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83700000003

第3章 皇气逼人的城池

《紫禁城:明清的皇气》

自从紫禁城改称为故宫的那一天起,它就是一座属于亡灵的城池。在此居住过的明清两代24个皇帝,仅仅是虚拟的主人,陈列于历史的花名册上;而那一代又一代的嫔妃、太监乃至顶礼朝拜的文武百官,都已陆续化作了风中的幻影,甚至连一根羽毛都未留下。好大的一阵风哟,刮过红墙、琉璃瓦、有石兽守望的翘檐,刮过无知的树木和泛黄的纸张,把记忆里的龙飞凤舞、莺歌燕语席卷而去。每当夜幕低垂,这偌大的城池便形同曲终人散的露天剧场,显得格外幽静。时光啊时光,青山遮不住,依旧东流去——我们所能触摸到的不过是一具空洞的蝉壳。

参观故宫博物院,我的脑海里总萦绕着一曲不知在哪儿听过的挽歌。旋律很熟悉,却叫不出名字。是出自贝多芬之手还是出自柴可夫斯基之手?是该叫作命运交响曲还是悲怆交响曲?也许,兼而有之吧。以至周围都莫名地沾染上一份凭吊的气息,园圃里的花苍白得像是纸做的。是的,我确实是在参加皇帝们的集体追悼会——毕竟,是紫禁城送走了中国漫长封建时期的最后一个皇帝。1924年10月24日,仍然盘踞深宫的清废帝溥仪终被冯玉祥将军驱逐,当紫禁城的大门在其身后缓缓关闭,他恐怕也意识到:列祖列宗的阴魂已很难死灰复燃,一部陈旧的史书合拢了!也就是在那一瞬间,帝制的余威被彻底根除。从此以后,平民百姓只要买一张门票,就可以游览脱下了龙袍的紫禁城,大步流星地直闯昔日帝王的寝宫。

逛故宫,其实是在翻旧书,翻中国的陈年老账。不时能读到御笔的眉批。在当年,这可都算是金口玉言——左右着国人的命运。紫禁城,一部浸透了血泪、唾沫、脂粉、硝烟乃至铜臭的线装书,通篇都在阐释着权力的定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一度作为龙宫受到膜拜——龙床、龙椅、龙袍、龙靴(包括大清帝国所张扬的龙旗)……大大地包装了皇帝的“龙颜”——他们索性以龙的化身自居。龙子龙孙也一样继承着祖辈的威信,而这一切全是因一根权杖作怪。紫禁城啊紫禁城,堪称权力的迷宫,每一位皇帝都相当于那个时代的大魔术师,把政治的游戏玩弄得花样百出。他们累吗?他们真正地知道自己是谁吗?

然而,魔术总有破产的时候。被一个农民李自成逼迫在景山上吊自杀的明崇祯皇帝,和后来的清废帝溥仪肯定是有同感的,那就是一种玩砸了的感觉。古训说得好: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这只黑匣子被打开之后,历史就曝光——不可一世的皇帝们再也没有隐私,也就无法保持永远的神秘感。根据其遗留下来的诸多道具(譬如床凳桌椅,甚至取暖用的火盆),登堂入室的你我可以轻易臆想出皇帝们的日常生活,并且讶异地发现:他们原本也是肉体凡胎,也有七情六欲——绝对不是吸风饮露的神仙。所有的等级观念都是人为的。

故宫令我百读不厌。有一次逛得晚了,已到了闭馆的时间,蓦然回头,才察觉游客皆已散尽,陪伴着我的是一座暮色四合的空城。冷清的宫殿,太监们住过的低矮厢房,还有那口淹死过珍妃的古井,顿时显得无比虚幻。而正是在这一瞬间,我目睹了紫禁城最真实的一面:寂寞、冷酷,并且压抑……我浑身打了个激灵。真担心会在两侧红墙构成的狭长甬道,跟某个皇帝的阴魂撞个满怀。我是一溜小跑着出来的,被自己脚步的回音吓着了。我体会到了逃亡的心情——这是否也是崇祯和溥仪的心情呢?说实话,我对他们甚至不无同情:当皇帝也挺不容易的,他们给别人制造了恐怖,自身也或许生活在同样的恐怖之中?故宫的九千九百九十九间房,没有一间是属于我的。我并不羡慕。就我个人而言,宁愿在乡野搭一座茅草棚,也不愿意住在紫禁城里。况且皇帝的龙床再尊贵,能比今天的席梦思更舒服吗?当然,皇帝不一定会这么想,别的人也不一定同意我的看法。这仅仅是我一个人在紫禁城里的呓语。一个人的紫禁城。

还有一次,在原皇城的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观摩张艺谋排演的歌剧《图兰朵》。那是夜间,太庙灯火通明,仿佛恢复了昔日的荣耀。把一个有关中国公主的传奇,选择这样的地点表演,确实是匠心独运。绿树参天的庭院挤满了观众,并且不乏金发碧眼的洋人。当主题歌《今夜无人入睡》响起,我下意识地把视线投向一墙之隔的紫禁城——不知那些昏睡百年的皇帝,是否会被彻夜的歌声惊醒?精心搭建的仿古风格舞台,描金绣凤的丝绸戏装,还有一张张浓妆艳抹的面孔,在探照灯的掩映下如同太虚幻境。闭目倾听,我简直怀疑是亡灵们在歌唱。那些皇帝的亡灵,公主的亡灵,太监和宫女的亡灵,是否会乘着夜色卷土重来?

老北京由三重城墙连环而成,紫禁城(又称宫城)是最核心的一座——周围3公里。在其外还有皇城——周围约9公里,以及京城——周围约23公里。北京城是很典型的“中国盒子”:大盒子套着小盒子,以及更小的盒子。层层递进,层层揭秘。难怪紫禁城被称为“大内”呢。假如再把紫禁城掰开来,就能看见皇气逼人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即所谓的“朝廷”,皇帝办公、开会、接见大臣或使节以及举办各种庆典仪式的地方。在朝廷后面,是王与后的寝宫,藏匿着一代又一代天子们的私生活。在当时,这属于绝对隐私了!因为神秘的缘故,反而能勾起后人无穷的想像力。有一段时间,电视荧屏上“清宫戏”(譬如《还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访记》、《雍正王朝》等)盛行即是证明。还是林语堂说得好:“通过两个宽大的庭院和端门、午门。这道门标志着紫禁城的起始点。紫禁城如同伊甸园里的苹果,充满了圣洁和神秘色彩,禁锢起来的是诱惑和完美。”皇帝在紫禁城里进行着“暗箱操作”,统治着普天之下的臣民和率土之滨的版图。他的胳膊伸得可真够长的。

走一圈你会发现:紫禁城颇像一座放大了的地主大院,深藏不露,壁垒森严。“宫殿都被高高的带有枪眼的望塔的粉色城墙紧紧地围在紫禁城内。它酷似一个设防的城池,厚重的城墙上是有着大约三、四十英尺高、五十英尺宽基础的塔楼。”(林语堂语)太监是仆人,宫女是奴婢,顶盔披甲的御林军不过是狐假虎威的家丁。紫禁城里有厨房(御膳)、会议室、仓库、图书馆(文华殿后面的文渊阁)、祠堂、后花园以及男仆女婢的集体宿舍,三大殿更带有多功能厅的意味。深居简出的皇帝,就像一条结茧的蚕,并不比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高明到哪里。他把自己装在一个锦衣玉食的套子里了。拥有绝对自由的人,反而显得不如流浪汉自由。他一生中的大多数时光,都消耗在高墙之下。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紫禁城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大兴土木,终于完成了这众城之城。中国宫殿不同于西方宫殿。“中国宫殿不像一个平行封闭的军队列阵,却像展开的、分别进行的队阵……北京的宫殿遵循了一家之内分屋别室的观点,就是在不同的庭院建起不同的建筑物,由长长的石道和遮荫走廊相连结。它被人分成不同的生活空间,最后它们又都贯通集中在行礼大厅的开阔空间,突出强调的是梯形大理石台阶、围栏,和它们之间的景色。”(林语堂语)这一座城池颇能体现封建家长制的理念,是天字第一号的大四合院。前朝后廷,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是皇帝的两面性。我估计所有的皇帝都具备这双重性格。

自从末代皇帝被逐出之后,紫禁城就形同一架停摆的座钟,它僵硬的指针永远指向昨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都想翻翻这本厚重的老皇历。

皇帝虽然不存在了,改为博物院的紫禁城——在我眼中,仍然显得阴森森的。莫非我的前世是一只惊弓之鸟?

