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63200000015

第15章 4 郑伯朝桓王(隐公六年)

郑伯请释泰山之祀(隐公八年)虢公作卿士于周(隐公八年)郑伯以齐人朝王(隐公八年)郑伯以王命讨宋(隐公九年)羽父会郑伯伐宋(隐公十年)蔡人卫人郕人不会王命(隐公十年)王与郑人苏忿生田(隐公十一年)郑伯以璧假许田(桓公元年)王伐郑(桓公五年)

“左传背景”

隐公六年,郑庄公前去朝觐周桓王,可是周桓王却不以君臣之礼接待他。周公对桓王说:“周室东迁,靠的就是晋国和郑国。好好对待郑国以鼓励后来的人,还恐怕人家不来,何况不加礼遇呢?郑国不会再来了。”

起初,郑桓公(周宣王的母弟)接受封爵的时候,按规定有协助天子祭祀泰山的义务。鲁隐公八年,郑庄公请求免除对泰山的祭祀,而祭祀周公;用祭祀泰山的祭田祊地来交换祭鲁国在许的土地。三月,郑庄公派大夫宛将祊地还给鲁国,表示不再祭祀泰山了。

隐公八年夏季,虢公首次出任周天子的卿士。

同年八月,郑庄公陪同齐人朝见周桓王,《左传》评论说:“这是合于礼的。”

隐公九年秋天,郑国用周天子的名义,来鲁国通知攻打宋国的事情。

隐公十年夏天五月,鲁国的大夫羽父会同郑庄公发兵攻打不朝觐天子的宋国,攻下的土地都归属鲁国,当时君子评论说,郑国国君在这件事上可以说懂得治理政事的本体。

同年,蔡人、卫人、郕人没有奉天子的命令,讨伐宋国。

隐公十一年,周桓王在郑国取得四块土地,而把王室叛臣苏忿生的十二块土地赐给郑国。由于这件事的发生,当时的君子责备周王将自己不能保有的土地送给别人,违背了德政和礼节,从而失掉了郑国。

桓公元年春,鲁桓公继位,与郑国重新修好。郑国请求重新祭祀周公和完成祊田的交换。桓公答应。三月,郑庄公用玉璧来交换许田,目的是获得祭祀周公的鲁国的祊田。

桓公五年秋天,周桓王率领诸侯征讨郑国,郑庄公率军抵抗并大败周军。战争中,郑国的将军视聃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但他还可以指挥军队。视聃请求郑庄公下令追击周桓王,郑庄公反对说:“一个仁德的人,凡事都不愿高居人上,又怎敢欺凌天子呢?如果我们能自救,使国家免于倾覆,就足够了。”因此,当夜郑庄公派祭仲足前去慰劳周桓王,并安抚周王左右的臣僚。

“原文”

君子之论事,必使事为吾用,而不使吾为事所用。古今之事所当论者,不胜其多也。苟见事之难者,亦从而谓之难;见事之易者,亦从而谓之易。甚者,反迁就吾说以就其事,岂非为事所用乎?

“译文”

君子评论事情时,必定使事情被自己支配,而不使自己被事情所支配。从古到今应当评论的事情,多得不可计算。假如见到事情困难就也随着说难,见到事情容易就也随着说容易,甚至为了迁就某件事而改变自己的学说,这难道不是被事情所支配了吗?

“原文”

所贵乎立论者,盖欲发未明之理,非徒议已见之迹也。若止论已见之迹,是犹言火之热,言水之寒,言盐之咸,言梅之酸。天下之人知之,何假于吾说乎?惟君子之立论,信己而不信人,信心而不信目,故能用事而不用于事,见在此之事,则得在彼之理,见在前之事,则得在后之理。众人徒知是事,而君子独知事外之理焉。试举一二以明之。

“译文”

创立言论的人的可贵之处,大概是要阐发尚未显明的道理,而不是仅仅议论已经表现出来的形迹。如果仅仅议论已经表现出来的形迹,这就好像说火是热的,说水是冷的,说盐是咸的,说梅子是酸的。普天下的人都知道这些,为何要还借助我的议论呢?只因君子创立言论,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轻信别人的议论,相信内心的体验而不轻信眼见的表象,所以能够支配事情而不被事情所支配,看到这件事就得出也适用于那件事的道理,见到先前的事情,就得出也适用于以后的道理。一般人只知道这件事罢了,而君子却独自知道事情另外还蕴含的道理呢。试举几个例子来阐明我的这个观点。

