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54900000042

第42章 五、“以道统法”

道家认为自然或社会的理想模式或秩序不是建立在权威的机制之上的,而是建立在事物间自然秩序基础之上,因此老子提出了“法自然”的主张。《淮南子》认为道德是治国之本,“国之所以存者,道德也”,以道治国是道家所主张的最高也是最基本的治国方略。但由于世道的纷杂和争夺的加剧,法作为一种强制性约束社会行为的方式在战国和秦帝国统治时期受到了极端的重视。法治成为一统天下的重要手段,但苛法暴政加速了政权的灭亡。因此鉴于秦亡的教训,汉初思想家对法家的批判最为激烈。《淮南子》虽然对法家人物基本上持排斥的态度,但在论述治国方法上仍吸收法家有益的法治思想。法家是以法作为治国的根本,“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刑罚成为治理国家的最高权威和标准。“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是否推行法治是国家强弱的关键。黄老学开始将法与道相结合起来,以道强调法的合理性。《经法》首篇就是《道法》,开篇就提出“道生法”,但实际上把法作为判断一切的最高标准和依据。“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因此,有学者认为黄老学实际是道法学,形式上是以道作为万物的根本,实际上是援道入法论证法的合理性,强化法的推行以保证和实现君主的无为而治,因此,黄老学仍带有浓厚的法家色彩。

(一)法“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

《淮南子》首先肯定法律在治理社会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立政者不能废法而治民”,“成国之道……官无失法”,“夫民之好善乐正,不得禁诸而自中法度者,万无一也。下必行之令,从之者利,逆之者凶”,认为民众的自制性差,必须用法令约束,因此法的威慑性和强制性的一面在政治治理中是必须的。《主术训》对法较为重视,提出“义生法”,这是对法的来源的一种不同于黄老学的看法。“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故通于本者不乱于末,睹于要者不惑于详。法者,非天堕,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是故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所谓亡国,非无君也,无法也。变法者,非无法也,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首先,从法的产生来看,“法生于义”体现了法的公平、公正和客观性。“法而无义,亦府吏也,不足以为政”,但追根溯源,法是“发于人间”的,说明法是源于现实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法应具有人道、人性的内容,是以人作为制法的基本依据。法的制定必须合乎人心,即具有普遍性,这是法的人性化的一面,是人类约束自身行为的一种方式。因此,从本原上来说,人为本,法为末。同时法的制定与确立需要有检验的过程,有是否适应的问题,且君与民同法。法→义→众适→人心,法应以人为本,合乎人心,立足于人心,才不会引起民众的反抗,因此,法最终是源于人心而制定的,其推行又是实现人自身目的的重要手段,具有人本主义的思想。其次,从法之实施看,君主既是立法者,同时在执法中又是表率,以身为仪,检验法令的可行性,才能令行天下,因此君主也应受法的约束,以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普遍约束性,从而用法限制了君主的行为。再次,从法的变更看,亡国是由于没有建立公正的法令,变法是因为原有的法令已经失去效力,无法再推行下去。所以,从以上三方面可见,法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所以为法者,与化推移者也。夫能与化推移为人者,至贵在焉尔”,人是“所以为法”的依据,法的变更也是以人为根据的。因此,从对法的来源、变动原因和目的分析来看,人重于法,人为本,法是服务于人的。“天子发号,令行禁止,而以众为势也”,法令必须合乎人性、合乎民众的切实利益,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策才能易于贯彻执行,其统治则会受到百姓的支持。因此,“法度制令各因其宜”,“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法制应以是否适合现实的需要作为存废的条件,“宜”是重视制度现实适应性的重要表现。

