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74700000023

第23章 从弱势岛国到欧洲强国——海上崛起时期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

近代以后,英国从欧洲边缘的弱势岛国逐渐崛起成为全球头号强、国,在国际政治、军事、经济格局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建立了所谓“大不列颠治下的和平”的世界格局。进入20世纪,英国越过了权势的巅峰,经历了一段由极盛到衰落、后又作为欧洲大国重新振兴的历史发展轨迹。在不同历史关口,英国曾作出不同的重大战略选择,对国力的消长和国际地位的演变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深刻影响。英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海上崛起、全球称霸、帝国衰落、艰难复兴四个时期。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英国民族国家形成于15世纪末。1485年都铎王朝的建立,是英国由中世纪向近代国家形态转变的开端。从此以后直到1688年“光荣革命”的200年,是英国作为海岛国家,在欧洲逐渐崛起为海上强国的时期。其问,英国确立了面向海洋的发展方向,基本国力迅速上升。它在强烈的生存欲望和维护本国商业利益的动机驱使下,向欧陆列强、特别是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及新兴的海洋霸主荷兰发起挑战,取得了海权之争的胜利,奠定了海上强国的地位。

一、放弃欧陆争夺,转向海洋扩张

英国地处欧洲的西北端,四面环海,隔北海和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单就地理因素而言,英国属于典型的海岛国家。但在近代以前,英国人并未形成明确的岛国意识,反而怀有一种“浓郁的大陆情结”。究其根源,是因为他们在历史上曾被诸多来自大陆的入侵者征服,并与之不断融合。特别是在ll世纪诺曼底征服的影响下,中世纪的英国长期奉行欧陆扩张政策,为争夺大陆领地而同法国展开了旷日持久的“百年战争”。到1453年,英国在战争中惨败而国力衰弱,法国取得战争胜利而不断壮大。当时,英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由于丢失了数个世纪以来在欧洲大陆取得的所有领地(只象征性地保留了加莱一处领地),继续推行大陆扩张战略已变得不切实际。

加上百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又爆发了一场长达30年之久的内战,国力受到严重削弱。1485年8月,亨利七世开创了都铎王朝,但其统治地位并不稳固,内战与外患并存。国内的王位觊觎者在国外势力的支持下,不断对他发动攻势,英格兰与威尔士、爱尔兰、苏格兰的边界冲突也时有发生。面对严峻的局势,亨利七世从内政到外交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内以政治、经济、军事手段巩固了都铎王朝的统治,对外与欧洲其他国家特别是法国、西班牙开展外交活动,采取了一系列灵活务实的措施。在此基础上,英国都铎王朝在国家发展方向上开始逐步实行根本性战略转变——放弃寻求在欧陆的领土扩张,转而将战略目标指向海洋。从此,英国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海岛国家。

从大陆扩张转向海洋拓展,这不仅仅是英国在大陆扩张受挫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地理大发现同样深刻影响着英国,促使它选择了新的战略方向。15世纪末,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发起的地理大发现活动,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海陆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往来,使西欧在16世纪以后成为与世界其他地区密切联系的中心。大西洋两岸国际市场开始形成,主要贸易航线由地中海逐渐移到大西洋,这些变化给位于欧洲大陆西翼的英国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它身为岛国,海上交通便利,又处在世界贸易的有利位置上,易于开辟世界市场。近代英国决定转过身去面向海洋,正是抓住了地理大发现的机遇,顺应了当时向海外发展的时代潮流。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指出,近代海洋文明中的三个要素——海军、殖民地和海外贸易,促进了英国的崛起。他们组成了一个“良性三角”,互相作用,促进了国家财富和实力不断增长,保证了英国的长期优势。由于实行面向海洋发展的战略,英国在地理上的优越性得以充分展现,在与其他欧洲国家的竞争中占尽优势,开始创造辉煌的海洋文明。当时,英国采取了一系列面向海洋发展的战略和策略。

(一)实行重商主义的政策,促进商业贸易的发展都铎王朝以前,英国是一个经济落后、工商业不发达的农业国。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羊毛和粮食的输出占有很大比重。毛纺织业是英国的支柱工业,但远远落后于佛兰德尔、一尼德兰、佛罗伦萨。随着英吉利海峡逐渐取代地中海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和世界经济的中心,都铎王朝的统治者意识到,国家要富强,就必须实行重商主义政策,迅速发展工商业,大力推动对外贸易。

