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12900000027

第27章 怛逻斯之战

高仙芝击破小勃律一役,对中亚的局势产生很大的影响,中亚诸国不得不根据自己的实力与位置,来估量最终要倒向大唐、吐蕃、大食中的哪一方。

天宝八载(749年),大唐政府授予突骑施可汗移拔担任西突厥十姓可汗,加强对西突厥的控制,进而增加在中亚的话语权。同年,中亚乌浒河沿岸的护密国国王罗真檀前往帝国首都长安朝见唐玄宗,被授予左武卫将军。

在大唐政府力图称霸中亚之时,吐蕃也不甘示弱。在吐蕃的支持下,位于印度北部的朅师国进攻小勃律,切断小勃律的运输通道。与大唐保持亲密关系的吐火罗也深感吐蕃的威胁,于是派出使者,向大唐皇帝唐玄宗汇报情况,请求唐帝国出兵,击破朅师国。

唐玄宗将击破朅师国的任务,交给了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

此时高仙芝的声名威震中亚,接到唐玄宗的诏令后,他于天宝八载十一月出兵,次年二月抵达小勃律。这次进军小勃律,沿途非常顺利,在小勃律以及吐火罗国的配合下,朅师国哪里是唐军的对手,很快便被唐军所击破。高仙芝俘虏了朅师国的国王勃特没,另立其兄素迦为新的国王,将朅师国置于大唐帝国的控制之下。

一连串的胜利,使得高仙芝俨然成为唐军在中亚的一面旗帜,这又激发起他的野心。

在中亚锡尔河流域,有一个国家称为石国(约在中亚名城塔什干一带),正好位于拔汗那王国的西部。由于大唐曾经出兵援救拔汗那王国,拔汗那一直对大唐忠心耿耿,在击平突骑施的战役中,还出兵协助过大唐。显然,大唐势力西扩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石国,在这种情况下,石国政府未雨绸缪,主动与高仙芝和谈。

高仙芝与石国达成和平条约。然而,这纸和约带来的不是和平,而是战争。狡诈的高仙芝却将和谈当做偷袭石国的一个绝佳机会。

天宝九年十二月,高仙芝悍然发动对石国的入侵。

当时大唐已经控制了石国东部的西突厥以及拔汗那,军队轻而易举地长驱直入,入侵非常突然。石国本来就是中亚的一个小国,军事力量并不强大,在与高仙芝签订和平条约之后,戒备更加松懈,根本没有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

在这种情况下,石国的覆亡是必然的。高仙芝仅用几天的时间,便攻克石国都城,石国国王以及他的军队全部被唐军所俘虏,被押解到大唐帝国。

在这场战争中,高仙芝干了两件坏事。

第一件,高仙芝下令屠城。石国的老弱人口全部被屠杀,这件事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大唐之所以能在中亚诸国有很强的影响力,除了其军事力量之外,还在于它高举道义的旗帜,这次屠杀事件无疑使大唐的形象一落千丈。

第二件,高仙芝大肆掠夺石国的财富。高仙芝固然是一位杰出的将领,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贪婪。他一个人掠夺了多少宝物呢?有十几斛的宝石、五六匹骆驼所驮的黄金、宝玉,以及大量的名马。中亚是盛产名马的地方,汉代大宛的汗血马便产于此,高仙芝将最好的良马也当做自己的战利品夺走了。

高仙芝发动这场战争,完全不是考虑国家的利益,纯粹就是为了中饱私囊,这次战争虽然胜利了,却为未来怛逻斯会战的失败埋下了种子。

此时的中亚,一股反唐的强大势力结合起来了。

在石国灭亡之后,一位王子侥幸逃脱,他奔走于中亚各国,控诉高仙芝的暴行,将其罪行总结为“欺诱贪暴”,共三条罪行:第一条,大国没有道义,公然撕毁条约,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第二条,屠杀老弱无辜;第三条,抢掠石国的财富。

中亚诸国对高仙芝的暴行深恶痛绝,结成反唐联合阵线。但是这些中亚小国大多没有很强的军事力量,怎么办?只能借助于大食帝国的军队。

就在高仙芝入侵石国的这一年(750年),大食帝国政局出现巨变。阿巴斯王朝取代了倭马亚王朝,阿拉伯帝国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于阿巴斯王朝的旗帜与衣着都是黑色,所以在中国史书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名称——“黑衣大食”,这是一个强大的帝国。

中亚反唐诸国的打算,是联合黑衣大食的力量,向东进攻大唐控制的安西四镇。

高仙芝得知这个计划后,准备先下手为强。当时黑衣大食的主力军,主要集中于伊拉克的两河流域,东部的力量相对比较弱,对于喜欢冒险的高仙芝而言,先下手为强、采取果断的主动突击,是击败黑衣大食以及中亚反唐势力的最佳时机。

然而,高仙芝却有一个不利的条件,就是他的兵力不足。安西驻扎的唐军人数大约只有两万五千人左右,虽然这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也有很多富有才华的将领,但是要与西方强大的黑衣大食帝国军队相抗衡,在人数上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高仙芝几乎将安西四镇的主力全部押上,总共投入两万人。除此之外,还必须征用西域其他部落的军队,包括拔汗那国,大约有一万名胡人士兵参加了远征军。这样,高仙芝的总兵力达到三万人。

高仙芝的突进并没有达到奇袭的目的,黑衣大食的军队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高仙芝率领大军前进七百里,抵达怛逻斯城,这座古老的城池将因为这场决定中亚命运的战争而载入史册。

黑衣大食的将领乞牙德率领阿拉伯军队也进抵怛逻斯,东亚与西亚最强大的帝国将在这里碰撞出八世纪中叶最有影响力的战争火花。

无论是阿拉伯军队还是高仙芝的唐军,都是久经沙场的战士,作战经验非常丰富。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虽然唐军在人数上居劣势,却与对手势均力敌。战斗持续了五天,双方均未能有效突破对方的防御。然而此时,第三股力量卷了进来,并最终改变了怛逻斯战役的结局。

第三股的力量是葛逻禄部落。

葛逻禄原本是西突厥的一个部落,它的崛起与后突厥汗国的衰亡密不可分。葛逻禄是消灭后突厥的重要力量之一,由于在实力上远逊于回纥,不得不屈居回纥的领导之下。显然,葛逻禄部落想要摆脱回纥的影响,树立自己在西突厥的地位。恰在这个时候,大食帝国与大唐帝国爆发局部冲突,这对葛逻禄部落来说,真是翻身的大好机会。虽然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料想葛逻禄部落与大食帝国达成某种秘密的协定,获取到某些利益。

正当高仙芝的唐军与阿拉伯军队打得难解难分之时,葛逻禄的军队突然大举南下,出现在高仙芝的后侧,对唐军展开猛烈的进攻。这种情况是高仙芝所没有料想到的,本来前线对大食军队的战斗就已经非常吃紧了,突然后侧遭到攻击,一时间军阵大乱,军心动摇,全线崩溃。

阿拉伯军队发动总攻,唐军三万人马损失殆尽,其中有二万多人战死或被俘,此时高仙芝手上仅剩下数千人的士兵。

副将李嗣业对高仙芝说道:“大帅,看来这仗无可挽回了,大帅还是乘夜幕降临,赶紧先撤吧。”高仙芝沉吟片刻,李嗣业急了,叫道:“大帅,不要再犹豫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来掩护大帅撤退。”

可是,要撤退谈何容易。当时数千人拥挤在狭窄的小道上,还有大批的牲畜,逃得最快的是拔汗那的士兵,把道路挤得水泄不通。李嗣业大喝道:“马上给大帅让出一条路来。”可是形势太混乱了,没有人理会李嗣业的话。李嗣业当即操起一把大棍开路,只要阻拦者便一棍猛扫过去。李嗣业臂力惊人,这一棍下去,人马俱亡,连续击毙数人之后,才总算打开一条路,让高仙芝骑着马先逃跑了。

高仙芝一走,剩下来的将士更加混乱,将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将,乱成一团。唐军别将段秀实极力要整合军队,他必须要先找到副将李嗣业。在一片混乱声中,好不容易听到李嗣业的叫喊声,段秀实策马赶到李嗣业面前,以责备的语气说:“遇到敌人自己先逃跑,是无勇,保全自己却抛弃士兵,是不仁,就算你幸而成功逃脱,能不感到惭愧吗?”

