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10600000011

第11章 黑蜂窝

黑蜂窝是北京城墙外边的一个老地名儿。解放前,这里是一大片贫民窟。低矮阴湿的小破房儿,拥挤不堪,近看像牲口棚,远看像鸽子笼。要是站到城门楼子上眺望,活像黑黝黝的马蜂窝。大约15年前,城墙拆除了,这里陆续建起了一排排简易楼。它们的门窗洞口,仍旧密如蜂窝、筛底。黑蜂窝这老地名儿也就沿用下来了。

今年春天,一辆属于火葬场的后开门小型灵柩车,全凭老王师傅这位“活地图”

认路和指点,绕腾了个把钟头,好不容易呀,才把车屁股对准了208栋简易楼的甲门。

“妈的!偏偏这鬼地方常死人!”司机刘大个抹把汗,啐口唾沫,钻出驾驶室。

还有个臂力过人的随车装卸工张大个,撸胳臂挽袖子,和刘大个一前一后,从灵柩车的后门拽出个红油漆薄木板的公用棺材来。进了甲门,就劲儿往楼上抬。

“呜呜……”老丫头止住了哭泣,睁大哭成桃儿般的眼睛,看出了问题,“师傅!别这么抬,楼梯窄,上不去,得举起来……”

这楼梯,唉,“设计师真他妈的!”要是有人往上抬一筐蜂窝煤,另一个人端着簸箕下楼倒炉灰,顶了牛,又互不相让的话,准得打一架。

“师傅,我家搬进这楼里来的时候,往上抬爸爸那张一头沉的书桌,就是举起来,才绕过这楼梯扶手的……”老丫头解释着,生怕火葬场的师傅罢工,叫她把死人背下楼来装棺材——去年简易楼里就出过这么档子事儿。

这楼梯,唉,宽窄大概只有一米五。台阶又短又陡又滑溜。

特别是那拐弯的地方,犄角旮旯属于各户公有的领地,全都堆满了蜂窝煤,垃圾箱子,拖布和旧烟筒,抬棺材的两位大个儿扭曲着腰身还是没个合适的落脚之地。空棺材倒是举起来了,在楼梯上空刚拧了半圈,可惜刘、张二位牛高马大,举着的棺材又蹭着了水泥天花板,刮掉不少白灰皮儿,落进脖领子里。

“哎唷!”司机刘大个一仰脸儿,迷了眼。红漆棺材只好暂时“搁浅”在楼梯扶手上。

两位大个儿并没叫老丫头往楼下背死人。原因好几层:火葬场也实行了责任承包,所以司机刘大个兼任装卸工,多领一份儿奖钱,服务态度当然也得改善点儿;这位老王师傅是殡仪馆抬棺材出身的杠子工,眼下是火葬场不挂名儿的“顾问”,他一向同情死者家属,常说“人家归西天啦,咱可得积点阴德,不准难为孤儿寡妇!”今个儿他当向导,叔叔辈儿的老师傅了嘛,理当敬重,不能往他老爷子脸上抹黑;最主要的,是这口红漆棺材已经“卡”在楼梯上了,一棺挡道,谁也没法上下啦,怎么叫这小女人再上楼去背她爹?就算背了出来,又怎么在这楼梯半截腰上装棺材?

“设计师他姥姥的!敢情他自己并不住这简易楼哇!”刘大个揉着眼睛骂个不停。

老丫头着了急。她跑上楼梯,猫着腰钻到棺材底下来给刘大个吹眼,翻起眼皮儿吹,“噗!噗——!”直到吹出了眼泪,“冲”掉了白灰渣儿……这老丫头,既不老,也不是丫头。这是北京话,老,就是小,爹妈最小的闺女。她今年刚满23,北大四年级的女学生。今天凌晨,老爹咽气儿之后,她跑了一里多地,钻进大马路道上四面玻璃框的电话亭子,一再往那投币式自动电话机里塞钢崩儿,整打了3个钟头的电话——不多,一共才打通了3处:火葬场;爸爸离休前的工作单位建筑设计院和大哥的单位。她直后悔,真不如骑自行车去跑一圈儿,当面通知,准比电话快。直到这会儿,大哥大嫂还没赶来。他们一定是坐了公共汽车,唉,“北京四大怪:汽车没有自行车快……”