首先,扶植和鼓励发展呢绒制造业。亨利七世三番五次通过国家法令,禁止羊毛特别是优质羊毛的出口,甚至还禁止半制成品的呢绒出口;恢复与尼德兰正常的贸易关系,将英国廉价的呢绒等工业品倾销至尼德兰,从而推动了呢绒业的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的扩大。其继任者继续推行这一政策。到17世纪上半叶,英国每年平均出口呢绒达25万匹,呢绒出口已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90%。

其次,大力发展海外商业,鼓励发展造船业。英国呢绒不仅销往意大利、西班牙、德意志、法兰西、尼德兰,而且远销到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俄罗斯和亚洲、非洲等地区。英国著名的重商主义者托马斯·孟认为,出口商品如用本国船只运输,不仅会得到货物在本国的售价,而且还可以得到商人的利润、保险费用和将货物运到海外的售价,从而使国家的收入增多。这种观点被都铎王朝的统治者所接受并推行,从而大大推进了英国造船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15世纪以前,英国建造的船只很少有百吨以上的。亨利七世为了扩大远洋贸易,奖励船主建造大船,规定凡是建造出百吨以上新船者,每吨奖给5先令的津贴。这一规定刺激了英国造船业的发展,为英国从事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其三,在纺织业和造船业的带动下,金属制造、制革、制皂、染料等行业也发展迅速,国内市场急剧扩大。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走私等活动积累的财富一部分转入工业,加强了工业资本。圈地运动又把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抛向工业市场,所有这些都使英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并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创造了资本、技术、劳动力的前提。

(二)建立强大的海军,保护海上贸易和攫取殖民地领土在海上力量建设方面,英国早期的海权主义者认为,一支强大的海军足以保护英吉利岛国抵御来自大陆的一切威胁,能够捍卫王国,维护贸易,保障殖民地的发展。在中世纪,英国海军只是在急需时临时组建船队。例如,亨利四世在与法国战争期间组建了30艘船的船队。但到1453年,亨利六世只剩下2艘海上航行的船只。

都铎王朝初期,亨利七世很重视发展海上力量,正式创立了英国皇家海军。亨利八世继承了这一传统,大力发展皇家海军,建造大型军舰。他的建军方案是:在平时拥有一定数量的正规海军,形成一个核心,战时用武装商船对其进行补充。在他统治时期,英国终于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海军,建造了47艘战舰,购买了26艘,抢取了13艘。其中排水量为1200吨的1艘,500~900吨的8艘,400~450吨的13艘,300吨的9艘。1545年前后,亨利八世成立海军事务委员会,它无疑是海军部的前身。1569年,伊丽莎白女王及其政府也大力发展海上力量,拓展海外势力。航海家约翰·霍金斯受伊丽莎白女王邀请出任委员会的专业顾问,后出任海军财务总管,成为“都铎英国海军史上的转折点”。他认为,建设海军的目的不在于海峡防御,而在于切断西班牙输送美洲白银的海上航线,使西班牙财政陷于瘫痪。为此,他把着眼点放在了加勒比海和亚速尔群岛。霍金斯用改进的西班牙式大帆船代替过时的武装商船,在船上配置远程火炮以代替传统的海军作战方式,从而建立起一支适于远洋航行的舰队。1570~1587年,共建造了25艘新型舰船。另外,国内可供利用的10O吨以上的商船有135艘,200~350吨的有9艘,成为皇家海军重要的后备力量。伊丽莎白女王采用鼓励海上劫掠活动的政策,使英国拥有一批亦商亦盗的海上冒险家。这些海上斗士与外国商船长期对抗的活动,培养出了一批日后英国皇家海军的精英。

英国海军的创建对于英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决定了英国此后几个世纪扩张的方向与方式。海军建设的初衷主要是维护国家安全,特别是伊丽莎白执政后,由于放弃了欧洲大陆领地,发展海军以便在英吉利海峡建立防御屏障就显得尤为重要。1585年,英国与西班牙的战争再起,皇家海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皇家海军越来越多地参加海上冒险活动,把以前纯粹的海盗活动逐步变成政府指导下的国家行为。当时,英国海军舰队的核心34艘皇家舰船,另有64艘武装商船,33艘供应船,还有43条私人大舢板用于联络。

