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35000000003

第3章 季赫温防御战役

1.防御

季赫温防御战役指苏联卫国战争中独立4、52集团军在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拉多加湖区舰队配合下,于1941年10月16日至11月18日进行的战役;是列宁格勒会战(1941~1944)的一部分。

希特勒统帅部为加速夺取列宁格勒和抽出兵力用于主要方向即莫斯科方向,决定开始向季赫温进攻,以便从东面深远迂回列宁格勒,在斯维里河与芬军会合,完全封锁列宁格勒。指派“北方”集团军群第16集团军所属摩托化第39军、第1军(2个坦克师、2个摩托化师、4个步兵师)实施进攻,该集团应向格鲁济诺、布多戈希、季赫温、洛杰伊诺耶波列方向实施主要突击,而向小维舍拉、博洛戈耶实施辅助突击。

10月中,拉多加湖至伊尔门湖的正面,沿利普卡、沃罗诺沃、基里希,以至沃尔霍夫河东岸一线,防守这一长约200公里地区的,是列宁格勒方面军第54集团军(司令员为霍津中将),隶属于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第4集团军(司令员为雅科夫列夫中将,1941年11月9日起为麦列茨科夫大将)和第52集团军(司令员为克雷科夫中将),西北方面军诺夫哥罗德集团军级集群;全部兵力的70%都集中于第54集团军地带,该集团军准备发动进攻战役,以突破对列宁格勒的封锁。敌人在130公里宽的正面上对第4、52集团军实施主要突击,在这两个集团军的防御地带内总共有5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防御。在这里,法西斯德军的人员比苏军多0.5倍,坦克和炮兵多1倍以上。由于兵力不足,使苏军未能构成必要的防御纵深。没有战役预备队。指挥员和政治机关向全体军人讲明对列宁格勒造成的危险,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措施来完善防御,巩固军人的政治精神状况,提高他们在防御中的积极性和坚定性。

列宁格勒是前沿城市。战事趋紧时,市政府决定疏散儿童。10月16日,法西斯德军转入进攻,20日前,突破了第4、52集团军接合部的防御,并以主力向布多戈希、季赫温发起进攻,而以一部兵力分别向北面基里希和向东南面小维舍拉发起进攻。22日法西斯德军夺取了大维舍拉,23日夺取了布多戈希。造成了敌人向季赫温突进的威胁。为从西北面保障其季赫温集团的翼侧,扩大突破口和把苏军从季赫温方向引开,敌人于23日再度向北面沃尔霍夫方向发起进攻。为阻止敌人,苏军统帅部从列宁格勒方面军向季赫温方向调去4个师(其中2个师用飞机空运),并停止了业已开始的锡尼亚维诺战役。拉多加湖区舰队在风暴条件下把参加防卫季赫温和沃尔霍夫水力发电站的2个步兵师和1个独立海军陆战旅,从湖西岸渡送到东岸。由大本营预备队开来3个师,由西北方面军预备队开来1个师,由独立第7集团军开来近2个旅。同时,大本营要求继续在锡尼亚维诺方向积极行动,以牵制该处的敌人兵力。由于采取了措施,第4、52集团军于27日分别在季赫温西南40公里和小维舍拉以东阻止了敌人的进攻。

11月1日,第4集团军向布多戈希、格鲁济诺总方向实施反突击,一任务是恢复沃尔霍夫河地区的防御。该集团军未能完成这一任务。敌人击退反突击和加强其突击集团后,于5日再度向季赫温方向发起进攻,8日夺取了季赫温。敌人切断了向拉多加湖运送物资,从而也就切断了对列宁格勒进行补给的唯一铁路干线。然而,这是敌人最后一次得逞。第52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分别在小维含拉附近和季赫温附近实施反突击,于19日前彻底阻住了法西斯德军向季赫温方向的推进。还在10~12日,苏军对敌军季赫温集团南翼的反突击就已发展为反攻。但是在沃尔霍夫方向,敌人向沃尔霍夫市和沃伊博卡洛车站的进攻一直持续到12月初苏军的反攻几乎在全线展开的时候。11月26日,第54集团军实施反突击,将敌人阻止于沃尔霍夫接近地。但在一天以前,法西斯德军已向沃伊博卡洛车站方向发起进攻,目的是取捷径前出拉多加湖。至12月3日前,此处战线也稳定下来。