你们怎么连这些警世箴言也忘了哩!太小器,奔丧的大事儿还舍不得花钱雇辆出租汽车呀?不对,叫出租汽车,更慢……

这口空棺材,终于“举”到了死者的房门口,再也抬不进屋了。屋门窄,进深短,横竖进不去。幸亏装卸工张大个干惯了这手活儿,一拍刘大个的肩膀,使个眼色,不由分说,三下五除二,就从床上把死者抱进了公用棺材。刚要盖盖儿,老王师傅上前伸手拦住,扭着脖子诚心诚意地劝说老丫头她妈:“老嫂子……瞧他这身华达呢的中山装,还是崭新的哩,就脱下来留给小辈儿的穿吧!”

“不,不……呜呜……老吴这身料子服,压箱底儿也压了30年啦。他一生一世才穿过三回呀,进人大会堂,上观礼台,迎接外宾,呜呜……你们就让他穿走吧!”

“嗐!老嫂子,不是我悖您的意,您也甭死心眼儿,穿走?那今天可就烧成灰儿喽!”

“你们可怜可怜他吧!老头儿一辈子艰苦朴素,省吃俭用的,这回就让他穿体面点儿吧!”

此种伤心话儿,老王师傅听得多了,多见不怪,便不再劝说。但他心眼实在,乘那未亡人抹眼泪的功夫,快速摘下了死者的眼镜、钢笔和手表,一古脑儿塞到老丫头手里,小声说:

“留着吧!给你们姐儿几个作纪念品。”

装了死人的棺材,立刻变得死沉死沉的,抬下楼,更难啦……

邻居们想瞧热闹,也只能站在自家门口目送,不敢出门,怕挡道,也没法搭把手帮一帮。

“老吴呀!老吴!你自个儿先走一步吧……我可送不了你啦!呜呜……”

死者的老伴儿扶着门框,呼一句,哭一声。

邻居们都知道,吴大娘下不了楼。一年前,吴主任搬进这栋简易楼来不久,吴大娘下楼买菜的时候崴了脚脖子,又没抓住楼梯扶手,坐了个屁股墩儿,从此天天坐骨神经疼,再也没下过楼。唉,为啥要盖这种省钱害人的简易楼哩!

如今已经是公元1985年啦,迷信的人并不多。可是,邻居们却在楼道里窃窃私语:“现世报!”此话怎讲?原来这位死者在职的时候,是位极力主张“不盖大洋楼,多盖简易楼”的当权派。可惜的是,他既没料到自己会住进黑蜂窝的简易楼,更没想到这背时的窄门、窄楼梯,差点儿连他自己的棺材都抬不出去!

按照上级规定,不开追悼会。只搞一个“向吴立德同志遗体告别”的简单仪式。地点自然是八宝山火葬场喽。来的人可真不少!有吴立德生前工作过的几个单位的领导干部;建筑设计人员;亲朋好友;还有一些邻居。总共200来人。每人一朵小白纸花,戴在左胸,还发一张追述吴立德同志生平的纪念文章。这文章就是悼词,并不宣读,是发给大家看的。据说这样做有三条好处:节省时间,安慰家属,又能起到缅怀死者的作用。

安放遗体的那个小厅,由于不开追悼会而利用率颇高,半小时就换一个。向吴立德同志告别的仪式排队排在下午四点半。现在是四点零五分,大家都在院子里散站着,要等20分钟之后才能列队进去走一遭儿。

人们并不会白白浪费这20分钟的。熟人们三五成群,聚在一堆,手里拿着那张悼词,话题儿自然离不开吴立德的生平琐事喽。

“老吴是个好人哪!一辈子艰苦朴素,现在生活好了,他倒先去了……唉!”