李嗣业向来以勇武著称于唐军中,段秀实这一说,真觉得丢脸,于是一只手拉住段秀实说:“没有阁下一番话,我几乎要辱没武士的称号了。”然后把陌刀一横,调转马头,率一部分士兵,阻击追兵。

不过阿拉伯人对战役的结局已经非常满意了,并没有打算要全歼唐军,李嗣业最终得以收罗游兵散勇,安全返回到安西都护府。

这一场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怛逻斯会战,终于尘埃落定。

这场会战的失败,并非唐军的战斗力弱于阿拉伯军队,相反,唐军在兵力居于劣势的情况下,打得非常出色,也非常勇敢。但是,高仙芝的失败,是在战略上的失败,阿拉伯人与葛逻禄部落结盟,并且在关键时刻,依靠葛逻禄军队在唐军后侧发动袭击,这是阿拉伯人取胜的关键。

对于大唐帝国来说,二万人的损失,还是承受得起,而且大唐仍旧沉浸在盛世的神话之中,虽然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风暴就要到来。

仅仅过了两年,大唐帝国似乎走出了怛逻斯失败的阴影,大唐的势力,又逐渐渗透到中亚诸国。

天宝十二年(753年),一切都在好转。这一年的五月,大唐帝国的叛将阿布思,被北庭都护程千里追杀,一路逃往葛逻禄。葛逻禄首领顿毗伽将他逮捕,连同阿布思的部众数千人,全部移交给唐帝国政府。怛逻斯战役中在唐军背后插上致命一刀的葛逻禄,并没有走上与大唐决裂的道路,而是希望以此举同大唐帝国和解。唐玄宗对葛逻禄部落的表现十分欣赏,赐封其首领顿毗伽为金山王。

更重要的是,大唐帝国在这一年,征服了大勃律国,指挥这次远征的将领,是安西节度使封常清。

封常清的性格坚忍不拔,他从小便是个孤儿,由外祖父养大,后来外祖父犯了法被发配到安西守城门,年幼的封常清便一路跟随。外祖父在空闲时,就教外孙读书写字,封常清童年生活艰辛,但他没有因此沉沦,而是发愤读书。安西商旅之人多,封常清也得以大开眼界,增长见识。可是后来外祖父去世了,他便孤身一人,生活贫困。

当时高仙芝担任安西都知兵马使,每次出巡时,总有随从三十多人,衣着华丽。封常清在路上看到后,心里很是羡慕,他决心投靠高仙芝,就投了一份名牒,请求做高仙芝的随从。可是封常清相貌丑陋,身材细小,而且脚还一长一短——是个跛子,而高仙芝却是一个大帅哥,见到一个丑陋无比的人前来,他心生厌恶,一口拒绝封常清的请求。封常清不屈不挠,第二天再度投牒,高仙芝怒气冲冲地说:“我这里随从的名额已满,你不要再来烦我了。”

封常清却表现得非常倔强,他以一种倨傲的态度对高仙芝说:“我平素仰慕公的高风亮节,情愿追随鞍前马后,所以在没人引荐的情况下,自告奋勇前来投奔。公若是以才取人,则士人信服,若是以貌取人,恐怕大失人心矣。”高仙芝是个颇为自傲的人,仍然不愿意接收封常清。可是封常清却是铁了心似的,他竟然使用了一个最笨拙、却也最有效的方法,每天都守候在高仙芝的家门,早晚不离,这样连续纠缠了数十天。

最后,高仙芝认输了。一方面是封常清的固执使他不得不让步,另一方面,他也暗暗觉察到封常清身上有着常人所缺乏的坚忍性格。

封常清由此开始幕僚生涯。

刚开始时,封常清并没有得到高仙芝的重用,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终于使高仙芝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开元末年,西域的达奚部落叛乱,高仙芝率领二千名骑兵深入追击,终于在绫岭一带将叛乱分子一网打尽。他正准备草拟一份捷报,此时封常清走进来,拿着一折文书对高仙芝说:“我已为公准备了一份捷报,请公过目。”高仙芝微微一怔,打开来一阅,只见这则捷报中,细述了高仙芝在舍井泉附近遭遇敌军时的情形,以及克敌制胜所使用的谋略,夹叙夹议,清晰缜密,把高仙芝心里想说的话无一挂漏地写出来,文采斐然。

高仙芝开始对封常清刮目相看。安西判官对这纸捷报写得如此精彩而称赞不已,还问高仙芝说:“这份捷书,是谁写的呢?高副大使幕下怎么有如此出色的人才?”此后,高仙芝对封常清非常器重。封常清开始从幕僚走向独当一面的将领,他不仅能写一手好文章,而且也很能带兵打仗,在安西军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到了高仙芝担任安西节度使时,封常清已经是他的心腹。每当高仙芝领兵出战,便把安西大权交给封常清。封常清不仅有才学,更重要的是他行事果断,雷厉风行。由于出身寒微,封常清始终保持勤俭的本色,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心胸比较狭窄,特别是对于敢轻视他、挑战他权威的人,丝毫不留情。

天宝十年(751年),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改由王正见担任。天宝十一年,王正见死,封常清终于跻身为封疆大吏,荣任安西节度使。

大唐渐渐走出怛逻斯兵败的阴影,安西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再次有雄厚的资本参加中亚角逐。这次,封常清将目光锁定在大勃律国。

在高仙芝先后击破小勃律与朅师国之后,与小勃律相邻的大勃律,理所当然成为进军的重点。大勃律很早就归附于吐蕃政权,对安西军来说,虽然打通了小勃律的通道,然而恶劣的地形条件与高原气候,仍然使进军大勃律的军事行动困难重重。

但是封常清并不动摇,攻占大勃律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是对吐蕃军事力量的一大打击,只要攻克此地,便可形成对吐蕃的环形包围圈。从大唐西南的安戎城,经陇右河西,到安西四镇,一直延伸到小勃律、大勃律,即克什米尔地区,这将使大唐在与吐蕃的较量中占据上风。其次,攻占大勃律国,既可以威慑南方的天竺,同时也有助于重振大唐在中亚的声势。

封常清率领安西四镇的大军万里奔袭,一路上所经之地,是无边的荒漠、星星点点分布的绿洲,进入帕米尔高原之后,高耸入云的山脉中,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很多地段的行军相当艰难,四处杳无人烟。这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敌人的战场,跟变化多端的恶劣天气战斗,与崎岖难行的山地战斗,有时还要与饥渴战斗。

封常清的坚韧性格可与高仙芝相比,在这种令人疲劳不堪的行军途中,士兵们的士气很容易被大自然的伟大力量所打垮。数百里的荒凉场景,会使人发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这种情况下,对主将的毅力是一大考验。封常清与高仙芝一样,充满征服的激情,相信人的意志可以跨越自然界的重重阻碍。

安西军终于抵达小勃律,经过短暂的休整之后,封常清开始对大勃律国发起进攻。

大勃律的面积比小勃律要大一些,但是军队无论在战斗力还是在装备上,与唐军都不在同一个层次。封常清的进攻非常顺手,大勃律守军节节败退,一直退到菩萨劳城。

唐军兵临菩萨劳城下,紧接着又发起强大的攻势,大勃律军撤出城外。封常清的部队一路追击,这时,作为斥候果毅的段秀实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跟唐军交战的都是老弱残兵,而且一触即溃,四散逃走。心细的段秀实心里不禁暗生疑心:大勃律的精壮士兵都藏在哪呢?作为斥候果毅,段秀实的重要任务就是侦察敌情,他派出侦骑四处收集战场情报,发现这些老弱残兵逃向比较荒凉的山区,而在山路两旁,都有密密的丛林,这可是最容易设置伏兵的地方。

段秀实赶紧向封常清报告:“大帅,我看情况有点不对。”

封常清怔了一下,问道:“哪儿不对?”

