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41100000019

第19章 主要经典

道教经典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被道教奉为五大经典的《道德真经》、《南华真经》、《通玄真经》、《冲虚真经》、《洞灵真经》,其他被道教列入诵读的经典还有《无上秘要》、《太平经》、《黄庭经》、《老子化胡经》等。

●《无上秘要》

《无上秘要》为目前所知最早的道教类书。北周武帝宇文邕敕撰。据载,宇文邕曾7次召集道士、名僧和文武百官量定儒、释、道三教优劣。力主道教居儒、释之上,因群臣、沙门反对而未果。

建德三年并废佛、道二教,后因其崇信道教,乃下诏立通道观,设学士,选著名道士、僧人120人到通道观研究《老子》、《庄子》、《周易》。建德六年亡齐后,宇文邕在通道观道士的帮助下,“自缵道书,号《无上秘要》。”

《无上秘要》原100卷,292品。《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通志·艺文略》、《宋史·艺文志》均著录为72卷;《崇文总目》著录仅1卷;此书唐代已有残缺,至两宋,先后有72卷本、1卷本、95卷本传世。

明《正统道藏》太平部所收为其残本,计67卷,实缺33卷。而所存诸卷中又有缺品。此本多避宋讳,可推知所据为宋本。书前有目录,止于100卷,凡缺卷、缺品皆不录品目。正文或一卷一品,或一卷数品,或数卷一品。另《宝颜堂秘笈续集》、《丛书集成初编》、《雪堂丛刻》收载该书一卷残本。

除上述刊本外,尚有敦煌唐写本。该书始于《大道品》,终于《洞冥寂品》,采撷三洞四辅之精要,分类编撰。其内容遍涉道教宇宙观、生死观、伦理政治主张、神仙信仰及修道成仙思想、规则、方法等诸方面,大致可分为如下几大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道、气、天地人物、劫运、帝王、洲国、德政、慎兵、循物丧真等,阐发“至道无形,混成为体”,说明大道流行和立教之根据。

第二部分陈述神仙信仰,包括天曹科第、地司考录、水官料简等三界赏罚、灵官升降等。

第三部分叙道教经籍图文,包括三宝真文、天瑞地应、符图章颂,经文出所、经符异名、经德、经文存废、遇经宿分、传经法度及次第等事项。

第四部分言修炼方法,包括投简通灵、事师请业、修道冠服、诵经、诫、斋、宝经灵卫、封经秘所、入室、明灯、烧香、叩齿、咒请、起居等。

第五部分包括观试、朝谒、得道人名、升仙灵所,以及变神景、体兼忘、会自然、归冥寂诸事项。

《无上秘要》在魏晋南北朝众多道书中堪称巨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是研究魏晋南北朝道教和道经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也是校勘早期道书的重要依据。

●《道德真经》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关于老子和《老子》这部书的时代问题,学术界争论较大,尚无一致的结论,一般认为最后成书于战国时期。

《老子》历来有多种本于,其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两种,道教以河上本为准。《老子》采用哲理诗的形式写成,整个哲学思想由道展开,道是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老子》包含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比较系统地揭示了事物互相对立依存的关系。

《老子》成书后,从战国末的韩非起,历代注家蜂起。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称,诠疏笺注《道德经》者60余家,并对各家特点作了论述。

元道士张与材称:“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余家。”今人严灵峰《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续编,所收注本共计354种,801卷,《正统道藏》存有50余种。

历代注家因时代之不同,注释思想即各具特点,元道士杜道坚《玄经原旨发挥》卷下说:“道与世降,时有不同,注者多随代所尚,各自其成心而师之。故汉人注者为汉《老子》,晋人注者为晋《老子》,唐人、宋人注者为唐《老子》、宋《老子》。”

且各人的理解角度不同,有的视之为君人南面之术,有的视之为兵书,有的视之为养生书。致使《老子》注释书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理解。

