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45500000003

第3章 2 “道”的诠释者:老子和庄子

本节概要

“道”,于道教徒而言,是至为殊妙而神圣的。大凡出家、皈依道教的人,皆非常注重修“道”。那么,这“道”带来的到底是一个怎样殊妙的人生境界呢?若究其根源的话,从“道”的提出者和“道”的提升者——老子和庄子的人生中也许可窥知一二。

(1)神秘的道教始祖老子

道教和老子之间,因“道”的关系而有着解不开的渊源。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的性质为自然。自然则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他所提倡的无为、不争、贵柔、守弱全都是“道”之自然本性的引申和推演,由此便产生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法则。此“道法自然”的法则,正是道家及道教学说的纲领。

因这颇深的渊源,老子被推崇为道教的始祖,而道教更将其传世佳作《道德经》作为其教理的根本源泉。

那么,作为道教始祖的老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所推崇的“道”之人生又是一个怎样的境界呢?

老子其人

在世人的眼中,道教始祖老子是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半仙半人式的人物,关于他的来历可谓众说纷纭。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他被写成中国春秋末期的一位杰出思想家,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又名老聃。生于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任职于周朝的守藏史(类似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后见周朝的衰落之势无可挽回,便辞官归隐。

在道教经典中,他则被说为一位神奇之仙人。据记载,老子的出生非常神奇,传说有一颗流星进入他母亲的口中,他的母亲就有了身孕,而且是在肚子中将老子孕育了整整八十一年之久。生的时候也极具神奇色彩,据说他母亲散步走到一棵李树下,他便从母亲的左腋下蹦了出来。老子出生后,看到身边有一棵李树,便指着李树说:“这就是我的姓。”于是,老子就有了“李”这个姓氏。又因其在她母亲的肚子里生活得太久,所以刚刚出生就已是白发苍苍之态,故被人称为“老子”。

在传说时代,关于他的传说更是众说纷呈的:上三皇时,他被传说为玄中法师。下三皇时,他被传说为金阙帝君。伏羲时,他被传说为郁华子。神农时,他被传说为九灵老人。祝融时,他被传说为广寿子。黄帝时,他被传说为广成子。颛顼时,他被传说为赤精子。帝喾时,他被传说为禄图子。尧时,他被传说为务成子。舜时,他被传说为尹寿子。夏禹时,他被传说为真行子。商汤时,他被传说为锡则子。文王时,他被传说为文邑先生……总之,一句话,在传说中他就是不生不死,永世长存,并不停地为拯救世界而奔忙的仙人。

道教正式出现之后,他便被这样形容:老子为万物之本源,是天地之精魄,亦是不生不灭的。他可以根据不同的世道,变作不同的人,抵达人间,教化大众,拯救百姓。这种说法也是最为权威的一种。

另外,他还被道教尊推为教主,封号“太上老君”。而在道教被视为国教的唐代,李唐王朝为提高自己的地位,神化自己的政权,更是将他认作为自己的先祖,并且把自己起兵推翻隋朝的举动看做是“太上老君”—他的旨意。

由此,老子的始祖地位再无人能及。

中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老子,创造了道家学说,之后由道家学说衍生而出的道教得以绵延于中国上千年之久。由此,道门中人皆视老子为道教始祖,而他于道教中的地位亦是无人能及的。

其犹龙也

关于以上种种,我们所看到也仅仅是他传奇的部分,到底现实中他是个性情怎样的人呢?

据文献记载,老子学问渊博深厚,当时登门拜访求教的人是数不胜数。据说当时连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也在这拜访者的行列,并由此而引发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典故,即“其犹龙乎”。在此典故中,老子在“赐教”于孔子时,我们便可从其言语之中窥知他的性情与否。

两千多年前,在通往东周都城洛阳的黄土古道上,一辆马车在夕阳的照耀下正缓缓前进着。在这辆马车上坐着的就是影响中国数千年政治文化的思想巨人、被后人尊为圣人的孔子。

孔子此去洛阳的目的,就是为了拜访当时声名显赫的老子。

孔子特别爱好周朝的礼制,因而特别想亲自到周朝的都城去拜访老子,并以其为师,向他学习一些周文化。于是,孔子的朋友南宫敬叔就把这一想法转告给鲁国国君,鲁君很支持这件事情,就送给他一辆车、两匹马和一位年轻的驾车人。

