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41100000033

第33章 修持养生

道教修持,古代有许多名称,如修道、修真、修为、修养、养生、卫生、长生术的话等不一而足。

现在一般称为修炼、修持或养生。修持的含义,就是修性炼命。性指精神,命指肉体,修炼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精神和肉体进行自我控制,达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崇高目的。

●守一

守一是道教早期修炼方术之一。其主旨为守持人之精、气、神,使之不内耗,不外逸,长期充盈体内,与形体相抱而为一。以为修习此术,可以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久视。

守一术源于老庄。《道德经》第十章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许多注家皆释营魄为魂魄,营魄抱一即魂魄合一,形神合一。

道教因袭老庄思想创造守一术。早期许多道教经书皆强调修习它的重要意义。《太平经》称:“欲解承负之责,莫如守一。”尽管各派皆重视守一术,但由于各自对“一”之解释不同,因而所守之内容或侧重点即不尽相同。归纳之,主要有:

守神:道家认为形体不能没有精神,所以要遏制过多的欲求,保持精神的清静,使形神合一而长生。与此同时,道教又将此“精神”人格化,认为它们居于人体内和天地间,名身内身外诸神,以为存守和存思它们,人可长生不死,此名存神、思神。

守气:一些道书又将“一”释为“气”,故守一即为守气。

守精气神:一些道书又认为精气神为人体生命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是由一所生且合而为一者,故守一即守精气神三者,又称守三一。

守三丹田:一些道书又称三一为三丹田,故守一,守三一即为守三丹田。

所称守真一、玄一,或许是守一时所存守的某个真人、仙境之状貌或显现的某种幻觉。守一属道教修炼术之静功,其侧重点不在炼形而是炼神,目的是通过它排除心中杂念,保持心神清静,使神经获得良好的休息条件,达到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及强身健体。

它所积累的经验,为后世内丹术所吸收,成为内丹修炼的一个环节而继续被充实和发展。

●内视

内视又称内观。为道教早期方术之一。《洞玄灵宝定观经》说:“内观心起,若觉一念起,须除灭,务令安静。”注称:“慧心内照,名说内观。”即不以目视而以“心视”,以灭动心。此术早见于《太平经》。

《太平经钞壬部》称:“上古第一神人、第二真人、第三仙人、第四道人,皆像天得真道意。眩目内视,以心内理,阴明反洞于太阳,内独得道要。犹火令明照内,不照外也,使长存而不乱。今学度世者,像古而来内视,此之称也。”这一内见形容法又往往和存思五脏神联合运用,以收治病之效。

内视术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有进一步发展。葛洪《抱朴子内篇·地真》称:“吾闻之于师称,道术诸经,所思存念作,可以却恶防身者,乃有数千法,思见身中诸神,而内视令见之法,不可胜计,也可有效也。”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八十一引《轩辕黄帝内视法》称:“存想思念,令见五脏如悬磬,五色分明。”可见内视和存思一样,要求所观之对象比较形象地反映在心中,通过具体形象的感觉达到收心入静。

内视又有不动心,即心不为外物所扰的意思。《庄子·列御寇》称:“贼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睫,及其有睫也而内视,内视而败矣。”

道教的内观修心已引进了佛教义理,颇具理论色彩,由此“内观形容”的内视术即演变为“静神定心”的修心术,当是此术的高层境界。内视作为净心止念的方术,不失为气功入静的有效方法。唐末以后被内丹术所吸收,成为其重要成分之一而被继续运用。

●存神

存神也名思神,意称存思人体之中、天地之间各种“神灵”。存神一词,首见于《太平经》说:“万神皆随人盛衰。”

道教除认为“神生于内”,似人,有长短、形色、居处、名号之外,还相信天地精神可进入人体,聚为身神,而身神也可出游于外。

人用意念可以内观身神镇守某一部位,同时也能感降外神入镇体内,开生门,塞死户。其效次则安魂制魄,调节机体,消灾治病,延长寿命;上则致天仙前来接引,飞游虚宸,或白日升天,成仙不死。