此外,法还是制臣、禁君和实现无为的重要手段和保障。“言事者必究于法,而为行者必治于官。上操其名以责其实,臣守其业以效其功,言不得过其实,行不得逾其法,君臣辅凑,莫敢专君”,言与行都必须以法为准,不得超越法律的界限。君主所操之名实际就是法律对臣的职守的强制规定,因此臣的言行必须符合法律规定,这是君制臣的法律保障。由此可见,君主的威严是靠法的推行树立的,法是君主治理的重要法宝。“法者,天下制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故法律度量者,人主之所以执下,释之而不用,是犹无辔衔而驰也,群臣百姓反弄其上。是故有术则制人,无术则制于人”,“术”就是法律度量,是统治者的重要手段,《淮南子》把“术”作为区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键点。

若实现“无为”,除了认识事物规律外,还需借助外在的制度如法、礼义等条件。“悬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法籍礼义,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指出了无为与法的关系。法代表着公正、公道,因此法无贵贱、贤与不肖之分,而是人人平等。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道的特征,法健全时,道就得以推行。“法”既是君执下的统治术,又是禁君的方式,同时也是无为之治的保障。重法是为了禁君、实现无为。而“法籍礼义”是限制君主的独断,以“其言莫从己出”而是从法而出的就被视为无为。由此可见,《淮南子》以法律的完备治理社会,以法令代替君主的言语,则君主自然无为而治。相对于董仲舒的以天制君,君决定人事的一切的天君观念是一种进步。《淮南子》重视法,并且是要以法禁君,对君非一味遵从,有积极进步的合理性,因此与当时强化和独尊皇权的武帝自然难合。

(二)“法之生也,以辅仁义。”

《淮南子》认为法的制定不能脱离自然规律,必须因循自然。

由此引自然入法,“法修自然,己无所与”,法应当具有客观性,不应带有个人的主观判断,以确保法的公正合理。

法可以调节民俗,“法度者,所以论民俗而节缓急也”,变的依据是以人为本,“悬法设赏,而不能移风易俗者,其诚心弗施也”,同时应考虑到地域差异,因此应因俗制法。俗变则法变,二者是相互影响的。改变民风民俗仅靠外在的强制是难以完全有效的,法的约束性必须依赖统治者的真诚之心才能真正感化民众。法律应因时而变,“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今世之法籍与时变”,“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法的实施有利于政策的统一和贯彻,法代表国家整体的利益,但反对在制定法律时玩弄智术,“偷利不可以为行,而智术不可以为法”,从治理社会而言,法必须是正当而且须合乎实际的需要。

法作为治国的一种工具,是必不可少的,但不是治国的根本方式和依据,法的制定与推行还依赖于伦理道德。“仁义者,治之本也……且法之生也,以辅仁义,今重法而弃义,是贵其冠履而忘其头足也”,仁义与法度是主次之别。“故法制礼义者,治人之具也,而非所以为治也。故仁以为经,义以为纪,此万世不更者也”,礼义在这里是指礼仪,与法制对应,是具体的规范,是治世的手段;后面的仁与义是抽象原则,是道义,仁义如道,是治世的根本。“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与礼义是一体的。“故国之所以存者,非以有法也,以有贤人也;其所以亡者,非以无法也,以无贤人也”,“知礼义”是行法的依据。“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国家存在的根本不在法而在于仁义和贤人,从而将道德伦理的重要性置于了法律之上。

儒法之道是社会之道,儒之道具有社会伦理的特征,而法家之道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汉代统治思想由注重法逐步回到礼,意识到法的制定必须基于现实人们的是非观和善恶伦理道德标准。注重维护社会等级的有序性是儒法二家思想一致的基础,但在具体组织管理社会时,在多种治理方式中谁占主导,两派有分歧,于是有礼法之争,而礼与法对社会各阶级具有不同意义。义是儒法二家认为制定礼、法的重要依据,是最根本性的,礼仪制定的依据是礼之义。礼是预防犯罪和非道德行为的重要手段,而法是礼的约束失范后采取的必要的强制性措施。秦以法治国加速了帝国的灭亡,汉鉴其亡,逐步改变苛法在治国中的地位,法家也随之失势,统治策略由法治转向礼治,并开始重视习俗,汉代以德和以孝治国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对西周礼制的回复。由外在的强制性逐步走向道德的规范性和注重心理、风俗习惯,开始从感化人的内心入手。《淮南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转变的思想倾向。