“艰苦朴素!哼,我可记得他。当咱们办公室主任的那些年,本来由公家订报纸,他偏不要,年年都是自费订报。连办公用品,纸笔墨水,信封浆糊,大头钉曲别针,从来都是他自己花钱买。”

“他常说:发给咱的工资里边就包括了办公费!”

“他主管行政财务,当然知道这话不对。可他就是这么认识的,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言行一致,坚持了30年!你能说他是唱高调儿?是假装的?我完全承认他是个节省开支的模范。只有一点美中不足,怪遗憾的,就是从来没有一个人向他这种模范行为学习……”

“他从来不坐公家的小汽车。坐了公共汽车也不报销车费。可惜呀,偏偏由他批准别人报销差旅费,五分钱、一毛钱的汽车票,也得叫你详细填写从哪站到哪站,什么事由,还要当着你的面对照市区交通图,一站一站地核对。简直是浪费时间,污辱人格!”

“这个吴立德,也干缺德事儿。他每年都要把咱们设计院职工的生活困难补助费,硬卡下一半来,悄悄地上交国库!就连三年困难时期他也这么干。损人不利己!”

“算啦算啦!别骂死人啦!”

这一堆人暂时沉默了,另一堆儿却还在小声议论着。

“大革文化命的那阵子,搞三结合,说吴立德是三代贫农,根子红,又一贯艰苦朴素,奉公守法,就把他结合到设计院的核心领导小组里去了,号称老干部代表。”

“对,他是副组长,抓业务,可他根本不懂业务。哈,还记得那个军宣队长、工宣队长吗?也当核心组的正副组长,更是一对儿大外行!”

“外行领导内行嘛!有人说这是规律。”

“吴立德可不承认这一条。他在大会上说过:别我没念3年书,盖房子这手活儿我可在行!我在农村就当过泥瓦匠。”

你们这些三门干部谁当过?你们只不过在屋里拉拉计算尺,画几张图纸吧?这叫做纸上谈兵!出去看看,建筑工人写的大字报多么尖锐:技术人员画条线,建筑工人一身汗!只要有一丁点儿阶级感情,听了这话,你们就不痛心吗?

“对对,他常说这话。而且,那种简易楼就是在他亲自主持之下设计出来的。嗐,这种简易楼可是太坑人啦!”

“这事儿我知道。1969年嘛,吴立德知道了林秃子那个第一号命令的内容,说是为了战备,只准盖简易楼!好房子要等到战后才能盖。”

“我参加过设计简易楼。吴立德死卡建筑标准,每平方米造价卡在100元以内,后来又说再降低点儿,才算得上是放卫星哩!结果连买砖都不够。哈,他不是当过泥瓦匠吗?就出了个馊主意:砌墙不用卧砖,改用立砖。说这比农村的土胚墙还结实点吧!还说,简易楼的最大优点是便宜,就算挨了原子弹,损失也不大!”

“黑蜂窝那一大片简易楼,纯粹是劳民伤财!赔本买卖。这不,刚盖了十几年,又快要拆迁了!为的是腾地皮,重新盖大楼。”

“唉!拆了盖,盖了拆。搞无效劳动,这也是一种瞎折腾啊!”

“听说吴立德离休之后,他自己也住进了黑蜂窝的简易楼。这到底是怎么搞的?我看这也不对呀,领导上不该这样惩罚他!”

“谁惩罚他呀?是他自己的儿媳妇!哈哈,小俩口把老俩口挤到简易楼里去啦。活该!”

另外一堆儿,是同住简易楼的邻居们,谈得更欢。

“你猜吴主任是怎么死的?活活气死的!”

“哟!谁气他啦?”

“还记得他那个小南蛮子儿媳妇吗?广东人,就是她!原先这简易楼哇,是工厂分给她小俩口住的。这广东媳妇儿爱洗澡,叫做冲凉儿,夏天里一昼夜要冲好几遍儿。可咱这简易楼里连厨房都是公用的,厕所在楼外,叫她在哪儿冲啊!所以,她天天儿跑到公公家里去冲凉儿,而且一进门就骂简易楼!”

