15岁时也做了和尚,取了一个佛教的名字,叫玄奘。玄奘和尚走遍了中国的长江和黄河流域,向许多高僧学习佛教的教义。但是,各派对佛经的讲解各各不同,各种佛经的翻译本子又往往互有出入,而且有许多佛经还没有翻译成汉文。所以,他决心西行,到印度去学习佛教的真谛,精读佛经的原本。

朝廷没有批准玄奘的出国申请。于是,他孤身一人,于公元627年偷偷地踏上万里征途。到凉州时,被都督大人的部下截住,要他返回首都长安。由于得到当地一个名僧的帮助,昼伏夜行,走到了边境城市瓜州(今甘肃敦煌)。不料,都督大人缉拿玄奘的文书已经送达瓜州。幸亏,玄奘有一个熟悉当地路途的弟子护送,才绕道走出了玉门关。

出了玉门关,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气候变化异常。玄奘一个人在沙漠中走了四天五夜,没有水喝,昏倒在地。半夜,被凉风吹醒,经过努力,总算找到了水源。以后,又走了五天路程,到达了伊吾(今新疆哈密)。

伊吾附近有一个高昌国(今吐鲁番),国王名叫鞠文泰。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马上派人请玄奘去讲解佛经。鞠文泰以殷勤的招待和优厚的待遇,来挽留玄奘定居在高昌。但是,玄奘决心要去印度取经。鞠文泰深为感动,就和玄奘结为异姓兄弟,并且写了24封亲笔信,给沿途24国的国王,以便玄奘过境时能得到照顾。临走时鞠文泰还替他准备了30匹骏马和25位随从人员,并让他们带上足够旅行20年所应用的物品。

玄奘一行历尽千辛万苦,越过葱岭,来到了素叶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又经过现在的阿富汗地区,于公元28年到达北印度。

玄奘在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苦学了两年,把佛教徒第四次结集的30万颂(当时印度用梵文写的韵文,每两行押一次韵,叫做一“颂”)佛经全部读完,总共学了96万字的佛教典籍;而且还学会了《声明学》(古印度的语言文字学)和《因明学》(古印度的逻辑学)。

两年之后,玄奘开始作全印度的旅行,访问佛教古迹,向名师学习。

他们离开了迦湿弥罗国以后,向西南走了700多里,又折向东南走了400多里后遇到一个学识丰富的婆罗门学者。玄奘留了下来,向他学习了一个多月。以后,玄奘进入中印度的大国——阉若鞠国,在戒日王的首都曲女城,访问了许多名寺高僧。三个月后,离开了那里,乘船在印度河上航行。

玄奘他们又向东走了2500里,经过四个国家,来到释迦牟尼曾经讲过二十年教义的圣迹——园。接着,走了800多里,来到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的宫殿参观。再走1000多里,到释迦牟尼得道后第一次讲解佛法的鹿野寺访问。之后,走到伽耶城(今印度比哈尔邦),向当年释迦牟尼的修道处——一株古老的菩提树顶礼膜拜。

后来,玄奘来到了印度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那烂陀寺的长老是年老德劭的戒贤法师。经过戒贤法师的严格考查,决定把“三藏法师”的称号授于玄奘。原来,佛教法师的称号,是根据学识来决定等级的。在那烂陀寺学习的4000多名和尚中,精通20部经律论的有1000多人,精通30部经律论的有500多人;要精通50部经律论的,才能称为“三藏法师”。在那烂陀寺获得这种高贵称号的,当时只有九个。现在增加了玄奘,正好10人。因为玄奘是中国唐朝去的,所以人们都称他为大唐三藏法师。

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了五年,又到印度各国有名的学者那里去游学,前后经过六年,到公元641年才回到那烂陀寺。戒日王来请那烂陀寺的高僧去参加辩论时,戒贤法师就派出了玄奘,终于取得了全胜。从此,玄奘名扬全印度。

玄奘载誉归国时,带回了佛经657部,佛的舍利(释迦牟尼的骨灰)150粒,高三尺五寸的释迦牟尼金质塑像一座,以及其他金质、银质的佛像许多座和花果种子等。公元645年玄奘返回长安。长安居民纷纷出城欢迎,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在洛阳接见。玄奘不愿做官,决心把印度带来的佛经译成汉文。他还把途经5万里、历时17年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本《大唐西域记》,对中国和中亚、印度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前所未有的杰出贡献。公元653年,日本和尚道昭来到长安,拜玄奘为师。从此,又为佛教的传播和中日的友谊作出了重大贡献。

公元664年二月初五的半夜,玄奘在紧张的翻译工作中猝然逝世。唐高宗李治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非常悲痛。他十分感叹地说:“从此,僧侣们失去了导师,佛教中失去了栋梁,而朕(我)失去了国宝!失去了国宝!”