以礼义治国,是将儒家伦理观念运用到政治领域,通过政权的力量实现了道德最高教化的目的。而道德的认同感、亲切性则掩饰了政治的残酷与压迫的实质,更有利于上层阶级的统治。儒家学说是以社会伦理为本位的价值观,以调整现实社会各阶级利益关系为目的的,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淮南子》正是基于现实治理的考虑而容纳了儒家的观念。

(三)“道统法”与“治在道,不在圣。”

对于道与法的关系,在战国和秦汉时期成为讨论的重要议题。战国时期,法家盛行,出现了道法并提甚至并称的现象。“明王在上,道法行于国”,“道法万全,智能多失”,“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作也;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也”,给予了法除道以外最高的地位。汉初,法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排斥,《淮南子》总的来说是重道轻法。在《淮南子》看来道是宽大无私的,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而法是变动的,且法不能独行,必须以道统之。“故有道以统之,法虽少,足以化矣;无道以行之,法虽众,足以乱矣……治国,太上养化,其次正法……日化上迁善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治之上也。利赏而劝善,畏刑而不为非,法令正于上而百姓服于下,此治之末”,《淮南子》不言黄老学的“道生法”,而提出“以道统法”,由此取消了法的本原的至上性,将二者区别开来,强调法的制定必须基于现实的正义和人心,并认为法应因时而变。在治国上,《淮南子》主张应以道德为本、刑法为末。“夫钳且、大丙不施辔衔而以善御闻于天下,伏戏、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于后世,何则?至虚无纯一,而不?喋苛事也。《周书》曰:‘掩雉不得,更顺其风。’今若夫申、韩、商鞅之为治也,?拔其根,芜弃其本,而不穷究其所由生。何以至此也?凿五刑,为刻削,乃背道德之本,而争于锥刀之末,斩艾百姓,殚尽太半,而忻忻然常自以为治,是犹抱薪而救火,凿窦而出水”,道家所崇尚的至德之世是不存在法度的。从古今对比的角度说明了至德的先在性和法度的后天性,认为苛法违背了自然道德,强调德与法的对立性,因此,道德为治世之本,而苛法只能加剧社会的矛盾和混乱。

儒道二家在治国观念上有所不同。“故法虽在,必待圣而后治”,儒家推崇的是圣人之治,并且认为圣人是顺利推行法治的关键,这样才能够保障法治的无偏颇。法的制定与实施都有待于圣人。而道家崇尚道治,“治在道,不在圣”,视道治为治国的最高依据和法则,认为圣人也应服从道治,是对儒家唯圣人观的否定。由此看出,《泰族训》和《原道训》明显地分别是由儒道二家学者所作,反映出儒道二家分歧之所在:儒家崇圣,道家尚道。

此外,在治国的最终依据方面,儒道二家又有差异。“德不内形,而行其法藉,专用制度,神?弗应,福祥不归,四海不宾,兆民弗化。故德形于内,治之大本。此《鸿烈》之《泰族》也”,从德与法的比较中认为,法不可专行,必须以德为本,德为内而法为外。而《齐俗训》又提出以道治德,“故先王之法籍,非所作也,其所因也。其禁诛,非所为也,其所守也。凡以物治物者不以物,以睦;治睦者不以睦,以人;治人者不以人,以君;治君者不以君,以欲;治欲者不以欲,以性;治性者不于性,以德;治德者不以德,以道”,“国之所以存者,道德也”,君主是人世的最高治理者,有存在的必要性。在道与德之间,最高的统治原则是道治。由物回到道的层层逆推过程,正说明了道产生万物却又是万物存在的最根本的依据。但在现实社会中,德是道在人世中的显现,必须从树立人的内在道德入手,德治在治国方法上居于首要地位,由此就需深入把握《淮南子》的道德伦理思想,这是《淮南子》进行理论建构的现实落脚点,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根本出路。

