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50800000011

第11章 梁祝走俏风靡港台 导演跳槽官司不断

“港姐”选美一箭双雕,黑白片《后门》囊括“亚展”12项大奖,《千娇百媚》让林黛梅开二度,《不了情》再次获奖……“邵氏”堪称“中国电影获奖之最”,但“邵氏出品叫好不叫座”,票房价值却不景气。邵逸夫以一部《梁祝》力挽狂澜走出低迷,从此黄梅调风靡港台。不料大导演李翰祥毁约“跳槽”被告上法庭与“六叔”对簿公堂,“邵氏”从此官司不断。

1959年,“邵氏”参与“港姐”选美,既发掘了人才,又让《香港小姐》一片大爆冷门,终于走出了“康城电影节”失利的阴影,迎来了一片光明。

1960年,“邵氏公司”最得意的一笔,莫过于那部黑白片《后门》,竟然在当年的第七届亚洲影展上一举囊括12项大奖——真是大爆冷门!

黑白片《后门》能有此奇迹并非偶然。

到了1960年,香港影坛的彩色片已蔚为大观,观众已经司空见惯了。于是,深谙商战之道的邵逸夫在准备拍摄《后门》一片时,就和他的大导演李翰祥别出心裁,决定一反常态,改用观众久违的黑白片。对于这部影片,邵逸夫是寄予了极大的期望的,他要用这部黑白片《后门》一洗“康城国际电影节”之耻,还要在1960年的第七届亚洲“影展”中夺冠。当时作出这种决定,实在是惊人之举,这是需要一定的商战眼光,还要有一种“输得起”的魄力的。所以事后圈内人都说,这种事情也只有“六叔”邵逸夫才能做得出来,换了另外任何人都不行。

那一天,李翰祥来见邵逸夫,拿来由王月汀根据徐纡的原著改编的剧本《后门》,对邵逸夫说:“六叔,今年的亚洲影展,我准备用这个《后门》去爆冷门。”

邵逸夫一听,异常高兴,大声说;“好啊,翰祥,应该有这种志气!你说说,准备怎样去爆个冷门?”

李翰祥说:“我想听听六叔的意见。”

邵逸夫想了想说:“翰祥,我想把这部影片搞个黑白的,你看怎样?”

李翰祥一听,觉得有点意外,迟疑地说地说:“黑白片?”

“对!黑白片。”邵逸夫又不容置疑地重复了一遍。他接着说,“我想这种本子只有用黑白胶片,才能展示最佳的表现形式,才能最完美地表达艺术的本来面目,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再说现在彩色片太滥了,也应该让观众换一换口味。”

李翰祥听邵逸夫这么一说,也认为他说得有道理,觉得六叔真是一位有追求的人。他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李翰祥也认为在当今彩色影片的一统天下,突然、爆出一部黑白片来,观众的反应肯定是不同反响。

邵逸夫见李翰祥久久没有开口,又接着说:“我敢断定,单一的色调,有时会胜过五彩缤纷的彩色,给人一种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感觉,关键是要有与形式相吻合的剧本。现在你说的这个本子很适合黑白片,那正是求之不得的事。你就大胆地干吧,我支持你,我更相信你的艺术直觉。”

李翰祥听邵逸夫这么一说,当时,对李翰祥就来了情绪,就说:“好吧,我就照你说的都干,搞一部黑白片吧。”

听说“邵氏”要拍黑白片,许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大家都认为,当今是什么时代,还玩那破玩艺儿。但是,邵逸夫和李翰祥我行我素,不为旁人的议论所左右,全力以赴地投入了《后门》的制作。

《后门》一片还是由当红影星蝴蝶、王引“领衔主演”,李香君“主演”,赵明、王爱明、翁木兰、井渺、高翔、马笑侬等人“联合主演”。经过了三个月的精雕细刻,终于杀青问世。结果真的在1960年的第七届亚洲“影展”上,一举囊括了该次影展的全部奖项共十二个。这种殊荣可谓石破天惊,空前绝后,一时间,成为香港各种新闻媒体的头条新闻。

邵逸夫终于如愿以偿,一雪康城失利之耻。从此,李翰祥也更加佩服邵逸夫的眼光,就在“邵氏公司”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

《后门》获奖后。邵逸夫又跟李翰祥商量。他说:“翰祥,我们现在不能再拍黑白片了。这就像当年诸葛亮玩空城计一样,只能玩一次,不能玩第二次。我们现在还是拍我们的古装片吧。”

从此,李翰祥就在“邵氏公司”开拍了一系列的古装片。继影片《扬贵妃》之后,他接二连三地开拍了《王昭君》、《武则天》、《倾国倾城》等多部古装影片。

《倾国倾城》一片是“邵氏公司”中大导演李翰祥的历史宫帏片中的代表作,在开拍时,“邵氏”的大牌明星云集一堂,是一部描绘慈禧垂帘听政三十年后清宫权利斗争的历史巨铸。著名演员卢燕饰演慈嬉太后。李翰祥破格起用动作明星狄龙饰演窝囊的光绪皇帝,姜大卫饰演的小太监寇连材。该影片荣获1975年第十二届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奖”,卢燕获“最佳女主角奖”,陈景森获“最佳彩色影片美术设计”。

中国驴,e Mule,edonkey,下载,医学,肿瘤,远程就诊1975年,香港影坛是风月片的天下,李翰祥劝说本来不看好清宫历史戏的邵逸夫开拍《倾国倾城》。邵逸夫批准巨额费用,在邵氏影城里不惜工本搭设了金碧辉煌、气势宏伟的故宫太和殿假景,在当时堪称香港电影界搭设布景之最。由于李翰祥精雕细刻的导演功力,演员表演的成功,假布景几乎到了可以乱真的地步,《倾国倾城》在香港一炮打响,名噪东南亚,电影拷贝一直卖到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到了无人不叫绝的地步。甚至在祖国内地刚刚粉碎“四人帮”不久,流入北京、上海等地“内部放映”,得到一些著名电影艺术家的赞许。另据说,姜大卫、狄龙的恩怨是因拍《倾国倾城》而生。