玄奘火化后的遗骨,珍藏在樊州(今西安市南)的佛塔里。后来,佛塔毁坏了,遗骨不知去向,直到1943年,才在南京市中华门外三藏殿的石函中找到。同时,还发现了许多当时的佛像、香炉、烛台、金银宝石、悲翠玉器、珊瑚、古代钱币等。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现在分别收藏在南京、北京、天津、广州和成都的佛教寺院里。

遣唐使

大化革新后,日本政府不断地派出使臣,到中国的唐朝来。起初每次是百人左右,到公元8世纪初,人数大大扩展,达到好几百人之多。其中有大使、副使、留学生、僧人、医生、商人以及水手等。因为是派遣到中国唐朝去的使臣,所以称“遣唐使”。

一千二百年前,要横渡波涛汹涌的大海并非易事。风暴经常使航船倾覆,或者把它们吹到台湾甚至越南等地。遣唐使的船队先沿着日本海岸航行,最后在九州北部开始横渡大海。早期的路线是向北到朝鲜半岛附近,经渤海在中国山东北部上岸。后来就直接西渡东海,在中国大陆的扬州和宁波登陆。

公元717年3月,满载遣唐使的“四舶”(日本诗歌中四艘航海大船的简称)大船从日本难波港扬帆出航了。这是日本派出的第八次遣唐使,包括水手在内有550多人。他们取道南路航线,征服了东中国海的万顷波涛,平安到达长江口,然后辗转西行。当他们被迎入长安城的时候,已经是九月以后了。

在这次遣唐使中,有许多日本留学生。16岁的阿倍仲麻吕,由于勤奋好学,才华横溢,被选为留学生,来到了长安城。这时作为东亚中心的唐朝,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年轻的仲麻吕走在长安大街上,看到那辉煌的宫殿,喧闹的店铺,整洁的书坊,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很快,他进了“太学”(中国古代的高等学府),开始了学习生活。先识字,后学诗作文,同时阅读儒学经典。

经过五六年的苦学,仲麻吕完成学业,参加考试。参加考试的不仅有中国人,还有很多从“太学”毕业的东方和西方留学生。考试题目很难,想不到这位年轻的日本留学生竞能捷足高登,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了进士。

从此,仲麻吕开始担任起官职,为唐朝政府工作。他先是在皇太子李瑛的书房里任司经局校书(图书管理员),并陪同皇太子研习学问。此后,又担任了左拾遗(谏官),并被破格提升为左补阙。左补阙是皇帝的侍从官,因此,他可以经常见到皇帝唐玄宗。

唐玄宗很欣赏仲麻吕的才学,给他起了个中国名字:晁衡。

一个名叫真备的日本留学生来看望仲麻吕,一见面就说:“你真是官运亨通啊!升了左补阙,又蒙皇上赐名。不过,我劝你还要研究研究文学。不懂文学,在长安吃不开。听说皇上就酷爱音乐,还会做诗呢。”

“是的,”晁衡沉思了一下说,“我过去喜欢和歌,来唐以后,对汉诗也喜欢起来了。”说着,他便津津有味地谈起和当时的大诗人李白、王维、储光仪交往的情形,还拿出一大叠和他们唱和的诗篇来请教真备。

“啊,你真了不起,我应当拜你为师!”真备一边欣赏,一边赞

同类推荐
  • 再活一百年

    再活一百年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恶之间可有界限。看胖子如何在大恶后,走向大善。又如何在善恶与爱情间两难。穿越三国后游刃有余的再活一百年,体会不一样的三国。品味善与恶。
  • 零之轨迹

    零之轨迹

    宿命与宿命的碰撞,英雄与英雄的交锋,泪水与泪水的交替。且一同来看在乱世中的少年英雄们的成长与消逝,来看那时代与时代交替之间那鲜为人知的故事。
  • 锦衣传奇

    锦衣传奇

    明初,置拱卫司,秩正七品,管领校尉,属都督府。后改拱卫指挥使司,秩正三品。寻又改为都尉司。洪武三年,改为亲军都尉府,管左、右、中、前、后五卫军士,而设仪鸾司隶焉。四年,定仪鸾司为正五品,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十五年,罢仪鸾司,改置锦衣卫,秩从三品——《明史》历代的锦衣卫中,有一个人,被称为第一锦衣卫他就是:少年仗剑夺武第,脚踏烈火救上帝。百官战栗伏阶下,高举金瓜震廷议。手掌飞鱼慑不法,缇骑马蹄震天下,身兼三公又三孤,天朝唯我陆平湖一直绞尽脑汁沉默写书,朋友建议弄个群扩展思路,说对历史真实度审核有帮助,因此决定建个看看效果,群号:124199558。喜欢锦衣卫的朋友加进来一起交流。
  • 千年乱局:争霸东北亚2

    千年乱局:争霸东北亚2

    这本书是全景展现隋唐时期东北亚格局变动的通俗历史读物,它把中原政权、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势力、朝鲜半岛势力、日本势力间的争斗、拉拢和结盟、强硬和妥协、政治博弈和军事斗争。
  • 唐宋八大家(第十卷)

    唐宋八大家(第十卷)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写诗歌和散文为主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人。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热门推荐
  • 五年以后