穿着耐克牌旅游鞋在紫禁城散步。我最难忘的并不是三大殿(包括俗称为金銮殿的太和殿),也不是乾清官、坤宁宫呀什么的,而是后花园的一口枯井。它应该算紫禁城诸多水井里最不起眼的,光秃秃的——而其他水井大都有汉白玉石栏杆围绕,并且覆盖着遮雨的小亭子。然而它的名气却是最大的——珍妃井。一位优秀的女性的葬身之地。

戊戌变法失败,光绪皇帝被软禁在中南海瀛台,他的“小蜜”珍妃则被关押于紫禁城景祺阁后面的院子,从此天各一方。因为跟其他嫔妃不同,珍妃实际上已成为光绪皇帝政治上的女秘书——这是一种新角色。难怪慈禧太后要把珍妃当作势不两立的政敌来看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珍妃被打入冷宫两年之后,准备去西安逃难的慈禧命人将其推入安顺门内的水井淹死。据说慈禧寻找的是这样的借口:“洋人就要进城了,兵荒马乱,在这里万一受到污辱,丢了皇帝的体面,对不起祖宗。”我估计珍妃死前最大的愿望,是能够看杳无音讯的光绪皇帝一眼。可惜她这最后的愿望也未能得到满足。珍妃井,掩埋着无穷的遗憾。

听导游讲解:珍妃的姐姐瑾妃,曾在此井北面的厢房里,布置了一个小灵堂(命名为“怀远堂”),供奉惨死的妹妹的牌位。姐妹情深。

慈禧太后害死了珍妃,似乎挺解恨的。她恐怕预料不到:这不仅给未来的故宫博物院增加了一个令人怀念的风景点,而且她的残暴——只能使九泉之下的珍妃显得更为冰清玉洁。珍妃,19世纪末中国的戴安娜王妃,在安魂曲的旋律中若隐若现。她惨遭不测,却赢得了人民的尊敬。

辛亥革命后,1913年,珍妃的遗骸被移置西陵崇陵的崇妃园寝,并追谥恪顺。但我觉得,应该追封她为女烈士。有人曾问我:北京除了出过大刀王五之外,是否也出过类似秋瑾的女侠?我觉得珍妃正是这样一位——只不过她不带刀罢了。在中国近代史上,珍妃是一位堪与秋瑾旗鼓相当的女性人物。她们以不同的方式做出动摇腐朽的封建统治的努力,并且同样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南有秋瑾,北有珍妃。连妇女都如此觉醒了,勇于反抗暴政,可见大清帝国的末日快到了。紫禁城的光环该被摘去了。

紫禁城的前朝后廷、三宫六院乃至亭台楼阁,据说都是严格遵循星相而陈列的,每一幢建筑物皆吻合了其所代表的星座在天空中所处的位置,因而能彼此呼应。这说法真够玄妙的。照此一说,紫禁城里的9999间房,不就象征着9999颗星辰吗?星罗棋布,能数得清吗?能数的过来吗?

干嘛不凑个整数呢?或许,在群星之上,就是黄袍加身的万岁爷了。他是惟一的太阳。

看来古代的皇帝除了擅长管理百姓之外,还是天文爱好者:按照灿烂的星空的图案构筑起大地上的城池。紫禁城堪称是对天堂的模仿,或者说,是一座平面设计的通天塔(巴比塔)。

巴比塔最终还是倒了(比西湖的雷峰塔的倒掉要早得多)。紫禁城没有倒,却失去了它的主人——皇帝的权威业已倒台了。

紫禁城的建筑风格,依然保留着君主制的痕迹。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上的御道,是皇帝专用的,官员和奴仆只能在两侧通行。正如天安门、午门等中央大门一般只会为皇帝开启,其他人等由侧翼(如西华门、东华门)进出宫廷。遇到殿堂的台基,御道常常由精雕细刻的石板构成坡度,方便给皇帝抬轿子;而两旁的汉白玉台阶,是提供给步行者的。保和殿后面御道上镶嵌的那块巨大石雕,原重239吨,相当于压在紫禁城心头上的一方镇纸。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将明朝的旧纹饰(九条青龙出没于云海间)磨去,改刻云龙纹图案——这块巨石经重新镂刻后仍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此乃我国现存的最大一块石雕,却一度被皇帝们踩在脚下——换在别处早就被树立为丰碑了。皇帝就是这么牛气:能使旷古的碑材像受驯后的猫狗般蜷缩于足下。那么他同样也能以鳞次栉比的建筑来影射繁星。紫禁城,一幅平铺的星相图:北斗、猎户、狮子、大熊、天蝎呀什么的。

当千门万户次第开,就能体会到非同寻常的纵深感与神秘感,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步皇帝之后尘),进入了九曲回环的星空。星辰啊星辰,大珠小珠落玉盘。在紫禁城里很容易迷路。时间与空间给人造成了双重的眩晕。这是大地上最著名的一座迷宫——因为设计者的思路也同样地不可理喻。

擅长以小说描绘迷宫的博尔赫斯,写过一篇《皇宫的寓言》:“皇帝带着诗人参观宫殿。他们一路走去,先经过西南一大片台阶,台阶像一个几近无边的露天剧场的梯级,向下通往一个乐园或者花园,园中的金属镜子和错综复杂的刺柏围篱显现出迷宫的迹像……现实和幻想交织在一起,或者,更确切地说,现实是幻想的表像之一。好象世上除了花园、流水、亭台楼阁和光辉灿烂的形态,便没有别的可能了……”我猜测博尔赫斯对迷宫(一个仿佛被施了魔法的地方)的想象可能是受了紫禁城的启发——虽然他远在拉丁美洲。可以肯定,他描写的是一位中国的皇帝。因为文中除了提及天井、沙漏、宝塔之外,还有这样的语句:“每一件精美的瓷器和瓷器上的每一个图案,每一个暮色和晨曦,以及远古以来在里面居住的各色凡人、神灵和真龙的每一个光辉时代的每一个祸福时刻。”

在那篇小说里,皇帝消失的无影无踪,皇帝对诗人怒吼:你抢走了我的宫殿!

在现实中恰恰相反:消失了的是皇帝本人,只留下了空洞的殿堂,就像被施了魔法。

皇帝并没有被抢走,而是被赶走的。

在太和殿前的宽阔露台,摆放着一架大理石日晷,一只大理石嘉量以及一对铜铸的鹤与龟(象征长命百岁),足以证明皇帝对星辰、日照、时间乃至生死的兴趣。

皇帝根据星相营造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庄园和迷宫。而他本人也先于其他事物在其中迷失。太阳的比喻带有欺骗性。再显赫的皇帝,终究不过是一颗流星。

每次我跨进故宫的门槛,顿时被华贵的气象和繁复的色彩刺激得微微眯缝起眼睛。红墙内的一切,都仿佛是发光体,屈尊降临在人间。

每次参观紫禁城,我都神情恍惚,像一个姗姗来迟的梦游者。梦游者是不带地图的。

三大殿门前,皆摆设有一对半人多高的鎏金铜缸。第一次看见,我便下意识地猜测其用处:是纯粹作为装饰,还是饲养金鱼或莲花之类?再这么联想下去就没边了。我甚至将其想像成浴缸——但自己立刻就否定了:皇帝与后妃再无所顾忌,也不至于在露天的庭院里洗澡呀!毕竟,这鎏金镀银的大铜缸称不上温泉水滑的华清池。

后来向行家打听,才了解到这是预备救火之用——相当于现代的消防水龙头。称作吉祥缸,又叫“门海”(即“门前有海”之意)。储水防火,一旦冬天气温过低,还加设缸盖,盖中有烧炭的夹层(铁抽屉),以贮火融冰。考虑得可真周到!整个紫禁城共有吉祥缸308口。即使这样,也防不胜防——先后遭受严重火灾20多次,有的是雷击电闪造成的,有的则是灯烛香火引起的。看来天堂照样会失火,天子即使有龙袍加身,也无法避祸。

除了吉祥缸之外,紫禁城可用于灭火的水源还有水井近80口(包括珍妃井),还有御河(金水河),还有护城河(筒子河)。护城河为什么名为筒子河?很让人费解。天子脚下有那么多御用文人,难道就不能为之取一个更高雅点的名字吗?北京人习惯把那种用于集体宿舍的老式多层楼称作筒子楼。筒子河使我联想到筒子楼。

史料明明白白地记载着:紫禁城历经明清两代24个皇帝。可惜还是忽略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自成。李自成虽属草头王,却确实在紫禁城里住过——有一种翻身农奴当家作主的感觉。明崇祯皇帝的龙床余温尚存,李闯王就一屁股坐上去,发号施令,改朝换代。不知陈圆圆是否曾在乾清宫为闯王表演过霓裳羽衣曲(一种古老的脱衣舞)?草莽英雄登堂入室、坐上金銮殿的感受,恐怕比皇帝微服私访去逛民间的窑子还要刺激:这身份怎么一下子就变了?恍若梦境。当然,李自成只在紫禁城里做了42天皇帝,只在龙床上睡了42个夜晚——在这段时间里,敲梆值夜的更夫不再是太监,而是一群揭竿而起的青年农民(陈胜、吴广的后裔)。