“邵氏”的大导演李翰祥充分发挥“邵氏公司”女明星众多的优势,把我国的“四大美人”和一些历史上有影响的女人,几乎全都搬上了银幕。让“邵氏”摄影棚里,一天到晚花团锦簇,万紫千红,一派古色古香。

这一年当中,李翰祥执导的影片,后来都陆陆续续在各项比赛中获奖。其中《杨贵妃》一片,获1962年度的第一届“金马奖”的“优等剧情片”;

《武则天》获1963年度的第二届“金马奖”的“优等剧情片”;

《倾国倾城》获1975年度的第十二届“金马奖”的“优等剧情片”。

拍完了《扬贵妃》之后,李翰祥又马不停蹄,再拍《千娇百媚》一片。

《千娇百媚》的剧本是邵逸夫推荐给李翰祥的。一天,邵逸夫派一秘书来请李翰祥。一见面,邵逸夫就说:“翰祥,我这里有个本子《千娇百媚》,我看很有根基,把它拍出来,参加今年的第八届亚洲”影展“,说不定又可弄个奖杯来。”

李翰祥一听,又来劲了,忘记了这些日子的疲劳,连忙说;“六叔,快把这个本子拿来让我先看看,如果真是有基础的话,我一定不会让你老人家失望。”

李翰祥接过本子,回去之后,连夜就把这部几万字的《千娇百媚》一口气读完了,并写出了导演阐述和分镜头剧本的提纲。

几天之后,《千娇百媚》一片,就在“邵氏”摄影棚里开机了。为了抢时间,这部片子几乎是这边在开拍,那边还在搭布景,赶道具。这种拍摄速度真是罕见。这一次,李翰祥又请来了第一次加盟“邵氏”,就在《貂蝉》一片中立下头功的老搭挡林黛。李翰祥要让林黛梅开二度,再捧回个大奖回来,不致于让“六叔”失望。

李翰祥和林黛可谓是黄金搭档。两人果然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影片拍得既顺利又如意,仅仅两个来月的时间,《千娇百媚》就一气呵成。邵逸夫调来拷贝一看,不禁拍手叫绝,大加赞赏。他根本没有想到,能有这么好的效果。看来今年拿奖是没有问题的。

果然不出邵逸夫之所料。在第八届亚洲“影展”上,林黛又载誉而归,捧回了个“最佳女主角”的金杯。邵逸夫不禁喜笑颜开,对林黛更是宠爱有加。想到当时挖空心思去“挖”林黛,虽然花去了那么多的感情投资,现在看来还是值得。

继《千娇百媚》之后,李翰祥又把搁在一边多时的剧本《一毛钱》捡起来开拍。这个剧本是李翰祥在开拍《扬贵妃》之前,就在着手修改的。当时,由于邵逸夫要他拍《扬贵妃》,便把这个剧本搁下来了。这样一搁就是几个月,李翰祥一直耿耿于怀,他始终认为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本子。于是趁现在松一口气,就把它修改完毕进行拍摄。

《一毛钱》是在这一年的最后的日子里开拍的。拍成之后一投放市场,却大出李翰祥之意料,观众反映异常冷淡,既不叫好,也不叫座,影院冷冷清清,一 片萧条。

如果仅仅是《一毛钱》如此,那倒不过真是“一毛钱”,小事一桩罢了。但是,这时不叫座的不仅仅是《一毛钱》,就是连后来连连获奖的《扬贵妃》、《武则天》、《王昭君》、《倾国倾城》这样的影片,观众也反响平淡,全没有当年推出《貂蝉》和《江山美人》时的那种轰动,那种红火,那种热闹。

这种反常的现象,令邵逸夫连呼:“大跌眼镜!大跌眼镜!”

上面说的那些影片可都是“邵氏公司”的大制作,不但选题好,投资也大,花的本钱可不轻啊!幸亏“邵氏”现在是一家实力雄厚的大公司,要是一家小公司碰到这种“歉收年成”,恐怕早就关门大吉了。

事后,邵逸夫、李翰祥和郑文怀认真分析了这种现象,认为之所以“大跌眼镜”,还是决策上的错误——因为这些影片的主角,大都是由老牌红星李丽华饰演。而到了此时,李丽华虽然有“天皇巨星”和“影坛长青树”之称,但是岁月不饶人。这时她虽然还不是人老珠黄,但在观众的心目中,已经没有那么强大的号召力了。“明星”人物都是吃“青春饭”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派新人换旧人,这应该是一种“规律”。尤其是在电影这门行当中,这种“规律”是最无情,最残忍的。

李丽华,这位曾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终于在1973年退出了影坛。到她退役时为止,她从影三十八年,一生主演了一百二十多部影片。没有想到在她即将告别影坛的时候,却没有来一个“回光返照”,反而露出了她的“下世光景”。

1961年年底,“邵氏”公司又被这种不景气的市场阴影所笼罩。尤其是李翰祥,更是唉声叹气,愁眉不展。但是,邵逸夫并没有为此而打退堂鼓。望着公司陈列室中那许多大大小小的奖杯,他对自己的公司充满了信信和希望。

