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45500000006

第6章 2 有教必有派:和而不同的宗派

本节概要

道教是诸多道派的集合体。自东汉时的天师道和太平道开始,道教在千年岁月的洗礼下生发出诸多派别,尤其在南宋和金对峙期间,众多新道派的兴起,使得道教呈现出一种纷繁、多姿的景象,直至元末以后,才逐步融合成正一和全真两大道派分主天下的局面。

(1)纷繁的道教宗派源流

在道教理论范畴中,道派是道教的主干,众多的道派是形成道教的最基本形式。故而,有人说,道教为道派的大集合,是为诸多道派的集合体。在一千八百多年的道教历史中,纷繁多姿的道派以其枝丫繁盛的形态始终伴随其中。

东汉顺帝时期的“五斗米道”,灵帝建宁、熹平之际的太平道,为世人最初认识的道教派别。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道教宗派开始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开始经历凋零、又重生这一过程。所以,道教宗派在历史的长河中开始出现一种兴衰分合的现象:有些宗派走向衰亡,有些宗派开始繁衍。

时至东晋南北朝,道派被分支出了上清、灵宝、楼观等派别。这之后,道教的派别更多,影响也更深广,至南宋与金对峙时期及其前后,道教宗派呈现了南北齐开放之局面:北方兴起了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等诸多新道派。南方则出现了天心派、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净明道等诸多符箓新派,至此,道教宗派源流中呈现了道派纷呈的鼎盛景象。不过,至元末以后,道派纷呈的景象被正一和全真两大道派分主天下的局面所替代。

道教各宗派出现的时间有先后,产生的主客观条件也有差异,但有一点却是大体相同的:即,这些宗派大都是出现在人民苦难深重、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譬如: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就产生于东汉末政治腐朽黑暗、经济危机深重时期。上清、灵宝派则出现在东晋羸弱、十六国纷争时期。北方三个新道派和南方诸符箓新派,则是源于北宋徽、钦二帝被俘、南宋孱弱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时期。

究其原因,道派的产生,除了剥削阶级需要利用宗教作为麻醉和控制群众的手段以外,更在于人民处于苦难境地而倍想,从宗教信仰中寻求暂时慰藉和生活的希望。于此,各个道派就随所处的时代得以应运而生了。

在道派创建之初,大多数创教人皆以神降经书相张扬,借以耸动听闻,吸引群众的。例如:五斗米道创建时,宣扬的是太上老君亲降鹤鸣山授张道陵新出正一盟威之道。太平道创建时,则是宣扬张角获得了神人降授给其的神书一百七十卷,即《太平经》。上清派创建时,宣扬魏夫人和诸仙真降授杨羲、许谧以《上清真经》。灵宝派创建时,宣扬葛巢甫获得了元始天尊降授给的《灵宝经》。如此等等。

也正因此,诸多道派都以神授予的经书之名来称其派。比如:张道陵据正一盟威之道称正一道(五斗米道、天师道皆为俗称)。张角以《太平经》称太平道。杨羲、许谧据《上清经》称上清派。葛巢甫据《灵宝经》称灵宝派,诸如此类等等。虽然,这种神授经书的故事,皆属于神话传说,但却可最轻易就能引起苦难群众的内心共鸣,故而,诸多道派从建立之初很快就强壮起来。除很多以道教经书命名的道派以外,还有不少以创教地区来命名的道派,如楼观道、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以及后来的龙门派等。另外,还有根据教义主旨命名的道派,如全真道、太一道。又有据祖师之名命名的道派,如三丰派、萨祖派等。

道教诸派基本信仰和追求的目标,大体上是相同的,皆以老子的“道”为基本信仰,以长生成仙为终极目标,此为各宗派的“共性”,与此同时,各宗派又各有其个性。各宗派的个性,源于其对基本信仰和目标的不同理解,及实现基本目标所采取的不同手段与途径。

在早期道教中,各宗派在追求长生不死的目标上还没有区别,只是在实现目标的途径上有所不同。大略言之,一种为企图借助符箓咒术、祈禳、斋醮,辅以行气、导引、存神、守一等修炼手段,以期达到长生成仙的目的。另一种为企图借助服食外丹、修炼内丹等途径,来达到成仙得道的目的。主修前一类道术的道派即为符箓派,主修后一类道术的道派则为丹鼎派、炼养派。不过,无论是主修符箓的符箓派,还是主修内、外丹的丹鼎派,其所追求的长生成仙的目标,皆是以肉体与精神共存、肉体不死为特征的。其所修方术虽有各种名目,但皆不外乎为了炼神和炼形,以期达到形神共存,即“形神俱妙”,而“肉体飞升”。然而,当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各种方术都未能达到肉体不死的目的时,许多道派便不得不在其信仰目标上作此修正,即不再强调“形神俱妙”、“肉体飞升”,而只是追求成仙证道的笼统目标。于此,这一信仰上的转变,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信仰和实践间的矛盾,但却也淡化了道教所固有的特性。