道士以《道德经》为祖经,历代注疏者甚众,在诸家注疏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同样因为时尚不同和个人理解的差异,而呈现各自的特点。总的特点是将《老子》宗教化,从中升华出与宗教相通的内容,以之作为道教教理、方术的根据。

《道德经》在历代道士的不断注疏中,逐渐注进了新的内容,这是一个《老子》被逐渐神学化的过程,也是道教思想理论不断深化的过程,其中包含着较丰富的思想内容,是研究道教教理、哲学的一大基本来源。

●《南华真经》

《南华真经》,即《庄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也被尊为《南华真经》。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在道教经典中的地位仅次于老子《道德真经》。《庄子》现在的通行本为郭象本,共33篇,分为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为内7篇,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是庄周所作,外篇和杂篇是庄子后学所著。

《庄子》大体上继承了《老子》的学说,但也有独自的见解。它和《老子》一样,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什么是道?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它无始无终,无处不在;但闻之无声,触之无形,人们无法体认感知,只能靠神秘的直觉体悟。这种关于道的学说,为后世道教所继承发挥,并逐渐宗教化。

在认识论上,《庄子》认为从道的角度认知,一切都是相对的,物无贵贱,此即彼,彼即此,没有分别,其性质不可认识。如果说万物有差别,那不过是人的主观认识所强加。同时认为认识是没有标准的,因而是非也就无法判断。

《庄子》还塑造了神人、真人的形象。《逍遥游》中的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称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大宗师》中的真人“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这些描述为后世道教塑造神仙形象提供了依据。

《庄子》中的养生长生思想及某些道术也为后世道教所汲取。唐道士司马承祯继此而作《坐忘论》。另外《庄子》中的“卫生之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纯气之守”等道术也都为道教所继承和发展。

魏晋玄学兴起后,《庄子》成为三玄之一,《庄子》学由此始盛。魏晋以前,学者称“黄老”,此后则“老庄”并称。晋人司马彪、崔譔、向秀、郭象皆注《庄子》,并有李颐作“集解”。

明《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收《南华真经》5卷;玉诀类收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35卷,陈景元《南华真经章句音义》14卷、《南华真经章句余事》1卷,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撰微》160卷,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32卷,贾善翔《南华真经直音》、《南华邈》等。

●《通玄真经》

《通玄真经》,即《文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文子》一书为《通玄真经》,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关于文子其人和他生活的时代,素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普遍的看法为楚平王时人,老子弟子;有的道士也持此说,并予以仙化。

今本《文子》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作12卷。该书以老子之言为教,特别强调以老子之道德论治国。

他在楚平王问及淫乱之世能否行老子之道时答称:“故以道莅天下,天下之德也;无道莅天下,天下之贼也。以一人与天下为仇,虽欲长久,不可得也,尧舜以是昌,桀纣以是亡。”据说,“平王信其言而用之,时天下治。”

道教对《文子》一书评价颇高。默希子说:“其书上述皇王帝霸兴亡之兆,次叙道德礼义衰杀之由,莫不上极玄机,旁通庶品,其旨博而奥,其辞文而真。故有国者虽淫败之俗可返朴于太素,有身者而患累之质可复至命于自然。”

该书被认为是治国治身的重要典籍。杜道坚也称:“文子》归本《老子》之言,历陈天人之道,时变之宜,萃万古为一编,诚经世之枢要也。”

《正统道藏》所收注本有:唐默希子《通玄真经注》12卷,宋朱弁《通玄真经注》7卷,元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12卷,其自注称:《文子》12篇,共188章,道坚随义析之,增81章,章别其旨,题说《缵义》,以便观览称。

●《冲虚真经》

《冲虚真经》,即《列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诏封列子为“冲虑真人”,尊《列子》一书为《冲虚真经》,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宋真宗于景德四年加赠“至德”两字,故又名《冲虚至德真经》。

《列子》其书,西汉永始三年,刘向在上所校《列子书录》时称:“孝景皇帝时贵黄老术,此书颇行于世,及后遗落,散在民间,未有传者。”