可见紫禁城的主人,并不仅是24位。李自成——一颗从紫禁城上空划过的流星。他曾经在皇帝的庄园里跑马圈地改元大顺称帝而治。他是大明王朝的掘墓人。也可以说,大明王朝自永乐十八年(1420年)构筑了紫禁城,等于是提前修建好了自己的坟墓——终有一天,它会葬送在一位扛惯了锄头的农民手里。正是在那一天(1644年3月19日,闯王进京的日子),草鞋战胜了龙靴,锄头战胜了王杖。这是紫禁城历史里不应该被忽略的一页。

抚摸紫禁城,等于是在抚摸历史。假如你从冰凉的雕栏玉砌上触探到历史的体温,也必然会留下自己或清晰或模糊的指纹。

落日楼头,何时能把伤痕抚平、栏干拍遍?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紫禁城——皇帝们的营盘。如今已是一座最著名的空城。每逢夜暮四合,它便孤独地咀嚼着往事——以影子为食……

《社稷坛与太庙》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径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此乃古人建设都城的传统,白纸黑字地写着。北京虽然屡屡改朝换代,但也不例外。甚至忽必烈造元大都,同样不敢坏了这规矩,将太庙立于齐化门内,社稷坛立于平则门内,分别从左右两侧拥护着大内宫城。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更是照章办事,大大地拉近了“左祖右社”与皇宫的距离——紫禁城是坐北朝南的,在其前方御街的东西两侧,设置了规模宏大的太庙与社稷坛。既可作为紫禁城的附属建筑,又唇齿相依,密不可分。这下子,皇帝去祭祀天神与祖宗,更方便了。只需过几重门、拐几道弯就可以。而从心理上来说,也更踏实一些——毕竟,有这两大势力,在冥冥之中给自己撑腰呢!看谁还敢造反?那不是拿鸡蛋碰石头嘛。

清朝取而代之,占据了紫禁城,在宫廷礼仪方面依旧沿袭着明制,把祭祀社稷、太庙同祭祀天地一起列为大祀。惟一的区别,在于将太庙里供奉的牌位,换为自家的列祖列宗了。皇帝轮流坐,今天到我家——大概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老北京有句流行语,夸耀本地之名胜:东单、西四、鼓楼前,五坛八庙颐和园。所谓五坛八庙,五坛指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八庙指太庙、奉先殿、传心殿、寿皇殿、堂子(古称“国社”,祭祀土谷神)、历代帝王庙、雍和宫、文庙(孔庙)。这些都是有劳皇帝大驾、需周期性拜谒的圣地。不允许布衣草民随意进入的。

社稷坛与太庙,俱名列排行榜,皇气逼人,勾起世俗中百姓的无穷想象。

直到1914年10月10日,笼罩着社稷坛的神秘感才首先被打破:定名为中央公园,正式向全社会开放。其时清帝已退位,蜷缩于紫禁城之一隅(依照辛亥革命后与南北军代表订立的“合同”,本应迁居颐和园的)。而三大殿以南各处,划归民国政府管辖。由段祺瑞等人挑头,各界人士踊跃捐款,赞助修理社稷坛,以辟作新时代的公园。开放的那天,第一批游客肯定觉得像做梦一样:只需掏钱买一张门票,即可自由进出于这皇家禁地——要放在从前,绝对是杀头之罪。

他们看见了什么?看见了拜殿(即今中山堂)与戟门明代叫具服殿,看见了存放神牌、祭器及制作祭品的神库、神厨、宰牲亭、退牲房,看见了乾隆二十三年修建的“办公室”(值宿待漏),看见了供奉关公雕像的坛神庙(后改建为工字形的四宜轩),最重要的,是看见了大名鼎鼎的社稷坛:系用汉白玉条石堆砌的台型建筑,高两层,另加筑坛面五色土一层。底层方17.82米,上层方16.87米,坛面五色土方14.92米。五色土是社稷的灵魂,依照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方位铺设:中央是黄土,东面是青土,南面是赤土,西面是白土,北面是黑土。正中必有一方石柱埋入土中,微露棱角,此即“社主石”。以土为肉,以石为骨——社稷坛啊社稷坛,是江山的缩影。“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可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谷众不可遍祭,故立稷神以祭之。”(《孝经纬》)这小小的台面上陈列着人类对天地万物的祈祷与感激。“社为九土之尊,稷为五谷之长,稷生于土,则社与稷固不可分。”(《山堂考察》)稷生于土,而人是吃五谷杂粮成长的,追根溯源,人本身说到底还是受泥土呵护、由泥土捏成的。帝王将相,也知道自己不能例外。

当时由东门通往拜殿的御道尚存,此为天子祭坛时必经之路。据说喜气洋洋的游客们,争先恐后在御道上“潇洒走一回”,尝一尝当皇帝的滋味。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这个地方从前仅有皇帝才能去,如今老百姓也可随便游览,使人大开眼界。社会上如此殷切期待着社稷坛开放,多为好奇心理所使,实在想看一看多年禁地里的景色究竟是什么样。”(引自建明《中央公园开放记》)

社稷坛原本是“封建式管理”,南、北、西均未设门,惟独东面辟三座门,依次为社稷街门、社左门、阙右门,供皇族及衙役出入。此三门皆在天安门里。自从辟作公园,即在临长安街的南墙(天安门西侧)开凿一大门。并有售票处。

后来,中央公园又改名为中山公园,有纪念孙中山先生之意。我曾经说过,北京的公园中,我最爱逛的是这一座。置身闹市中心,园内的环境却分外清静,路畔的灌木修剪得极整齐,像被遗忘的一方净土,大隐隐于市——对于公园莫非也如此?我多次去其中的音乐堂听音乐会,而且是西洋交响乐团的演奏。听交响乐就需要类似的与尘世既亲密又疏离的外部环境。我跟随曲径在亭台楼榭间绕来绕去,走挺远的一段路才抵达那笙歌四起的殿堂。算是为聆听神曲而做的“热身运动”吧?

我出生在帝制早已被取缔的时代,无缘亲眼目睹天子祭祀时的盛况,只能根据别人的描述而加以想象。《大清会典》记载:“凡祭祀之机,岁春祈秋报,皆以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太稷之神,以后土句龙氏、后稷氏配。”郑连章先生形象地勾勒了清代祭祀的礼仪:“皇帝身穿祭服,日出前四刻乘礼舆出宫,由内大臣和侍卫前引后扈至太和门阶下降舆,再改乘金辇去社稷坛,当出午门时要鸣钟,并设法驾卤簿为前导,导迎鼓吹设而不作,由阙右门进至坛的外垣墙北门外神路右侧降替。这时赞引太常卿二人恭导皇帝步行入北门的右门,进入戟门内幄次,皇帝盥洗毕,再由‘导引官导上(指皇帝)由拜殿右门出,典仪唱乐舞生就位,执事官各司其事,上至御拜位,内赞奏就位,上就位’,就开始正式进行祭祀活动。祭祀时要举行毛迎神,读祝文、上祭品、奏乐、献舞、上香、跪拜、读圭、出圭、送神、捧帛馔各诣晋位等一套繁琐的礼仪,都要严格按照仪式的程序和会典的礼仪制度进行安排。封建帝王对于社稷坛的建筑设计有着严格的思想要求,最主要是要表现‘社’和‘稷’的崇高神圣以及皇帝与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从社稷坛建筑艺术所产生的效果看,无论是总体的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或单体的建筑装饰都是非常成功的。”

这一整套繁文缛节,别说让咱们身体力行了,即使站在旁边看一回(幸好我看的尚且只是文字),也觉得眼花缭乱。当皇帝纵然令世人羡慕,其实也不容易,今天祭这个神,明天拜那座庙,东奔西走,一点不敢马虎。够累的!老百姓怕当官的,当官的怕皇帝,而皇帝本人,原来也有他怕的东西(说白了不就是老天爷嘛)。真正是一物降一物。

不过,幸亏还有这五坛八庙能镇得住皇帝,否则他还不无法无天了?还不成大闹天宫的孙猴子?自陈胜吴广以来,百姓造反(俗称“农民起义”),就是为了管一管大大小小的昏君或暴君,就是为了让皇帝知道什么叫做害怕。尤其明末,李自成率领一群泥腿子闯进紫禁城,崇祯知道去祭社稷坛(临时抱佛脚?)也没用了,只好一口气逃到景山上吊了。如果不懂得笼络人心,光靠拜天地、祭社稷也是没用的,偌大的江山照样会丢掉的。

五色土啊五色土,都是血染的、泪洗的、汗浸的、火烧的、霜打的。社稷坛是天地之间的炼丹炉,使古老的神话在不同的火候下体现出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命运。我从中发现:土地犹如树木,有着自身的年轮,乃至自身的规律。