1941年7月14日,苏军在奥尔沙附近首次使用БM-13(“喀秋莎”)火箭炮。季赫温防御战役的结果,苏军打破了法西斯德军统帅部在斯维里河与芬军会合,完全封锁列宁格勒,并使用“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从北面进攻以迂回莫斯科的企图。敌人经由沃伊博卡洛向拉多加湖突进的企图亦未得逞。

在防御战役过程中,苏军疲惫了在350公里宽的正面上摆开的敌军突击集团。其翼侧未得到保障。这就为转入反攻和粉碎敌人创造了有利条件。尽管莫斯科附近的局势紧张,兵力兵器不足,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仍在季赫温方向和沃尔霍夫方向组织了防御。苏军防御的特点,是在实施多次反突击和反冲击时,在受威胁的方向广泛机动兵力兵器时,表现了高度的积极性。

2.进攻

季赫温进攻战役指苏联卫国战争中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为霍津中将)第54集团军和独立第4、52集团军在西北方面军配合下,于1941年11月10日至12月30日进行的反攻;是列宁格勒会战(1941~1944)的一部分。战役目的是粉碎法西斯德军季赫温集团,恢复季赫温一沃尔霍夫铁路交通,改善列宁格勒方面军、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和列宁格勒的态势,并牵制敌军兵力于西北方向,阻其调往莫斯科方向。11月10日前,法西斯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莱布元帅)第16集团军在季赫温方向深深楔入苏军防御,切断了向拉多加湖运送物资,从而也就切断了对列宁格勒进行补给的唯一铁路干线。在这种情况下,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命令苏军毫不迟延地在季赫温方向转入反攻,粉碎敌军主要集团,恢复沿沃尔霍夫河右岸的战线,并在该河左岸夺取登陆场。

季赫温进攻战役的准备是在防御战役过程中进行的。尽管兵力兵器有限,但由于在10月下半月和11月上半月抽调了大本营预备队和从正面其他地段调来9个步兵师,1个坦克师、1个坦克旅、1个步兵团和一些分队,参加战役的军队得到了加强。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进行了大量政治工作,以动员全体人员粉碎敌人。讲明了此次任务由于列宁格勒的严重局势和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对莫斯科的威胁而具有特殊重要性。由于采取了措施加强在沃尔霍夫河以东行动的第4、54、52集团军,此处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苏军的变化。苏军的人员比敌人多0.3倍,炮兵(口径76毫米以上)多0.4倍,但坦克居劣势,为1:1.3,飞机的劣势更大。苏军对敌军季赫温集团采取了包围态势。战役企图是向基里希、格鲁济诺实施数个向心突击。第4集团军(司令员为麦列茨科夫大将)从季赫温地域实施主要突击,任务是在基里希地域与第54集团军(司令员为费久宁斯基少将)和在格鲁济诺地域与第52集团军(司令员为克雷科夫中将)会合。以主力向谢利谢进攻的西北方面军所属诺夫哥罗德集团军级集群[2个步兵师、1个坦克师(无坦克)、1个骑兵师],与第52集团军协同动作。

11月10日,诺夫哥罗德集团军级集群不待全部军队作好准备,即在诺夫哥罗德以北转入进攻,12日第52集团军在小维舍拉以北及其以南,19日第4集团军在季赫温东北,12月3日第54集团军在沃尔霍夫市以西分别转入进攻。各集团军根据其准备程度发起进攻。诺夫哥罗德集团军级集群的进攻未取得进展,由于进攻组织上的缺点,第52集团军于11月18日才突破敌人防御,20日攻占了小维舍拉。起初,苏军在其他方向的进攻发展也极为缓慢。直至12月7日,当第4集团军左翼各兵团在季赫温以西突破敌人防御,并前出至西托姆利亚,造成截断敌军季赫温集团唯一交通线的威胁时,情况才出现了转变。法西斯德军统帅部被迫开始把在季赫温地域被击溃的各兵团残部企卒撤到沃尔霍夫河对岸。9日季赫温解放。第4集团军对敌人转入追击。

