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201500000034

第34章 变法与革命

清朝末年,有两股势力左右着中国社会,即变法和革命。当时主张变法的是康有为,主张革命的是孙中山。

康有为的理论: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一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以一意推行宪法,也可以让满洲人仍然做皇帝。但是康有为只知道皇帝无害于立宪,却不知道清朝皇帝的背后是一个部族政权在撑腰。部族政权是绝不容许有所谓立宪的。孙中山先生主张革命,一定要推翻皇帝。康有为的变法就变成了保皇,似乎又像非要皇帝不可了。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认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的话,变法就能成功,这是他的大错误。这个错误在于他没有像西方人一样懂得政治上的所谓主权的观念。他不懂得当时的中国政治是满洲部族主权的政治。掌握主权的是满洲人,不是像他所谓的皇帝专制。康有为误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只是皇帝专制,以为只要皇帝听我的话,就可由皇帝专制一变而为皇帝立宪。梁启超也和康有为一样,误把中国秦汉以来的传统政治看成为帝王专制,帝王专制只是一种政治制度,所以只要变法,改革此制度就可以。他不晓得在当时,这一制度的后面,还有一个力量在拥护、在支持。不是皇帝一人就可以专制,皇帝背后有他们的部族——满洲人拥护这个皇帝,才能专制。光绪皇帝既然跳不出满洲人的这一圈,如何能够改革这一制度?后来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失败了。假若要打破满洲部族集团垄断政权的话,就非革命不可。如果有一个力量在阻碍我们,非得把这一力量打倒不可。这个非打倒不可的情势,就逼成了革命。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权,无论汉、唐、宋、明,却并无私权力、私立场、私背景,它的立场背景就是全国人民,就是全社会。遇到政治腐败,只要换一批人,把制度腐败的部分略略修改,仍然可以继续下去。于是,中国历史上便只有造反,而无革命了。任何一个朝代,没有一种私的力量在支撑,它腐败变质了,天下便乱,实在是没有一个阻碍我们拨乱返治的真正的力量存在。唐、宋兴起不能称之为是革命,只是人事变动,最多只能称其为变法。清朝末年,就非革命不可了。清朝两百多年的政权,和汉、唐、宋、明不同。套用西方的话讲,可以说当时一切主权在满洲人,打倒满洲人,就是打倒这种政治上的特权状态。我们不能说汉代的一切主权在刘家,唐代的一切主权在李家。中国传统政治,自汉以来,很少有这种特权存在。清代政权落到了一个特殊集团的手里,这就是满洲部族。清朝末年,假若我们把政治主权和政治制度分开说,就形成了两派主张。一派是康有为,他主张要变法,不要革命,他是看到了制度没有看到主权。另一派是章太炎,他主张只需革命,不需变法,他是看到了主权没有看到制度。在这两派中间,孙中山先生认为是非革命不可的,而革命之后还得要变法。变法的要点,就是把皇位传袭彻底废除,根本不要皇帝。他参照中西古今的制度,想来创建一个新制度。当然康有为、章太炎不脱离是单纯的书生之见,但孙中山先生是一个大政治家,他有书生的修养,对政治和社会也有深刻的观察。他认识中国,也认识西方,所以他的革命理论与众不同。

辛亥革命以后,清朝是推翻了,同时连中国的全部历史文化也同样推翻了。因为当时人们认为清朝的政治制度完全是秦始皇以来的中国旧传统,误以为这种制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帝王的专制。因为对清政权的不满意,影响到对历史上传统政治也一并不满意;因为对历史上的传统政治不满意,影响到对全部历史传统和文化不满意。假若全部传统文化被推翻,那么一般人对其国家以往传统的一种共尊共信之心也就没有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到底还是脱离不了权力。而政治权的稳固,一定要依赖于一种为社会大众所共同遵守、共同信仰的精神上的权。这个权一旦推翻了,其他的权一时又树立不起来,一切政治也就不能再进行建设了。孙中山先生主张革命之后首先要有一个心理建设,这一点看的是很正确的。譬如,科举考试制度,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传统悠久的制度,是世界史上为中国所独创的制度,而且其背后有一种精神在支撑。清代以后,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人精神上的共尊共信的心念已被打破,孙中山先生重新提出考试制度,就不免要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中国现代要重建考试制度,已不单是制度问题,还需要心理上的建设。换言之,要施行此制度,要先对此制度有信心。在清代二百几十年里,全国人对科举考试制度是有一个共尊共信之心的。哪一天乡试,哪一天会试,科举考试制度的日期基本上没有变动过,这不是制度本身的力量,也不是政治上其他力量所压迫的,而是社会上有一种共尊共信的心理力量在支持。由此可见,一切政治、一切制度都应该有一种共尊共信之心做支撑,否则就是空想。

清代政治述评

1644年清军入关,取代明朝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逐渐建立起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清代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自1644年清军入关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台湾,为定鼎中原时期;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为康乾盛世时期;从嘉庆元年(1796年)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为嘉道衰落时期;从道光二十年(1840年)到宣统三年(1912年)为遭受列强侵略和灭亡时期。