他于内外书20篇中,校除复重12篇,定为8篇,即天瑞第一、黄帝第二、周穆王第三、仲尼第四、汤问第五、力命第六、杨朱第七、说符第八。

《汉书·艺文志》也著录《列子》8篇。今传《列子》8篇,与刘向所定之篇目、顺序均相同,是东晋孝武帝时,光禄勳张湛收集整理并作注。但从书中多处称“子列子说”的情况看,当是列子后学所辑。

《列子》关于万物化生,形神聚散的思想;关于华胥氏之国的自然化理想社会,关于周穆王游昆仑之丘会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的故事;关于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的神话等,对后世影响颇大,特别受到道教的崇信。

《正统道藏》收录其注林希逸述《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8卷,江遹《冲虚至德真经解》20卷,宋徽宗《冲虚至德真经义解》6卷,高守元集《冲虚至德真经四解》20卷,以及唐殷敬顺撰、宋陈景元补遗之《列子冲虚至德真经释义》2卷等。

●《洞灵真经》

《洞灵真经》,即《庚桑子》,或称《亢仓子》《亢桑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诏封庚桑子为“洞灵真人”,尊《庚桑子》一书为《洞灵真经》。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

《亢桑子》一书,《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皆不载。《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王士元《亢桑子》2卷,注称:天宝元年诏封四子真经,求《亢桑子》不获,襄阳处士王士元称:“庄子》作‘庚桑子’,太史公、列子作‘亢仓子’其实一也。”

因以《庄子·庚桑楚》篇为基础,取诸子文义相类者编造而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然士元也文士,故其书虽杂剽《老子》、《庄子》、《列子》、《文子》、《商君书》、《吕氏春秋》、刘向《说苑》、《新序》之词,而联络贯通,也殊亹亹有理致,非他伪书之比,其多作古文奇字,与卫元嵩元包相类。”

《亢桑子》全书,以论道为中心,分为《全道》、《用道》、《政道》、《君道》、《臣道》、《贤道》、《训道》、《农道》、《兵道》9篇。多方发挥老子思想。

《全道》篇论养性全神之道,说:“物也者,所以养性也。今世之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是故圣人之于声也,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捐之,此全性之道也。”

又称“故圣人之制万物也,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全矣。神全之人,不虑而通,不谋而当,精照无外,志凝宇宙,德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为全道之人。”

《用道》篇称高士之道为“咽气谷神,宰思损虑,超遥轻举,日精炼仙。”称人主之道为“清心省念,察验近习,务求才良,以安百姓。”《政道》篇称:“政烦苛则人奸伪,政省一则人醇朴。”

皆与《老子》之旨相合,故为道教一并崇奉。注本有何璨注三卷,收载《正统道藏》。

●《三洞珠囊》

《三洞珠囊》,道教类书。该书始见于《太平御览》引道书目著录,不题撰人、卷数。《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通志·艺文略》、《宋史·艺文志》皆称30卷。明《正统道藏》太平部所收残缺甚多,仅为10卷。署题“大唐陆海羽客王悬河修”。

王悬河为唐高宗、武后时道士,弘道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于成都建有《道藏经序碑》二通。而书中引录唐代续成的《本际经》、新传的《海空经》和高宗时人尹文操所撰《老君圣纪》,称《庄子》为《南华论》而不名“经”,且不避唐讳,可知该书当编定于武周时期。

《三洞珠囊》道藏本卷次非其旧,分35品,按品辑录诸家之文,内容涉及仙真神话、道士业迹、斋戒醮仪、服食养生、修炼禁忌、道教名数、天地时空、劫运仙相、神仙位籍等方面。是研究唐初以前道教的重要参考资料。主要特点如下:

一、该书今仅存道藏本,篇幅虽少,但摘引道书却多达160种左右,其中有不少为早已散佚之书,故史料价值较高。如已佚之马枢《道学传》,书中征引最多,极有裨于道史之研究。

