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282600000020

第20章 计算机界的功勋

众所周知,华罗庚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但是可能有很多人还不知道,对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诞生,华罗庚还是一位奠基人和主要的创始人。

早在1947年,华罗庚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客座讲师的时候,就与被后人称做“计算机之父”的约翰·冯·诺依曼相识。

冯·诺依曼是美籍匈牙利人,1903年生于匈牙利的一个银行家的家庭。鉴于冯·诺依曼在发明电子计算机中所起到关键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誉为“计算机之父”。除此之外,他在经济学、物理、化学方面也有相当的造诣,被人们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全才之一”。

现在一般认为ENIAC机是世界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不过,ENIAC机本身存在两大缺点:一是没有存储器;二是它用布线接板进行控制,甚至要搭接几天,计算速度也就被这一工作抵消了。

1944年,冯·诺依曼正在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该工作涉及极为困难的计算。为此,冯·诺依曼所在的阿拉莫斯实验室聘用了100多名计算员,利用台式计算机从早到晚计算,可还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那无穷无尽的数字和逻辑指令如同沙漠一样把人的智慧和精力吸尽。

被计算机所困扰的冯·诺依曼在一次极为偶然的机会中知道了ENIAC机的研制计划,从此他投身到计算机研制这一宏伟的事业中。

1945年,在冯·诺依曼的带领下,ENIAC机研制小组发表了一个全新的EDVAC方案,即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

EDVAC方案明确奠定了新机器由五部分组成,包括:运算器、逻辑控制装置、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并描述了这五部分的职能和相互关系。

1946年7月至8月间,冯·诺依曼和戈尔德斯廷、勃克斯在EDVAC方案的基础上,为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研制IAS计算机时,提出了《电子计算机逻辑设计初探》的设计报告。由此,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计算机热”。

当时,冯·诺依曼对华罗庚在数学上的造诣和成就非常赞赏,他邀请华罗庚参观了他的实验室,并且和华罗庚讨论了许多相关的学术问题。

在那时,这位非常有远见的数学家,已经意识到计算机是科学发展新的生长点,并想着手进行计算机方面的研究。

华罗庚回国以后,仍念念不忘在中国要开展电子计算机的研究,而那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很多人还不知道计算机为何物。华罗庚迎难而上,开始积极倡导和组织这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物色从事计算机研究的人选。在现在,这个问题简直太容易解决了,随便上哪所大学、哪个研究机构都能够找到几个计算机方面的专家。但是,在1952年,别说找这方面的专家,就是找稍微懂点计算机的人,都非常困难。

华罗庚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网络研究室的主任——闵乃大教授。

当时,正赶上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一些新院校成立的同时,一些旧院校被合并,还有一部分机构撤销,而闵乃大教授所在的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网络研究室就在被撤销的行列中。

华罗庚认为闵乃大是电讯网络专家,而且他所在的部门已经被撤销,所以让他现在从事计算机研究是最佳方案。

因为同在清华,所以华罗庚和闵乃大很早就相识,当华罗庚把自己的想法和闵乃大说了以后,闵乃大有些犹豫,他说:“我在德国的时候,听说过计算机,据说那是个能够进行快速运算,而且计算极为精确的机器。但是我现在正在忙着写关于电讯网络方面的专著,我想目前我没时间去搞计算机方面的研究。”

听了闵乃大的婉言拒绝,华罗庚没有气馁,他说道:“闵教授,我知道你在电讯网络方面的造诣很深,你写这方面的专著,对国家电讯网络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计算机的研制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它的研制成功将使各行各业都如虎添翼。”

闵乃大有些犹豫,说道:“让我再想一想吧。”

华罗庚看见闵乃大有些犹豫,也就不再勉强,而是说道:“你先考虑一下,但是你要给我介绍几个研究计算机的人选。”

闵乃大听完笑着说:“华教授您真是学数学的,方法一不行就用方法二。”

华罗庚听完这话也笑了:“你比我熟悉你们那个领域的人,就当帮我一个忙好了。”

闵乃大沉思了一会儿,说道:“我这里还真有两个人选。一个叫做夏培肃的女同志,她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是中央大学工学院电机系的高才生,曾出国留学,获得了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博士学位。她刚回国不久,以后究竟从事哪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没有决定。”

听完对夏培肃的介绍,华罗庚点了点头,又问:“那另一个呢?”