抵达洛阳以后,孔子开始系统地向老子学习了周朝的文化礼制,在学识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临别时,老子对孔子讲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做人要大智若愚,遇到明君就好好干上一番事业,遇不到明君的话便宁可像飞蓬一样自在地飘飞。”现在看来,这一番话确实已有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意味。

孔子将老子这一番教导牢记在心,回到鲁国后,他便不无感慨地对自己的弟子说:“鸟,我知道它们能够飞翔。鱼,我知道它们能够游水。野兽,我知道它们能够奔跑。对于会奔跑的野兽,我可以用兽网去控制它。对于会游水的鱼,我可以用鱼钩去控制它。对于会飞翔的鸟,我可以用弓箭去控制它。至于能够乘风云而上天的龙,我就不知道该如何对付了。而他就是一条龙啊!”

由此不难看出,老子和他推崇的自然之“道”在现世生活中造成的影响有多大,大圣人孔子也深受其影响。

另外,在这则典故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子终其一生都是在为“道”而活,他的言行是“道”,他的体悟亦是“道”,而他所感受体验着的人生亦还是“道”。

事实上,在老子的思想概念中,“道”就是最高的哲学范畴,而他以此来悟透生命之真谛:无欲、守静、任自然。

从《道德经》中看“道”

《道德经》为旷世不朽之作,其不过区区五千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将“道”之大涵诠释殆尽。此“道”之大涵即为道教之教理的思想之大涵,其所言之“道”,即为道教之“道”。

《道德经》,分为“道”和“德”上下两篇,道教尊其为《道德真经》。《道德经》为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自道教开始出现其就成为道教信徒们的必读经典,究其缘由是因为在《道德经》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是深奥而幡然的。想当年,西出函谷关的老子,在函谷关口握住了形而上的思维之风,悟透生命真谛,从而从玄妙的“道”中解析了万物,幡然悟出“无为而治”的大道,并写就成册,以此创造了以“道”为核心的学说——道家学说。

“道”,通常有三种解释:一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根源;二是,自然规律;三是,人类社会的准则和法则。然而,作为老子哲学范畴的中心和基石,蕴含万千的“道”远非这三种解释能够概括,一如一些专家所言:他的“道”,是不可名,不可言,不可谈,而只可从一个侧面切入。比如从他的人生观、政治观中,都可窥见其隐秘着的端倪和迹象,这也不过是一个侧面的诠释。

我们若是从《道德经》中看他的“道”,也许较之上的切入点会易通一些。

在《道德经》的开篇,老子就提出了这个“道”的概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缴。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指出“道”如果可以用语言表述,它就不是真正的“道”。“名”如果可以说明,它也不是真正的“名”。无形无名是万物的始端,有形有名是万物的根源。这样,老子将“道”变成超时空的永恒存在,世间万事万物皆是由“道”派生而来。

而在他《道教经》中深蕴着的哲学核心,也正是说明阐述的这一点,即“道”是虚静的,又是包容的,它从不狂妄浮躁,也不似其他宗教或者神话中的诸神那般居功自傲,生杀予夺。不会因为创造了万物就成了万物的主人,也不会因为繁衍了人类就有操持主宰人类生命的权威。总之,作为宇宙天地万物创生的本源,“道”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无所不包又周而复始的。

另外,在老子的思想世界中,他更是认为“道”的本职就是“自然”,“道”的最高追求就是“复归”。而修“道”最好的方法便是“静观”和“玄览”(内心直观),直至抵达“玄同”(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在“道”那里合二为一)的境界。也就是说,“道”是可以得到的,但修道绝不能与俗世之人一样,汲汲于名利,扩充其欲望,而是要做到无欲、守静、任自然才可。