段秀实将侦骑的侦察情报简单汇报了一下,然后又说:“我看敌军是故意示弱,目的是为了把我们引入到密林地带,我估计敌军的主力便埋伏在山林之中。 ”

封常清点了点头说:“你说得很有道理。”马上命令士兵停止深入前进,对山林地区展开拉网式搜索。

果然不出段秀实所料,大勃律国王考虑到无论是野战还是守城战,均非唐军的对手,唯一的机会,就是以老弱之辈作为诱饵,将唐军引进埋伏圈中,然后利用对地形熟悉的优势,以逸待劳,出其不意地包围唐军。如果这一策略成功的话,即使不能全歼唐军,至少可以挫败唐军的进攻。

这一计谋却被段秀实所识破。封常清马上改变战斗部署,对山林地带进行拉网式搜索,不出意外,唐军与潜伏在其中的大勃律军队相遇,反倒将对手打了个措手不及。唐军的强弩与锋利的陌刀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大勃律的士兵除了阵亡之外,其余均放下武器,向封常清投降。

大勃律国王只得与封常清谈判,最后达成协议,大勃律国转而归附大唐政权,承认大唐宗主国的地位。封常清在完成任务之后,宣布从大勃律国撤军。

在高仙芝征服小勃律之后,封常清在中亚又一次取得了重大胜利。

大唐帝国还是那么的强大!怛逻斯的失败,并不能阻止大唐向中亚挺进。但是两年后,一场规模空前的内乱,终结了大唐的盛世,也终结了大唐帝国的扩张。这次内乱,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唐玄宗时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时代,特别是在他继位后的前三十年,经济繁荣,国力强大,社会稳定,在国际上影响巨大。大唐对周边国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诸国纷纷派遣使者前来中国,商队不绝于途。大唐的成就不仅在商业上,在文学上也进入鼎盛时代,伟大的诗人不断涌现。大诗人杜甫曾经这样描述开元时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与此同时,唐帝国的武功也达到贞观时代以来的又一个高峰。虽然总的来说,军事力量仍逊于唐太宗时代,但开元中后期以及天宝初期,帝国仍然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

在西线战场,夺取对吐蕃战争的主动权,并展开局部反攻;在中亚战场,频频对外用兵,征服了大、小勃律国及中亚其他一些小国;在西域战场,击平突骑施;在北方战场,与回纥等部落联手击灭了后突厥,并且降伏了契丹等部落。

在盛世的背后,一些令人不安的因素却悄悄地滋长着。

东北与契丹的战争,直接的结果是促成了安禄山的崛起。

安禄山,原名叫阿荦山,是营州胡人。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死了,母亲阿史德氏就改嫁给了一个突厥人,名叫安延偃。突厥灭国后,安禄山便与继父的侄子安思顺一同逃到大唐帝国境内。

“安史之乱”中的另一个主角史思明,是安禄山童年时的好友,比安禄山早出生一天。两人后来又一同在大唐边关担任互市牙郎,即管理边贸的官员,这两兄弟好勇斗狠,一时间也远近闻名。

但是安禄山作为负责掌管边贸的小官,手脚却不太干净,利用职务之便,偷了不少羊,最后这件事被曝光了。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十分生气,将安禄山革职查办,并且准备将他乱棒打死。在这个紧急时刻,安禄山就像当年的李靖一样,吼出一句豪言:“将军不想消灭契丹、奚吗?为何要杀禄山?”

张守珪一听这话,觉得此人颇有男人气概,再细细一看,安禄山这个人白白胖胖的,但是身上却有一股英气,不禁有惜才之心,下令释放安禄山。不久后,张守珪分派给安禄山一个任务,让他去抓几个契丹人。

安禄山这个人确实有本领,他勇敢善战,经常带着几名骑兵,深入契丹境内,俘获数十名契丹人回来。张守珪也暗暗称奇,便将他提拔为偏将。不过一开始时,张守珪老是嫌安禄山身材不好,肥嘟嘟的。要知道唐朝时代,对人的相貌是相当重视的,像裴行俭以来实行的“诠注法”,即授官、升迁之法制,四个取材标准中,就有一个是要求“体貌丰伟”,安禄山却是大腹便便,自然入不了张守珪的法眼。

然而,安禄山却是相当机警,一方面他努力地节食,以减轻自己的体重,另一方面,他善于揣测人情,投其所好。他表面上是个很纯朴、没有心机的胡人,其实却是非常细心的一个人。这样,他居然慢慢博得了上司的好感,最后甚至被张守珪收为义子。

安禄山以惊人的速度崛起。

五年后,即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安禄山升任平卢兵马使。他善于经营,左右逢源,所以当时朝野人士,对安禄山的才干是一片赞誉之声。这也影响到唐玄宗对安禄山的态度,他派出使节到达幽州之后,安禄山都馈予重礼。这些人回朝后,免不了对安禄山美言几句,久而久之,唐玄宗对安禄山愈发地器重。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安禄山被提拔为营州都督及四府经略使。

一年后(天宝元年,742年),朝廷置九大节度使,安禄山荣任平卢节度使,此时的他已经俨然成为大唐边关重将了。安禄山在拉拢人心方面的本领确实异乎寻常的高明,以至于到天宝三载(744年),时任河北黜陟使的礼部尚书席建侯,在唐玄宗面前大力赞扬安禄山的正直,当时位高权重的李林甫、裴宽等人,也察言观色,一齐称赞安禄山,这使得唐玄宗对安禄山的信任更进一步,让他出任平卢、范阳双料节度使。

安禄山头上笼罩着越来越多的光环,但他却隐隐感到一种不安。

与王忠嗣、盖嘉运、夫蒙灵詧等节度使相比,安禄山并没有建立伟大的军事业绩。不能说安禄山没有军事才华,他可能更缺少机遇,因为他所面对的契丹与奚,与大唐的关系都在不断好转,虽然小冲突不可避免,但大的战争却很少。

为了把兵权更紧地抓在手中,安禄山下定决心,挑起边境的战争。

天宝四载(745年),安禄山连续几次发动对契丹与奚的进攻,终于激起两个少数民族的反叛。安禄山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战争累积政治资本,他出动大军,击败契丹人与奚人,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军功。

为了博取皇帝的信任,安禄山派他的心腹刘骆谷留在长安城内,随时向他汇报帝国首都的动静,并且不时就向朝廷进献俘虏、杂畜、奇禽、异兽、珍玩等物品,以表示他的忠心。

虽然安禄山的形象不太好,他就像大肥猪一样,体重达三百多斤,整天挺着一个大肚子。这个肚子有多大呢?肥肉太多,以至于这些肉都耷拉到了大腿上。无论是皇帝还是其他官员,对安禄山的第一印象都非常不好,不过聪明过人的安禄山却可以将这种劣势转为优势。他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智慧掩藏起来,在世人面前是一幅憨厚敦直的形象,跟他的外貌还挺般配。他的机智与幽默可以很快令人改变对他的恶感。

当安禄山见到唐玄宗时,连一贯严肃的皇帝都会跟他开玩笑。唐玄宗指着他的大肚子,戏说道:“你这大肚子中到底装了什么东西呢?怎么这样大?”

反应敏捷的安禄山不假思索,当即回答道:“内无别物,只有一颗赤心。 ”这个回答,机智又滴水不漏,令唐玄宗露出欣然一笑。安禄山从皇帝的这会心一笑中,看到了自己似锦的前程。

有时安禄山会更进一步展示他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本领。有一回,唐玄宗接见安禄山时,太子也在场,其他人见了太子都下拜,唯独安禄山不拜。左右大惊失色,暗地跟安禄山说:“这是太子,赶紧下跪呀。”安禄山不为所动,仍然站着不拜,然后向唐玄宗拱手问道:“臣本是胡人,不熟悉朝中的礼仪,不知太子是什么官呢?”装傻到这个样子,果然是个看起来憨厚拙笨的人。

唐玄宗“呵呵”一笑,没有生气,对安禄山说:“太子就是储君啊,等我千秋万岁之后,他就是皇帝了。”安禄山这才假装明白似的,红着脸说:“哎呀,臣实在是愚钝,臣心里只有陛下一人,实不知有储君呢!”然后向太子下拜。安禄山的超级表演,令唐玄宗也被他的一片忠心所感动了,于是乎对安禄山更是宠爱有加。

这时一个人进入安禄山的视野之中,谁呢?“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中国古代大美女,唐玄宗最宠爱的杨贵妃。男人有个致命的弱点,英雄难过美人关,唐玄宗是皇帝,也是个男人,安禄山要进一步博取皇帝的信任,就要打通杨贵妃这一关。

机会从天而降。唐玄宗让杨贵妃的三个姐姐与安禄山结为兄妹,这使得他有机会出入禁宫。安禄山得以施展他憨厚可亲的本领,用尽心机讨好杨贵妃,甚至认杨贵妃为“干娘”,这么一来,皇帝唐玄宗不就成他的“干爹”了吗?

