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66200000002

第2章 礼记

《礼记》是一部儒家资料杂编性质的书。《汉书·艺文志》称它是七十子后学所记。它记录了战国秦汉儒家的言论,特别是关于礼制方面的论述,包含了丰富的儒家思想史料,是研究早期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礼记》有两种本子,都是汉人辑录的。戴德辑录的称《大戴礼记》,现存三十九篇。戴圣辑录的称《小戴礼记》,现存四十九篇,由于东汉郑玄给它作了注,唐孔颖达又作了疏,成了最通行的本子。

礼运(节选)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鉴赏”

这篇文章选自《礼记·礼运篇》开头三章。

《礼记》中的“礼”原指《仪礼》,“记”则是对经文(《仪礼》)的解释说明和补充。《礼记》就是阐明解释《仪礼》的作用和意义的,有资料性质,因此没有什么体例可言,实际上是一部儒家学说的杂编。它详尽地论述了各种典礼的意义和制礼的精神,也记载了许多生活中实用性较大的细仪末节,极透彻地宣扬了儒家的礼治思想。东汉学者郑玄给《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礼记》才摆脱了从属《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到唐代时,《礼记》与《左传》一起取得了“大经”的地位。千百年来,它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仪礼》,由一部杂编而上升为一部重要经典。

本文就是借孔子之口描绘出一幅大同世界的蓝图,这也是儒家宣传的理想社会。它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只要天下成为公共的了,那么天下就可以非常太平,人人安居乐业。这实际上表现的是理想化了的原始共产社会的局面和准则,是当时知识分子出于对现实不满而产生的复古思想,但它客观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广大人民的一种愿望,因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千百年来,这种理想社会深深地印在人们头脑中,许多仁人志士常常扯起“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的旗帜,作为反抗黑暗腐朽社会的号角,为理想社会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可见其对人们思想影响之深。

在语言方面,文章辞气很足,一气贯注,犹如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极具慑服人的力量。在句式方面,大量采用排比和对偶,使文章波澜起伏,生气勃勃,富有战国游说之士的文风。

在论证方面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把“天下为公”与“天下为私”的不同标准相比较,以强烈的反差表现出作者对“大同”和“小康”优劣的鲜明态度和立场。但它表现的思想与儒家的传统观点不太一致,显而易见,这是融合了老庄哲学和《易经》精髓而形成的一种思想。

(钟维克)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老子系尊称。东周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初为东周史官,后为隐民。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凡五千言。历代多有注释,世传本有西汉河上公与魏王弼二家注。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有帛书《老子》甲本争乙本。现有多种注本行世。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鉴赏”

这篇短文选自《老子》八十章,题目为编者所加。《老子》一书是一部哲学著作,但这一章写得非常生动,对他理想中的社会生活,做了具体的描绘。全文只有七十六字,形象地表达了老子的政治思想。

老子理想中的社会,国家要小,人民要少,这其实就是回到原始部落状态。让人民所拥有的功效十倍百倍的器具不要使用(如车船弓矢之类)。为什么不使用呢?《庄子·天地篇》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汉水南岸有一位老农种菜,自己凿一地道下井,用瓦罐取水浇园,而不肯用桔槔汲水。因为那是机械(也就是什伯之器)。这位老农认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这里的机事是指技巧手段,机心是指智慧、计谋。老子也认为:“智慧出,有大伪。”人有了技巧智慧,就会制造事端,出现纷争。这实际是说,文明进步带来了****,要想天下太平,只好“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这样一来,其结果自然是生产力的降低,没有多余的财物可供私人占有和交换。老子认为,这样才正合适,“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就不会“有大伪”了。让人民重视死亡,不要冒险轻生,就定居在一处,不要迁到远方去,这样也就能避免侵扰和与别的国家发生冲突,即使有车有船,也没有地方可用,因为“不远徙”;即使有武器,也没有敌人可以对阵,因为“重死”。既然哪儿也不去,什么也不争,也就用不着文字书籍,用不着去动脑筋,出智慧了。只要恢复结绳的方法来记事,也就够用了。到了这一步,人们就会觉得吃的食物是香甜可口的,穿的衣服是美好合身的,住的地方是舒适安宁的,风俗习惯又使人民感到欢乐喜悦,也就是要人民满足于这种原始简朴的生活,而不去胡思乱想。“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最后这几句,把前面所写的社会特点化为形象。望、闻二字,极为传神。小国寡民,地域不大,人口又少,离得很近,互相望得见,听得见鸡犬之声,而且只限于望、闻,没有别的表示,人民的神情显得无知无欲,永不来往。因为“什伯之器”,“无所用之”,“无所陈之”,而人民又“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还来往做什么?老子认为这样的社会就没有不安和不幸了。