弗朗西斯·德雷克率武装商船在加的斯港摧毁了敌国船队,后又率领舰队于1588年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在英西战争中,对西班牙打击最重的正是私掠行为,其资金、具体行动计划完全是私人的。1588年以后,伊丽莎白女王先后组织了4次(1589年,1595年。1596年,1597年)大规模的海上远征,分别提供皇家战舰6艘、6艘、17艘、17艘。弗朗西斯·德雷克于1577~1580年期间作环球航行,不断地作战与抢劫。他带回大量的战利品,被伊丽莎白女王封为贵族。在创建海军、发展海军力量政策的带动下,英吉利民族大踏步地走向海洋。据经济史家安德鲁斯估计,战争期间,每年至少有10O艘英国船只参加私掠巡航,有时甚至达到200艘。他们成为英国在海上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强后盾。

英国革命推进了向海外发展的潮流。英国的清教徒中有一大部分是那些从事海外贸易和海外殖民的商人及其他中产阶级成员,他们的利益必然反映到英吉利共和国的对外政策中。1649~1651年间,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集团的鼓动下,长期议会屡屡拨款扩建英国海军,新建了40多艘战舰,使英国舰队规模扩大了一倍多。自16世纪后期开始,英国奋起直追,迅速超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领先的海权国家,在争夺制海权的同时在全球范围内拓展殖民地。继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英国海军又在三次英荷战争和九年战争中相继击败了危险的对手荷兰和法国舰队,控制了地中海和大西洋的制海权。此后英国对海洋的控制权有增无减,其舰队规模远远大于其他欧洲各国且拉大了彼此之间的差距。

(三)建立海外殖民地,拓展海外市场

都铎王朝的统治者把目光从狭小的海岛移往遥远的海外,建立起外向型经济模式,积极推动本国经济走向世界。

向西,英国积极开拓美洲市场。1497年,英王亨利七世向探险家约翰·卡波特颁发了远洋航行特许状,希望他能沿着西北方向寻找到一条去往东方的新航路。当卡波特发现纽芬兰等地后,亨利七世立即赐予厚赏,并授予其海上将军的称号。1584年,华尔脱·拉莱在弗吉尼亚建立垦殖区。1588年,英国战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之后,通往美洲的新航路畅通无阻。1607年,英国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的殖民地弗吉尼亚;在其后40年间,8万名英国移民在新大陆建成了20个自治的拓殖地,逐步侵占了北美辽阔的土地。

向北,英国与俄罗斯建立商业贸易联系,并以此为基地开辟中亚市场。1553年,英国远征队向东北方向航行,与莫斯科公国正式建立了贸易联系,并谋取了极为有利的贸易优惠权。次年,玛丽女王批准建立莫斯科公司,专门经营俄罗斯、中亚、波斯等地的贸易。1579年,创办了东方公司,专门经营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贸易。

向南,英国与北非、西非国家发展商业往来。1530~1532年间,亨利八世派宠臣威廉·霍金斯到几内亚与巴西进行贸易。1551年和1552年,英国船队先后到达摩洛哥的扎菲亚和加那利群岛的圣克鲁斯,在那里进行大规模的贸易活动。1553年,开始了从几内亚到贝宁之间的航行,打通了与北非的商业交往。伊丽莎白女王上台以后,英国在北非和西非的贸易活动更加频繁。1585年,英国成立了摩洛哥公司。1588年,成立了几内亚公司,专门从事殖民活动,自非洲掠运黑奴去美洲。

向东,英国恢复了与地中海地区的贸易往来,打通了与印度等东方国家的贸易。都铎王朝早期,英国曾与地中海地区有过贸易往来,后来因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而中断。1571年,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联合舰队战胜了奥斯曼土耳其海军,为英国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商业提供了有利条件。1580年,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拉德三世表示愿意与英国通商。1581年,伊丽莎白女王正式向利凡特公司颁发贸易专利证书,允许该公司垄断对奥斯曼土耳其的贸易。1600年,伊丽莎白女王支持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并不断派使团去印度向莫卧儿王朝骗取各种贸易特权。1609年,在印度的苏拉特建第一个商站,1613年即占领该城,逐步向印度内地渗入。英国的商业远征队每次出征东方都能获得巨大的利益,印度逐渐成为英国在东方进行殖民活动的基地,成为英国王冠上的珍珠。

