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39500000046

第46章 悼凌叔华

文洁若

她嘴里一遍遍地嗫嚅着自己的母亲李若兰的名字。恍惚间,又说着呓语:“妈妈等着我吃饭。”她整个儿回到童年时代了。

——文洁若《悼凌叔华》

自去年十二月以来,一位九旬老人躺在石景山医院的病床上。她因扭伤了腰部,住院治疗,却常常向守在床畔的女儿嗫嚅着:“我想吃豌豆黄,吃山楂糕……”这位老太太还不分季节地点过西瓜、蒜苗、菠菜。她也提到了烤白薯、茯苓饼、片儿汤、馄饨、羊肉馅饺子,以至麻花、烧饼、油条、云片糕。经主治大夫批准,这些北京风味小吃全都让她吃到了,只有“驴打滚儿”和汤圆,怕不好消化,没敢答应她的要求。有一次她说想尝尝苏州酥糖,女儿也千方百计托人从产地捎了来。

今年三月二十五日,她过九十大寿。女儿为她定做了一个高四层的巨型蛋糕。女儿、女婿、外孙、外孙女,以及医务人员一道围在她床前热烈地向她祝了寿。那一天吃的是龙须面。

进入四月后,她因乳腺癌复发,转移到淋巴而卧床不起。五月十五日,她在昏迷几天之后,忽然又表示想看看北海的白塔和童年住过的史家胡同旧居。医院领导和家属开了个紧急会议,经过反复考虑,决定满足老太太这个也许是最后的愿望。十六日一早,他们在面包车里准备了全套抢救设备,十位大夫护士陪同前往。车子是从东门开进北海公园的。时间很早,游客稀少。老太太一直躺在担架上,人们抬着担架沿着湖畔转悠,让她看那矗立在树丛上端的白塔。外孙问:“看见了吗?”老太太脸上泛出笑容,说:“看见了。白塔寺。”女儿纠正她说:“不是白塔寺,是白塔。”她说:“看见了。白塔真美,湖水,小桥,亭子也美,柳树也美……”

在所有这些宿愿都得到满足之后,老太太就永久地阖上了眼睛,脸上漾着幸福的微笑。

她就是“五四”以来与冰心、庐隐齐名的女作家凌叔华。她在海外漂泊了四十二年之后,抱着落叶归根的愿望,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并且在这里结束了她不平凡的一生。

凌叔华是一九四七年随丈夫陈源(西滢)离开祖国,旅居法、英、美、加及新加坡诸国的。她在海外著书、执教、演讲,宣传中国文学与艺术,并多次举办个人画展。新中国成立后,她屡次回来观光。七十四岁时,还去了敦煌,遍访石窟。这次病笃,她坚决返回北京,并在故土度过她生命最后一段日子。

我在初中时就喜欢读凌叔华的作品。那时,我们班上就有凌叔华在《小刘》中所刻画的那种调皮的女孩子,她真是把人物写活了。由于作者又是画家,读她那篇关于富士山的游记时,像是在欣赏一幅秀逸的水墨画。

萧乾告诉我,一九三三年左右,当他还在燕京大学读书时,沈从文就曾带他到史家胡同去,介绍他认识了陈源、凌叔华夫妇。一九三五年萧乾接手编《大公报·文艺》时,凌叔华正在汉口编《武汉日报·现代文艺》副刊,他们二人曾相互在自己编的刊物上发表对方的作品,更多的是彼此转稿,并戏称作“联号”。一九三六年,上海《大公报》出版前,报社曾派萧乾赴各地去组稿。过武汉时,还在陈、凌夫妇那坐落于珞珈山的寓所住过一宿。

“八·一三”后,逃难中的萧乾又带着当时的妻子“小树叶”借宿陈家,随后就搬到旅馆去了。抗战胜利后,一九四六和一九四七年,萧乾又在上海和香港和他们重逢,那时他们的独生女小滢已十来岁了。她还记得萧乾带她乘出租汽车到处逛,给她买袜子和冰激凌的往事。

断绝音信三十多年后,八十年代初,凌叔华托访英代表团的人捎回一本她签了字的英文短篇小说集《古韵》(一九五三年出版于伦敦,一九六九年重印),送给萧乾。

一九八一年春,萧乾忽然收到凌叔华从华侨大厦写来的一封信。那时我们还住在天坛南门旁边,家里没有电话。萧乾做左肾摘结石手术后,身体尚未康复。我便前往华侨大厦按照凌叔华在信中写的房间号码,找到她,并将她接到寓所。

凌叔华皮肤白净,皱纹不多,一对清亮亮的眼睛透出内在的睿智。她身材适中,仪表端庄,没有老态。可能是头发稀疏了,在室内也扎着一块小小的丝巾。

萧乾和凌叔华畅诉别情时,我也在场。她告诉我们,一九六○年春,她辞去新加坡南洋大学教职后,曾短期回中国大陆,到过北京和武汉。一九七四年她踏访敦煌回英后,写了《敦煌礼赞》。

