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42200000043

第43章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杰作

吴敬梓,清代安徽全椒人。出身于贵族士大夫家庭,后来遭遇家庭变故,家产丧失殆尽,以后靠卖文维持清贫生活。他是一个学问深厚的文人,所结交的也多是些学问精深而不热衷功名的士人。贫穷的家庭生活并没有让他消沉,反而让他更多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为创作提供丰富资料。科举制度是中国沿袭上千年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清代袭用明朝科举,采用八股取士的方式。科举制度和它所代表的封建制度本身,都已经成为严重束缚人思想的枷锁。而深受其害的文士们,又在其制度下演出一幕幕不堪入目的丑剧。吴敬梓正是用他的笔写出他眼中的事。

《儒林外史》充分暴露封建制度的黑暗吗

《儒林外史》通行的是56回本,最末一回似他人所作,所以今本的删去最后一回,为55回。书中刻画了各类文人,对利欲熏心的丑恶者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充分暴露封建制度的黑暗。在理想的真儒、名士面纱褪尽之后,吴敬梓对中下层平民,那些自食其力、自由自在的人流露出了无比羡慕的心情。故事首先从范进中举写起。范进是个穷秀才,家徒四壁。而中举人之后,房子、银子、奴仆样样俱全。这样的反差,让人不得不醉心功名。鲁翰林醉心八股,让女儿也在妆台镜前摆满八股文章。

还有官府的黑暗、官员的腐败,例如汤知县枷死回民老师父,激起民愤,不仅不受处罚,反而将五个回民问罪。社会的黑暗,礼教的束缚,不仅拘束了人的思想,而且真让人殉死礼教。王三娘丈夫死后,迫于礼教的压力,绝食殉夫。地方官反而以此为烈妇、贞节,大摆宴席以庆贺。《儒林外史》正是以自成单元的故事向人披露清朝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制度的没落。

《儒林外史》最具代表性的篇章有哪些

节选自《儒林外史》第六回: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合家大小号哭起来,准备入殓,将灵柩停在第三层中堂内。

《儒林外史(节选)》活画出了守财奴的形象吗

严监生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守财奴形象,丝毫不逊色于外国文学中的葛朗台、波留希金。垂死者最后的愿望应当是他久未完成的夙愿,而严监生,他的遗愿竟然只是两根灯草。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遗愿,体现的是什么呢?在第五回里,严监生大大地批评他哥哥家的奢侈,夸赞自己夫妻四口在家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当小儿子要吃时,就在熟切店里买四个钱哄他。这个爱财如命的老监生,他一生的性格也就从两根灯草中体现出来了,这才是作者用笔辛辣之处。而严监生的这一性格体现出当时社会重财货、重富贵的价值取向。正是这样的价值现、人生观,才会使众多文人成为科举制度的笔下囚。

《儒林外史》的流行辞句有哪些

1.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2.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情。

3.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

4.就是孔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

5.我们念书的人,全在纲常上做功夫,就是做文章代孔子说话,也不过是这个理。

6.须是骨头里挣出来的钱才做得自由。

7.八股文章欠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狐禅,邪魔外道。

8.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

9.我又不贪你的钱,又不慕你的势,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写起字来!

10.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震古烁今吗

《儒林外史》是中国杰出的讽刺小说,它的语言艺术与性格刻画,的确是今人创作极可借鉴的。而《儒林外史》的口语化特色,使作品呈现通俗特色,是值得注意的。同时,书中所保留的一些封建残余思想,在阅读时也应加以分辨。

同类推荐
  • 成语故事·第一辑

    成语故事·第一辑

    该书注重知识性、可读性和完整性,每个成语都具有释义、出处、故事三大部分。编排顺序采取按笔画多少排列,既方便读者阅读,又方便读者查阅。本套图书既可作为中小学生学习成语的工具书,又适合不同层次读者作为故事阅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因此,本套图书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珍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 古代民俗神话传说

    古代民俗神话传说

    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 、大禹治水 、精卫填海 ……这一个个流传广泛的古代神话传说,无一不展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的认知 和无穷的幻想,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典文化 。
  • 蒙学:蒙学教育读本

    蒙学:蒙学教育读本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家教蒙学与文化内涵。包括《家范》《颜氏家训》《朱子家训》《菜根谭》《蒋氏家训》《明太祖高皇帝訓》《曾国藩家书》《潜川徐氏家规》《合族公议条例列后》《孝友堂家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弟子规》《幼学琼林》《增广贤文》《三字经》等。
  • 中华实用对联精选

    中华实用对联精选

    对联是一种源远流长、雅俗共赏的应用文体,在古代,每当年终岁首及节日喜庆之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均撰对联除旧迎新。人们将所有的情怀、哀思和祈盼都浓缩在对联中,它可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缩影。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根据现代家庭及各行各业的需要,从实用的角度精选了一万三千余副对联,并按照节日、婚嫁、生育、贺寿、丧葬、宅第、行业、风景名胜、修养励志等方面进行分类,条理清晰,查阅十分方便,适合广大城乡读者阅读和使用。
  • 命运:古今命运神秘文化评析