老子的时代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动荡年代,战争频仍,兼并不断,国家之间、阶级之间、集团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老子把这种社会****和苦难,归因于人类文明进步,因而主张回到古代去。这篇短文所表达的政治思想,就是复古和愚民。他所描绘的社会情景,实际上是理想化了的原始部落生活。按照他的想法,只能采取愚民政策。这是倒退的,也是行不通的。不过,他的复古倒退,也包含着否定压迫剥削,否定侵略战争的成分,这一点往往引起后代作家的共鸣。“鸡犬之声相闻”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重现,就可以看出它的影响。刘勰说:“五千精妙非美而何?”五千,即指《老子》五千字,这一篇更显得精妙。

(邱崇丙)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孔子系尊称。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少贫。曾问礼于老子。中年后始授徒讲学。孔子及弟子的言行,被辑录为《论语》,凡二十章,一万两千余字。语录体。常见版本有清康熙内府刻本、《十三经经文》刻本。现通行的注本有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新注本有中华书局1980年杨伯峻译注本。

论语

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以使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相:“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鉴赏”

此文选自《论语》先进篇,题名取自首句。

这篇文章类似今之“座谈纪实”,记述孔子师生坐而言志,反映儒家礼乐治国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精神以及师生间的亲密关系。语言精练,颇能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思想。

开头先介绍人物,四个学生陪坐。孔子首先发问,打消学生顾虑,根据他们平时的表现,启发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

子路第一个回答:“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意思是:一个方圆百里的国家,被大国包围,有军事、饥饿的威胁,让他治理三年,就可以有抵抗的武装力量,人民也会懂得礼法。此人比较直率,他抢先回答,几乎不加考虑,有什么说什么,急于从政,非常自负。因为好武,想到的主要是军事。孔子只是微微一笑,并未明确表态。这一个“哂”字,为后文学生的追问,留下伏笔,接着他又点名要其他学生发言,显示了老师的身份。

冉有回答: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我去治理三年,可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方面,还要等别人去做。他的口气比子路谦虚。不仅国家小些,而且只能治理经济。公西华回答:不要说我能干什么,不过愿意学习。祭祀、盟会这一类事,我愿做一个小司仪官。他的口气更加谦虚谨慎,只说愿意学习礼仪。

此时曾皙正在鼓瑟,可见这不是正式座谈,而比较随便。当孔子问到他时,他停下来表示,与他们三位不同。说道:“暮春三月,做好了春装,跟几位青年和少年朋友,到沂水去沐浴,登上求雨台吹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子对前面三位学生的发言,均未表态。听了曾皙的话,长叹一声,表示赞同。曾皙的表现,说明他的兴趣在文化教育这一方面。鼓瑟唱歌是礼乐的一部分,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所谓“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也是指教学活动。曾皙虽然最后发言,开始时一边鼓瑟,一边也留心谈话动态。结束时,他故意留下,追问孔子对前三位同学的看法。文章也因此生出一点波澜。孔子没有当场评论,而与曾皙单独交谈,这就把前面不明朗的态度点明,重申为国以礼的主张。

文章主要记述人物对话,对话简要而精彩。发言的次序、态度、口气、内容,均能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子路直率、自负,志在军事。冉有谦虚,志在经济。公西华谨慎,志在政治。曾皙高雅细心,志在文化教育。孔子对学生亲切关怀,善于启发,诲人不倦,重视礼乐,表现出师长和思想家的风度。