到17世纪,英国商人的足迹几乎遍及世界各地。殖民事业的发展不仅拓展了英国的商业范围,刺激了英国本土的工业生产,而且使新大陆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英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经济飞谏发展。

二、利用矛盾对抗法国和西班牙,维护欧洲均势格局英国在把目光聚集海洋的时候,对欧洲大陆采取了均势战略,即利用矛盾对抗欧洲大陆上的主要强国法国和西班牙,保持欧洲大陆力量大体均衡。

(一)亨利七世实行中立政策

都铎王朝建立初期,亨利七世充分意识到,英国与大陆强国西班牙和法国相比,实力相对弱小,加之国内政局不稳,任何与外部的冲突都有可能危及他的王位。因此,亨利七世在对外政策方面采取了几乎完全的守势,巧妙地周旋于欧陆强国之间,争取在不孤立的同时不卷入欧洲事务,不使用战争手段但能增强英国的国际地位。对待弱小的邻邦苏格兰,英国放弃了以往的征服企图,代之以联姻的手段实施羁縻;对待夙敌法国,英国努力表现出了某种妥协,搁置两国王室对法国王位的争议,抛弃百年战争期间英国的那种重建跨海峡帝国的梦想,并于1492年与法国签订了《埃塔普勒条约》,结束了由来已久的敌对状态;对欧洲大陆另一个强国西班牙,亨利七世把它视为平衡法国势力以确保英国安全的重要因素,于1489年与之缔结同盟条约,利用儿子与西班牙公主的联姻促成英西结盟,不仅使都铎王朝在建立之初得到大陆强国西班牙的认可,同时还使英国商人获得在西班牙经商的优惠条件。当时,欧陆列国正在进行一系列对外掠取领土和财富的争斗,自1494年起,法、西、神圣罗马帝国、瑞士等西欧国家卷入了长达60多年的意大利战争,亨利七世未派一兵一卒介入其中,成功地使英国避开大陆诸多国际纠葛的漩涡,而交战各方谁都不敢得罪英国。亨利七世在大陆列强间保持微妙平衡的明智政策,使英国获得了一个有利于国力恢复的国际环境。

(二)伊丽莎白结束英法战争,解决苏格兰问题

亨利八世继位后抛弃了中立政策,草率地介入欧洲大陆的法西战争,作为战争配角盲目打仗,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不仅在战争中毫无所获,而且因此导致英国在欧洲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有所降低。1558年11月,伊丽莎白继承英国王位。即位之初,英国宗派林立、国库匮乏、军备陈旧、兵源不足,海军也失去当年威风。伊丽莎白意识到,要取得本国人民的信赖,必须推行“纯英吉利化”的政策,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伊丽莎白利用法西矛盾,迫使法国于1559年4月签订了《卡托一康布雷锡和约》,结束了英法战争;于1560年7月签订了《爱丁堡条约》,促使法国承认了伊丽莎白继承英国王位的权利;通过重建英国国教会,为英国民族统一打下了基础,为干预苏格兰事务提供了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伊丽莎白大胆巧妙地利用苏格兰人的反法情绪,企图把苏格兰和英国统一在一个君主、一个信仰之下,但很快发现统一的条件尚不具备,遂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目标,采取承诺、金钱和武器援助、武装干涉等几个策略步骤,赶走了在苏格兰的法国势力,打破了传统的法苏联盟,建立了牢固的英苏联盟。苏格兰问题的成功解决使不列颠最终成为不列颠人的不列颠,结束了“法国一只脚踩在加莱,另一只脚踩在苏格兰,横跨在我们的王国之上”的局面。此外,伊丽莎白与德意志皇帝的儿子查理大公保持求婚联系,与瑞典、丹麦发展友好关系,从而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为英国外交战略的全面调整奠定了基础。

