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42200000025

第25章 《圣武记》

《圣武记》是一部记述清代历史的专著吗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29岁中举人,52岁中进士。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不为掌权的保守派官僚所喜,故一生仕途不得志,大部分时间是做地方督抚的幕僚和从事学术著述。

魏源进行清史研究的准备工作,大约始于道光九年左右。这一年他应考清廷礼部考试未中,于是按惯例纳赀任内阁中书。内阁是清廷掌管政令草拟和颁布的机构,故对清政府历代政令、典章制度和文献资料收藏极为丰富。魏源遂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进行有关清史资料的搜集。

《圣武记》是纪事本末体裁吗

《圣武记》凡14卷,为纪事本末体裁。前十卷叙事,分别叙述清初建国、平定三藩、“绥服”蒙古、“戡定”回疆、“抚绥”西藏、“戡定”金川等等,对一事之原因、结果及其中间进行之次序,都叙述得非常清楚。

后四卷是作者的议论,对于练兵之方、整军之策、筹饷之法、应敌之略,以及掌故考证、事功杂述等等,论述尤其详细。

在进行编撰时,魏源掌握了什么关键问题呢?他在《圣武记》中引用嘉庆十五年诏书中的话说:“国家经理大事,当扼其要领;避治症,当究其源。”清中叶以来朝廷的病源在哪里呢?魏源的结论认为在于政治上的因循敷衍之风,所谓“国家承明制,挢明弊,以内政归六部,外政归十七省总督、巡抚,而天子亲览万几,一切取裁之上,百执事拱手受成。”

上无权臣方镇之擅命,下无刺吏令之专制,虽嵬琐之中材,皆得容身养拙于其间。渐摩既久,以推诿为明哲,以因袭为老成,以奉行虚文故事为得体。恶肩荷,恶更张,恶综核名实。故便文畏事窭陋之臣,遇大利大害则动色相戒,却步徐视而不肯身领。自仁庙末年,屡以因循泄沓戒中外,而优游成习,卒莫之反也。魏源在《圣武记》中着重于揭露这方面的问题,希冀清贵族统治者改进吏治,使清王朝富强起来。

《圣武记》的精华表现在哪些章节

《圣武记·武事余记掌故考证》:近人纪皇朝武功七篇,往往言胜不言败,书功不书罪。如三藩之役,顺承郡王、简亲王逗留于楚,贝勒洞鄂失几于陕,总督金光祖、将军舒恕观望于粤;准噶尔之役,蒙古王丹津纵寇于鄂尔昆河,一概不书。即傅尔丹和通泊之败,额楞特喀喇乌苏之败,亦略一及之而不详。

参赞额勒登额逗援于缅甸,温福偾事于金川,巴忠、成德、鄂辉贿和于西藏,恒瑞、黄仕简、任承恩老师于台湾,及柴大纪如何获罪,亦一概不书。因春秋讳内,失昌黎避史谴之遗意,然利钝兵之赏罚国之大枋,有章奏,有上谕,具载官书,何必深没其文,以成疑案。故高宗屡谕史馆,列传直书诸臣功过,敬本此谊,以昭信史。而所见之世,尤倍详于所闻之世,庶几处不讳之朝,存三代之直。

魏源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史学家吗

魏源在编撰《圣武记》时,继承过去史学之优良传统,明确提出记载历史事实时,要本着“功则功,罪则罪,胜则胜,负则负,纪事之文贵从实”的原则,以达到“所以垂法戒之”的目的,指责有些史书在记载史实时每歪曲史实。魏源认为历史书籍中言功不言罪,虽然是孔子《春秋》讳内失,昌黎(韩愈)避史谴之意,但是在他看来,“利钝兵之常事,不须讳言。”

魏源本着史学家的正直和责任感,看到史籍记载中将相们“言功不言败,书功不书罪”,而主张改变这一现象,直书其事,是值得肯定的。

《圣武记》的经典语录主要有哪些

1.自古有不王道之富强,无不富强之王道。

2.言胜不言败,书功不书罪。

3.先王不患时用而唯亟人材。

4.官无不材,则国祯富;境无废令,则国柄强。

5.地不足耕,人不足臣。

6.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7.逆则生,顺则夭矣,逆则圣,顺则狂矣。

8.人不忧患,则智能不成。

9.草木不霜雪,则生意不固。

10.以彼长技,御彼长技。

《圣武记》是一部研究满族人历史的巨著吗

《圣武记》是一部研究满族入关前和在全国建立封建统治政权后,所谓“盛清武功”的重要历史著作,是研究清史的开创性著作。《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是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巨著吗

马端临(1254~1323),字忠与,号竹洲,饶州乐平,即今江西乐平人。元朝史学家。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家庭,其父马廷鸾任史官多年,有机会博览朝廷保存的经史及当代文献,加上他官拜丞相,常和官吏、名流、学者议论朝政,掌握了第一手史料,为《文献通考》的写作提供极其有利的条件。马端临是马廷鸾的次子,从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马端临在有着浓厚读书风气的家庭里,手不释卷,潜心研究,虚心求教,学识有很大长进,为他以后撰着《文献通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1285年,马端临开始撰写《文献通考》,其后用了23年的时间,至1307年才撰写完毕。1322年,官方刊印此书,他奉命校勘,第二年便去逝了。