同类推荐
  • 人生大师论哲理智慧(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人生大师论哲理智慧(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精选了泰戈尔、卢梭的关于人生哲理的论述:有“人生的意义”、“追求幸福”、“生命的完美”、“文明的衍生”、“生存的孤独”、“万物的根源”等。
  • 论语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同时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伦理思想以及教育原则等。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主要从原文、注释、译文、解说四大方面进行精练的解读。同时适当穿插孔子门人故事,以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孔子及孔子所处的时代。"
  • 弗洛依德谈自我意识

    弗洛依德谈自我意识

    人类对其环境所作的改变,我们称之为文化。我们的文化就是人类心灵激发其肉体所作的各种动作的结果。依我看来,人类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人类地位增进的原因。例如,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自己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奉献乃是生活的真实意义。假如我们在今日检视我们从祖先手里接下来的遗物,我们将会看到什么?他们留下来的东西,都有是他们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 芝麻与百合

    芝麻与百合

    芝麻,不是一个开启阿里巴巴财富之门的咒语,而是一个隐喻。任何一个追求品位生活的青年(尤其是男青年)都应该掌握通向智慧宝库的钥匙,那便是亲近经典、分享激情。百合,是圣洁的象征,代表了女性的忠贞与纯洁。首先要培养女性的外在美,但更要注重她的学识、个性和情感的锻造,她的魅力体现在自身、丈夫和孩子的幸福程度上。生活中有很多悖论,不要让这些谜团破灭我们的憧憬,让希望的光亮不会因为不可抗拒的岁月而暗淡,用艺术来点亮未来。
  • 毛泽东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兴盛

    毛泽东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兴盛

    本书上篇阐述了在中国精神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毛泽东哲学的孕育、产生和发展过程;下篇探寻了毛泽东哲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哲学意识的关系等。
热门推荐
  • 冷酷王爷毒蝎妾

    冷酷王爷毒蝎妾

    宁颖是前世受过亲人背叛的人,这一世她再也不会相信任何人,宁可我负天下人,莫让天下人负我。韩木飞是明国的战神,冷酷无情,却只对一个女人动情,没想到这个女人毒若蛇蝎。一个毒妇,一个暴君,最后是谁征服了谁,两只带刺的刺猬能有幸福的生活吗?冷酷王爷毒蝎妾,带你领略别一番的柔情。爱是冰,是火,是你的选择,冷酷的王爷怎样才能夺得毒妇的心,考验的是爱情还是心,或者两者都是,他们能够拨开重重迷雾,走到一起,我们一起来看是否是幸福的结局。
  • 在重庆的日子

    在重庆的日子

    一个从外地通过中考被迫离开父母来到重庆的女孩,在新的城市里会遇到怎样的奇遇?亲情,友情,是什么迷惑了女孩的双眼?因为与他们的相遇与认识,导致了她要忍受他人的嘲笑,妒忌,猜疑,在这,她又能否安静平常地过完三年,还是,,,这是一个女孩的经历,可是谁又能料到最后的结果呢?是冷漠如冰,拒人千里的他?还是阳光帅气的他?是可爱吃货的他?还是酷爱舞蹈,十分腼腆的他?还是腹黑如狐的他?还是他……是谁乱了她平静的生活?或者说是谁乱了他们的生活?本文纯属虚构,请勿当真。慢热。
  • 泣血玄黄