注意安禄山非凡的伎俩。有一回,安禄山入皇宫,恰好唐玄宗与杨贵妃在一起,安禄山先向杨贵妃下拜,然后再向唐玄宗下拜。唐玄宗便问说:“其他大臣都是先拜皇帝,后拜皇妃,你怎么刚好相反呢?”

安禄山的回答是:“胡人的习俗,是先拜母,然后拜父。”俨然将唐玄宗与杨贵妃当做亲爹娘了。安禄山极力体现出他作为一名胡人的淳朴本性,使唐玄宗根本没有怀疑他的叵测居心,他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骗取唐玄宗的深度信任。

天宝九载(750年),安禄山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唐玄宗封他为“东平郡王”。在大唐帝国的历史上,安禄山是第一个以将帅的身份获得封王的人。

为了夺得更多的兵权,安禄山决心进行一系列的军事冒险。

安禄山表面上乐呵呵的,实则颇为残忍,他的敦厚的外表,连契丹人、奚人都屡屡上当。虽然当时契丹、奚等部落时叛时降,但是总体上并没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在非战争情况之下,安禄山前后有四次假装盛情邀请契丹人、奚人,在宴会中使用一种“莨菪酒”,将他们灌倒,然后悉数坑杀,有时一次便坑杀数千人。

凭借这些“军功”,到天宝十载(751年),安禄山终于如愿以偿地获得了第三个节度使的头衔——河东节度使。

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但是安禄山时不时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唐玄宗、杨贵妃都被他蒙得团团转,可是安禄山却发现在唐玄宗、杨贵妃背后,有一双愤怒、充满杀气的眼睛在盯着他。谁呢?太子李亨。

老皇帝已经垂垂老矣,将近七十岁了,什么时候驾崩,那谁也不晓得,到时太子成了皇帝会怎么样呢?安禄山打了个冷战,当年他第一次见到太子时,故意装傻,不仅不下拜,还谎称不知太子是什么官,完全不将太子放在眼中。当时的他为了讨好唐玄宗,百密一疏,却没想到唐玄宗百年之后,当日的太子殿下、未来的皇帝岂会原谅他当时的污辱呢?

皇帝?皇帝为什么可以号令天下?无非是掌握天下的兵权。可是我安禄山绝不会将兵权拱手让出,我岂能坐以待毙呢?

为了彻底控制平卢、范阳、河东三区的兵权,军队中的高级将领,全部由安禄山的亲信担任。这个安禄山绝非平庸之辈,他的手下不乏杰出人才,其中不少是勇猛战将。但是安禄山还不放心,他还要建立一支对他绝对忠诚的部队,因为自己是胡人,所以他组建成一支以胡人为主的八千人军队,称为“曳落河”,就是胡语中的“壮士”的意思。此外,安禄山还收罗一百多名骁勇之士,作为他的贴身家僮,这些人个个武艺高强,可以以一敌百。

此时的安禄山,并不见得真的要谋反,因为他的地位还是固若金汤。可是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威胁到他的安全时,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谋反。

此时的大唐帝国,仍然是一片欣欣向荣的盛世景象。

但盛世的天空,开始变得乌云密布。

安禄山并非无所畏惧,有一个人令他坐卧不安。这个人就是在大唐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的李林甫。

李林甫城府非常之深。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是这位宰相却是一个嘴上说得甜言蜜语,心里暗藏杀机的人,时人送给他一个恰如其分的词:“口蜜腹剑。”

有三种人,李林甫势必要想方设法除掉:第一种人,功勋卓著,个人威望很高的人;第二种人,被皇帝所宠幸、信任的人;第三种人,对自己的地位有威胁的人。总而言之,李林甫的政治哲学,便是打击一切可能威胁到自己的人。

李林甫为什么敢如此嚣张呢?

此时的皇帝唐玄宗已经被自己的“盛世”功业冲晕了头脑,自以为国富兵强,天下太平无事矣,遂深居禁中,声色犬马。李林甫善于察言观色,迎合皇帝,唐玄宗对他非常信任,经常将朝廷政事委托给他处理。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但唐玄宗沉浸在女色肉林酒池之中,毫无察觉。

李林甫大权在握,一手遮天,重用酷吏,屡兴大狱。流放并赐死刑部尚书韦坚,罢贬并逼死左相李适之,杖杀赞善大夫杜有邻、北海太守李邕等。他意犹未尽,又想方设法陷害威望极高的四边节度使王忠嗣,并最终削夺王忠嗣的兵权。

当时朝廷公卿的人选,如果不是出自李林甫的门下,他必然要想方设法除之而后快。他甚至多次想构陷太子李亨,只是李亨小心谨慎,没有让李林甫抓到把柄。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林甫是盛唐的掘墓人。

此时的李林甫,在朝中无人可以动摇他的权势,但是边关重将终始是他的心腹之患。根据大唐帝国一直以来的传统,捍卫边疆的将帅,如果功勋卓著,往往入阁为宰相。

李林甫准备杜绝这些边疆大将进入内阁为相的机会。宰相是文官,文官总得要知书达理吧,如果边疆大将文化程度不高,就算他有天大的战功,又怎么会有机会登阁入相呢?李林甫心生一计:“胡人一般都没啥文化,要是以胡人担任守边大将,对我就没有什么威胁了。”

李林甫满脑袋想的都是自己的利益,他在唐玄宗面前游说道:“胡人勇敢坚强,而且熟悉战事,一般都出生寒微,势孤力单,不会拉帮结派。不如让他们去担任守边关的大将,只要陛下以诚待之,以恩抚之,那么他们必定能为朝廷效死。”

唐玄宗也确实是老糊涂了,居然也就稀里糊涂地答应了,还当李林甫殚精竭虑,为国家大事操心费神哩。

这是一个危险的决定,诸道节度使全部使用异族将领,比如高仙芝、哥舒翰、安禄山、安思顺等。这个决定的结果,使得边疆大将的流动性大大减少了。

以前边将调到内阁,内阁成员出任边将,兵权并不长期集中于几个大将手中,现在情形变了,特别是北方安禄山所掌握的军队,更是帝国的精锐之师,从此“天下之势偏重”矣。兵权日益集中于节度使的同时,大唐帝国内部军事危机的另一个表现是府兵制被破坏。

府兵制是唐初重要的军事制度。起初唐太宗在全国设置六百三十四个折冲府,每个折冲府的军队编制在八百人到一千二百人之间,其特点是兵农合一。

府兵的来源主要是农民,平常也耕田种地,在农闲时节则由折冲都尉进行军事训练。遇到有出征或戍卫的任务时,由朝廷下发调动军队的木契或者铜鱼作为符信,由各都督府、郡府参验核对之后,然后才能向折冲府调兵。等到军事任务完成之后,这些府兵又回到各自的折冲府。所以在初唐,即使是边关大将,也没有一支固定不变的军队,这种制度,使将领很难拥兵自重、割据一方。

唐玄宗时代,府兵制开始走向没落。在初唐时,边疆的大将任期都不长,而且也不兼统几个战区的兵力,但是到唐玄宗时,边将的任期大大延长,有的在十年以上,而且大将也可以身兼数个节度使之职。

天宝八载(749年),在李林甫的提议下,唐玄宗废除了以木契、铜鱼为符信征调折冲府兵的惯例,这宣告延续一百多年的府兵制最终名存实亡了。边关镇将调集招募士兵,再也不必受到朝廷的节制,朝廷对军队的控制力大大减弱。

这个致命的废除令,最终使得节度使手握重兵,全国的精兵猛将全部集中到了帝国的防御重心北方与西方,而广大内地则陷入地方兵力严重不足的状况。

对于这种情形,唐玄宗毫不在意。在他看来,只要帝国成功地狙击来向外部的军事入侵,在太平盛世的天空下,帝国内部绝不会掀起惊涛骇浪。

虽然李林甫一手遮天,残害异己,但他是个有能力的人,连嚣张跋扈的安禄山对他都有一种莫名的畏惧。安禄山可以将唐玄宗玩弄于手掌之间,但那套鬼把戏,岂能瞒得过李林甫那双可洞穿人灵魂深处的眼睛呢?