同时,也正是这些奖杯和市场反映的“反差”,让邵逸夫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市场的需求和专家们的评定,往往是背道而驰的。“叫好不叫座”永远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时,邵逸夫又想到了自己当初来香港,接替二哥邵村人时的动机和初衷。他不由得在内心暗暗地告诫自己:作为一个制厂商,永远不应该忽视市场的需求。

于是,在1962年,邵逸夫便和李翰祥等人商量,决定调整方向,继续走“通俗”的道路,从迎合观众欣赏的口味出发,多拍那种“叫座”的影片。只有在适当的条件下,才去拍那些自己想拍的题材。邵逸夫的这种想法是明智之举,也是一种智者思考。这就是中国三四十年代的文人鲁迅先生所说的——焦大为什么不爱“林妹妹”?灾区的老百姓为什么不去种兰花?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1962年一开始,邵逸夫就指派“邵氏公司”的二号导演罗臻,开拍了前文所说到的那种“旅馆鸳鸯式”悲喜剧影片。这部影片既反映了现实,又迎合了香港市民的欣赏口味,上映后果然反响不俗。

这种结果表明,此时的邵逸夫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电影人了,他的一些思考无疑是正确的。

在1962年的第九届亚洲影展上,“邵氏公司”的大红影星林黛,凭借《不了情》一片,再次荣膺“最佳女主角”的称号,从而成为“三连冠”的“影后”。这一喜讯,又为“邵氏”的事业,灌输了新的生机。

从1958年推出《貂蝉》到现在,“邵氏公司”已走过了五年的历程。在这五年当中,他们出品的影片在市场上的反响,虽然有涨有跌,但在参加各种比赛中,却屡获殊荣。从1958年到1962年,“邵氏公司”在亚洲影展中,共获各类荣誉奖46项,这不得不令香港影坛震惊,让世界影坛刮目相看了。

“邵氏公司”,堪称“中国电影获奖之最”,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但是,“成则王侯败则寇”——在商场上,无论何时,都是以成败论英雄,作为电影业更是如此面对这时下这种不理想的市场反应,这种不景气的票房价值,“邵氏公司”将如何走出低谷,再创辉煌?

面对不景气的市场反映,“邵氏公司”调整方向之后,又出新招——决定再一次推出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结果又在港台电影界掀起了一场“黄梅调旋风”。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部《梁山伯与祝英台》(又名《梁祝痛史》)在当年的上海影坛,就为邵老大邵醉翁掌坛的“天一公司”立下过汗马功劳,让他们一举蜚声海外。然而,在事隔三十多年后的香港影坛,这部影片再一次让邵逸夫的“邵氏公司”走出低迷,起死回生。

1962年的香港影坛,在邵逸夫的眼里,同当年的上海影坛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许多轰动一时的社会片、伦理片和言情片,拍来拍去,都拍得千篇一律,雷同抄袭。好像香港的电影事业已经山穷水尽了。就在这时,主政“邵氏公司”的邵逸夫就别出心裁,想起了再拍黄梅戏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他想当年大哥在上海主政“天一公司”时,也是从故纸堆里翻出一些“稗官野史”,从民间文学之中挖出许多死去的亡灵,把他们搬上银幕。大哥先是推出“梁祝”,然后又接着推出了“义妖白蛇传”(上下集)、《珍珠塔》(上下集)、《孟姜女》、《孙行者大战金钱豹》和《唐伯虎点秋香》(上下集,又名《三笑姻缘》)等六部九集一系列的古装片。让当时的“天一公司”起死回生。尽管当时还是“默片”时代,但同样是空前的轰动,夺得上海影坛的半壁江山。

这时,邵名逸夫也想到了这一招。于是决定再次开拍《梁山伯与祝英台》。他对李翰祥和盘托出了自己的想法。邵逸夫说:“翰祥,我们要想赚钱,要想争取观众,只有放弃那些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走通俗这条路。”

邵逸夫对李翰祥的功底和实力非常清楚,尤其是对黄梅调影片的处理,他认为李翰祥的技术更是娴熟老到,炉火纯青,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邵逸夫也知道,“梁祝”的故事家喻户晓,路人皆知。他俩的生死相恋,忠贞不渝的爱情更是可歌可泣,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这样的故事在香港的今天,就同《貂蝉》一片一样,同样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他要李翰祥尽快拿出本子,早日上马。

李翰祥在“邵氏”虽屡建奇功,名声大振,但由于上一年的“邵氏出品”在市场上跌入低谷,让他大伤脑筋。他虽然有追求,有抱负,但他却不甘心当一名“叫好不叫座”导演,不想拿老板的钱去玩水漂漂。他要为邵逸夫争取更大的市场,再现当年的风采。现在六叔又叫自己拍黄梅调影片,他当然是求之不得。

李翰祥受命之后,一气呵成地写出了《梁祝》的剧本。邵逸夫亲自看过剧本之后,觉得这件事算是成功了一半。但是,在演员的选择上,他却举棋不定。

这部影片中的两位男女主角,很难说孰重孰轻。再说,其中“祝英台”一角,前面是“男”,后面是女,如果用一位男演员去演,那么后面的“女”就不一定演得好;如果用一位女演员,则前面的“男”又要演得形神兼备。这时李翰祥想,最好是用一位女演员去反串“祝英台”,先演“男”后演“女”。

用女演员去“反串”这倒是一手奇招,但是这种女演员,一定要“男”“女”兼备、阴阳相济。在“邵氏公司”当前走红的名演员中,是很难寻找这样一位合适的人选。最后,李翰祥还是推翻了这种想法,决定用一位女演员去反串“梁山伯”,从头到尾都让她反串男角,而不是反串“祝英台”。这同传统的戏曲表演同出一辙,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那么,哪里去找这位女的“梁山伯”呢?

