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287100000002

第2章 1。礼仪的起源

礼仪作为人类交际的表现形式之一,同其他诸如文字、绘画等文明表现形式一样,是人类不断摆脱愚昧、野蛮,逐渐走向文明、开化的标志和见证。

那么,礼仪的含义何在?今日丰富多彩的礼仪,其最初的根源又是什么?

礼仪的含义

在中文里,最早的“礼”和“仪”是分开使用的。在古代典籍中,“礼”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政治制度,二是礼貌、礼节,三是礼物。“仪”也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容貌和外表,二是指仪式和礼节,三是指准则和法度。而将“礼”和“仪”连用始于《诗经·小雅·楚茨》:“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

中国古代的“礼仪”从本质上更偏重于政治体制上的道德教化。

在西方,“礼仪”一词始于法语Etiguette,它的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古代法国的法庭为保证法庭秩序,把各种规则写在进入法庭的通行证上,让人们去遵守。后来,“礼仪”一词进入英语,演变成“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它同样有三种涵义:一是指谦恭有礼的言谈举止,二是指教养和规矩,也就是礼节,三是指仪式、典礼、习俗等。

纵观中外对“礼仪”涵义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它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意思:

其一,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或行为模式,见了面不自觉地要伸出手,临走时下意识地要说声“再见”。没有人非逼着你这样做,但你却觉得只有这样才算合适和正确。

其二,礼仪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当然,不可能全世界每个人都遵从同一礼节,但相对于偶然性的行为,礼仪却是普遍的。现在,国际上通用见面打招呼说“你好”。

其三,礼仪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的,如约束人类欲望,保证社会秩序,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当然,这是概念上的认知,和外在表现是有区别的。

礼仪的根源

关于礼仪的根源问题,古往今来一直是人们颇感兴趣的,但至今并无定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乐山乐水,主要有以下几种比较流行的观点:

祭祖说 即认为礼仪源于祭祖,它是原始人祭祀祖先的一种仪式规则,后来才逐渐发展为调整相互关系的风俗习惯。

风俗说 即认为礼是由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演变而来的,进入文明社会后,由所谓的“圣人”加以改造,变成系统的礼。

父权制说 即认为是为了划分尊卑贵贱的需要,类似于家长制的说法。

需求说 即认为礼仪是人类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是源于人际交往的需要。

我们认为,不能以某种行为或需要作为礼仪的最初起源,若从时间上分析,它肯定源于原始社会;若从缘由上分析,它是人性的要求。

关于握手的起源,就有很多有意思的观点。

有人认为,在远古时代,人类以打猎为生,不同部落的陌生人在路上相遇,为了证明自己没有恶意,便主动丢掉手中所握的石块或利器,并让对方触摸、检查手掌,以表示对对方的信任和友好。这种礼俗沿袭下来,便诞生了见面之时要握手的礼节。

还有一种观点是,在中世纪的欧洲,骑士之间为了超越对手,证明实力,要进行格斗,败者摘下头盔,甘拜下风,乞求胜者宽宏大量,饶其不死。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果格斗双方势均力敌,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使用动作来谈判。他们把平时持剑的右手伸向对方,相互上下摇晃,直到达到满意的协议才分开。这种骑士的规矩后来便传播到广大民众中,而成了当今遍布全球的握手礼节。

据考古学、民俗学等方面的材料证明,我国原始社会生活中已经形成了颇具影响的礼仪规范,宗教礼仪、婚姻礼仪等初具雏形。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说法,在一些保留着很多原始特征的民族中,可见一斑。

我国东北的鄂伦春族,在解放前仍沿袭着原始社会的一些礼仪规范,如相信万物有灵,他们对熊的崇拜,正像某些汉族人对龙的崇拜一样,十分虔诚。打猎归来,若捕到了熊,大家都伤心地痛哭一场,吃完熊肉后,还要再哭一次,并对熊骨进行天葬。

在国外的某些民族,原始的礼仪形式同样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但这种约束是自觉的。某些风俗习惯也很有意思。

在非洲喀麦隆一带的西非庞圭人,往往瞧不起到他们那儿去的白人考察人员,认为他们“缺乏教养”,原因很简单:这些人连“我要去拾点柴”或“我去看看捕兽陷阱”是暗示大小便的话都不懂。

这就是庞圭人的原始礼仪,忌讳直言粪便、尿液的排放。颇有礼貌的庞圭人来到其他村寨,首先便是婉言询问“村长的住处”,或者问:“如果有人追捕我,我能到什么地方去躲避呢?”上述说法概出自“讲礼仪”的人之口,他们总是用其他词句表达“上厕所”这一意思。

在西方,礼仪的演变与中国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大的特殊性,这不仅表现在礼仪的具体形式上,还在于关于礼仪的哲学论述上。换句话说,孔孟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不一样。