凌叔华精神矍铄,娓娓而谈。她说,此行的目的是重访昆明,因为她的新作中有一段是以昆明为背景的。必须亲眼看看那里的景物。她对艺术的这种执著追求,使我们由衷地钦佩。我把办公室的电话号码留给了她。她从昆明返京后,我又赶到华侨大厦去,为她送行。

一九八四年秋,在中国驻伦敦大使馆举行的一次晚宴上,我们又见到了凌叔华。当时她的背已略驼,但仍显得挺硬朗。她对萧乾说:“我生在北京,尽管到西方已三十几年,我的心却还留在中国。只是因为在伦敦生活相当方便,小滢一家人也都在英国定居,所以总拿不定主意回不回去。”

一九八五年,萧乾收到凌叔华从英国寄来的信。信中她对于故宫博物馆六十周年纪念未能受到邀请一事,表示遗憾。萧乾立即为此给一位中央领导打了报告,还将她的原信附去。次晨,那位领导人就来电话询问凌在伦敦的地址,并给她发了电报,邀请她前来。可惜她动身前病倒了,未能成行。

去年十二月初,凌叔华的女婿英国汉学家秦乃瑞护送她回到北京,住进石景山医院,治疗腰伤。四十年代萧乾旅英之际,曾教过秦乃瑞中文,这个中国名字还是他给起的。一九五四年,秦乃瑞作为英国文艺科学代表团团员,应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的邀请,首次访华,并受到周总理的接见。一九五七至一九五八年,他又来北大留学。以后秦乃瑞担任了爱丁堡大学中文系主任和苏格兰中国协会主席。他和小滢结婚后,七十年代也屡次访华。一九七二年率领一个代表团来到广州,兴奋得甚至犯了心脏病。八十年代初,我国政府又邀请他来华,担任人大会议文件英文稿定稿工作的顾问。小滢为了让小儿子思源学中文,辞去英国广播电台的职务,携子来华,一家三口人住在友谊宾馆。思源进了附近的西颐小学,还考上了什刹海业余体校武术班,李连杰是他的师兄。秦乃瑞任期满回英国后,小滢带着孩子继续留在中国任教。这期间思源还参加了电影《少林小子》的演出。思源在中国住了三年,拍电影时跑了不少地方,至今仍讲得一口流利的北京话。

凌叔华过九十大寿那天,小滢叫人在蛋糕上用奶油浇上“生日快乐”字样。人家送的那个蛋糕上,则是个巨大的“寿”字。石景山医院对这位国际知名的老作家照顾得到了家,每天给她三顿正餐,两次点心。

本来在医院上上下下的精心护理以及家人的照料下,凌叔华的腰伤逐渐好转,能坐起来了。不幸到了四月,因多年前已痊愈的癌症复发并转移,从而病笃了。从此,医院对她进行二十四小时的特殊护理。老太太的血管特别细,医院专门指定一位医术高明的小儿科护士长为她打针,以减轻痛苦。凌叔华那个在美国一家电脑公司工作的外孙女秦小明,这是头一次回中国。小明看护姥姥一周后,因假期已满,回到美国。她写信给妈妈小滢说:“石景山医院对我姥姥照顾得无微不至,使我感动不已。我相信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国家,能找到如此富于奉献精神,医德又这么高的医务人员了。”

当然,老太太和蔼可亲,礼数周到,也赢得了大家的心。为了防止病毒感染,医院要求前来近视病人的都穿上消过毒的罩衣。有些朋友来看望凌叔华,发现总有好几个人围着她转,为她做这做那,就纳闷她在北京怎么有这么多亲戚。后来才晓得大多是医务人员。

过生日以及去北海那天,医院都为凌叔华录了像。出门时太仓促,小滢忘了替妈妈扎上她心爱的彩色丝巾,想去买一条,可惜店铺尚未开张。小滢引为恨事的是未能把妈妈打扮得漂亮一些。游完北海,汽车经过灯市口大街时,小滢特地指给妈妈看,因为这也是妈妈经常念叨的地方。接着,一行人又来到凌叔华在史家胡同的旧居。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是光绪年间的进士,与康有为同榜,授顺天府府尹。他在干面胡同买了座大宅子,有九十九间屋子,凌叔华就生在这里。她结婚时,把后花园分给她,作为陪嫁,从史家胡同的后门出入。相隔四十三年,这座四合院已改建成幼儿园。这里,三百个小娃娃手捧一束束的鲜花,唱着歌,夹道欢迎远方来的奶奶,一片欢腾景象。凌叔华感动得不禁淌下两行热泪。

祖国,只有祖国才能这么温暖啊!