一天,李翰祥无意之中,在路上发现一位迎面走来的女孩。只见这位女孩虽然是一袭红衣,秀发披背,很是女人味。但她却生得大眼浓眉,面目明朗,走路时更是落落大方,龙行虎步,很有几分男人的气派。李翰祥一看,心里豁然一亮,这不就是一位活生生的女“梁山伯”吗?

这时,这位红衣少女已擦肩而过了,但李翰祥还是转过身来把她喊住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征求她的意见。

这位女孩原名小娟,本是闽南话演员,进“邵氏公司”后取艺名为“凌波”。凌波最初只是在幕后代唱,始终无缘在水银灯下抛头露面。她苦苦地等待着机遇的垂青,让她走到前台来。没想到今天无意之中,被这位大名鼎鼎的李大导相中了,要自己担纲主演,哪有不答应之理。于是就满口应承下来,立即就随李翰祥去拿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剧本。

李翰祥启用凌波这样一位从未亮相的演员担任主角,真是大胆之举,在“邵氏”引起一阵轰动,令许多等待机遇的名角们大失所望。同时,也又成了负责宣传工作的郑文怀笔下的一条新闻。于是,“梁祝”还没有开拍,香港舆论界就在开始炒爆。有好事者竟在趁机制造一些“花边新闻”,说李大导同这位女主角怎样怎样。对于这些空穴来风,李翰祥只是充耳不闻,他一门心思用在“梁祝”一片的制作上。他相信自己的眼力,更相信凌波修炼了这些年的功夫。他要用“梁祝”一片,为老板邵逸夫掘来一桶金。仅用了 了个星期的时间,黄梅调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拍摄完成了。当时,邵逸夫得到消息,陆运涛的“电懋”也在拍摄《梁山伯与祝英台》。因此就立即决定一定要赶在“电懋”之前,把这部同名的影片抢拍出来,抢占市场。当时他腾出所有摄影棚,聚集了以李翰祥为首的五六名导演,不可思议地在两周内完成了一部大制作的彩色影片,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他的运作是非常成功的。当李翰祥导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迅速红透港台和东南亚地区后,“电懋”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再次投放市场时,已经天人问津了。

《梁山伯与祝英台》终于封镜上市了,效果出人意外的喜人,大受观众的欢迎。在香港当时上映的众多影片中,该片一直遥遥领先,稳居上座率榜首,居高不下,久盛不衰,将其它的影片打得溃不成军。戏院门前,经常是人山人海。“黄牛党”的黑市票价轮番炒爆,而且总是有价无票。这段时间,香港所有的电影院,几乎是清一色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种盛事,终于让李翰祥再次扬眉吐气,他再也不是什么“叫好不叫座”的导演了。六叔邵逸夫更是喜笑颜开:一为“梁祝”走俏,二为李翰祥慧眼识金,三为“邵氏”发掘了一位后起之秀。

谁知好戏还在后头——

这时,《梁祝》一片很快传入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台湾岛,一时又在台湾影坛掀起十二级风暴。

《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到台湾,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台湾观众。这些渴望中华文化的男女老少,几乎是全家倾巢出动,挤向电影院去争睹“梁祝”,其受欢迎程度还在电影史上留下不少笑谈。据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映的时候,一位老太太在台北看了一百二十多遍还不过瘾,后又追到高雄接着再看。当时在台湾,像这样痴迷《梁祝》的观众,并不止这一位老太太,可以说是大有人在。

反串“梁山伯”的凌波小姐更是由此脱颖而出,一炮走红。当她应邀到台湾参加首映式时,其轰动的程度简直不可想象。成千上万的台湾观众聚集在马路两边万人争睹,疯狂地夹道狂欢,大呼其名。其隆重热烈的气氛,比当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访台时,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欢迎的人群散尽之后,地上遗落了不少眼镜、发卡、鞋子……

据说当年《梁祝》一片参加台湾的“金马奖”评选,许多观众们扬言:如果《梁祝》不能获奖,他们就要游行,就要暴动。弄得“金马奖”的评委们风声鹤唳,如临大敌。这件事曾见诸于当年台湾的多家报刊,许多人还记忆犹新。果然,在这一年的第二届金马奖评选中,该片获“最佳剧情奖”。在同年的第十届亚洲影展上,《梁山伯与祝英台》一举捧走了四个奖杯——“最佳彩色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录音奖”、“最佳美术奖”。同时,该片还获美国旧金山市(三藩市)国际影片展的“优胜奖”。

一部影片能获此众多的殊荣,实在不可多得。李翰祥现在又成了一位既“叫好”又“叫座”的头牌导演了。被他发掘出来的影坛新秀凌波,初出茅庐就一炮轰红,凭“梁山伯”一角一举成名。

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梁祝”风靡一时,一股黄梅调的狂潮正在掀天揭地,风靡一时。从此之后,港台两地影坛,一时成了黄梅调的天下。几乎是“无片不是黄梅调”——始作俑者便是李翰祥。他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又竖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从此黄梅调电影走红港台20余年,其中“邵氏”作品有30余部,占港台黄梅调电影总产量的五分之三,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武则天》、《杨贵妃》、《三笑》等。邵氏的黄梅调电影不但成为黄梅调电影美学的塑造者,也直接奠定了黄梅调在我国电影史上的意义。

自“梁祝”走俏之后,李翰祥在“邵氏”的地位真的是大红大紫,无人可比,无人可敌。然而,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翰祥打起了“跳槽”的主意。至于李翰祥“跳槽”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得清楚的。

