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00100000080

第80章 引子

明清以来,兰州人的服饰,与关中乃至中原地区大同小异,但因经济水平、文化环境、地理气候的不同,也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明代,男人留发,簪在头顶,士人戴方巾,正中缀一枚玉石帽花子,穿长裤,套宽袖长袍。平民戴软帽,穿交领窄袖短衫、长裤。女的从小就要缠足,以三寸金莲为美,大脚是嫁不出去的。因之,兰州有“尕脚拐拐,银子块块”的说法,意思是说把脚缠得小小的姑娘,能找到富有的夫婿。然而,病态的审美观,戕害了妇女的心身健康,对于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极为不利。富有家的妇女内穿膝裤、着裙子,外穿无领无袖的长衫;平民穿直领小袖对襟衫。入清,清廷用武力强行剃发,男人剃去头颅四周的头发,将留在中心的头发梳成一条大辫子。富有人家的男人戴红顶瓜皮缎帽,缀玉石帽花子,冬天戴暖帽,穿大裆裤,着长袍马褂。平民戴瓜皮布帽,无红顶,无帽花子,穿大襟短褂、大裆裤,冬天戴棉耳套或皮耳套。富有人家妇女穿各式长衫或花袄,套长背心,穿长裤,每逢红白事,要套条裙子。清同治间,兵燹频仍,小伙子尚武自卫,崇尚“黑头勇”,竞相头裹黑巾为荣。清末,西风东渐,兰州一些官绅、教员、学生,得风气之先,率先剪去辫子,留为分头,或径剃光头,被守旧者视为怪异。

1912年农历二月,兰州官绅才承认共和政体,甘肃都督赵维熙会同甘肃省临时议会颁发《剪发令》,陈述剪发理由:一是“剪发原取大同主义”;二是“留辫非中国本俗”;三是“留辫于外交不便”;四是“留辫于军事及农工不便”;五是“留辫于衣服被褥等,易增秽垢”;六是“留辫于民国观听有碍”。同时制作白话告示,广为劝喻,半数男人剪去辫子,剃为光头。有些遗老拒不剪辫,蓄起发来,盘在头顶,用簪子簪住,戴个方巾,换长袍马褂为宽袖长袍,腰里系一条丝绦子,坠块玉佩,恢复明代衣冠,以市隐自居,不与当局合作。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虽然当局一直倡导剪辫、放足,但是一些男人仍然留着辫子,还有一些人把辫子剪去了,但只剪到耳垂下,人称“二毛子”,犹如当今艺术界的现代派。

1912年农历四月,甘肃都督府通令全省各府州县,禁止妇女缠足,令各机关张贴公示、各绅士长老苦口劝勉,开明人家即不让女孩缠足,已缠的让放足,然而守旧的依然如故。1917年,甘肃省民政厅成立天足总会,各县设立分会,专门从事禁止缠足、放足的工作。其工作人员到庙会、名胜等热闹场所,演讲缠足的害处:女娃娃四五岁就缠足,疼痛啼哭,扶墙抹壁趔趄而行,犹如废人,做父母的难道无恻隐之心?缠足之后,血脉不畅,种族因此衰弱,听任列强瓜分,而无还手之力,种族灭绝就不远了!时代崇尚天足,缠足的将难以择得如意郎君。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对于天足的认同,不缠足逐渐成为新俗。

1925年,国民军刘郁芬入主兰州,省长薛笃弼贴公告,开讲演会,让“讲圣谕”的老秀才讲新词,大力宣传,厉行剪辩。有时,他带几个随从,都带剪子,漫步街头,一见留辫的,挡住就剪。看是省长,不敢抵抗,只能拿着剪下的辫子失声痛哭。在这种强有力的推行下,省城无人再敢留辫子,留“二毛子”的人自惭形秽,自觉剃为光头,或留为分头了。