(三)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促使英国国际地位上升16世纪英国的对外政策是力图保持欧洲国际政治中的均势,对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大国任何一方的过分强大都存有戒心。意大利战争后法国被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西班牙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16世纪下半期,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迫切需要扩大海外贸易,寻找新的市场,抢占殖民地。可是西班牙称霸海上,垄断对美洲殖民地的贸易,握有欧美之问的制海权,成为英国对外扩张的主要障碍,加上英西之问的宗教分歧,英国与西班牙的矛盾日益尖锐。当时英国的海军力量还比较薄弱,不敢同西班牙公开较量,便采取海盗和走私活动,扰乱西班牙的航线,拦截西班牙载运金银的船只,打击西班牙的海上霸权。1580年,西班牙吞并葡萄牙,将葡萄牙本土及其庞大的海外殖民地据为己有,西班牙帝国的力量大增。1584年,法国的天主教顽固派势力上升,与西班牙签订了《儒安维尔秘密条约》,商定要合作消灭异教徒势力,从而形成了法西联合进犯英国的前景。西班牙的属地尼德兰革命爆发后,英国支持尼德兰,以图削弱西班牙。1585年8月,英国与荷兰联省共和国签订了《农萨奇同盟条约》,派英军6000余人赴尼德兰参加对西班牙军队作战,这是伊丽莎白女王继位以来英军第一次登上欧洲大陆。西班牙通过外交使臣和间谍,在英国扶持天主教势力和封建残余势力,组织颠覆活动,积极策划颠覆伊丽莎白一世的政权。1586年,英国揭露了一起由西班牙操纵的谋杀伊丽莎白的大案件,被监禁在英国的前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参与此事,伊丽莎白下令把玛丽和其他阴谋分子全部处死。此时,欧洲宗教冲突进入白热化,西班牙国王的权势达到了顶点,迫使新教势力节节败退。英国远征军未能在尼德兰扭转败局,于1587年底奉命撤回英国。但不久之后形势发生改变。西班牙不断向敦刻尔克集结军队准备入侵英国,从而大大减轻了荷兰联省共和国的压力,尼德兰起义军重整旗鼓,对西班牙军队实施反攻,收复了大片失地,基本控制了北方数省的局势,巩固了联省共和国的独立地位。英西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公开武装冲突势不可免。

1588年7月,西班牙派出包括132艘主要由重型军舰组成的“无故舰队”,载运2万多名士兵和大约3000门火炮远征英国。英国则由德雷克指挥一支由160艘轻便快速的军舰、运输船等组成的舰队迎战。7月下旬,双方舰队在英吉利海峡相遇。西班牙军舰体大笨重,运转不灵,英国军舰发挥轻便高速的特点,在西班牙大舰队侧翼和后背猛攻单只军舰和小分队,实行各个击破。经过两周左右的海战,西班牙舰队被击溃,余舰又遭风暴袭击,几乎全军覆没,只有53艘绕道北海经苏格兰、爱尔兰而归。“无敌舰队”的溃败,是对西班牙的沉重打击,西班牙从此一蹶不振,而英国在击败海上劲敌后,则开始树立海上霸权,殖民势力逐渐向美洲渗透。到1598年,伊丽莎白粉碎了西班牙挑动的爱尔兰天主教起义,重新征服了爱尔兰。从此,欧洲倾斜的力量天平恢复了平衡。伊丽莎白采用这种介入欧陆事务的战略并非出于热爱荷兰反抗者或者法国新教徒,其唯一的原因,正如伊丽莎白所解释的:“法国末日到来之时,亦正是英国行将灭亡之日”,因而保持欧洲“均势”至关重要,必要的话进行实际干涉。伊丽莎白始终追求三个主要战略目标:一是依靠保有对英吉利海峡的控制来防止入侵,二是保护英国的海外贸易和鼓励殖民地的发展,三是阻止任何欧洲强国取得欧陆霸权。在伊丽莎白时代,随着海外扩张取得进展,英国不断积聚崛起的力量,成为欧洲强国。

到17世纪中叶,英国克伦威尔政府开始扮演大国角色,建立了“新军”,消除了英国军队同其欧洲伙伴之间存在的传统差距,能够对欧洲的均势格局发生作用。不仅如此,17世纪40年代后期,英国海军舰队规模扩大了一倍多,从1649年的39艘舰,到1651年增加至80艘。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后的法西战争中,当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对手几乎耗尽国力之时,英国适时加入战争,终于使天平转向不利于西班牙。1655年,英军占领阿卡迪亚,在伊斯帕尼奥拉一场惨败后占领牙买加;1656年,夺取西班牙的部分财宝舰队;1657年,封锁加的斯,在圣克鲁斯消灭西班牙舰队。英国在关键时刻的干涉,终于打破平衡,迫使西班牙于1659年结束了同法国的战争,签订了《比利牛斯条约》,从此西班牙开始走向衰落。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英国新的统治者开始奉行同天主教国家友好的政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对外政策的最大变化在于对法国的政策。查理二世把英国革命归咎为宗教改革,企图用恢复天主教巩固封建王权,因此希望从欧洲大陆上的天主教国家、也是最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法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财政补贴。1662年,英国以20万英镑的价格把敦刻尔克卖给了法国。1664年,英国从法国得到无须偿还的5万英镑的贷款,在政治上和财政上进一步依附于法国。1667年,克拉伦登的后任者继续推行倒向法国的政策,致使英国沦为欧洲无足轻重的国家。