二、该书引文多注明原书卷数,这不但可以定为辑佚的依据,而且也便于了解他所据本子的内部结构。该书引至145卷,可知他摘引的是170卷本。

三、据该书所引之内容和王悬河所加按语,可借以考察所辑道书的成书时代和流变。例如所辑《二教要录》,称隋也象号开皇元年,则此书当编定于隋代或唐初。

《正统道藏》太平部又收王悬河《上清道类事相》4卷,也题“大唐陆海羽客王悬河修”,有《仙观》、《楼阁》、《仙房》、《宝台》、《琼室》、《宅宇灵庙》诸品,其性质、体例等与《三洞珠囊》完全一致。是否为《三洞珠囊》之一部分。此外,《历世真仙体道通鉴》30卷称北周道士王延所撰《珠囊经目》7卷,也名《三洞珠囊》。

●《太平经》

《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东汉后半叶,宫崇,襄楷曾先后分别向顺帝和桓帝进献此书。宫崇称此书为其师干吉得于曲阳泉水上。故过去有人称此书为干吉或宫崇所作。

据近人研究,《太平经》非出一时一人之手,是西汉末至东汉顺帝时期逐渐增益而成,干吉、宫崇等仅是其撰人之一,或为集大成者。

《太平经》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部,每部17卷,共计170卷,366篇。《正统道藏》收入太平部时,仅存57卷,甲、乙、辛、壬、癸、5部全佚,其余5部各亡佚若干卷。

《太平经》每篇皆有标题,末附篇旨,总摄大意。行文以真人与天师相问答的形式阐述经义。该经卷帙浩繁,杂采先秦阴阳五行家神仙家、道家、墨家及儒家谶纬之学以成篇,除宣扬神仙信仰方术外,还触及世俗的社会政治问题。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一、“太平世道”的社会政治思想。《太平经》追求的理想世界是无灾异、无病疫、无战争,君明臣贤,家富人足,各得其乐的太平世道。主张帝王当行道德,黜刑祸,理政应法天地、顺自然。强调君、臣、民三者关系的协调。主张选贤任能,广开言路,下可革谏其上。反对贱视和残害妇女。

二、“奉天地顺五行”的神学思想。告诫信道者当奉天地,法天道,得天心,顺天意。天可顺不可违,顺之则吉昌,逆之则危亡。帝王为天之贵子,尤应顺承天道;顺天地者,其治长久,否则当遭天罚。

三、善恶报应思想与承负说。对人之善恶,天皆遣神记录在簿,过无大小,天皆知之。天赏罚分明,行善者可得天年,如有大功,可增命益年;若作恶不止,则减其寿算,不得天年;或使凶神鬼物入其身中,使其致病。

四、“长寿、成仙、祈禳、治病”诸方术。《太平经》认为,此外,还有食气辟谷、胎息养形、守静存神、存思致神等仙道方术,以及尸解和白日升天两种成仙形式。还载有灸刺、生物方、草木方等治病方术。它还阐述静功内养及保健之法。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它的社会政治思想以及教理教义和方术,对道教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黄庭经》

《黄庭经》分《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中景玉经》。《中景经》是晚出道书,通常不列于《黄庭经》之内。

黄庭一词已见于汉代。古人认为,黄为中央之色,庭乃四方之中。五行土居中,色尚黄,在人五脏则脾为主。盖喻身体中央、中空之穴。旧本《黄庭外景经》首句“上有黄庭下关元”即指此。至于“内景”、“外景”,《荀子解蔽》篇早有“浊明外景,清明内景”之说。

《黄庭外景经》,唐宋书目多著录一卷,《郡斋读书志》作三卷,注本也有分三卷者。《黄庭内景经》,一名《太上琴心文》,一名《大帝金书》,一名《东华玉篇》,一卷,注本也有分三卷者。