每次安禄山遇到李林甫时,李林甫总是漫不经心地说上几句话,虽然话不多,但每每都说中安禄山内心的真实意图。安禄山大惊失色,但他仍然以巧妙的方式掩饰了自己的不安,李林甫给他的感觉,是深不可测,喜怒不形于色。在朝廷公卿中,安禄山几乎看不起所有的人,只有面对李林甫时,他如坐针毡,如履薄冰,怕到什么程度呢?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他见到李林甫也会大汗淋漓。

李林甫死后,接任的杨国忠同样野心勃勃,但他缺乏李林甫的才干。杨国忠是唐玄宗最宠爱的杨贵妃的堂兄,心胸狭窄,凡有官员不听命于他的,无不遭到贬逐的命运。杨国忠把持朝政的几年,打击异己的同时,大肆收受巨额贿赂,仅绸缎便达到惊人的三千万匹。在李林甫、杨国忠时代,大唐帝国的中枢已经紊乱不堪,盛世渐渐揭开了虚幻的面纱。

唐玄宗沉溺于酒色之中,给杨国忠一手遮天的机会。在南诏战争中,杨国忠竟然一而再地欺骗皇帝,隐瞒实情。

南诏本是大唐西南的一个小藩国,由于边疆官吏的腐败,终于逼反南诏。751年,大唐帝国对南诏用兵,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八万人马兵分两路,大举出击。在泸水之南会战中,唐军遭到惨败,八万人中有六万人死于战场,南诏国转而归附吐蕃。在如此惨败面前,杨国忠居然谎称唐军获得大捷,并且奏征举国之兵,全力讨伐南诏,致使百姓如惊弓之鸟,纷纷逃避兵役,天下为之骚动。

天宝十三载(754年),杨国忠派遣李宓率七万大军再度出击南诏。南诏国王采取诱敌深入、坚壁清野的战术。唐军多不习惯南方丛林中的瘴气,染上疾病的人非常多,再加上深入敌境之后粮食用尽,最后病死、饿死的人数竟高达五万人以上。杨国忠仍然向唐玄宗隐瞒实情,又一次谎称大捷,背地里征召更多的人到南诏作战,可是仍然是一败再败,前后死于南诏之战的唐军士兵在二十万人以上。

大唐帝国竟然在小小南诏国遭遇重创,这不禁让人看到了盛世谢幕前的征兆。

安禄山并不把权力熏天的杨国忠放在眼中,杨国忠与李林甫的阴险不同,他心浮气躁,缺少威严。李林甫死后,安禄山眼中已经没有任何对手,他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地节度使,成为继王忠嗣之后最有实权的将领,并大肆扩充自己的军队,掌握的兵力达二十万之多。

杨国忠决心要扳倒安禄山。手握重兵成为杨国忠攻击安禄山的把柄,他不断地在唐玄宗面前打小报告,称安禄山必反。但是唐玄宗压根就不相信安禄山会谋反,在他眼中,安禄山只是一个胸无城府、憨厚老实的胡人,对杨国忠的小报告,皇帝置之不理。

杨国忠深信安禄山必反,他对唐玄宗说:“安禄山心怀异志,如果陛下征召他入京,他一定不敢来。”唐玄宗虽然信任安禄山,但谋反这事是任何一位皇帝都忌讳的,便采纳杨国忠的意见,征安禄山入京。

出乎杨国忠意料的是,安禄山居然快马加鞭赶到长安,并且反咬一口,在唐玄宗面前哭诉道:“臣本是胡人,蒙陛下宠爱而擢升到今天这个位置,却被杨国忠嫉恨,看来臣剩下的日子不多了!”

安禄山固然不是省油的灯,但杨国忠的步步紧逼,也是他最终选择叛乱的重要诱因。

天宝十三载(754年),安禄山从长安城返回范阳。他担心杨国忠下毒手,一路狂奔,昼夜兼程,以每日数百里的速度返回驻地。他以牧马总监的身份,将一批优良的战马转运到秘密的地点,充实骑兵的力量,同时大举提拔部将,收买人心。随时可能遭到杨国忠致命打击的安禄山,显然已经做好了必要时候叛乱的准备。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对高级将领再次作了重大调整,以三十二位蛮族将领代替汉族将领。杨国忠、韦见素再度向唐玄宗发出警告:安禄山可能要造反!但是唐玄宗仍然无动于衷,他甚至给安禄山打包票:“禄山,朕推心待之,必无异志。东北二虏,借其镇遏。朕自保之,卿等勿忧也!”

杨国忠要置安禄山于死地,他日夜搜集安禄山企图谋反的罪状,甚至包围了他在长安城内的府第,逮捕其门客李超并秘密处死。安禄山如履薄冰,甚至担心杨国忠会派出刺客前来刺杀,每当有朝廷使者前来范阳,他都称病不出迎,只在严密的戒备下才会见长安来使。杨国忠欲置安禄山于死地,安禄山不反也得反了。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集中十五万大军,在范阳起兵,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叛变,“安史之乱”爆发,这标志着盛唐时代的谢幕。

这是一个历史的悲剧,伟大的唐帝国遭到重创,再也无法重现往日的雄风。

整个国家陷入战争的泥潭之中,叛军的首领走马灯似地换了四个:从安禄山到安庆绪,从史思明到史朝义。帝国的皇帝也换了三个:从玄宗与肃宗再到代宗。八年的时间也许并不算漫长,但足以摧毁百年的基业,曾经为帝国立下汗马功劳的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等人,都死于这场内战之中。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最终葬送了大唐帝国的盛世时代。这是一场浩劫,无数的生命死于战火,帝国的经济遭遇空前的打击,社会动荡不安,大唐威信大大下降,并开启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黄金时代一去不返。

与此同时,大唐帝国的扩张也戛然而止。吐蕃易守为攻,大举出兵,开始其第二次扩张期,陇右、河西皆陷于吐蕃之手,西域也成为其囊中之地。北部的回纥与南部的南诏也对大唐帝国构成巨大的威胁,太宗、高宗时代开疆拓土的成果几乎丧失殆尽。

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仍然顽强地存在一百四十余年,七世纪与八世纪中叶如赫日当中的帝国,终于在十世纪初灰飞烟灭,成为汗青史册中的永久记忆了。

随着盛唐的背影渐去渐远,大唐帝国扩张终结,这部书也到了曲终收拨的时候。故事的结局总是不完美,没有永远强盛的帝国,只有永恒不变的奋斗精神。

大唐帝国的历史,是一部血与剑交织的传奇,“盛唐”与“强汉”并称,然而唐代无论在战争规模上还是在战事之频繁上,均远远超过汉代。这是一个将星闪耀的时代,李世民、李靖、李世勣、苏定方、薛仁贵、刘仁轨、裴行俭、王忠嗣、高仙芝等等,都跻身于中国历史的名将之列。

勇武与开拓成为时代的精神,大唐帝国在最强盛之时,势力波及东亚、北亚、中亚甚至抵达西亚与南亚,开疆拓土,雄视天下。灿烂的中华文明也随之向周边辐射,大唐以开放的姿态包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这就是唐人的胸襟与器量,这种胸襟的背后,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从容与自信。

从此唐成为中国的一个象征与符号,从此中国人有了另一个称呼:唐人。在今天的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地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分布着一条条的唐人街,冠上“唐”的名称,似乎便有了一种无形的骄傲与无上的光荣。

往事越千年,那令人热血沸腾的岁月让千年后的我们还激动不已。我耳边不禁回荡着那首歌曲《梦回唐朝》:

今宵杯中映着明月,男耕女织丝路繁忙。

今宵杯中映着明月,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今宵杯中映着明月,纸香墨飞辞赋满江。

今宵杯中映着明月,豪杰英气大千锦亮。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透过发黄的史册,掸去灰尘,依然折射出盛世大唐的海市蜃楼!