20年代中期,国民军入主兰州,政界、教育界盛行穿中山装、戴礼帽,影响所及,人们以穿中山装、戴礼帽为荣。由于中山装上衣有硬领,穿上显得很为硬挺,四个明袋,均衡对称,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裤子比大裆裤显得紧凑、笔挺,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暗袋,便于装必需品。然而,个别公职人员由于患关节炎、寒腿,穿的是中山装,却外加一条套裤,还扎着脚把,为了免受疼痛,顾不了许多。所谓套裤,就是无腰、无屁股、只有两条腿的棉裤,前面有两根带子,系在裤带上。它既能暖膝关节,又便于行走、起坐。然而,一般男性仍然穿清代的衣服。上身穿一种叫“缠腰子”的背心,兼具背心、兜肚、腰包的功能,中老年以黑色为多,年轻人多用鱼肚白、月白色。冬天的薄薄装一层棉花,春秋是夹的,夏天是单的。它右侧和正中开口,钉有纽襻,便于穿脱;下部为大口袋,用来装钱及贵重的物品,外面绣花,不外乎是绣着牡丹玉兰的“玉堂富贵”、莲藕莲花的“并蒂同心”。再穿叫做“汗禢子”的衬衫,春秋穿夹袄,冬天穿棉袄。外系一条七尺长的青布“系腰”,正中打成“虎抱头”结,拒寒风于身体之外,因之兰州话有道是:“十单不如一棉,十棉不如腰里一缠。”下身穿大裆裤,黑裤白腰,前面竖向一折,扎红裤带,用来辟邪。扎脚把,用以保温,防尘土入内。穿白布袜子,登“双梁牛舔鼻”千层底布鞋。冬天,穿自捻毛线自打的毛袜子,再穿叫做“棉鸡窝子”的棉鞋。家境稍好的,鼻梁上架着蚂蚱腿大椭子石头眼镜子,镜腿末端为一分硬币大的铜圆片,紧紧扣在脑瓜上,用以固定眼镜。石头镜片按色泽分,有水晶、茶晶、墨晶,戴什么晶的,就得看自己的经济实力了。一般男性都把头剃得精光锃亮,冬天戴棉帽或耳套,春秋戴瓜皮帽,夏天则戴七十二旋的草帽。这种打扮,麻利、干散,便于耕作、操劳,适应高原昼夜温差较大的气候条件,还能避免紫外线的直接照射,有利于身体健康。30年代,政界、学界男性有吹风烫头、打领带、穿西装、着皮鞋的。至抗日战争中,东南一带难民涌入兰州,反法西斯同盟国美国、苏联友人不断来临,风气所及,穿西装的多了起来。

姑娘额前有刘海,梳一条长辫,戴银耳环、银手镯,穿花布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布鞋。初夏,她们采几株花池子里自种的海纳花,放在“姜窝子”里,捣为草泥,手内握一团布,把草泥涂在指甲上,用向日葵叶子包住,再用手巾扎住,过一夜,除去叶子、草泥,指甲变得鲜红晶莹。五颜六色的茉莉花开了,像一个个美丽的小喇叭,小姑娘总会摘上一朵,从花管处抽出花蕊,细丝下垂,末端是一枚小小的彩珠,再把花冠沾在额头,把自己装扮的分外妩媚。这时韭薹子正上市,就取两根,隔两三分长就剥去一小截肉,但透明的外皮却连接着,制成耳坠子,挂在耳朵上,花骨朵向下坠,轻轻摇曳,十分好看。待茉莉花败了,结出黑色的种子,姑娘们采集一些,研磨成粉,配些香料,制成香粉,扑在脸上,极易匀净,润泽肌肤。王烜赋诗吟此习俗:“烂漫阶前碎锦铺,芳香绝艳袭人襦。女儿拨叶收花子,言向妆台作粉敷。”冬季,天寒风尖,空气干燥,姑娘们提取软儿梨汁,抹在脸上,润泽皮肤,可防皴裂,王烜有诗咏此:“梨花观下果盈田,珍品冬来树树鲜。有味有香甘若醴,无丝无缕软于绵。沁心绝胜哀家爽,润面能回婉女妍。满瓮琼浆春更好,羡他老圃乐欣然。”姑娘出嫁后,绾纂纂,插银簪子,穿大襟上衣,长裤,扎脚把。家境好些的,穿旗袍,富有的,烫头,戴金银首饰,穿缎子旗袍、高跟鞋,天热时穿无袖旗袍。这在一些老先生看来很怪异,王烜于1946年写《竹枝词》,予以评论:“首若飞蓬乱象多,捉襟见肘奈穷何?年来都说防空惯,盈尺莲船好涉波。”“疑是人来响屉廊,轻盈得意自扬扬。高跟进步新花样,也似弓鞋羡窈娘。”烫发头是“飞蓬”,天足是“盈尺莲船”,当然比三寸金莲的女性便于行走,跑防空时方便多了,各种款式的高跟鞋,羡煞武则天时的只能穿弓鞋的、能歌善舞的美女窈娘。