“对着哩!我也听吴大娘诉说过。吴主任离休之后,按局级待遇,住了新盖的大洋楼,三室一厅,还有卫生间、大澡盆。”

这广东儿媳妇先是天天去冲凉儿,口口声声骂这简易楼是土鳖地主盖的长工屋!还不如公共厕所盖得好哩!设计师一定是个北方佬,一年也不洗一回澡,所以忘了设计个冲凉的地方!谁设计的就该由谁自己去住!后来又说,跑10里路来洗个澡,来回路上要出两身臭汗!因此,干脆霸占了一间屋。哈哈,儿媳妇不住简易楼了,那当丈夫的儿子怎肯守空房?索性也跟了过去。不久,儿媳妇又发表声明,说她怀了孕,跟老公公共用一个卫生间很不方便,特别是那大澡盆只能由她一人专用……如此这般,小俩口就占领了大洋楼,把老俩口挤兑到简易楼里来了。

“对对,吴大娘还说,她那儿媳妇鬼机灵,明知道老公公当过建筑设计院的头头,这简易楼是他挂帅挂出来的恶心货,才故意天天大骂简易楼。这也是一计,指桑骂槐,她这是指楼骂公爹!”

“吴主任搬进简易楼之后,亲身体验了一下这种并不简易的生活:买菜买米,搬蜂窝煤,倒垃圾,就连解个小手也得下趟楼,走100多米去公共厕所!你在公用厨房里正炒菜,身边的邻居却在捅炉子,一阵飞灰,就给你菜里撒了胡椒面儿!还吵不得,骂不得。特别是吴大娘摔伤了尾巴骨,还得天天给她往公共厕所去倒屎倒尿……唉,这气儿可不打一处来,吴主任又有个心绞痛的老毛病。”

“还有哪,咱们这些邻居们,谁家不骂简易楼哇?可恨这隔断墙根本不隔音,上下左右,骂简易楼的种种难听话儿他全都听得见!”

“无巧不成书。偏偏吴主任楼顶上那家的男孩子患有儿童多动症,白天晚上蹦蹦跳跳没个停,也变成了老吴命中的灾星,催命的小鬼儿!”

“是啊!这位建筑单位的吴主任,直到临死的时候才明白了一条道理:不隔音的房屋害死人!噪音也能杀人!”

“听说咱黑蜂窝这片简易楼又快拆迁啦,是真的吗?”

“当然得拆!越快越好!”

“拆迁是好事儿,可是搬趟家也够难的。你没见这回抬棺材吗?多难!我家那个大立柜,你家那个大床屉,不都是从阳台上用绳子吊上楼去的吆!”

“那我也愿意!再往下吊一次,赶紧离开这鬼楼吧!阿弥陀佛!”

另一堆人,衣冠楚楚,气派不小,是几位司局级的领导干部,也凑在一起谈论着往事。

“吴立德是个好干部,他勤俭节约,一心为国家省钱,这一点是很真诚的!”

“还是一分为二吧。这人我认识30多年了,知道他的不少笑话儿。咱们刚进城不久,他在市政府当总务科长,有一次,从江南运来了几条剑石,3丈多长,很珍贵的东西,是准备竖在中山公园假山上的,可以增添一景。这剑石很难运哪,怕碰断了,是南方同志用几根杉篙包住一条剑石,捆起来,从长江转到大运河里,费了4个月时间,像划木排一样划到通县来的。”

市里派吴立德组织大家到通县去取回来。他呀,唉,舍不得用大平板拖车,怕浪费汽油;也舍不得用人工抬,怕工人们受累;

结果是把几条剑石全都砸成三四截儿,用马车运进了中山公园!哈哈,为这事儿有人建议处分他,撤他的职。可是领导上手软,说他是好心肠,不能因为没文化就受处分嘛!