(邱崇丙)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鉴赏”

此文选自《论语》季氏篇,题名取自首句。

鲁哀公时,鲁国处于分裂状态。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大夫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朝政又被季孙氏把持。鲁君不满,想要收拾季氏以收回主权。颛臾是鲁国的一个属国,季氏担心颛臾帮助鲁君,就想先下手为强,去侵占颛臾。孔子的学生冉有,这时是季氏的家臣。他和子路来见孔子,谈起这事。孔子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文章由三组对话组成。开始冉有只是将这事通知孔子,自己并未表态。看来他自己就有些心虚,似乎是在试探孔子的态度,希望得到孔子的默认。孔子立刻表示反对,责问冉有:颛臾受封于先王,又在疆域之中,是鲁国的属国,为什么要攻打他?

冉有见孔子明确表示反对,便想推脱责任。说这是季氏的打算,他们并不同意。孔子引用名言驳斥,能出力,就上任,做不到,就辞职。言外之意,既为家臣,就不能推脱责任。又用反诘的语气设喻,来增加说服力。瞎子遇险不去拉,跌倒不去扶,要助手何用?老虎犀牛跑出笼外,龟壳美玉毁在盒中,是谁的过错?意即助手、看守人不能辞其咎。

冉有见推脱不了责任,又找了一个借口,说颛臾城郭坚固,靠近季氏私邑,不占领必有后患。这表明他还是同意占领的。孔子先指出他强词夺理,并就此阐述了自己的主张。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修文德来吸引人民,不应该使用武力去征服。这一段有些话说得很精辟。如:“不患寡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寡而患不安。”这是反映农业经济社会的政治思想。对于反对惨重的剥削、反对军事扩张来说,具有人道主义色彩和进步意义,另一方面又具有平均主义倾向。这一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再如,“既来之,则安之”,“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已经成为经常引用的典故。

这三组对话,冉有始则不敢明说,继则推卸责任,末则寻找借口,理屈词穷。孔子始则追问理由,继则追究责任,末则阐述主张,提出警告,义正词严。语言锋利,步步紧逼,使对方无招架之力,直至彻底驳倒。

(邱崇丙)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援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鉴赏”

此文选自《论语》微子篇。题名取自首句。

孔子为了推行他的政治理想,曾离开鲁国去周游。此文记叙的事情,可能就发生在周游的路上。长沮、桀溺两人一起耕地。孔子路过这里,让子路向他们打听渡口。长沮没有回答,反而问子路:“在车上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他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他说:“他知道渡口了!”这些问答极为简单,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时不仅鲁国知道孔丘,鲁境之外,也有人知道孔丘,而这些知道的人,大约不是一般的百姓。长沮肯定不是农夫,而是一位隐士。他不回答子路的问话,已很不友好,“是知津矣”,更语带讽刺,意思是说,这么一个大学者知道路怎么走,何必来问。这又是双关语。兼指社会政治之路,他之所以如此反感,是基于思想的不同,反对儒家的政治态度。下面的问答,更清楚地表现了这一点。

子路得不到回答,又问桀溺。桀溺也没回答,而反问子路:“你是谁?”子路告诉了他。他又问:“是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他说:“洪水滔滔,天下都是这样,谁能改变呢?与其跟着躲避坏人的人,不如跟着躲避乱世的人。”说完就不停地培土。他的态度也很冷淡,不仅没有告诉渡口,反而暗示子路离开孔丘,来当隐士。这就说明他们与孔丘不是一路人。这些隐士的思想是道家学说形成的社会基础。

子路没有问到渡口,把遇到的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有些失望,说:“不能在山林与鸟兽为伍。我不与这些人在一起,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安定,我就不参与改变了。”孔子看出了这两个人是隐士,不赞成他们避世的态度,仍坚定地要从政。简短的记叙,鲜明地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物和思想态度。而干着农活儿的隐士形象,勾画得更是惟妙维肖。

(邱崇丙)子路从而后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鉴赏”

