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79700000026

第26章 爱德华·特勒——美国的“氢弹之父”特勒

他于1939年开始投入原子弹研究,后来又加入了奥本海默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并成为该计划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当苏联研制成功第一枚原子弹之后,作为一个科学家,他又力促杜鲁门总统加快氢弹的研究。他也因此重返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全力以赴投入到氢弹的研制工作中去。不过,由于他保守的政治倾向,他也因此成为最有争议的科学家之一。

少年时光

1908年1月15日,爱德华·特勒出身于布达佩斯一个犹太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颇为发达的律师,母亲伊洛娜是一位接近专业水平的钢琴演奏者。

就在爱德华出生前的几个星期,怀着沉重身子的伊洛娜同一个朋友在佩斯附近的公园里散步,她似乎对公园的各个角落及其景色怀有异乎寻常的兴趣。

伊洛娜的朋友感到十分奇怪,于是向她提出了疑问。伊洛娜说:“此时我有一种感觉:我将生一个儿子,我还相信,他将来定会出名,所以我正在为他今后的纪念碑寻找最好的地点。”也许,伊洛娜在开一个小小的玩笑,但是这个孕妇的预言却真到实现了。

然而,三年过去了,小爱德华并没有表现出出众到地方,唯一出众的地方是他还不会说一个连贯的词。他的外祖父用尽了各种办法,也不能让小爱德华说话,于是,他无奈地要小爱德华的父母亲为出现最坏的情况做准备,他说:“你们这个孩子的脑子可能有毛病,你们要有思想准备。”

一天,小爱德华终于说话了,他说的不是单词,而是句子,而且是完整到句子,好象他过去不说话只是为了节省力气,要等到有话说时才说似的。

1914年,爱德华6岁时就开始接受正式教育了。

也就是特勒上学的这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战争持续了4年,战后特勒所在的奥匈帝国被肢解了,它的许多土地被割让给其他国家。于是,在这个国家民族起义、革命运动风起云涌,而与之相伴随的是恐慌与粮食短缺。不过战争对小特勒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除了经受短暂的停课外,特勒在勤奋父亲的操劳下,生活过的很平静。

进入学校后,特勒就有不俗的表现,因为他多年来主要通过自己创造的数字游戏来对自己进行非正式的教育。他以锻炼心算能力来使自己入睡的习惯是自发的,他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感到这是一种享受。在他上学以前,他已经完全学会了加减乘除。

如果说,对各种假说能提出疑问是一个优秀科学家的主要特征的话,那么爱德华在小学时很快就显示了他的这种才能。学科中有一门是宗教课,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基督教徒在上这门课时一开始学的便是“最初,上帝创造了天和地。”“上帝是谁创造的呢?”爱德华问,老师感到吃惊,班上的同学都没有反应。

在学习《创世纪》时,老师告诉学生,伊甸园中的蛇受到了上帝的惩罚,让它用腹部擦地而行。爱德华又感到困惑了“在这以前蛇是怎么行走的呢?”他诚实而好奇地提问到。

据特勒家的保姆回忆,她发现爱德华的成熟和他尚未发育好的身体间有着很大的差异。她帮他穿衣服时,使她感到意外的是这个8岁的孩子竟然还要她帮助穿袜子。另一方面,他自己不停地忙着算数学题,而且还学得了一手相当好的下棋本领,常常同他父亲对垒。

1918年,爱德华到布达佩斯的明达中学上学,在那里,他的数学天才远远超过了他的数学老师兼校长奥伯尔博士,这常常使得老师十分尴尬。

就这个时候,欧洲气势汹汹的反犹太活动开始了,很多匈牙利犹太人都转而信仰基督教了。在学校里,谁是犹太人,谁不是犹太人,分得很清。有些教师的反犹太倾向十分明显,对犹太人实行歧视最明显的一个表现是:犹太人到政府机关工作或要入学都有严格的数量限制。这种歧视带来的人格上的污辱给少年的爱德华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爱德华中学毕业后究竟应该到什么地方继续深造?他应该学习哪门专业?爱德华和他的父母最后终于到了要作出决定的时候了,在爱德华心目中,那是肯定的了—他要做一名数学家。他父亲坚决反对,理由有两条,第一,他感到学数学到最后只能当个教授,将来最多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第二,爱德华是犹太人,在一个对犹太人就业有限制的制度下,他要得到一个工作将会遇到更多的困难。而他的母亲则更缺少理性,她不仅关心他学什么,而且关心他在什么地方深造,她要他留在布达佩斯。