    命运:古今命运神秘文化评析

    八字算命,是我国古代神秘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对于“命”,究竟是信还是不信,自古以采就争论不休。中国儒家文化的鼻祖孔子,就是一个坚信“命”的人。孔子学识渊博,年轻的时候就周游列国,企图干一番大事业,然而只是到处碰壁,如“丧家之犬”,到了五十之后,才恍然大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矣。”
热门推荐
  • 重生之策划至尊

    重生之策划至尊

    穿越异位面,做策划至尊!他策划的一五七二,让一家濒临倒闭的酒城老窖重获生机。他的添宝洞创意,让狼酒迅速跻身一线酒类行业。他策划的老黄金,一出场便席卷整个市场。李家成为什么这么有钱,还不是他出的主意。鸭梨手机?呵呵,也是我策划的……想要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朋友,通通来找我吧,我能给你们想要的一切!什么?你不知道策划是什么意思?快去问度娘吧!
  • 把舌头当鼻子用的蛇:爬行动物

    把舌头当鼻子用的蛇:爬行动物

    在爬行动物的世界里,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比如为什么鳄鱼在吃食物的时候会流眼泪?蜥蜴为什么要断掉自己的尾巴?蛇又是如何拿自己的舌头当鼻子用的?$$总有太多的疑问困扰着我们。此刻,让我们带着众多的疑问,翻开《青少年科普图书馆·把舌头当鼻子用的蛇:爬行动物》。在众多身怀绝技的爬行动物的陪伴下,开始愉快的阅读之旅吧!
  • 嫁个有钱人

    嫁个有钱人

    几个女孩子羡慕富有人家的生活,梦想嫁个有钱的人,晋升为富太靓车,豪宅,周游世界。昭仪与一个家庭富有的留英学生相恋,可是她知道了一个难以接受的秘密......她该如何决定。
  • 爱莲成说

    爱莲成说

    一个是人,一个是仙:一个新婚丧夫带着孩子,一个浑身是伤昏迷不醒,他们相遇,会是金风玉露的相逢吗?
  • 羽倾

    羽倾

    他发誓认识这女人是他最倒霉的事,三天两头给他惊喜就算了。现在居然操心他的婚姻大事,拜托,她不害他娶不到就要偷笑了。。。不过看她这架势,怎么也不像是帮忙做媒,这女人又在搞什么啊!
  • 有趣的昆虫王国

    有趣的昆虫王国

    广袤太空,神秘莫测;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类历史,纷繁复杂;个体生命,奥妙无穷。
  • 弱女不可欺

    弱女不可欺

    她,一个倒霉的应届毕业生,被天上掉下来的广告牌给砸到穿越了。一朝穿越,衰到一定程度的穿到一个爹不疼,没娘爱的裴府三小姐身上。亲姐看似亲实则有玄机,同父异母的兄弟还能靠的住吗?你们欺负我弱女一个,那我就先给你们欺负欺负。哼,我就等嫁人,然后拍拍屁股走人了。啊~~~~~~~~逃婚计划失败,还被夫君嫌弃。靠,都欺负我这个弱女,我要让你们知道,弱女不可欺!~~~~~~
  • 小心!别让拖延害了你

    小心!别让拖延害了你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拖延往往会让我们为此而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悔恨、愧疚、压力、烦躁、不安……这些消极情绪让人失去斗志、丧失激情、甚至毁了人生。拖延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极其痛苦纠结的精神折磨,因此超过95%的拖延者都希望能够拒绝这种拖延习性,重新回归正常而规律的生活和工作。尽管人们有心拒绝拖延,但具体实施起来却是困难重重,“拖延”就好比打不死的“小强”,“春风”一吹立即“又生”。为了帮助广大拖延者成就更精彩的人生,本书紧扣拖延症的心理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少战胜拖延的方式和方法,意在为广大拖延症患者带来福音。"
  • 男生学院

    男生学院

    看子涵如何执着苦追小凯,看陆柒如何上演千千虐恋,看小凯如何应对种种危机,看思远如何温暖众人心灵,一切精彩,尽在男生学院。四叶草在未来唯美盛开,现在我只想做你的花海。延续TFboys男生学院自习室,打造一个2016年的全新的男生学院。千千也会加入哦!当然,女主也是一枚四叶草啦啦啦!!
  • 胡同

    胡同

    那一年,我的小寒妹死了。那一年,一场红色狂飙席卷而来。那一年,小雅宝胡同里产生出很多故事……这是一部历史小说,坊间少见。全书通过一个孩子天真的双眼,写文化大革命初期北京一隅,写当时社会的混乱无序、人性泯灭及道德沦丧对一颗幼小心灵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