这“无欲、守静、任自然”的境界追求,其实就是老子所倡导的理想人生模式,是他对生命的一种终极关怀。事实上,这样的境界追求,也是道教所信奉追逐着的。

《道德经》中深蕴的道教教理

作为道教教理核心思想的《道德经》,其字里行间所深蕴着的宇宙观、价值观、人生观,也是道教千百年来所信奉追逐着的。

宇宙观

《道德经》中深蕴的宇宙观,是从“道”中来领悟的。

开篇中老子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缴。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如此一语道破“道”是如何生成万物的,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原指道路,人有人行的道路,天有天行的道路。在这里,老子则将“道”变为抽象的哲学范畴,并于此构建成自己的一套哲学主张及体系。

事实上,在《道德经》的哲学理念中,“道”就是超时空的永恒存在,为天地万物的根源,而整个宇宙万事万物皆是从这“道”中派生而来。在这里,“道”不再仅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还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价值观

《道德经》中深蕴的价值观,就是老子认识事物、辨别事物和行事的思想观念。

此价值观,首先源于老子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他在《道德经》中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语便将自己的一个核心价值观念诉诸于世。此处,“自然”不是指天地万物的大自然,而是指天地万物本来就具有的样子,即物的本性、真性,并由其固有的本真而产生的自然的生存状态和运动状态。比如海鸟,它在海边的时候,在水边吃小鱼,自由自在地活动着,人来了,它就走了,人一离开,它又回来了,如此而已,这就是它的生活方式,是天然的,也是自然如此的,没有强迫。

老子正是从分析这些互相对立的自然客观现象出发,而引申出“为而无为”的行事观点的。说白了,《道德经》价值观的核心,就是“为而无为”的观点。这里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以辩证法的思想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要顺应自然的途径和规律去为,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去为,即不执著,不落偏,不自私,不占有,让一切顺其自然,自行发展。

同时,老子还明示圣人要以“无为而治”的观点来治理国家,教人要认识道的妙用,效法天地宇宙的自然法则,不加干涉,“行不言之教”,倡导身教重于言教。

《道德经》中价值观的这些理念,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它不仅影响着整个道教始终,至今还对现世的人起着重要的积极的意义。

人生观

《道德经》中深蕴的人生观,其实就是老子的人生观。老子人生观的核心思想就是按“自然法则”去谋人生,这亦是以“道”为人生观的现实例子。

以“道”为人生观,本身就带有一种玄妙至极的意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道”是柔性的,若水一般。在《道德经》中,他再三强调的是柔和、忍耐、谦恭;寻求的是一种自然、无为、虚静、柔弱的“道”。他常以“水”来论人,提倡一种“利万物而不争”的人生境界,即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争的“逍遥游”之境。

所以,他主张一切作为应如行云流水般,义所当为,理所应为。做应当做的事,做过了,应如雁过长空,风来竹面,不着丝毫痕迹,不有纤芥在胸中。即他所说的“上善若水”:他以水喻人,示人做人要清白,明白,干净;要开阔,开放,开朗;要坦诚,坦荡,坦然;要无私,公平,正义;要宽容,包容,宽厚;要自强,自静,自洁;要不争名,不图利,不居功。这既是水的品质,也应是人的品格。还有自然界奉献的空气、阳光、森林、草原、矿产等等,都是此理。

这种“自然法则”的奉献品质,后来被道教所深深继承并发扬。

(2)一生只为“逍遥游”的庄子

庄子因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而也跟道教有了绵延不息的渊源。他用就一生的经历,将道家学说中“尚自然,崇放旷,以及养生贵生”的精神诠释至精辟淋漓。因此,成为继老子之后最好的“道”之诠释者。

他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追求精神逍遥无待,并且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可以说,他的一生是“道”的最好诠释,也是“道”中极妙之境——“逍遥游”的最佳演绎者。

晓梦蝴蝶的庄子

庄子,曾以“晓梦蝴蝶”而圣名显赫,他一语“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便将人生的玄妙境界渲染于世。作为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一生也都在诠释“道”:诠释“道”为何物,诠释“道”有何境界。

庄子,名周,字子休,为战国时宋国人,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学识渊博,其学说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根本思想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故而,后世将其和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也被称为“老庄哲学”。后来,他和老子几乎成了道家的代名词,而他为进一步将“道”阐释所著《庄子》亦成了后世道教的经典。“崇道成癫”的唐玄宗时期,他更因其在道教中所起到的根本性影响而被唐玄宗封为“南华真人”,其著作《庄子》一书被改名为《南华真经》。