1925年秋,爱德华正式进入了布达佩斯大学。在入学考试中,他到数学和物理成就都是第一名。然而,这所学校并不是爱德华和他父亲所希求的,最后,情况发展产生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爱德华将去德国西南部莱茵河畔的卡尔斯鲁厄工学院就学,他将攻读这个学院最有名的化学工程。

这样以来,他父亲关于要学一门“实用”科目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同时,爱德华也被允许把数学当作第二学科。同时,他父亲之所以作出这个决定也是由于他痛苦的意识到:他的儿子如要成功,就必须离开这个毫无希望的,被瓜分了的又是反对犹太人的匈牙利。未来往往是神秘莫测的,正因为这样,当18岁只差两周的爱德华在1926年1月1日登上去卡尔斯鲁厄的火车时,他心中感到的只是高兴和激动。

德国求学生涯

和欧洲到许多城市一样,卡尔斯鲁厄到中心是一座宏伟到城堡,围绕着城堡到城市宁静而美丽。然而,特勒到卡尔斯鲁厄的时候,德国正是一场科学革命的中心。

当时,在德国比较活跃的物理学家有奠定了量子理论基础的普朗克和有史以来最为聪明的人物之一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运用了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的相对论来认识宇宙,使科学从此从宇宙的宏观世界转到了原子的微观世界,另外还有与特勒关系比较密切的海森堡,他曾经授给特勒博士头衔。还有玻恩,这几位物理学家后来对特勒影响极大。

在几次假期中,特勒父亲很不高兴地得知:儿子要从化学转到物理了。他不赞称这个做法,但他还是决定在1927年春天去卡尔斯鲁厄找爱德华的老师谈一谈。

老师们对特勒父亲进行了劝说,他们说,第一,爱德华学得非常好,第二,应该让他发挥他对物理怀有巨大兴趣的优点。

当时,父亲差不多被说服了,但他还是要从他在维也纳的一个远亲那里进一步征求意见。这个亲戚是个物理老师,简单地考评了一下爱德华后,对他父亲肯定他说:爱德华具有物理天才。最后,父亲妥协了,但他要爱德华作出了一个让步,他除了学习物理外,还应继续钻研化学。爱德华同意了。

然而,在慕尼黑他非但没有学好物理,反而遇到了一场灾难,那是第一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一次他乘市内电车去火车站,由于思想很不集中,电车到站没来得及下去,正当电车加速行驶时,他跳了下去,他整个人翻了几个滚儿,结果,电车切下了他的整个右脚!

父母把特勒接回了布达佩斯,在医院里呆了4个月。特勒的右脚被截去,装上了一支假脚,只能借助拐杖走路。经过几个月的疗养,特勒恢复了健康,在父母的同意下,他又回到了德国,继续攻读他的物理学。

在回忆起这段时认为,他并没有因为这次事而使自己的精神有过很大的不愉快。他解释说,这种事故没有影响他的学习,他还能进行他最喜欢的两个娱乐活动,弹钢琴和下棋。

回到德国后,特勒决定将眼光抬高一些,考莱比锡大学!因为那里有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海森堡。对于一个奋发上进青年人来说,当进入莱比锡大学的一切准备就绪后,特勒心里感到异常欣喜,海森堡这位教授对这个有为学生感到非常满意,正象这位学生对这个老师也感到满意一样,海森堡回忆说:“他就是我校最令人感兴趣,也是最有意思的一个学生”。

当然,特勒也把海森堡誉为“使我迈出了第一步的人”,他所说的第一步是指海森堡常对他讲:“我有个问题解决不了,你能解决吗?”

那时候,海森堡手头正巧有这么一个问题。几个丹麦物理学家发表了一篇论文,得出了关于能级的某些结论,这些结论还得到了实验的证实。

后来一位英国的物理学家也发表了一篇论文,向丹麦人发起了挑战,他们实际上是在说丹麦人的见解是错误的。这一挑战对特勒来说再好也没有了。“研究一下,看看丹麦人正确呢,还是英国人正确。”海森堡说道。

海森堡还建议特勒将研究范围扩大,对氢分子在受激状态下所具有的能级也进行计算。这个问题从独创性和复杂性两方面来说都足以作为一篇博士论文的题目。

于是,海森堡正式向他这位有才华的学生挑战了,特勒则是马上接受了挑战。如果他能园满地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他将成为一个真正的理论物理学家。