在天真烂漫的娃娃们的簇拥下,凌叔华一下子勾起了童年的美好回忆。她嘴里一遍遍地嗫嚅着自己的母亲李若兰的名字。恍惚间,又说着呓语:“妈妈等着我吃饭。”她整个儿回到童年时代了。

凌叔华回石景山医院后,当天下午一言未发。然而第二天,却对她钟爱的外孙思源说了很多话。

凌叔华是十五个兄弟姐妹中的老十。她父亲一度被派到东京任职,把家眷也带了去。有一次四个哥哥姐姐在京都游瀑布时,因山洪暴发而淹死,其中就有跟她最要好的八姐。只因为八姐临出发时向她借了把木梳,她一辈子见了木梳就黯然神伤。凌叔华弥留之际,浮现在她脑海里的就是这桩往事。当然,更多的是愉快的回忆!父母怎样带她到泰山、北戴河、大连、青岛等处去避暑,海边多么凉爽……

癌症是痛苦的,幸而凌叔华始终沉浸在儿时甜美的追想里。在亲人和大夫护士的陪伴下,她安详地度过了生命最后的几天,于二十二日傍晚溘然长逝。小滢为妈妈换上了早就准备好的黑地绣花绸袍和披风。这是妈妈生前珍藏的料子,小滢从伦敦带了来,请人在这里缝制的。她还为妈妈戴上一顶式样别致的黑帽,并别上一枚金质饰针。

小滢作为苏格兰中国协会的公共关系部长,与担任协会主席的秦乃瑞密切配合,正在蓬蓬勃勃地开展英中友好活动。人们戏称小滢为中国驻爱丁堡的“名誉领事”,他们的家则被称作旅英华人的联络站。小滢对祖国的一片热诚,使我国驻英使馆的工作人员也深深感动。足足两年的期间,使馆的人员曾主动天天为凌叔华送去可口的饭菜。

凌叔华腰部扭伤后,表示“想回国,只是不知该怎样回去,太晚啦”。也是一位好友和全体使馆人员积极设法协助秦乃瑞把岳母护送来的。

凌叔华在天津读师范女中时,曾与邓颖超是同窗,在燕京大学,又与冰心同学。二十年代,大学还没毕业,她就开始了小说创作。她在一些作品中反映了旧家庭中婉顺女子的苦闷,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残害。个别作品(如《杨妈》)对下层妇女表示了同情。她擅长描绘旧北京的人情风貌,几乎每篇都是浓淡相间、色彩鲜明的风俗画。五十年代,又在新加坡南洋大学和加拿大教中国近、现代文学,孜孜不倦地从事中外文化的交流工作。(目前在国立新加坡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的余秀斌,当年就是凌叔华在南洋大学教过的学生,她闻噩耗,已专程飞到北京,等待参加六月六日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她还先后在伦敦、牛津和爱丁堡这三座大学开设中国文学与书画的专题讲座,介绍中国悠久灿烂的艺术、文物和园林。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八三年间,她把自己画的水墨山水花鸟,连同自己所收藏的明清名画,在法、英、美和新加坡等国举办个人画展和藏画展览,颇有影响。一九六○年以来,她每次回国都流露出对祖国锦绣山河与传统文化的无限眷恋与挚爱。

一九七〇年客死在异土的陈源的骨灰,现在也已运回国,将与凌叔华的骨灰一并合葬于陈源的故里:无锡。小滢为儿子取名“思源”,就包含着双层意义:一则要他记住外祖父陈源,二则是饮水思源,要他念念不忘自己的中国血统。

一九九○年六月三日

同类推荐
  • 爱你生命的每一天

    爱你生命的每一天

    《爱你生命的每一天》是“茅盾文学奖获奖者散文丛书”之一,这套丛书共收入了8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8部散文集,包括李国文的《历史的真相》、陈忠实的《俯仰关中》、刘心武的《人情似纸》、宗璞的《二十四番花信》、迟子建的《我对黑暗的柔情》、周大新的《我们会遇到什么》、熊召政的《醉里挑灯看剑》和刘玉民的《爱你生命的每一天》。这套丛书是国内第一次将多位茅盾文学奖获奖者的散文以丛书的形式集中呈现,反映了他们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和独特风格。
  • 春风回梦记:刘云若作品精选

    春风回梦记:刘云若作品精选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对于我们的人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启迪作用,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 烟雨醉双城

    烟雨醉双城

    本书是一本爱情诗集,是以诗和散文诗的形式写的情书,是一个中年人的爱情童话,在作者的浅唱低吟中,表现出了一种态度,一种幸福,一种对未来的祝福,作者以诗歌这种文学形式表达爱人之间两间的相思与牵挂,对爱的渴望和对生命的感怀。
  • 心灵真经