“原文”

春秋之初,郑之事周,其叛服不一,人之论者亦不一。然皆随事立论,鲜有得事外之理者。

“译文”

春秋初年,郑国对待周王室,时而忠顺时而叛逆,态度不一致,人们的评论也不一致。但都是就事论事,发表见解,很少有得出事情之外所蕴含的道理的。

“原文”

郑伯朝周,桓王不礼之。众人之说,不过以王不礼之为非,此左氏之所已言也。君子论之,则以为王纲既坠,傲固招祸,卑亦纳侮。如夷王下堂见诸侯,礼虽卑,而周益衰;襄王从晋文之召,礼虽卑,而晋益僭。是知桓王之失,不专在于不礼郑伯,而在于不能振王纲。此事外之理,左氏之所未言也。

“译文”

郑庄公朝觐周桓王,周桓王没有礼遇他。照一般人的说法,不过以为周桓王不以礼接待郑庄公是不正确的,这是左丘明已经说过的了。君子评论这件事,却认为周王室朝纲已经废弛,傲慢固然会招致祸患,谦卑也会引来侮辱。比如周夷王走下朝堂来接见诸侯,礼节上虽然谦卑,而周朝的威信也更加降低了;周襄王竟然听从晋文公的召唤,礼节上虽然谦卑,而晋国却更加僭越无度了。由此可知周桓王的过失,不仅只在于不以礼节对待郑庄公,还在于不能振兴周王室朝纲纪律。这是事情之外所蕴含的道理,是左丘明所没有说出来的。

“原文”

周郑交恶,众人之说,不过以畀[1]虢公之政,此左氏之所已言也。君子论之,则以为王者之于诸侯,有畏之之迹,则骄;无畏之之迹,则服。在平王世将用虢公而不敢用,反与郑交质。郑知周畏之,故于将用虢公之初,凌犯王室,蹂践麦禾,略无所惮。在桓王世将用虢公而即用之,未尝犹豫。郑伯知周不畏之,故于既用虢公之后,奉承王命,朝会征讨,初不敢违。是知周郑交恶,不在于用虢公,而在于畏郑。此事外之理,左氏之所未言也。

“注释”

[1]畀:给予,授给。

“译文”

周王室和郑国关系恶化,照一般人的说法,不过以为是授予虢公政权的缘故,这是左丘明已经说过了的。君子评论这件事,却认为做君王的对待诸侯,有惧怕他的迹象,他就骄傲;没有惧怕他的迹象,他就顺服。周平王时,想进用虢公却不敢进用,反而和郑国互换人质,郑国知道周王室惧怕自己,所以在周王室打算进用虢公之初,欺凌周王室,掠夺庄稼,一点都没有忌惮。周桓王时,想进用虢公就立即进用,毫不犹豫,郑国知道周王室不惧怕自己,所以在进用了虢公之后,仍听从王室命令,参加朝会,出兵征讨,不敢有所违背。由此可知,周室和郑国关系恶化,不在于进用虢公,而在于惧怕郑国。这是事情之外所蕴含的道理,是左丘明所没有说出来的。

“原文”

桓王与郑伯苏忿生之田,由是失郑。众人之说,不过谓有锡田之名,而无锡田之实,此左氏之所已言也。君子论之,则以为苏忿生既叛,其田非周之所有,与之以虚名,固足以起郑之怨。然苏忿生者,王室之卿士;苏忿生之田,王室之田。叛臣盗据王之土地,王不能自取,反假他人以取之,安得不取轻于郑乎?是知郑之叛周,不专在于怨周,而在于轻周。此事外之理,左氏之所未言也。

“译文”

周桓王把苏忿生的土地授给郑庄公,因这件事而失去了郑国的忠诚。照一般人的说法,不过说周桓王有赏赐土地的名义,却没有赏赐土地的实惠,这是左丘明已经说过了的。君子评论这件事,却认为苏忿生既然已经叛离,那么他的土地就不再是周王室所有的了,只虚假地从名义上授给郑庄公土地,固然足以激起郑庄公的怨恨。但苏忿生,他是周王室的臣民;苏忿生的土地,就是周王室的土地,叛逆臣子霸占周朝的土地,周朝不能亲自追回,反而想借助于别人来取回,怎能不被郑庄公所轻视呢?由此可知,郑国反叛周朝,不只在于怨恨周朝,而在于轻视周朝。这是事情另外所蕴含的道理,是左丘明所没有说出来的。