§§大事年纪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 618年)

李渊称帝,建元武德;突厥遣使于唐。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 619年)

突厥始毕可汗卒,处罗可汗立。

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 620年)

处罗可汗遣二千骑协唐军攻刘武周,后驻军于并州,唐与突厥交恶。突厥处罗可汗欲四路出击进犯李唐,未及行病卒,颉利可汗立。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 621年)

四月,突厥颉利可汗扰雁门、并州;八月,突厥扰并州、原州,唐遣尉迟敬德击之;灵州总管杨师道败突厥兵。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 622年)

四月,突厥颉利可汗遣兵数万围新城,代州总管李大恩战死。八月,突厥颉利可汗以数十万精兵侵扰并州、原州,陷大震关。十一月,灵州总管李道宗破梁师都与突厥兵,拓地千里。

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 623年)

六月,苑璋君部将高满政杀突厥戍兵二百人,以马邑降唐。苑璋君与突厥围马邑,为高满政所败。唐高祖遣刘世让救马邑,颉利可汗行反间计,刘世让冤死。

十月,突厥颉利可汗攻破马邑,高满政为部下所杀。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 624年)

七月,突厥连连进犯,或劝高祖迁都,李世民谏止之。八月,突厥分道侵扰原州、忻州、并州、绥州;李世民退颉利可汗于豳州城下。

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 625年)

八月,突厥连续侵扰并州、潞州、沁州等,唐行军长史温彦博被俘。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 626年)

四月,突厥大扰朔州、原州、泾州,唐遣李靖等击退之。

玄武门事变。六月,突厥进犯,李元吉督军北征,请偕李世民麾下勇将同行,欲架空李世民。本月四日,李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伏兵于玄武门,发动政变,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唐高祖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

八月,唐高祖李渊传位于李世民。突厥颉利可汗大举进犯,至长安城外渭水河畔,唐太宗李世民偕六轻骑至渭水,斥责颉利可汗负约。颉利可汗与唐太宗盟于渭水河畔。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 627年)

突厥势衰。颉利可汗后期政事混乱,是年突厥遭遇雪灾,牲畜多死,诸部叛反;回纥首领菩萨以五千骑兵大破突厥十万骑兵,是为突厥盛衰之分水岭。

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 628年)

突厥内战。四月,颉利可汗发兵攻打突利小可汗,突利遣使向唐太宗求援。唐太宗遣柴绍、薛万均发兵讨伐归附于突厥的梁师都,梁师都败亡。突厥北方诸部背叛颉利可汗,归附薛延陀,推举夷男为薛延陀可汗。

唐太宗册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 629年)

十一月,以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辖李世勣、柴绍、薛万均等十余万人,六路出击,北击突厥。

突厥突利小可汗来朝,阿史那郁射降唐。

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 630年)

李靖破突厥之战。正月,李靖以三千骑兵奔袭定襄,大破突厥。颉利可汗退往碛口,与唐特使谈判。李靖为苏定方为先锋,突袭牙帐,大破突厥,俘十余万口。颉利可汗往依叔父苏尼失,后为大唐所俘。至此,突厥亡,漠南之地为之一空。唐太宗安置归降的突厥人于幽州至灵州一带。

奚、霫等十余部落内附于唐。

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 631年)

唐太宗遣使至高丽,收葬前隋征高丽将士骸骨。

唐太宗贞观六年(公元 632年)

西突厥肆叶护可汗为部下所逐,死于康居,国人立咄陆可汗,遣使内附大唐。

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 634年)

唐太宗遣段志玄为行军总管,统兵击吐谷浑,深入八百里,距青海湖三十里而返。

十二月,遣李靖为西海道行军总管,辖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诸将再征吐谷浑。

吐蕃赞普弃宗弄赞遣使入贡,请婚。

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 635年)

李靖平吐谷浑。李道宗败吐谷浑,伏允可汗退至大非川。李靖兵分两路进击,连续发动曼头山之战、赤水源之战、乌海之战,歼灭吐谷浑主力。伏允可汗逃往沙漠,后为部下所杀。国人立其子为可汗,请降于大唐。至此,吐谷浑所大唐所平。

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 636年)

突厥残部阿史那社尔率部击薛延陀失利,率众降唐。唐太宗以阿史那社尔为左骁卫大将军。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 638年)

吐蕃欲与唐通婚,唐太宗未许。弃宗弄赞遂发兵攻吐谷浑,继而以二十万进犯松州。唐太宗以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统五万步骑击吐蕃,败之于松州城下。吐番遣使谢罪,复请婚,唐太宗许之。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 639年)

突厥人结社率阴谋刺杀唐太宗,事败被杀。唐太宗遂令突厥诸部返回漠南旧地,立阿史那思摩为突厥可汗。高昌王麹文泰阻西域朝贡,唐太宗遣侯君集、薛万彻击高昌。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 640年)

侯君集灭高昌,得二十二城,人口一万七千人。置安西都护府。西突厥可汗浮图城降唐,置庭州。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 641年)

文成公主嫁吐蕃赞普弃宗弄赞,弃宗弄赞筑唐式宫室以迎公主。

薛延陀真珠可汗发兵二十万越大漠攻打阿史那思摩,阿史那思摩退入长城。唐太宗遣李世勣等五路兵马救突厥。李世勣大败薛延陀,俘五万余人。薛延陀北溃时遇大雪,死亡十之八九。是为薛延陀汗国盛衰之分野。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公元 642年)

西突厥发兵侵掠西域,安西都护郭孝恪击败之。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 643年)

百济与高丽结盟欲攻新罗,新罗遣使向唐乞援,唐太宗谕高丽止兵,高丽不听。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 644年)

安西都护郭孝恪击焉耆,俘其王。唐太宗下诏征高丽,以张亮率四万人、五百艘战船由海路进击,李世勣率步骑六万由陆路进击。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 645年)

征高丽之役。李世勣破盖牟城,俘二万人;张亮破卑沙城,俘八千人;唐太宗渡辽水亲征高丽,与李世勣会合,李世勣破辽东城,斩、俘二万余人。唐军围安市城,高丽以十五万人救援;唐军大破高丽援军,斩二万人,俘三万八千人。鉴于安市城久攻不下,冬季将至,唐太宗遂诏令班师。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

薛延陀扰夏州;唐太宗诏李道宗等北伐薛延陀,薛延陀大败,多弥可汗逃遁被杀。李世勣纵兵扫荡薛延陀余部,斩五千人,俘三万人,薛延陀汗国灭亡。

铁勒诸部遣使入贡。

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公元 647年)

唐太宗遣牛进达、李世勣由海、陆两路出击,再攻高丽,牛进达连战连胜,攻克石城。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 648年)

王玄策破中天竺。是年,王玄策出使天竺,中天竺阿罗那顺自立,发兵攻唐使团。王玄策借吐蕃、泥婆罗兵至中天竺,大破之,俘阿罗那顺。

西突厥阿史那贺鲁降唐。

龟兹之役。唐太宗遣阿史那社尔为行军大总管,以十余万人攻龟兹,先后破五大城,降七十余城,擒获龟兹王,西域为之震动。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公元 649年)

唐太宗去世。李靖亦卒于是年。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 650年)

高侃击擒突厥余部车鼻可汗。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

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 651年)

阿史那贺鲁叛,自立为沙钵罗可汗,西突厥诸部多附之,拥众数十万,扰庭州;唐高宗遣梁建方、契苾何力等统兵击之。

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 652年)

梁建方等大破西突厥处月部落,斩九千人。

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 655年)

程名振、苏定方统兵击高丽。

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 656年)

程知节击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破其诸部,斩首三万级,后因逗留不前被免职。

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 657年)

是年,苏定方西征,先破西突厥处木昆部,降万余人;继而于曳咥河大破阿史那贺鲁,斩、俘数万人;西突厥十箭部落先后请降。苏定方冒雪追击,几全歼阿史那贺鲁残部。阿史那贺鲁逃至石国被擒。

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 658年)

程名振、薛仁贵征高丽,拔赤峰城,斩三千人。

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 660年)

唐高宗遣苏定方以十万之众征百济,大破百济兵于熊津江口,进围都城。百济王、太子请降,置熊津等五都督府。唐军大掠百济,百济将领黑齿常之反。遣契苾何力、苏定方等兵分四路进攻高丽。

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 661年)

百济将领道琛、福信反,立扶馀丰为王,围熊津城。刘仁轨临危受命,率军前往解熊津之围。苏定方围平壤城。契苾何力大破高丽兵团于鸭绿江,斩首三万。

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 662年)

唐高宗遣庞孝泰增兵高丽,与高丽兵战于蛇水,庞孝泰兵败而死;苏定方久攻平壤不下,撤围而返。

铁勒九姓叛,薛仁贵大破之于天山。

刘仁轨坚守熊津孤城,乘百济无备,出击大破之,夺真岘城,扭转百济战局。

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 663年)

日本出兵援救百济,刘仁轨与日海军激战于白江口,焚其舟四百余艘,日本兵败走。刘仁轨拔周留城,黑齿常之降,悉平百济。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 666年)