三、挑战海上霸主荷兰,赢得海外殖民地利益

17世纪初期,荷兰独立后依靠贸易、工业、殖民地和金融的发展,迅速崛起为欧洲头号海上强国。为了扩大海外商业利益,英国采取了削弱荷兰的政策,通过颁布《航海条例》和三次英荷战争,沉重打击了荷兰的国内经济和海外贸易活动。这种政策对于英国成功遏制荷兰海上霸权的进一步扩展,并最终取代其海上霸主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争夺海上贸易,英荷矛盾不断激化

17世纪初期,荷兰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呢绒业、麻织业、丝织业及陶瓷业等均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荷兰造船业尤为发达,居世界首位。当时荷兰商船的吨位数占欧洲总吨位数的3/4.到1600年,荷兰商船队所拥有的船只数量约占欧洲船只总数的一半,多达1万多艘。荷兰商船队航遍世界各地,包揽了欧洲大部分运输业务,英国殖民地的许多商品也由荷兰船只运输。荷兰获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称号。从1598年到1605年,荷兰每年有25只船到西非,20只船到巴西,10只船到东印度群岛,150只船到加勒比海。荷兰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商业超过工业,对外贸易超过本国贸易。1609年,荷兰创办了欧洲第一个资本主义类型的银行——阿姆斯特丹银行,其势力伸展到荷兰境外,经营大规模的存款和信贷业务。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从而使荷兰具有经常举债的能力,可支付不断上升的武装力量费用,因而比它的敌人具有无可估量的优势。早在16世纪末期,荷兰就开始了海外殖民侵略。它逐渐排挤了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在东方的势力,把贸易权夺到自己手里。1597年,荷兰商业远征队首次到达印度,此后继续东进到爪哇和摩鹿加群岛。1602年,荷属东印度公司成立,比英属东印度公司资本额多十几倍,在亚洲与英属东印度公司分庭抗礼,享有印度洋和太平洋贸易的独占权。荷属东印度公司先后排挤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牢牢控制住苏门答腊、婆罗洲和马六甲群岛,占领爪哇、摩鹿加、锡兰为殖民地,在印度、马来亚、澳大利亚建立殖民据点,还侵占了重要的战略据点毛里求斯等地。在西方,荷兰建立了一些殖民地。1621年,创办西印度公司,从西班牙手里夺取了西印度的一些岛屿;1622年,占领了北美洲东岸的土地,建立新阿姆斯特丹城(1674年被英夺取改名为新约克,即今美国纽约);1648年,荷兰殖民者从非洲南端排挤了葡萄牙人,将该地区变为荷属“海角殖民地”。荷兰几乎控制了德意志的对外贸易。在对俄国进出口贸易中,荷兰排挤了英国成为波罗的海贸易的主人,控制了该地区70%的贸易。17世纪上半期,荷兰在对外贸易、航海和造船方面远远超过英国,海外投资比英国多15倍,船只超过英国10倍。6000艘在波岁的海航行的荷兰船只,封闭了英国同波罗的海沿岸的贸易。在地中海和西非沿岸,荷兰到处排挤英国势力。甚至在英国殖民地,荷兰船舶及其运送的商品总量也远远超过英国。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与荷兰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二)第一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海军,确立英国海上霸权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英国,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广泛开展了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克伦威尔政府采取重商主义政策,建立起自己的商船队,颁布一系列针对荷兰人的歧视性法令。1651年,英国为了与荷兰争夺海上霸权,颁布了《航海条例》,规定凡外国商品输入英国或英国商品输入外国,只许用英国船只或输出国及输入国的船只装载,目的是打击荷兰的商业和航运。在这种彤势下,1652年爆发了第一次英荷战争。英国舰队经过一系列顽强的海战,屡败荷兰海军,将荷兰人赶出了不列颠的海面,确立了英国海上强国的地位。1654年,英国人放弃了原先提出的苛刻媾和条件,与荷兰签订了极为宽容的和约,荷兰因此在此后几十年里仍保持了海上和贸易强国的地位。