尽管道教诸宗派,在基本信仰上大体相同,但前期出现的道派和后期出现的道派在性质上却有着较大的差别。这是因为,一方面,早期道派曾处于初创时期,其教义和教规还不甚完备,故而在发展方向上,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则主要源于它们皆都是兴起于民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群众对社会不公的不满情绪和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望,再加上当时统治阶级还来不及用封建礼法对它们进行约束、管理,故而,当社会动乱、阶级矛盾激化时,这些道派便往往成为组织和发动农民起义的旗帜和纽带。

道教诸派在理论和教义方面,存在的差别很小,因此,各派之间几乎没有理论上的纷争。相反,各派之间的互相汲取却比较突出。比如,符箓派之间会互相汲取,符箓派和其他派别之间也会出现互相汲取的现象。事实上,也正是这种互相汲取的结果,才使得各宗派的特点得以进一步融合。这也是后期道教各派能互相联合为两大教派的原因之一。

此外,道教各派善于兼收并蓄,除各宗派之间彼此汲取外,还多汲取儒、释思想。从而,使得道教各派无不被打上了“三教合一”的烙印。

(2)道教本质上只有两派

道教派别严格来说,只能分为两大类,即符箓派和金丹派。因为,道教中的许多道派从本质上说,都逃不出这两个派别的范畴——不是它们的派生,便就是它们的融合。

符箓派:道教的主流派别

在道教史上,符箓派是道教形成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个道派。同时也是最能体现“道”学思想的一个道派,为中国道教发展的主流派别。

符箓派也叫符水道教,来源于古代的巫祝方术,它是一种利用符、图等,如神驱鬼,趋吉避凶的活动。

符箓派是以《太平经》为主要理论支柱,以张道陵的“天师道”为主线索发展下来的。天师道在张鲁投靠曹操后,传入中原,得到上层士族支持,发展迅速。至南北朝时分为南北两派,隋唐时形成龙虎宗。南宋时,总管以《上清经》布道的江苏茅山的上清派和以《灵宝经》布道的江西阁皂山的灵宝派,确立了符箓派的领导地位。宋元时期,北方的太一道、真大道和江西的净明道等,在本质上都属符箓派,元成宗时,又把天师道改为正一道,统领全国道教,但符箓各派都是自行发展,从没有统一过,一直延续到现在。

符箓派因以张道陵创立的、“天师道”和张角创立的“太平道”为主要源头。又因天师道形成最早、影响最大、存在时间最久,而将张道陵尊称为符箓派的“教祖”。又因《太平经》最能体现其思想,故传道者在传道时,均持着九节杖为病人发“符水”治病,宣传教义,若病人治愈则入道。

此外,尚有许多分支旁流,难以一一述说,如太一道、圆通派、青城派、灵山派、闾山派、三奶派、辰州派、南宫派、李家道、帛家道、紫道、千君道、清水道、三皇派、高玄派、洞渊派、升玄派、西河派、穹窿山派、真大道教、新武当派等,所谓“七十二家符法”,可见道门符箓流派之盛。

故而,符箓派从东汉至今,衍化、发展已达一千八百余年,成为道教绵延不绝的最大宗派。

金丹派:信奉“炼丹亦成仙”的道派

在道教中,认为炼丹服食后可以成仙长生,这就是丹鼎派。丹鼎派,又称金丹道派,为道教中以炼金丹来求仙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最早起源于古代的神学家、方仙道,为道教古老文化渊源的一部分。

金丹派,是以金丹术为己任,并以传布金丹术为方向的新道派,流传至今的早期理论巨著为《周易参同契》。此部巨著为浙江人魏伯阳在深入研究《周易》的基础上,用《周易》的理论写出了一本能解决当时社会上普遍追求“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从而,为道教的丹术修炼提出了一整套的理念体系。它以周易中象数术的卦爻为符号,把日月天体运行规律作理论基础,以外丹炼制的过程和原理为模型,来论述人体内的内丹修炼,被后世丹家称为“万古丹经王”。它的问世,对金丹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向导作用,金丹派正是在它的指导下形成的。

传说金丹派的创建人为左慈,有仙术,授弟子葛玄《九丹金液仙经》,葛玄又授弟子郑隐《太清金液神丹经》,郑隐以丹学的手段广为布道,弟子遍地,使金丹派初具规模。郑隐的弟子葛洪,熟读《周易参同契》,长期隐居罗浮山炼丹,在占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写下了《抱朴子》一书,向世人阐述了神仙的客观存在、神仙是可以通过修炼而成的和怎样修炼这三个主要问题,为金丹派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和可操作的方法,《周易参同契》的金丹理论也得到了应用。经过这几位高道的探索和广泛传布,金丹派发展十分迅速。

金丹派分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主要是外丹术,后一个阶段主要是内丹术,都是以炼制丹药而追求长生为目的。

南北朝和隋唐时期,金丹派主要是以炼外丹为主要特征。宋元后,金丹派由外丹转向内丹,形成钟吕金丹道,其中的全真道南北宗就是修炼内丹,与正一道为首的符箓派并立。明清时,陆西星开创丹法东派,李涵虚开创丹法西派,伍守阳、柳华阳开创伍柳派,使金丹派得到进一步发展。