存神种类甚多,仅上清一派即多达数十种,比较重要的有存思《大洞真经》三十九真法、帝一混合三五立成法、存五方气五神法、存三部八景二十四神法、解胎十二结法等。此外,还有存思日月法、七童卧斗法、奔辰飞登五星法、存二十四星法、大存图法等。

存神方法,一般要求了解神真的讳字、形长、服色、光气、文彩、变形。将神真的名字、形长和服色记录在符箓上,吞符念咒,服气咽液,被认为有助于神真的出现。

整个过程大都有选择时日沐浴入室,选择方向烧香朝拜,叩齿若干通,呼神名若干次,然后存神、叩齿、咽液、微祝等程序。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冥想神真。

身神观念,即认为人体各部位均有神真护卫,乃是存神的重要思想依据之一。就目前的资料来看,最早的身神观念可能是所称“五神”。

存神法起于汉代,而盛于东晋南北朝时期。东晋时形成的上清派多注重个人修持成仙,故而力倡存神,并系统地继承和发展了存神法。存神遂成为上清派的主要特征。

●行气

行气也称炼气、食气、服气。道教早期修炼方术之一。是指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而往往辅以导引、按摩的养生内修方法。一般又分外息法和内息法两大类。其重点在以我之心,使我之气,养我之体,攻我之疾,从而延年益寿。

道教十分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的行气法。这套行气法也是对古代方士行气的继承和发展。早在战国时代,就有这一派讲究气功的养生家。

蒙文通先生在《晚周仙道分三派考》中认为:古之仙道,大别为三,即行气、药饵、宝精其中以王乔、赤松为代表的行气派“于古为最显”。道教行气即承此派而来。

至晋代,道教对行气的论述愈益增多。《抱朴子内篇·至理》论行气的功用时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也得数百岁。”《释滞》篇还讲了行气的具体方法、行气的时间以及注意事项。

魏晋至隋唐,是道教行气术最盛行的时期,出了许多著名气功家,创造了许多行气法。仅《称笈七签》即用了7卷的篇幅收载宋以前诸家气法,加上《道藏》的其他气法书,数量甚多。现择数种略述于后,以见一斑。

其中主要有陶弘景六字诀、龟鳖行气法、服元气和墨子闭气行气法。道教行气法即今日之所称气功,其内容十分丰富。实践证明,经初步整理后,推广于社会确有治病健身的效果。

●胎息

胎息是行气法中的一种。意称炼气至深入程度,可以不用鼻口呼吸,全靠腹中内气在体内氤氲潜行,如婴儿在母胎中不用鼻口呼吸一样。

《太清调气经》说:“胎息者,如婴儿在母腹中十个月,不食而能长养成就,骨细筋柔,握固守一”者。

道教从逆返先天的理论出发,认为炼气至无鼻息出入、返还到婴儿在母胎中之状态时,就能返本归元,长生不死,故视胎息功为修仙之至要与最高之鹄的。胎息是行气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其出现时间当晚于行气术。

现在所知实行此术之最早者为东汉末之王真、郝孟节。其后,三国吴道士葛玄也善胎息术,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称:“予从祖仙公,每大醉及夏天甚热,辄入深渊之底,一日许乃出者,正以能闭气胎息故耳。”

从此以后,胎息术渐普及于道教内,胎息著作也不断面世。《抱朴子内篇·遐览》著录《胎息经》,《宋史·艺文志》著录《养生胎息秘诀》、《太上老君服气胎息诀》、《少玄胎息歌》、《胎息诀》、《胎息根旨要诀》。

现存于《正统道藏》者有:《太上养生胎息气经》、《诸真圣胎神用诀》、《胎息精微论》、《高上玉皇胎息经》、《胎息经注》、《胎息秘要歌诀》各一卷,《摄生撰录·胎食胎息法》、《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之《胎息口诀》、《胎息精微论》、《胎息杂诀》、《秘要口洪》,《称笈七签》卷五十八《胎息根旨要诀》、卷六十《中山玉柜服气经·胎息羽化功》等。

修习胎息的方法各家不同,常见的有:

闭息法:《抱朴子内篇·释滞》称:“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渐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