其实,在他开始写论文的最初阶段,他就已经断定:英国人所作的论文计算是不正确的,而丹麦人的论文测出了准确的氢分子离子在正常状态下的能级。现在他正在刻苦地、努力地对在各种受激状态下的能级进行计算。海森堡对他的学生的论文感到兴高采烈,不久,特勒获得了博士学位。

1930年复活节前后,特勒离开莱比锡前度过了他最后一次假期。他同海森堡一起去哥本哈根听尼尔斯·玻尔的讲演。玻尔是20世纪世纪卓越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用量子理论来解释原子结构,为以后了解原子能性质奠定了基础,玻尔后来成了特勒的朋友和顾问。

不久,在特勒要离开莱比锡的时候,他接到邀请去哥廷根大学担任物理助教。特勒能够收到哥廷根大学的邀请,说明他的名声正在扩大,因为这个中世纪汉诺威的城镇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物理学家的圣地。至少有十几个国家的著名物理学家在这里研究、任教和担任客座老师。

1933年,由于纳粹反犹太势力的迫害,特勒离开了德国,到了哥本哈根,那里有对他颇具吸引力的玻尔理论物理研究所。这个时候他对有关分子结构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不久,特勒接到邀请到英国伦敦大学担任物理学助教,在那里他获得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奖学金。

当时特勒刚结婚,几乎没有度什么蜜月就乘上火车去哥本哈根了,他仍然从事他的教学科研工作,这段时间内,特勒最大的成就是写出了一篇题为《顺磁性气体正交磨损的催化理论》。

在哥本哈根,特勒认识了一位名为伽莫夫的俄国物理学家,他们常常在一起讨论有关量子力学的问题。伽莫夫当时在国际上也享有名声,他创立了著名的穿透理论,从而对量子力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再过几个月,他将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正式教授头衔。1934年秋,特勒到伦敦大学担任化学讲师,但是不久他收到了伽莫夫寄来的信,他已在乔治·华盛顿大学担任物理系主任,他给特勒的职务是正式教授,这对一个26岁的物理学家来说,是难以拒绝的。

于是,在1935年8月,特勒夫妇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此次的美国之行,将他们永远地同美国人生活在一起了。

成为氢弹之父

特勒到达美国后,就留在了华盛顿大学搞理论物理研究。他在欧洲虽然才华横溢,但毕竟还是一个在高手指导下进行工作的年轻科学家。现在,他却要在一群素不相识的学生和同事中担负起教授的职务。他年纪太轻这个包袱已经被抛留在旧大陆了。他只有26岁,但是,他的自信以及他对业务的精通使他很快地成了周围科学同行的领导人物、顾问和导师。

当时,就他的外貌对他也十分有利。特勒看上去要比他的年纪大,而且他说起话来以及他的动作都使人有一种成熟和权威的感觉。

1937年,特勒和伽莫夫一起从事热核能的理论研究,还共同发表了一篇有关这方面的论文。这篇论文首次提出:在热核反应中起作用的是温度。这个理论认为,太阳或其他星球内部由于巨大能量的释放产生了极高的温度,因此它们能够使得轻原子核(如氢)的聚变不断地进行下去。这为以后特勒搞出氢弹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年,人们对热核问题已经普遍发生了兴趣。在这种情况下,伽莫夫和特勒把这个问题规定为华盛顿理论物理年会的一个主要题目。伽莫夫和特勒的论文也在提出的论文之列。这个会议达到了它的目的。它不但解答了一些问题,而且还提出了很多问题,促使世界上一些最优秀的科学家回去后在自己的实验室和课堂里来探寻星球能源之迷。

在这个时期,特勒还在玻尔等人提出的量子力学基础上进行研究。特勒通过他的博士论文作出了一个贡献。他算出了最小的一种分子—即氢分子的离子能级。

在这之后,特勒被邀一起参加原子弹的研制,负责有关内爆方面的问题,对原子弹爆炸的成功同样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勒参加的这个计划就是曼哈顿计划,原来,美国陆军部于1942年6月开始实施的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亦称曼哈顿计划。

为了先于纳粹德国制造出原子弹,该工程集中了当时西方国家(除纳粹德国外)(包括美籍华人核物理学家吴健雄女士等)最优秀的核科学家,动员了10万多人参加这一工程,历时3年,耗资20亿美元,于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