“另一个叫做王传英,是我们电机系的高才生。”

华罗庚听完后,又向闵乃大分别要了夏培肃和王传英的地址,想对他们两人分别进行拜访。

夏培肃是受了华罗庚回国后所写的“致全体留学生的一封信”的感召而回国的,所以华罗庚的到访令她惊喜交加。当得知华罗庚来访的目的是邀请她参加电子计算机的研究时,夏培肃立刻点头答应了,并且说道:“我在英国的时候就已经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没想到竟然有幸参加它的研制工作,而且是在华教授您的领导下,我真是太高兴了,我向您保证,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的。”

同时夏培肃还帮助华罗庚说服了闵乃大和王传英参加计算机的研究。就这样,计算机研究最初的三人小组形成了。

1952年秋天的一个晚上,他们3个人到华罗庚家拜访。当时华罗庚住的地方就在清华园里面,数学研究所旁边。

当时那个房子是政府专门为华罗庚修建的,一栋平房。中间是客厅,客厅比较大,沙发上、所有的桌子和台子上面全是书和杂志期刊。

华罗庚热情地招待了他们三人,对他们愿意参加计算机的研究表示非常高兴,又对他们讲了讲计算机的前景和重要性,最后向他们说了说目前所面临的困难。

华罗庚说:“你们看见我这一屋子的书了吗?这些都是我认为可能记载了计算机方面资料的书。但是我查阅了一下,很令人失望,里面有关的资料非常少。现在国际上有关计算机的资料是保密的,特别是对咱们国家,这方面的资料更加封锁。资料是现在咱们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你们有信心克服吗?”

夏培肃抢先回答:“没关系,我们可以在外刊上去找,我可以动员我在英国的同学们帮我去找。”

闵乃大和王传英也纷纷表示:要干就要干好,要知难而进。

华罗庚看着这3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仿佛看到了新中国计算机的希望。

不久,华罗庚安排闵乃大、夏培肃和王传英从清华大学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成立计算机研究小组。

随后,在华罗庚的带领下,他们不畏困难,从英文期刊中查找零散的有关计算机方面的文章,经过大半年的准备以后,终于初步搞出了研制电子计算机的技术资料。

夏培肃在回忆计算机开始发展的时候说:

那时候一切都从零开始,什么都没有!

那些数学所的人根本不知道电是什么东西,电线都害怕,怕触电。后来我们要做无线电实验,需要电表,结果就请他们采购员采购。他也不懂那些,结果买了一个电力方面用的电表,多少安培的那种,我们都觉得很可笑,因为我们用的都是毫安什么的,都是无线电用的电表。反正和他买的不是一回事情。完全是外行,所以很费劲,后来都是我们自己去买。

而且那时刚解放,很多东西都没有,有时候就在旧货摊上去收一点东西。

1954年,计算机研究小组从华罗庚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转到了钱三强先生领导的物理所。这些并没有影响华罗庚对计算机研究的激情,他仍然像以前一样,积极地从事着计算机的研究工作。

1956年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国家制定了我国科学12年的远景规划,其中计算机技术、半导体、电子学、自动化、喷气技术等被列为国家急需的紧要项目,同时指出应立即筹建其专门的研究机构,集中人力物力大干快上。

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华罗庚组织了一系列的报告会,对计算机技术进行规划。这次规划对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起步确定了正确的原则,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有力的指导思想。

作为计算机技术规划组组长,华罗庚在这次规划中发挥了很好的领导作用。规划组中有26名各方面的专家,另外还有担任顾问的苏联专家,他们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存在着分歧。