以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再攻高丽。

唐高宗乾封二年(公元 667年)

李世勣破高丽新城,又连攻下十六城。薛仁贵破高丽兵于金山,歼五万人,拔三城。

唐高宗乾封三年(公元 668年)

薛仁贵破扶余城,杀万余人,夺四十余城;李世勣败高丽兵于薛贺水,杀三万人,攻陷大行城。唐军围困平壤,九月,平壤沦陷,高丽悉平,置安东都护府。

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 670年)

吐蕃攻陷西域十八州,夺取拔焕城。唐罢安西四镇。

薛仁贵、郭待封击吐蕃。吐蕃名将论钦陵以四十万众击唐军于大非川,唐军死伤殆尽,薛仁贵、郭待封仅以身免,后下狱免官。

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 674年)

遣刘仁轨、李谨行击新罗。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 675年)

刘仁轨大破新罗于七重城,其后李谨行三战三捷,新罗王遣使谢罪。

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 678年)

遣李敬玄率兵十八万击吐蕃,唐军大败,刘审礼、王孝杰被俘。

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 679年)

西突厥阿史那都支密谋反唐,裴行俭以狩猎为名,计擒阿史那都支。

突厥复国运动兴起,阿史那泥熟匐被拥为突厥可汗。

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 680年)

裴行俭大破突厥于黑山,可汗阿史那泥熟匐为部下所杀。吐蕃陷茂州安戎城,西洱诸部皆降之。至此,吐蕃进入全盛时期。吐蕃攻河源,黑齿常之击退之,以黑齿常之为河源军经略大使。

唐高宗开耀元年(公元 681年)

黑齿常之破吐蕃于良非川。裴行俭平突厥残部,可汗阿史那伏念来降。朝廷杀降,遂使突厥叛乱死灰复燃。

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 682年)

西突厥叛乱,王方翼破之于热海。

薛仁贵击突厥阿史德元珍于云州,斩万余人,俘二万人。

娄师德战吐蕃于白水涧,八战八捷。

唐高宗弘道元年(公元 683年)

突厥转盛,围单于都护府,杀司马;扰蔚州,杀刺史,俘丰州都督。遣程务挺击突厥。

武后光宅元年(公元 684年)

杀程务挺,流王方翼。

武后垂拱三年(公元 687年)

黑齿常之、李多祚破突厥于黄花堆。

爨宝璧击突厥,出塞二千里,大败,武后诛爨宝璧。

武后永昌元年(公元 689年)

韦待价击吐蕃,战于寅识迦河,唐军大败。

黑齿常之被诬谋反,自缢于狱中。

周武曌长寿元年(公元 692年)

王孝杰击吐蕃,复取安西四镇。

周武曌长寿三年(公元 694年)

突厥可汗骨咄禄死,弟默啜立。

周武曌万岁通天元年(公元 696年)

王孝杰与吐蕃论钦陵战于素罗汗山,大败,王孝杰被免职。突厥犯凉州,俘都督许钦明。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杀营州都督。遣曹师仁等击契丹,在硖石谷一役中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契丹陷冀州,杀数千人。

周武曌神功元年(公元 697年)

王孝杰战契丹于东硖石谷,大败,王孝杰死,十七万众死伤殆尽;契丹陷幽州。突厥袭击契丹新城,契丹军心动摇,孙万荣为部下所杀,余众降突厥。

周武曌圣历元年(公元 698年)

突厥陷定州、赵州,屠万余人。遣武重规、沙吒忠义等统四十五万击之,无功。是时默啜可汗拥兵四十万,据地万里,突厥渐盛。

周武曌圣历二年(公元 699年)

吐蕃内乱,论钦陵死。吐蕃大将赞婆降唐。

周武曌久视元年(公元 700年)

吐蕃犯凉州,围昌松,唐休璟六战六胜。

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 706年)

突厥扰灵州、原州、会州,掠陇右牧马万余。

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 708年)

张仁愿筑三受降城,三城相去数百里,首尾相应,绝突厥南下之路。自是北方受突厥袭扰大大减少。

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 710年)

金城公主嫁吐蕃,吐蕃请河西九曲之地为公主汤沐邑。

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 712年)

孙佺击契丹、奚,唐军大败,孙佺被俘。

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 714年)

突厥默啜可汗遣其子阿史那同俄围北庭都护府,郭虔瓘力守,斩阿史那同俄。吐蕃以十万之众扰临洮;薛纳与吐蕃战于武街,大破之。突厥默啜可汗击破突骑施,俘其可汗。

唐玄宗开元三年(公元 715年)

拔汗那为吐蕃、大食所侵,向安西都护府求援。张孝嵩发兵救援,出龟兹数千里,平拔汗那之乱。突骑施酋长苏禄遣使来朝。

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 716年)

突厥默啜可汗击拔野古,战于独乐水,拔野古大败。默啜于归途遇袭身亡,毗伽可汗立。

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 717年)

突骑施苏禄可汗谋取安西四镇,围拔焕城、大石城;汤嘉惠引兵击之。

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 720年)

朔方大总管王晙密谋结拔悉密部共伐突厥,突厥大将暾欲谷大败拔悉密,进而攻略凉州,突厥之声势复盛。

唐玄宗开元九年(公元 721年)

突厥毗伽可汗遣使求和,唐玄宗许之。

唐玄宗开元十年(公元 722年)

吐蕃攻小勃律,北庭都护张孝嵩遣张思礼统四千兵救援,大破吐蕃,收复九城。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 727年)

唐军破吐蕃于青海湖西,获羊马万计。吐蕃大将悉诺逻攻陷瓜州,继而移师攻常乐县,贾师顺力拒之。吐蕃再攻瓜州,为张守珪所败。萧嵩纵反间计,吐蕃大将悉诺逻被杀。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 728年)

吐蕃再攻瓜州失利;萧嵩、张忠亮大破吐蕃于渴波谷,拔大莫门城。吐蕃攻祁连城,为杜宾客所败。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 729年)

瓜州都督张守珪、沙州刺史贾师顺击吐蕃。

朔方节度使李祎拔石堡城,是为第一次石堡城争夺。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 730年)

吐蕃数败后,遣使求和,以“甥”自谓,自是吐蕃复内附。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 734年)

突厥内乱,毗伽可汗死,登利可汗立。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 735年)

突骑施扰北庭都护府及安西拔焕城。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 737年)

吐蕃攻小勃律。唐与吐蕃战事再起,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击吐蕃,自此吐蕃复绝贡。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 738年)

唐军攻吐蕃,王忠嗣拔新城,复败吐蕃于盐泉城。

突骑施内乱,苏禄可汗被杀。

剑南节度使王昱攻安戎城失利,死数千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 739年)

碛西节度使盖嘉运攻碎叶城,擒突骑施吐火仙可汗;另遣夫蒙灵詧联合拔汗那兵攻怛逻斯城,擒黑姓可汗。自是平突骑施,唐在西陲声势复振。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 740年)

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拔安戎城,使许远守城;吐蕃围安戎城,无功而返。

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 741年)

吐蕃以四十万众扰边,臧希液以五千兵阻之于浑崖峰。

吐蕃攻陷石堡城,是为第二次石堡城争夺战。

突厥内乱,登利可汗被杀,自是突厥势力衰微。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 742年)

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攻杀突厥骨咄叶护,突厥余众立乌苏米施可汗。朔方节度使王忠嗣攻突厥,大破其右厢部众。

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 744年)

河西节度使夫蒙灵詧击斩突骑施莫贺达干。

拔悉密部击杀突厥乌苏米施可汗,突厥余众立白眉可汗。

朔方节度使王忠嗣破突厥左厢十一部。

唐玄宗天宝四载(公元 745年)

回纥怀仁可汗击杀突厥白眉可汗,传首京师,至此突厥亡。

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攻石堡城未克,是为第三次石堡城争夺。

唐玄宗天宝五载(公元 746年)

以王忠嗣为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节度使,天下劲兵重镇尽在掌握。王忠嗣败吐蕃于青海、积石。

唐玄宗天宝六载(公元 747年)

李林甫忌王忠嗣,王忠嗣辞河东、朔方节度使。小勃律附吐蕃,安西副都护高仙芝破吐蕃于连云堡,千里奔袭小勃律,俘小勃律王。唐玄宗欲夺石堡城,王忠嗣抗命,玄宗另遣董延光攻石堡城不克,是为第四次石堡城争夺。李林甫诬王忠嗣,王忠嗣被贬。