关于他的生平,还可从司马迁所著《史记?韩非列传》中可窥知一二:庄子名周,蒙人,时任蒙漆园吏一职,生于梁惠王、齐宣王时期(约前369年—前286年),曾著书十余万言,为道家学派之人,所追求的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汪洋恣意的“逍遥游”境界。

庄子对“道”的进一步阐释是这样的:他认为“道”是真实的,有信验的。它没有作为,也没有形迹,可以心心相传而不可以用口传授,可以用心体验而不可以目见。它自为本,自为根,在没有天地之前就已存在。它产生了鬼神、上帝,也产出了天和地。它在太极之上却不算高,在六合之下却不算深,先天存在却不算久,长于上古却不算老。……如此种种,把“道”说得玄之又玄,莫测高深。

实际上,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其主要思想为“无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改变,认为“道”是“先天地而生,从道未始有封”,如此构造出一个主观唯心主义体系。因而,他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因此在政治上他同样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另外,他还具体解释了“道”的作用:他认为修道的过程就是忘掉天下国家、功名天伦及个体生命存在,从而达到人与道同化的境界,即“逍遥游”之境。

此“逍遥游”之境界,后来被道教真人们所吸收继承,并发扬成修道者的终极目标。

一生只为“逍遥游”

于丹说:“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于丹之所以发此感慨,定源于庄子留给我们的那笔精神财富,即他演绎着的人生故事及他写就的那些充满寓意的文章。

我们并不知道庄子充满寓意的哲学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但毫无疑问的是——庄子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他不仅用自己的一生去演绎“道”,更用就自己的一生去追逐“道”的最高境界——“逍遥游”。

用“像哲学一样生存于人间”来形容或者诠释,也许是对庄子最终极的认识。他池塘前问鱼,梦里问蝶,濮水垂钓,目的就是将自己认知的哲学观点诉诸于世人。在千年之后,我们望着他或笑逐颜开,或痛哭流涕,但庄子却告诉我们,这两种表情并无分别。这就是庄子的哲学思想,其本源即只有一个字,那就是“道”。他将“道”视为宇宙的本体,是一个无限的概念,世间万事万物也均由这“道”而产生,“道”本身即是万物之源。而“道”又为万有之无。时间和空间,茫茫的宇宙和一生,所有的存在,所有的“有”,都只是“无”。

所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庄子把追求“逍遥游”之自由境界作为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庄子“濮水垂钓”的故事最能诠释这一点。

据记载:庄子在河南的濮水悠闲地垂钓。楚威王闻讯后,火速派两位官员赶赴濮水。来者向庄子传达了楚威王的旨意,邀请庄子进宫,请他做楚国的令尹,并将楚国的治理大业拜托给他。庄子听后,依然手持着钓竿,头也没回地对那两位官员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之久。楚王将它的骨甲装在竹笼子中,用纱巾将其蒙罩包裹,并将其珍藏在太庙的明堂之上供奉。请问对这只神龟来讲,它是愿意死去遗下骨甲以显示珍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哪怕是在泥塘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两位官员听完庄子的一番发问后,便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当然是选择活着,宁愿在泥塘生存。”庄子见他们回答肯定,回过头悠然地告诉两位官员:“有劳两位大夫,请回禀楚王吧,我将要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爬行!”

这则故事所呈现出的简直就是一幅精彩的庄子自画像,把庄子尚自然,崇放旷,以及养生贵生的道家精神以呼之欲出的形式给诠释出来。

从“庄周梦蝶”看道教中的人生哲学

“庄周梦蝶”是《庄子》中的一则寓言,其间隐喻着十分深邃的内涵。它既非是齐物论中相对主义的同质异构体,也不是单纯的“物我同一”的审美。其包含着“我是谁”式的存在本体的逼问,从中透出的是一种人生的悲剧意识,并带有一种超功利的态度超越现实,通向人的诗意存在。