爱琴海地区和希腊是亚欧大陆西方古典文明的发源地。约自公元前6000年起,爱琴海诸岛居民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此后,相继产生了克里特文化和迈锡尼文化。公元前11世纪,古希腊进入因《荷马史诗》而得名的“荷马时代”。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这部著名的叙事诗主要描写特洛伊战役和希腊英雄奥德赛的故事,其中也有关于礼仪的论述。如讲礼貌、守信用的人才受人尊重。

古希腊哲学家对礼仪有许多精彩的论述。例如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年)率先提出了“美德即是一种和谐与秩序”的观点;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前399年)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谈天说地,而在于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培植人的道德观念。他不仅教导人们要待人以礼,而且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为人师表;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指出理想的四大道德目标:智慧、勇敢、节制、公正;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指出,德行就是公正。他说:“人类由于志趣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最优良的动物,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

公元1世纪末至公元5世纪,是罗马帝国统治西欧时期。此间,教育理论家昆体良撰写了《雄辩术原理》一书。书中论及罗马帝国的教育情况,认为一个人的道德、礼仪教育应从幼儿期开始。而诗人奥维德通过诗作《爱的艺术》,告诫青年朋友不要贪杯,用餐不可狼吞虎咽,但追求情侣的男子,却可以用手指蘸酒写情书。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开始封建化过程,12~17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中世纪欧洲形成的封建等级制,以土地关系为纽带,将封建主与附庸联系在一起。此间制订了严格而繁琐的贵族礼仪、宫廷礼仪等。例如于12世纪写成的冰岛诗集《伊达》,就详尽地叙述了当时用餐的规矩,佳宾贵客居上座,举杯祝酒有讲究……

14~16世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该时期出版的涉及礼仪的名著有:意大利作家加斯梯良编著的《朝臣》,《朝臣》论述了从政的成功之道和礼仪规范及其重要性;尼德兰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1466~1536年)撰写的《礼貌》,《礼貌》着重论述了个人礼仪和进餐礼仪等,提醒人们讲究道德、清洁卫生和外表美。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指出:“一个人若有好的仪容,那对他的名声大有裨益,并且,正如女王伊莎伯拉所说,那就‘好像一封永久的推荐书一样。’”

17、18世纪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兴起的时代,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相继爆发。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礼仪逐渐取代封建社会的礼仪。资本主义社会奉行“一切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原则,但由于社会各阶层经济上、政治上、法律上的平等,因此未能做到真正的自由、平等。不过,资本主义时代也编撰了大量礼仪著作。英国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于1693年写作了《教育漫话》。《教育漫话》系统地、深入地论述了礼仪的地位、作用以及礼仪教育的意义和方法。英国政治家切斯特菲尔德勋爵(1694~1773年)在其名著《教子书》中指出:“世界最低微、最贫穷的人都期待从一个绅士身上看到良好的教养,他们有此权利,因为他们在本性上是和你相等的,并不因为教育和财富的缘故而比你低劣。同他们说话时,要非常谦逊、温和,否则,他们会以为你骄傲,而憎恨你。”

西方现代学者编纂、出版了不少礼仪书籍,其中比较著名的如美国教育家卡耐基编撰的《成功之路丛书》等。

总之,礼仪的历史演变到今天,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礼仪文化和礼仪规范。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法国人的浪漫情调、美国人的洒脱自由、日本人的男女有别等等,已为世界所共知。但另一方面,当今世界也形成了一些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礼仪惯例。个性与共性并存,特色与惯例同在,共同构成了当今世界礼仪的亮丽风景。

同类推荐
  • 用心感受世间情(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故事全集)

    用心感受世间情(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故事全集)

    亲情如一首永远唱不倦的老歌,古老的曲调中饱含浓浓的真爱;亲情似一杯淡淡的绿茶,虽不浓郁但却散发着淡雅的醇香;亲情似大海里的一叶小舟,于惊涛骇浪中承载着风雨同舟、不离不弃的誓言。拥有亲情,便拥有了世间一切的美好,让这浓浓的爱、悠悠的情化作一缕春风,吹来桃红柳绿,吹开心底似锦的繁花……在最无助的人生路上,亲情是最持久的动力,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和依靠;在最寂寞的情感路上,亲情是最真诚的陪伴,让我们感受到无比的温馨和安慰;在最无奈的十字路口,亲情是最清晰的路标,指引我们成功到达目标。
  • 自立的八大修炼

    自立的八大修炼

    《自立的八大修炼》既是青少年自立、自强的良师益友,又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得力助手。
  • 读故事 学做人