据圈内人士分析,个中原由是多方面的。既有李翰祥自己的考虑,也有邵逸夫在用人和留人方面决策上的弊端。邵逸夫的“邵氏公司”,在当时其实是一家中国传统式的“家族公司”,实行的是“老板负责制”;而不是像美国的好莱坞那样,实行的是“分红制度”,更不是“兄弟班”式的股份制公司。这里的一切都属于老板邵逸夫一个人所有,其余的人,不论是导演、演员还是其它的工作人员,一律都是实行“按劳取酬”的原则,视其能力大小,成绩好坏由老板开工资。这些人都是雇佣性质的,说到底都是给邵逸夫一个人打工。公司的发展与衰落,影片的面市影响和卖座率的好坏,与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有时,公司也在这些人身上花点本钱,捧一捧,推销一下,或发些奖金,送些“红包”之类的,但说到底,这还是为了公司赚钱的需要。因此,无论是公司的什么人,除老板之外,任何人都没有一种当家作主的思想,都不可能把这家公司看成是自己的公司,自己永远是一个拿薪金,拿片酬的“打工仔”。

因此,“邵氏公司”这种决策上的弊端,是很维系军心的。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会改换门庭,择高枝而栖,这也是很自然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邵逸夫为的是赚钱,那我李翰祥为的是什么呢?还不是为了一个目的。所以,这种关系,表面上看起来是千丝万缕的,其实说穿了,也就只有一种关系,那就是“金钱”二字。除此之外,一无所有。至于别的一切,说白了都是虚的、假的。

当年李翰祥要离开“邵氏公司”时,郑文怀就曾对邵逸夫指出了这种弊端,希望他能进行改革,实行“分红制度”之类的办法,但邵逸夫却没有接受,只是答应进一步提高李翰祥的拍片酬金。后来,郑文怀离开“邵氏公司”,另立自己的“嘉禾公司”时,就吸取了“邵氏公司”的这种教训,在制度上实行改革,把“嘉禾”搞成一家股份公司,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成为能与“邵氏”抗衡的最有力的对手。这是后话。

李翰祥打算离开“邵氏公司”,当然是出于自身的考虑,其考虑的核心,说到底也就是一个“钱”字。

从邵村人主政“邵氏兄弟公司”开始,李翰祥就加盟“邵氏”,为其效力至今,其作用和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虽然在开始两年,他时运不济,战绩平平。但是,自从邵逸夫主政后,从第一部《貂蝉》走俏开始,可以说李翰祥就为“邵氏公司”屡建奇功,立下了汗马功劳。“邵氏公司”中那大大小小闪闪发光的奖杯,哪一只上面没有凝聚着李翰祥的心血、汗水和智慧,哪一只不是他的才华和知识的结晶。但是,他这样亡命的为“邵氏”卖命,一干这么多年,除了“红导演”、“头牌导演”、“金牌导演”……这些虚名之外,他所得到的,也就只是微不足道的片酬。而这些片酬和他所付出的劳动,所创造的奇迹无论如何是不相称的。

李翰祥意识到,这是不公平的。虽然他在“邵氏公司”无人不尊敬他,看重他,包括老板邵逸夫在内。其实这种尊敬和看重,同样是徒有虚名。他的成绩再大,本事再强,还不是一个寄人篱下的“打工导演”。

古人说得好:宁做鸡头,不作凤尾——李翰祥虽然感谢邵氏兄弟的知遇之恩,让他出人头地,风光一时,为他创造了条件和机遇。但是,这时他也不想再在“邵氏”打工了,他要自己创一番事业,另立山头,过一过老板瘾。于是,李翰祥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最后还是决定离开“邵氏”。

要离开“邵氏公司”,当时对李翰祥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这让李翰祥不由得想到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自己当年同邵村人签订的那份为期八年的合同书。

据李翰祥事后回忆,他对那么合同书一直耿耿于怀。他曾说:

“邵氏”合约的内容,一向都写得相当刻薄。后来更是变本加厉,三十多条都是为公司说话的。如果你是个捧不红的刘阿斗,他随便举出任何一条,就可以说你违反合约。连大信封都不给你一个,就把你炒了。

相反的,假如你走红,那合约上的每一条都是齐天大圣的紧箍咒,你越跳越蹦,脑袋就越紧越疼。

李翰祥的这些话是否言过其实,还是一时的愤懑之辞,我们姑且不去深究。反正李翰祥这时是准备孤注一掷。即使合同没有到期,就是毁约他也要跳槽。

听到李翰祥要走的消息,邵逸夫也很不好受。

邵逸夫当然清楚,完全是自己的“邵氏”给了他李翰祥出人头地的机会,让他红了。现在他羽毛丰满了,就想远走高飞。邵逸飞虽然也知道公司的制度有弊端,但他却不能随便的易辙更张。他也只能是对这些有成就的名导、名演员另眼相待,千方百计地留住他们。但是,李翰祥却对这一切都不在乎了。古人说“恩多成怨”——看来是有道理的。

为了做到仁至义尽,邵逸夫便找来了郑文怀,请他做“说客”去游说李翰祥,尽力挽留他。并对郑文怀面授机宜,只要他留下来,我可以提高他的片酬,如有还有其它的要求我都可以考虑,能办得到的尽量满足他。

郑文怀秉承邵逸夫的旨意,找到了李翰祥。这时,李翰祥去意已决。见郑文怀一进门,他就说:“雷蒙,你不要说,你什么都不要说。你不开口我也知道你会说什么。”

郑文怀笑了笑说:“既然你知道我要说什么,那我就不开口了。不过受人之托,终人之事,有些话我还是要告诉你。”

“什么话?那你就说吧。”

“六叔叫我告诉你,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比如提高片酬什么的……”

“好了好了,雷蒙,你去告诉六叔,就说我想当老板,在”邵氏“中加进一些份股,让我当一名小股东,你问他行不行?行,我就继续干下去;不行,我只有不辞而别了。”李翰祥不待郑文怀说完,就抢过了他的话头,谈了自己的想法。他明知邵逸夫不会答应他这种要求,但他还是说出来了。