社稷坛改作公园后,平民化的茶馆(老舍写过),随即搬进去了,抢占这块风水宝地。生意果然很好。看来在天子脚下,卖大碗茶都能发财。春明馆、长美轩、柏斯馨这三个茶铺,成为中山公园“最热闹的所在”。在皇帝祭社稷的地方喝茶、聊天、看风景,何其逍遥?谢兴尧认为:凡是到过北平的人,哪个不深刻地怀念中山公园的茶座呢?尤其久住北平的,差不多都以公园的茶座作他们业余的休憩之所或公共的乐园。谢兴尧对中山公园的茶座情有独钟,还因为有许多周游过世界的中外朋友告诉他: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是北平;北平顶好的地方是公园;公园中最舒适的是茶座。中山公园茶馆的老板真有福,白捡了一条这么精彩的广告词。

不仅有茶馆搬进了中山公园,连1900年清政府为被打死的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所立的石牌坊也搬家了,由东单总布胡同西口移至中山公园内。这是1919年的一大举动。其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结束,德国战败,中国恰恰属于战胜国联盟,因而再也不怕德国鬼子了。不仅将石牌坊换了个地方摆,而且颇得意地将其更名为“公理战胜”坊,以洗刷旧时蒙受的耻辱。新中国成立后,再次将此坊改称“保卫和平”坊(郭沫若题字)。这座三间四柱三楼、全部以汉白玉石为材料的庑殿式牌坊,至今仍是中山公园内一道特殊的风景。它忠实地记载着中国近百年来的衰亡与复兴。我每逛中山公园,必看此牌坊,而且必定会由衷地舒一口气。

我想,供奉着祖传的五色土的社稷坛,同样也舒一口气。我听见了泱泱国土的一声叹息。

与天地神圣的社稷坛相比,太庙的人间烟火味恐怕更浓一些。它是皇帝的家庙,里面供奉着皇族祖先的牌位。然而皇家的祠堂,盖得可豪华了,比民间的庙宇更显尊贵。明清两代,皇帝的家谱或许并没有多厚,却是跟中国近600年来的历史混淆在一起的。在紫禁城里住过的皇帝,前前后后共有24位(没算上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作为旧中国的“首席执行官”,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这个国家的盛衰兴亡。

太庙与皇帝们的“家务事”密切相关。皇帝从登基开始,直到结婚(娶妻纳妾?)、生子,以及出征或凯旋,每遇见此类大事,都要亲自出马,去太庙祭祀列祖列宗。既是尽一尽孝道,又在请求九泉之下的祖先保佑,希望这个天字第一号的大家族越来越兴旺。

希望终归只是希望。皇帝家的香火,最后还是断了。自从末代皇帝溥仪被赶下台,太庙顿时变得萧条了。那里面记载着封建时代的风烛残年。

正如社稷坛被辟作中央公园,太庙也不再是皇帝家的“自留地”了。若干年后,它改换了门庭,成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在天安门东侧,同样开凿出一道大门(和中山公园大门左右对称)。门牌上“劳动人民文化宫”这七个字,是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题写的,龙飞凤舞。据说这一设想,也是布衣出身的毛泽东的点子。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了,自然有权利将皇帝的家庙改造为自己的乐园。这真正是一种翻身的感觉。我觉得文化宫的“宫”字用得很好。在旧时代,它是皇帝专用的一个名词。凭什么只能他一个人用?不管故宫抑或太庙,都已非一个人的天下。

20世纪90年代,劳动人民文化宫经常举办特价书市,带有酬宾性质的。我每次都去,以很便宜的价格、很少的钱,就能买回一大捆打折处理的旧书。挑书之余,我喜欢四处逛逛,看看宫殿,看看红墙,看看假山石,看看古树。同时诙谐地联想:帝制早已过期作废,皇帝早已一钱不值。不知末代皇帝离开紫禁城之前,是否举行过拍卖会,将王冠、权杖、龙袍、龙椅及宫中的其他器物,全抖落出来,摆在地摊上,降价处理,挥泪大甩卖?不知是否有人舍得掏钱去买?

前几年,张艺谋执导的歌剧《图兰朵》(一个中国公主的故事),就是在太庙演出的。门票颇昂贵。这“老谋子”,真会选地方!

太庙的往事,曾出现在林语堂笔下:“在中国社会,祖先崇拜在生活中历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坐落在皇城东南角的皇室祖庙——太庙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一年中每个季节的头一天都要供奉牛羊来祭祀先帝的灵魂。按照古代赶庙的习俗,每当做出影响皇族前途命运的决策时,都要在此向死去的亡灵一一通告。与普通人家的祖庙不同,皇家太庙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殿堂被分成各个祭室,每个祭室供奉一位皇帝,而且为每位皇帝和他的后妃设有御位。皇帝御位置于中央,两侧是皇后的御位。例如,康熙有四位皇后,便另设有四个御位;乾隆有两后,咸丰有三后,可怜的光绪只有一位皇后。庭院里有古老的松柏,许多乌鸦栖聚在上面。这些鸟凭经验已经知道这个场所是禁止射猎的,在中国其他地位的许多祭祀场所也是如此。”看来在太庙里,先帝的灵魂同样需要“私密空间”,各居一室,面积还很宽大。至于那些通人性的鸟类,更是把太庙当作自己在北京城里最后的避难所(或避风港)。它们,也真会选地方!

跟门庭若市的民间寺庙相比,太庙是不对外开放的(皇帝在的时候),因而庄严、肃静,甚至有一点点阴森。当然,太庙也会定期举办“庙会”的,可那是一个人的“庙会”。一个人,很孤独的,在这里,梦见祖先的亡灵。不,还有一大群长舌妇般聒噪的乌鸦,陪伴着他。直至他自己,最终成为众多亡灵中的一员。所谓皇帝的一生,不过如此。

自从太庙改作劳动人民文化宫之后,原先的门牌就取消了,被撤换下来,闲置在紧锁的祭堂(作为仓库)里达数十年之久。最近,又把这块蒙满尘埃的写有“太庙”字样的匾额找了出来,重新悬挂在通向紫禁城的西门。据说是为了吸引逛故宫的中外游客,顺便能拐过来,看看明清皇帝的祖庙。毕竟,瞅着故宫的生意越来越火热,一墙之隔的太庙,有点眼红了。客观地说,太庙确实是紫禁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必要的补充。逛完紫禁城再逛太庙,能对古代的宫廷生活了解得更全面一些。我觉得这是件好事情。太庙里的园林、殿堂已年久失修,也该借着旅游热好好地修理一番。当然,这不是说中国人恢复了对皇帝的崇拜,而是表明:他们终于学会了尊重历史。对文物的保护,就是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否则的话,未来的孩子们,将不了解太庙坐落于北京城的何处,而且更可怕的,是他们将不知道所谓的太庙是什么玩意儿……即使现在,也有许多人,只知道劳动人民文化宫,却不知道太庙。太庙,北京城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它的往事,曾经长期被打入冷宫。

《中南海与钓鱼台》

我的童年是在南方度过的。遥远的北京,有两个地方,引起我无限的遐想:其一是中南海,其二是钓鱼台。中南海无疑属于祖国的心脏,毛主席住在那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至于钓鱼台国宾馆,招待过许多来华访问的各国元首。这两个地名经常出现在报纸上、广播中,即使是对于老百姓来说,也如雷贯耳。

20世纪80年代,我第一次来北京。有远房亲戚在某部委工作,给了我一张中南海的参观券。激动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简直不敢相信,中南海会对我敞开大门。一进去就直奔毛主席故居——丰泽园的菊香书屋。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那几棵老槐苍柏增添了幽雅的气氛;一代伟人曾在这浓密的树阴下作闲庭信步。走进室内,不禁惊叹了:四壁都是书架,甚至连半张床板上都堆满了书籍,真正是伴书而眠啊。据说藏书达数万册。如果不了解此院落的背景,绝对会以为其中居住着一位赶考的书生。在毛泽东身上,英雄本色与书生本色并不相互矛盾。要知道,他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我不禁猜测,他有哪些诗篇,是在这宁静的庭院里写下的?世界的喧嚣,与其内心的宁静,恰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位新中国创业者的一生,真正称得上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大手笔!