    心灵真经

    《心灵真经》是著名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殷谦的心灵感悟文集。它是《人经》三部曲的作品子集,对当今人们普遍表示“可以理解”的一些以时尚与潮流的“身份”出现的超低俗甚至庸俗的文化和社会现象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 老干部工作实录

    老干部工作实录

    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挖掘利用好这一群体的丰富资源,是做好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老干部工作实录》全书主要积累了服务老干部的一些工作方法。
热门推荐
  • 杀上琅琊

    杀上琅琊

    一场来自上界的阴谋,一个来自顶端的诅咒,一个偷下凡间的仙子,一个坚毅不屈的少年。面对这危险的随时将要崩塌的世界,他,该如何选择,何去何从。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吴世勋,只是你不在

    吴世勋,只是你不在

    也许,我现在还不是那么爱他。也许,他给我的伤口还没有痊愈。也许,我忘不了他。但是,我想,这一切都会过去。如果曾有一个人为了你而等待,不管是三年亦或是三个月,请不要那么轻率地选择拒绝。等了我三年的吴世勋,值得我去爱。对于这个决定,我不后悔。——有些回忆,注定无法抹去:就好比有些人,注定无法替代一样,我们能够做的,只有忘记和重新开始。你好,吴世勋!
  • 孩子不爱学习,妈妈怎么办

    孩子不爱学习,妈妈怎么办

    本书是一部彻底解决孩子厌学、贪玩、偏科、不爱写作业、惧怕考试的教子宝典!很多孩子都非常聪明,可就是不爱学习:每天去上学,就仿佛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一样:一玩起来就没够,一翻开课本就头疼:作业不是忘记写,就是拖拉到很晚才动笔;上课眼睛在盯着黑板,但是心已经飞到九霄云外了:还有的孩子非常害怕考试,一到快考试的时候就不想上学……遇到这样的孩子,相信很多妈妈都非常头疼。每天晚上都给他补课。甚至给他请来家教。但就是不起作用,孩子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更加厌学了。
  • 陪孩子一起成长:与家长谈中小学教育

    陪孩子一起成长:与家长谈中小学教育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教育”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报纸、刊物、书籍、文件上,出现在一般老百姓的话语中。如今,恐怕很难找到不知道“教育”或不懂得教育是什么的人了。然而若要给教育下个定义却并不那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每个人也很熟悉家庭的含义,然而,当我们给家庭这个词下定义时,却感到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社会学、教育学和家庭教育学的专家学者是这样解读家庭的。家庭也是个人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地全面发展,我们精心编著了此书,意在为家长提供中小学教育的全面指导。
  • 穿越恐怖之都

    穿越恐怖之都

    本书是Seeker Chinese探险团队系列图书的开山之作,优酷网、旅游卫视全程记录了张昕宇、梁红一行在索马里的疯狂之旅,其中许多内容均为首次披露。从探寻“黑鹰坠落”之地到遭遇绑架威胁;从荷枪实弹的安保团队到触目惊心的索马里“美食”;从满目疮痍的难民营到广袤无垠的东非草原……他们近距离接触索马里人的生活,他们走访爆炸案的幸存者,他们与索马里总统擦肩而过,他们在摩加迪沙寻找中国的印记,本书带您走进真实的索马里,真实的摩加迪沙。
  • 火爆特警妃

    火爆特警妃

    她,侯凉湘,出了名的火爆特警一枚。一朝被蛇咬一朝又穿越,当真是做尽狗血之事。虎落平阳被犬欺,落魄的凤凰不如鸡,这句话完全在她身上淋漓尽致的解说了出来!一名草包王妃,心有所属还横刀夺爱了王爷,破了与心爱之人的誓言。处处被欺压,王爷厌恶她,在她心计之下,终于获得一纸休书在手,我的姻缘我有,从此,她做尽风流之事,桃花连连,锋芒渐渐毕露,宫宴之上一曲现代歌曲惊艳天下!而她的身后,总有那么一个人宠溺的包容她,宽容她,守护她,爱着她......
  • The Vanished Messenger

    The Vanished Messeng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三年2班

    三年2班

    十年前,菊池的三年2班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件。时隔十年,陈明来到了三年2班。面对他的却是接二连三无法解释的事情。当信任渐渐瓦解,你还会相信谁?
  • 仙道魔枭

    仙道魔枭

    青春易逝,往昔不再,当记忆化作流沙,你什么也不能捞起---这是天魔宗一代魔中之魔上官婉儿说过的话。一身烟雨红颜泪,一指流沙未了情。一指流沙,是青春如逝的水,也是芳华化作的沙,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功法,伴随着那一指的点下,一切都化成了沙。玉龙,上官婉儿之子,天魔宗少主,却背负着母亲的给予的使命和盈盈期望踏入了正派仙门之中。我若为仙---天下绝仙;我若为魔---天下无魔。以魔的心性,修行仙道。不论仙道还是魔道,他终是一代枭雄。