郑文怀一听,又笑着说:“翰祥,这样的话我看就别提了。刚才在六叔那里,我也谈了这种想法,但六叔说什么也不答应。”

李翰祥说:“既然如此,你还是免开尊口,我去意已定,你也不用再说什么。雷蒙,你好自为之吧。在”邵氏“这些年,我们之间还是合作得很好,更不要说有什么过节。今后我若有为难之处,你可不要忘了帮我一把。”

郑文怀一听,似乎也动了感情,便走上前去,抚住李翰祥的肩膀说:“你也好自为之。如今香港影业界,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家都往一条道上挤。如果实在有为难的时候,就给我打个招呼。好歹我们也共事一场。”

李翰祥感激地点了点头。

邵逸夫见郑文怀没有劝转李翰祥,心里也很难过,似乎觉得有点对不起大家。李翰祥在“邵氏”这些年,可以说是功劳、苦劳都有,既然要走,就由他去吧。邵逸夫以宽大为怀,对于李翰祥的去留,他都大开方便之门。

然而就在这时,又一个消息到邵逸夫耳朵里——李翰祥不仅自己要走,还想在“邵氏”策反一批人随他一同“私奔”。他准备把正在走红的大明星凌波一道带走。

当时,李翰祥的确有这种打算。他想到自己出去之后,如果要另立山头,要创办公司,没有人马不行。别的人也许不听我的,带不走。凌波总是我一手捧红的。她能从一个无名小演员到一位大明星,应该说全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所以他便找到凌波谈了一次。

凌波对这位李大导,自然是感恩戴德。听他这么一说,不免也动了心,打算同李翰祥签约,随他一同离开“邵氏”。

就在这时,邵逸夫也派人找到了凌波,对她做了一番工作。这样,凌波就改变了主意,不打算同李翰祥签约,她要留在“邵氏”继续效力。这毕意是她发迹的地方。

这时李翰祥却大光其火,说凌波不够意思。你是我一手捧红的,怎么都可以不买账呢?我当初完全可去捧别人啊!发了一通火之后,李翰祥又去找方盈、李菁等人,想把这些有前途的演员带走。

对于李翰祥的这种做法,邵逸夫早就防了一手。他已经在公司里做好了工作,稳住了军心,不让任何人和李翰祥接触。就这样,李翰祥就真的是连“大信封”都没有拿一个,就两手空空地离开了“邵氏”。

李翰祥离开“邵氏”后,邵逸夫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一张诉状将李翰祥告上了公堂,结果引起了一场官司。邵逸夫状告李翰祥撕毁合同,单方毁约,要李翰祥赔偿三十万元。结果一告一个准,法院判处李翰祥赔偿“邵氏公司”三十万元。

不过这笔“三十万元”,最后还是由“邵氏公司”的死对头、“电懋影业公司”的老板陆运涛掏了腰包代付——因为当时就是这个陆运涛在背后捣鬼,要把李翰祥“挖”到“电懋公司”来。

就在邵逸夫与李翰祥对簿公堂时,让香港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时,又有一段“插曲”在此时出来推波助澜——那就是“江青事件”。

这个江青,当时是“邵氏”门下的一位新人,出道不久,还没有多大的名声。当时,李翰祥见拉不走“邵氏”旗下的红影星,就偷鸡不成蚀把米,把这位新人江青拉走了,让她改投“电懋”门下。邵逸夫发现之后,就把这也作为李翰祥一条“罪状”一并上告。

哪知江青与“邵氏公司”的合约并没有法律效力。因为她当时同“邵氏公司”签约时,还没有到法定的成人年龄,结果让李翰祥钻了个空子。这样,邵逸夫不但没有抓住李翰祥的把柄,反而差一点儿被法院判了个非法雇用“童工”。结果留下了一段耐人寻味的“笑柄”。

但是不管怎样,李翰祥在这场官司中最后还是以败诉而告终。除了罚款之外,法庭还下了“禁制令”,判他从此不准在香港境内从事电影工作。李翰祥本来是准备离开“邵氏”后,自己租用“亚洲影业公司”的片场在香港拍片的。现在让给法院这样一判,他的计划就泡汤了。这时,“邵氏公司”也并没有放过李翰祥。邵逸夫还请来了私家侦探,每天蹲守在李翰祥出入的大门口,跟踪他的行踪,偷拍他的照片。这样一来,闹得李翰祥心惊胆战,不敢在片场露面。李翰祥被迫得无计可施,在香港又无法发展,更不要说办影业公司。最后只得离开香港,去了台湾。

“李翰祥事件”实在是让邵逸夫伤透了脑筋。后来,邵逸夫凡是遇到有违约的员工就上告,就打官司,结果总是一告就准,一打就赢,从来没有输过。比如后来与王羽、陈观泰等人的官司,也是以邵逸夫的胜诉而结案的。

说到这其中的王羽,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王羽原来也是“邵氏”旗下的一位王牌武打明星,1970年3月1日,他登报声明“脱离”邵氏公司。

王羽也是被“邵氏”捧起来的明星。初入“邵氏”时,他的月薪只有200元,到1966年就增加到800元,另外每拍一部影片外加片酬是1200元。后来,制片经理郑文怀又给他加至3000元。后来,王羽主演了张彻导演的武打功夫片《独臂刀》,票房收入超过了百万元。“邵氏”便提高了他的待遇,使其平均每月能拿到6000元。在当时,这种收入还是相当不错的。