15日,2个新锐师进入战斗后,第54集团军的进攻开始较顺利地发展。17日该集团军进抵奥洛姆纳地域,包围了敌军沃尔霍夫集团左翼。此前,第4集团军部队包围了其右翼。该集团在被合围的威胁下开始仓卒退却。16日,第52集团军粉碎大维含拉的敌军守备部队后,开始向霍尔沃夫河推进。28日前,第54集团军将法西斯德军赶过姆加-基里希铁路。

17日,第4、52集团军合编成沃尔霍夫方面(司令员为麦列茨科夫大将),12月底前,进抵沃尔霍夫河,夺取了该河左岸数个登陆场,并将法西斯德军逐至向季赫温发起进攻的地区。

季赫温附近反攻的结果,苏军重创敌人10个师(其中包括2个坦克师、2个摩托化师),迫使法西斯德军统帅部向季赫温方向增调5个师。苏军推进100~120公里,从法西斯德国侵略者手中解放了颇大部分国土,并保障了直达沃伊博卡洛车站的铁路交通。希特勒统帅部完全切断列宁格勒与各地的联系和用饥饿困死该城的计划被打破了。

季赫温反攻,为苏军在11~12月展开全线反攻奠定了基础,配合了在莫斯科附近粉碎法西斯德军。季赫温进攻战役是苏军在卫国战争中发动的最初几个大规模进攻战役之一。苏军统帅部正确地确定转入反攻的时间和战役的主要目的——粉碎向季赫温方向进攻的敌军最强大的集团,对取得战役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第4、52集团军共有1179人因战功被授予勋章和奖章,其中11人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

同类推荐
  • 灭国之战

    灭国之战

    我穿越到了异世界与他们的将军交换了身份,带领着张国与其他的十六国奋战着。这个世界是一个由十七个国家组成的世界。每个国家都想着统一其他的国家,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成功过。那是因为一但某个国家将要灭亡,其他的国家就会对其提供帮助以保持自身的利益。
  • 子弹之血色荣光

    子弹之血色荣光

    精湛的格斗技术,华丽的魔术技巧,洞悉一切的最强瞳力,神奇的印记之力。主人公一次次的在战斗中累计这些力量。面对爱人香消玉殒,挚友长眠地下,最信任的人的背叛,我们的英雄又该何去何从。
  • 铁十字的光辉

    铁十字的光辉

    他,本来不是这个世界的人。但是,既然他来到了这个地方,无论是为了自己,为了报恩,还是为了改变一些人的命运,他必须要做些什么。从1923年11月的慕尼黑啤酒馆,到1933年8月2日魏玛共和国谢幕,他更多的是一个见证者;从1936年3月7日之后,他正式进入到这个世界的历史舞台上,当然暂时还是配角……但是他不在意这些,因为他知道,自己无论是见证者,是配角抑或总有一天会成为主角,他的命运,已经逐步与德意志第三帝国越发紧密。他不想历史重现,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去扭转有可能会维持原状的命运。而他,认为能够让他改变这种命运的,就是让铁十字释放出它本应该有的光辉。
  • 地空导弹科技知识(下)

    地空导弹科技知识(下)

    不论什么武器,都是用于攻击的工具,具有威慑和防御的作用,自古具有巨大的神秘性,是广大军事爱好者的最爱。
  • 特战部队之717

    特战部队之717

    一群铁骨铮铮的男子,一群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可以放弃自己生命的男子,他们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放弃自己的一切,亲情,爱情,生命!
热门推荐
  • 深度宠溺,复仇千金宠上瘾