毛泽东的保健医生王鹤滨,写过一篇《紫云轩主人》:“我像第一次看到‘丰泽园’那块匾额一样感到惊奇,因而也浮想联翩起来,这又是谁家早为毛主席准备好的书房、卧室?难道建造它的主人具有特异功能,知道毛泽东是紫云轩最合适的主人?知道毛泽东是时代的骄子,知道他不仅在政治上、军事上(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是被历史所证明了的当代伟人。就是在文学艺术上,毛泽东的造诣之深,也不愧为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大文豪。”这座带有清代宫廷风格的古建筑,在20世纪才真正发挥了作用。紫云轩成了毛泽东运筹帷幄的书房。他还在这里接待过尼克松等一系列外宾。

1949年春,毛泽东进入和平解放了的北平,一开始住在香山的双清别墅。在此期间,华北军区负责给失修多年的中南海打扫卫生,整整花费两个月——动用了一支庞大的卡车队,运送太液池里挖出的淤泥。中南海就像布满云翳的眼球,做了一番“白内障手术”,终于恢复了明亮。据孙宝义、张同锡编著的《毛泽东的祖国山河情》一书讲述,叶剑英建议党中央进驻中南海,毛泽东不愿意:“我不搬,我不做皇帝……这是原则问题。”他忌讳皇帝住过的地方。“进城之前,毛泽东特意号召全党看一看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这本书讲的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如何骄傲又如何失败的。”后经周恩来的劝说,毛泽东才同意搬进中南海——“主要是从安全考虑的,四周的红砖高墙是很好的安全屏障”。

菊香书屋北面的勤政殿,明清时是皇帝料理朝政及休息的场所。1949年6月5日,这里召开了新政协的筹备会议。而正式的政治协商会议,后来则在怀仁堂举行。“从1949年到60年代中期,毛泽东的大部分活动是在勤政殿进行的。他在这里会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召开最高国务会议共商国家大计。接待外国党和国家首脑及各界外宾,以及接受各国大使递交国书,发表过很多重要谈话和声明。”(引自《毛泽东的祖国山河情》一书)

勤政殿位于南海北岸,能望见延伸到湖心的瀛台。光绪皇帝曾在这小岛上被软禁了整整10年。他最想见的人莫过于珍妃。而珍妃已被打入紫禁城里的冷宫。咫尺天涯,情天恨海。望眼欲穿的光绪与珍妃,简直在重演牛郎织女的故事。南海啊南海,无形中带有银河的性质。拆散了这一对鸳鸯的,是慈禧太后。她甚至比王母娘娘还要残酷。1900年,为躲避八国联军的锋芒,她挟持光绪逃往西安,临行前下令将珍妃推进宫中的水井。珍妃至死都未能再见光绪一面,未能向情人道一声永别。

林语堂曾将光绪比作那位戴上铁面具然后关进地牢的法国王子:“他在那里腐烂、死去,却不为人知,那小岛就在法国戛纳以外的海中。”同样,“光绪帝只在这点缀着美丽建筑群的小岛内才有自由。他是在太监们的严密看守下生活的。那些太监们晓得,他们的小命是否保全就取决于是否服从太后的旨意。他们常常换班看守皇帝,这样便无人能与皇帝密谋逃跑……瀛台中发生的一切,都会立即传进光绪的这位婶娘、专横的皇太后的耳朵。”瀛台,恐许是世界上最美丽(或档次最高)的牢房了。年轻的皇帝像困兽一样在画栋雕栏间徘徊,可惜连寄一封情书的权利都没有。比政治的失意更折磨他的,是难以忍耐的相思病。人间蓬莱,柳浪闻莺,丝毫也安慰不了他对自己的另一半的朝思暮想——而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珍妃,简直比月亮上的嫦娥离他更远。他能看见月亮,却看不见爱人的脸。

在珍妃落井8年之后,在慈禧太后死去的前一天,光绪被谋杀了。其实在此之前,他的心早已死了,他的心早已碎了。

因为这个忧伤的传说,中南海瀛台,在我眼中,虚幻如海市蜃楼。让人联想起《长恨歌》里的诗句:“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绵绵长恨,属于乐极生悲。至于光绪与珍妃的生离死别,完全是大独裁者慈禧从中作梗,棒打鸳鸯,故意破坏其琴瑟相和——因而更令人同情。在强权与暴政面前,他们是弱者,弱者的爱情是由热泪和鲜血编织的。在这不同时代的两个爱情故事里,男女主人公的位置互换了:《长恨歌》里的杨贵妃死后,香魂隐居在云里雾里的蓬莱仙山;而一千多年后,中南海瀛台成为蓬莱的象征——只不过它已是丧失了爱妃的光绪帝的幽禁之地。惟一不变的是相思之苦,是“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浪漫回忆(过去的好时光),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心心相映,是爱情在现实面前的不堪一击……

中南海里曾经有慈禧的“小舰队”。不仅有古典的龙舟凤舸,还包括两艘从德国进口的豪华游艇(是借为神机营购买洋枪洋炮之机顺便订造的,属于“假公济私”),因而特设“西苑轮船公所”。可惜慈禧太后坐不惯这西洋味的“舶来品”,只领着儿皇帝搭乘一次,就厌倦了。高价购置的汽船,只好长久地锚泊在岸边,如同颐和园的石舫,纯粹作为风景的装饰。慈禧爱照相,是否曾以此为道具,摄影留念?

西苑三海(中南海及北海),慈禧最偏爱中海。中海与北海之间,以美轮美奂的金鳌玉桥为分界线。

中海一侧,有大名鼎鼎的紫光阁——同治皇帝第一次接见外国使臣的地方。“这座建筑有四、五十英尺高,虽不像其他大殿那样给人深刻的印象,却显得很亲切。宫殿内点缀着建筑艺术的珍品,此处可以看到隐在树丛中的拱形屋顶,彼处有一条修饰性的拱廊护卫着上桥的通道;这里是缤纷灿烂的琉璃瓦,那里是一尊大佛——但整体都很严谨,与周围景致协调一致。惟一的例外是一座隐蔽的欧式建筑,那是慈禧太后突发奇想兴建的。袁世凯将其改造成他的总统府,可是,把它改得非常难看。它衬托在典型的东方景致下,在西方的游客看来,显得不伦不类。”(林语堂语)看来袁世凯的“总统府”,是中南海里一处很拙劣的败笔。袁世凯于1912年2月被选为民国临时大总统,原本应该去南京就职,可这个老狐狸赖在北京不肯走,甚至不惜发动一场“兵变”以推翻陈议。阴谋得逞,他把总统府建在中南海。第二年又靠威逼利诱,当选为正式大总统。他不以此为满足,又于民国4年(1915年)12月12日宣布实行帝制,自封为洪宪皇帝。此举遭到举国上下一致声讨,只好于民国5年(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两个多月后,袁世凯带着破碎的皇冠去见上帝了——有人说他是触犯了众怒,被吓死的。

不仅中南海“总统府”的建筑风格不伦不类,袁世凯这个人本身,也不伦不类。他想当皇帝想疯了。“登基”后发行印有自己头像的洪宪银元,被世人笑骂为“袁大头”。他只做了83天皇帝梦,黄粱就蒸熟了。还好,比李闯王还稍长点。李自成在北京城里只当了42天皇帝,就兵败远走——垮台了。看来想当皇帝是没什么好结果的。

值得一提的是,光绪当年恰恰由于袁世凯这个人的出卖,而被囚禁于瀛台。戊戌变法因此而破产。“传说皇帝临死前咬破手指,用鲜血写下了他最后的愿望,即应将背叛他的袁世凯永远驱逐出朝廷。”(林语堂语)袁世凯向慈禧太后告密有功,青云直上,在功利的道路上一再升迁,直至最终爬上垂涎已久的龙椅。当然,爬得高摔得也重,他又鼻青脸肿地从金銮殿滚下来了。

自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中南海的关系,显得尤其密切。

西苑三海的原型是辽金时期的西华潭。元代将西华潭范围扩大,建金鳌玉桥分隔北海与中海——合称太液池。明初又在中海南端开挖南海,并以其土堆筑瀛台。瀛台不过是人造小岛——或曰假山。难怪看玲珑剔透的中南海,怎么看都有盆景般的效果。小山小桥小亭子,间或有几条小船——系在小花小草的岸边。当然,这里也出过慈禧、袁世凯之类的“小人”。

中海的主要建筑是清波碧浪间顾盼生姿的水云榭(水中凉亭)。“式样比较独特,共有五梁十二角,如同一座大亭和四座小亭合在一起。二十根红色立柱竖在花岗岩的台基上,飞檐金瓦,稳重而端庄。”(东伟语)假如你有福气登上这四面环水的观景胜地,可以目睹供奉在其中的石碑——上面镌刻着乾隆亲笔题写的“太液秋风”四字,及其附庸风雅的一首御制诗。“太液秋风”是金明昌年间始有的“燕京八景”之一。乾隆曾分别为“八景”题词树碑。风景也是有门牌的。“太液秋风”的门牌,原来立在这座湖心亭中。真可惜了乾隆铁划银勾的书法——观众寥寥无几。连我,都是道听途说的。

中南海位于北京的市中心,钓鱼台则稍显偏僻,坐落于阜成门外的西郊。

中南海的前身是金主避暑的夏宫(大宁宫)之太液池(西华潭)。钓鱼台,同样也是金代遗迹。《日下旧闻考》:“钓鱼台在三里河西里许,乃大金时旧迹也。台下有泉涌出汇为池,其水至冬不竭。凡西山麓之水流悉灌于此。”钓鱼台的水源自西山诸名泉。而中南海,亦是“引玉泉山及京西北的水系为源,注入池中”。二者可谓一脉相承。

可见金代很重视水利。水利不仅利国利民,同时为帝王将相的郊游提供了方便。太液池与钓鱼台,皆属于金中都(今广安门一带)城外隆重推出的“水景乐园”。皇室成员在城墙里呆得厌倦了,想出去转一转,体会戏水的乐趣——要么去太液池划船,要么去钓鱼台垂钓,可任选其一。