多纳少出法:梁丘子《黄庭内景经注》所述其法为:“纳五六息而吐气,至十吐气,稍作频伸,从头吐纳,久久行之,渐至不吐不纳之胎息。”

咽内元气法:《胎息精微论》记述:“从夜半后服内气七咽,每一咽即调气六七息,即更咽之。”

存思服气法:《称笈七签》卷五十八《胎息口诀》所述其法为:端坐宽衣,两手握固,调息、咽气、闭息,存想三丹田神人,次存五脏各出青赤白黄黑五色气,与三丹田所出素称合而为一,想自身在气中,想气海中胎气出入。

●导引

导引是修炼者以自力引动肢体所作的俯仰屈伸运动,以锻炼形体的一种养生术,与现代的柔软体操相近似,属气功中之动功。

道教根据古人所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认为人体也应适当运动,通过运动,可以帮助消化,通利关节,促进血液循环,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导引术起源很早。《吕氏春秋·古乐》称:“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为舞以宣导之。”

古人为通利筋骨所制之舞蹈,实为导引之雏形。此后,至迟在战国时期,医学家和神仙家分别从治病和养生目的出发,相继将它发展为导引术,使之流传于世。

《庄子·刻意》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表明神仙家将它和行气术相结合进行养生,旦出现了像彭祖那样长寿的人物。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绘有44个演练导引动作的人物图像,图中人物多着庶民衣冠,男女老少均有,表明导引术在汉初已普及于社会。

早期道教承袭方仙道纳入此术,为各派共同修习的方术之一。此后各派中多有以此术名世者。直至宋代,导引和行气等术一起,一直为道教各派所共习。此后,内丹术兴起,一些内丹家排斥行气、导引,称之为外道、邪术,方在道教内渐趋衰落,但社会其他各界人士仍继续传习并得发展。

现存《正统道藏》中收有不少记载导引术的著作。葛洪《抱朴子·杂应》篇记录过“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鸟伸”、“虎据”、“兔惊”等9种导引术势名称,但未记录具体作法。

●五禽戏

在众多导引术中,有不少曾对当时社会产生过很大影响,有的还广泛流衍于近现代。其中最早的要数被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所记的华佗“五禽戏”,它模仿虎、熊、鹿、猿、鸟等鸟兽活动形态,编制出一套导引程式,用以健身,确有很好效果。

《正统道藏》所收《太上老君养生诀》也录此“五禽戏”,署华佗授广陵吴普。这套导引术一直流传下来,明人周履靖在所著《赤凤髓》和《万寿仙书》中,将它加以改进,减少动作难度,并与行气相结合,除了文字说明外,还绘制出程式图体。

清人更于五种术势之外,加入向后顾望的“鹗顾势”和摇头摆尾的“狮舞势”,称作“七禽戏”。可见“五禽戏”对后世影响之大。

●按摩

按摩又名按跷、按蹻、扶形、推拿,是用手捏摩皮肤肌肉,促进血液循环,调整神经功能和人体机制的却病延年术。

按摩术源于战国巫医。最早记载此术的是《轩辕黄帝内经·素问》。其《血气形志》篇有“治之以按摩、醪酒”,《异法方宜论》有“导引按蹻”,《调经论》有“按摩无释”等语。

按摩术在先秦时已为医家所采用。《汉书·艺文志》著录《轩辕黄帝岐伯按摩》10卷,是汉前按摩术专著,现已失传。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有《按摩医癃病方》,为现存最早的按摩医方。其后,汉代名医张仲景在救缢死者时,曾用按摩术。华佗为人医头眩病,将病人倒悬,以刀决脉,去其五色血后,“乃下,以膏摩被覆”。也兼用按摩术。可见按摩术已被汉代医家广泛采用。

道教引进此术,和导引、咽津、行气、存思等相辅行,意欲用此达到却病延年以至长生的目的。葛洪《抱朴子·遐览》著录《按摩经》一卷,已佚。

陶弘景《真诰》曾引《太素丹景经》、《消魔上灵经》等记有许多按摩法,其《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又记有多种按摩法,为现存最早的道教按摩术的具体记录。其后,历唐宋至元明,道书中不断有按摩术的记载。