“原文”

桓王夺郑伯政,率诸侯伐郑,反为所败。众人之说,不过谓不当夺郑伯之政,此左氏之所已言也。君子论之,则以为郑伯之政在所当夺,特桓王不能正其名耳。当郑伯擅释泰山之祀之时,以废祀而讨之,其名岂不正乎?当郑伯以璧假许田之时,以专地而讨之,其名岂不正乎?使于是时讨之,其名正,其义顺,郑将覆亡之不暇矣。桓王当其时而不能讨,迁延数年,乃无故而夺其政,伐其国,宜郑之不服也。是知桓王之致败,不在于夺郑伯政,而在于夺之非其时。此事外之理,左氏之所未言也。

“译文”

周桓王想夺取郑桓公的职权,率领诸侯讨伐郑国,反而被郑国击败。照一般人的说法,不过说不应当夺取郑桓公的职权,这是左丘明已经说过了的。君子评论这件事,却认为郑桓公的职权应当被夺去,只是周桓王未能使他的名义正当罢了。当郑桓公擅自舍弃泰山的祭祀时,以废除祭祀的名义讨伐他,这个名义难道不正当吗?当郑桓公想用玉璧换取许这个地方时,用独占土地的名义讨伐他,这个名义难道不正当吗?假使周桓王在此时讨伐郑桓公,名正言顺,郑国很快就会灭亡。周桓王在正当时机的时候不去讨伐郑国,拖延了数年才没有缘故地要夺取郑桓公的职权,讨伐他的国家,难怪郑桓公会不服气了。由此可知导致周桓王兵败的原因,不在于要夺取郑桓公的职权,而在于夺取的时机不当。这是事情另外所蕴含的道理,是左丘明所没有说出来的。

“原文”

郑既败王师,乃敛兵而止。众人之说,不过谓郑伯苟欲自救,此左氏之所已言也。君子论之,则以为郑伯未胜,则使视聃射王,其事甚悖;既胜,则使祭足劳王,其辞甚恭。其前之悖,盖出于真情,欲以取一时之胜;其后之恭,盖出于矫情,欲以避天下之责。虽杜预亦信以为志在苟免,而不悟是。郑伯不惟能欺当时,其遗奸余诈,犹能欺千余年之杜预,可谓险矣!

“译文”

郑国已经击败了周王的军队,于是便收兵停止了。照一般人的说法,不过说郑庄公原本只是想救自己的国家,这是左丘明已经说过了的。君子评论这件事,却认为,郑桓公还没有取得胜利时,就让视聃用箭射周桓王,这件事做得十分悖逆;取得胜利后,又让祭足前去慰劳周王,言辞十分恭敬。先前的悖逆,大概出于真实本意,想通过它取得暂时的胜利;其后的恭敬,大概是出于虚情假意,想逃避天下人对他的责备。即使杜预也相信他是为了暂免于灭亡,而不能觉悟到这一点。郑桓公不仅骗过了当时的人们,他遗留的奸诈还能骗过一千多年后的杜预,可称得上是阴险啊!

“原文”

盗贼以盗贼自处,其情犹可恕;盗贼以君子自处,其情尤可诛。是知论郑伯者,不当信其苟免之言,而当疾其诈为苟免之言。此事外之理,左氏之所未言也。

“译文”

盗贼以盗贼的身份自处,在情理上还可以饶恕;盗贼以君子的身份自处,在情理上尤其可恶,应被诛杀。由此可知,评论郑桓公的人,不应当相信他暂且免于倾覆的话,而应当痛恨他假意说暂且免于倾覆的话,这是事情另外所蕴含的道理,是左丘明所没有说出来的。

“原文”

大抵论事之体与叙事之体不同。叙事者,载其实;论事者,推其理。彼方册之所载,既序其事之实矣,论者又从而述其事,曾不能推事外之理,是与序事者无以异也,非所谓论事也。况方册既已序之,何待吾复为赘辞以序之?虽削吾之论,于彼之事岂能有所损益乎?是吾之论反待彼之事而立,而彼之事不待吾之论而明也。故善论者事随于论,不善论者论随于事;善论者事资于论,不善论者论资于事。苟论资于事,是论反为事之累也,尚何以操笔为哉?