《黄庭经》为道教养生修仙专著,它继承汉代纬书和早期道教的人身各部位皆有神之说,又吸收古代医学有关脏腑、经络、精气的理论,着重阐述存思身神、守固精气的理论和方法。

历代为《黄庭经》作注者很多,最有影响的为务成子注《太上黄庭外景经》、《上清黄庭内景经》,唐白履忠《黄庭外景玉经注》、《黄庭内景玉经注》,皆载《正统道藏》。

●《老子化胡经》

《老子化胡经》,西晋道士王浮撰1卷。以后陆续扩增为10卷。《通志艺文略》即著录为10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也录为十卷,并称魏明帝为之序。

《浮屠经》以老子为佛陀之师,为《老子化胡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西晋惠帝朝末年,道佛之争日益加剧,道士王浮与沙门帛远辩论二教邪正后,遂撮合历史上的老子化胡说,加上自己的引申发挥,创作《老子化胡经》,以证明道在佛先,道教地位应在佛教之上。

《老子化胡经》产生后,很快成为佛道二教斗争的一大公案,双方围绕此书的真伪,辩论了近1000年。道教方面力证此书之真,并相继撰作了许多具有明显化胡内容的道书,如《玄妙内篇》、《出塞记》、《关令尹喜传》《文始内传》、《老君开天经》等,以证明道优于佛。

佛教方面除力辩此书之伪外,也撰作伪经进行反攻,如《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等,说释迦为孔子、老子之师。

至元宪宗、世祖二朝,全真道侵占了佛教庙宇田产,佛教以《老子化胡经》是伪经为由头,两教再次展开大辩论。全真道在宪宗八年和至元十八年的两次辩论中败北,元朝廷两次下令焚毁道经,《老子化胡经》首当其冲,彻底被焚毁。从此该经亡佚,明《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皆无存录。

●《西升经》

《西升经》为道教阐发《道德经》要义之作。《正统道藏》收入洞神部本文类。托名周大夫关令尹喜据老子所述撰成此书。但此书始见葛洪《神仙传》称引,当是魏晋间道士所假托。

该经首先论道。称道广大悉备,包裹天地,陶育万物,制御一切。且不终不始,万世不绝。称道为虚无之本,但“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则虚无、自然与道同出而异名,实为三位一体。

又称“天地物类皆从一”、“万物共本道之元”,即天地万物皆由道所化生。强调修道须清虚无欲,无念而作,淡泊无为,则“大道归也”。反之,若逆其自然,有为强行,则事与愿违。

其次,论摄养。称人未生,并无我身,“直至积气聚血”,始成身形。但有身、有欲终为大患,故主张“反于未生而无身”,清静无为,体同自然。

又称婴儿之生,气专志一,悦泽美好,无心而成形。人若仿婴儿之姿,养醇朴之性,抱元守一,葆神啬精,则无念无欲而长生。

再次,该经还论及治国之道。强调“国以民为本”的思想。认为民劳国废,本固邦宁。主张:“无为无事,国实民富”。反对统治者争地好贪而用兵。指出:“兵者,天下之凶事,用之者,有亡国失民之患。”

现传有宋徽宗御注《西升经》3卷;《道藏辑要》尾集作1卷;宋陈景元《西升经集注》6卷。均分39章,文字略有不同。

●《上清大洞真经》

《上清大洞真经》,又名《大洞真经三十九章》,简称《大洞真经》、《洞经》或《三十九章经》。其名始见于东晋时造《紫阳真人内传》和梁陶弘景编次之《真诰》。《真诰甄命授》篇称:“仙道有《大洞真经》39篇,在世。”盖为东晋杨羲等假托降神所造。

此经被上清派奉为诸经之首,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上清派的修习方术。全书以歌诀形式叙述存神法。每章存思一神,39章合39神。称诵经者依次诵此39章,存思39神,此39神就会相继下降其身中之各户,即身体的一定部位。人身得此诸神镇守,即可“开生门”、“塞死户”,称之“飞升之道”。

此经原本作一卷39章,但在其后的传授写演中逐渐增修,形成多种异本。如《无上秘要》所引,即与今本多有不同。唐王悬河《上清道类事相》引此书,或称《大洞玉经三十九章》,简称《大洞玉经》《玉经》;或录《大洞真经》至中、下卷;或摘《大洞玉经注》《大洞玉诀》文,表明唐代除有《大洞玉经》一卷本外,还有《大洞真经》三卷本传世。