王羽离开“邵氏”时,离他与“邵氏公司”签约的时间还差两年半到期,这当然激怒了老板。于是,邵逸夫又准备状告王羽毁约,与其法庭相见,大打一场官司。岂料此时邵逸夫无意中才发现,原先锁在保险箱中的那份与王羽签订的合同书,竟然不翼而飞了,只有一份影印的副本。这一下可真气得邵逸夫又一次惊呼“大跌眼镜”。后来几经周折,才通过法院对王羽下了“禁制令”,不准他为别的公司拍片。可是,这种“禁制令”只是在香港境内有效,离开了香港则是一张废纸。于是,王羽离开“邵氏”后也立即远走高飞了台湾,大拍特拍他的武打片。到后来邵逸夫才听人说,原来是“嘉禾影业公司”在背地里出钱给王羽,支持他离开“邵氏公司”,并与邵逸夫打官司的。

王羽离开“邵氏”后,有一次曾向一位问他的记者说:

“我是坏人,不然怎么会有今时今日!”

对于他的这句话,真不知叫人如何理解。

其实,王羽生性豪爽,颇讲江湖义气。他的太太林翠也是一位电影明星,对王羽的评价是这样的:

“他为人太过挥霍。比如有时到饭店吃饭,看到邻桌有朋友,他会主动为别人付账。他还很讲排场,他在阳明山的房子当年值600万港币。可是你晓不晓得?他要拍五十部戏才能赚到一千万啊!”

王羽与“邵氏公司”的那场官司,真是很有戏剧性的。王羽离开“邵氏”后,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结果吃亏的还是“邵氏公司”。尽管邵逸夫每次打官司都能胜诉,但打官司毕竟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后来凡是有新演员加盟“邵氏”时,邵逸夫都要在合同书上狠下“功夫”,不让对方有空子可钻。这样,怪不香港影坛圈子里的人都说“六叔”邵逸夫“数口太精”,“心水清”。如果邵逸夫要是不“精”不“清”,他能行么?有些人离开“邵氏公司”以后,都让他后患无穷。

比如李翰祥到台湾去后,由于他的名声太大,马上就得到了重用,继续当他的导演。这样,对在香港的“邵氏公司”同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为李翰祥在“邵氏公司”干了这么多年,而且一直是身处公司的决策阶层,对邵逸夫本人和他的公司再熟悉不过了。这时,在李翰祥的背后,又有一些要害人物在做他的后台,为他撑腰壮胆。所以邵逸夫就奈何他不得,斗起来自然也就很不容易了。

尽管如此,邵逸夫还是并没有停止同李翰祥的较量。这时,他又使出了当年上海滩周剑云的“明星公司”对付邵醉翁的“天一公司”的那一招——一味地“跟风”抢拍。你拍什么,我就跟着拍什么。比如,李翰祥去台湾后拍了一部《七仙女》,邵逸夫也立即让“邵氏公司”在香港拍了一部《七仙女》。本来这两部《七仙女》在港台地区可能又会有一场“龙虎斗”。但是,由于李翰祥在他的《七仙女》一片中,盗用了“邵氏公司”的黄梅调录音带,邵逸夫抓住这一点就大做文章,又闹上了法院。结果法院又下了禁令,不准李翰祥的《七仙女》在香港上映。

这一次,李翰祥又以败诉而告终,又弄得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怪不得圈内人都说,姜还是老的辣!

李翰祥从离开“邵氏公司”的那一天起,就是这样同这位昔日的“六叔”邵逸夫斗得难分难解。从而在这种你死我活的厮杀之中,结下了宿仇深怨。直到十二年以后,李翰祥重返“邵氏”,双方才尽释前嫌,重归于好——这是后话。

1964年,对邵逸夫和他的“邵氏公司”来说,都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头。

为他屡建奇功、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导演李翰祥,是在这一年毁约跳槽离开“邵氏公司”的,一连串的官司闹得邵逸夫筋疲力尽;而“邵氏公司”的当家花旦、名声鹊起的“三联冠”当红“影后”林黛,也是在这一年自杀身亡的,这又让邵逸夫损兵折将,悲痛万分。

林黛自杀身亡,又让“邵氏”痛失顶梁柱。

同类推荐
  • 李烈钧自述

    李烈钧自述

    李烈钧是袁世凯最大克星,更是维护民国统一最有力的人。李烈钧首举讨袁义旗,打破世人对袁信仰。后来,又与唐继尧、蔡锷发起护国讨袁,终使袁败亡。《辛亥风云人物自述丛书:李烈钧自述》以李烈钧一生的重大事件为主线,结合李烈钧的自述,条分缕析地探讨李烈钧一生行事、思想发展的轨迹及有关事件,图文并茂,相互映衬,广大读者可以通过阅读看到—个立体而生动的李烈钧形象。
  • 百年诞辰忆萧红

    百年诞辰忆萧红

    《百年诞辰忆萧红》的编选,吸收了《怀念萧红》与《萧萧落红》两书的重要文章,在篇目的排序上分“身世”、“婚变”、“纪念”三辑,同时,还首次将怀念,悼念萧红的诗词选人回忆录中。在涉及萧红、萧军、端木婚变回忆录的选择上,保留各种不同说法,立此存照。
  • 银幕后面的真英雄:李云龙、李向阳等英雄的真实故事

    银幕后面的真英雄:李云龙、李向阳等英雄的真实故事

    本书通过对李云龙、李向阳、郭建光、洪常青、阿庆嫂、李侠等原型人物的采访,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弥足珍贵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之魂。他们以自身的英雄业绩体现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本书故事生动,事迹感人,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教材,将会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 我就是我:张国荣的音乐人生