“译文”

一般说来,评论事情的文体和记叙事情的文体不一样。叙事文记载事实;议论文推究事理。书上所记载的,已经记叙了事情的真实情况;评论者又接着陈述这件事,却不能推究出事情另外所蕴含的道理,这就和记叙事件没有什么差别了,这不是所谓的评论事情。何况书上已经记叙过了,还需要我再用滥余的词语陈述一遍吗?即使删掉我的评论,难道还能对那事情有所损害吗?所以我的议论反而要凭靠着事实才能成立,而事实却不用凭靠我的议论就彰明了。所以说善于评论的人使事实跟随着评论,不善于评论的人用评论附会着事实;善于评论的人用事实支持论点,不善于评论的人用论点支持事实。假如要用论点来支持事实,那么论点反而成为事实的拖累了,还提起笔来干啥呢?

同类推荐
  • 中华商圣:12位中国著名商人的财富传奇

    中华商圣:12位中国著名商人的财富传奇

    本书讲述12位中国商人在为人处世、经商致富中超常的智慧、敏锐的眼光、从容的心态和果敢的决策,他们经历起起伏伏,但始终延续着商业经济血脉。他们曾经是我们民族的商业图腾,是中华史册上彪炳千秋的商魂。
  • 包容:好心态好情绪快乐一生

    包容:好心态好情绪快乐一生

    本书指出人应当有一颗包容之心,包容可以让我们结交众多的良朋益友,能够帮助我们化解各种矛盾冲突。如果我们学会包容自己、包容生活以及包容我们接触的一切人和事物,那么在包容的过程中,伴随着好心态和好情绪,就会在快乐中幸福一生。
  • 20几岁必须要知道的赚钱法则

    20几岁必须要知道的赚钱法则

    对于20几岁的年轻人来说,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你敢想、只要你敢做、只要你够胆量,就会取得成功。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只要你有心,就能发现潜藏在我们身边的赚钱机会。
  • 行动: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你的行动力

    行动: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你的行动力

    如果你想在一切就绪后再行动,那你会永远成不了大事。有机会不去行动,就永远不能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人生不在于有什么,而在于做什么。身体力行总是胜过高谈阔论,经验是知识加上行动的成果。
  • 让学生明晓事理的66个故事

    让学生明晓事理的66个故事

    励志就是勉励自己勤奋向学,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志,就是心愿所往,心之所向,是未表露出来的长远的打算。汉代班固《白虎通·谏诤》里“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的话,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励志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应该从小学起,终生不辍。
热门推荐
  • 万道杀神

    万道杀神

    我楚风云,万道皆杀!拳可断木,裂石,摧碑,平丘,毁山,碎渊,撕空,震乾,灭苍。剑可开山,断江,倒海,摧城,升龙,摘星,降妖,伐魔,诛神。
  • 凯特·肖邦短篇小说集

    凯特·肖邦短篇小说集

    凯特·肖邦于1870年嫁给了奥斯卡·肖邦,一个棉花商。两人先是住在路易斯安那的新奥尔良,后又搬到一个大农场和讲法语的阿卡迪亚人住在一起。在1882 她丈夫去世之后,肖邦与她的六个孩子返回圣路易斯。朋友们鼓励她写作。她在快四十岁的时候出版了第一本小说,《咎》。代表作《觉醒》写于1899年,但是 由于小说以对通奸同情的笔调刻画女主人公“性意识”的觉醒,大胆表露她追求婚外情的爱情观,小说一出版便在美国文坛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震惊了全美的书评人 和读者。
  • 穿越之贵妃倾城

    穿越之贵妃倾城

    前世困苦无依,在孤儿院长大,受尽凌辱,逃出孤儿院后又被拐卖,负伤逃回,身上留下许多疤痕,在一家工厂上班。岁月流逝二十八岁的她温饱勉强解决,未来会是如何?一场穿越,改变了她的命运,庶妹陷害吗?让你知道什么是自掘坟墓!姨娘算计吗?让你明白自己是不是好欺负得主。进宫之后,嫔妃之间,勾心斗角,一步步走上贵妃的位置。但这一生荣华,真是她想要的吗?
  • 大决战:平津战役