《文献通考》是从上古到南宋的权威典章吗

《文献通考》348卷,记事上起远古传说时代,下至1224年。按理应写到1279年告一段落,为什么中断于嘉定年间?一说是避免涉及蒙古,唯恐惹祸上身,二则是兵荒马乱,文献不足,道路传闻,不足为信。

全书分出24门,目录卷数依次为:田赋考7卷,钱币考两卷,户口考两卷,职役考两卷,征榷考6卷,市籴考两卷,土贡考一卷,国用考5卷,选举考12卷,学校考7卷,职官考21卷,郊社考23卷,宗庙考15卷,王礼考22卷,乐考21卷,兵考13卷,刑考12卷,经藉考76卷,帝系考10卷,封建考18卷,象纬考17卷,物异考20卷,舆地考9卷,四裔考25卷。其中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特异门是马端临自创,其余19门都是在《通典》的基础上,商析其门类,详加增补的。

《通考》是严格按时代顺序排列的史料吗

《通考》是一部详尽的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史,其中的重点《学校》考一章写的是中国古代教育史。

马端临写《通考》,严格按时代顺序排列史料,这样不仅便于查阅,尤其便于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及阶段。在《学校》考中,以“虞则上庠、下庠,夏则东序、西序,商则右学、左学,周则东胶、虞庠”为开篇,上庠、东序、左学、东胶是太学;下庠、西序、左学、虞庠是小学。“汉兴,高帝尚有干戈,平定四海,未遑庠序之事,至武帝始兴太学。”董仲舒说:“养士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氏之本原也。”武帝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百余年后,“传业者寝盛,枝叶繁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

两汉博士皆名儒,而由博士入官者多至公卿。魏时博士,遴选不精,升迁亦难。魏晋学风虚浮,“不能革清谈风俗。”唐太宗增创学馆一千二百间,高丽、百济、新罗诸国元首多遣子弟入国学,学生多达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中国古代的教育事业,从《学校》可看到汉武、唐宗是两个高潮时期。

《学校》考共七卷,专述宋代的约占其篇幅的百分之三十四。《学校》前三卷,有二卷记述宋以前历代太学,有一卷专述宋代太学。《学校·七》大半篇幅记述宋代的郡国乡党之学。宋代书院很多,以白鹿洞、石彭、应天府、岳麓四书院尤为著名,此外还有西京嵩阳书院、江宁府茅山书院。宋初未有州县之学,先有分党之学,“盖州县之学,有司奉诏旨所建也,故或作或辍,不免具文。分党之学,贤士大夫留意斯文者所建也,故前规后随,皆务兴起。”宋代名师首推胡瑗,教学于苏湖间二十余年,出其门下者数千人。是时重辞赋,独胡瑗的“湖学”重经义、治事,培养了不少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从所占篇幅之多、内容之详、情节之细,足以说明其重点所在。

《文献通考》的经典语录主要有哪些

1.养士莫大乎太学。

2.不敢抒一独之见,标一法外之意。

3.田亩之民,不习战斗,不可以代募兵。

4.贫污之吏,并缘渔猎,足以困百姓。

5.意在精详,故间出论断。

6.国家将兵,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7.时不唐虞,君不尧舜,终不可复行封建。

8.才益乏而智益劣。

9.圣经坚传,终古不朽。

10.役民者逸,役于官者劳。

《通考》是研究历代典章制度的发韧之作吗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时期到宋宁宗嘉定末年的各种典章制度及其沿革。其书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有许多是其它书不能见到的,为研究历代典章制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文献通考》也存在不足,如有失误和遗漏之处、部分考缺乏独创性等。

同类推荐
  • 中华民俗全知道

    中华民俗全知道

    不同的地域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化,进而形成一个民族标志性的性格与思想,而不同的文化与风情催生了博大深远、风格迥异的民间风俗。《中华民俗全知道》堪称中华民俗文化的大百科,容纳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精华,为读者展开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文化画卷。
  • 北京精神

    北京精神

    2011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作为城市精神,它是首都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了首都历史文化的特征,体现了首都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
  • 北国卧龙:耶律楚材

    北国卧龙:耶律楚材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北国卧龙(耶律楚材)》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接吻简史

    接吻简史

    接吻是人人都了解的事,但其来龙去脉鲜有人知,丹麦学者克里斯托弗尼罗普教授围绕“接吻的历史”这一主题,详细考察了西方世界的接吻历史,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关于“吻”的历史发展和文学演变之路,将“吻”分成爱情之吻、友谊之吻、敬重之吻、和平之吻、柔情之吻等形形色色的类型,用大量的引经据典和诗歌故事,将接吻的整部历史写得妙趣横生、丰富多彩。书中配以大量世界名画及精美插图,与吻的罗曼文学史交相辉映,形成了一本美轮美奂的接吻之书。
  • 中华成语故事(亨)