1945年7月16日零晨5时30分,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莫高德沙漠区,随着一声震天的巨响,一个深紫色和橙色交织的巨大火球,向外扩散到一公里半。强大的热气流以八百公里的时速海浪般地向外涌出,摧毁了十三公里以内所有突出地面的建筑。一柱白烟由爆炸的中心升起,在12000英尺的高空散开成一块硕大的蘑菇云。那些违令直视爆炸中心的人,即刻双目失明。

站在十公里外特别掩体内的几位享誉全球的核物理学家,被他们自己的杰作惊呆了。成功的喜悦是真个的一瞬,甚至来不及欢呼,接踵而来的由心底升起的厚重阴影,就象沙漠上空那块恶梦般的蘑菇云,厌得他们透不过气来。他们的身子在不自主地往下沉,往下沉……

原子弹的威力远远地超出了核物理学家的最初预料,原指望造出一种威力很强的武器来尽管结束战争,没想到把地狱中的“潘朵拉魔盒”打开了。

那几位科学家是奥本海默、费米和爱因斯坦——都是犹太人。他们的杰作宣告了原子时代的诞生,也宣告了人类的自我毁灭成为现实的可能。

半个月后,蘑菇云再度出现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上空,现代化的都市成了真个的废墟,二十万生灵瞬时见了上帝。随后,天空下起了黑雨,雨点有步枪子弹那么大,大地变成了黑色。整个景象一如圣经里描述的世界末日。

也正是广岛上空的那块蘑菇云,最终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正当广岛和长崎上空的放射性尘埃飘向世界各地的时候,特勒和其他许多人的生活也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全面结束了,经过了长达三年的紧张工作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人们都厌倦了这种紧张而不自由的生活,他们先后离开了这里,回大学里重返讲坛或搞自己心爱的纯科学研究去了。

然而,有一个人不是这样,他就是特勒,他极端反共,也是极端反俄的,他认为俄国熊甚至比希特勒还要可怕。他知道,美国对核武器专有的局面维持不了多久,所以,为了将来在力量上压倒敌人,那么美国的核武器研制就不能停止下来,要开发威力更大的超级弹!

可是在当时,这几乎是特勒一个人的想法,不懂得核技术的军界、政界人士认为,美国对核武器专有权至少可以维持20年。

而对于大多数参与创造第一颗原子弹的科学家们来说,广岛、长崎10万烧焦了的尸体虽已被掩埋了,但是它们的臭气却压在“已经知罪”的他们的心中永远散不开去。只要他们活在世上一天,他们就不得不诵念忏悔经。这些人中间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好像有人要他们撰写人类悲剧的最后一章,哪有什么心思来造更厉害的杀人武器!所以,当时特勒是很孤独的,后来一些人称他为“战争狂”大概是缘于此。

如果说在制造原子弹的过程中,特勒只是一个单纯的科学家的话,那么,在设计制造氢弹时,他已经成为一个集科学与政治于一身的人物了。

最初,这不单是一个理论或技术问题,而是到底发展不发展超级弹的问题。此时,特勒只知道,重原子核在裂变过程中可以释放巨大能量,而轻原子核在聚变过程中则可释放出更大能量。

于是,特勒首先战胜了以奥本海默为首的一批资深科学家组成的原子能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对制造氢弹一事的阻挠。取得了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支持,他几经奔波,建立了第二实验室一利弗莫尔实验室,聚集了一大批有才能的科学家,开始了氢弹的研制工作。

此后,特勒提出,核聚变只能由核裂变引起,核裂变产生高温,高温使核聚变实现。为了使氢弹威力更大,他在设计制造过程中,使用氢的两种同位素氚和氚作核聚变材料。

由于氢的沸点极低(氢的沸点为—252℃)因而在设计制造第一颗液体态氢弹上,包括宠大的一部分冷却设备,这就是重达65吨的“迈克装置”关于它的威力尚属保密范围。它是一个圆柱型的怪物,被建在南太平洋上的一上小岛上,爆炸实验于1952年10月31日进行。

事后,直径1英里的小岛不见了,剩下的只是海中的一个大窟窿,1953年8月12日,即“迈克”试验的9个月之后,苏联爆炸了一颗可运载的氢弹,技术上已经超过了美国。

特勒的判断是正确的。他的正确判断导致他的符合美国国家安全需要的行动,终于成了美国的“氢弹之父”。

然而,此后特勒的所作所为更为令人不能理解,20世纪50年代后期,禁止核试验的运动正日益壮大。1958年10月,美苏英三个核大国在日内瓦开始谈判,准备起草一个禁止核试验的条约。