《帝京景物略》记载:“出阜城门南十里,花园村,古花园。其后树,今平畴也。金王郁钓鱼台,台其处,郁前玉渊潭,今池也。有泉涌地出,古今人因之。郁台焉,钓焉,钓鱼台以名。”我怀疑原文中的“郁”字,通假“御”字也。这似乎就更好理解了。钓鱼台,乃金王御用,自然属于御台。

有金哀宗御制诗为证:“金主銮舆几度来,钓台高欲比金台。”他沾沾自喜地将钓鱼台与燕昭王的黄金台相提并论,有故意拔高的成分。昭王在燕都筑台,置黄金于其上,悬赏招募天下名士,而传为佳话。那一代明君,以重金垂钓的,是治国安邦的人才。金哀宗哪配跟求贤若渴的燕昭王相比呢?他登台时纯粹为了钓鱼,体验到的仅仅是乡野渔翁的情趣。说难听点,是不务正业,游戏人生。对于帝王来说,钓到一条大鱼,与获得一位才俊——虽然快感相似,但层次上是有差别的。况且,由所下的诱饵,即可看出垂钓者的吝啬或慷慨。金哀宗的钓钩顶多悬挂着几条蚯蚓之类,而持着无形的钓竿的燕昭王,则一掷千金,不惜以江山相许。

燕昭王出手大方,广纳中原贤才,使沦为齐国“殖民地”的燕国起死回生,“有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粟支十年。”不仅收复失地,反攻下齐城72座(包括齐都临淄),报了一箭之仇。齐国的“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于燕。”昔日下血本垂钓人才的黄金台,又摆满了缴获来的战利品。甚至敌国的洪钟大吕、宝鼎礼器,都放在台面上公开展览。

至于金哀宗,只贪图钓鱼之乐,并未真正在意人才之匮乏。他拿自己的钓台比拟燕昭王的金台,仅仅是在夸富斗奇。我不知道他垂钓的水平究竟如何,大驾光临钓鱼台,有多少收获?顶多把鱼篓给装满吧。在政绩方面,哀宗毫无建树,最终被蒙古兵围困而自缢,真够悲哀的!钓鱼台,送走了一位亡国之君。

元灭金后,有位达官贵人将钓鱼台据为己有,改造为花园别墅,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万柳堂。据时人描绘:“堤柳四垂,水四面,一渚中央,渚置一榭,水置一舟,沙汀鸟闻,曲房一邃,藤花一架,水紫一方。”

直至清乾隆年间,钓鱼台又沾染上王气,成为皇家的行宫。水域的面积有所增扩,但仍沿用金代自香山开凿而来的水渠。由于金主的御台早已倾颓,因而大兴木土,在其遗墟重建了一座以城砖包砌的高台。登台远眺,乾隆忍不住又技痒(手痒?)了,让随行的太监取来纸笔,泼墨写下“钓鱼台”三个大字,下令镌刻于西门的匾额。乾隆来钓鱼台,没有钓鱼,改练毛笔字了。这是一位喜欢题写“某某到此一游”的风流皇帝。从中南海到钓鱼台,北京诸景,乃至全国各地(尤其是江南),都能见到这位“业余书法家”的手迹。金主钓鱼成瘾,而清朝的皇帝——大都有赋诗题词的癖好。

传至末代皇帝宣统,钓鱼台又被转手了——溥仪很大方地将其赐予自己“陪读”的教师爷陈宝琛(属于御用文人一类)。估计陈老头又惊又喜,暗暗地掐自己几下,以验证是否为梦境。这一笔“学费”,确实够昂贵的。“老教授”无意间钓到了一条“大鱼”。

北平解放前夕,傅作义将军曾以此为别墅。傅将军立了一大功劳——向共产党军队交出了自己驻防的北京城,使文物古迹免受炮火损失。我猜测:他在下榻的钓鱼台深思熟虑,终于作出了正确的抉择。

1959年,钓鱼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宾馆,开始了全新的命运。“包括古台在内,占地面积达40万平方米左右,十五座造型古朴,雍容华贵的宾馆楼,形成新型园林组群,馆内河道环流,弯曲有致,树木葱茏,新辟3个人工湖,引玉渊潭水注入。古钓鱼台的皇帝行宫于1982年进行了重修,基本上保留了清代乾隆行宫的原貌。行宫内的斋、轩、亭、台的建筑形式,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我国古典造园建筑的独特风格。养源斋院曲廊迂回,散置峰石,秀润多姿。淙淙溪流,在斋前汇成一池碧水,游览者至此,心与景会,鱼鸟亲人。潇碧轩三楹,门前临池即可垂钓。澄漪亭建在土阜石山最高处,登台俯览,玉渊潭的秀丽景色尽收眼底。”(引自焦雄著《北京西郊宅园记》一书)

钓鱼台国宾馆的警戒很严格。酷爱野菜的美食家汪曾祺,有一次路过,发现高高的围墙外长了很多灰菜,极肥嫩,忍不住弯下腰采摘,装进随身挎着的书包,准备回家后炒一炒,“打牙祭”。门卫很警惕地走过来,边审视边问:“你干什么?”汪老乖乖地把书包里的灰莱抓出来,供他“审查”,他才没再说什么,走开了。事后汪老很幽默地自我解嘲:“他大概以为我在埋定时炸弹。”我就这样知道了国宾馆的卫兵很负责。同时知道了:钓鱼台的围墙下居然有野菜。我当然不会去采的,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但挺想看一看的。看一看总可以吧。钓鱼台的野菜,是否属于古老的品种?估计只有植物学家才能看懂。我去看,纯属瞎看——凑热闹。我想,钓鱼台肯定越来越热闹了。汪曾祺写的《沙家浜》里,有热情的唱段:“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来的都是客……”当然,那是赞美春来茶馆的,并不足以形容钓鱼台国宾馆的兴旺发达。

《景山是历史的镇纸》

马可·波罗在描绘元大都(即“汗八里”)时,提及皇宫以北距大围墙约一箭远的地方,有一座人造的小山,方圆约1英里,高达100步,山上栽满了美丽的长青树:“大汗一听说哪里有一株好看的树,就命令人把它连根挖出,不论有多重,也要用象运到这座小山上栽种,使得小山增色不少。因此这座小山树木四季常青,并由此得名青山。小山顶上有一座大殿,大殿内外皆是绿色,小山、树木、大殿这一切景致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赏心悦目的奇景。”可见忽必烈汗很注重绿化环境的。有人认为此即北海中的琼华岛,山顶的大殿乃元世祖的别墅广寒殿(相传又曾是辽萧太后梳妆楼)——明代中叶被毁。“但事实却提出了反对意见,如果马可·波罗所指的地方是琼华岛,那么他应该把它作为湖中的一个岛而提出来。”(林语堂语)这所谓的青山其实是景山。

马可·波罗还记载了在皇宫北方、城区旁边有一个人造的池塘,形状极为精巧,从中挖出的泥土就是小山的原料:“塘中的水来自一条小溪,池塘像一个鱼池,但实际上只是供家畜饮水之用。流经该塘的溪水穿过青山山麓的沟渠,注入位于皇帝宫寝和太子宫之间的人工湖。该湖挖出的泥土也同样用来堆建小山,湖中养着品种繁多的鱼类。大汗所吃之鱼,不论数量多少,都由该湖供给。溪水从人工湖的另一端流出,为防止鱼顺流逃走,在水流的入口处和出口处都安着铁制或铜制的栅栏。湖中还养有天鹅和其他小鸟。还有一桥横跨水面,作为皇宫和太子宫的通道。”我个人以为,他所说的前一座人造池塘是什刹海(即前海、后海、西海组成的“外三海”),后一座人工湖是太液池(即北海、中海、南海组成的“内三海”)。至于横跨水面的那座桥,极有可能是北海金鳌玉桥之前身。平地而起的景山,则无疑是靠挖掘什刹海与太液池所获的泥土堆砌成的。这确实算极为合理的利用:变废为宝,变垃圾为风景,化腐朽为神奇……一举两得——既有了山峦,又有了湖泊。

景山除了被叫作青山(相当于乳名)之外,又名煤山,明朝时还有万岁山之称。根据阿灵顿和路易逊著《老北京探故》里的说法:当地人称其为煤山,是因为迷信这下面埋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煤炭,可在城市被围困、弹尽粮绝时作为应急的燃料。当然,这设想稍微显得有点功利或俚俗。所以书面上一般写为景山,有美景小山或赏景之山的意思,顿时就超脱、飘逸了许多。