    深度宠溺,复仇千金宠上瘾

    三个月前,她是幸福的待嫁新娘,却在自己的订婚仪式上得知未婚夫是个骗子!披着羊皮的未婚夫,夺她家产,欺骗她的感情,最后害的她家破人亡。而她不甘愿这样被利用,狠下心来爬上另一个男人的床!只因为他的权利地位是她最需要的!却忘了再一次次的相互依靠中迷失了自己。为了复仇,她可以放弃一切,包括她最重要的东西,然而那个男人却不乐意了。堂堂的莫畏集团的总裁怎么能够忍受自己只是被利用了,他一定要抓住她,跟她好好算算这笔账!当她以为那个男人是真心爱着自己的时候,被得知了一个天大的谎言,而谎言带来的冲击力让她最终无法承受想要逃离。究竟是真爱还是欺骗?这是一场落魄千金的复仇之旅!也是一场豪门总裁的追妻之旅
  • 地烟

    地烟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末世突袭

    末世突袭

    流星撞月球,灾难降临人间。面对突然发生巨大变化的生活环境,李婷表示压力山大。她没有空间,异能也渣渣的不行,就连自己处了好几年的小男友都跟死党跑了。这可叫李婷怎么在丧尸满地的城镇中活下去?什么?你说可以去郊区建造基地,种植蔬菜。别逗了好么,那城外的情景,早就把人与自然摔到八条街开外,人要想在那里快乐嗨皮的活下去,比当上王母娘娘还难。在说那菜是给人吃的吗?就算华佗从坟里面爬出来,也得被毒回到棺材里。李婷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愁啊。
  • 天明耀世

    天明耀世

    青春年少,却是光怪陆离。尘世浮华,淡看世界三千。魔王再现,救世之命,天道将明。天将明,少年之躯,扛天道重命,前世今生,历经沧桑,是友情,是爱情,是亲情,大道之义,天下苍生。重回之途,只为心中不泯光明。宿命注定之道,少年五人同行(天蓝,星木,鸿翔,陆云)力劈黑暗之途,宿命之路,还天下光明。浮浮沉沉,迈向成熟之道,漫漫长夜,何时血腥停,何时光明重现?
  • 红晕

    红晕

    某一个十分遥远的夏天的早晨,京城的一位姓高的商人抹掉了眼角上睡觉的眼眵,预感到皇帝快要死了。这个预感来得十分奇怪,像夏天的早晨一睁眼看见如血的太阳一样,朦胧却不模糊,指向清清楚楚的,像一把橡皮小锤嘣地敲了一下心尖,浑身都跟着悸动了一下,却一点儿也不疼。
  • 主动赢得一切

    主动赢得一切

    本书先从被动的危害,后从主动的角度,对人生的方方面面展开阐述,让人真正懂得生活其实就是活出自己的精彩,发挥自己的才干,主动追求自己的事业,自然而然地获得自己的成功,而完全不必对别人唯唯诺诺,甚至低三下四。我们的人生短暂,不要被动地适应,要最大限度地主动拿来,主动获取。本书挑选几十则关于主动的名人经典小故事,从现实出发,在目标、机遇、心态等几个方面总结了人们在逆境条件下所应运用的技巧方法。本书案例真实生动,感人肺腑,可读性和启发性强。智慧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大。拥有此书,一定能使你不断完善自己,开启你快乐、幸福、成功的人生,能为你到达成功的彼岸推波助澜。
  • Richard II

    Richard II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巨星帝国

    巨星帝国

    帝国中,总得有个配得上的宫殿的。
  • 半城烟沙,宛城诗画

    半城烟沙,宛城诗画

    她,前世为特工组织千金,没有自由,一身武艺才艺加绝色面容,但是父亲逼迫与一个自己根本不爱的人订婚。不料就在订婚当日,离奇穿越,穿就穿了吧,靠!还从订婚现场直接穿到一个废材的结婚现场!要不要怎么坑爹?好!废材是吧?姐就让你们知道姐得厉害!姐收上古神龙为仆,练天下第一绝世武功!绝色妖娆,天下为我轻狂!
  • 红脚印

    红脚印

    本书是甘肃省和兰州军区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而作。全书重温了长征历史,继承和发扬红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