诸书所记按摩法归纳起来,不外以手按摩两目内眥、熨眼,按摩天庭、华庭、山源、颧骨,以手提耳或摩耳轮,以手指梳发或总提发,摩腹,擦肾俞,摩足心涌泉穴,摩揩全身等。

行以上按摩时,常结合行导引,有的道书署名“导引法”,实多为按摩法,有的道书署名“按摩法”,又多为导引法,可见两者联系之密切。

又行按摩时,常与咽津、行气、存思等相结合,已见上述。按摩与导引等术的作用一样,虽不如道书所称能致长生,但确有祛病延年的效果。

●辟谷

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即不食五谷杂粮。道教从为,人食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阻碍成仙的道路。

同时,人体中有三虫,专靠得此谷气而生存,有了它的存在,使人产生邪欲而无法成仙。因此,为了清除肠中秽气积除掉三尸虫,必须辟谷。

辟谷术起于先秦,大约与行气术同时。道教创立后,承袭辟谷术,修习辟谷者,代不乏人。史籍、道书所载,不胜枚举。可知从汉至宋,辟谷术在道教内一直十分流行。

曹操招致的方士群中,甘始、左慈、封君达、鲁女生等皆行辟谷术。《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道士寇谦之托言太上老君授以导引辟谷口诀,弟子10余人皆得其术。又称东莱道士王道翼隐居韩信山,断谷40余年等。

道士在传习辟谷术过程中,曾写有辟谷术专著,论述与阐发辟谷诸法。《抱朴子内篇·遐览》著录《休粮经》三卷。《通志·艺文略》著录《太清断谷法》、《无上道绝粒诀》、《休粮诸方》、《太清经断谷诸要法》、《断谷诸要法》、《停厨圆方》各一卷。《正统道藏》收载尤多。但诸书所载,归纳起来,不外“服气辟谷”与“服药辟谷”两大类。

服气辟谷:即以服气与辟谷相配合,并以服气为基础,通过服气达到辟谷的目的。具体说法不一,有的主张服气之初,即行辟谷,饥时饮一两盏胡麻汤或酥汤,或一两杯酒,渴时唯饮清水。

有的主张服气之初渐减食物,每日减食一口,递减至10日而全断。有的主张不强行辟谷,待服气功深,至3年后,便会自然断谷。具体方法多见于诸家气法书中。

服药辟谷:即用服食药物以代替谷食。药方甚多,有取高营养而消化慢的豆、枣、胡麻、栗、酥、及茯苓、黄精、天门冬、术、人参、蜂蜜等配伍,制成丸膏,于断谷后口服一二丸,以代谷食。

有取高营养而难消化之物配方,一顿饱餐后即绝谷,可辟谷很长时间。又有作为美食饱餐一顿,再服药以养所食之物,据说可辟谷3年。

还有用草木药熬煮特定的石子,以石当饭者。具体药方见《太清经断谷法》及《称笈七签·方药部》。

●服食

服食又名服饵,指服食药物以养生。道教认为,世间和非世间有某些药物,人食之可以祛病延年,乃至长生不死。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中药养性,下药除病。”

道士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下,在实践中逐渐积累起一套采集、制作和服食长生药的方术,即为服食术。

服食术起源于战国神仙家,为晚周仙道三流派之一。方士从事炉火烧炼,企图用人工炼制出不死药,这就促成了炼丹术的产生。从此,“不死药”即包括人迹罕到之处的奇药,又包括金石药和用金石炼成的丹药。

道教承袭此术,不少道士皆修服食。入唐以后,道士除服草木药和金石单味药外,又多服金石烧炼而成的丹药。此风还普及于上层社会,但多数丹药皆有毒,很多服食者中毒而死,因此引起很多人的反对,唐以后,外丹术和服食外丹之风逐渐衰落,而服食草木药和单味金石药则继续流传。