此文选自《论语》微子篇,题名取自首句。

此篇与前篇相接,也是写在路上遇到了一位隐者。子路跟着孔子走,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老人用棍担着除草农具。子路问道:“你看见夫子了吗?”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夫子?”说着就插好棍除草。子路碰了钉子,知道这不是等闲之辈,又是一位隐居者,便不敢怠慢,拱手而立。从老人的话中,不难看出,他对儒家这些学而优则仕的人,是非常看不起的。但他终究是有修养的人,便留子路住下,杀鸡做饭款待,让两个儿子拜见子路。交代这一点,看似闲笔,实为结尾的伏笔。

次日,子路赶上孔子,告诉了这件事。孔子说这人是隐者,让子路回去见他。到了那里,隐者已出门了。子路因而发了一通感慨,说:“不出来做官是不对的。长幼的礼节,不可不要(隐者曾使儿子拜见他);君臣的道义,怎能废除呢?这样自身高洁却乱了君臣大义。君子出来做官,是为了实现政治理想。至于学说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那是早已知道的。”

这篇短文主要写子路从伦理方面表现儒、道不同的观点。子路的感慨,并不是凭空产生,是针对隐者不仕,而还保持长幼有序的礼节而发的。这就使文章内容既具体又深刻。

(邱崇丙)

同类推荐
  • 鲁彦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鲁彦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她在丁老荐头行的门口,已经坐了十四天了。这十四天来,从早到晚,很少离开那里。起先五六天,她还走开几次,例如早上须到斜对面的小菜场买菜,中午和晚间到灶披间去煮饭。但五六天以后,她不再自己煮饭吃了。她起了恐慌。她借来的钱已经不多了,而工作还没有到手。她只得每餐买几个烧饼,就坐在那里咬着。因为除了省钱以外,她还不愿意离开那里。她要在那里等待她的工作。
  • 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论稿

    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论稿

    《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论稿》是作者近二十年来所撰写的有关中国古典文艺学与美学方面的研究文章的汇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生要是关于中国古典文艺思想的研究文章,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中国古典美学的。全书以现代阐释与历史还原相结合的原则,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中的一些重要范畴、命题或理论形态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作了深入剖析,并对20世纪以来有关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些重要研究作了学术史清理。批判性地把握中国古典文艺美学问题的起源语境和演变历史的谱系学,注重其理论精髓、文化基质和精神原型的敞现及其现代意义的发掘,是作者的重要学术追求,也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论稿》所汇集的研究义章的一大特色。
  • 我最初的日子

    我最初的日子

    《我最初的日子》是青年诗人杨子婴的诗集,收录了90余首中文诗歌和4首英文诗歌,这些诗歌有的曾发表于《星星诗刊》,有的在美国文学刊物上发表过。这本诗集带给人不小的惊喜,作者的语言干净剔透,既有少女情怀的书写,在诗歌和语言技巧上也有有意识的训练和实验。作者的优点非常明显,语感轻松如鹿,意象选择有少女的清浅,如发表于《星星》诗刊的《白鹤语录》一诗,“雨后的棚屋杏花泥土浅浪”“蚕豆粒只等七分饱才摘来吃/黄瓜南瓜刚摘来尝时新”,用词和语感清新仿佛带有清香。字条系列的几首诗散落在诗集中而前后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也体现了作者的用心和匠意。《海岛数日》充满童话色彩,颇富想象力。
  • 都市之梦

    都市之梦

    《都市之梦》是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文章借助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蓬勃兴起这一时代背景,讲述济南这个城市从1991年之后的变革,实现了济南的建成现代都市的梦想,同时塑造了姜春云、李启万、庄庆臣、孙常印、张福山等为济南城市建设竭尽全力的优秀党员,尽情展示当代都市的斑斓壮阔以及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编辑推荐: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玉民先生力作!一座正在崛起的城市!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真实而全面的展现了中国的都市之梦的实现历程的一本优秀作品!让我们一起去追寻那日益临近的、中国都市的梦境吧!
  • 苦菜花,甘蔗芽