    五年以后

    在2020年1月1日,原本龙潭派出所工作顺心的民警(主人公)被调往各类案件高发的龙爪树派出所。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不得不重新适应繁忙生疏的工作,并结识了各种各样的人。在一次例行巡逻中,他和搭档截获了一批奇怪的物品,意外事件纷至沓来,从此他的生活进入了快进模式。一场惊天大案由此拉开剧幕,各方人物粉墨登场,不能承受的亲情、无法言说的爱情、越走越远的友谊,微笑背后的阴谋、愈发危险的形势……在这个致命的漩涡中,主人公能否坚守住自己,最终逃离命运的束缚?其实,所有人都和主人公一样,面临着命运的压迫和诱惑,他们又会如何演绎自己的戏码,这些,都散落在书中的各个角落里,等着被发现,被纪念。
  • 宫锁重楼

    宫锁重楼

    她本以为可以纵情四海,肆意江湖结果却被暗地陷害,选秀入宫,从此后,她变了。母亲争宠的工具父亲升官的桥梁堂姐复仇的筹码偌大的后宫中,宠信、猜疑、争风吃醋、贬斥阴谋、权术、置之死地而后生处处陷阱,处处诛心重门之内,只有自己才能救得了自己!只是当那个带着面具的男人出现,她才会问自己,到底快乐么?“我希望,你快乐。”
  • 特种兵痞妃:狂倾天下

    特种兵痞妃:狂倾天下

    她,21世纪嗜血特种兵,意外穿越后是玄天大陆东方家痴傻的大小姐。当清冷的眼眸再次睁开,她惊才艳绝,智慧无双。他,风华绝代,手段残忍又神秘莫测。一场相遇,一把血魔琴,一根白玉萧。乱世红尘中,且看两个强者如何金戈铁马,上天入地,打造一片属于他们的盛世风云。
  • 你要好好珍惜我

    你要好好珍惜我

    她只是一个和弟弟相依为命的孤儿,他是在她身边默默守护她五年的人,他是她最爱却又伤她最深的人,只是因为弟弟捡回来的一个女孩,让她明白了谁是真心谁是假意,谁可以为了她不顾一切。
  • 做农民朋友的私人医生

    做农民朋友的私人医生

    从古到今,农民朋友们一直用双手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只有农民健康了,国家才会有稳定的粮食来源,我们才会有“衣食无忧”的日子。然而由于农民身份的特殊性,当他们在身体以及心理上出现一些病变时,无暇顾及,又苦于没有简便的“土”方法,只好置之不理,以至于“小病”变“大病”。
  • 爱情体

    爱情体

    在一个大城市里,有这么一户人家,家庭人口很多,关系有点复杂,生活圈子又是极其之广,可是就是因为互相都息息相关着,才会有那么多的趣事,其乐融融,也是因为整天都聚在一起,一些惟妙惟肖的感情就出现了,几对情侣从刚刚的不在意到日后的相处,经历过重重的困难险阻,抵制了一切的外来者的侵犯,这样的他们能否日久生情,最后修成正果呢,这还是要看他们自己的发挥了,而一直看着这几对小情侣的长辈们又会怎样来撮合他们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吧。
  • 剑道天君

    剑道天君

    洞内灵棺华光闪,空虚阴阳九剑生。少年偶得自在法,从此剑道立天君。一个与剑有关的故事,一个平凡少年的逆袭史。一条直通天君的剑道之路。当然,这一条也是一条逆天之路。官方交流群:273500928【这是双喜的第二本热血玄幻小说,欢迎新老朋友继续支持本人。】
  • 独宠:绝世废柴三小姐

    独宠:绝世废柴三小姐

    遭遇背叛,一朝穿越,再睁眼,她已不是她。废柴。且看她如何扭转命运……片段一“王爷,王妃她和某个男子出去了,某男大怒“哪里,去哪里了”。片段二某女很无奈对某男说“今晚我要跟儿子睡”,某男挑眉表示不接受,傲娇别过头。某女甩手走人“我不是在跟你商量,只是通知你而已”,某男急忙跟上,连忙说“他只是个赝品,
  • MM王子殿下

    MM王子殿下

    在万圣节的“演闹会”中,居然被一个不认识的人给吓了?没想到他居然变成了我的同桌!还要暂居在他家。老天,为什么?我不要!MM?王子?殿下?原来他还是贵族王子!?奥!老天!从我遇到他就变倒霉了,Why?还冷血?“你们看电视看多了吧!“我这到底是怎么了?我居然和他吻上了?”“楚离陌,你竟然。。。。。。”“冷公子,你不也。。。。。。”
  • 杠上恶魔总裁

    杠上恶魔总裁

    无理取闹是强项,撒泼耍赖是专长,阴谋诡计不在话下,嘴吐莲花口舌如簧以生俱来的,家财万贯积累下来的,招蜂引蝶这是无可奈何的,心狠手辣对人的,逗逼犯二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我家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