今存于《正统道藏》者,有收入洞真部本文类之《上清大洞真经》6卷,前有北宋仁宗时人茅山上清第二十三代宗师朱自英序,卷末又有南宋咸淳八年嗣法程公端序和明初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序,各卷前题茅山第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校勘,盖即宋代茅山宗坛本,经南宋末蒋宗瑛整理,由程公瑞付梓刊行。

洞真部本文类又收有《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5卷,据序知为南宋所传梓潼文昌帝君本,最后编定于元代。洞真部玉诀类又收有《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10卷,为元代卫琪注本,也属文昌帝君本系统。

洞真部本文类还收有《大洞玉经》2卷,据序,是“得茅山宗坛及梓潼文昌经本”后抄撮而成。洞真部玉诀类又收北宋道士陈景元《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1卷,为现存注本之最早者。此外,《道藏辑要》也收有两种《元始大洞玉经》,一种根据明万历刊本,后附清人撰《洞经示读》;一种是清刊本。

此经在唐宋以前影响很大,其后因内丹术之兴起,影响渐衰。但经中的穴位名称及气血津液、人体结构观念,多与传统医学相通,对研究道教的养生气功有一定参考意义。

●《度人经》

《度人经》全称《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一名《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也有简称《无量经》的。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葛巢甫等人所造《灵宝经》之一。东晋中叶以后,不少世家大族信奉道教,他们文化素养较高,为了传播道教教义,以扩大道教影响,而大事制作经典。

《度人经》始见录于南朝宋道士陆修静所撰《灵宝经目》,称已出本,计《称篆度人妙经》本,共4592字。《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称依宋藏本,加题目计4576字。敦煌写本、陈景元集注本、称篆本等较早本子由《道君前序》、《元始洞玄灵宝本章》、《元洞玉历章》、《道君中序》、《元始灵书中篇》及《道君后序》6部分组成。

《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所收《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61卷白文,卷1为经文,其余60卷为神霄派道士据卷一经文敷衍而成。

神霄派道士所撰《高上神霄宗师受经式》著录61卷《高上神霄太上洞玄灵宝度人经》,与此本各卷品名大体相同;其述降经本末也与史传徽宗崇道事迹相合,足证后60卷为宋代神霄派所造。

此经主要通过元始天尊在始青天中向十方天真大神、上圣高尊、妙行真人、无鞅数众说经的道教故事,宣传“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之旨。劝善度人、斋戒诵经,为灵宝经教最突出的两大特征,这种思想集中体现于《度人经》中,对后世道教徒影响甚大。

道教的“三十二天说”,也始于此经。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更成为道教徒的共同信仰。唐五代道士闾丘方远称《灵宝经》“58卷,其经旨在此《度人经》中”,并称“近代诵咏此经,感应不少”。

宋代传说道士贾善翔为众宣讲《度人经》,“至说经两遍,盲者目明”的故事,即本自此经。故而此书备受推崇,“讽诵之篇,则此卷为首”,是道门必习的功课书,也是研究道教的重要资料。

●《清静经》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道教称老君西游龟台之时,为西王母说常清静经。后经仙人转传,为葛玄所得,笔录而传之于世。

即葛玄说:“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因而《清静经》被认为是三国时葛玄依托之作。至于事实如何,还有待考证。

《清静经》仅401字。篇幅虽短,内容却很丰富,是道教炼养术重要资料之一。它首先阐释无形、无情、无名的大道,具有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的功能;而道有清、浊、动、静,“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清、静是浊、动的根源。因此,“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接着说明,人神要常清静,必须遣欲澄心,去掉一切贪求、妄想与烦恼,实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的常寂真静境界。最后指出,“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所以《清静经》,是教人遣欲入静的修炼要领,是道门日常讽诵修持的重要功课之一。《清静经》有杜光庭、王道渊、侯善渊、王元晖、白玉蟾、无名氏、李道纯以及默然子等多种注本,均收入《正统道藏》。