景山确实是看风景的好地方——虽然它本身即是风景。这简直是在市中心构筑的望台。一级级台阶地爬上去,即可大饱眼福(用北京话来说叫作“养眼”)。林语堂先生曾指点:“鸟瞰城市的最佳方法也许就是从宫殿后面煤山上的亭子里向下看。此处是这一带的最高点,离北城墙很近,能对整个城市一览无余。向下望去,皇城的绮靡光彩和壮丽辉煌展现于眼前。城市沿中轴线对称的规划设计很独特,其中有如宝石那样的城中城,金碧辉煌的屋顶衬托在各大园林的葱郁繁茂的绿荫当中。城墙上有城头堡和灰色的胸墙,三点五英里以外的内城门楼高大雄伟,耸入云霄,五英里外的外城郭门楼更像幻影一样消失在云中。天气晴朗时,可以看见远处的外城城墙……”他所眺望过的风景,有一些已永远地消失了——譬如明清两代的内、外城墙,皆被拆除。我们仿佛在倾听他讲述海市蜃楼,讲述远古的幻象。但毕竟还有许多景致得到保留,仍投射在今人的视野里:“站在煤山望去,北京宏伟对称的布景和清晰的轮廓线十分引人注目,与耀眼的颜色正相配合。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紫禁城大片的闪烁耀眼的屋顶,被衬出皇城轮廓的带雉堞的方形粉墙围绕着。左面最醒目的是东北角宏大的塔楼,冠以金黄和翠绿迭映的飞檐,倒映在绕皇城流淌的护城河里。大片耀眼的金黄色与环绕四周的葱绿树木形成鲜明对比,西苑那么葱郁茂密的树林则使皇城西部轮廓模糊不清。从这么葱郁中可见到北海的白塔。右面,西山紫坡的寺庙,新鲜的泉水是人们逃避城市尘烟的好去处。北面,是一片嫩绿的柳树遮掩着的什刹海湖水……”据他所说,最远处居然能看见郊外的西山。我想的则是:幸亏景山在明清时皆是宫苑禁地,否则皇帝在一街之隔的紫禁城里洗澡或做爱什么的,也会担心有人从景山之巅偷窥的。即使是披着龙袍的天子,也有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

景山与外城的永定门,内城的正阳门(前门)、天安门,紫禁城的午门与神武门等诸多城门处于同一中轴线上,并且是这条线的终点(因为北面再无中心门):“它无疑成了观察烽火台上烟火的地点。那些烽火台是一套战时报警设施,它们列成一线从北面的长城穿过乡间直达此地。”(林语堂语)可见景山作为制高点还有赏景之外的另一项实用功能:监督着远方的烽火台,以便及时地了解到是否有敌情出现、狼烟升起。这是北京最忠实的哨兵,时刻都圆睁着眼睛。想一想也可以理解——毕竟,那时候没有雷达、无线电,恐怕连望远镜都尚未出现。鸡毛信与消息树的年代,只有登高,才能发挥肉眼的最大极限。

早就听人讲过,坐在景山之巅的万春亭里,如同置身蓬莱仙山,凉风习习,能将人的灵魂席卷而去。假如说景山本身即是风景的话,山脊上均匀分布的五座或圆或方或六角形的亭子,则是风景中的风景。那简直是一种占山为王的概念。星罗棋布,既分散——借山势各自为政,又共同构成完美的整体。据朱丽叶·布莱顿在《北京》一书里的记载:俄罗斯的外交使节回国后,大肆赞美景山的这一组绝妙的亭子,以至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下令不惜重金在彼得堡的冬宫里照葫芦画瓢复制了一座——中国古色古香的亭子居然也被洋人“抄袭”了……

景山不高。正因为搁置在城市里——尤其是北京这座十里长街、万家灯火的平面化的城市,它才勉强算为小山头;若和郊野的奇峰峻岭相比,不过是仿佛一伸手就能抚平的一堆土丘。然而在本地人心目中,景山是被软禁在围城里的山神,屏住呼吸,潜伏在朱红宫墙连环巨锁的桎梏之中,随时都可能大梦初醒仰天长啸,抖擞周身的林涛松针破空而去。

有些山是凭藉自身的巍峨壮美立足于世,令游人过客叹为观止,譬如鼎立中华的三山五岳;而另一些如景山者,则依靠的是典故,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在它们面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你是想拨开时光的迷雾窥探栩栩如生于幕后的故人往事呢。可是,这样的山便带有经典的意味,如无字天书供奉于历史的青玉案头,风吹松涛,落叶遍地,你会怀疑冥冥之中是谁在掩卷拜读呢?

所以,我喜欢古老的城市。所以,我喜欢有典故的山水。正如,我乐意与胸中浮现城郭的有识之士交往,也算体验一番“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脱俗美感——这在独自埋首赶路的世俗苦旅中不失为忘我的小憩。我甚至觉得,和我们一样——山水也在寻找知音,正如无字天书若真有灵的话,每时每刻都会默默期待点石成金的读者。否则,它也会寂寞的。

虽然不过是闹市里的一座“假山”(人工堆砌的),景山却构成过于沉重的历史盆景:那石头,那树木,那阶梯乃至那亭子,都在无言地诠释着什么。景山的风景,颇有点苦涩。

看见景山,我会想起一个人。

这个人活着时,曾经凌驾于万水千山之上,所有人见到他都要高呼“万岁”——以至他后花园里的景山,也获得万岁山之美誉。然而这个人偏偏又是短命的。当他吊死在景山东麓的一棵古槐上,似乎并不见得比一枚普通的落叶更有分量。这个人,就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

铺开地图,你会发现这座多少年前天外飞来般的山丘处于北京城核心的位置,紧邻皇气逼人的故宫后门。它飞来了,然后耐心等待,等待着完成最重要的一项使命——堵住一位皇帝的退路。难怪1644年3月19日,当泥腿子出身的闯王李自成把紫禁城的朱漆大门一脚踢开,崇祯在杀了妻子儿女之后,会一溜烟地穿过御花园逃到景山,用三尺白绢结束了一段历史。

据说崇祯当时衣冠不整,连龙靴都跑丢了,匆忙地在龙袍的袖口写下遗诏:“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皆诸臣误朕——所有的亡国之君都会这样推卸责任。他出逃前曾“鸣钟集百官无人应”——那恐怕是紫禁城里最空虚的一次钟声,仅仅把他一个人的心给敲碎了。他自缢时名副其实地成了“孤家寡人”——身边只有一个秉笔太监王承恩。王太监在附近另找了一棵树也上吊了。景山为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举行了最萧条的“国葬”:没有追悼会,没有纸钱与哀乐,甚至没有一副像样的棺材板。景山,成了祟祯的露天坟墓。

我想,景山就是这样出名的。

在我的故乡,孩童们把盛夏时靠一根长长的细丝悬挂在树枝上的毛毛虫叫做“吊死鬼”。学了历史课之后,每当看见这种“吊死鬼”,我总会想起一个皇帝。

清朝的顺治帝,住进了崇祯住过的金銮殿后,特意将景山寿皇亭侧的那棵歪脖子古槐定为“罪槐”,并且围上一条铁锁链。其实,祟祯是咎由自取,古树何罪之有——莫非它也犯了弑君之罪?这简直像笑话了。大清帝国后来也逐渐不景气了。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算是跑得快的,逃到了西安。而捆绑着古槐的铁锁链,居然被侵略者当作文物给掠走了。八国联军真厉害,什么都偷、都抢、都要——连铁链子都不放过。外国强盗,爬上过景山,趾高气扬地看风景。

从1928年开始,景山作为公园对平民百姓开放了,门票很便宜。在古槐前树立了刻有“明思宗殉国处”的石碑(原北大教授沈尹默书写)。

我去过陕西(慈禧太后逃难的地方),八百里秦川的奇峰无数,惟独骊山与马嵬坡令我想得最多、最深。前者是春秋时周幽王千金买一笑、烽火戏诸侯的滑稽舞台,我在山脚下做一次深呼吸,想辨别千年前混杂的脂粉与硝烟是否散尽;后者则因有个贵妃做过牺牲品而身价百倍,至少我听过当地有趣的传说:杨玉环墓原为土冢,盛传把这土搅在粉里擦脸,可使皮肤与容貌更加细腻白洁,因此游客和妇女纷纷偷土,致使土冢被挖下去数尺,为保护墓的封土,不得不加砌了一层青砖……因而我联想到,一个有思想的人,才真正懂得游山玩水,他比一般人还额外带有一层“偷土”的动机,即挖掘依附在历史断层的凝固的灵感,淘洗混杂于岁月尘埃的理智的金砂。这注定他与山水擦肩而过后不会空手返回的,他借助与山水的灵性相通丰富了自己的库藏。

景山的土,没有人偷。毕竟,死在这里的并非美女。但让人感到悲哀的,是系在树上的铁链子被偷走了。甚至树本身也无法幸免——“文革”期间,来北京“大串联”的各地红卫兵,争相攀折树枝、剥光树皮,拿回去做“纪念品”——以不枉“到此一游”。这已非“好古”,而是缺德了。那棵歪脖古槐被抽筋剥皮,必然要枯死。如今屹立在原址的槐树,是后来重新栽种的。我们看见的仅是一位“替身演员”。

