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92400000030

第30章 参考文献

一、古籍

1.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校点本。

2.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校点本。

3.范晔撰:《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校点本。

4.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校点本。

5.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校点本。

6.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校点本。

7.僧佑撰:《广弘明集》,北京:商务印书馆缩印《四部丛刊初编》1936年版。

8.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9.王弼注:《老子》,《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版。

10.陈鼓应撰:《老子今译今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1.金良年撰:《论语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12.郭庆藩撰:《庄子集释》,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版。

13.曹础基撰:《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14.谢祥皓、李思乐辑校:《庄子序跋论评辑要》,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5.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6.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17.刘义庆著,徐震堮撰:《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18.刘义庆著,余嘉锡撰:《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9.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20.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21.刘勰著,周振甫校注:《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22.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23.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4.刘熙载撰:《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5.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26.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27.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8.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29.北京大学中文系编:《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30.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二、今人著作

3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3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33.陈寅恪:《讲义及杂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34.陈长琦:《两晋南朝政治史稿》,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5.陈顺智:《东晋玄言诗派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陈道贵:《东晋诗歌论稿》,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7.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38.丁永忠:《陶诗佛音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9.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0.方立天:《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41.贺麟:《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42.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43.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44.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5.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46.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8.栾栋:《感性学发微》,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49.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50.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2年版。

51.林毓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52.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53.刘汝霖:《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54.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5.刘跃进:《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

56.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7.刘敬鲁:《海德格尔人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8.罗志希:《科学与玄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9.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60.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1.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62.穆克宏:《魏晋南北朝史料述略》,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63.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4.钱鍾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65.钱鍾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66.钱鍾书:《七缀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67.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68.钱穆:《庄老通辨》,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69.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0.钱志熙:《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71.孙周兴:《说不可说之神秘——海德格尔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72.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3.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74.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5.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6.王元化、胡晓明等主编:《释中国》(四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77.王瑶:《中国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78.王晓卫:《魏晋作家创作心态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9.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0.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上海:上海书店2003年版。

81.许建良:《魏晋玄学伦理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3.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4.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5.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86.章培恒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7.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8.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

89.张海明:《玄妙之境》,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0.张可礼:《东晋文艺综合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三、外文译著

91.[古希腊]柏拉图著,陈康译注:《巴曼尼德斯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92.[古希腊]柏拉图著,朱光潜译:《文艺对话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9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94.[德]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95.[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96.[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97.[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8.[德]尼采著,张念东、凌索心译:《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99.[德]尼采著,严溟译:《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100.[德]尼采著,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

101.[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102.[德]海德格尔著,陈嘉应、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103.[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104.[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05.[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06.[德]海德格尔著,郜元宝译:《人,诗意地安居》,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7.[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著,夏镇平、宋建平译:《哲学解释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108.[法]米歇尔·福柯著,莫伟民译:《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109.[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110.[法]雅克·德里达著,汪家堂译:《论文字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11.[英]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112.[荷]泰奥多·德布尔著,李河译:《胡塞尔思想的发展》,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113.[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四、相关学术论文

114.陈允吉:《东晋玄言诗与佛偈》,《复旦学报》1998年第1期。

115.丁成泉:《论山水诗的诞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116.邓福舜:《东晋兰亭诗艺术经验论》,《求是学刊》2001年第3期。

117.葛晓音:《东晋玄学自然观向山水审美观的转化》,《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118.龚斌:《玄言诗的流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119.何光顺:《庄子物化文学观初探》,《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20.何光顺、王媛:《庄子“天人”观刍议》,《唐都学刊》2005年第1期。

121.何光顺:《释“假体”》,《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22.何光顺:《庄子文学观探源》,《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23.胡大雷:《玄言诗的魅力及魅力的失落》,《文学遗产》1997年第2期。

124.栾栋:《古代文学根器解》,《古代文学研究集刊》(第一辑),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年版。

125.栾栋:《古代文学研究的立场与方法》,《文学评论》2001年第4期。

126.栾栋:《中国历代文学隐秀史论要略》,《光明日报》(理论版)2001年5月23日。

127.栾栋:《文学的疆域》,《光明日报》2003年1月15日。

128.栾栋:《美学的品格》,《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

129.栾栋:《丑学的体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30.栾栋:《文学归藏论》,《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