唐玄宗天宝七载(公元 748年)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筑城于青海湖龙驹岛以御吐蕃。

唐玄宗天宝八载(公元 749年)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以六万三千人攻吐蕃石堡城,以数万人代价拔之,是为第五次石堡城争夺。

唐玄宗天宝九载(公元 750年)

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破朅师国,虏其王。

高仙芝击中亚石国,虏其王及部众,大掠石国。

唐玄宗天宝十载(公元 751年)

安禄山受宠,领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怛逻斯之战。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因大掠石国,激怒众胡,引大食为援。高仙芝以三万众击大食,战于怛逻斯,大败,死二万余人。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 753年)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击吐蕃,拔洪济城,尽收河西九曲之地。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击大勃律,大破之,受降而还。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 755年)

安禄山反,“安史之乱”爆发,盛唐终结。

同类推荐
  • 王氏三国

    王氏三国

    有人说他雄才大略,也有人说他卑鄙阴险;有人说他勇猛无双,也有人说他抢人风头;有人说他乱世英雄,也有人说他欺名盗世***而他自己却说“为了我心中梦想我会不择手段!”
  • 三国之权倾亚非欧

    三国之权倾亚非欧

    他姓孙名权,本该是东吴最有权势的第一人,但就因为哥哥临终前的那句‘汝年幼,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当问公瑾’,让他的权力陷入空前的架空,周瑜把持三军,张昭手握财政,江东子弟只知文有张子布,武有周公瑾,何曾听说江东是孙氏的天下?公元200年,对于西方的罗马帝国和东方的大汉帝国来说都进入到生死存亡的危机当中,一个来自21世纪的灵魂附着在刚刚接手江东的孙权身上,一声惊天怒吼从建邺城发出,“我姓孙名权,自当权倾天下,权倾亚非欧,权倾整个世界!”
  • 征服者成吉思汗1:瀚海苍狼

    征服者成吉思汗1:瀚海苍狼

    瀚海从来不怜惜弱者。一代又一代的征服者被它的铁手套教养成象苍狼一样勇敢、狡黠、能忍无穷痛苦、具备无限耐心的种族。如果他们没有成为征服者,就只有无名的白骨才会记得他们的历史。狼族大汗也速该为宿敌塔塔尔人所杀,汗位被部将伊鲁克所篡,遗孀与子女被族人所弃,面对蒙古草原的酷烈寒冬自生自灭。冬季来临,食物匮乏,一家人面临生存危机。铁木真手刃自私自利隐瞒食物的哥哥别克帖儿,无法接受真相的珂额伦一度将铁木真驱逐出去……面对四周强敌环伺、仇敌追杀,铁木真勇敢地存活下来,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为替父报仇,重振家声,他收服了各部族人的心,成为了真正的成吉思汗。
  • 兰州历史文化(一):文物名勝

    兰州历史文化(一):文物名勝

    本书介绍了能够代表兰州历史文化的文物珍宝、名胜古迹、自然景观等,让人们由此了解兰州历史发展大体脉络。
  • 一世奸雄

    一世奸雄

    天下六国争雄,东有世仇大梁雄踞中原,北有夷狄为祸一方,楚国民富兵强,大秦铁骑更是威风凛凛。弱小的漠国偏居一隅,穷困潦倒,如何在这乱世争得一席之地?大争之世,就当横扫六合威震八荒,做一世奸雄。
热门推荐
  • 绝美狐妖恋恋情

    绝美狐妖恋恋情

    她是纯真善良的小狐妖。因为寻找上天的答案。她遇上了前世的爱人。他已不认识她。重新相爱,却遭阻拦。爱情之中,她却被高傲的公主谋害。在这个和平盛世之下,她只是一个小小的善良的小狐妖,拥有着令人痴迷的容颜。她没有修仙的潜质,她傻傻的不知道人间险恶……她为了爱情,必须活下去。为了让心爱之人能够快乐,她要学会坚强。经历人间世事,抗争魔界争斗,玩转皇宫争斗,原本傻傻的她,学会了在人间拥有一席之地。
  • 苏唯美的旋律

    苏唯美的旋律

    她、叫苏唯美、23岁、有着自己的音乐梦想、坚持着、努力着、奋斗着。她曾哭过、笑过、被称赞过、被嘲讽过、但绝对不会影响她前进的脚步、为着自己的梦想拼搏。她曾年少无知、变得深谋远虑、她从深谋远虑、变成了一个超级女强人。她的一生,没人知道她经历过多少痛苦和折磨,最后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
  • tfboys之青春萌动

    tfboys之青春萌动

    这是写tfboys的小说,他们分离又相遇,三个男主都喜欢女一号,最后,他会和谁在一起
  • 百日寻爱:王爷,闹够没

    百日寻爱:王爷,闹够没

    "一日为奴,终身为奴!"龙榻上,他将她强压在下,烙上耻辱的痕迹!他为她斩美姬、逐娇妾、殴王兄!人人妒羡之时,一道圣旨撕碎了真相!他锐眸如刀俯视着他,"死吧,带着你肚子里的孽种一起!"一碗堕胎苦药,一条三尺白绫,往昔尽碎!当又一次腥风血雨来临,她染血的手指扼住他的咽喉,眸中恨意流动……
  • 清书

    清书

    修仙修仙修株花一点缘定一牵缘至情生情生妄念妄念生时消灵灭
  • 网游之宠行天下

    网游之宠行天下

    大浩劫后,经历百年血火洗礼的人类,在废墟上建立起联邦政府。联邦成立两百余年后一款名为《战魂》的游戏开启,人类从此进入魂修的时代。游戏开启前一天,有着十年经历的易云重生了。站在楚城的贫民区,易云宣布:“这个世界因我而改变。”
  • 傲剑天神

    傲剑天神

    玄真天下,傲视群雄,持剑破天入魔窟,拔刀斩尽闯妖都,修真孤星殊,黎明百姓哭,傲气笼罩天下笑,回魂河边妖魔叫,高手云集声势浩,春风飘飘似剪刀,血染大地谁逍遥?贱命一条甚粗糙,何以图求武艺高,艰难绕,右手掉,糊里糊涂幸运抱;江湖萧,剑出鞘,恩怨一吹心事了……古来感情多迷茫,人不在场心头凉,回眸一视心茫茫,柳絮飘飘依烈阳,泪流满面湿衣裳,擦肩而过断肠江,人魔分离是沧桑,人鬼殊途都遭殃……正人君子全身臭,长剑出鞘正义斗,妖魔鬼怪心事留,杂乱天下身付仇,天涯何处是尽头?
  • 科学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

    科学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

    本书是一部以满足广大青少年读者对科学世界的求知与探索为目的的、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性读物。所选取的问题都是近些年来社会上比较热门的未解之谜,它们涵盖了人体奥秘、科技之光和数理迷宫。在写作风格上,编者力求生动通俗易懂,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复杂抽象的谜题深入浅出地道来。
  • 狩猎纪元

    狩猎纪元

    一百五十年前,齐塔瑞人入侵地球,给人类造成了无法想象的伤痛。我们的先辈,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用鲜血浇筑了胜利的丰碑!六十年前,地球联邦正式加入“银河武装联盟”,开启了探索宇宙的新时代,然后发现,当年的齐塔瑞人仅仅只是一只探索部队,幕后黑手,还未出现。但杀戮之仇,无法抹去,于是,复仇之旅开始了!今天,地球人已经在宇宙中站稳了脚步,并开始逐渐壮大。但真正的敌人,仍在逍遥法外。祖辈血仇,就让我们来了结!复仇?不,不仅仅是复仇,而是狩猎!让我们来猎杀,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敌人吧!
  • 铁血强宋

    铁血强宋

    本书从五代乱世之初延伸至大宋王朝的灭亡,从建国之初的宋辽战争到与西夏帝国的惨烈激战,从耻辱的靖康之难到亡国的崖山之劫,用独特的视角审视宋辽、宋夏、宋金、宋蒙(元)之间的大小战役,翔实的战争实录展现了宋朝战史的全貌;用个性的语言再现了杨业、曹彬、李继隆、范仲淹、岳飞、孟珙、文天祥等铁血战将的英雄威仪。还原了这个钢筋铁骨、热血镕金的伟大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