金丹派,以追求长生不死的目为出发点,大大地推动了我国古代化学冶炼、气功养生学的发展,其“阴阳双修”的丹术特质,更是被历代道派所汲取,故而,在绵长悠远的道教史上,它始终伴其左右,成为和符箓派分立天下的一大宗派。

(3)道派正根天师道

天师道,是道教史上最早形成的道派,同时也是影响最大的道派。在道教发展的过程中,它不仅可以适应各朝统治者的需要,还可以根据时局进行适应趋势的改革,因此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和保护,而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长存永盛。

天师道,又称五斗米道。东汉顺帝时,由入蜀居鹤鸣山学道的张道陵创立,因入道者需交纳信米五斗,故俗称“五斗米道”。又因创教之初,曾受巴蜀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影响,所以带有浓厚的巫术色彩,故彼时还被称为“米巫”。

天师道成立以后,张道陵便吸收当地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奉老子为教祖,尊其为“太上老君”。以老子著作《老子》为主要经典,还信奉《太平洞极经》《太清经》《太玄经》《正一经》和《五斗经》等。

张道陵死后,其子张衡继承于此,后衡殁、孙张鲁继之。世人将其祖孙三代称为“三张”。道内则称为“三师”:张道陵为“天师”,张衡为“嗣师”,张鲁为“系师”。

据《三国志》记载,在“三师”之中,张鲁为天师道最重要的建设者。在他之前,天师道还只是深居在巴蜀地区发展的民间组织,而在他执“道”期间,他便与益州牧刘焉结盟,施行了“政教合一”的道民管理制度,从而将天师道提升到一个历史的高度。至此,天师道声威大震。

后来,张鲁政权覆亡后,巴蜀地区五斗米道曾有过短暂(三国时期)的沉寂,入晋以后又逐渐开始活跃。不过,天师道也开始进入被分化、改革的局面。

西晋时,陈瑞和范长生所代表的是当时两个比较有名的五斗米道支派,他们先后在犍为、蜀郡的活动,表明着五斗米道开始复苏。其间,天师道中的一部分还打入搭配士族社会,开始步入上层化。到了东晋时期,天师道中有了众多的士族信徒,他们多都出身江南世家大族。天师道也由此而步入一个鼎盛时期。到了南北朝,日趋衰败的天师道经历了几次改革,其中最有力度的是:北方嵩山道士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的支持下,参合儒家思想,创立了以礼拜修炼为主要形式的北天师道。南方庐山道士陆修静在梁武帝的支持下,参合佛教思想和仪式,创立较为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称为南天师道。

天师道经过寇、陆二人的整顿和改造后,发生了重大变化:摒除了原来它所包容的某些反映下层群众要求、有违封建礼制的成分,增添了儒家伦理纲常的内容,使它由一个民间宗教变成符合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的士族宗教。

与此同时,其组织得到了相应的整顿。教规、教义得到一定的充实。自此以后,天师道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唐宋时,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派逐渐合流。直至元以后,由天师道演变而来的各支派被统称为正一道。

自此,始终处于道教界领导地位的天师道,结束了分流、衍生的局面。

(4)掀起“黄巾起义”的太平道

在道教历史上,太平道和天师道的地位最为显赫,通常道教徒们也将它们视为最早的道派。不过,源于太平道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曾上演的那一场“黄金起义”的戏码,故而,其在统治者的压制下,而逐渐步入一个“从此销声匿迹”的绝境。

然而,太平道因着其特殊的经历,在道教历史的舞台上仍占据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

太平道是继天师道之后兴起的道派,其酝酿时间实际上很早,据记载,应肇始于东汉顺帝时,但只是当时尚未形成教团。直至东汉建宁、熹平年间,巨鹿人张角为组织黄巾起义,而始创了太平道。

当时,东汉王朝处于一个政治黑暗,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期。在这样的局势下,张角顺应时势,以《太平经》中的“以善道教化天下”为宗旨,周穷济困、互相帮助,反对豪门大族对百姓的掠夺,勾画出一幅太平世道的蓝图,从而,把广大流民和农民集中在太平道的旗帜下。

太平道以阴阳五行、符箓咒语为根本教法,奉《太平经》为经典,崇拜“中黄太一”神,提出“黄天太平”的口号。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其弟张宝、张梁称“大医”,宣称太平之气将至,太平之世将来,反对剥削聚敛,主张周济穷人,以“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为人疗病的方式传教。由于当时疫病流行,百姓纷纷找他疗病,而且大多都会痊癒,因而当时用“符水咒说”为下层民众治病的太平道,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这也为太平道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之后十余年间,太平道的教徒达十万之多,并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为加强统一领导,张角以“方”为单位建立教区组织,共设三十六方,大方有上万人,小方也有六七千人,并各立渠帅管理教务。

在太平道日渐强大的基础上,张角派教徒开始四处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为其发动起义制造舆论。