    我就是我:张国荣的音乐人生

    本书详尽地记录了张国荣一生的艺术成就,力求还原他的各个艺术创作阶段。越是短暂的越美好,让我们记住张国荣这段躲开了岁月的磨损美好人生,记住他永远站在云水间、迷雾里,魅惑地笑着,带着美好的年华与灿烂的脸庞。四月又如期而至,在这春暖花开的某个时候,希望我们大家依然会记起,当年那个满眼烟火色的哥哥。
  •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伎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伎

    伎女,是歌舞卖笑侑酒酬对的风尘女子。伎女,是幸与不幸的混血儿。其才艺丽质,使多少荡子骚客叹服倾倒;其青楼生涯,遭多少正人君子唾骂嘲笑。可以说,她们是人间沃土绽开的一束艳丽的罂粟花。伎女,是历史的畸型儿,在她们身上交织着封建政治和文化的痕迹。研究历史,不能不涉及她们;撰写历史人物评传不能不给她们以入资格。 本书描写评述了从南朝至民国初年1500多年历代的十名伎女,她们是:苏小小,赛金花,小凤仙。她们是女子中的精灵,或才情高卓,名震文坛,如薛涛,董小宛,柳如是:或艺技超群,声满梨园,如李老师,李香君,董小宛,或有胆有谋,参与政治,如陈圆圆,赛金花,小凤仙。
热门推荐
  • 指尖花开

    指尖花开

    《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百部小小说名家出版工程,旨在打造文体,推崇作家,推出精品。集结杨晓敏、许行、聂鑫森、孙方友、孙春平、刘国芳、谢志强、陈毓、周海亮、海飞、曾颖等当代小小说最华丽的作家阵容和最具经典意味的力作新作,由100名小小说名家一人一册单行本(共100册)组成,兼容不同年龄不同区域不同流派不同内容不同风格,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小小说的系统出版工程,是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认识社会人生、充实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素养,增强写作能力的最佳读本。
  • 白夜:鬼行纪

    白夜:鬼行纪

    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欢脱的故事。夜灵居,长安城内最神秘的地方。然而,这个本该除妖驱魔的地方,却有着许多的故事。
  • 地心国

    地心国

    煤窑坍塌爆炸,我意外存活掉入地心国----地心国洪荒万里,都是女性公民,切群居躶体,爬行动物肆虐,我被地心国国王救下,一开始把我当做一个异类看管,后经过我的努力获得自由,并深得国王赏识,在我的不断熏陶影响下一步一步走向文明,并成功战胜了一个食人部落的侵略、、、、、
  • 黄泉超市

    黄泉超市

    孟平的超市有点奇怪。孟婆汤,照妖镜,后悔药……应有尽有!超市的客人也不是普通的客人,黑白无常,太上老君,阎王。举止诡异带着双子的鬼母,沉溺于虚拟骤然离世的网瘾少女……又会带来一个个怎样波折离奇的故事呢?华美的衣裙竟有灵魂,数以千万生魂悄无声息地消失,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惊天阴谋?
  • 太后饶命

    太后饶命

    她姓白,白发的白。在忘了人世的时光里,有人教她懂得,除了钱和权,还能用刀子去争取喜欢的一切。她杀人,人来杀她。在杀与不杀的选择中,有人问她,她是谁,会是谁,还能是谁?是江湖杀手武林公敌?是太子生母正宫娘娘?那年,她也遇到过许多人。那年,许多人又相继离开。那日,未及弱冠的少年握着她的手并许诺一生那日,站在城楼上,底下有一片呼声震天动地有人高喊,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也有人哭,求半生性命苟且度日她姓白,白衣的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震泽长语

    震泽长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秦霸天下

    秦霸天下

    强大的秦王朝为何在三年内土崩瓦解,项羽、韩信真的不可战胜吗?穿越成秦二世,穿越花丛中,享尽天下艳福。朝堂上暗算了赵高;武关城头击毙刘邦,凭借强大国力,重新统一六国,将刚刚兴起的匈奴帝国打得一败涂地,没有还手之力……
  • 细节决定升职成败

    细节决定升职成败

    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自己工作的细节,以便在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往上攀登,作者结合多年的职场经验,从职场人士的资质、能力、人际关系、自身形象和个人修养等多方面,系统化地阐述了职场的细节之道,全书以经验加案例的形式,生动有趣,又非常有实战性,相信它能成为广大职场人士手中的升职指南!
  • 诱色可餐:扑倒腹黑殿下

    诱色可餐:扑倒腹黑殿下

    传闻太子殿下温文尔雅,弱柳扶风,谦和大度。某女怒拍桌子,“放屁!谁跟你们说他弱柳扶风?他明明就是阴险狡诈!”传闻太子殿下身中剧毒活不过二十岁。某再次一次拍桌:“狗屁!人家现在芳龄二十了!怎么还不翘辫子,反而生龙活虎的在院子里蹦跶?”传闻太子殿下以不举多年,不近女色。某女黑线了,“太子是个不举?他要是个不举,那每天爬到她床上说要帮她软被窝的是谁?!”
  • 都市修真实录

    都市修真实录

    从小成绩就是倒数第一的吊车尾少年李小强,从小就看惯了老师的冷漠、同学的嘲笑!终有一天他的运气不错,再被同学殴打过后,愤怒的他,走在大路上,被雷电劈中!本来是必死的局,可是却让他的身体接纳了雷霆之力!于是一连串的不可思议的事情,降临到了这个十七岁的少年身上!他,本来,是一个人人可欺的少年,注定了他拼尽了努力,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当中,过不上人上人的生活,可是就在这一晚,他蜕变了!一切的一切,都在那个宁静而又不平凡的夜晚一扫而空了!一个平凡的少年,从此,超然物外,潇洒人间!一个平凡的少年,从此开始了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