第一个问题是发展我国计算机技术,首先依靠苏联还是依靠我们自己。当时苏联认为中国研究计算机的条件还不成熟,最好选送一支队伍到苏联去学习,在苏联的帮助下研究计算机,连人带计算机一起带回来。

华罗庚听了大家讨论以后,最后统一思想:“我们应该立足于国内,选送去的只是少数人,在国内可以比较快地培养更多的、大批的专家人员,所以在国内研究计算机,可以更好地建立起我们自己的计算机设计队伍、计算机工业生产队伍、计算机应用队伍和管理队伍。”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在国内开展计算机研究。当时有很多人主张:很多单位同时开展研究,遍地开花。后来,华罗庚综合大家的意见,提出了“先集中,后分散”这6个字,并得到了在场的大多数人的支持。这个意见成为制定规划的一个原则。

第三个问题是大力培养新生力量。华罗庚在规划过程中表现出的领导才能和正确、鲜明的立场,使得规划组的成员十分钦佩,领导部门征求对未来的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所长的意见时,大家都一致推选华罗庚担任。

华罗庚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的筹备上,他千方百计落实各方面的任务,1956年5月19日,华罗庚主持召开了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第一次筹备会议,根据他提出的“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则,由中科院、总参三部、二机部、高校专家14人,组成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

筹备委员会由华罗庚任主任,何津、王正、阎沛霖任副主任。筹备委员会从此开始工作。

华罗庚不仅提出“先集中,后分散”的重要原则,集中了全国的计算机研究人员,保证了计算机技术研究机构的成功建立。他还为了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大楼的建设煞费苦心,亲自审查和比较了多种设计方案。最后的图纸是他亲自拍板的,施工过程他也是紧抓不放,最终使计算所研究大楼如期完工。

在华罗庚的领导下,在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内,开展了规划问题的研究,筹建了实验室和实验工厂,购买了仪器设备和资料,聘请了苏联专家。同时,他还协调了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使研究所在筹备期间形成了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

此外,为了给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扩充人力,华罗庚还动员中科院数学研究所里纯粹搞数学的专家改行,在他的号召下,冯康、许孔时、魏道政等自愿来到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成为我国软件行业的知名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他们也有幸成为中国计算机发展的见证者。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华罗庚于同年2月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讲学,与计算机专业的青年教师及651班30多名学生座谈,给全校师生作了一次十分精彩的报告。他还参观了由这所大学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并对计算机教研室的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

临走之时,华罗庚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生题词: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由于积累。

651班的学生王惠通回忆,华罗庚先生和他们班同学座谈时,他讲计算机可以模仿人的大脑,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接下来的岁月中,华罗庚时刻关注着计算机行业的发展。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119型大型数字计算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其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内存容量4K。在该机上完成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的计算任务。

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之后推出109丙机,该机在“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150机。

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这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中国计算机行业蓬勃发展的时候,华罗庚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这几十年的实物仍在,记忆仍存,它们点点滴滴体现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远见和智慧。

同类推荐
  • 马歇尔(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马歇尔(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George Catlett Marshall,1880.12.31~1959.10.16),美国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陆军五星上将。他于1901年毕业于弗吉尼亚军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 川岛芳子传

    川岛芳子传

    在她被战争和命运捉弄的一生里,有多少人被她诱惑?多少人被她毒害?又有多少人情愿被她诱惑?多少人甘愿被她毒害?又有多少秘密,多少精彩的故事伴随着这个可叹、可悲、或恨、可耻的川岛芳子呢? 本书全面介绍了川岛芳子这位“格格间谍”如何从一个王室公主变身为东洋谍花的心路历程,也从大的横断面勾勒了这位间谍的斑斑劣迹和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末路人生。
  • 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本书是冯玉祥将军和蒋介石在政治上分手之后,在美国口述、并由其夫人李德全笔录而成的。1928年冯玉祥与蒋介石换帖结盟,拜为兄弟,开始了20年的合作关系和私人交往,过从之密,交往之久。非一般人所能及全书以第一人称口述,读来真实生动,朴实无华,振聋发聩,是一部值得阅读和收藏的好书。
  • 卡内基自传:一个穷小子的发迹史