在以教区组织“方”为起义的军事组织中,大方渠帅马元义还收买宦官封

徐奉等为内应,预定在甲子年(公元184年)三月五日各地同时起义。但就在预定起义日期约前十天,由于济南人唐周向官府告密,起义计划被打乱。

于是,除青、徐二州之外,其余六州只得一同提前起义,声势亦极为浩大。张角按《太平经》中天、地、人的“三统”思想,自称“天公将军”,兄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领导了这次起义。另因起义军皆头戴黄色头巾,故后世称其起义军为“黄巾军”,称这次起义为“黄巾起义”。

不过,这场以太平道为组织的起义,最终,却在东汉统治者的残酷镇压下,以失败而告终,太平道自身也遭重创,从此销声匿迹,传授不明。

(5)由士族开创的上清派

上清派,本出自天师道,始建于东晋时期,其开创人物均为士族出身,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多因仕途不得志而崇尚入道。上清派的出现,标示着民间道教开始转向士族道教,进入一个高层阶级。

上清派以专门传播习炼《上清经》而得名。其创始人,为东晋天师道士杨羲、许谧、许逊。关于它的创立,有着这样一个传说:东晋时,江苏句容县天师道的一位女祭酒魏夫人道法很深,在当地影响也很大,传说一天夜里,神仙王褒降临其室,授《上清真经》,她升仙后,被授予“紫庵之君上真司命南岳夫人”,主管下界成仙之人。后来,她的弟子杨羲托言魏夫人下降,授他《上清真经》,告知修道秘诀,杨羲用隶书写出,传给他的好友许谧父子,后许谧之孙许黄民带此经去浙江,《上清经》得以在江南传抄,流向社会,使道教中产生了一个新的道派——上清派。

上清派虽由杨羲和许家首创,但他们仅使《上清经》在江浙地区传布和流行,并没有真正的组织化,只是具有初步的组织形态,真正使它组织化的是南朝齐梁间的著名道士陶弘景。陶弘景在茅山苦修四十年,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大力发展道观,使茅山一时成了天下道徒心目中的明星,得到道门中人的认可,形成了上清派最大的宗派,即茅山宗。同时,他还组织编订了各种道教典籍,对道教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上清派信奉的最高尊神是元始天王和太上大道君,尊南岳夫人魏华存为第一代宗师,奉持的主要经典有《上清经》和《黄庭经》。由于魏华存原是天师道的一位女祭酒,所以上清派和天师道自然有联系,但也有很大的区别,如它的主神的多神化,在修炼方法上主要重视存神、服气等方技的修炼,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和金丹派的接近。

茅山派道士,文化素质高,社会关系广,在茅山修炼成道后,纷纷到江南各地的名山中去发展,到隋唐时,江南各处建立了许多上清派的道派,使茅山宗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上清派的主流,也是全国道教的主流。还出现了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许多知名的道士和他们的著作,对上清派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宋代时,上清派与天师道和灵宝派并行于世。

(6)确立“三清”体系的灵宝派

在道教教派历史的舞台上,灵宝派是和上清派同时兴起的一个教派,由于它确立了“三清”体系,发展了道教的科仪斋醮,从而成为后世斋醮仪式上的典范。时年,在江南一带很有一定的影响。

灵宝派,始创于东晋末年,在魏晋南北朝曾红极一时。其派,由江东道士葛巢甫(葛洪族孙)造作《灵宝经》30余卷,并附会引申,编造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东吴道士,葛洪从祖)及其后嗣的传经系谱,而正式创立。南朝道士陆修静在教规、教义方面进行了创新,使各个阶层的人更易接受。从而形成了在道教史上具有一定影响的道派之一。

灵宝派以《灵宝经》为主要传习经典,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假托葛玄为开派祖师。其修行法术重视诵经存神,与上清派较为近似,但更为重视的是斋醮功德,劝善度人,并附之有较为完备的宗教活动仪式,因此灵宝派信徒都较为侧重个人修炼。

灵宝派的神仙信仰有别于天师道,尊奉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和太上老君为最高的神,后来,这种神仙信仰的体系逐步被道教的其他组织所接受,形成了“三清”体系,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上大道君)、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另外,灵宝派除继承天师道的讲经诵道、符水治病外,还加强了斋戒科仪、祈福禳灾的斋法活动,提高了道士的斋戒能力,在做道场时表现出了很高的艺术造诣,成为后世斋醮仪式的典范。

隋唐时,灵宝派没有什么新的建树,显得较为暗淡。北宋以后,在江西的阁皂山出现了传授《灵宝经》的道派组织,许多道民前往修道,成为灵宝派的主流,被道门中人和朝廷钦定为“三山符箓”中的一山。南宋时,宋理宗下诏让天师道统管“三山符箓”,统称为“正一道”。

北宋末年,灵宝派又形成了一个分支东华派,由宁全真创立,南宋时,经王契真等七人至林灵真的传承,达到最旺盛阶段。元代后期,东华派归入龙虎山的正一道门下。

(7)“活死人”创立的全真道

全真道,是由“活死人”之称的王重阳创立而成的,因其顺应时代发展,主张“三教合一”,并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信徒的必读经典,以“性命双修”为修炼道术,等之缘故而成为古今道教的一面大旗,且流传至今。