(三)第二次英荷战争有失有得,扩大北关殖民地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英国的对外政策倒向法国。英国与荷兰的矛盾又重现出来。1660年,为了进一步打击荷兰,扩大本国的海外商业利益,英国颁布了新的更为严厉苛刻的《航海条例》。英国舰队和殖民者在海上和东印度及北美等地与荷兰人发生了一系列非正式的冲突。英荷两国关系严重恶化,军事对抗日趋激烈。1664年,英国占领了荷兰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接着攻击荷兰在非洲西海岸的要塞。于是,1665年4月,第二次英荷战争爆发。战争开始后,很快暴露出英国战争准备不足和军队腐化的弊端。荷兰海军打败了英国舰队。

1667年夏,荷兰舰队开进泰晤士河口,袭击了英国海军船坞查泰姆,烧毁了多艘军舰,封锁伦敦城达几个星期,直接威胁到英国首都的安全。英国在欧洲的舰队被荷兰消灭。然而英国在美洲殖民地有所斩获,夺取了北美一些荷属殖民地。战争后期出现僵持局面,英荷双方都感到精疲力竭,并担心法国的扩张野心,遂于1667年签订了《布雷达和约》,结束了战争。荷兰占据了军事上的优势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为了在对法战争中争取英国,对英国做出了较大的让步。和约对英国并不苛刻,只是使其放宽了《航海条例》的一些限制,退出印度尼西亚。英国得到了荷兰位于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随后易名为纽约),英国在北美的两大块殖民地弗吉尼亚和新英格兰连成一片。随后,英荷两国于1668年与瑞典结成同盟,对法西争端进行“调停”,以限制法国从中获得太多好处。

(四)第三次英荷战争输掉了战争却赢得了利益

17世纪中后期,法国在路易十四统治下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头号强国,英国理应将破坏欧洲大陆均势格局的法国作为主要威胁。但斯图亚特复辟王朝的国王查理二世对此视而不见,为了从法国国王那里得到津贴,甘愿在外交上听从路易十四的驱遣。当路易十四向西班牙提出拥有西属尼德兰的要求时,荷兰认为法国的这种要求直接威胁到自身安全,因而改变过去反西班牙的传统政策,转为支持西班牙,并对法国宣战。在法国看来,荷兰成为阻碍其实现扩张目标的最大障碍,于是采取秘密外交的手段,破坏英国与瑞典和荷兰的三国同盟。1670年,英国查理二世与法国签订了《多佛尔秘密协定》。根据该协定,英国承担与法国一起对荷兰发动战争的义务,法国则承诺支付财政补助。1672年,当法国向荷兰宣战时,英国也向荷兰宣战,第三次英荷战争爆发。开战后不久,欧洲各主要大国出于对法国扩张的担心,都站在荷兰一边对英法作战。英国议会也出于同样的考虑,认为真正对英国构成威胁的是法国而不是荷兰,也要求政府与法国开战。这时,英法舰队在海上遭到荷兰海军的重创,英国在军事上陷于被动。在议会的压力下,查理二世被迫与荷兰议和。荷兰为了分化英法同盟,与英国签订了《伦敦条约》。1674年2月,英国退出了与法国的同盟,并参加荷兰对法国的作战。第三次英荷战争至此结束。1674年2月,英国同荷兰签订《多佛尔和约》,荷兰把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和新泽西割让给英国。英国还把英属东印度公司1659年从荷兰人手中夺占的圣赫勒拿岛以条约形式合法化。英国再一次在军事失利的情况下,成为战争的赢家。

同类推荐
  • 推进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月底,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凯风发展研究所、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联合召开的“推进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对“治理”概念的产生、含义、特征、功能等方面做了理论上的论述,并针对当前中国社会治理问题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推进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阐述。本书收录了16位与会专家、学者的参会文章,是国内知名政治学专家、学者有关“治理”问题的最新学术成果合集。
  • 改变世界的100个条约(下)