然而,此时的特勒却认为,停止核试验这种办法将产生灾难性后果,在军事上我们仍占优势的只剩下核武器了,停止核试验将使成为俄国人使我们失去最后优势的有效工具。

特勒极端右倾的倾向引起了青年一代的不满,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末的越战以后,特勒更是成为了青年声讨的对象。1970年,加州大学激进的左翼学生把特勒称为“战犯”。在游行中,学生发出了带有特勒照片的传单,传单上列出了他的七大罪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原子弹。

氢弹之父。

对佛利莫尔实验室的建立负主要责任。

军备竞赛的主要鼓吹者。

核讹诈的主要鼓吹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他一直是华盛顿的官员,包括尼克松在内,他充当鹰派顾问。

同时,愤怒的学生们还游行到特勒家,要焚烧他的住宅,结果被伯克利的警察阻拦住了。

不过,特勒并没有因为青年人的声讨,而停止它的活动。1981年年逾古稀的特勒再次出山,为美国与苏联的军备竞赛出谋划策。当时,特勒联合了几十名科学家,向里根政府提出了一份名为《高边疆:国家生存的战略》的报告。报告认为,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太空技术,可以在21世纪建立确保美国安全的战略防御系统。

里根政府采纳了这个建议,并于1983年宣布,将实施《战略防御倡议计划》,用来抵御苏联核弹头的进攻,这个计划也被称作“星球大战”计划。星球大战计划拖垮了苏联,也使美国每年背上10亿美元的经济负担,并使美国经济在一段时间内开始凋敝。

2003年9月9日,半个多世纪来对美国防御政策产生重大影响、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爱德华·特勒在加利福尼亚去世,享年95岁。

特勒在其一生中,参与研制原子弹和氢弹,积极倡导《战略防御计划》(即后来为里根政府所采纳的“星球大战”计划),对美国的防御及能源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勒一生先后获得过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恩里科·费米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章,因为积极推动氢弹的研制和提出《战略防御计划》,特勒不惜与曾经当过他上司的罗伯特·奥本海默分道扬镳。

虽然特勒取得了巨大科学成就,但同时也是最引起争议的物理学家,关于他在科学上的能力,没有什么可以受人非议的地方。但在实现其科学目的的政治方面,他就象一个在舞台上谢幕的演员一样,面对着一群意见不同的观众;有些人将他作为正面人物来欢呼,另一些人则把他当作反面人物加以嘲笑。

同类推荐
  • 大艺术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艺术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艺术家的故事》艺术可以再现历史,概括生活,表现人类的内心世界。艺术是人类精神的集中、高度的反映。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达·芬奇便是这一时期伟大的艺术家和哲学家。贝多芬的名字是和音乐联系在一起的,他的音乐以博大的胸怀、强大的冲击力,震撼了世界乐坛,因此,他被人们尊称为“乐圣”。梵高的一生是穷困潦倒的一生,也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他在短短的十年绘画生涯中,为世界留下了《向日葵》、《鸢尾花》、《加歇夫人》等作品······
  • 中国古代贤人传

    中国古代贤人传

    这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荟萃的书,取名《中国古代贤人传》。书中所选择这些垂范卓越的人物,他们的影响、贡献很大,是中国人永远引为骄傲的。例如书中所选的周公、管仲等人,就是我们常想到的“贤人”。书的取名,响亮明快,发人联想,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给历史上的某个方面有名气、领风骚、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做传的书,很有文化意蕴。相信这部书一定很受欢迎。
  • 和珅传:世界第一大贪官

    和珅传:世界第一大贪官

    他堪称世界第一大贪官,他贪污的财产竟相当于乾隆朝十余年的国库收入;他的私生活比皇帝还要奢侈、糜烂;他与乾隆皇帝的关系有些“不明不白”;他与刘墉、纪晓岚斗得死去活来……这一切都是真的吗?本书将为您一一道来。
  • 沉默与空白:钱钟书传