全真道自金代初年创立起,其“领头羊”人物王重阳便开始四处传教,后经由他的七大弟子将其发扬光大,而成为道教的重要派别之一。王重阳,名王喆,号重阳子,早年习儒业,后中武举,因感怀才不遇,辞官归家,时值金朝倡修文治,经过内心痛苦的追求,后皈依道教。

王重阳自称在甘河镇酒肆中遇到两位仙人,授以金丹真诀,遂弃家到终南山南时村修炼,在山中凿穴而居,号其居处为“活死人墓”。后又浪迹各地,广招弟子,传授道艺,先后度化了马钰、谭处端、丘处机、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和孙不二七位大弟子。“全真”之名是王重阳和他的大弟子马钰共同修炼时所建房舍之名,王重阳首次打出“全真”旗号,标志着全真道正式成立。

全真道是在原天师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受其影响,但多有创新之处。首先,提倡三教合一。他们在分析了三教的本质后,认为释、儒的许多道理都是由老子的“大道”所化生出来的,归根结底都是道德性命之修养。其次,舍弃外丹烧炼和符水咒语,崇尚内丹修炼,主张性命双修。再次,在宣扬修真成仙的同时,还要求其信徒必须有克己忍辱、清修自苦的精神。最后,吸收佛教度善济人的思想,教导教众把善功作为修行的主要内容。

王重阳去世后,他的七大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先后掌教。在随后的历史洪流中,全真教内部分别形成了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龙门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七个分支。其中丘处机的龙门派最盛,他顺应时代,采取果

断的行为,获得了成吉思汗的支持,使全真道获得了长足发展,达到极盛。

元初,全真道主要在北方流传,元灭南宋后,全真道随着元朝的统治者一起来到江南,全真道成为全国最大的道派之一,最后导致了金丹南宗和北宗的融合。清朝时,龙门派律宗的王常月改革全真教,由丹法清修转向以严持戒律为主,这是全真教的又一次演变。

自明清以来,道教唯存全真和正一两大派别,并流传至今。

(8)崇奉“太一神”的太一道

太一道由卫州人萧抱珍创立于金熙宗天眷初,因主崇奉于“太一神”而得名。太一道是一个沿袭天师道的教派,其以“太一三元法箓之术”为理论支柱,又崇尚至真的“太一神”,故而,在道教教派中备显其古朴而纯正的一面,时年,是极具民众基础的。

太一道的创立,实际上是跟当时的社会时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金朝初年,北方各地抗金义军蜂起,社会动乱,人心不宁。中原汉族民众渴望有神灵保佑他们驱除金人,摆脱国破家亡的苦难。就在此际萧抱珍看准时机,借口依靠神灵的力量来驱逐异族,在黄河北岸的卫州树起太一道的旗号,以收买人心,吸引民众。

萧抱珍曾从符箓派学过符箓秘诀,他也以符箓传教,所以太一道属于符箓道派。该道以“太一三元法箓之术”为理论支柱,崇尚“太一真神”,太一真神位居上天中央紫宫,是统御五帝的最高神灵。以太一的名义制定的箓,叫做“太一箓”,该箓有三式,又称“太乙三元”。萧抱珍利用这种信仰和法术,以传授太一三元符箓为人治病驱邪、祈祷消灾的方法传播道教。该道派掌门人必须由一姓承袭,如外姓的人来掌门,必须改姓萧。

萧抱珍创立太一教后,传播很快,影响波及到山东、河北等地,并逐建衍生有太一堂、太一宫、万寿宫等支流。当时,金朝统治者为巩固国内统治,故对民间宗教加以控制和利用,设置道司、道录管理道教。据传,金熙宗还召见过萧抱珍,让其为皇后驱鬼治病,结果成功,因而大受赏识得卫州太一庵堂,改名为“太一万寿观”。后来,金朝为解决财政危急,出售寺观名额及僧道度牒,太一道趁机买了一些观额度牒。

太一道自金代萧抱珍创立,共历七代,第二代教主萧道熙:原名韩道熙,字光远,十岁嗣教,有儒风,好与四方贤士谈玄论道,造极精妙。第三代教主萧志冲:原名王志冲,字用道,号玄朴子,受金统治者礼遇。第四代教主萧辅道:字公弼,号东瀛子,萧抱珍再从孙。曾受忽必烈赏识,为元初太一道的鼎盛奠定了基础。第五代教主萧居寿:原名李居寿,字伯仁,号淳然子,受元统治者尊宠,对太一道在元朝发展作出贡献。第六代教主萧全祐:原名李全祐,掌教后仍受元室尊宠。第七代教主萧天祐:原名蔡天祐,曾参加过元代的金箓大醮,后太一道便不再有嗣教者。

大概在元朝中后期,太一道渐渐融入正一道之中。

(9)以《道德经》立派的真大道

真大道,初名大道教。创始人为刘德仁,号无忧子。金皇统二年,刘德仁宣称,有一须眉皓齿的老叟乘青犊车过其家门,摭《道德经》要言授之,并嘱其“善识之,可以修身,可以化人”,然后投笔一支而去。于是,刘德仁便依托此言而建立大道教。