●《阴符经》

《阴符经》全名《黄帝阴符经》。旧题黄帝撰,当为假托。其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学者看法不一。邵雍、程颐、梁启超等认为是战国时书;姚际恒、全祖望等认为是北魏寇谦之所作;朱熹认为是唐李筌所作;今人余嘉锡认为是杨羲、许谧所作;今人王明认为成书年代的上限为531年之后,下限为唐初,作者是北朝一位久经世变的隐者。

《阴符经》之名,据李筌《黄帝阴符经疏》称:“阴者暗也,符者合也。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故称阴符。”任照一在《阴符经》的注解中也认为:“明天道与人道有暗合大理之妙,称之阴符。”皆称人事必须暗合天机,不违自然之道。这是此书所阐述的中心思想。

《阴符经》本无章次,李筌本将其分为《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国安人演法章》、《强兵战胜演术章》。上章主要讲天道阴阳之理,让人握其机宜,修身炼行以成圣人。

《阴符经》具有比较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首先,它比较充分地说明天道的客观性。指出天道无恩,必定要按自身的规律发展,人的意志无法加以改变。因而强调人在天道面前,只能“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即只能认识它、掌握它,而不能违背它。

另一方面,它又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努力去掌握、驾驭自然规律的。此外,又以较大篇幅,论述相生相克的道理,强调只有相克才能相生。这些思想,不仅在道教史上,而且在中国哲学史上,都有相当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此书对后世道教有很大的影响。大约在唐宋以后,一般道教内、外丹家,皆将它和《老子》一起看作炼丹之祖经,用它的思想指导丹术修炼。

它对社会的影响也较大,许多儒家学者皆为之作注,注家之多,除《老子》外,道教书中只有《周易参同契》才能与之相比。唐朝以后,各家注代有所出。今《正统道藏》留存注本20余种,其中李筌注有较大影响。

同类推荐
  •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这是一本比较特殊的书,我们在一个女作家笔下,第一次看到一组圣经里的女性群像圣洁的圣母、英勇的女士师、温柔幸福的妻子、沦落又皈依的女子、给人间带来灾难的少女、给民族带来福祉的王后……
  • 佛教故事选萃

    佛教故事选萃

    本书选取的佛教故事包括:鹦鹉救火、女颜象、弟兄俩、看远不看近、火灾、摩诃罗学祝词、牛奶变醋等。
  • 了烦脱俗:让生命圆满的方法

    了烦脱俗:让生命圆满的方法

    "这是一本精神修行指引书,告诉人们认清人生的本质,从俗世烦忧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趋向人生圆满的方法。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未知数:我来这个世界到底是干什么的?我的目标是什么?我在这个世界生存的价值是什么?活佛嘎玛仁波切告诫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可以开放的潜能。一个含苞待放的莲花和一个完全开放的莲花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人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自己。该是你的就是你的,越“聪明”越烦恼,一日三省吾身,为获得永恒的快乐而自我修养,达到心灵上的逍遥和自在。"
  • 大愿说药师法门(上册)

    大愿说药师法门(上册)

    本书是由大愿法师讲述。内容一方面是令我们学习如何消除身心的病苦,本经的修法可以用很多方法来概括,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药师法门——禅。分别包括了如来禅、祖师禅和秘密禅。
  •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精神是印度佛教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而形成的。外来佛教传入中土后,经过两汉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附、迎合与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传统儒道的共存并进、冲突交流,隋唐时期的相互吸收、独立创新,以及入宋以后的融合渗透、三教合一,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精神特质的中国佛学理论。中国佛学一方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思辨精神和文化宽容精神,另一方面又融合吸收了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等,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学精神。
热门推荐
  • 溺宠逆天废材太子妃:殿下别惹我