“庄周梦蝶”的典故出自于《庄子?齐物论》中的一段妙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释义是:“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翩跹起舞的蝴蝶,自己感到非常快乐,悠然自得。然而,一会儿梦醒了,庄周却发现自己是僵卧在床的模样。如是,产生了一种混淆的思想纠结: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在这段寓言故事中,庄子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并用故事的形式阐释了一个哲学论点,即认为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

也许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所见所闻是真实的,梦境则是幻觉,为不真实。然而,在庄子那里却不这样认为,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它们却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

不过,这些解释也只是一种表象的诠释而已,事实上,在这寥寥几言的精辟字句中,庄子所要阐释的或者隐喻的还远非于此。在其间,还深蕴着一份浓厚的人生哲学。

在“梦蝶”这一“玄之又玄”的“道”中,庄子所阐释的人生哲学内涵是直指人生的。

在庄子眼中,人生充满了悲剧因素,譬如,生的痛苦,生老病死等等,可谓苦难重重,所以庄子对“生”本身便抱有一种哀痛,正如他在《至乐》中所言:“人之生也,与忧惧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哲学的人生观前提就是持“有待”的悲观态度。正是在这种“有待”的悲观宿命论基础上,我们看到“庄周梦蝶”之中所隐约流露出的“人生似幻化,终当归虚无”的无奈及对人生真实性的怀疑。生的痛苦、人生的无常,庄子将这种存在问题巧妙地设置于梦境之中,其实也是借寓影射一个大主题的人生问题,即“人生如梦”。

庄子重生,对人生珍视而执著,所以便会觉人生的短暂与生命的易逝,而短促的人生显得难以把握和难以认清,因此才会产生虚这种虚幻的感觉。因而,当庄子以“庄周梦蝶”的方式来思考人生之存在问题时,便深陷入一个“人生如梦”的虚幻及迷失中便也不足为怪,于此,他便也生发了一种失落的哀愁,一如闻一多所说:“庄子的思想和著作,乃是眺望故乡,是客中思家的哀呼,是一种神圣的客愁。所以《庄子》是哲学,因为凡大哲学家都寻求人类的精神家园。《庄子》是诗,因为思念故乡是诗的情趣。《庄子》又是美,因为如康德所说,凡最高的美都使人惆怅,忽忽若有所失,如羁旅之思念家乡。”

不过,所幸的是在那个饱经战火洗礼的乱世之中,庄子哲学中流露出的却全然是清醒和反思,及“心斋”与“吾丧我”的内省。所以,在那个“有为”的年代里,他依然执著地主张“无为”。而“庄周梦蝶”对存在的逼问,其目的就在于确立一种合乎自然的健全人格,并以此来超越有限把握悲剧“有待”的人生。因为,人只有审美地存在才能超越外在功利目的,才能最终完成完善人格的建构,成为完全的自由之人。“庄周梦蝶”中的“物化”也是基于这一点而提出的:通过“物我两忘”,抵达一个忘己、忘功、忘名、忘适的真我境界,感悟一个诗意般的人生真谛。归结起来,庄子的“物化”,即是对不幸悲剧人生的超脱。

另外,“庄周梦蝶”的超脱若是反映到生死方面,便体现出一种中国乐观哲学的“知天乐命”“安时处顺”意蕴来。

综上所述,“庄周梦蝶”以感性人生为出发点,以对个体存在的追问为重心,以得出了人生的悲剧认识为终点。然而,具有浪漫主义自由气质的庄子却不沉沦于悲剧意识形态之中,反而是要在现实的感性生活中超越有限的悲剧人生,即“以美启真”,把握存在的本真状态,追求一种自由的理想境界——人的诗意栖居。而这“人的诗意栖居”,也正是道教修道之最终目的。