同类推荐
  • 中国名家看定南

    中国名家看定南

    《中国名家看定南》一书付梓,既是对定南改革发展的回顾,也是定南人民感谢伟大的党、讴歌伟大时代的另一种表达,更激励着我们在奋进的历程中以务实铸就辉煌,以豪迈续写新篇,定南的发展步伐也定将因有名家们的印迹而更加深远、更加铿锵激越。
  • 解读《权经》

    解读《权经》

    权力是封建时代人们争夺的核心,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只有深谙权力之道,才能成为权力场上的获胜者。作为权力场上的“佼佼者”,冯道对权力的认识和体悟当有“不凡之处”;作为权力场上“奇迹”的创造者,冯道的《权经》也必有“过人之见”。 《权经》分“求权”、“争权”、“用权”、“固权”、“分权”、“夺权”、“拒权”、“让权”等八卷。作为专门研究权力的学问,它是系统而全面的,囊括了权力的方方面面、各个要点,可以说是无一遗漏;作为中国古代唯一的“权力”专著,它的权威性和深刻性又是无人能比的,毕竟冯道不是在空谈,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他不仅是权力的“理论大师”,更是权力的“行动大师”。
  • 隐痛与暗疾:现代文人的另一种

    隐痛与暗疾:现代文人的另一种

    本书解读了近六七十年响当当的名字:鲁迅、胡适、顾颉刚、张爱玲、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苏雪林、沈从文、陈寅恪、胡风、胡兰成、郭沫若、孙犁、萧乾、乔冠华、胡乔木等。
  • 细说中国服饰

    细说中国服饰

    本书是一部集知识性、科学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理想读本。内容丰富,服饰文化小辞典以密集的信息对正文进行补充和延伸;图文契合,用丰富精美的图片,深入再现中华服饰文化的灿烂辉煌;每章标题、导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正文主旨,同时使读者以一种轻松便捷的方式快速形成信息体系。本书应用“细说”理念,通过编写体例、图片和艺术设计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从发展历史、制作工艺、艺术特色、等级制度、文化内涵等多种角度,全面地,深层次地解析中国服饰,让读者在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人文熏陶。
  • 波希米亚人:巴黎拉丁区文人生活场景

    波希米亚人:巴黎拉丁区文人生活场景

    本书生动地刻画了19世纪上半期聚居在巴黎贫穷的拉丁区的一群青年艺术家的日常生活。他们是孤立又执着地坚守在生活边级的一群人,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更谈不上任何社会地位,终日过着白日混迹酒馆、夜晚宿于阁楼、以裁缝为妻、以面包屑果腹的穷苦生活。书中描写的那些落拓不羁的艺术家形象对日后西方的文学潮流以及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波德莱尔、本雅明到金斯堡、凯鲁亚克,波希米亚人的精神血脉一代又一代地传续下来。如今,波希米亚已成为随意率性、开放自我的生活方式的代名词,成为主流生活的新装点。
热门推荐
  • 妙引宋词好口才