与上述服食术发展情况相适应,服食书在历代不断出现。《抱朴子内篇·遐览》著录有《木芝图》、《菌芝图》、《肉芝图》、《石芝图》、《大魄杂芝图》各一卷。

《隋书·经籍志》医方类著录《神仙服食经》、《神仙服食方》、《论服饵》等20余种。《正统道藏》收载《神仙服食灵草菖蒲丸方》、《种芝草法》、《神仙服饵丹石行药法》、《太上肘后玉经方》各一卷,《称笈七签》卷七十四至七十八专列《方药部》。

用作服食的草木药,据《抱朴子·仙药》篇记述,有五芝、茯苓、地黄、麦门冬、木巨胜、重楼、黄连、石韦、楮实、枸杞、天门冬、黄精、甘菊、松柏脂、松实、术、菖蒲、桂、胡麻、柠木实、槐子、远志、泽泻、五味子等。其他书中还有人参、甘草、大枣、杏仁、桃仁、竹实、苁蓉、干姜、覆盆子等。

唐人卢遵元《太上肘后玉经方》也为草木药复方配方,它按乾、坤、艮、巽、离、兑、坎、震等八卦次序,列出八个服食方,绝大多数为草木药之复方配方,药性大都平和,极少或没有副作用。

用于服食的金石药,常见的有丹砂、雄黄、雌黄、石硫黄、曾青、礜石、称母、慈石、戎盐、石英、钟乳石、赤石脂、太乙禹余粮等。

●房中术

房中术又称黄赤之道,混气之法,男女合气之术,为道教倡导在男女性生活方面的养生术。道教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精足则气充,气充则神旺。

如人能时常保持精足、气充、神旺的状态,必然健康长寿,乃至长生;反之,不断耗损三宝,必得病夭亡。为此以“爱气、尊神、重精”为宗旨,讲求重精、宝精的修炼之术。

房中术源于战国神仙家,晚周仙道分行气、服饵、房中三派,以羡门、安期生为中坚房中起于秦中,以容成、务成子为代表。

战国至秦汉间,房中术是十分盛行。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批帛书和部分竹、木简,经整理,发现医学著作15种,其中有5种为房中术著作,被定名为:《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养生方》、《杂疗方》,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房中术著作。

早期道教在全面继承方仙道术时,即将房中术纳入其道术是列中。汉魏两晋时,房中术也很盛行。最早创立的五斗米道,即引进此术,以之和行气、符咒术等配合修习。

魏晋期间,方士道士多习此术。葛洪《抱朴子·遐览》著录房中书多种,计有《玄女经》、《素女经》、《彭祖经》、《子都经》、《天门子经》、《容成经》等。

东晋以后,一些道派和道士相率反对房中术,如东晋中期出现的上清派,崇尚存思、行气,贬斥黄赤。北魏寇谦之改革北天师道时,称房中术为“三张伪法”,要男女道官箓生“断改黄赤”。但是历晋至南北朝,不论道教内外,房中术并未断绝。

南北朝至隋代,房中术照样盛行不衰。至唐代,著名道教医学家孙思邈在其名著《千金要方》中又辟专节阐述“房中补益”,王焘在医书《外合秘要方》中又引录《素女方》。

直至宋代,由于理学的兴起,在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倡言下,房中术成为首先被冲击的对象,加上当时有人专事张扬房中术之糟粕,使其沦为玩弄妇女的淫秽之术。

在此情况下,房中术遭到社会的摈弃,很多人不敢或不屑于修习和研究,《宋史·艺文志》等再无房中新书的著录,唐前古书也大多亡佚,房中术渐趋湮没。

●尸解

道教认为道士得道后可遗弃肉体而仙去,或不留遗体,只假托一物遗世而升天,称之尸解。《《洞真藏景灵形神经》称:“尸解之法,有死而更生者;有头断已死,乃从旁出者;有死毕未殓而失骸者;有人形犹存而无复骨者;有衣在形去者;有发既脱而失形者。”可知失去骸骨或仅留骨或衣者,皆称尸解。

尸解之说在汉代十分流行,南北朝至隋唐也流行尸解之说。南北朝道教经籍多论尸解术,道教并由此发展出许多所称“尸解之方”。据《无上秘要》卷和《称笈七籤》卷所载,即有尸解法10种以上,较著者有:

火解:《无上秘要尸解品》称:“以药涂火炭,则他人见形而烧死,称之火解。”

水解:《道迹灵仙记》说:“段季正,隐士也,晚从司马季主学道,渡秦川溺水而死,盖水解也。”

兵解:《无上秘要》卷称:“以一丸和水而饮之,抱草而卧,则他人见已伤死于空室中,称之兵解。”

杖解:《称笈七籤》卷引《赤书玉诀》称:“当取灵山阳向之竹,令长七尺有节,作神杖,使上下通直,甘竹乃佳。书黑帝符著下第二节中,白帝符第三节中,次黄帝符第四节中,次赤帝符第五节中,次青帝符第六节中。空上一节以通天,空下一节以立地,行此道九年,精谨不慢,神真见形,杖则载人空行。若欲尸解,杖则代形,倏歘之间,已成真人。”此即所称“尸解神杖法”。

剑解:《称笈七籤》卷中《尸解次第事迹法度》讲“修剑尸解之道”,即“以曲晨飞精书剑左右面。先逆自托疾,然后当抱剑而卧。又以津和飞精作丸如大豆,于是吞之,顾见所抱剑已变成我之死尸在彼中也。”

另外尚有太清尸解法、太一守尸法、太极化遯法、鲍靓尸解法、太阴炼形、水火荡炼尸形、阴阳六甲炼形质法等,名目繁多。

尸解术是早期道教信奉的成仙术,多遭世人非议,隋唐道士已视之为成仙之下品,金元全真道更在基本否定肉体成仙的基础上,加以彻底摈弃。

同类推荐
  • 宽容:大气的人生不计较

    宽容:大气的人生不计较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宽容》讲述的就是“宽容”,以佛学与国学中涉及的饶恕、包容、谦让、忍耐为基础,告诉读者一个获得淡定、幸福人生最简单的诀窍:因为宽容,我们才能知交遍天下,朋友之间不必事事计较;因为宽容,我们才能步步登高,胸怀的宽广决定了人生舞台的大小;因为宽容,我们才能家和万事兴,血浓于水的亲情不可被私欲沾染;因为宽容,我们才能优雅行事,息事宁人总好过无事生非;因为宽容,我们才能笑口常开,放下执念,收获的是一整片蓝天!
  •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收录了胡适论述中国佛教及禅宗的文章。胡适本人不信任何宗教。然而,说到对佛教和禅宗的研究,作为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大学者,胡适先生的通彻见解,是无人能出其右的。他的开创之功,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研究佛教禅宗的学者们。全书对于佛教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于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研究。
  •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2:心净国土净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2:心净国土净

    本书为族群伦理探讨,此单元有八篇精彩论述,大师提出对族群、宗教之间、人生、家庭、青少年教育,乃至对杀生以及生命教育的看法。大师的开示,均针对人们的现实困境与心灵需求提出建设性的见解,并给与疗愈,继而启发人之善言、善心、善行。
  •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圣严法师开示心理减压秘法)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圣严法师开示心理减压秘法)

    本书以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的禅证体悟为中心,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日常行为入手,阐释净化身心、缓解压力的禅修法门。将心理减压和禅修秘法完美结合的佛法书,祝你走向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
  • 在岸边

    在岸边

    济群法师:一代高僧用佛法智慧解读世人困惑,指导世人找到心灵的家,回归觉性的故乡《在岸边》(认识佛法的启蒙之音)人在岸边,却不能渡,皆因无指引。生命需要感悟,也需要引领,才能抵达。本书是济群法师随笔集,作者以朴实语言来表达个人对佛法奥义的理解,对人生的省悟;可谓字字珠玑,深入浅出,极富哲理,如一滴滴佛法甘露,滋润心房;是一本助人释疑解惑之书,一本感心悟性之书。
热门推荐
  • 龙魄记

    龙魄记

    一个修身炼“魄”的大陆。一个底层天龙宗弟子,偶得绝世“魄”法,从此御龙而出,升级为天,奔向那七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 神奇宝贝之精灵射手