“对。还有一次,北京新添了一批有轨电车,这是好事情,却引起了300多个人力车伕闹事儿,要砸电车。他们说是电车抢了黄包车的顾客,夺了车伕的饭碗。市府派干部去做工作,妥善安排这些人力车伕转业。这事跟吴立德没关系。谁也没想到,他主动跑去支持闹事的人力车伕,同情他们砸电车,自己还当着车伕们大哭了一场!你说怪不怪?这次,还是没有处分他。领导上只是在会上说,吴立德这种狭隘的农民意识,也是出自朴素的阶级感情。”

“要说怪,也不怪。建国35年,对吴立德这样的干部,怎么会处分哩!他辛辛苦苦,忠心耿耿,是真的,又不是假的。”

“是呀,他坚持多盖简易楼,也是一片好心嘛!你不能说他左,更不能说他存私心!”

“最近,开过一次总结城市建筑方面经验教训的座谈会。”

有位中央领导同志说了一句很幽默的话:农民进了城,想把城市也建设成农村!

“妙!概括得真准啊,入骨三分。”

向吴立德同志遗体告别的仪式终于开始了。大家排成一字长队,默默走过他的身边。按上级规定,没有哪位领导干部站出来念悼词。然而这悼词又好像已经由众人念过了。

同类推荐
  • 异乡人

    异乡人

    战争结束后,亚汉从美国来到巴西的一个海滨小镇,在这个全新陌生的环境里,他成了一位日本裁缝的学徒,开始了全新的行业,学习新的语言,适应新的生活。同时,他必须摆脱的,是过往经历带给他的沉痛创伤和梦魇。在这个过程中,他体验到了孤独,也感受到了和善;他从痛苦中解脱,也开始体会喜悦的感觉。就这样,在这个全新的国度里,亚汉这个异乡人终于开始迎接新的梦想。这是一部温暖疗愈的寓言式小说,字里行间充满建立在孤寂生活之上的美丽而又动人的沉思,将会为每一个孤独的灵魂找到与世界温柔相处的答案。
  • 本杰明·巴顿奇事(菲茨杰拉德中短篇小说选)

    本杰明·巴顿奇事(菲茨杰拉德中短篇小说选)

    菲茨杰拉德塑造了一群在战后追求梦想而又梦想破灭的青年男女形象,其作品是诗人的敏感和戏剧家的想象力的结晶,是其艺术才能发挥至炉火纯青地步的产物。菲茨杰拉德的魅力来自于他清晰的叙述,优雅的文风,多姿多彩、点铁成金的遗词造句,这种风格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 佳期如梦

    佳期如梦

    很多时候我们放弃,以为不过是一段感情,到了最后,才知道,原来那是一生。与孟和平的初恋,是洁白芬芳的桅子花,开在安静的校园。事隔多年,再次重逢,他却成了无良地产商。而阮正东是名流贵族世家子弟,一向游戏人间,尽握众生繁华。究竟谁才会是她的MR.RIGHT?
  • 灵能者纪事

    灵能者纪事

    洪荒大陆,人烟稀少,花木稀疏。狂风卷着暴雨在空中纵横,地上,兵刃声却不绝于耳。龙翔九天,湍急的水流从巨龙口中奔涌而出,在大陆上恣意蔓延,冲击着黄帝的军队。
  • 寂如流年

    寂如流年

    本书为著名网络写手坏蓝眼睛最新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所收入的小说都是基于这样一种基调:黑暗、无助、不可救药。一群相信爱情却又屡为爱情所伤的都市纯善男女上演着一幕幕感动又无奈的故事。全书记录了那些人们年少时候听过,还不曾切身经历便已经失去的关于爱情的记忆。
热门推荐
  • 绿色生活与环境科学(新编科技知识全书)

    绿色生活与环境科学(新编科技知识全书)

    面对浩瀚广阔的科普知识领域,编者将科普类的内容归纳总结,精心编纂了一套科普类图书,使读者能够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科普知识,以便解开心中的种种谜团。阅读本套图书,犹如聆听智者的教诲,让读者在轻松之余获得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论教育,使自己的思想更严谨,更无懈可击。相信每一个看过这套书的读者都会为之受益。
  • 一部手机打天下:人类最后的掘金机会