131.栾栋:《易辩法界说》,《哲学研究》2003年第8期。

132.栾栋:《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冬之卷。

133.刘启云:《观此遗物虑,一悟遣所得——试论谢灵运的审美心态及其对玄言诗创作的开拓》,《江汉论坛》1991年第1期。

134.李绍华:《正始玄言诗论》,《学术论坛》1997年第5期。

135.李晓丹:《东晋玄言入诗审美观照》,《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136.李秀花:《孙绰的玄言诗及其历史地位》,《复旦学报》2001年第3期。

137.木公:《山水诗兴起原因新探》,《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138.普慧:《佛典汉译及汉译佛教哲学对中国古代诗学的影响》,《文艺研究》2005年第3期。

139.徐国荣:《从<世说新语>看玄言诗的世俗底蕴》,《暨南学报》2001年第3期。

140.齐文榜:《佛教与谢灵运及其诗》,《文学遗产》1988年第2期。

141.钱志熙:《从群体诗学到个体诗学》,《文学遗产》2005年第2期。

142.钱钢:《东晋玄言诗审美三题》,《上海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143.孙莉莉:《魏晋文士人格的裂变与合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144.陶新民:《陶渊明:玄学人生观的终结与玄言诗的超越》,《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145.王钟陵:《玄言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5期。

146.王守雪:《从兰亭集会到竟陵八友——东晋南朝家族诗人群与“唯美”诗学的蜕变》,《殷都学刊》2001年第4期。

147.王毅:《魏晋时期的“自然”说与晋诗之风貌》,《文学遗产》1984年第4期。

148.伍晓蔓:《“理感”:玄言诗的创作情感》,《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3期。

149.祝振玉:《对东晋玄言诗的再认识》,《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150.张廷银:《论玄言诗产生的文学原因》,《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51.张晶:《陶诗与魏晋玄学》,《文学评论》1991年第2期。

152.张碧波、吕世伟:《中国古代文学家近佛原因初探》,《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153.章培恒:《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评价》,《复旦学报》1987年第1期。

154.周寅宾:《论东晋玄言诗的抽象思维》,《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155.詹福瑞:《从汉代人对屈原的批评看汉代文学的自觉》,《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5期。

同类推荐
  • 鲁迅作品集(3)(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鲁迅作品集(3)(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现在有谁经过西长安街一带的,总可以看见几个衣履破碎的穷苦孩子叫卖报纸。记得三四年前,在他们身上偶而还剩有制服模样的残余;再早,就更体面,简直是童子军的拟态。
  • 中华对联(第三卷)

    中华对联(第三卷)

    中华对联,也称“楹联”、“楹贴”、“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见《蜀梼杌》),谓之“题桃符”,至宋时推广用在楹柱——厅堂门前的柱子上,后又普遍作为装饰及交际庆吊之用。
  • 中外民间故事杂谈(下)

    中外民间故事杂谈(下)

    “中外民间故事杂谈”包括上下两册,精选了古今中外各种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和民间笑话等数百则,是启迪智慧、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的良好读物,也是青少年学习和研究民间故事的最佳版本,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下册收录了尼西情舞的由来、佛教圣地的传说、天津城也叫算盘城、石林彝族火把节的传说、春节的由来、中秋节的由来、泼水节的由来、“爱鸟周”的由来、贴“囍”字的由来、生日祝寿的由来、“压岁钱”的由来、献哈达的由来、比萨饼的由来。
  • 听李敖讲学问

    听李敖讲学问

    李敖大师满腹经纶、学识渊博且著作等身,“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 爱在纸上,静水流深

    爱在纸上,静水流深

    渐渐地,我的眼前徐徐展开一个素淡的世界:清可见游鱼的小河水、河岸那只方头渡舶、碧色排挞的竹篁、桃杏花里的沽酒小层、温煦日光下的紫花布,这一切,在启承转合、清丽单纯的文宇里,如一首潺湲的诗,不动声色地,在午夜里,绾结成一个静水流深的梦境。
热门推荐
  • 最强散户