刘德仁根据老子《道德经》义,加以演绎,为大道教订立了“规诫九条”:“忠君孝亲,诚以待人,清净无邪,安贫乐道,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不盗窃,不饮酒,不骄盈”。这是揉合老子、儒家、佛教思想为一体的立教宗旨,其间更可见该教颇重视清静自守,救民利物:以恬淡寡欲、苦节危行律己,以慈悲宽仁、恤苦救贫对人,又不强调个人的炼养飞升,而是以治病救人为务。这于当时处于战乱频仍的民众而言,无疑是一个强大的依靠和安慰,所以,大道教一经成立就得到了很多人的爱戴和拥护。于此,当时呈现出一片“传其道者几遍中国”的局面。

刘德仁行教三十八年,于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去世。此后,继任掌教者为:二祖陈师正,三祖张信真,四祖毛希琮。这几代掌门人都在金代,所留资料极少。

金、元之交时期,大道教内部分裂为天宝宫和玉虚宫两派。天宝宫由五祖郦希成掌管,玉虚宫则为五祖李希安掌管,至此大道教被分裂成了两派。

在元代宗教政策比较宽松的情况下,此大道教两派都得到了元统治者的承认。不过,玉虚宫一派的传承时间较短,连李希安在内,只传了三代,此后再未见记载。

天宝宫派的传承相对而言较玉虚宫派为长。五祖郦希成正式掌教以后,不仅受到元统治者的支持,元宪宗曾封他为太玄广惠真人,而且在他掌教期间,组织还有所发展,真大道由原来的河北、山东,发展到了河南许州一带。此外,道派发展以后,郦希成还特请元统治者批准他将“大道教”改名为“真大道”,以示正统。这之后,真大道名称从此正式确立。

真大道在长期的掌教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体制。首脑机关是大都天宝宫,为历代掌教所居之地,设诸路真大道教都提点、教门都举正等以辅助掌教工作。

元以后,真大道渐渐没落衰败,不久即归并入全真道。

(10)统领三山符箓的正一道

正一道,是在天师道、龙虎宗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龙虎宗为中心,集合各符箓道派组成的一个符箓大派。

正一道的形成,是以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元成宗敕封张道陵第三十八代子孙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为标志的。该年,元成宗还授予张与材管领江南诸路道教,以主领三山符箓。

正一道形成后,全国道教皆分属于正一和全真两大派。明清时期,以皇室为首领的政府阶级也只承认此两派。不过,朱元璋认为,以斋醮为职务,擅长于符箓法术的正一道,更符合明王朝利用道教来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故而,在对待两教态度时,朱元璋采取的是扬正一而抑全真的态度。所以,正一道在明初至中叶以前都处于一个极高的政治地位,而其代代首领也被袭封为“大真人”号,来掌管天下道教。

集合诸符箓派而成立的正一道,以历代天师为首领,《正一经》为主要经典,经符箓斋醮、降神驱鬼为主要宗教活动。正一道道士允许有家室,可以不出家,不住宫观,清规戒律不是很严格。各符箓小派合并到正一道后,有的逐渐绝传,如阁皂宗、太一道等,有的在大宗下还有小宗,如龙虎宗、茅山宗等。

此外,明王朝国家的祈祀大典多由他们主持,增官晋爵,修建宫观府第,享有种种政治和经济特权,皇帝还亲自为其选择婚配、赐名,荣贵无比。但正一道在教理教义方面却没什么发展,这便也为其埋下了衰败的种子。

清朝前期,统治者从笼络汉人的角度出发,对正一道尚沿用明例加以保护,抑制的程度较为宽松。到乾隆朝时,藏传佛教被定为国教,正一道首领的地位一再被加以降贬,对道教活动的限制也不断增强,道教的组织发展渐趋停滞。

而此时,不受明统治者重视的全真道,开始逐渐崭露其头角,日趋活跃起来,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日益增大。

(11)重视心性修炼的净明道

净明道,又称净明忠孝道,始创于中国南宋初。“净明”指日月之光明、天地之根本,可使阴阳相感,日月连通,道体圆虚。其以忠教为大道之本,且十分注重心性修炼,是把道、儒、佛三家思想巧妙融合为一体,而形成的一个影响一时、符合时代潮流的新道教。

净明道尊东晋西山道士许逊为祖师。相传东晋时江西南昌西山道士许逊修道有灵验,举家拔宅飞升。隋唐时,当地便出现了神化许逊的信仰。宋徽宗政和二年时,许逊被加封为“神功妙济真君”,由此,许逊信仰在南昌西山一带更为盛行。