    溺宠逆天废材太子妃:殿下别惹我

    ……传说中的洁癖呢?!传说中的冷漠如冰呢?!传说中的冷酷嗜血呢?!好嘛好嘛,开始是有那么一丢丢的高冷霸气高大上的,可是谁能告诉她现在这个卖萌装酷耍无赖的男人是从哪来的?!冷漠洁癖嗜血的他,遇到腹黑狡黠处处算计人的她,他以身以财为饵,步步为营钓到腹黑小娘子;她丢下一句话:想娶本小姐?你想太多。“珞儿珞儿,嫁给本宫可好?”“……不好。”“珞儿珞儿,让本宫亲一下可好?”“……不好。”“……”某男一脸沉思,忽而眸光一亮“珞儿珞儿,帮本宫理财可好?”“……想太多了你。”某女一巴掌拍过去。某男顶着一只熊猫眼,珞儿真难钓……
  • 狼战雪原

    狼战雪原

    西伯利亚狼的一生戎马,鹿场牧人的爱恨情仇。
  • 错爱成婚

    错爱成婚

    许薇嫁给楚彦时,人人都惊羡她的运气,灰姑娘的蜕变。直到某一天,许薇亲眼看着楚彦和一个陌生的男人滚在一起,她终于知道为什么这一年楚彦不愿碰她。可在她和楚彦离婚没多久,他却又转手牵着她的姐姐出现在媒体面前:“我爱的人一直都是雯雯,我和许薇结婚不过是因为一场误会,雯雯肚子里已经有了我的孩子。”那一天,当他挽着他所谓心爱的女人在走红毯的时候。许薇正在产房里经历生死一线。就在那一天她发誓,她这一辈子都不会原谅楚彦。
  • 继承者:霸娶惹火娇妻

    继承者:霸娶惹火娇妻

    说好的合约未婚妻,可是某人坚持假戏真做。“你、你这是毁约……”几乎被扒光了的小白兔,颤巍巍举手试图做最后的反抗,“君少,我不干了……”“我干就行。”某人二话不说直接把她压倒,“反抗和顺从我都喜欢,长夜漫漫,我们可以尽情一试……”人人都说君少是禁欲主义男神,只有小白兔叉腰忿忿不平,“全是瞎掰,都是胡扯,明明就是大尾巴狼!”她在人后处处嫌弃他,可他却在人前处处宠溺她,“我只有两个原则:第一,我妻子永远是对的;第二,如果她错了,参照第一条。”揍渣男,殴小三,惹官司,闹人命,收拾渣爹,讨回公道,蔚蓝的世界从来不得安宁。可不论外界如何评论她行为对错,他永远都无条件支持她:“我的女人,永远不会错!”
  • 戏花高手

    戏花高手

    一次破天荒的大发善心之举,让陈星拥有了特异功能——能看透别人的想法。清纯美丽的校花、风韵无限的御姐、风情万种的熟女……且看陈星如何利用读心之能,踏上戏花之旅……
  • 羽异圣魂天

    羽异圣魂天

    古阳下升起的羽翼,幽幽化成,天魂圣灵在天际,俯视世间
  • 古金银器收藏艺术

    古金银器收藏艺术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金质和银质的工艺品是民族艺术之林的一朵美丽的奇葩。金银器作为贵重工艺品,历来受到鉴藏家们的珍视。我国古代的金银器传世的并不多,因为黄金和白银历来就是货币中的硬通贷,所以用其制作艺术品,非一般民众所能享用。考古出土的金银器多是古代帝王和王公贵族所拥有的。
  • 第一次甜蜜

    第一次甜蜜

    七月,北戴河的旅游旺季,一望无际的金黄色沙滩,碧海蓝天,游人如织。海滩不远处,众多国家级企事业单位的疗养院在树荫中显得异常安详。从钢筋水泥建筑物中抽身重回自然,是时尚,也是自身的需要。
  • 星星口袋

    星星口袋

    一场车祸,使一个女孩儿,从此不一样,生活也不一样
  • 大隐仙尘

    大隐仙尘

    大梁白云起,隐士颜应改。仙人垂两足,尘土抛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