    中华成语故事(亨)

    中华成语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一枝奇葩,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浓郁的文化色彩于一体,是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青少年熟练地掌握大量成语,不仅可以使语句精练,条理清晰,还能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对今后驾驭语言文字和具体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该书甄选的成语艺术性、思想性、故事性强,且在当代使用频繁,十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
热门推荐
  • “妃”你不可

    “妃”你不可

    虽然“永远”只有剪短的两个字,却无人能用文字说的完全,“永远”到底有多远,它不会随着生命的终结二消散,真正的永远是藏在心底,尽管天会变,人会老,但那颗心都不会变。
  • 噬天囚地

    噬天囚地

    面对无常的命运,是废材还是妖孽,是天使还是魔鬼,是顺受还是对抗?木炷,一个天生五行缺火的少年,凭借独特的坚忍与倔强,给我们作了最好的诠释。权力、能力、实力,力力纠缠;亲情、友情、爱情,情情相煎。
  • 佛说太子和休经

    佛说太子和休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偷师武神

    偷师武神

    偷师学艺不稀奇,偷师偷成武神,那就稀奇了。少年方行,过目不忘,天资纵横。任何功法神通,只需看一眼,就能无师自通!不仅如此,他每学成一种武技,实力便会上涨一分!要说方行为何这么吊,只因他得到了一台来自天外的——复!印!机!“呵,这‘老树盘根’果然精妙,待我扫描记录下来,回去细细参悟!”
  • 帝国七皇

    帝国七皇

    在宇宙中,有着一个蓝色水晶球的星球,称之为地球,地球有着十种强大的元素,这些元素分别支撑着地球,每个人的元素不能超过4种,,在地球的正中央有着一个强大的国家,名称为帝国,帝国创立于1000年前,有着辉煌的历史,在帝国第15代国主的时期,帝国出现七个风流的人物,他们被其他国家称之为帝国七皇,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帝国七皇竟然有着十种元素,而主要的是七皇中的最强战皇风皇,人们都称之为地狱里的死神,他将是我们小说的男主角,他又将带给我们什么事情呢,让我们去看看吧,
  • 如果没有归途

    如果没有归途

    阿鹏叔将自己的生活、旅途、主张,通过梦境、恰好、素昧、如面着四个部分娓娓道来。他说,人生总有新的命题,出现在你顺流而下或逆风而行的时候,像是不可拒绝的任务,接受、执行、毫无余地,不等人回神。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外企到私企,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国企铁路工人到有声杂志创办者,他习惯于为自己贴上一个个标签,再逐一撕下;他自觉自己是个拧种,但从不后悔。人生,就是一场没有归途的旅程。如果没有归途,我们是否终将后会无期?
  • 用结果证明自己的能力(MBook随身读)

    用结果证明自己的能力(MBook随身读)

    每一个员工都要在证明自己的能力后,才能在企业中立足并发展。那么如何证明呢?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结果的价值导向异常明显,那么我们也就只能以结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用结果证明自己的能力》通过大量的实例与操作方法,向我们详细解析了如何通过结果来证明自身的一切,并向我们告知了如何达到理想的结果和实施的步骤。《用结果证明自己的能力》的阅读就是一个造就高效能高执行力员工的培训过程。
  • 上帝也疯狂

    上帝也疯狂

    一觉醒来,成了婴儿。不是谁谁谁的孩子,也没有XXX的父辈,因为母亲只是奴役。这个世界有许多种族,许多的国家,但没有人类的国度,因为,人类只是被食人魔圈养在后花园的直立牲畜。一本圣经与十字架,这就是他的所有,他给这个世界的自己取了一个新名字,王耶稣。种族林立的世界,战争频发的世界,王耶稣与他的圣经,会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呢?【上帝也疯狂】让我们一起狂想!!!
  • 村里走出个奥特曼字逗比

    村里走出个奥特曼字逗比

    世上最恶搞的灵异类书,绝对毁三观。我的下线你永远不会猜到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我就是逗比奥特曼,我脚踏七彩蕾丝丝袜而来·············
  • 锦时行之郡主威武

    锦时行之郡主威武

    国降当日,她被封为摄政郡主,一力挑起故国脊梁。奈何年少蒙欺,南疆主力几遭灭族之苦。可几经颠簸罹难,马蹄围陷,单薄少女终长成烈焰女皇,看谁还敢欺她子民,夺她江山!他是大渝最尊贵的血脉,燕祁山脉骁勇善战的冷面邪王,凡经他手的战役无不大获全胜,乃是北狄族无法战胜的神话,更是帝都少女心中的最佳夫婿,可是,燕王殿下您能不能给个解释,为啥战神连个南疆女人都打不过?……少年时奇妙际遇,将诸方帝星将星云集,看天下洪潮四落,观各方英才怎样将乱世踏成盛世年华…………作者不会写简介,亲们进坑再说。第一本书,不会弃坑,尽量日更,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