    最强散户

    杜绝蛊惑,看过再说,想赚大钱看爽文的请进。跟着凌峰的脚步,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赚钱泡妞横行都市。
  • 重生之混沌妖主

    重生之混沌妖主

    没有气脉,并非不能修炼。没有记忆,并非不能追寻。没有故事,那就创造故事。无尽的谜团笼罩在少年的心头,为拯救族人,寻找真相,他毅然踏上新生旅途!幽冥神锏重新回归之日,必是邪妖逆天问世之时!——乌鸦本部—书友群:105219254
  • 时也苍殇

    时也苍殇

    苍子羽只是一个娇生惯养的苍宇公主,却在天真无邪的儿时经历不该有的痛苦和仇恨。亲手弑父,王朝颠覆,孤岛软禁,掏心掏肺喜欢的人转眼变成最不可能在一起的人,失去家庭,失去爱情,别人利用,一时之间,天堂变为地狱,她手无缚鸡之力,无权无势,十年之后,孤身一人再回故土,却也是权谋的牺牲品。她说,无畏拥有,无畏失去,我苟活于世,只为了让苍宏今生如我这般,生不如死!看,年年苍宇,尽是孽殇!
  • 路过你的城

    路过你的城

    人生本就寂寞,和你重逢以前,我并不惧怕,那些漫长的黑夜与孤独。
  • 狐狸萌萌哒

    狐狸萌萌哒

    狐の萌え萌えほんとうに白狐そこない精すごしていました三生花开花落倾城美恋。狐狸君,来世我还要在看见你。与你白头到老,永恒不息。我愿用我一世倾城,换与你在一起。曾为他喝下孟婆汤,他是妖,她是人。这段爱恋最后何去何从。九尾狐之约,倾城美恋,人狐相恋.狐狸君你好纯情,来抱个。“男女传授不亲!啊啊啊!”狐狸君,狐狸君,我们结缘吧きつね君、狐君、私たちと縁を結んだのだろう狐狸未成精,纯属太年轻。狐狸大人啊,狐狸大人,修仙不足。--PS--作者是懒猫,字数有点少请谅解。所以呢,因为我懒,亲们还是去看双炽大大参考吧。---END---
  • 凤倾天下:绝色皇妃太腹黑

    凤倾天下:绝色皇妃太腹黑

    这是什么奇怪经历,是老天嫌她日子太平淡,打算让她一天死两次?什么?朝云郡主?这是她的新身份?这个男人好奇怪,他是有多难看,天天戴着面具,还有事没事变个声调说话。好吧,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他让她干什么她就干什么吧!这是她要魅惑的男人吗?只是他是不是不能人事啊?为什么对她的种种挖空心思的接近与勾引都无动于衷?怎么又出现一个?他说他会一直保护她,是真的么?天啊,到底哪一个才是良人呢?
  • 血薥桥

    血薥桥

    她说:“愿君一生安好,我便此生无怨”.....
  • 报恩魔劫

    报恩魔劫

    一心报恩以身相许的小狐妖,逃婚追求梦想的大小姐,闯下塌天大祸的仙界公主,玉树临风的蓬莱仙岛大师兄,偏激骄傲的天之娇女,懵懵懂懂法力深厚的小和尚,因为被意外遗失的九页天书引发的六界魔劫……纠缠混乱的爱恨故事就这样开启了……
  • 半山升仙录

    半山升仙录

    身为名门大派的弟子,本想着混吃等死一辈子却不想因一次门派的试炼卷入了修行界万年来最大的乱局中。原本资质平平的弟子修为直上青云,成为人间最为顶尖的修士。等回过神时,冬青已然处于众生与生死的分叉口。
  • 每天读点曾国藩(全集)

    每天读点曾国藩(全集)

    曾国藩用自己的经历真正意义上践行了儒家几千年来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我们认定,曾国藩身上的众多优点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的。当然,我们不是历史学家,不需要深刻钻研,去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的来龙去脉;我们也不是批评家,不需要做出鉴定,给曾国藩一个准确的定位。我们也无法再现那个毛泽东眼中“地主阶级里最厉害的人物”,我们只能撷取关于曾国藩的只言片语,从中窥知这个“中国最后一个大儒”的想法和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