    读故事 学做人

    做人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成为我们每个人毕生努力经营的事业。本书从古代先哲中吸取做人精髓,阐释了做人要自强不息、要厚德载物、要掌控好人际关系、要培养良好心态、要常常自省、要慎言语、要诚信、要有自己做人的个性等。这些做人道理并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用生动小故事向您娓娓道来。如果把一盏灯放进全黑的房间,黑暗会瞬间消失,房间顿时有了光明。这时,如果增加十盏、百盏或千盏时灯,房间就会变得越来越亮。愿书中的这些哲理故事能成为点亮你人生的灯,在它的照耀下我们可以把不快的忧伤变为沉醉的美酒,把午夜的黑暗化为黎明的曙光,使原来没有意义的人生之旅变得格外轻松、欢快、达观。
  • 照着做,你就是最能干的人

    照着做,你就是最能干的人

    为了实施“细化”和“循序渐进”,在大致掌握工作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必须对应该做的事情进行具体的步骤划分。在学习“四个技能”之前,先要学习本章的“认准目的”“了解内容”“考虑顺序”这“三个铁则”,而这也正是一切工作整理术的基石。
  • 人生名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人生名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热门推荐
  • 邪王别嚣张:邪魅萌宝要翻天

    邪王别嚣张:邪魅萌宝要翻天

    二十一世纪华夏族日益强大,杀手榜近三年来一直稳居第一,著有“杀手之王”“罗刹暗魅”自己之称。这么强大的存在因为一次意外竟然穿越到异世大陆,成了将军府嫡出的三小姐。俊爹爹,美娘亲,帅哥哥,集聚宠爱于一身,冷酷特工化身为天才萌宝。如此优秀的她,遇见温柔的他,邪魅的他,天真的他,腹黑的他,各种风格的美男都痴心于她,她的真命天子到底会是谁呢?
  • 凤绝天下:绝世炼药师

    凤绝天下:绝世炼药师

    天不饶吾,吾灭天。地不容吾,吾灭地。人若犯吾,通通杀之!——天南百岸长,何不献祭灵!
  • EXO:遇见,对的人

    EXO:遇见,对的人

    在一个韩国的校园里,一众花美男和可爱女生的爱情,到底是什么开头,什么结尾?
  •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炎皇崛起

    炎皇崛起

    月球大爆炸后,地球沦为地外高级文明的殖民星球。地球上一平凡本土少年,觉醒了先祖炎皇的血脉,从此一步一个脚印,凭借坚韧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他逐渐在波澜壮阔的大星河时代崭露头角。在爱与守护中,在血与泪间,为了家人,为了朋友,为了地球的人类,他一直在努力前行......
  • 陌离陌弃

    陌离陌弃

    顾潇潇发誓,如果可以,她希望她可以不要遇见慕霖......木林......顾潇潇从见到慕霖的第一眼起,她就知道,这个男生有让人倾倒的本事,所以她也是这样。只是现实永远比想象的要残酷很多......后来,在她失忆后,她没想到还能遇见他,而且是更多的交集......
  • 社会底蕴

    社会底蕴

    《哲理美文·社会底蕴》荟萃了近百年来中外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成功家等有关社会的哲理美文,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真正涵义,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是指引我们为人处世的耀眼航灯。这些名篇佳作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成就,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极具收藏价值。这些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欣赏、学习和研究世界哲理美文的范本,更使我们站到了巨人的肩上,展望未来,不断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 生死聚焦

    生死聚焦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茫茫星空总有极少数的人在某些领域天赋异禀,哪怕我们奋斗一生也无法望其项背。有些项目,出生入死惊险异常,而项目完成后不会有人记得他,甚至人们并不知道有这么一群人,记得他们的,只有国家。一个神秘的反间组织,一个拥有着记者身份和蜉蝣022号神秘身份的双面人颜九成,一群兄弟,为了一个惊险神秘的项目,用隐匿的双重身份在刀尖上行走。孙子云:上智为间。而“反间”,又当如何?--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裂土封侯

    裂土封侯

    江山为盘,众生为棋,纵横捭阖,横扫八荒。男人既然生在了这个世界上,就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做一些能够展现自己风采的事情,才算是不枉费了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这是一个男人亲手创建属于他的帝国的故事。
  • 本小姐的妖孽王爷

    本小姐的妖孽王爷

    M国的一次暗杀,冷漠却遭背叛的她,成了最无能痴傻的她,7年的韬光养晦,终究是一代强者。本以为一生如此,却不料一次皇宫的晚宴,遇到了传说中的他,不知不觉中,身边竟多了一个人。世人笑她痴傻,当丑陋一点点剥开,怎料她是那样的光芒万丈,绝代风华。男主绝色妖孽嗜血,小三不绝死命往前,女主笑,没什么比看自己男人灭小贱更令人开心了。男主挥挥衣袖,蹭上前,老婆,有奖励不?女主“慈爱”?的摸了摸男主的头,真乖。男主厚颜的又蹭了蹭,那是。众观众凌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