    苦菜花,甘蔗芽

    第一本书《乱时候,穷时候》出来以后,在北京开了个读者见面会。有个女孩想问俺啥,她叫了声奶奶就哭了,一边哭一边说,说的啥俺没听清。她这么难过,俺觉得对不起她,就说:“孩子,看俺的书不要哭,不要流泪,事都过去了。要是没有这么多苦难,俺也写不出这本书来。”俺这辈子跟弹花锤子似的,两头粗,中间细,经历的事太多了。
热门推荐
  • 财迷当道:第一农家女

    财迷当道:第一农家女

    一朝穿越变村姑,穷就罢了,为什么还必须叫桂花?“桂花!去把猪喂了!”“桂花,去把衣服都洗了!”“桂花……”一心想来混吃等死,却不想家中各个极品踩在头上,是可忍蜀黍也不想忍了!打了花枝招展的表姐,丢狗仗人势的表弟下湖。谁说农家苦哈哈?一双小手打天下!美食美园美男子,通通都被带回家。阿喵书友群:369072402,敲门砖:书中任意人物名。
  • 嘘,今夜有鬼

    嘘,今夜有鬼

    我能见鬼。真的,我不骗你,我家里现在就住着好多鬼。其实说起来他们‘鬼’还挺好的,除了有点伤眼睛。
  • tfboys之爱你天长地久

    tfboys之爱你天长地久

    她们,拥有绝美面孔。他们,是当红名星。当他们相遇会产生什么呢?
  • 领导当众精彩致辞范本

    领导当众精彩致辞范本

    领导干部在公共场合的讲话状态、方式、内容不仅体现了作为一名带头人应有的文化素质,也体现了决策者的领导水平,本书汇集了各种讲话技巧,帮助读者展现个人魅力。
  • 绝品霸神

    绝品霸神

    我自握拳向天笑,浴血奋战几时休,待到来年花落时,万界满是霸神甲!炼体境,觉元境、玉府境、地仙境、天罡境.......且看一个永不向命运低头的小子,在这天道崩裂,妖魔横生的世界里,一路披荆斩棘,高歌猛进,成就一代霸神!
  • 原始征服

    原始征服

    一场核爆炸,让人类数千年积累起来的文明毁于一旦。气候的变化以及放射的污染,对地质物种都起了深远的变化。而幸存下来的人类,终于意识到人性的污染和所谓科技这柄双刃刀的巨大威胁,为了避免子孙后代重蹈覆辙,将残存下来的有限文明长久地封存起来,地球成为文明的禁区。人类,重回原始的蛮荒时代……
  • 末世之血腥杀途

    末世之血腥杀途

    江赫一觉醒来一切都变了,自己竟然成了神的传承者,虽然送了自己三件神级物品,但你把人类搞得和游戏人物一样把D球放满怪物是要闹哪样啊。我们写的就是爽文,小说必须爽,女主必须多,主角必须叼。如果你看得爽,鲜花票票们都向沙场砸过来吧看书的同时不要忘记收藏哦
  • 守护一生的童话

    守护一生的童话

    TFBOYS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真命天女,直到有一天,他们遇见了三个与众不同的女孩……………………………………
  • 穿越千年:绝色王妃称霸天下

    穿越千年:绝色王妃称霸天下

    绝世杀手的生命终结于21世纪,睁开眼时,眼前的一切皆变。她是整个重生大陆都知道的废物—风幽国长征将军府的嫡女。冰冷的眼眸睁开时,她,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废物!遭众人耻笑,忍;遭众人辱骂,忍;遭众人欺凌,杀!看她上天入地,却被妖孽般的他给诱惑,揭发出1亿年的孤寂,只为等她........
  • 镇天破道

    镇天破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叶夜却要那天道成为自己的刍狗!一次野游把叶夜和他的同学带到了异世,太极神图吞天灭地,五爪金龙遨游天际!这里没有律法,没有善良,没有同情,有的只是弱肉强食,有的只是强者为尊!大道崩溃,诸雄崛起,乱世中,叶夜在修真世界演绎出属于他的无尽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