    改变世界的100个条约(下)

    本书对世界历史的真实过程做了纵深的透视,对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做了全面的阐述,它从浩瀚的历史文库中,撷取精华、汇聚经典、分门别类地对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分析介绍,向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们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口,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在历史的天空中遨游、于探幽寻秘中启迪智慧,启发思考,启示未来。
  • 政府论

    政府论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通过论证“天赋自由和平等”,驳斥了“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论;下篇从自然状态、社会契约论、政治社会和政府的组建等方面正面阐述政府理论。
  • 悦读文谈:福州市党员干部读书征文作品选(2014)

    悦读文谈:福州市党员干部读书征文作品选(2014)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感悟辉煌——《苦难辉煌》读后感;有错必纠,知错必改——读《中国共产党历史》有感;读《不速之客》有感而发;读好“无字书”——读《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有感;领导干部要“好学”,还要“善学”等。
  • 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发展观研究

    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发展观研究

    本书主要讲述了邓小平的发展研究“发展是硬道理 邓小平发展观研究”。
热门推荐
  • DNF狂暴之眼

    DNF狂暴之眼

    “我就是来送信的,别惹我!”“呼,战斗这么枯燥,本大爷得闷口酒带动一下。”Enoch作为一个鬼剑士,似乎有些仁慈。Enoch作为一个鬼剑士,似乎也有些残忍。这是一个社会经验为零,智商为负数的主角的故事,不过好在,他的战斗力爆表!
  • 闹花丛

    闹花丛

    《闹花丛》十二回,小说以文英与玉蓉小姐的爱情婚姻、曲折磨难为主轴,而以文英与桂萼、琼娥等的关系为副线,两者交叉并进,使整个故事在完整之余而又脉络分明、清晰。小说在结构模式上,承袭了才子佳人小说的基本模式:相爱——波折、大团圆。
  • 四季养花一本通

    四季养花一本通

    本丛书作为综合性的现代时尚家庭生活必备读物,文字通俗易懂,内容丰富新颖,详细地介绍了现代家庭生活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小知识、小经验、小技巧和小窍门,具有知识广博、实用性强、针对性强、现用现查等特点。翻阅本丛书,您会从中找到良方,轻而易举地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您的生活也会因此变得简单而轻松,您将成为一个“家庭生活万事通”。
  • 天谴复仇者

    天谴复仇者

    上古世纪,强者林立,且看天谴复仇者征战世界!
  • 王的魔妃

    王的魔妃

    她是二十一世紀金牌特工從無敗績一朝穿越相府三小姐懦弱無能未婚被休天下嗤笑逐出家没事姐是佣兵会老大跟我炫富可以国库都没我的多派人杀我没事我灭了你说我废柴没事丹药当饭吃不过这位长的跟妖孽似的美男子跟着我干嘛?
  •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论著主要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论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对选题缘由、法眼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二是论著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了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问题。第二章,探讨了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及其现当代传承。第三章,主要对法眼宗最为重要的禅学思想理论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法眼宗的宗风特点。第五章,在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整体背景以及禅宗自身发展走向衰落的趋势下重点探讨了法眼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 一夜沉婚

    一夜沉婚

    三年前,他是她一见误终生的男神。而她,却是他一次错误后不得不娶的女人。三年后,当她精疲力竭毅然转身。他却幡然醒悟……原来,她早已成为了他生命中,那个无法替代的唯一!
  • 孤云掠影

    孤云掠影

    浩瀚的宇宙,在那遥远的空间深处与远去的时间里,有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当日月消逝,星辰坠落之后,那不朽的传奇,是否会被埋没在那逝去的尘埃中。
  • 灵异校园:复仇血祭

    灵异校园:复仇血祭

    为了血祭城的利益,她进入穆斯修高级学府,这所集美貌、金钱、权利等于一体的最高学府。在计谋与欺骗中,她为了完成任务而接近他们,却不幸被牵动了心。面对这些优秀的男子,最终他们会牵手一生还是成为敌人。(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超级怪胎

    超级怪胎

    想跟我讲规矩?可以,先把我打趴下再说!见过玩异火的少年,看过功法自创的青年,知不知道还有变态的武者?——《超级怪胎》告诉你什么才叫变态!《超级怪胎》书友群:91459027欢迎大家前来拍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