自1644年清军入关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复台湾,为定鼎中原时期。这一时期,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清军依靠武力次第消灭了南明诸政权,镇压了李自成和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平定了三藩之乱,统一了台湾。这一时期战乱频频,满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为康乾盛世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余年间,清朝国势处于全盛,被称为“康乾盛世”。康乾盛世的时间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主要的功绩有:两次雅克萨之战击溃沙俄,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击溃准噶尔部蒙古,统一漠北喀尔喀蒙古;平定准噶尔部蒙古之役,统一漠西蒙古;西南地区改土归流。

从嘉庆元年(1796年)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为嘉道衰退时期。这一时期秕政颓风蔓延,整个社会处于衰退状态,出现了川楚白莲教等一系列农民起义。

从道光二十年(1840年)到宣统三年(1912年)为遭受列强侵略和灭亡时期。这其间,经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等后,清朝灭亡。

清朝的政权是由满洲贵族为首,联合蒙古王公贵族,结合汉族官僚地主共同组成的政权。在这个政权中,满洲贵族始终占据着绝对的控制地位。

明末农民起义为清朝稳定统治扫清了一些障碍。明末土地高度集中于皇室、贵族、官僚、地主之手,自耕农纷纷破产,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使社会经济关系趋向良性。农民乘明末清初几十年的乱世获得了一些土地,部分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康熙帝实行更名田制度就是对这一现状的承认。

清代皇帝十分勤于政事,是绝对的皇帝专权,没有特别昏庸、昏聩的皇帝,尤其是清代前期的皇帝,每位都励精图治。终清一代,清代既没有地方割据问题,也没有宦官专权问题;既没有外戚专权问题,也没有权臣专权问题;既没有朝臣朋党相争问题,也没有藩王之乱(三藩之乱是清初历史时期的产物)和国家分裂的问题,但有外敌入侵的问题。

清代皇帝的专制独裁统治是中国历朝历代中程度最高的。清代皇帝大权独揽,乾纲独断,政无巨细,躬自断制,不假手臣下。军机处和内阁不过都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而军机大臣和内阁大学士则是皇帝的私人秘书。

清代皇帝是中国历朝历代皇帝统治智慧和统治手法的集大成者。无论是对边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汉族知识分子,还是对普通下层民众,都区别对待,对症下药,采取文武轮用、剿抚并施、恩威并用、软硬兼施的手段和方法,以巩固疆域辽阔广大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康乾盛世也被称为末日的余晖,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中国已逐步落后了。在康乾盛世结束四十余年后,中国遭受了世界上最先进国家英国的侵略,开始了历史的大转折。

清代皇帝大权独揽,乾纲独断,政无巨细,躬自断制,不假手臣下,如果没有时间也不愿思考一些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学习并了解一些外部世界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变化的问题,只是陷于繁重的庶务、事务之中。这是由这种政治制度和政治运行环境造成的,改变这种不合理、不科学的政治制度首先要解决的是政治问题。关于西学,在这方面,康熙帝略略好一些,但也只限于个人喜好学习西学的一些皮毛,并没有形成制度和机制,以后诸清帝又回归原状。

同类推荐
  • 润物无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成果集萃

    润物无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成果集萃

    思想政治工作,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企业业务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能够继往开来、卓有成效地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政治奥秘所在。
  • 百姓实用政策一本通

    百姓实用政策一本通

    为了解决百姓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民生问题,方便广大读者及时了解并掌握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实现国家政策精神与百姓需求的有效对接,我们特组织编写了这本面向普通百姓的《百姓实用政策一本通》。《百姓实用政策一本通》采用问答阐述的形式,针对百姓普遍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运用现行政策法规进行解析,对案例进行点评、支招,提示大家在生活中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政策,理智、策略地应对民生问题,打理好日常生活。书中的案例,都是从百姓关心的问题中筛选出来的,分为衣食住行、婚姻家庭、百姓理财、文化教育、就业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六个部分,案例真实、具体、鲜活,代表性较强,较全面地反映了百姓的民情和民意。
  • 中国道路的奠基与开创

    中国道路的奠基与开创

    本书从1956年至1982年就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基与开创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对中国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几个关键点和关键事件作了再现和分析,理清了道路发展的历史逻辑,廓清了思想上的迷雾。
  • 国家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化战略:中美两国的经验

    国家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化战略:中美两国的经验

    城市化是推动我国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当前,中国城市化道路正在发生变轨,即从以往的“以物为中心的城市化”开始走向“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作者综合对比了国家建设背景下的中美两国城市化进程,理出了中国城市化战略基本的历史逻辑或路径,得出了中美两国城市化殊途同归的结论。
  • 鼹鼠:FBI的秘密档案