    妙引宋词好口才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典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渐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 狂凤妖妃

    狂凤妖妃

    冷沐晴拿到买方所说的玉石,哪知这玉石竟然将她带到了另一个时空。懦弱的大小姐杀了二小姐的宠物蛇,摆了个全蛇宴。胆小的大小姐竟然打了当家主母一巴掌。没用的大小姐竟然……于是,关于冷沐晴的一切都开始变化。被囚困于行宫之内的她百般无聊,只好杀杀前来打茬的妨妃,于是有一天她被救,被一只鬼求到了一个不认识的地方。救命之恩,牢记在心,总有一天会归还。本王将是你的夫君,救你是应该的。于是,她从一个狼坑跳到了另一个狼坑。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
  • 流浪小农民

    流浪小农民

    以小马哥的职业、事业为主线,展现出他特有的人物性格和乐观积极的精神。小马哥毕业之后,从工厂学徒到技师、从工人到房地产中介、又从房地产中介转而从事销售工作,期间经历过太多太多的磨难……从第一次出远门,遭遇不良店主勒索、追砍,坏运便不断而来。小马哥算不上英俊潇洒,但也有几分帅气;谈不上痴情,纵也算得上不可多得的多情男儿。他有着善良的心。在受尽千苦万难之后,终于云开见日,先是遇上一位红颜知己,后又事业有成。
  • 导论·先秦汉族风俗(汉族风俗史(第一卷))

    导论·先秦汉族风俗(汉族风俗史(第一卷))

    从先秦到汉末,从隋唐到民初,中华大地五千年的历史,被深深地扎入汉族的血脉中,把它化成风俗民情,植藏在心里。观看汉族——这个长久居住在中华大地上庞大的民族的风俗变迁,就能大致上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进程,汉族风俗史,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泱泱大国传成五千年精神的历史长卷。
  • 灵魂封印者

    灵魂封印者

    从小表面懦弱内心黑暗的楚炎得到一张黑卡的传承,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有了操纵他人灵魂的力量。呵呵,就让敌人和对手的灵魂,成为前进道路上的营养和武器吧。
  • 意外穿越守护甜心

    意外穿越守护甜心

    人生是一场意外,我们的女主脚因一场意外到达了甜心世界,成为了亚梦,她与几斗和唯世会发生什么意外?敬请期待。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恋之悠夏我陪你

    恋之悠夏我陪你

    三个女孩从小一起长大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分开,然后相遇,在一起上学遇到了我们亲耐滴男主
  • 大宋纨绔

    大宋纨绔

    病榻上的皇帝,各怀心思的群臣,还有隐藏着的神秘力量……一场诡异的蹴鞠赛,是一次小球转动大球的成功外交经历,还是所有阴谋的汇合之所?皇位之争异常惨烈,朝政之争惨烈异常,下一个,又是谁会成为前往岭南路上的露野白骨?当天下的目光都集中在汴京的玉津园的时候,一个纨绔子弟的出现改变了朝局的流向,也改变了各国之间的关系。没有烽火,厮杀虽不至于肉薄骨并,却是更能刺心切骨。本文讲述一个纨绔子弟如何娱己娱人娱天下,愚左愚右愚四海,以一介布衣的身份玩转朝局,大杀八方。
  • 豪门宠妻:老婆大人要逆袭

    豪门宠妻:老婆大人要逆袭

    重生前她是蠢材,为了一个渣男失去了自己的孩子。重生以后,她赤手可热,是人人追捧的大艺人,她一点一点往上爬,只为配得上他。相识,他厌恶她,相知,他恨她,相恋,她爱他,相爱,她离去,再次相见,他宠她入骨,只为一个女人,“怀个孩子,生了,我放你走……”他爱的那个女人亲手杀害了他的孩子,他却淡然的看了她一眼,反而责怪她没有保护好孩子。她的离去,他的淡然,无疑不是让两个人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