    沉默与空白:钱钟书传

    本书用唯美而诗意的语言,力图诠释鸿儒钱钟书的人生传奇。众所周知,一部《围城》,享誉国内外,让一位男子声名鹊起,他便是民国第一才子钱钟书。著名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说,钱钟书是吴敬梓之后最有力的讽刺小说家。才华横溢,奈何斯人已逝,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然而,时光无法掩盖他生命的光芒,反而在岁月的洗礼后越发明亮通透。《沉默与空白:钱钟书传》围绕着钱钟书一生,开展了一系列地描摹。钱钟书的年少光阴,青春年华,过目不忘的惊人记忆力,学贯中西、博通古今、出口成章的才情,浓郁的幽默与睿智,淡泊宁静、毁誉不惊的人格,以及经营家庭的脚踏实地……多个角度给“《围城》之父”画像。
  • 智者大师传奇

    智者大师传奇

    南梁华容,战火频仍。权臣小儿诞生夜,天降祥瑞满室光。双瞳在目,异于常人;慧根暗藏,与佛结缘。大厦骤倾双亲王,颠沛流离结奇缘。
热门推荐
  •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诡辩术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诡辩术

    诡辩术是智慧的另一个消极变种,是智慧后边拖着的那一条黑影。《智慧诡辩术》介绍244种适合不同对象的超级口才,包括:训练你的诡辩智慧、诡辩术中的幽默等内容。指导您做适者生存、永立人上的强者。
  • 且以温柔待此生

    且以温柔待此生

    宋沉香有着这么一个古声古色的名字,独自一人南下工作。偶遇两年前的他,等待她的是藕断丝连,还是重新找回生活的方向?追寻生命中另一个他?【不喜勿喷,全文免费】(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网游之决战仙剑

    网游之决战仙剑

    用页游的方式写网游,会不会很有意思?祭奠经典仙剑系列,剽了一些原仙剑一、三的故事剧情,设定什么的来了个大换血,只保留了一部分物品、剧情设定,故事循序渐进,通过游戏等级推进剧情发展,包括故事剧情,和小说本身的剧情,大家所熟知的李逍遥、景天、重楼、莫一兮、殷若拙等等人物会相继出场,并且给予一个相对合理的答案。
  • 重生之功夫天王

    重生之功夫天王

    张浩宇前世性格懦弱,不会与人争,好多大好机会放在自己面前,自己却不懂得争取,而拱手让与他人,在娱乐圈这个大染缸中最后被磨平棱角,导致自己最终一事无成。而今老天重给张浩宇一次翻身的机会,张浩宇难道还要把机会让给他人吗???
  • 网恋77天

    网恋77天

    简介:该书是一本以QQ为题材的网恋校园的浪漫爱情故事。这里没有武侠里的刀光剑影,这里没有玄幻里的斗气魔法,这里没有科幻里的天马行空,这里没有历史里的源远流长,这里没有后宫里的勾心斗角,这里没有悬疑里的扑朔迷离,这里也没有灵异里的毛骨悚然……这里只有毫无营养的对白以及淡淡的故事结构筑成平淡无奇的小说。
  • 庆幸让我遇见你

    庆幸让我遇见你

    二十岁那年,我被迫嫁给一个我不爱的人,成为了所有人眼中的第三者,传说中的恶毒女配。所有人都知道我是个横刀夺爱的混蛋,但我,却只是个连自己人生都无法左右的棋子。既然爱情和亲情都离我远去,那么,为何不能背水一战?--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消失的神迹

    消失的神迹

    21世纪,科学的普及如同花开满地,繁荣的人类文明下,人们普遍失去对神灵的敬畏和信仰。就在这种情况下,地球上最后一位神灵缓缓苏醒,带着失去记忆的迷茫和困惑,慢慢走入这喧嚣的凡尘俗世。
  • 第一狂妃:废材九公主

    第一狂妃:废材九公主

    她是22世纪顶尖杀手,身负异能,却没想到会被一起出生入死的姐妹背叛,从而穿越异世。醒来,她成了西岳帝国不受宠的九公主。接收了前主所有记忆,她发誓要为前主报仇,渣男、贱女们等着接招吧!他轩辕帝国未来的储君,腹黑阴狠,冷血无情!可自从遇见她,他就变得不像自己了。两个不同世界的人究竟能不能走到最后,让我们敬请期待!
  • 狄仁杰评传(隋唐历史人物)

    狄仁杰评传(隋唐历史人物)

    本书从思想、信仰、品格、心理、君臣关系、同僚关系等方面,对狄仁杰进行了研究和评价。全面客观地写出了狄仁杰曲折坎坷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