    卡内基自传:一个穷小子的发迹史

    安德鲁·卡内基(1835—1919),出生于苏格兰一个普通的家庭,13岁时移居到美国。他从棉纺厂的小工做起,依靠个人奋斗,白手起家,打造了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王国,成为与洛克菲勒、摩根并称的美国经济界三巨头之一。晚年他热衷于慈善事业,成为美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他的一生,既是一个依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美国梦的典型,也是一段不朽的传奇。《卡内基自传——一个穷小子的发迹史(插图本)》是安德鲁·卡内基的一部自传。该书将带你:观商政两界如何渗透的鸿图韬略,看人脉圈子如何设计的机巧智慧。《卡内基自传——一个穷小子的发迹史(插图本)》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 开创盛世:康熙

    开创盛世:康熙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他8周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开创盛世:康熙》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康熙的生平事迹。
热门推荐
  • 蜜糖皇后

    蜜糖皇后

    唐十三!……男,唐门第三十四代传人。生擒者可获得武林中人梦寐以求的什么花宝典!唐觅!(咬牙切齿中)男!大内侍卫统领。生擒者这朝野之上想当什么官就当什么官!蜜糖!女!蜜糖,蜜糖,回来吧!可可好可怜啊!生擒者可获‘蜜糖可可’未来宝贝孩儿干爹(干娘)殊荣!三道追辑令一出,皇室、江湖人仰马翻,逃!逃!逃!逃跑的一方如鱼入水,追!追!追!追人的一方欲哭无泪,且看一场热闹非常,搅得皇室与江湖皆鸡犬不宁的——追妻之旅。
  • 九转定乾坤

    九转定乾坤

    亦正亦邪,全凭本心,世人评论,皆是浮云,无上武道,执掌乾坤。
  • 三眼窥天

    三眼窥天

    一眼窥灵,二眼窥神,三眼窥天!---------------------------------2015,两枪走起,各位看官,见好就收!记得收藏入书架哈~
  • 狱锁仙踪

    狱锁仙踪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苍穹开裂,天火降临,亿兆生灵遭屠,这预示着什么?他偶然得到了一个令牌,这个令牌向他打开了一扇大门,他踏步前去,却搅入到一个巨大的阴谋之中。他是一个弃婴,却有着迷一样的身份,这个身份带给荣光,也带给他责任。冲破苍穹,踏破宇宙,前路苍茫如海,杀机重重,他须恒心踏浪而行……
  • 最奇趣的妙语故事

    最奇趣的妙语故事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不同阶层有不同阶层的语言,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任何时候,人类都不缺乏语言,缺乏的是表达时代特色的奇言妙语。
  • 英雄联盟之重返赛场

    英雄联盟之重返赛场

    什么,输了,下决心再也不碰这个游戏了,曾经的梦想,就这么沉寂了吗?
  • 连线修真界

    连线修真界

    都市里我最强,修真界里哥最棒。自从冷峰能够用手机连线那些隐世大佬们,哥还有什么做不到的。电话沟通修真界,就算神也挡不住哥的崛起之路,丫挺的你们赶紧找老鼠洞躲好!老子要拉轰的登场了!PS:“内签作品,完本保证,放心收藏哟。”聊天群:73298905
  • 英雄联盟之失落王者

    英雄联盟之失落王者

    自3年前世界电竞决赛以来,电竞王座一直被一位神秘线上玩家包了。从来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没人料想到他竟然是一个高中生......
  • 铁血王朝:德国皇室

    铁血王朝:德国皇室

    皇室家族的兴衰,既是相关国家历史发展的缩影,也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皇族人物,特别是君王、重臣的起伏生死,构成了国别史、地区史,乃至世界历史整个剧情中丰富多彩的场景片段。因此,皇室家族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 Reginald in Russia and Other Sketches

    Reginald in Russia and Other Sketch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