和骊山、马嵬坡一样,景山意味深远,在于它吊死过一位皇帝——更确切地讲是一个朝代。山脚是鼓角齐鸣、旌旗招展,山头的枯树孤石则永远地展览孤家寡人无处

同类推荐
  • 黑色行动1943

    黑色行动1943

    王小军是一个有着本科学历的业余匪但是,他穿越了,还变身了,不过好歹还活着,可为什么我穿到一个女人身上,还是一个女扮男装的普通德国士兵。冰天雪地的东线,酷热难耐的北非沙漠,还有,神秘的中国西藏。王小军的二战之旅,就此开始。(当然,少不了泡各国美女)。
  • 天变

    天变

    本书从古代历史上二百三十多次政变中,选取了二十八件著名的事件,状写其发生、发展和结局,所写的内容,取诸正史,间以稗乘,所有事件、人物、时间、地点,都有据可查。
  • 血色家族

    血色家族

    风云变幻的清朝末年,群雄并起的中华民国。一段段英雄的事迹,一幅幅惨不忍睹的画面,从太平天国到甲午战争,从清朝灭亡到民国垮台,短短近百年,体现了无数的腥风血雨。一个普通的家族,为你书写出那一段血色历史。望各位读者多多批评,景轩作为一个新人必不胜感激.......转载自17k小说网
  • 荒唐皇帝

    荒唐皇帝

    谁是在位仅仅27天就被群臣拉下马的君王?是荒唐皇帝刘贺!谁是在位仅二十七天,就干了1127件坏事的草包?是荒唐皇帝刘贺!谁是赐封了200多名亲信,最后却被处理到只剩3个家丁的孬种?还是荒唐皇帝刘贺!这样一个拥有日效率做下40多件荒唐事,能作能闹的妖人,再与现代人附身结合之后,究竟能够拥有什么样的作为?重生之后的他,是继续延续这个贻笑千古的“荒唐”之名,还是.....?所有的故事,都在《荒唐皇帝》当中寻找!
  • 南唐圣主

    南唐圣主

    李煜,历史上有名的“千古词帝”,一个只适合舞文弄墨,却不懂得治国的小国皇帝,最后只得将满腔的国仇家恨写进词里,不免让人惋惜!如果,一个现代人穿越到南唐,成为李煜的替身,是否会改变这个落魄皇帝的命运呢?接下来的历史又将如何演绎?《南唐圣主》为你揭晓答案!!!
热门推荐
  • 意能者

    意能者

    根达亚文明,这个拥有超能力的最繁盛的文明,人自身拥有诸多奇异的、超越自然现象的能力,风、雷、翻山、倒海、火焰、洪水……米索不达亚文明,这是一个吃货的世界,诸多美食养育出许多超脱于自然界的力量,每一道美食都有着你意想不到的力量,只要你能吃,这些力量都是你的。穆里亚文明,这个智慧与能力并存的世界,人类不再只是注重自身修养,更注重了世界的发展,发掘的生物能源可溶在精心打造的兵器中,发挥出你意想不到的能力,开山、断水已经不是空谈。亚特兰蒂斯文明,在这个被称之为光之文明的世界中,人体可以再生,也可以返老还童,但正是这些先天优越的条件,导致了这个世界的短暂寿命。他,又将会带着什么使命而来?
  • 王子殿下,你别拽

    王子殿下,你别拽

    十八岁那年,苏洛洛一个人离开家,为了奖学金进入一所贵族学校,在入学第一天里遇见两个人。因为身上没钱,她决定打土豪,没想到,差点栽在土豪手里。什么?门当户对!青梅竹马!金玉良缘!天生一对!都抵不过她一个情有独钟!
  • 潘多拉的眼泪2

    潘多拉的眼泪2

    我是一名见习爱天使,在我生活的天堂里,连空气都是甜蜜的。那里漂亮的天使和神圣的帝天爷爷,他们都有洁白而丰满的羽翼。而我的目标就是从见习爱天使成为真正的爱天使,让我现在背上的这对小小的翅膀也变成又大又白的羽翼。而帝王码爷爷的一次召唤让我的梦想有了希望的微光
  • 当代北京电视史话

    当代北京电视史话

    本书的目的是记录和宣传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当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家了解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当代北京的成就和风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 梦中的过去

    梦中的过去

    HE,霸道总裁腹黑攻×树妖单蠢受,最后有可能悲剧收场不喜勿喷。还有虽然小受很单蠢但是这文一点也不小白!每日好多好多更QAQ!
  • 绝色特工穿越:逆天狂妃

    绝色特工穿越:逆天狂妃

    【全文已完结,放心看】她,是二十一世纪绝色女特工,隐世门中身怀灵术的天才少女。一次意外穿越,她成为了被姐姐暗算,坠崖而亡的洛家废材五小姐。废材?丑女?可笑!谁知,山洞中,冰棺旁,废材变成了怎样的绝世天才?那漫不经心的眼光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绝代光华?丑陋的容颜下,又是怎样的倾国倾城之貌?当废材大放异彩,注定是一场风起云涌。当草包不再懦弱,天下唯我独尊。一朝惊变,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她猖狂的不可一世。绝色锋芒,袖手乾坤,纵横世间,她铁血冷酷震天下!凤凰涅盘,火舞飞天,翱翔在天际的不是凤凰,而是蜕变的骄龙!看她如何以狂龙之姿,睥睨天下,震慑群英!本文系列文《很狂很嚣张:医妃有毒》
  • 婚墙

    婚墙

    有时候,婚姻就像是一堵墙,坚如磐石;有时候,婚姻更像是一层纸,一捅就破。徐涛和唐嫣去郊外散步,被多疑的老婆刘倩跟踪,夫妻间原本脆弱的感情破裂,一个岌岌可危的家庭解体,一段发人深省的婚姻故事就此展开。
  • 鬼面毒妃:暴君的亡后

    鬼面毒妃:暴君的亡后

    (已完结)推荐新书《女帝无节操:皇叔,你别跑!》女尊1V1宠文!前世,她是智囊太子妃,她利用亲人,抛弃师门,倾尽所有,怎知,换来的却是命丧心爱的人之手。一朝重生,再睁眼时竟是故土依旧,只是她成了被姐姐、大娘毁容,被赐婚傻子王爷的沐府懦弱二小姐,真是天意助她!她势必要将他欠她的,连本带利讨回来!!上一世,她被无情背叛,这一世,她不愿意再去爱人。可是,受世人敬仰、绝世倾城、宛若圣者的大贤者大人,为什么会像个无赖一样死缠着她不放?!“因为我喜欢你”“……我配不上你”对着那让天下第一美人都感到自卑的俊美容颜,她暗暗咽口水,“我配得上你就行”“……”
  • Burlesques

    Burlesqu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暴宠小老公之妻非等闲

    暴宠小老公之妻非等闲

    她,长相好,身材好,家世好,性格好,她就是A市所有未婚男子心目中的梦中情人-------林夏音他,长相好,身材好,家世好,性格好,他却是A市臭名昭著所有良家妇女闭而不及的纨绔子弟-------邵莫尧初次见面,她在相亲,他在泡妞。再次见面,她向他求婚,他落荒而逃。第三次见面,她直接带着万贯家财上门逼婚,他强颜欢笑无奈答应。恍恍惚惚红红火火的婚后生活鸡飞狗跳!片段一:邵莫尧一脸懵逼的看着手上的一百岁块钱。“老婆,这是什么意思?”林夏音放下手上的财经报纸,笑眯眯的看着邵莫尧。“老公,这是给你的零花钱。”“可是这,这不够啊!”邵莫尧涨红着脸看着林夏。“怎么不够了,你一个月工资也就三千,这每天一百块钱,一个月就是三千块,要是哪个月有三十一天,我还得贴给你一百块,我可是一毛钱都没有贪你的。”林夏毫不含糊的就开始给邵莫尧洗脑。邵莫尧一脸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好像真的很有道理。片段二:“诶,兄弟,最近你老婆怎么没管着你了?”某狐友好奇的看着邵莫尧。“我老婆最近都在忙工作,没时间理我。”邵莫尧的语气里面有着淡淡的失落。“诶,前几天我还看到你老婆和那个刚回来的海归在一起,诶诶,你去哪里啊?”某狗友嘀嘀咕咕的还没说完就看到邵莫尧气冲冲的就要往门外去。“我要去揍他丫的,敢跟我抢老婆。”一包厢的狐朋狗友还没反应过来邵莫尧就出去了,又在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回来抄走了四个酒瓶,留下目瞪口呆的众人。这还是以前那个胆小怕事的邵二少吗?为了你,我愿意改掉我所有的坏习惯,因为你的余生都被冠上我的荣辱。--------邵莫尧我这辈子做的最大、最冒险、最成功的决定就是逼你娶我!--------林夏音最好的爱情不是改变自己,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PS:本文一对一,男女身心巨洁,文风轻松温暖,求抱走,求勾搭,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