许逊信仰由来已久,唐代就有张蕴、胡慧超等尊奉许逊,弘传“灵宝净明”宗旨,尤其是在许逊活动过的江西一带,影响最为深远。南宋时,江西南昌西山玉隆观道士何守澄,托言许逊下界,降授他《飞仙度人经》、《净明忠考大法》等典籍,命他设坛传其道,度弟子五百人。于是他便在玉隆万寿宫创建了一个新的道派,并以这个道派所传的新符箓“净明秘法”而命名为“净明道”。该道派重视内丹的心性修炼,使之一尘不染,是谓净明。它重思考、倡廉耻,强化伦理教化,同时又提倡施符水、念咒语,驱鬼重神。是融儒道两家学说为一体的符合时代潮流的新道派。

不过,何守澄所建净明道,流行一时后,很快就被湮灭了。直到元朝初年,江西西山道士刘玉称得许逊降授《玉真灵宝坛记》,宣告净明大教将兴,尊奉《净明忠教全书》为经典,再创净明道,他不承认何守澄是净明道的创始人,把许逊定为第一代祖师,把自己定为第二代祖师,在江南许多地方开始布道,在西山建玉真、隐真、洞真三坛传度弟子。

净明道再创以后,刘玉以忠教为大道之本,融合儒释道以忠、孝、廉、谨、宽、裕、容、忍为“垂世八宝”,只要忠孝净明,即神灵渐通,不用修炼,自然成道。从而,将道教的净明、儒教的忠恕、佛教的大乘融合为一体,具有浓厚的理学色彩。

刘玉之后,黄元吉、徐慧、赵宜真先后掌教,赵宜真掌教时,已是明朝初年,他兼全真、清微、净明诸派于一身,尤被清微、净明两派尊为嗣师,其思想糅合内丹与雷法融为一体。

后来,净明道归入全真道。

(12)因武术而闻名天下的武当派

武当派兴起于明代,由张三丰创立,因兴起于湖北均县武当山而得名。又因武当山是道教敬奉“玄天真武大帝”的发祥地,故武当派以供奉其为主神。后来因其武当武术,而成为明朝道教最辉煌的一页。

唐朝时,均州太守姚简于山上建五龙祠。宋真宗时,升祠为观,正一派传入,成为武当山道教主体。元世祖时,改观为宫。元末时,宫观大部分毁于战火。明太祖时,全真道龙门派传入,成为武当山道教主体。明成祖时,大兴土木,陆续修建了庞大的建筑群,武当道进入鼎盛期。

元朝时,张三丰曾为中山博陵县令,后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于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丹诀,道法精进。明太祖时,他带着弟子入武当山修炼多年,后离开武当出游四方,不知所终。张三丰生前并未公开自立道派,仅以游方高道身份收徒授道,但在其身后,被武当山及各地道士尊奉为祖师,形成三丰道派。张三丰门下弟子甚多,武当山高道邱玄清、孙碧云等,皆为其嫡传弟子,受到朝廷礼遇,他们传承三丰道派,并创建了许多支派。后来三丰道派成为武当山道派正宗,之后又逐渐并入全真道。

张三丰所创武当道崇祀“真武大帝”,以其为祖师,尊其为雷部至尊天神。为了健身御疾和抗拒野兽与护观,道士习武当内家拳技。特别强调道、儒、释三教归一,竭力和会儒学,具有浓厚的理学气味。武当道属于道教清修派,重修炼内丹,且首重性功,主张先全人道,而后仙道。

世人知道武当道,主要是因为武当武术,张三丰就是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传说张三丰观鹤蛇相斗,参合少林外家拳法,创立武当内家拳,他取道家以静制动,融合道教内丹修炼、无为、虚静、柔弱、自然于武术中,形成贵柔尚意的独特风格,实为内丹气功与武术的融合,之后的太极拳、八卦掌等均是从武当内家拳演绎发展而成的。

如今,现在的武当武术仍旧家喻户晓,并波及世界各地。

同类推荐
  • 钟吕丹道经典译解

    钟吕丹道经典译解

    自古至今,世界各民族都有巫觋,文明古国尤为突出。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正是因为保持着古代文化的延续性,为巫觋文明的理性传承提供了绝佳的历史背景,由此也缔造了中国的道文化。道文化是继承巫觋文明的源头文化,形式上属于神秘文化,本质上体现了人类的灵性文化。丹道是道文化孕育出来的、掌握灵性文明的实践体系。
  • 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

    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佛教博大精深,各种典籍浩如烟海,这些往往使初学者望而生畏。针对这种情况,本书采用了符合现代人知识结构和快节奏生活特点的问答模式,将艰深晦涩的教义和纷繁复杂的宗派传承历史一目了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您轻松阅读。
  • 奇山:佛教道教名山

    奇山:佛教道教名山

    本书分为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江西龙虎山和四川青城山等四部分,内容包括:佛教的传入和灵鹫寺、清凉山佛教的极盛时期、藏传佛教的传入和兴盛、画中姑娘幻化的峨眉山、大上清宫中的百神传说等。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本书讲述从所罗门王起犹太民族700余年的历史,对应《圣经·旧约》的后27卷。该卷讲述了犹太国从辉煌到亡国,犹太人被驱逐出故里四处流亡到重返家园的历史。
热门推荐
  • 俏皮皇后:智斗皇上相公