    神奇宝贝之精灵射手

    一位少年因为偶然穿越到了神奇宝贝世界,与意外救起的小火猴一起冒险。他为成为神奇宝贝大师。而奋斗他收服了很多神奇宝贝并且与邪恶势力进行斗争,他能胜利吗?他能回到地球吗?
  • 巫族战纪

    巫族战纪

    这是一部巫族儿郎重塑祖巫光辉的奋斗史,是五位巫神率领巫族大军同三界群雄一争高下的战争史。
  • 神地

    神地

    酗酒不说疯话的老头子在死去十几年之后留下一块神地,命运有些坎坷的刘冬海得到那块神地,并开始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创业之路。神地不种瓜也不种菜,不养鱼不养猪,就种草!当然,不是普通的草,是中草药。凭借对中草药的认识,刘冬海从卖草药开始,慢慢转成卖凉茶,进而开药店,办公司,步步走向创办医药帝国之路。随着神地空间地气值的提升,空间功能也越来越多,刘冬海借助神地又能创造什么样的奇迹呢?期待您的收藏+推荐
  • 千亿灵约:总裁的驱魔甜妻

    千亿灵约:总裁的驱魔甜妻

    堂堂一个会驱魔的道士,连一个活死人还搞定不了!还被算计了一把!害的人家惹了有权有势的大少爷!为什么大少爷要我还债?我欠他钱了吗?正好,在他身边不会遇到危险嘛~我呸!人家大总裁还有人不想害他?太危险了吧!但是他身上好像有大量的阳气嘛,跟着他木有错!什么妖魔鬼怪都伤害不了我!不对啊!他怎么老欺负我了?难不成。。。。人家总裁帅帅哒,吃,了他在好不过了~就这样愉快的决定了~
  • 你不可不读的中华典故

    你不可不读的中华典故

    成语,是汉语中对复杂语义的高度凝练与概括。并且大多数成语背后都有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或伟岸磅礴,或快乐活泼,或风情万种,或诙谐幽默,但故事背后更多的,则是意味深长的哲理和文化。本书取材广泛,着重选取实用性强,同时对读者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引导孩子们了解每一个成语中蕴涵的道理,从而培养孩子掌握语言的能力,正确引导他们如何做事,如何做人。
  • 江湖很忙

    江湖很忙

    一个对生活了无生趣的青年,命运对他如此不公,在一场意外当中,体验了一回时光倒流的经历,让他重新反思生活,思考未来......
  • 一亿情:扑倒总裁大人

    一亿情:扑倒总裁大人

    【帝豪集团系列】她爱他,他爱他,他不爱他,而他爱她。他有高冷的时候,她有冷艳的时候;他有闷骚的时候,她有逗比的时候;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酒店的第一次邂逅他们擦出怎样的火花?“阿雪,你既然爱上了我,你就不可以与任何男的有瓜葛”“薄雪,你要走可以,把你的心留下。”“薄雪你还有心吗?”“阿雪,我想你了,回来好吗?”“彦非辰,我爱上你了,我要追你。你不爱我没关系,我可以等。”“彦非辰,我要离开你了。”“彦非辰我回来了,我没有食言,你快醒过来,你是骗我的对不对。”“哈哈,彦非辰你是我的大男神。”他们的感情历尽坎坷,但他们都遵守了诺言,最后长相厮守。
  • 50岁以后的健康生活

    50岁以后的健康生活

    本书从7个方面介绍了应该如何在50岁以后保持健康活力、延缓衰老。书中通过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保健、饮食、心理、锻炼、疾病预防等大量的科学方法和优秀的传统理论,介绍了中老年人应该拥有的健康生活。
  • 当代北京邮政史话

    当代北京邮政史话

    我想,我们是否可以说,历史至少是人民群众参与创造的。人民群众参与创造了历史,自然也有权了解历史。从这个意义来说,当代北京编辑部的这套丛书是这样一个尝试,即帮助人民群众了解历史,或者具体说主要是帮助有一定文字阅读能力的老百姓了解当代北京的历史。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尝试。一起来翻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