    大决战:平津战役

    该书反映的是解放战争的主体——三大战役中的平津战役情况。平津战役以1949年1月14日攻打天津的战斗作为明显的起始点,其余都是对国民党军队分割包围,且围而不攻,仅发生一些小规模战斗。尤其是北平,通过我党艰苦细致地对时任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的傅作义做工作,得到和平解放。结束的时间以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正式进入北平为标志。该次战役,与辽沈、平津战役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都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和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反动力量经过多年较量之后的决战;是打倒蒋介石、成立新中国前夕的决战。不同点是战役发生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驻地西北坡周围,又以我国著名的古都和新中国未来的首都北平为中心。这一战役中,有40%的国民党军队不属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其统帅也不是蒋介石嫡系将领,而是当时国民党军内部非嫡系的代表人物傅作义将军。上述的相同之处,决定了这一场决战的残酷性和重要性;而上述的不同处,又决定了这场决战的灵活性和重要性,使得这场战争呈现出来的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并不都是冲杀与血战,还有大量既复杂又紧张的另一条战线的斗争。而这种斗争的结果,则是古都北平的和平解放。
  • 寻屋记

    寻屋记

    这是一群热血,勇敢而单纯的少年。为了寻回一夕之间突然消失的家园他们毅然踏上了充满奇幻、诡异、凶险的冒险之旅……他们见到了狮子被老鼠追得满世界逃跑的颠倒世界,也险些在同梦魔的较量中永远沉睡于梦境疆域当中,他们领略了火山的恐怖岩浆,也站在雪山巅峰一览眼下壮美景象。一路上他们哭哭笑笑,吵吵闹闹,在寻找家园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成为彼此家人一般的存在……
  • 大话貂蝉:忠告女人如何获取一生的幸福

    大话貂蝉:忠告女人如何获取一生的幸福

    作为一个女人,怎样抓信男人的心?怎样经营好自己的婚姻?怎样做人做事?怎样展现自己的魅力?本书紧密结合当今的时代特点,通过大话貂蝉的故事以及她与甘夫人、小乔等人的交谈娓娓道来。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多角度、深刻地阐释了“一个女人如何去做,才能获取一生幸福”这一永恒主题。
  • 复仇修罗之暗夜校园

    复仇修罗之暗夜校园

    她们二人是修罗,地狱来的恶魔。背叛,是她们所恨,她们认为自己不会动情,可是他们二人闯进了她们的世界。她们的复仇是否因为他们而放弃?这剧情该往哪儿发展?他们的背叛又在她们的心上留下了创伤,她们还会原谅他们么?
  • 枭臣

    枭臣

    穿越至大明孝宗弘治年间,成为一名世袭锦衣。江山变幻,荣衰谁主。喝一杯满殿香,且看那红尘俗景。嚼一块虎皮肉,且听那雨打浮萍。哼一曲临江仙,且随那风起云涌。呼一声大丈夫当如是,这才要独掌权衡。且看锦衣缇骑,股肱心腹,鲜衣怒马,绣春刀出…扬威锦衣卫,一把血刀屠倭寇、斗藩王,开创锦衣霸业。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将军花白发,征人空回首。短褐垂首笑,长衫倚红楼。我怜大好关山月,又笑北疆好个秋。回首无人处。也罢!敬尔一杯酒。遥想年少时,戈矛同仇——穿越,权倾天下烽烟四起,乱世纷争,各国交战,群雄争霸,豪杰喋血战场,看帝王金戈铁马,恣意恩仇,长剑所指,气吞万里如虎!
  • ABC's of Science

    ABC's of Scienc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阴阳归一

    重生之阴阳归一

    武功卓绝、红颜相随得此人生、夫复何求人世间红颜莫过于祸水,大业未成,身死妻失,可悲可叹。沧桑绝情死后重生,为证大道,阴阳归一。校花、秘书、老总……只在戏谑之间,所谓强奸不是罪,罪者乃强奸未遂之当代霸主而今风流,且看阿呆如何将天下玩弄于股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