    俏皮皇后:智斗皇上相公

    ‘’百里墨轩,你会不会什么都依着我呀‘’‘’那要看你的表现了,小歌儿‘’说完,灯灭了。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请尽情yy,节操无下限括弧笑
  • 诸神纵横

    诸神纵横

    异界乱,神魔起,手持剑,斩乾坤,断阴阳,纵横天宇,天下无双。强大的神秘物,自黑雾中生,所过之处,生灵涂炭,群神征伐,皆殇。异界洗牌,众神登顶,一剑斩苍穹,杀破虚无,斗神秘,一字真言,断天裂地,斗神秘,纵横一世,尘归尘,土归土,看破一切,断虚无。
  • 业务连续性计划和管理

    业务连续性计划和管理

    内容有业务连续性管理——360度全面灾难防御;制定符合业务需求的连续性管理方针;以业务价值为导向,实现企业持续经营;日本地震若发生在台湾,您的企业承受的了吗?防患于未然,然亦有备——提升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风险分析在业务连续性管理中的作用;建立企业风险意识,积极管理危机事件;基于KMV模型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对公允价值的思考和审计风险防范;等等。可为包括上市公司、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的业务连续性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最佳实践。
  • 木子大学日记

    木子大学日记

    木子啊,生活还得继续,不愉快的往事就当做不小心吃了食堂的西红柿炒番茄,一种经历而已。”喜欢我的小说,可以一起交流QQ:490172106
  •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徐霞客游记)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徐霞客游记)

    长期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孕育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增长了人们的智慧,也不断推动着人们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今天,我们少年儿童一代能对民族文化的精粹部分有所了解,将有利于他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也是使他们能受益终身的最基本的启蒙教育和素质教育。
  • 恋月玦之缘起今生

    恋月玦之缘起今生

    渐起明灭却难言,萌芽藏云两相瞒。雪天冰湖望不穿,月玦相望幽冥岩。因人恋上此中城,初晴雨寂待诗茵。轩辕千秋紫妍殇,紫叶暮离万世眠。南枫千山吟霜诺,浅渊寻美人不知。倩影迷云寻千噫,澄宣影乱北陵荒。——缘生那次的邂逅是偶然还是注定?琴音婉转,声声触心,当心防卸下,却换来致命的打击。爱,转眼灰飞烟灭。一切的一切不过是镜花水月,前世的羁绊,缘起今生。“我上官挽月不过是枚弃子,是你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弃子…”“月儿,我等你,等到天荒地老又如何?…”练情难言,勿忘月玦。
  • 御天妖帝

    御天妖帝

    以实力为尊的无尽大陆,弱肉强食,杀伐果断,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够践踏万物苍穹,睥睨众生。一个平凡小子重生成妖偶得《极皇经》踏上漫漫漫漫长生之道,以卑微之资开始崛起一手遮天开启逆天强者雄起之路……修神功,夺造化、败天骄、斩仙帝、灭佛陀、霸天庭、诛神皇、战帝尊,战意直冲九霄撕破苍穹霸绝寰宇,横扫八荒,统御万界,镇压诸天,唯我独尊,打造不败传奇以诸天强者鲜血铺就道路,以万界群雄尸骸铸造阶梯,由最卑微开始,一步步登临那至尊巅峰成为令所有人都畏惧臣服无上御天妖帝统御诸天万界!霸道人生,无可匹敌!!!
  • 百年老店

    百年老店

    以亡国公主深浅为主线的一个梗。深浅原本是为了复国而联姻的公主,但一直爱恋竹马云修。云修也深爱着公主,似乎是一件情投意合的事。但是深浅作为联姻公主必须嫁给太子…于是婚礼那天云修抢亲了。这只是铺垫,真正的故事是从小公主开店开始的,一家名为百年老店的小店。小公主最爱的事就是与客人喝着小酒,聊着关于风花雪月的事,她好像有一种魔力,能让人在讲故事的时候忘了自己是主角。还记得那年那月,洛阳城外柳河东…百年老店,老店不老。【店是讲故事的主要场所。整本书由很多个故事组成。穿插不同人的故事,有电源的,有客人的。有喜有悲。】
  • 扎纸匠

    扎纸匠

    扎彩匠,扎鬼纸,扎来鬼纸祭阴阳。扎纸匠,说通俗点就是纸扎手艺人,所扎之物大多是一些烧给死者用的童男童女,灵屋纸马之类的。扎纸这门手艺可是古时五花八门中的老行业了,古时五花八门中,七门调说的就是这种扎纸的人。对于这行,很多人认为扎出来的纸人纸马等物,只是卖与办丧事的人家。如果你是这么认为的,那你就错了,因为白天做的是办丧事生人的生意,到了晚上,做的可就是死人的生意了。而我所要讲的,就是我做扎纸匠那些年见闻到的那些奇闻怪事……
  • 竹马非君子

    竹马非君子

    就算拥有再多的钥匙,也无法打开所有的房间。相亲失败,公司倒闭,无依无靠的袁青只能投奔自己的竹马——腹黑而神秘的悬疑作家吕白。在同一屋檐下的日子,她渐渐发现了他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