    鼹鼠:FBI的秘密档案

    屡破大案神探辈出,百年FBI铸就世界传奇——鼹鼠般行动的秘密组织 FBI,美国大片的热门主角,其真相比电影更疯狂!我们关注丑闻,我们揭露丑闻,我们掩盖丑闻……
热门推荐
  • 我是女孩我怕谁

    我是女孩我怕谁

    朱若纯是个女孩,可她像男孩;康小为是个男孩,可他像女孩。表姐、表弟俩心血来潮,在去外婆家度暑假时相互交换性别角色……歪打歪着,朱若纯过足了当“小少爷”的瘾,康小为也潇洒做了一回“还珠格格”。虽然难堪事不断,尴尬事连连,但朱若纯默念“我是女孩我怕谁”的咒语,居然瞒天过海,逢凶化吉。康小为最终也找回了男孩的感觉。
  • 左边的幸福

    左边的幸福

    一个是冷漠的美丽少女,为了忘掉她心目中的完美男子而离开家到另一个城市开始新的生活;一个是众多MM心目的白马王子,他一直封闭自己的感情,从来没有为别人打开心扉过,当她遇到他,她的心会被他所融化吗?他会为她打开自己一直封闭的情感大门吗?
  • 九转妖师

    九转妖师

    快如风,烈如火!狠如狼,狡如狐!九转神通仙佛愁,出手无情鬼神惊!金火炼丹冠天下,背生六翅遁九幽!(这是一个从落魄到崛起的故事,希望大家会喜欢)
  • 极品皇帝

    极品皇帝

    皇帝微服出巡,与民同乐!皇帝带兵打仗,御驾亲征!皇帝带兵娱乐,日理万鸡!一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却因一次意外的穿越而改变一生,且看他如何挫败奸臣,诛杀昏君,直至一统霸业!(内容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炫舞之谁与争锋

    炫舞之谁与争锋

    百乐枫为了寻找自己的爱人,他放弃了一切,为了赢取高额奖金,他参加了职业战队,变成职业选手,这条职业的路上,他经历了太多,太多。到最后会是怎么样?
  • 我们也曾颠沛流离

    我们也曾颠沛流离

    时光荏苒,墨色青春里;也许我们经历过创伤,也许我们体味过幸福;但,终究,我们会失去一切;时间是个残酷的东西;不经意之间,我们就那样错过了;我们不曾携手与老,不曾开颜欢笑;但我们,曾一起颠沛流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之格兰特希尔

    重生之格兰特希尔

    现实类架空作品:这是一个关于篮球信仰的故事!——运动员的职业道德就是赢得一场场胜利,夺取一个个冠军!主角是媒体和球迷的宠儿!——格兰特.希尔被媒体和球迷公认为乔丹接班人,甚至连乔丹本人也认可了这点。但是也有人“恨”他!——任何一个出身杜克的球员都不可能像希尔一样防守时有那么多假动作!“大鲨鱼”奥尼尔对希尔有些不满。而他并不介意别人对他的看法!——你要明白,训练场和媒体前是两码事!嘿,给我好好训练!他对中国篮球很了解!——广东宏远是一个成功的俱乐部,陈江华是一名优秀的后卫。他在NBA的成就让人瞩目!——再也不可能出现一个像希尔这样的球员了,就好像再也不可能有另一个迈克尔一样!麦蒂很怀念和希尔并肩作战的日子。NBA最有天赋,最杰出,最顶尖球星格兰特.希尔的传奇经历!敬请收看.......
  • 红颜倾城:皇后先嫁后爱

    红颜倾城:皇后先嫁后爱

    一道懿旨,沈涵清踏入宫廷。在权力纠葛的朝堂后宫之中她潇洒自如。与那男人的朝夕相伴,斗智斗勇,最终化为了扯不开的爱的和羁绊!
  • 重生在江湖之:拐个高手做老公

    重生在江湖之:拐个高手做老公

    【新书,霸皇追妻:一见美人心慌慌。已经开坑,欢迎各位支持,谢谢!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着!呵呵哒】俗话说,常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燕秋凉穿到一倒霉鬼身上,心上人被抢了,自己还背负骂名。好不容易被一武林世家子弟看对眼了,准备策马江湖,行侠仗义,却遭遇了采花大盗,呃,淡定,淡定,一定要淡定。不是说生活就像强奸,既然不能反抗,那就当是享受,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可是自己真的蛋定得了吗。。。。。。。咦,这位大盗,你怎么半途而废?莫非,你嫌我长得丑?哼,告诉你,你可以嫌我不够温柔,就是不能嫌老娘丑!
  • Kiss绝版未婚妻

    Kiss绝版未婚妻

    “你是我的未婚妻!”火爆男拍案而起。“咱们可是三岁就一吻定情了!”妖孽男一脸桃花。“我们早就指腹为婚了。”花美男温柔笑望。望着向她逼来的三个,萧鱼儿眼角抽搐转身就逃,不小心跌入另一个胸膛,一看,平日里那个腹黑少爷笑得有模有样,“亲爱的,咱的娃该喂奶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