    一部手机打天下:人类最后的掘金机会

    当联想成为PC电脑世界第一的时刻,他们不知道自己正在与时代的方向背道而驰;当中国移动坐拥十亿用户的同时,他们不知道自己正在离用户渐行渐远;当传统行业的大佬们还在算计每分钟能赚多少钱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自己正走在悬崖边缘……所有这些都只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手机是什么,答错一次,毁掉一个伟大的企业;答对一次,你很快就可以成为一个巨无霸。通过本书,告诉你如何选择、使用手机,通过手机怎么赚钱,而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策划经验,总结出零售业、金融业、保险业、出版业、物流业、制造业等十二大传统行业与手机的结合方式与盈利模式。
  • 世界人权报告

    世界人权报告

    全书共分为5章,对近几年国际人权的发展状态和我国人权事业的成就,进行了综述和归纳,提供了重要信息和资料。
  • 被迫逃学

    被迫逃学

    本书描写两个善良与正义的逃学儿。主人公倒霉蛋儿和大馋鬼在去七仙山的路上遇到了白雪女孩,帮助她在蜘蛛妖手里夺回了冰凌花;他们机智勇敢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妖魔。如:大战美女魔兽、千手怪、石头怪兽和绝命大峡谷的小旋风魔王……但是,他们也有过失,如:大馋鬼因贪图金钱变成了骷髅头……--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蛆蝇尸海剑

    蛆蝇尸海剑

    蛆食腐朽,羽化为蝇,尸山血海,剑极而生。宋末元初,在漠北沙漠中,一位失魂落魄的宋朝士兵醒了过来。他身旁有无数死状凄惨的骸骨,在大漠远方,有着他誓死守护的幼小皇帝。往事迷茫,前路飘渺,在荒漠幽谷中,他将找到一处古代的皇宫,他将遇上蒙古人、哈萨克族人,无数食人野兽,浑身铁甲的怪物,以及阴魂不散、挣脱不断的江湖宿命。本人在看书网有完本一部140万字的免费小说《血魔轮回》,信用保证,绝不太监。
  • 仙剑之仙缘

    仙剑之仙缘

    蜀山,人们向往的地方,都说长生不老,他们真的不老吗?身焕奇香,天子降之。立其为后,永保太平。看他们的修仙路。
  • 诗雨漫天

    诗雨漫天

    夜,无眠。窗外,秋雨淅淅,雨打窗棂,雨打心扉,情不自禁想起近时送交出版社的诗稿还未起书名。雨敲开我心门,有泪涌出,有滔滔不绝的情感涌出,何不将雨滴切入选题?于是,将《诗雨漫天》作为此次出版的诗集的书名。我想此书会像秋风一样清新怡人,像秋雨一样沁人心扉,雨与我一起脉动,绵绵丝雨连着你我。
  • 女生不是我的错

    女生不是我的错

    有一天这个世界突然变了!男生也能突然变成女生
  • 解读浙商:浙商如何基业常青

    解读浙商:浙商如何基业常青

    资源小省造就经济大省,初步答案可以肯定为,是浙江商人创造了浙江经济的奇迹。然而,浙商的崛起又是凭着什么呢?浙商是浙江籍商人的简称,指的是出生于浙江区域内的商人群体。因此,要探究浙商崛起的原因,必须从浙商与其他区域内的商人群体的比较分析中来展开。为什么“三无”(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起步,“五低”起飞(起点低,知名度低,文化程度低,企业组织形式低,产业层次低)的浙商,会成为全国第一创富集团?资源不怕少、企业不怕小、身段不,咱低是他们的特色和优势。浙江的民营企业和国有经济的共生共荣,小企业和规模经济的统一,本土化和国际化的互动,专业市场和特色产业区等,这些现象不是浙商的首创,就是浙商做得最好。
  • 太清调气经

    太清调气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