    泣血玄黄

    绝心崖,自古以其高险闻名。传闻崖下妖兽极其残暴嗜血。可现在,崖上却站着一个男人。其周围立满各路人士。“施主,你杀孽太多,到我菩提寺诚心忏悔,方可解脱”亦可以救你一命。“苦心大师,劳你牵挂。我自凭本心,圣战之时,我可退过?如今功高盖主了么,呵呵,他也怕了?既然他要杀我,那么”。他淡淡将手按在剑柄,那剑微微颤动,发出兴奋的清鸣。“施主,此剑一出,家人旦夕”。苦心又劝。沉默,有风,吹过,挑逗着每一个人的心。良响,“罢,曾经之战,你们都是我最坚实的后背,是最亲的手足”。他低头“随天啊,你饮过诸天神魔之血,今天,来尝尝我的吧”,问天,原来那剑名随天。“大师,她已有身孕,劳烦将他们照顾”。说完,拔剑。
  • 爱上左边腹黑男

    爱上左边腹黑男

    她的左边,是翩翩如玉的英俊少年言默之,温润如玉、气质清雅,但是这个她暗恋的腹黑美少年,却在长长的岁月里,于不动声色中,渐渐占据她的心间。而她的右边,虽然是嬉闹无度的愣头小子盛天祁,却在同样懵懂的时光里对她倾心相交,暗生情愫。故事就从她坐在两人中间的那一刻,不经意的开始---------
  • 昏婚欲坠:妈咪向左向右

    昏婚欲坠:妈咪向左向右

    乐迦琴在婚姻遭遇第三方势力入侵后,相信丈夫的她选择沉默和不解释,但是却因此和丈夫的关系一度陷入冰窟。这个时候,她在自己从小生长的燕城认识了小自己五岁的荣城。一度曾谈婚论嫁,但是命运总是未知的。她后来回到丈夫身边,过着平静的生活,直到有一天荣城忽然出现在她面前.......
  • 乱氏春秋

    乱氏春秋

    因为一次貌似偶然的意外,狙击手景离穿越到了华伦大陆。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富饶土地上,百族林立,鸟鸣兽嘶,刚刚获得独立仅仅三百六十年的蓬德帝国表面上虎踞龙盘,实则内忧外患。就在这一个即将风雨飘摇的动荡乱世,兵痞景离自十万大山内走出,带着一群或热血或狡诈的青年,开启了一个逐鹿中原的时代,也亲手缔造了一个盛世的到来。“只要暴风雨留我一口气,太阳出来后我便站到云端。”
  • 大导演时代

    大导演时代

    一场意外,一梦四十年,他来自未来。黄金时代的好莱坞风起云涌,且看他如何改变人生,改变未来。本书已经签约,请各位放心收藏。
  • 高考满分作文分类大全

    高考满分作文分类大全

    高考作文题目越来越多变!内容越来越宽泛!怎么办?如何理清写作思路?如何把握得分要点?如何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读满分,学满分,得瀵分!本书汇聚最新五年、全国各省市、三百五十篇高考满分作文精心的分类,精到的解渎,精妙的点评,精彩的文句让你步步为营,一举功成!
  • 天下第一:神偷狂妃

    天下第一:神偷狂妃

    某日,她一身黑衣素裹,脑海中浮现出大堆文物。突然:“娘亲,你为何笑得如此阴险?”“儿子,娘亲打算出去办完事,给你买糖吃!!”“娘亲,你偷东西就直说,干嘛撒谎?”“明天还想不想吃饭了?”“…娘亲,我错了,我这就去拦着爹爹”“……”于是,某娃拉住正在找某女的某男:“爹爹,娘亲说让我们先用膳。”“皇上,皇上大事不好……”不久,太监来报“何事?”他挑眉“那个…皇后娘娘…不见了”他云淡风轻道:“去找,皇宫四壁高墙,皇后跑不了""可是,皇上,皇后真的不见了”他妖孽般的一笑“是么?”未及,她抱着怀中的财物偷偷往皇宫路上赶,不料身子被人一抱起,对上的是一对戏谑的眼神:“还想去哪?”“金……金库。”
  • 穿越之龙凤呈祥

    穿越之龙凤呈祥

    当一个女人遇到许多男人的时候,是该自叹倒霉还是好好享受温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