同类推荐
  • 道教宫观文化概论

    道教宫观文化概论

    《道教宫观文化概论》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探讨作为道教宫观“神圣空间”的内核与作为社会化外延的因素,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产生发展的,从而奠定了宫观文化的研究基础。第二章主要探讨道教宫观内神仙信仰在当时的政府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神仙信仰的特点,以及人神交通的斋醮仪式。第三章主要探讨宫观的神职人员——道士的产生发展、清规戒律、组织制度以及经济生活等。第四章重点探讨了道教官观的建筑、美术以及音乐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解读其艺术表象下的神学思维和世俗情怀。第五章,宫观文化的世俗化典型——道教庙会。
  •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本书讲述从所罗门王起犹太民族700余年的历史,对应《圣经·旧约》的后27卷。该卷讲述了犹太国从辉煌到亡国,犹太人被驱逐出故里四处流亡到重返家园的历史。
  •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宗教学是门年轻的学科,从缪勒1873年在《宗教学概论》中正式提出“宗教学”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故宗教文化很古老并依然活跃,宗教学却还年轻。宗教学研究与宗教信仰是不同的,它虽然要涉及宗教信仰,但研究宗教和信仰宗教不是一回事。
  • 古兰经概述

    古兰经概述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经一千多年了,从过去到现在,真正懂得伊斯兰教的人力数不多。正是这个缘故,伊斯兰教在解放前曾长期遭到一些教外人的误解和歧视,甚至还引起过多次惨痛的流血教案。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热门推荐
  •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华凤九天上

    华凤九天上

    【绝言篇】我只记得,当我睁开眼的第一眼,看见的是青炎洞内的冰天雪地,而没有我期待的那个白衣长裙的女子。就像我睡了那么久,醒来却发现丢失了我至生所爱一般,心里空荡的厉害。我试图抬手捏诀,却发现我半点神力都没有,丹田处有一股熟悉的气息封锁着,不让我的神力出来一星半点。那一瞬间,我犹如遭受了九天荒雷一般,整个人从上到下都失了血色。“主子。主子!”我听得洞外那如血如泣的叫唤,而我的鼻尖依稀闻到了独属于她的清香,和浓烈不已的血腥..........是你吗?涣离?【苏阡涣篇】我只求他还在就好,这世上从来都少不了一个苏阡涣。紫府犹记得她那日的话,像一段梦魇一般在耳边回。
  • 嫡女重生:妖妃不好惹

    嫡女重生:妖妃不好惹

    重生文前世,她是高高在上的靖怡郡主(左渺),华国公府嫡出的大小姐,出嫁前父兄宠爱,母亲纵容,可却被自己给作死了。为了一个渣男,不惜赌上全府性命,最终落得剖心挖眼,落水而亡的下场。苍天有眼,恰逢重生。她发誓,要守护好自己的家人,遇人杀人、遇佛杀佛。然,这个煞星是怎么回事!传言,逸王南宫逸,身中剧毒、半身不遂,一张鬼面吓退了京都万千少女。左渺前世从未见过这位深居简出的奇人,却不知为何,今生频频遇到。面对众人逼嫁,她犹豫再三还是开口。问:你没人敢嫁、我没人敢娶。不如凑活凑活,可好?答:甚好。于是乎,佳偶天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21岁房东的妖孽保镖

    21岁房东的妖孽保镖

    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他从普通人变成异能者,如同战神附体,拳打高富帅脚踢黑社会,美女纷纷来到他的身边,从此走上了妖孽的不归路
  • 自杀电台

    自杀电台

    世界上有一个自杀电台,每当有人选择自杀的时候,电台就会出现进行挽留。--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变形记 城堡 审判

    变形记 城堡 审判

    本书收录了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和《审判》等著作。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 男人如何调节自己

    男人如何调节自己

    不要让心灵的阴云和迷雾战胜阳光成为人生的主导。只有让心灵充满阳光,才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作为男人,只有拥有一个健康轻松的心态,才能自信地面对人生,才能负担起自己的责任,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心灵的园地长出杂草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受到外界的负面影响,同时每个人的心理知识与个人素质水平的参差不齐也是重要原因。
  • 藏龙传

    藏龙传

    这是一部架空历史的小说,背景不是中国历史中任何一个朝代,讲诉米小米,徐清风,张正从小到大的三兄弟在遭遇巨变,以米小米的视角来叙述三个人走上不同道路的故事。
  • 星神九变

    星神九变

    踏星域,炼巅峰,成就至上星神。勘破天道,穿梭远古,谁是阶下囚,谁是座上尊!
  • 题秦州城

    题秦州城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